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高校思政教育视野下潜性教育实现途径

更新时间:2009-03-28

十八大以来,高校对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是前所未有的。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升思想品德教育以及“四个自信”教育,逐步形成了良好的思政教育的氛围和文化。十九大的召开同样关注着高校思政课“抬头率”不高的现象,习近平同志的报告明确提出了“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的论断,这也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须努力的方向。

3.1.2 不同作物光谱面积变量特征分析 大麦的SDr、SDb两个参数比春小麦和莜麦大,SDy值比春小麦与莜麦值小;春小麦的SDr、SDb两个参数比大麦和莜麦小,SDy值比大麦、莜麦值大;莜麦的SDr,SDb,SDy值处于中间(图3)。

当前,在经济全球化的国际背景和我国改革进入深水区的时代形势下,我国整个社会教育工作的环境、任务、渠道和方法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促进了现代教育的飞速发展,也给高校对青少年的思政教育提出了新的考验。从当代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意识、道德素质、专业知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表现上来看,青少年还没有完全达到理想中的状态,我们的教育还存在多方面的缺陷,个别青少年不仅个性化受到抑制,积极的社会价值观体系的构建不完善,甚至逐渐形成了把社会流行时尚当做自己人生追求的目标。归根到底,这种缺陷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我们的思政教育方式依然以灌输为主、缺乏亲和力,显得呆板单一。学校受传统教育模式影响,在思政教育过程中往往只是简单地向青少年灌输政治思想和道德规范,而忽视了他们自身的能力和个性,忽略其塑造和激发作用,结果导致思政教育功能和效果事倍功半。这要求高校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方式,采用有效的方法达到提高和净化青少年思想。而潜性教育的提出,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使思政教育的各项要求真正落到实处。

一、潜性教育概念的厘定及其实质

潜性教育无处不在,如教师无意识的打扮、无意识的口头禅、无意识说的话或个人行为的表现、习惯性的举止等并不属于教学范畴的事物也可能会产生教育或引导的功能,不管这样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它们都属于潜性教育的范畴。潜性教育与平常教育有明显的区别,它不需要课程设置、教学计划或教学大纲,它没有明确性的目的,也没有计划性的安排,更没有强迫性的传授,但不排除有意识的可能。如何要给潜性教育下个定义,潜性教育的概念可以厘定为教师对学生实行传授时无目的地运用各种媒介和方式的教育方法。实质上,潜性教育就是一种所谓的“不言之教”,这是教育最自然的状态,所谓的“不言之教,无之所益,天下希能及之矣”[1]

今天学校和课堂的教育其实就是一种生存教育,故而升学率、就业率成为了教育考核的重要指标,具有时代特征和现实特征。而我们强调的潜性教育实际是一种超越了物形表象,也超越了当下应试的一种教育方式。潜性教育的教育效果往往会表现为发现自我、感悟自我,它其实就是一种“勿用教而天下皆可当教者、勿用学而众人皆能自我吸收”的教育,其中“勿用”是一种潜藏的、无意识的、无目的的。潜性教育的教育手段可以利用施教者教育,也可以靠生活实践或受教者的自我感悟,着重人格的培育和精神的塑造。总之,潜性教育的教育起点在于释放人性,目的在于激活潜力,过程在于感悟人生,而归宿在于解放自我。

二、潜性教育方法论的现实基础

传统的思政课堂是显性教育的典型,即通过目的性很强的说教试图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通过课堂知识的灌输试图构筑学生的生存技能和理想信念。这种非人性化、填鸭式的传统教育方式往往削弱了学生对学习兴趣甚至引起了学生的抵触情绪。思政教育需要采取一些有效的防范,真正把思政教育目标落到实处。潜性教育就是趋向于艺术教育的一种诗性教育和音乐性教育,它拒绝枯燥干瘪的说教,也不是孤零零针对技能和专业实施的教育,它看中人的思想、道德、灵魂全面的提升和完善。教师的精神境界和人格品质是不能言传的,学生必出通过长期的观察、相处、体会、品鉴才能内化成自身的内涵,即只有用潜性教育才能实现精神的感染和品德的传承。于是在思政课的课堂上,合理运用潜性教育的方法,才能提高思政课的实效。

