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从“制度管理”向“美育管理”的转变与发展——以传媒艺术类大学生为例

更新时间:2009-03-28

前 言

2016年12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培养什么样的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问题,而“如何培养人”则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模式问题。大学生管理工作属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1个重要组成部分,是1项细致而艰巨的任务,提升和完善管理工作的前提就是对管理对象的特点进行详细了解。

结果显示,在亲密关系丧失组被试中,高自尊者在职业认同及其职业行为、职业期望、职业情感维度上均显著高于低自尊者,而在职业承诺、职业价值观及职业认知方面无显著差异,详见表 8。

一、传媒艺术类大学生显著特点

近年来,受到演艺事业冲击和影响,影视演员、传媒主持人以及影视编剧等职业社会地位越来越高。因此,各大高校都竞相开设影视表演、播音与主持艺术以及广播电视编导等传媒艺术类专业,并且报考人数和录取人数都在逐年递增。高校中传媒艺术类大学生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群体,他们个性张扬、自我意识强烈、思维敏捷的专业特点,使得高校在管理过程中不能再沿用过去的单一传统管理模式,而需要尽快探索出一套适合传媒艺术类大学生的融合管理模式,这成为一个急迫而现实的问题。寻找解决方案的首要关键在于了解这类群体的突出特点,分析出特点产生的相应心理,才能更好地找出解决办法。

(一)学生个性张扬,表达情感细腻

传媒艺术类大学生的工作和电视、网络等新媒体有着密切关联。因此,每天传媒艺术类大学生会接触大量新鲜社会动态,了解社会最前沿的信息。在这个过程中,潜移默化养成了思维跳跃、感性、逻辑性强的专业特点。传媒艺术类属于艺术学科,不论是对传媒作品的捕捉,还是个人审美的追求,都带有强烈的个人标签,即明显的个性特征。因此,也就注定这类大学生习惯于表现自我而不善于被动倾听。另外,艺术创作的成功主要在于对社会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进行细微的感触和品味,所以传媒艺术类大学生情感是比较细腻的,换言之,管理方面的问题就在于这类大学生很敏感和脆弱,如果管理者的言语或者行为稍有一些不当之处,就可能对这类大学生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

在现代语文课程教学期间,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是极为常见的。一般的教学策略研究的实践作用不佳,阅读与写作教学期间需要加强实践引导,根据不同的阅读资料让学生开展写作实践练习,是将阅读水平与写作水平共同提升的方法。为了将学生的学习视野拓展,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程教学引导,对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掌握之后,建立高质量的网络货多功能平台,能够将资源的整合效果与学生学习质量有效提升。尤其是对一些深层次的、抽象化的阅读知识内容,教师利用多媒体能够给学生提供一个具象学习的机会,在课堂中经过拓展性的阅读与写作训练,能够更好的完成学习目标。

(二)自我意识强烈,批判色彩浓重

前面提到“制度管理”不足的原因之一在于传媒艺术类大学生个性突出,从外表妆容到内在思想都散发出一种与众不同,“制度管理”强调的是平等式的共性组织,而“美育管理”则注重差异化的群体对待。从表面上看似乎缺少了一种公平,但需要解释的是:高校大学生管理提出的“人人平等”不是管理目标而是管理方法,班级管理者真正追求的是积极引导和组织大学生在学校范围内有序进行学习和生活的状态,由于个体学科特点和性格特点不同,必须采用不同的管理方法。所以,我们必须纠正过往的错误认识。传媒艺术类大学生专业和媒体影像联系紧密,针对学科特点,要采用“参与——体验模式”的美育模式,让其经常拍摄很多短视频、微电影、录制电视节目,班级管理者可以将拍摄内容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机结合,让学生积极参与到作品实践活动中来[2]。在准备、酝酿、操作、感受、思考、理解等参与环节中,让每个学生个性充分张扬。在美育活动中教师要巧妙引导学生体验活动意义,让思想政治教育由传授变为感受,这样的优势在于被教育者理解更加深刻,接受更加积极主动。笔者作为一名传媒艺术专业教师,承担《朗诵艺术》课程教学工作,还担任我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两个班级班主任工作。笔者在课堂上定期分配任务,规定亲情、友情等不同主题,让每个同学录制有自己意义的图片的文学朗诵视频,然后在课堂上大家一起观看、交流和思考。亲情、友情等不同主题的诗歌和散文让同学们在朗诵过程中分享出很多自身经历和体会,在交流过程中碰撞出很多火花,美育的教育效果表现的很明显。

