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高校学生个人信息安全教育探析

更新时间:2009-03-28

一、引言

随着信息化、数字化社会的发展,网络运用遍布人们的生活,尤其是当代高校学生,无论是学习、生活或就业,都离不开网络。无论是利用电脑或手机,高校学生注册缴费、参加培训、考试报名、购物、找工作等等,他们的个人信息经常性地被各种机构要求书写。他们的个人信息安全吗?以近年来频频发生的因高校学生个人信息泄露,造成高校学生财产损失和人身伤害的事件为例,均说明高校学生的个人信息安全存在严重隐患,高校学生的个人信息已经成为不法分子盗取的目标。据《北京青年报》的报道,每日学生及家长等收到诈骗短信人数超过1.4万人次;[1] 《2015年山东省高校学生电子产品消费及个人信息安全保护调查报告》显示,有86.3%的学生反映个人信息存在泄露的情况;[2]《中国网民权益保护调查报告》显示,收到过诈骗信息的网民大约有55%,经济损失总额达915亿元 数据来源:中国互联网协会,中国网民权益保护调查报告,2016年6月22日。。由此可见个人信息泄露情况及其由此而遭受的损失非常严重,不容忽视。

但是,个人信息保护理论以及立法过程等都相当复杂,在我国相关法律制度尚未建全、个人信息保护专门法尚未制定之前,加强高校学生个人信息安全教育、提高个人防范意识显得非常必要。而且,研究高校学生的个人信息安全教育,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重要内容,是维护校园秩序稳定的重要课题。

根据文献[15],邯郸强膨胀土相对应的膨胀力在40.9 kPa~101 kPa范围内,根据离心模型试验的制模含水率,下文计算时取膨胀力为50 kPa。

二、高校学生的个人信息泄露方式

在探讨高校学生个人信息安全教育之前,让我们先看看高校学生的个人信息究竟最容易从哪里流出去,以此从源头寻找防止泄露的措施,加强学生防范意识的教育。从近年的大量案例及有关单位调查的结果显示,泄露高校学生个人信息的部门或个人主要是持有学生个人信息的机构、黑客攻击、学生自己不慎泄露等。

AS-IV在慢性肾脏疾病的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更多的分子机制将有待研究证实。明确AS-IV治疗肾脏疾病的靶标和途径能够为其在肾脏系统或其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提供依据。另外,已有研究表明AS-IV以剂量依赖方式防止足细胞凋亡和抑制肾脏纤维化[8,21,66],因此有必要就其剂量和安全性问题做进一步探索。

(一)持有学生个人信息的机构泄露

如上所述,随着信息化、数字化的发展,电子办公几乎普及到各行各业,教育部门、招聘机构、银行及各种培训单位等等,这些部门随时都在接收、整理学生的各种个人信息,而这些信息在当前监管制度、泄露后的惩罚制度等尚未健全的情况下,极容易流出,从而被不法分子获取并用于诈骗活动等,直接威胁到学生的财产乃至生命安全。例如2016年8月发生的徐玉玉的大学录取信息泄露案、华东师范大学大二学生小文机票信息泄露案等,都曾被质疑为教育机构、航空公司泄露了学生的信息,导致学生人身和财产受到伤害和蒙受损失,这些质疑也不是没有道理。 2016年8月21日,准大学生徐玉玉被诈骗电话骗走9900 元学费后心脏骤停,不治身亡。据报道,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教育局曾于18 日给徐玉玉打过电话告知其办理助学金事宜,就在第二天,6名犯罪嫌疑人就以发放助学金为由向徐玉玉拨打了诈骗电话,且所说信息与罗庄区教育局分毫不差,这也是徐玉玉上当的主要原因。徐玉玉事件发生后两天,山东省临沭县大二学生宋振宁也遭遇了电信诈骗2000元。这名男同学是在有防备的情况下,骗子说出了他的银行卡和身份信息后取得信任而落入骗子圈套的。同月,华东师范大学学生小文,因预订机票后被自称为航空公司客服的骗子骗走学费6100元。资料来源:郑晋鸣、赵秋丽、张国圣著《应对电信诈骗 防骗教育不可少》,光明日报,2016 年 8 月 31 日。现实中一些机构的工作人员利用监管漏洞,为谋取私利将学生的个人信息贩卖给不法分子进行诈骗活动的现象并不鲜见。特别是教育部门,掌握与学生前途命运相关的详细信息,如录取录用通知书、考试成绩通知、学校通知、奖学金、助学贷款、创业贷款等等,而且学生及其家长对教育部门的信任度较高,真假信息难以分辨,最容易导致学生及家长上当受骗,骗子也最容易得手,因此泄漏准高校学生或高校学生的个人信息状况最为泛滥。另外,学生在进校注册缴费时需要通过银行办理相关业务、在赴校途中可能要住宿、进校后需要办理手机入网、在校期间进行网络购物等,这些活动都必须采用实名登记的方式如实填写自己的个人信息,相关银行、宾馆、网络公司等都有可能成为学生个人信息贩卖的机构。当然,一些机构虽然未贩卖学生信息,但因工作需要,如招聘、考试等单位,为了表明招聘或考试工作的透明性、公正性而需要向社会公开被招聘、考试学生的个人信息,这些做法也会成为泄露学生个人信息的渠道。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调查,有78.7%的人认为个人信息的泄露是由登记个人信息的机构造成;[3]《科技日报》报道,倒卖个人信息的源头主要是掌握个人信息的机构。[4]

