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大学语文”协同教学课三年实践摭谈

更新时间:2009-03-28

2014年9月,湖北工程学院理工类学生“大学语文”课程开始采用协同教学模式。所谓“协同教学”,是指将整个“大学语文”教学内容分解为若干单元,由有相关知识背景的教师分别进行专章授课,凡第一次上课的教师即是这门课程名义上的负责人,不仅自己有上课单元,而且最后一次课要汇总其他任课教师所反馈情况给出学生平时成绩,并负责学生考前复习指导,当然评教结果也是以该负责人名义显示的。这种授课方式,相对于传统的一门课一个教师来说,颇有创新意味,截至目前,协同教学课已实践了三载,其运行结果到底如何呢?

协同教学课溯源

协同教学课在民国高校中就开始实行了,1931年北京大学中文系开设“新文艺试作”课程,指导教员分为四组,分别为:散文(胡适、周作人、俞平伯),诗歌(徐志摩、孙大雨),小说(冯文炳),戏剧(余上沅)。[1]在现代文学史上,胡适的散文《我的母亲》入选民国“大学国文”教材,周作人首倡“美文”,俞平伯的散文集《杂拌儿》《燕知草》为他赢得大名;徐志摩、孙大雨是新月派诗人群的重将;冯文炳(废名)在上世纪20年代创作的小说集《竹林的故事》《桃园》《枣》享誉文坛;余上沅1925年留美归国后提倡“国剧运动”,在艺术学校增设戏剧系,自己也有佳作问世。由此观之,北大中文系的“新文艺试作”课事实上由多名老师分专章进行协同统筹上课,这些老师均是相关领域内的翘楚,学生们也得以领略该领域学术前沿动态,老师们上课讲述自己最拿手的绝活,轻松幽默,妙趣横生,学生们也听得如痴如醉,受益良多。

1937年7月,抗战全面爆发,北大、清华、南开合并组成西南联大,在云南昆明上课期间,“国文”是大学一年级学生的必修课,教授们轮流上课,“各教授拣其所擅长之经籍讲授两三星期,这制度固然有缺点,但能使每人一睹所有教授的风采,也似乎是件极有意义的事”。[2]当时在西南联大的文史教授包括冯友兰、朱自清、闻一多、杨振生、陈寅恪、王力、刘文典等人,个个都是大师级的饱学之士,他们学识渊博,国学根底深厚,所授之课当然也非同凡响。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曾说,自己的研究经验大部分在美国,但生长在中国,读书经验大部分在中国,吸取了中西教育方式好的地方。他在领奖时用中文说,他对自己的中国传统和背景,引以为豪。[3]他所说的中国传统,显然涵盖了“大学国文”中的经典篇目。

1949年后,协同教学方式仍在高校中占有一定比例。诸如武汉大学的“测绘学概论”就是采用此种方式上课。从1997年9月开始,武汉大学宁津生、李德仁、陈俊勇、刘经南、张祖勋、龚健雅等六位院士每年为大一新生上“测绘学概论”。该课程共12节课,每位院士讲2节。宁津生作为该课程的发起人,每年的第一节课,均由他上,20年来从未间断,其分工也很明确,宁津生院士对测绘学进行总的概述,李德仁院士主讲遥感技术、数字中国、智慧中国,刘经南院士主讲卫星导航、定位,张祖勋院士主讲现代摄影测量,陈俊勇院士主讲大地测量,龚健雅院士主讲地理信息系统。[4]院士们使出浑身解数,用尽量通俗亲和的科普语言吸引新生进入高深的科学殿堂。该课程也被教育部评为精品课程。目前不少学校也开始效仿武汉大学的做法,开设类似的协同教学课程。

说明:905字段种次号生成的规则是按照图书分类号F12-54到馆时间顺序为第2种,种次号就取2,其中:1表示上册。

众所周知,理工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突出,动手能力强,在传统文化及人文艺术方面给予适当提高,对于他们人生及事业的成功实有如虎添翼之效,这也是高校普遍开设“大学语文”之初衷。湖北工程学院“大学语文”开设历史悠久,多年来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效果显著,在充分彰显协同教学优势的同时,还要进一步反思出现的问题,只有不断打磨,精炼整合教学单元,充分展现教师的人文魅力,让学生在个性化的培育体系中健康成长,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才算真正成功。