(一)思政理论课运用潜性教育符合人的心理特点

人在儿童、少年时期形成的道德品行对于一个成熟时期的人来说,就是一种依附于在精神系统中的“记忆痕迹”,教育的“记忆痕迹”会使人具有很高的学习的领悟力和学习自觉性,使人时刻处于身心的灵敏状态,一个从未有过教育“记忆痕迹”的人是不可能具备超强的自学觉悟[2](P94-95)。那么,依靠教育“记忆痕迹”而不是依赖别人的说教来延续和维持自身学习的劲头和接受能力的教育就是一种“潜性教育”[3](P283)。思政教育要充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获得的“记忆痕迹”更多地储存在“潜意识”里,从而让“潜意识”在日常生活中发挥作用,自觉地、习惯地不断感知、思考外在世界,完善理论知识、丰富实践技能和提高思想品德。思政教育应该重视于这种方法的挖掘教育,具体包括记忆痕迹的储存教育、潜意识的激活教育和生命感悟的修行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且思政教育中的品德培养需要一个内化的过程,需要主体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从这个角度进行思考,潜性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方法应该被科学地运用。

(二)思政课教学目标实现需要潜性教育

潜性教育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的一种方法论,具备了两方面的现实基础。

三、潜性教育在思政课中的具体实施

课堂教育形成的信息仅仅是单向的传递,由于教学任务的规定、进度的要求、学时的限制使教育者往往无法关注到受教育者的状态和心理[5](P366),这是课堂教育最大的弊端,也是课堂效果往往不如人意的症结所在。从信息传递的效果来说,课外教育显然要优于课堂教育。课外教育包括了一切潜性教育,正是基于尊重学生的求知需求而力求达到信息传递的双方平等、互动、尊重合作的教育模式。

(一)引导教育优于灌输教育

课外教育的潜藏性跟课堂教育相比是很明显的,这对思政教育而言,更具如此。课外教育的潜藏性往往能够收到比课堂教育还要有效的教育效果,特别对于政治课堂上所学的生活知识、课后知识、社会实践知识,学生对此会更加容易体验和理解其中的实质,通过生活、社会、实践活动依靠亲身体验来掌握课堂学习到的知识理论,这样印象会更加深刻。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与生活更好地衔接在一起,当他们在课后或者社会生活再遇到同样的或者相似的知识的时候,他们会留意得更多,关注得更仔细一点,从而与课堂知识形成联系、对照、互证或者反驳,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理解。所以,思政教育要充分利用这种课后教育的特性,引导甚至设定学生的兴趣点,发挥更加生动活泼的课后教育,从而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更加深刻、准确地了解。课后教育是把思想道德以及所有的课程教育生活化的过程,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依据自身需要、依据一定的社会活动规律和社会准则接受体验性、感悟性认知和学习的过程。

(二)课外教育优于课堂教育

既然潜性教育是思政教育的重要法宝,那么高校思政教师如何来实施潜性教育?在传统的思想政治课堂上,最擅长就是显性教育,但事实上,要想实现思政教育的有效性,显性教育、潜性教育不可偏废。开发和运用潜性教育成为思政课堂的当务之急。

传统的灌输教育对于课堂上一些认知力不高的学生来说是必须的,可以强制性地让学生接受具备一些基本的、必备的理论知识和学习经验,但是灌输教育远远不是人性化的教育方式。从尊重人性的角度来说,思政教育更加需要引导教育。 所谓引导教育就是在适当的时候用适当的方法强化学习者的动机、提升学习者的能力,使学生在有兴趣的基础上,有效率地增加知识、经验的积累[4]。与灌输方法相比,灌输方法就是强迫学生死记硬背,完全依赖学生的智力,要求学生明白自己正在学习枯燥的政治知识。而潜性教育作为一种引导教育,它重在教育者的引导和受教者的体验与自悟。潜性教育在思政课堂上更加注重引导教育,首先使学生学会学会去体验、去感受学习的快乐,构建轻松、融入感受和浸泡体验的课堂氛围,这与灌输的方法完全相反。引导教育能使学生完全浸润在政治知识的学习中,这就是思政课堂引导教育的内涵。其次是要给予学生短暂的遗忘,唯有短暂的遗忘才能让大脑和心胸有更多、更空旷的空间,以达到更豁达的境界,记忆力在适度遗忘中反而能够更有效地发挥效能,牢记政治知识,使得学生在自我松紧有度的内外调节下,释放潜力、发挥自学自得的能力。