总之,不法分子为了谋取不当利益,窃取个人信息的犯罪手段层出不穷。随着信息技术等的发展,作案手段在不断地变化,冒充国家公职机构、运用一些特殊软件等侵害学生的个人信息,诈骗他们的财产。高校学生个人信息安全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明显难以预防犯罪分子侵害手段的变化,高校学生的个人信息安全教育的方方面面有待加强。

(二)被黑客攻击及各种不法分子窃取

在信息能够带来效益的社会,个人信息不无例外地成为各方利益机构或个体等关注的焦点,其利用价值在不断提高,由于要追逐利益,盗取个人信息进行诈骗犯罪的案件也在不断飘升,因此也受到了各方的重视。高校重视的行动之一,就是开设相关课程,对学生加强安全教育。虽然我国现阶段的大部分高校为此开设有涉及个人信息安全保护内容的课程,但从课程的设置、教学方式、教育的效果等看,重视程度还不够,教育效果并没有达到预期,现实中学生被诈骗的案件不绝于耳,就是佐证。

高校学生的个人信息虽然不是什么新鲜名词,但对于学生家长来说应该还属于新生事物,有关信息技术方面发展的知识,家长们比学生本人还要欠缺,当学生的个人信息被不法侵害后,上当受骗的家长不在少数。从社会环境来看,相关法律知识的普及教育非常重要,但现实中信息法律的制定远远落后于信息技术的发展需要,虽然近些年来,随着我国依法治国政策的不断落实,法律制度也在不断完善,但法律的制定需要一定的过程。[15]

(三)学生个人疏忽大意不慎泄露

青年学生思想活跃,时常在QQ、微信、微博上自由表达自己的看法和个人详细情况,过分公开自己的个人信息,无意间向不法分子透露了自己的信息。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学生对外界充满好奇的心理,制作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标题病毒,如马航已找到等标题,学生稍不注意一旦点击,自己的个人信息可能就会被泄露出去。[9]大部分学生参加活动时,很少会去核实网站、微信的公众号等的权威性,在参加一些有奖或虚假公益活动时,常被要求做互动活动,在互动过程中,学生的个人信息在不知不觉中外泄。[10]如上所述的学生在进行网络购物时,由于对商家和商品的辨识能力缺乏,而购物时常常绑定有自己的银行卡,购物时还要填写自己的电话号码及详细地址,一些正常的消费行为也可能使自己的个人信息在不知不觉中泄露,导致交易诈骗案件的频繁发生。网络环境下的交友方式是当下高校学生常采用的方式,在虚拟交友中,不慎将自己的信息告诉诈骗分子的情况也很常见。另外微信红包由于它的便捷性而受到人们追捧,但据中央电视台的报道,有些假“红包”其实植入有木马病毒,用户一旦点击,自己的支付宝、网银等账户可能会在不知不觉中被他人盗取,而高校学生是点击微信红包的主力群体。[11]据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张晓娟教授的调查,高校学生们在网上注册时,有85%的同学会在网上填写自己的个人信息;在安装软件时,有60%的同学同意安装软件须提交的地理位置、通话记录等信息;在网上聊天时,有59%的同学会跟网友说出自己的真实信息;90%的同学在网上购过物;有80%的同学没有清除浏览器缓存的习惯;有17.1%的同学会在不同的账号上使用同一个密码,有20%的同学用自己的生日或者电话号码作为账号密码,有80%的同学不会定期修改各种账号密码,有42.8%的同学在自己的手机和电脑上不设密码等。[12]由此可见,学生自己的疏忽或不重视也是导致自己的个人信息泄露的缺口之一。

