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基于跨文化交际的情人节与七夕节对比

更新时间:2009-03-28

英国人类文化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中将文化定义为:“文化是一种复杂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余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英]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连树声译,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而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作为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是在国际交往日益频繁、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在该背景下,跨文化交际所涵盖的学科包括了人类学、语言学、心理学、传播学、社会学等,其应用渗透文化交流的方方面面,包括节日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在全球化浪潮推动下,西方节日传入中国,并迅速赢得了年轻人的认可和追捧,该现象有利有弊,一方面拓展了人们的视野,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另一方面,中国的传统节日却遭到了冷落甚至遗忘。

情人节作为传入中国最具代表性的西方节日之一,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各方面深远的影响,每逢情人节,各个年龄层的人们都费尽心思过个难忘的情人节;各个领域的商家都以此为噱头推出活动谋取利益。但同时,在情人节的冲击下,人们开始反思,现下中国所推崇和热衷的几乎都是外来节日,而本土的节日却日渐式微,除了法定节日之外,还有多少传统节日为人们所熟知?即便七夕节早在2006年6月便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相比之下,西方情人节的知名度和热度却远超七夕节。节日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失去了节日的依托,文化谈何传承。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人们想起了中国传统节日中性质与情人节类似的七夕节,并在商户的宣传和媒体的炒作下将七夕节包装成了中国的情人节,并试图以此抗衡西方情人节、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但一味地给七夕节强加上东方情人节的帽子,只会忽略七夕节原本的含义,生硬地照搬西方情人节的节日形式,只会令七夕节失去其原本的节日文化内涵。本文拟从跨文化视角分析情人节与七夕节的区别,进而探讨七夕节如何在情人节的冲击下寻求创新发展。

一、情人节与七夕节发展现状比较

(一)不同的起源造就不同的节日性质

情人节(Valentine’s Day)的起源有多个版本,被主流所认可的起源是:公元3世纪,罗马面对内交外患,为了让更多男子进入军队,当时的罗马帝国皇帝克劳多斯二世宣布禁止人们举行婚礼,人们怨声载道。一名叫瓦伦丁(Sanctus Valentines)的神父出于同情没有遵照这个旨意,为一对向他寻求帮助的情侣在教堂里举行了婚礼。一传十,十传百,越来越多相爱的人们在瓦伦丁的帮助下举行了婚礼。克劳多斯发现后勃然大怒,将瓦伦丁投入地牢,并于公元270年2月14日将瓦伦丁处以绞刑。为了纪念瓦伦丁的善举,人们将这一天称作Valentine's Day,日后逐渐演变为西方的情人节。

七夕节则源于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传说牛郎织女在每年农历七月七日相会,女孩们则在这一天向织女星乞求拥有灵巧的双手。我国最早关于七夕的记录可以追溯到汉朝,东晋葛洪在《西京杂记》中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每当七夕佳节到来,女孩们便进行各种乞巧活动,祈求自己能够心灵手巧,主要方式有穿针乞巧、投针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在庭院内陈列巧果乞巧等,《荆楚岁时记》对七夕的活动有着较为详细的描述:“是夕,妇人结彩楼,穿七孔针,或以金银等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於瓜上则以为符应。”

众所周知,当输送容量没有变化的时候,电流和电压成反比,相应地提高运行电压,提高力率,可以达到降损的目标。这在高电压大电网中是成立的。因为在35kV 及以上电网中。变压器的铜损占整个电网电能损耗的80% 以上,铜损与运行电压的平方成反比。其相应的运行电压越高。铜损越小,因而总的电能损耗也越小。而在配电网中,情况有时恰恰相反。配电变压器的铁损约占整个配电网总损耗的40% ~80%,它与配电网运行电压平方成正比。特别是配电变压器在深夜运行时。因负荷低,所以运行电压较高。电压越高。造成空载损耗越大。所以,对于10kV 配电网在所有情况下都片面的强调提高运行电压是不合理的。

情人节最初是为了纪念神父瓦伦丁,他为了他人的幸福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他所表现出的大爱已超越了狭义上的爱情,因此在西方国家,每年情人节这一天,不仅情侣、夫妻之间可以相互表达爱意,人们也可以向父母、亲人、师长、朋友等表达美好的情感。西方人理念中的情人是广义的,爱情只是其中一个组成部分而已。但在情人节传入中国后,其情感取向变异为狭义上的爱情,情人节变成了情侣、夫妻之间专有的节日。

(二)情人节盛行与七夕节式微原因分析

建国后的节日大多带有政治意味,借助节日释放压力,或试图表达较为私密的感情更是无从说起。同时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表达形式侧重于集体活动,以阖家团圆、共享天伦之乐、集体庆祝、共襄盛会为主。即便是如今被我们当作中国情人节的七夕,在古代也是女子向织女星默默祈求坚贞的爱情,并不存在当面表达情感的机会。

中国的传统节日沉淀了包括价值取向、道德观念、思维方式在内的厚重文化内涵,这就决定了中国传统节日的功能更侧重于维护宗法主义和传承文化,其主要目的不是让人们借此表达私密的个人感情。由此可见,虽然中国节日具有世俗性,但其蕴含的伦理性令中国的传统节日并不具备世俗的娱乐色彩*王菊娥:《跨文化视野下的中国七夕节和西方情人节》,《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第10-12页。

