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大学语文”创建高效课堂初探——以湖北工程学院理科“大学语文”教学为例

更新时间:2009-03-28

“大学语文”是一门通识教育必修课程,通识教育注重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旨在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然而,传统的“大学语文”教学,以教师的“一言堂”讲授为主,学生处于被动接听状态,难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到课不听课的现象比较普遍。为了改变这种“高耗低效”的现象,湖北工程学院理科“大学语文”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探索来创建高效课堂。

、“大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内涵界定

高效课堂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规律与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激发并维持学生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后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益、高效率和高效果,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过程。[1]“大学语文”高效课堂包含三个衡量维度,即教学效益、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1.教学效益是指让学生感受到“大学语文”传授的知识是有价值的、有用的,即所谓的“干货”。高中语文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传授的主要是考试范围内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大学语文”的学习,是以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教学效益的主要衡量标准,传授的知识不仅提高学生母语的听说读写技能,而且还有助于学生价值观、思维能力和情感的形成。

2.从概念上讲,教学效率是有效教学时间与实际教学时间之比,比值越高效率越好。归根结底,教学效率和能否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参与度相关。因为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过程中,“教”是手段,“学”才是目的。如果学生不愿学不想学,教师的教只能是做无用功,所以,提高教学效率,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让学生主动地投入学习。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大学语文”后得到更多的收获,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教学效果是指学生通过“大学语文”的学习,能力和素质获得实际的提高。对于“效果”的理解,存在着两个误区。其一是以为期末考试及格率或优良率高,就是教学效果好。其二是将高效等同于立竿见影地达成目标。作为一门人文素质课,“大学语文”知识目标的完成可能是显著的,但书面与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需要循序渐进,不可能一蹴而就,价值观、思维能力和情感的形成则更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从学生的自身发展而言,也存在着短期和长期的效果。“大学语文”的高效应该将短期的过程效果和长期的终结效果结合起来。既要通过各种课堂内外的科学训练,让学生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在有限的时间里明显提高,又要润物细无声地影响学生其他综合素质逐步完成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简而言之,高效课堂就是教学内容有用,教学过程有趣,教学成果有目共睹的课堂。

要是以前,林蓝会只关心早早吃完饭正在看电视的儿子,嘴里虽然和大赵说着:“哦,真棒。”眼睛却是看着儿子,偶尔还会大吼一声:“宝宝坐远点,不要离电视太近。”

湖北工程学院理科大学语文创建高效课堂实践

湖北工程学院理科“大学语文”为创建高效课堂,达到教学效益、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三结合的高标准,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了教学创新。

“微助教”是一种以微信为载体的教学辅助手段,有效改良了传统的一元化教学模式。“微助教”的高效互动,主要包括:(1)手机签到。“大学语文”一般都是近百人左右的班级规模,以往课堂点名需要3-5分钟才能完成,而现在考勤工作只需要几十秒就结束了,非常高效。(2)课堂答题。教师开启答题后,学生手机显示试题。学生答题结束后,大屏幕上即刻显示出参与答题的学生比例、准确率,甚至每个选项的选择率都有精准的统计数据,并通过柱状图显示出来,教师能即时获得学生对知识点掌握情况的反馈信息,相应地调整授课内容和节奏,查漏补缺,取得最佳教学效果。(3)课堂讨论。“微助教”的讨论,可以让每一个学生利用微信畅所欲言,并且答案“上墙”,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例如,端午节前夕的“大学语文”课上,教师设计了一道讨论题:“提到端午节,你会想到什么”,全班有64名同学参与了讨论,学生的奇思妙想投影到大屏幕上后,会让他们内心产生一种满足感。 “微助教”的“词云”功能,还会按照出现频率将关键词反馈到大屏幕上。如“端午节的‘词云图’”(见图1),反映出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知情况,任课教师可以因势利导,普及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以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

综上所述,高校理科“大学语文”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标,进行高效课堂教学创新实践,力图增强学生就业竞争的软实力。

3.“大学语文”缺少课外指导。和一般产品不同,作为教育“产品”的学生自身具有能动性,要提高“大学语文”教学的效率,必须调动学生课外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互联网+”时代,“大学语文”必须打破单一的课堂教学环境,把教学辐射到课外,提倡线上线下混同教学、翻转课堂、慕课、微课等。学生语言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高需要勤学多练,“大学语文”可以多组织一些语言文字应用类的比赛,以赛促学,激发学生不断超越自我。

