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德育建设初探

更新时间:2009-03-28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要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高校应始终不忘立德树人的初心,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1]“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2]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加强高校大学生德育建设必将是推动社会转型和高校转型的一个关键环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战略任务,深刻认识当前国家高等教育德育培养存在的问题,厘析高校大学生德育建设发展思路,促进高校德育教育的知行合一,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演剧祝圣,民立中学之旧例也。是岁忽拦入京剧《十八扯》,淫靡秽陋,座多嗤之。有王安民者,不知其为何许人,突于翌日,遍布传单,诸多责备。该校长苏颖杰,见而大忿,因出赏格,谓有能拘王安民来校者,赏二十元。安民于是愤甚,躬赴学署,举而劾之。学使樊稼轩,立派专员,调查此事。嗣往邑人周菊萍为之缓颊,始免于究。然民立从此不复演剧矣。[2]67

一、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德育建设的时代蕴意

金艳玲等指出德育是有目的的开展教育活动,是把社会要求转化为受教育者的德行的过程[3]。学校德育的意义和任务,是要渗透于学校全部教育、教学活动中。新时代大学生德育建设必须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育人为本、育德为先的原则,通过思政教育理论课及校园德育活动等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全方位、多角度地将德育渗透到高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一)德育建设是高校思政工作的需要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4],可见,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高校思政工作是为大学生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在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德育建设和思政工作关系紧密,互为补充德育建设是高校思政工作的需要,在思政工作中处于核心地位。思政工作可以通过思想修养等德育课堂这个主渠道,进教室、进教材、进学生头脑;思政工作可以通过德育活动的开展,走进大学生的生活、贴近大学生的实际。

(二)德育建设是高校教书育人的需要

立德树人是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高校每一项教育都要围绕这一根本任务展开,而德育建设则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重要保证和最佳载体。通过德育教育可以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促进教书与育人的和谐统一。“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4]高校教师作为教育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首先应该提升自身的思想修养和道德素质。先以德立身,而后以德立学,最后以德施教,方能做到学高为师、德高为范。

(三)德育建设是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曾说过:“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这就是我们的用人标准为什么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因为德是首要、是方向。”[6]习近平的这段话是对德育意义的高度凝练,为高校德育建设提供了行动指南。

二、新时代高校德育建设的现实困境

高校德育制度建设是根据高校实际制定的,要求高校师生共同遵守的一些行为准则和规范体系。当前,高校德育建设制度还不够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师德师风建设还有待进一步提升。目前各高校虽均已制定师德师风相关的规章制度,但是在学术领域还是个别存在着造假、抄袭等现象。二是对于学生的德育建设制度需要完善,德育建设的实效性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高校德育建设的基础制度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大学生的思想修养及道德素质不够稳定,容易受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

目前,国内外铝合金薄壁件的理论模型中,Altinas等[1]在考虑轴向、切向、径向切削力对切削系统稳定性的基础上,建立相关动力学模型。GonZalo等[2]以切削最优、提高工件表面精度为目的,利用有限元手段,模拟铝合金薄壁结构件的铣削过程,以获得不同阶段的切削动态特性。浙江大学董辉跃等[3-4]则通过用有限元手段,研究装夹对薄壁工件切削加工系统的影响。

(一)高校传统德育理念系统性不强

石书臣认为高校传统的德育理念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社会本位论”,强调德育的社会价值,认为德育主要是使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进步的人;另一种是“个体本位论”,更注重德育的个体价值,注重个人需要和人的身心和谐发展。这两种理念中前者强调社会价值,后者强调个体价值,均比较片面,也比较孤立[5]。前者强调社会价值,不易调动师生参与德育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较难激发师生的主动意识;后者强调个人价值,与前者相比虽有进步,但只注重受教育者的个体价值实现。总体来看,当前高校的德育理念系统性不强,对于德育教育的引导性不明显,导致德育教育活动开展的成效不够,大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德育教育,主动意识还不够,还不能将德育内容内化为自身的自觉行为。

(二)高校德育制度建设还不尽完善

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物质文明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社会经济步入转型期。但同时,在外来文化、各种社会思潮的冲击和影响下,高校德育建设出现了一些负面的现象。显然,这不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产物,而是由于精神文明建设的相对滞后性和不协调性导致的。