情人节之所以在我国得到迅速的认可,一个重要原因是:西方节日能够为人们提供一个放松心情,缓解压力的机会。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代中国,压力如影随形,人生不同阶段有人们着不同的压力,或许来自工作,或许来自学习,或许与情感有关,各方面压力令人们身心俱疲。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发现,不少中学生也过情人节,但其中大多数人并不是真的在谈恋爱,而是把节日作为一个调剂生活的契机,任何节日对他们来说都是一个放松的机会,即便是在情人节互送礼物,更多的也是代表友情而不是爱情*薛晓萍:《从中国人过西方节日谈中西文化交流》,《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第82-83页。

3)绒球期至三叶期,重点防治绿盲蝽和病害,药剂可用80%喷克800倍液+20%苯醚甲环唑3 000倍液+10%歼灭2 500倍液。

相比之下,西方节日则敢于直接表达情感,不管是爱情、亲情、友情,都能够毫不掩饰地当面坦言,这一点恰好迎合了年轻人日渐开放的理念。西方节日虽然大多带有宗教色彩,但在传入中国后,其宗教性逐渐弱化,娱乐性被保留扩大,并被中国商家作为噱头刺激消费,庆祝形式花样翻新,最终成为一个人们宣泄释放的有效途径,情人节更是给了人们互诉衷情的机会,因此情人节得到年轻人的拥趸和推崇,七夕节却遭到冷落这一现象也不难理解了。

二、情人节与七夕节的不同发展趋势

(一)情人节在中国的发展趋势

从情人节和七夕节的起源上看,情人节的起源与宗教息息相关,具有明显的宗教性。七夕节则反映了以男耕女织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传统农耕经济模式,具有明显的世俗性,强调宗法集体主义,具有非宗教性。但情人节在传入中国后,其宗教意义被弱化,狂欢庆祝的娱乐性被强化,并且形式更加丰富,涵盖内容和受众更加广泛,每逢情人节,商家推出的活动层出不穷,几乎所有年龄段的人们都不同程度地参与其中。中国的传统节日在继承和发展过程中,其宗法集体主义则被较好的保留下来,时至今日,每逢佳节,世界各地的中国人仍然会自发的聚集到一起庆祝,但在节日形式上却有不同程度的简化甚至于取消。

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主要起始于21世纪初期,其主要是在我国以往定额计价模式的基础上,通过量、价分离的方式,以市场价格、工程承包方内部定额确定招投标价格。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将工程量核算、项目划分及计量单位设置进行了统一管理,而统一工程量计量、项目名称编码及计算规则的设置,也对承包方工程造价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七夕节在中国的发展趋势

文化并无优劣高下之分,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能够扩展视野,以更好的适应力和耐心来面对与自己不同的文化理念。费孝通曾提出“文化自觉”概念,指出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需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了解其文化从何而生,如何发展,并对其未来的发展方向有着深刻认识,简而言之,即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和自我创建。费孝通指出:文化自觉是一个艰难过程,想要在多元文化世界里确立自身文化地位,需要在认识自身文化,理解并吸收多种文化基础上,取长补短,携手发展,进而增强文化的自主转型能力,取得适应新环境、新时代并进行文化选择时的自主地位*张荣华,费宗惠:《费孝通论文化自觉》,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而与中国毗邻的日本,西方情人节在传入过程中,日本完成了一次较为成功的文化增值,不仅做到了取其精华,并在其基础上适应本国国情加以创新,强化了其爱情层面上的节日内涵,同时也保留了原本所涵盖的亲情、友情等情感,日本人还为情人节增加了互赠巧克力这一特定行为,并将其发扬为情人节必备环节。日本人甚至为巧克力赋予了新的内涵:用于表达爱情的是本命巧克力,作为人情赠送的则是义理巧克力。同时日本人还衍生出了白色情人节,在2月14日情人节这一天收到本命巧克力的人,会在3月14日白色情人节对送出巧克力的人做出回应。情人节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与被传播文化——日本文化之间产生了积极的融合与渗透,进而衍生出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新内涵,在这一点上值得我们借鉴和参考。

在跨文化交际中,存在着文化增值现象,文化增值是指文化在传播过程中会在量和质上发生变化,该现象的实质是文化的再生与创新,也是文化原有价值、意义在传播中衍生出的一种新的价值或意义。当一种文化原有的价值、意义在传播过程中产生出新的价值或意义,或一种文化的传播面增加,从而使被传播文化相对于传播前原文化有了某种增值放大,这就是文化增值现象*黄兴鹏:《基于文化传播视角的中日七夕节日分析》,《金田》2013年第7期,第190页。。七夕演变为中国的情人节即是一种典型的跨文化增值现象,但在这一变化中,缺少了对七夕节原本文化内涵的保留发扬与创新,只是片面复制情人节的概念,失去了文化增值的真正目的。