协同教学课的优势

湖北工程学院“大学语文”课程采用协同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与一本教材有关。2004年甲申新春,《大学国文教程》编讫,该教材打破传统的按照主题内容或中国文学史时段分期的惯例,以国际上通行的文学体裁分类为框架,将授课内容分为诗歌、词曲、散文、小说、戏剧五个部分,每个部分前有关于该体裁的基本常识、阅读欣赏,后有该体裁的写作技巧,目的是给一些文学爱好者提供写作上的帮助。该教材结束了湖北工程学院“大学语文”这门公共基础课长期以来使用外校教材的历史,编写教材的教师也成为上课的主力军。经过十年时间的积淀打磨,2014年甲午初夏,修订版《大学国文教程》编讫,该版教程在甲申版基础上进行了调整,篇目上吸收了更受大学生欢迎的作品,例如《人间词话》(节选)、《见与不见》、《围城》(节选),在结构框架上,新增两章,一章为汉字文化,一章为汉语艺术,前者从汉字的形态入手,讲述汉字的产生、形体演变及汉字蕴含的文化;后者多从音韵角度入手,讲述汉语的谐音、韵脚、平仄、对仗等语言运用。这次的重新编订,要求编写人员更加注重专业知识背景,比如由对古代汉语和传统文化颇有研究的老师负责汉字文化的编写,由长期执教现代汉语和普通话播音教学的老师负责汉语艺术的编写。

严寒的冬季已是冰封水面,为了让鱼儿安全越冬,我们建议在结冰前把增氧机移向料台附近,每天定时开机半小时左右,这样以保证增氧机附近即使在严寒的冬季也不结冰,以达到冰下水体长期通风换气、提高水体溶氧的作用。另外,对渗水的池塘,要定时加注新水,保证冰下水的深度最好在1~1.5m之间。加水时一定要从下而上加水,切莫形成二茬冰,防止鱼类冻伤冻死。同时在大雪天气要合理地清扫积雪,保证冰下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

保罗与米丽安失败,是因为他们之间只有精神的交流而没有肉体的宣泄,而他与克拉拉之间的恋爱无果,恰恰是因为他们之间只有肉体的激情而没有精神的融合。两场恋爱的失败,表明劳伦斯对纯粹精神的恋爱和纯粹肉体的恋爱都持否定的态度。在劳伦斯看来,精神与肉体割裂的爱情,违背了人类对精神的追求和对肉欲渴望的自然本性,必然是畸形的,也是易逝的。只有精神之爱与肉体之爱之间的完美结合,才会有鲜活的、持久的完美爱情。

对于学生而言,协同教学模式新颖灵活,一个学期能与5位老师互动,每位老师的学识背景与知识底蕴各有千秋,这是一个有挑战的科目,至少不会发生审美疲劳。每个专题的老师均是该领域的行家,上课信息量大,对专题的讲解通透,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塑形颇有裨益。

协同教学课的弊端

毋庸置疑,湖北工程学院“大学语文”协同教学课的顶层设计和理念初衷无疑是有前瞻性的,有创意的,但在实际运转中,根据整合各渠道的反馈信息看,也存在一定的弊端,有需要提升之处。

首先,协同教学课使得课程教学五味杂陈,个性丧失。在这个海量信息时代,知识的获取并不困难,困难的是个性解读知识的能力及应用拓展素质,这需要教师转变教学理念:重要的不是将知识信息讲得天花乱坠,而是用人格魅力引导学生人文精神的成长;教师必须具有“匠人”手艺,对学生进行“精准”帮助。协同教学课使教师走马观花一般游走在不同的学生群体中,虽然师资力量在全校得到均衡分配,但另一方面也使得教师教学无法给具体班级的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毕竟,一个学期一两次课很难将老师独具魅力的个性特长充分施展开来,也很难影响到学生的个性成长。学生吸收到的更多的是知识的灌输,缺乏深层次的个性底色关照。不同教师轮番上阵,蜻蜓点水,使得不少学生感觉该课程五味杂陈,授课“零碎化”,难以形成持续性塑造大学生心智秉性发展的合力。

2014年9月,湖北工程学院首次在理工类学生的“大学语文”课上采用协同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按照教材被分为七大单元:汉字文化与汉语艺术,古典诗歌,古代散文,唐宋词,古典小说,古代戏剧,现代诗文。各单元的上课负责人原则上由参与教材编写者担任,实现了业内专家与学生的无缝对接。该协同教学模式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全校理工类学生的上课时间较为统一;二是采用第一次上课者作为主课负责人制度。从前者来看,全校理工类学生按照专业分为9个大班,每班的学生人数平均为98人,上课时间有8个班安排在周四下午5-6节,还有一个班安排在周四上午1-2节。从后者来看,第一次上课者要先有导入,对学生交代该课程的协同教学单元,让学生有心理准备。作为主课老师,第一次上课的还要负责最后2周的复习指导,以及本班学生试卷的批阅、评分、登分、装卷等教学任务。