(三)高校德育教育还未形成长效机制

在新时代,大学校园的德育建设需要完善的制度来规范人。高校要履行好加强道德培育和意识形态工作的职责使命,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教育总体规划,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落实责任追究,确保高校德育建设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新时代高校德育建设的发展理路

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而高校德育建设的核心任务则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大学生涯是大学生道德人格形成最重要的时期,是大学生成长和成才的关键时期,它对大学生的道德品质、政治觉悟、思想修养、心理健康等各方面能力及素养的养成和成形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政治、心理、法治等多方面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正确科学的道德认知、道德行为、法律意识、学习行为和人际交往行为,促进大学生明辨事理、懂得真善美,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均得到全面发展,最终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因此,德育建设是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

选择有效的消毒药物和消毒方式,定期开展消毒灭源。主要消毒剂有次氯酸盐、戊二醛、复合酚、过氧乙酸、火碱、生石灰、百毒杀、碘类和高锰酸钾等。

(一)用正确的理念引导人——树立新时代高校“德育生态”新理念

高校要深刻认识到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和以德治校的重要性,使法治和德治在德育建设中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首先,在依法治校上,要重视学校德育基础制度建设,积极探索,不断完善。“何以人育我,我育人以何”,育人先育己,高校教师的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直接影响着大学生三观的养成,因此要把大学教师道德建设要排在首位,通过制度规范促进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教育部在2014年曾发布对高校教师具有警示规范意义的师德禁行行为“六禁令”和“红七条”,严肃高校的师德师风。政策的出台,很多高校立刻成立了师德建设委员会,并对学校进行全面排查,对师德“出轨”划出红线,实行零容忍,学校的不良风气得到了有效的遏制,向师生传递了正确的价值观,确保高校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立德树人,要先立德,方能更好的树人。树立德育生态新理念,要求改变高校教师的教育理念,即高校教师应做到身教示范,培养道德自觉,用自己的言行举止教育、引导、感染每一位学生,培养出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大学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劝学》道出了自然环境对周围事物的相互影响,这种影响同样在人类品格形成中存在着。可见身教示范的作用之大,影响之深。荀子也曾提出“师以身为正仪”的命题,强调做教师的,应当用自身为标准,去引导、启迪学生。榜样感召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教育方法和修养方法,“以善先人者谓之教”,无论是领导干部、还是思想政治辅导员,乃至专职的任课教师,都是学生行动的楷模。因此,高校教师应带头立德,以善先人,给学生以正能量的引导和带动。高校可以通过“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评选“党员好故事”、“身边好党员”等活动,用大学生身边的优秀师生党员的先进事迹,阐述如何用实际行动来践行宗旨、诚实守信、爱岗敬业、服务师生。奋发向上、立志成才和甘于奉献的感人故事,能潜移默化对学生产生身教示范的影响作用,从而营造出良好的德育生态氛围。

(二)用完善的制度规范人——加快高校德育制度基础建设

基础制度建设固然重要,但是基础制度要做到常态化、制度化,并将长期持续发展,亟需高校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长效化机制体制。首先,目前高校的德育教育还处于教师教、学生学的被动接受阶段,学生作为德育主体性地位没有凸显,德育教育的方式方法不够接地气等。其次,社会及部分家庭认为德育教育只是高校的责任,导致德育教育中学校、社会和家庭合力育人机制薄弱。第三,高校德育教育的考核评价及监督机制还不够成熟、不够系统化,未能较好的反映德育教育的成效。

新理念,是人们通过实践,在原有理念的基础上融合了实际情况进行加工,并进行磨砺、完善而得到的进步与成熟,是原有理念的升华,能够更加贴合实际地指导我们进行教育教学。邱柏生对高校德育生态理念的解释[7],是指借用生态学研究德育生命主体与其所在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及关系的理念。高校德育生态强调相互联系的整体性、完整的生命性、发展变化的动态性以及能量交换的开放性等。高校根据大学生德育建设的现实情况,探索并树立“德育生态”新理念,用“生态系统”的角度整体、系统思考高校的德育建设,分析并解决高校德育建设遇到的新问题和新挑战。树立新时代高校“德育生态”新理念,并用新理念指导高校的德育建设,培养大学生的德育生态意识,创新德育生态教育载体,改革德育生态教育课堂,完善德育生态教育内容,促进大学生道德生命自由、健康成长,营造出可持续发展的高校德育生态环境。当然,在高校德育建设过程中要因时、因势而变,尊重学生的德育生命周期及特点,及时调整德育方式与策略,因人制宜、因材施教,保持高校德育系统的动态平衡。