三、高校学生个人信息安全教育现状及不足

由于近年来,因高校学生个人信息泄露而导致被骗案件的频繁发生,已经引起了各方的高度重视,高校重视的表现莫过于开设相关课程进行教育。但从以上信息泄露的情况以及相关机构和学者的调查结果看,我国高校对高校学生个人信息安全教育的重视程度及学生的安全保护意识都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有待加强和改进。

(一)学校教育重视不够

处于信息化社会的今天,学生的个人信息也被各种机构要求采用数字化管理的方式,学生的个人信息往往被制作成数据库保存,而这些存储学生个人信息的数据库正是黑客攻击的重点目标。学生的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很难避免不进行维修,当将这些电子设备交给维修店时,学生的手机、电脑中保存的个人信息将很难保证会安全。作为高校学生,参加各种考试、参与社会活动、参加问卷调查、复印作业、投递求职申请和简历等活动再正常不过,而且他们在参加这些活动的过程中所填写的个人信息要求必须真实,这些真实的信息常常被一些不法分子趁机盗取而泄露。[5]学生们在进行网络购物支付宝的使用、个人通讯地址的填写,以及寒暑假回家、外出旅游购买机票、火车票时使用的信用卡和个人的身份证信息,跟老师、家人、朋友QQ聊天谈事时留下的记录等,这些活动也存在个人信息安全隐患,导致学生个人信息泄露事件时有发生。[6]另外,一些操作程序上存有恶意软件,在应用那些软件时学生的电话号码等个人信息也容易被窃取;手机、邮箱上的通讯录、个人的上网喜好、个人位置信息等,都可能成为一些软件程序自动收集的信息而导致泄露;[7]有些手机、电脑上存在系统、云端、通信传输缺陷,如一些APP、病毒等可以读取通讯录、聊天内容、消费痕迹以及偷窥个人密码、账号及电脑中存放的文件等;[8]网络环境下各种虚假钓鱼网站、虚假招聘、参赛比赛等网站泛滥,并发布各种虚假信息,引诱学生参加,然后窃取他们的个人信息,再对他们进行诈骗等等。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第39次)》的统计,2016年下半年,高校学生中有20%的同学经常被陌生电话打扰,75%的同学偶尔接到骚扰电话,85%的同学QQ号被盗过,53%的同学的电脑或手机被木马等病毒攻击过。 数据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第39次),2017年1月22日。总而言之,高校学生个人信息被盗取的现象非常普遍。

现实中,尽管法学界对加强个人信息保护法制建设的呼声不断,但迟迟不能出台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及法制的不完善,让遭受侵害的学生以及社会各界不知所措,法律的缺失让犯罪分子更加肆无忌惮。加强高校学生个人信息安全教育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在法律缺失的情况下如何应对学生的个人信息安全教育研究显然非常必要,需要大量的研究投入,并且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

(二)学校对教育研究的投入不足

从近年发生的因个人信息泄露而造成的人身、财产损失案例看,高校学生已成为不法分子生财的主要侵害对象,可以说高校学生的个人信息安全已经陷于高度危险的境地。对此,很多高校做出的反应,就是开个会,或如上述在通识教育课程中增加少得可怜的内容作临时性提醒。对于怎样教育才能达到目的的教学研究,大部分高校的投入都比较少,而且即使投入,投入研究的教学目的也不太明确。[14]信息技术的发展,要求对学生的个人信息安全教育的研究也要随之加强,高校学生的个人信息教育离不开家庭与全社会的大环境,关于高校学生的个人信息安全教育,应加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法律教育相结合的研究投入,寻求多元性的教育方案,以期能达到安全教育的目的,让学生个人信息安全处于防患于未然之中,防止侵害案件的发生。