最后,协同教学课使得教师成为上课机器,重复念经。一个学期内将同一教学内容重复7到9次,这确实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情,因为做的是重复工作,但这也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因为无法持久保持高质量高热情的状态。很难想象将一个精彩的案例连续讲7次后,人不会有疲倦枯燥之感。重复的次数太多必然使得课程教学主体缺乏新鲜感,客观上出现教学机能低落的现象。人很容易疲劳,疲劳可分为身体的、精神的。尽管民国高校也有教授轮流上课的协同教学方式,但当时高校并未普及,大学生人数很有限,那些教授们重复同一章节内容的频率是很低的。

其次,协同教学课使得教学管理雾里看花,警报不断。协同教学课大大加重了教学管理上的负担,该课程实践三载以来,基本上是师不知生,生不知师。因为该课程的班级容量较大,2014年的班级容量为98人,2015年后有所减少,但基本也维持在80人左右,一名教师面对80名学生,一个学期只给一两次上课机会,他如何能认识了解学生?学生只听这个老师一两次课,他何以崇拜这名教师?对于学生而言,该课程的上课时间和地点是固定的,但对于老师而言,时间和地点则是流动的,自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开始,“大学语文”协同教学课每个班安排7名教师上课,这也意味着课程组老师一个学期要跑多个不同的教室。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个别教师变动教室竟达9次之多,这大大加重了教师的心理压力。每周“大学语文”协同教学课的上课时间也是教学秘书神经高度紧张的时段,担心个别教师走错教室,事实上,这种情况也偶有发生,所幸处理及时,措施得当,经过多次强调教学纪律后,该情况已得到明显改善。

协同教学模式打破了以往一个人讲授一门课的惯例,各教学班协同授课教师一般设定在5人左右,按照专业背景对应着相关单元上课,全校的理工类学生共享着几乎相同的教学资源,彻底改变了以往“大学语文”上课优良率起伏不定的情况。按照传统的一个人讲授模式,有的班级老师优良率达到99.8%,有的只能达到93%。实行协同教学模式后,几乎所有班级的“大学语文”优良率均在96%左右。协同教学要求每个专题的团队老师统一备课,课程负责人最终对专题课件进行终审,每个学期至少举行一次协同教学研讨,查找工作中的漏洞。以上举措均大大促进了该教学模式的健康运转。

协同教学模式不仅体现在老师们的分工配合上,同学之间的相互协作、分章讨论也是协同教学课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华东师范大学罗岗、倪文尖老师上“文化研究”课时,将授课内容分解为八章,分别为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识生产、商品拜物教理论,葛兰西的“知识界”“霸权”解读,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解读,福柯的权力规训与话语考古理论,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解读,斯皮瓦克的女权主义,鲍德里亚的消费理论。与之相对应的,按照自愿组合的原则,硕士生也被分为8组,每组2到3名同学,他们在第一次课上要求选择上述八章中的一章,课后查阅资料,厘清思路,上课时学生主讲,老师辅讲,必要时进行精当引导与评述。这种授课方式让学生受到了基本的学术锻炼,坚持数载后,该课程已成为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的品牌,上课时经常有人旁听,日韩及港台地区的学者不时光顾,以致教室里就一座难求。

[ ]

[2] 南山.记忆中的西南联大[J].春秋,1945(4):22-27.

[1] 汪成法.中国现代大学与新文学传统[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6:46.

目标干燥质量计算方法:预设含水饱和度分别为0、20%、40%、60%、80%、100%,则m=S0(ms-md)+md;式中,m为目标干燥质量;S0为预设含水饱和度;ms为饱和水煤样的质量。

[3] 于凤川.诺贝尔奖得主的成功之路[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5:17.

[4] 夏静.六院士同上一门课[N].光明日报,2017-08-10(1).

车速平稳连续降速依靠行车制动器无法完成,必须要借助缓速装置[8-9],它的工作原理与传统制动方式有所不同,它是在不使用或少使用行车制动器的情况下,减缓车辆行驶速度。目前,常用的持续制动装置主要有以下2种。

 
王应平
《湖北工程学院学报》2018年第0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