周家粮铺院的建造体现了风峪沟沿线具有地域性特色的农耕文化,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内敛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及农耕思想[17],与现今我们提倡的和谐、环保、低碳的思想如出一辙。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深入挖掘农耕文化时传统建筑的建造思想及技艺,对更好的保护具有地域性特色的历史建筑及传统村落,具有十分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其次,激发学生对德育制度建设的认同,积极参与德育制度的建设。传统德育制度的制定更多的是领导干部及管理者来制定的,大学生处于被动参与地位。新时代的背景下,大学生是德育建设的主体,德育制度的制定更应该让大学生参与进来,激发其对德育制度建设的认同感及积极性,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培养大学生的德育意识,将德育教育内化为品德修养及道德行为,以提高德育效果,促进其长效发展。如让学生积极参与大学生诚信档案建设。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是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的重要举措,也是对大学生诚信教育的一种逆向促动。一套系统完善的大学生信用档案制度,是对学籍档案的重要补充,是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更为全面的评价。将大学生诚信档案纳入到人事档案中,并与社会对接,形成互联互通,成为用人单位选人用人的参考依据。同时也能对大学生将来在购房贷款等各种诚信消费活动中产生深远的影响。学生在参与制度建设过程中,增强自己的德育意识,转化道德自觉行为,从而提高德育效果。

(三)用合理的机制培养人——建立健全大学生德育建设长效机制

机制与制度之间有紧密的联系,制度是机制的基础,是机制的外在表现;机制是系统化、长效化的制度,是制度在质和量上面的重大飞跃。笔者认为,大学生德育建设长效机制是高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为了提高德育建设的成效,使高校德育建设系统化、制度化、长效化,在工作上既分工又协作,最终使德育建设制度化、常态化的一种机制。建立健全大学生德育建设长效机制,既可以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大学生。

根据化妆品进口关税、消费税和增值税的常见税率,可令,t=10%,c=30%,ν=17%;根据网易考拉的样本数据,令R=1%。由此计算可得:W1=45.47%P,W′=83.86%P,W2=166.04%P。故买家选择“购买单件化妆品”的收益为38.39%PQ1,选择“购买套装化妆品”的收益为 P(2%Q1+4.37%P÷μ)。 因为 38.39%PQ1>P(2%Q1+4.37%P÷μ),所以在此税率和优惠率假定下,买家会选择“购买单件化妆品”,则卖家的收益为PQ1r。

一是建立主题班会机制。创新主题班会的形式和载体,发挥主题班会公开课示范作用,在主题班会活动开展中强化德育教育,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二是建立学生自主管理、自觉管理机制。利用高校的校、院(系)两级的学生组织和学生社团,建立学生自主管理机构,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自主策划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德育活动,激发大学生自我管理、自觉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建立健全高校德育建设的考核评价、监督和反馈机制。科学、及时的考核评价,可以充分反映出一定时间内德育建设的成效,从而及时发现不足。而监督和反馈机制,也是为了更好的继续推进德育建设长效化、机制化。四是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综合育人协同机制。德育建设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它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推进、共同维护,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校内、校外协同推进。学校、家庭和社会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都是大学生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学校”,高校负责知识德育建设,家庭和社会负责生活德育建设,及时将德育理论知识融入大学生的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中。

此外,高校还应结合地域特色,与时俱进,挖掘出符合新时代传统文化传播的规律,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道德建设实践中,实现大学生德育建设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1-5).

[2]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EB/OL].(2013-05-04)[2018-01-04].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5/04/c_115639203.htm.

[3]金艳玲,李永亮,邹靓靓.浅谈习近平德育思想对大学生德育工作的指导意义[J].时代教育,2017(3):103-104.

[4]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EB/OL].(2016-12-08)[2018-01-04].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2/08/c_1120082577.htm

[5]石书臣.现代德育理念与高校德育创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4):18-21.

[6]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14-05-04)[2018-01-04].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5/05/c_1110528066.htm.

[7]邱柏生.试论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研究的方法论意义——兼论生态德育研究的方法论指向[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8):3-7.

 
邱仙艺
《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0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