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中国传统和合理念与大学生思政教育

更新时间:2009-03-28

和合理念自产生以来,在其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以其极大的包容性而博采众家,形成一个庞杂的思想体系,揭示了人与自然、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发展、和合共生的宇宙大道,缔造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思想基石和动力源泉。在大学校园中,笔者认为应当大力倡导并形成校园的和合文化氛围,以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中国传统和合理念内涵解读

“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论语·学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中庸》)中华文化自古重视“和”,“天人合一”的和谐理念。

“和合”理念吸收、综合了古代各个历史时期儒、释、道诸家的思想精华,是中华传统文化所特有的精神内涵。特别是在先秦时期儒家孔子、孟子、荀子的哲学思想中,蕴涵了丰富的和合理念萌芽。《易经》认为:“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秦的《国语·郑语》“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是“和”“合” 两字的最早联用,而“和”则是矛盾多样性的统一状态[1](P149-150)

“和合”理念作为中华传统文化所特有的人文精神,备受历代政治家的推崇和思想家的青睐,经宋代周敦颐、张载、二程、朱熹等理学家;明代王阳明、李贽等著名士大夫;明末清初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等思想家的阐述、发挥,“和合”理念日臻成熟与完备,已上升为“协和万邦”“天下大同”的观念,本人认为,它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和而不同:尊重事物的差异性

中华和合文化源远流长,和合的和,指和谐、和平、祥和;和合的合,指结合、融合、合作。和、合二字都见之于甲骨文和金文。《尚书》中的和是指对社会、人际关系诸多冲突的处理;合指相合、符合。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提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是说“道”本身包含阴阳二气,两者和谐共生而推动事物的发展。《管子》一书中将“和”“合”并举,认为和合“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和合故能习”,强化畜养道德,人民就和合,和合进而和谐,和谐进而团聚,以此凝聚族群,推进社会和谐发展[2]。孔子认为“礼之用,和为贵”,并强调“和”在家国观念和宗法伦理中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体现出来的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人们只有在充分尊重事物之间、人与人之间差异的前提下,才能求同存异、和谐一统,表征了“和而不同”的矛盾的同一性法则与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有机统一[3]

(二)和谐共生:强调天地万物的统一性

(1)菌种活化分别取适量乳杆菌菌株冻干菌粉接种于10 mL灭苗MRS肉汤培养基中,旋涡混匀于37℃在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 h得到一代菌悬液。按5%的接种量将一代菌悬液接种于MRS肉汤培养基中,37℃恒温培养24 h得二代菌悬液。重复上述步骤37℃恒湿培养18 h,进行第三次活化得到三代活化菌悬液,4℃冰箱储存备用。

(三)以人为本:强化人自身的能动性

历史唯物主义在强调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的同时,肯定人是世界的主体,因为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意识、有目的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礼记·礼运》),因此,应当注重人的道德修养和集体价值的认同。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正心是前提、根本。心不正,如何能正确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在今天急功近利盛行,道德普遍失落,许多学生为达个人目的不择手段的大学校园中,中华和合理念所提出的观点,有其独特的价值。

二、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困境

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正面临着以下几个方面的因境:

古代先哲们所提出的和合文化,从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出发,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都是有差异、区别的,应该得到我们的尊重和传承。“天人合一”,追求内部及彼此之间的和谐,达到整体功能的优化。相互吸纳,追求整体和系统的和谐统一,这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潮流和基本传统,因而才能使中华民族大家庭几千年来战胜无数的艰难险阻,实现“群居合一”、和谐共生。

(一)忽视差异性:追求绝对的等同

高校可通过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学科专业,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福建部分高校通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茶文化教育学生“求同存异”作为其思政教育的特色。比如漳州某高校充分发挥本校茶学、茶文化在全国全省独树一帜的优势,开展奉茶礼仪活动、见面问好活动。用茶来和身心,进行“心理按摩”,另辟思政教育新路径,并在实践中推行“沏、奉、品”三部曲的“茶疗法”,称之为“茶和计划”,这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化解同学间的矛盾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即:同学之间通过沏上一壶茶,奉上一杯茶,平起平坐行茶礼,以茶会友,以茶文化的独特方式走进学生的心灵,使学生感受到爱和温暖,因而敞开心扉,品茗谈心,以心交心,师生成为知心朋友。其次,教育学生用全面的观点看待“求同存异”。我们在解决同学中出现的矛盾中,要求学生先把双方不同的立场说清楚,也就是承认双方差异的个体性,同时又搁置差异,然后着力寻求共同点,解决矛盾。再次,要求学生用发展的观点实践“求同存异”,并且在存异中化异趋同。