古语云: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社会中人们逐渐形成统一意识的规矩演变为法治社会中的制度,因此“制度管理”是保障区域社会安定和团结的基础。针对高校大学生而言,强化“制度管理”,规范其举止和言行,增强其制度意识和纪律观念是相当必要的。但对于传媒艺术类大学生而言,学科特点导致单纯的“制度管理”缺少必要的人文艺术关怀,在管理过程中学生容易出现逆反心理,对管理制度和管理者产生抵触情绪,逐渐使传媒艺术类大学生形成“表里不一”的双重性格,与最初的管理目的渐行渐远。根据专业特征适度调整管理模式,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在要求。

(三)喜欢实践操作,不愿理论学习

传媒艺术类大学生常常被其他专业老师和同学视为“异类”,被戏谑的称为“山间的竹笋——头尖皮厚腹中空”。虽然心灵上些许受到打击,但其中有许多值得思考的地方。传媒艺术类大学生入学考试成绩相比文化生来说比较低,文化素养相比较而言略低。因此其理论学习能力和兴趣都不是特别强和浓,甚至有些人还带有厌倦情绪,而其对实践操作却喜欢和偏爱。这个特点会导致传媒艺术类大学生对班主任和专业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置若罔闻,没有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放在自己心中,个别性格另类的同学甚至对思想政治教育反感。具体而言,在学生的课程反馈中,许多学生对《摄影与摄像》《文艺作品演播》《化妆与造型》等课程评分和反馈普遍较好,而对《传播学》《播音主持艺术导论》《播音心理学》等课程评分和反馈较差,其实就是和这个特性有密切关系。

二、传统“制度管理”模式的局限性

受环保政策的影响,现在很多猪场的取暖都是靠电来完成的,特别是保育舍和哺乳舍。受大风的影响,猪场的供电系统可能会变得不稳定,寒冷的冬季,如果突然断电,保育舍、哺乳舍取暖灯、电热板停止工作,哺乳仔猪和保育猪需要的微环境发生变化,对哺乳仔猪和保育猪来说无疑是致命的打击。

对传媒艺术类大学生提出“美育管理”并不是大胆尝试,而是对大学生管理的客观需求。所谓“美育管理”,指教育管理者通过采用带领学生观看、聆听或参与制作向善向美的艺术作品,在这个潜移默化过程中引导学生悟出某些深刻的道理,端正自我思想和言行,在整个美育实践中学生自动形成1种无形的自我约束,从而达到有序有效组织大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的活动过程。“美育管理”的中心在于“美育”,“美育”范围很广泛,和教育学、美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都有交叉,美育的最大特点在于潜移默化引导学生寻找到美、评判丑,从而让学生从内心自愿向善向美,整个过程没有压抑感,从心理上消解了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明确界限,两者相互融合,切实履行“以人为本”管理理念,在大学生管理上真正意义实现从命令向情感的跨越式转变。

三、新型“美育管理”模式的优越性

在大学生管理过程中,“制度”是对大学生行为规范评判和强制约束的1把标尺,是必不可少的。所谓“制度管理”,即为了维护高校教师工作和学生学习等正常秩序,保证教师工作和学生学习的积极开展,对高校中的个体按照法规、条令等具有指导性和强制约束性的应用文进行有序组织的活动。但在不同学科的大学生管理过程中,“制度管理”必须辅之以其他管理方式才能起到积极组织约束作用。比如针对传媒艺术类大学生而言,就存在一定局限性。首先“制度管理”缺少人文关怀。传媒艺术类属于艺术类,这类大学生往往具有情感细腻的特点,其受到外界刺激和影响之后希望与人交谈和倾诉,把自我内心中的情感通过语言流露出来。严格执行“制度管理”的班级管理者会出现过于理性和客观态度,缺少和学生情感交流,从而出现思想交流闭塞,造成大学生思想问题[1]。其次“制度管理”缺少机动灵活。传媒艺术类大学生与媒体联系密切,经常外出实践或参加专业比赛,因此不能够保证每天按时上下课,很多时候需要灵活处理突如其来的事情,固定死板的管理制度无法完全满足传媒艺术类大学生的学习要求。

()有利于充分适应个性发展引导强于管制

上面提到传媒艺术类大学生追求张扬的个性,因此在社会生活中更希望吸引周围人的关注和重视,以自我为中心意识强烈,不太善于换位思考去理解他人处境和难处,更注重自己心理活动和情感变化,希望身边的人能够理解自己、关心自己、包容自己。在舞台上或者生活中更希望获得别人的肯定和掌声,不太接受别人对自己生活态度或者专业能力的批评和指正。所以传媒艺术类大学生之间相互否定的较多,相互欣赏的较少。逐渐形成了这类大学生浓重的批判意识,他们经常习惯于对不符合自己期许的现象或者观点提出质疑,这个特点在管理方面来说会出现其经常因为对相关管理制度不满意而提出质疑,甚至行为上坚决不履行相关的条令规定。