上文已经提到,图纸的设计中,专业设计人员的技术水平和审美能力是影响装饰施工图纸设计质量的一项重要影响因素。因此,相关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应当针对一线设计人员的自身素质水平进行定期的考察和分析,对于技术能力不足的人员,可以通过学习和培训的方法,着力提高其工作技能。另外,理念上的教育也是对装饰工程设计人员必不可少的一项学习和优化项目。只有在理念上和技术上同步提高,才能设计出更加理想的施工图纸。

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课程内容较少,课程内容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教育意识跟不上网络信息发展的客观现实,选用教材以理论研究为主,教学方式多停留在理论讲授,教育实施方案差强人意,缺少对学生防范意识的技能培养技巧,教学方式单一,很难提升高校学生的个人信息自我防范意识等,难以达到预期效果。[13]具体表现:第一、涉及高校学生个人信息安全教育课程多为全校通识性课程,仅占教学内容的极少部分,对于教师、教材、时间和教学效果等等,大部分高校都没有特别的要求和统一计划及规划,多数是一带而过,没有形成足够的重视,在学校的教育教学课程中没有应有的位置。第二、有关高校学生个人信息安全教育的方法也存在着不足,教育制度及措施有待改进,对学生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的安全保护意识、法律保护知识和技术防范意识等方面的知识教育存在严重不足,系统教育更谈不上。而且教育手段无创新,无法跟上信息社会发展的步伐,难以防范高校学生面临的个人信息安全危险,难以满足高校学生的实际需要,因而课程很难获得学生的认可。第三、如上所述,虽然很多高校的通识教育课程中设置有相关学生个人信息教育的内容,但不是普通高校教学大纲规定的课程内容,学校的教学日程中也没有具体的规定等。从这些来看,高校学生个人信息安全教育课程要不断改进,才能跟得上时代发展的需要。

(三)有些高校学生对个人信息安全教育不以为然

虽然学校教育在学生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教与学要有效结合才能产生预期效果。由于信息社会的特殊性,在利用个人信息能够带来可观利益的情况下,有的高校学生对自己的个人信息的安全状态置若罔闻,对于学校教育不以为然,当面对社会利益、个人利益与个人信息之间发生冲突时,不仅不能正确处理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连自己的个人利益都不能保证。[16]有时,一些学生对于来自何方的有关个人信息安全的教育都不愿意接受,不愿去探究个人信息是如何泄露以及泄露后可能带来的危害,无有效预防自已个人信息泄露的心理准备,当出现安全问题时不能识破骗局,不知如何处理,上当受骗后才追悔莫及、惊慌失措,既不能对自我财产进行保护,甚至还为此了结自己的生命的案例时有发生。

根据阅读的深度,可以将阅读分为粗读和精读。除了课上要求的,教育部推荐学生必须要读的,需要精读的课文外,有些时候还需要学生广泛阅读一些书目。对于这些扩展学生视野的读物,学生则可以进行粗读。相反,对于一些经典,则需要学生反复阅读,不断咀嚼,这就是所谓的“精读”。

四、加强高校学生个人信息安全教育的思考

针对目前高校学生个人信息安全现状存在的危机,高校应加强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的项目开发研究,以此找到合适的方案。丰富高校学生个人信息安全课程的内容,不仅要在教学理论上加大功夫,充实课程内容、明确教育什么的问题,还应在教育方式上进行改进,增加实践教学等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将课堂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让学生了解个人信息安全方面的知识和泄露后带来的可能后果,掌握自我保护的技能和受到侵害后的救济方法等。具体到高校学生的个人信息安全教育课程如理论教育的设置内容包括哪些,理论板块怎样分配更为合理,怎样教学才容易被学生接受,实践课程需要增加什么设备。信息技术的防范操作及教师的配置、案例分析及讨论的方式及效果等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增加高校学生个人信息保护法律知识教育的内容