现代社会,在商家不遗余力地鼓吹宣传下,七夕节被包装成了中国的情人节,生硬地将西方情人节的节日形式、节日文化强加在七夕节上,使得其原本所蕴含的乞巧等意义被弱化。商家以利益为出发点为七夕赋予了中国情人节的内涵,实际上这是跨文化交际中一次不算成功的文化渗透与融合。

三、 七夕节的未来发展方向浅析

(一)传承和弘扬七夕节的重要性

七夕作为中国传统节日,其本意是女孩乞求拥有高超的缝纫技巧。因为在古代中国,女红的熟练程度也决定着女孩是否能找到良配,因此七夕节也寄托着她们对美好婚姻的向往。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下,七夕节一度式微,人们接受了来自西方的快餐文化,追求高效,崇尚享乐,乞巧作为七夕节的文化标志之一,已被当今社会逐渐遗弃,如今还有多少年轻女孩盼望着能够熟练地操作针线,并希冀借此求得一段美好姻缘?许多传统的生活方式已被逐渐淘汰,更多的节日习俗已无法在现代化城市中重现。

当下西方情人节在中国盛行,我们更应该反思,为何中国的传统节日会走向式微,甚至于端午节被韩国抢先申遗,除了我们对于自古传承下来的民族文化重视不够之外,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传统节日中的许多习俗已无法与现代社会相适应。在绍兴农村,七夕的夜晚,未婚的女孩们会在南瓜棚下听牛郎织女说话,这一习俗在大厦林立的城市中已无法实现。传统节日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民族精神经过漫长历史沉淀后孕育和生长的重要载体,是一个民族生存形式的体现,因此保护和传承传统节日显得尤为重要。

1.现场总线技术实现了电力工程施工现场的设备以及装置的智能化连接,其特点在于实现了计算机与智能传感器以及数字通讯之间的连接,并且保证了其多向性和串行性。现场总线技术作为电力工程自动化技术的重要内容在之一,应用十分广泛。现场总线技术在节省硬件数量与投资安装、维护等方面表现突出,这种技术通越相关设备和传感器,工作人员根据数学模型对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将电流、电阻等信息参数传递到主机上,并最终将指令发送到控制设备上。近年来通过对 35kV 级变电站等一系列的自动化改造表明,给予用户高度的系统集成主动权,该项技术具备巨大市场潜力,让用户自主选择设备品牌。

(二)取长补短,携手传承

要让传统节日适应现代社会,在时代的快速发展下保持生命力并焕发新的光彩,让更多的人重视和自发传承下去,应当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应溯源七夕的节日内涵并加以宣传,让更多的人认识中国这一传统节日;其次,应借鉴西方情人节节日形式,借鉴日本创新情人节的经验,取长补短,为现代七夕节注入新的内容和活力,例如西方情人节所指向的对象不仅包括亲人朋友,也涵盖了所有可以表达真挚情感的个体*高艳芳:《当代情人节取向动因研究》,《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第9期,第1-3页。,在弘扬七夕节时可借鉴这一点,而不是像被中国化的情人节一样,感情指向仅限于爱情;最后,应借助政府力量维护和重构七夕节日体系*王菊娥:《从圣瓦伦丁节在中国的盛行透析七夕节的生存困境与出路》,《唐都学刊》2009年第3期,第122-124页。。2002年8月,由河北省文联、河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石家庄市文联等单位联合发起了“七月七爱情节”*参见:http://news.sohu.com/20040719/n221073466.shtml.,这可以说是中国当代庆祝七夕的开端,这一活动为日后的七夕节奠定了基调。

同时,政府应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当下大多数学校的课程注重的都还是实用性和应试性,反而忽略了教育过程中最为基础也最为重要的传统文化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也是造成中国传统节日式微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由此可见,七夕节的创新与发展必将借助政府、学者、媒体、公众、商家等各方面社会力量,只有这样才能让七夕节焕发新机,得到更好的传承。

自然沉降法是依靠重力沉降达到净化油浆的目的,其方法具有设备简单、投入成本低、操作简便等特点。但因催化剂粉末的成分为硅酸铝晶体(Al2O3-SiO2),其在催化裂化装置中磨损或受热破裂,形成粒径多为20μm以下的细小粉末,高度分散在油浆中,仅靠重力沉降难度大、耗时、脱除率低,因此该法已被淘汰。

参考文献

[1]爱德华·泰勒著.原始文化[M].连树声译.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薛晓萍.从中国人过西方节日谈中西文化交流[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1(3):82-83.

[3]王菊娥.跨文化视野下的中国七夕节和西方情人节[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10-12.

[4]黄兴鹏.基于文化传播视角的中日七夕节日分析[J].金田,2013(7):190.

[5]张荣华,费宗惠.费孝通论文化自觉[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

[6]高艳芳.当代情人节取向动因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9):1-3.

[7]王菊娥.从圣瓦伦丁节在中国的盛行透析七夕节的生存困境与出路[J].唐都学刊,2009(3):122-124.

[8]杨守勇.七月七爱情节演绎中国“情人节”[EB/OL]. http://news.sohu.com/20040719/n221073466.shtml.

 
林雪莲
《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年第0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