交叉道口增加导致各类交通事故增加,部分中小城市将市域内的干线公路改造为城市快速路,严格控制快速系统上车辆的出入。该形式主要适用于中小城市环线的改造。例如,江苏常熟市三环快速路等。

()有利于充分满足批判意识讨论强于独断

“美育管理”不同于“制度管理”,在于注入了更多人文关怀,在高校宏观管理层面上,更体现出民主和谐的突出特点[3]。在具体管理层面上,则将合理引导与柔性控制进行了有机融合。以传媒艺术类大学生为例,针对一些固有的学校条令和规则学生往往不会采取简单主动的接受履行的态度,更多选择一种批判意识,头脑当中会出现逆向思维,提出许多质疑和抗议的呼声。传统“制度管理”的解决办法是以具体条约进行告知,并辅以强制威胁话语迫使传媒艺术类大学生履行规定。但最后的结果往往是学生由于逆反心理导致拒不按规定执行,给管理工作带来麻烦困难。“美育管理”有效的抓住了“情感”这把利器,改变了原有的强迫模式,采用“引导——感受模式”让传媒艺术类大学生通过艺术作品进行自我感受和思考,加上班级管理者和学生共同讨论,让学生心悦诚服地的主动认识,这样一个过程是个体从心灵到意识层面的一次彻底渗透,全面透彻并且持久力强。

()有利于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长期并且持续

大学生管理工作是1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不能简单意义上理解成学校管理。很多时候班主任等班级管理者和专业任课教师花费了大量精力和学生达成共识,但在一两个月的寒假和暑假中,学生就被身边的朋友、亲人等外部因素的影响而改变了最初的思想,再次回学校后,思想上又出现了一些偏差,需要班级管理者再次进行引导。从以上现象分析不难看出,学生管理的重点在于思想引导和控制,而思想引导和控制的关键点在于时间的持续性。对于传媒艺术类大学生而言,每天接受网络、媒体等外界信息的范围非常广,相伴随的刺激也会增多,在很多事物的认识上,除非形成很坚定的意念,不然就很容易出现意识形态改变。针对传媒艺术类大学生这一问题,“美育管理”需要注意:一方面注重班级管理者对学生的向善向美的合理引导和软控制;另一方面就是利用学科特点,使用微信、直播等新媒体将学生聚集,定期推出一些学生自己创作的微电影、情景朗诵等艺术作品,并组织学生进行直播发表观后感,随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稳固学生思想意识[4]。采用这样的“美育管理”方式不受时间和空间影响,让大,并具有长期性。

结 语

传媒领域的快速发展带动传媒艺术教育规模的扩张和壮大,积极增加教育人数的同时也给传媒艺术类大学生管理带来了问题,由于学科特点使得传统的“制度管理”无法适应传媒艺术类大学生的管理,需要重新对管理模式进行优化和融合,以大学生特征寻求管理模式。针对传媒艺术类大学生管理模式的变化并不是替换而是补充,是由单一的“制度管理”向“制度管理”和“美育管理”相互辅助共同管理的模式转变和发展。坚持以大学生个性发展为出发点,以逻辑方式为突破口,以发展大学生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来实现积极管理的任务,坚持 将“美育”渗透到大学生管理中,能够为培养出更加满足传媒艺术领域的优秀工作者做好辅助工作[5]。对于传媒艺术类大学生而言,“美育管理”弥补“制度管理”的积极意义在于:充分将学科特征和学生特点进行融合式思考,一方面“美育”需要调动传媒艺术类大学生需求和探索美的主观能动性,发挥这类大学生善于动手实践操作的特点;另一方面解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体系,打破传统意义上简单的“教师管学生”的固化管理模式,主动引导大学生参与到管理过程中,用情感感知的办法实现“班级管理者——大学生共同体”的管理模式建立,让管理更加人性化和科学化[6]。因此,“美育管理”将在未来一段时间里成为传媒艺术类大学生最为适应的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刘贵荣,王东兴.高校美育和艺术教育的管理机制及其现代性探究[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13-16.

[2]杨伶.加强美育理论研究 推动美育实践发展[J].高校理论战线,2011(12):61-64.

[3]沈胜林,沈胜刚.学校美育理论模式的思考[J].教育科学论坛,2016(8):7-9.

[4]刘琰.高校学生管理中美育的渗透方式研究[J].统计与管理,2016(2):150-151.

[5]陈文红.试论美育与学生管理的关系[J].云梦学刊,1990(4):45-46.

[6]加晓昕,王文东.播音主持专业课程建设研究——以四川文理学院为例[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6(2):105-108.

 
刘长宇
《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年第0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