在举国强调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的进程中,法律知识的普及教育不仅顺应时代的要求,而且掌握相关知识对于保护个人权利主张自身利益、维护社会安定和秩序等都是有益无害的举措。要增加个人信息的基本理念知识,如有哪些法律规定了相关权利的保护,在什么情况下个人信息可以向社会公开或可以由其他机构使用、什么情况下不得泄露,什么情况下属于合理使用、什么情况下是违法窃取,当个人信息被不法侵害后如何先自行救济、怎样主张权利、向哪些机构请求帮助、侵害人应该承担怎样的责任等。因个人信息的侵害多以非法攫取他人财产为目的,教学中强调个人信息的保护是关系到学生经济利益保护的内容,要引起学生的关注,要防止青年学生错误认为个人信息的泄露是“出名”或持无所谓的态度。

虽然我国目前尚未制定专门的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 但作为对当代高校学生的教育,应该将我国《宪法》《民法通则》《身份证法》《国家保密法》《国家安全法》《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互联网络安全保护管理办法》《电子出版物管理暂行规定》《中国互联网络域名注册暂行管理办法》《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专用产品检测和销售许可证管理办法》《商用密码管理条理》《个人信息安全保护指南》等法律法规所涉及个人信息的保护、利用、违法处理等内容[17]写进高校学生个人信息安全教育的教材里,便于教师教学以及高校学生学习和掌握相关知识,在提高学生的自我利益保护和防范能力的同时,对于教导学生成为安纪守法的好公民也大有裨益。

(二)强化高校学生个人信息技术保护知识的学习

有关信息技术保护的相关知识也要加强。尽管大部分学生出生和生长在信息时代,但不一定掌握信息技术知识,要增加相关知识的内容教育,开设专门的信息技术课程。课程内容应包括高校学生人个信息保护的软件使用、个人信息载体的安全技能知识、一般窃取个人信息的技术方法和流程、木马病毒侵害的途径、数据恢复软件、反病毒软件、操作系统的安全设置、防火墙的选用等信息技术知识的教学,增强高校学生个人信息危险识别能力,当个人信息受到侵害时能够及时发现,并能采取应急措施。培养学生系统掌握个人信息网络安全技术的操作知识和技能,尽量减少和防范个人信息泄露,避免个人财产和人身受到侵害案件的发生。

在对个人信息保护的网络技术的教学中,教导学生对自己留在电脑或者手机微信等现代通讯工具上的个人身份信息和上网痕迹,即个人的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日、联系方式、家庭住址、银行卡号码、学校班级名称、个人言论、购物习惯、上网习惯等信息的及时清理方法和养成经常清理的习惯,不能将这些信息轻易传输给不认识的人;提醒学生注意防范各种个人信息安全陷阱,不要在网上随意点击一些引诱性标题,防止病毒的侵袭。信息社会非常复杂且日新月异,除需要注意强化高校学生个人信息保护的技术技能的学习外,还应加强培养学生对个人信息安全保护的综合能力,要保持不断学习新知识的态度。

(三)改进教学方法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

对于高校学生个人信息安全保护教育的教学方式改革,要随着时代的变化、信息技术的更新而不断地探索和改变,尽力做到教育内容、教学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要求适时做出调整,才能达到最终的教学目的,为学生的人身、财产安全,为社会的稳定、健康发展发挥教育的功能。

对于高校学生的个人信息安全教育,除加强课堂上的理论教育和信息技术的学习之外,还应采用丰富多彩的实践教育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掌握相关内容。让学生亲自收集现实中发生的个人信息安全事例,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因个人信息泄露导致学生人身、财产受到侵害和损失的原因及社会背景,探寻相关防范措施及受到损害时的救济方法。多采用课堂讨论等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发表自己的意见,让学生独立或以小组的形式撰写实践调查报告等,丰富教学形式,活跃教学气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困难的能力。要让学生在社会实践课上深刻理解信息伦理、社会与个人的关系,不仅要强调个人信息的保护,还要强调个人信息的保护与防范网络犯罪、维护网络礼仪、尊重知识产权保护等的密切关系。个人信息的保护对于维护社会秩序、信息安全等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这些学习,让学生能够正确处理个人信息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遵守信息活动中的各种要求及规范,提高学生素质,将学生培养成为国家有用之才。另外,还可以组织举办班级活动、学术研讨会、相关知识讲座、知识竞赛等活动,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广泛运用宣传栏、班报、院报、校报、广播、校园网络等各种舆论工具和传播媒介,大势宣传和时刻提醒高校学生保护个人信息安全,加深学生的安全保护意识。