(三)立体教育优于平面教育

平面教育指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平板性,常常以固定的模式、既有的顺序、预设的规范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这种以课堂教育为主,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学方案为纲为主要方法的教育模式[6],往往是学生受教效果低下。所以,我们必须在思政教育中引入立体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来说,家庭、社会的应先更为深远,即生活本身就是一位很好的政治老师。因此,高校应该更加重视家庭和社会这些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把家庭和社会的教育潜力纳入思政教育的视野和实践中,从而在空间和时间上将教育延续下去,全面而稳固地构建出可持续发展的思政教育,使思政教育的效果最大化。

提出了基于Mean-BIF和KR-RAC的跨年龄人脸识别。首先,对人脸图像进行人脸对齐预处理,其次,提取Mean-BIF特征,通过不同尺度和不同方向的Gabor滤波和均值池化提取人脸的纹理和轮廓信息,减少人脸位移等因素的影响,然后对特征空间采用PCA降维,最后采用KR-RCA对特征空间分类。针对FG-NET和MORPH数据库的实验表明,上述方法能够有效地实现跨年龄人脸识别,且可以达到较为理想的准确率。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该更多针对大年龄跨度的人脸识别,降低年龄在人脸特征中的体现。

数值模拟所选断面处中隔墙高度为6.61 m,墙顶宽度1.64 m,墙底宽度3.96 m。为便于分析中隔墙应力动态变化情况,选取中隔墙左、右墙壁中点和墙底中点为应力分析的关键点。中隔墙应力分布如图5所示。

传统的思政教育就是一种“适应主义德育”,要求学生放弃自己的主体,需要一味地迎合、适应既定的社会道德规范条款,这就是平面教育所能做到的成绩。而要真正实现“自主的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强调“尊重学生意愿,把学生的自主行动力、能力当做是思政教育的终极目标”[7]的一种社会性参与式、实践式的立体教育模式。除了建立家庭、学校、社会三者相结合的空间立体教育模式,立体教育在教育内容上还应该构建理论知识、思想品德、技能特长等均衡全面的立体体系。思政教育如果停留在知识、概念、理性的平面灌输上,实在是一种漠视人格尊严的教育。潜性教育作为对思政教育全新的认识角度,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也变得更为艰难、更为复杂,面对当代大学生的新特点、新需求,创新教育方式和工作手段,使学生在理性之上有更多感性认识和切身体验。。

以人为本理念作为一种价值观念,具有协调、部署思政工作的作用。首先,思政工作范围较多,各个工作之间难免会出现冲突或者不协调之处,这时候就需要以人为本理念进行协调,使得各项功能能有序进行,确保为校园建设、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2]其次,高校思政工作要得到良好发展需要思政工作者和学生的相互配合,为双方树立了共同的价值理念,有利于双方沟通和理解;并且,以人为本理念还为思政工作指明了工作的方向,有利于双方通过自身努力实现自我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浩.高校德育工作中的隐性教育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06(1):16-18.

[2]姚国华.全球化的人文审思与文化战略(下卷):大学重建[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2.

[3]蒋冰梅.美学教育导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4]吴鹏译.远程学习者内部学习动机的流播发策略[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1(2):58-59.

[5]黄希庭,徐凤姝.大学生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6]李燕.“以学生为中心”的外语教学中教师角色的调整[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30-31.

[7]陶吉群.法学教育实践教学对策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3):11-13.

 
陈英,郑文海
《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0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