监理是连接施工现场和企业总部的关键岗位,其工作中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执行各项任务。企业需定期对监理人员进行培训,逐步强化其职责意识,使其明确现场管理应该完成的工作内容[4]。对于施工环节的不合理现象,监理需要及时指出,并秉承着公正、客观的态度,监督施工人员进行改正。企业同时要制定监理工作标准,规范其行为,保证工作效率。

(二)忘却整体性:以自我为中心

和合理念强调自然界、人类社会、个人之间是统一的整体,应当和睦相处、和谐共生。而今大学生作为独生子女居多的少子化的一代,也是看好莱坞大片、吃洋快餐、听欧美流行音乐、玩动漫网游长大的一代。其中一部分人由于其生长过程倍受众多长辈的过分的呵护,物质生活得到较大满足,加上受到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养成在校期间,在与他人相处中,往往容易产生以自我为中心,而忘却整体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个性张扬、团队合作意识较差。其次,过度依赖网络,实际沟通能力较差。网络时代是大学生的生存环境特征,不少大学生“网络生存化”比较严重,大大减少他们与他人,特别是同学间的沟通的意愿,使得他们的沟通能力得不到应有的提高。再次,个人生活与群体生活格局格格不入,生活自理能力和约束能力差,自我意识强,合作意识弱。

和合文化倡导的是“求同存异”“和而不同”,这在当今多元文化交流的社会,无疑给我们大学生的思想引领出一条新的出路。习近平指出:“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我们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和合理念教育走进高校,注重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差异性,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整体性,培养大学生合群爱群的群体性,加强大学生道德养成与价值观引导,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道德自律较弱:价值观有待矫正

求同存异对于当今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开展,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整体性,具有指导意义。首先,能够正确引导学生用辩证的观点理解“求同存异”。就是要坚持异中而求同,生活处处充满辩证法,“求同存异”教会大学生,一定要以同一性与斗争的原理为指导。一方面,处理各类关系时,要做到与集体社会的同一性、整体性,我们的社会才能实现真正的和谐,我们每个人的学习、生活才能意义[6];另一方面,每个人要有自己的个性、爱好,特别是在大是大非面前,即坚持斗争性,要坚持自己正解的原则,决不能人人云亦云。

三、基于和合理念视阙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实现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办好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网络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1]由此可见,我国对残疾人高等教育越来越重视。据2016年中国残疾人事业统计年鉴统计,全国听力残疾人有246多万[2],但是由于聋人高等教育规模小,每年全国单考单招录取的聋人大学生不足2 000人,平均每所高校不足100人[3]。

(一)和而不同:注重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差异性

孔子认为,“和而不同”,也就是不强求一致,不重复别人。只有在大目标一致的前提下,承认差异,包容差异,乃至尊重差异,才能化解矛盾,共存共荣。“和而不同”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中国人自古尊崇的处世之道[5]

当今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每个学生由于理解能力、操作能力、专业特长、个人的努力程度等等的不同,其所获得的效果是不同的,课堂上是这样,走出校园更是如此。为此,要求我们的高校,应长期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教育实习等活动,使大学生与社会直接结合,让他们提前走入社会,体验社会,化解他们心中严重存在的不切合实际的平等观。有条件的高校,如农、林、理工、医学等院、系、专业,应实行校企(企业、事业单位等)合作的办学模式,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需求,组织在校生到上述基地(企业、单位)进行实习、社会实践,学生不仅能掌握了劳动技能、增加收入(学校应鼓励勤工俭学),更重要的是,通过劳动实践,加深对大学生社会、对他人的差异性的了解、理解,对与他人相处应“和而不同”的精髓有更深刻的体会,进而承认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把从企业、事业等实践基地学到的经营理念及及从课堂上学到的和合思想,价值观念,应用到社会上,这将使我们的大学生毕业后能够很快地适应社会。将来无论在什么岗位、什么社会环境,都能接受和而不同的理念,与他人、社会和睦相处、和谐共生,都能小有成就,获得用人单位及社会的良好反映。