在当地招了5个大学生之后,Kilimall就正式上线运营了。与其他跨境电商平台不同的是,Kilimall一开始就定位为非洲本土电商,因此前期主要在肯尼亚本地招商,将产品卖给C端消费者。

总之,加强高校学生个人信息安全教育,让高校学生充分掌握个人信息安全的知识,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人身财产的自我保护能力,也有利于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

4)检查者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做到真懂会查。负责监督检查的个人应通过培训、学习、参观等方式不断提升自身安全知识储备。检查部门负责人应切实了解部门内检查员的能力,可通过笔试、安全案例分析、现场检查问答等方式严格考核,确保检查员的胜任力。

五、小结

处于快速发展的信息社会,频繁发生的高校学生个人信息侵害事件告诫高校:加强高校学生的个人信息安全教育以及教学改革已经显得非常的重要和迫切。目前高校学生个人信息泄露的缺口主要是持有学生个人信息的机构流出、黑客侵袭和学生不慎泄露等。

顺应社会发展需要,高校要加设个人信息安全教育的课程,而且学校教育要持续系统,不能当存在问题时才匆匆忙忙举办几次短期教育活动,要建立个人信息安全教育的长效机制,将个人信息安全教育课程纳入正常的教学规划中,全面系统地教授学生个人信息保护、利用以及防范诈骗、自救等相关知识。教育方式应该采取多种形式,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传媒工具及舆论宣传等,使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个人信息网络安全的知识。广泛开展各种教学活动,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教学实践。要经常举办个人信息安全的知识竞赛、社会调查、演讲比赛、网络论坛等,使学生能够学以促学、学以致用,促进学生与教师的教学相长,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教师的教学水平,使学生能够真正掌握个人信息安全保护的知识,以此达到安全教育的目的。

从历年防不胜防、频繁发生的高校学生个人信息侵害案件来看,个人信息的安全教育不仅学校要加强,而且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任笑元.开学季大学生频遭诈骗 一万条学生信息打包卖200元[N].北京青年报,2016-08-27.

[2] 马绍栋.超八成大学生称个人信息遭泄露[N].齐鲁晚报,2016-01-30.

[3] 刘晓花.调查显示个人信息泄露最严重领域是互联网[N].中国青年报,2017-02-28.

[4] 徐冰.个人信息泄露调查:谁把我“卖”了[N].科技日报,2013-08-22.

[5] 司马童.从源头严打“信息小偷”[N].云南日报,2016-10-13.

[6] 罗力. 国民信息安全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2012(3).

[7] 王少辉,印后杰. 云计算环境下个人信息保护问题的思考[J].电子政务,2014(2).

[8] 史卫明.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保护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J].情报杂志,2013(12).

[9] 李仪,刁碧荣.大数据背景下大学生个人信息安全风险研究[J].学理论,2016(10).

[10] 王元卓,范乐君,程学旗. 隐私数据泄露行为分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65-70.

[11] 王茜茹.微信平台中的个人信息安全风险及保护对策[N].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5(1).

[12] 张晓娟,刘霁,李贞贞.移动互联时代智能手机使用中的个人信息安全问题研究[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6(2).

[13] 王世伟.论信息安全、网络安全、网络空间安全[J].中国图书馆学报, 2016(41).

[14] 张帅.加强高校信息安全教育初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32).

[15] 彭兰.网络传播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117-178.

[16] 肖文建,戚华丽.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防范措施[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4).

[17] 齐爱民.个人信息保护法研究[J].河北法学,2008(4).

 
杨琴,温如春,刘美
《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8年第0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