(二)求同存异: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整体性

和合文化特别注重德化教育,强调以人为本,强调个人的修养、品质。目前大学生中有一些人道德有所缺失,诚信不足,价值观有待矫正等问题。訾如,个人本位功利主义滋长,是非观念不准确;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严重脱节。即知行不统一。言行不一致,说一套做一套;诚信不足。在与社会、与他人的相处中,存在一些不诚信的行为,使得校园内产生信任危机,也给自身的行为带来极大的不便;价值取向功利化。一些学生过分强调个人的自由和权利,过分强调自我实现,在政治、学习、人际交往上,表现出明显的实用主义、互惠特点和功利性。集体主义观念淡化,不愿参加集体活动,个人主义思想严重。

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给中国社会带来巨大的变化,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就业形式、思维模式也带来巨大变化,改革开放的过程迅速促成了中国社会利益和思想的多元化,这种利益和思想的多元化,更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各个不同的社会团体之间的差异性,更强调的是竞争。这种差异性,往往容易被当代大学生所忽视。当前大学生所面临的现实问题,表现为竞争环境并非完全公平而没有差异,其所追求纯粹的相同与绝对的平等是一种理想化的论题,与复杂的现实之间,往往存在很大的落差[4]。遇到这种情况,大学生面对自己内心的矛盾,容易产生不满情绪与抱怨说辞等不和谐的情况。特别突出的是,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前的迷茫阶段,心理素质不稳定,对理想、信念的认知往往存在模糊的空间,加上社会、学校、家庭等方面的一些影响,对学生成才与成人的关系处理失当,学生心理健康出现堪忧的状况。

追求平等,一直是世界上很多人追求的理想之一,当代大学生也不例外。他们生活在信息时代,拥有梦幻般的理想,希望追求绝对的相同与平等: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学校、社会有个公平的竞争环境,毕业后可以通过自身努力,事业有成,财源广进。

(三)立德树人:加强大学生道德养成与价值观引导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关键在人,关键在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大学生,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础性工程。我们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来抓,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7]

一是建立立德树人的主导机制,做到全员育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有了高质量、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就可以根据传统文化的和合思想制定教学目标并组织实施。高校要继承发扬尊师重教传统,学生要尊重老师,老师也对学生要平等相待,关怀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应培养、组织一大批政治坚定、业务精湛、师德高尚、结构合理的思想政治教师队伍,并建立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辅导员队伍,并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与外校、机关事业单位进行沟通交流,不定期聘请校内外专家、学者以及各行各业优秀思想教育工作者进校做和合文化的讲座,现身说法。

二是健全立德树人的整合机制,“以生为本”,营造学生成长成才的良好氛围。各高校注重将中华优秀传统和合文化的教育,贯穿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环节。其中,各专业,无论文、理、工、医等专业,均可开设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的“和合”思想的课程,作为各高校所有学生的必修课,具体包括《中国传统文化》《论语》《三字经》以及富有地方特色、本校特色等课程,为学生从理论上对和合思想的系统的了解提供了保障;同时,还要在校内不定期地举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合思想讲座,使全校所有的学生均能接受和合理念的教育;高校应开办纪念孔子诞辰日,对学生进行孔子的和合思想教育,营造良好而和谐的校园环境[8]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 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

(二)区域合作机制缺乏。渝黔边界地区合作缺乏省级层面的议事和合作机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城市建设、土地利用、水利、产业等各自为政,缺乏规划协调和指引。重大项目建设机制、跨区域重点领域互通的规范机制、跨区域协调联动机制以及区域内良性互动的合作机制尚未建立。

三是建立立德树人的保障机制、实现育人效果。各高校应通过广推“礼义”教育,培养学生文明习惯的养成,达到全员育人的目的。比如闽南地区一所高校制定“135”行动,即每月至少读一本好书、写两篇笔记、提三个问题;全校师生实行“五好”(即早上好、上午好、中午好、下午好、晚上好)见面互相问好制度。通过一系列的校园实践,学校更加注重言传与身教的结合,传播、实践中华传统文化核心价值,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育人工作更贴心、更动情,达到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之效果。

采用SPSS 20.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参考文献:

[1]张立文.和合学概论[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2]白明峰.中国传统和合理念与当代和谐文化建设[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9-12.

[3]张立文.和合中华哲学思潮的探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11-22.

[4]闵永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1):80-87.

[5]赵启迪.《论语》中的“和合”政治思想探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5.

[6]吴莎.张立文和合学思想研究[D].长沙:湘潭大学,2015.

[7]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J].中国高等教育,2004(20):5-7.

[8]讲仁爱 重民本 守诚信[N].光明日报,2014-07-22(16).

 
黄翠萍
《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0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