长期以来,高校使用的“大学语文”教材主要是经典文学作品选编,比较常见的有“文学体裁+阅读篇目”和“主题内容+阅读篇目”两种编撰体例。这种将专业性内容直接移植到非专业的教学中,将“大学语文”变成中文系教学压缩版的做法,势必会导致它在理工科院系的“水土不服”,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态度是保障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因此,“大学语文”教学要尊重理科学生的心理需求,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内容不能只是脱离学生现实需求的“阳春白雪”,还应该是能发展学生技能、服务于学生就业的工具,就是要加强对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训练和提高。虽然理科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已经接受了十几年的语言文字的基础训练, 但由于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和应试教育的背景,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比较差,课堂上能够准确、清楚、有条理地表达自己观点的学生并不多。另外,应用文、学科论文的写作,虽然结构模式可以通过百度模仿借鉴,但要做到文从字顺还需要不断练习。

因此,针对理科学生人才培养目标,2014年,该校“大学语文”课题组编写的《大学国文教程》,将人文性、工具性、审美性作为“大学语文”的主要目标,在保持经典性、民族性的同时,还突出了其应用性,即重视语文的工具功能。在教材的编撰体例上,除了保留诗歌、词与散曲、散文、小说、戏剧等单元,还增加了汉字文化和汉语艺术两个单元,对演讲、相声、文字语言进行了专门介绍。此外,每个单元除了文学基本常识的介绍之外,还增加了欣赏、写作技巧板块,为学生的阅读、写作、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提供了理论指导。[3]

3.教学模式的创新是关键。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是直接制约教学质量和效率的关键因素。采用合理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从2014年起,该校理科“大学语文”教学采用了协同教学模式。对“大学语文”教学进行协同教学改革,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协同教学由Team Teaching翻译而来,“是协同理论运用于教育领域的产物”[4]。按照“协同教学之父”夏普林教授的解释,“协同教学”就是一种由两个及两个以上教师合作,共同完成同一群学生的全部教学活动的教学组织形式。“大学语文”协同教学,就是每一个授课班级以“1+5”模式,即由1名主课教师和5名协同教师,共同完成一学期的教学任务。

协同教学模式,不仅可以增加课堂教学的新鲜感,而且优化整合了教学人力资源。这种教学模式集中多名骨干教师组成教学团队,因为团队成员既有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又有新闻、播音主持专业的教师,所以通过各学科专业知识的互通互补,强强联合,可以提升“大学语文”教学的专业化水平。

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是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各级财政部门要始终将支持水利改革发展摆在财政支农工作的重要位置,不断加大投入,全面落实政策,推动水利事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3] 江胜清,李明清.大学国文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1-2.

另外,协同教学过程中的分工协作,让教师之间既有合作又存在竞争,激发教师去积极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和授课技巧,力求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深入,教学语言更加精彩生动,教学形式更加灵活多样。例如在讲《拷红》时,任课老师以《西厢记》为案例,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该教师打破常规,对《西厢记》传统的爱情主题说提出质疑,结合《元史》资料引经据典,认为《西厢记》在元代不是一部才子佳人反抗封建礼教的爱情剧,而是一部抨击元初礼教崩溃世风败坏的社会现实,呼唤正常社会秩序回归的道德讽谏剧。这种不落窠臼的讲解,对学生养成批判性思维习惯的引导作用,远远大于照本宣科的知识传授。

4.教学方法的创新是途径。培养创新型人才是该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而创新型人才必须是“既精通本学科知识又广泛涉猎其他不同学科领域的‘十’字型人才”。[5]因此,“大学语文”可以采取跨学科交叉式教学法,不局限于文学作品的赏析,而是跨越学科界限,打通专业壁垒,实现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整合。跨学科交叉式教学可以采取“大学语文+理科专业内容”和“大学语文+其他人文社会科学”两种方式,将传统文学文化之美和学生的专业学习、人文素质、心理健康等结合起来,贴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现实需求,从而优化教学效果。

一方面,为了培养理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大学语文”教学进行了专业定制的尝试,即针对理工院系不同学科专业的特点,进行“语文+理工专业知识”的交叉式教学。例如,在给建筑专业学生讲解梁实秋的散文《雅舍》时,任课老师通过历代文学作品中经典的建筑描写,结合图片和影像,给学生讲解文人笔下的中国建筑,如“上支下摘”、杜甫草堂中的竹篦墙、北京四合院的风格、上海的亭子间、故宫滴漏等等,把学生的建筑知识和中国建筑文化结合起来,拓展了他们的知识面。

另一方面,为了加强对应用型人才价值观、思维方式和情感的指导,“大学语文”也采取了“大学语文+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式教学。“大学语文”不能局限于书本知识的教学,把学生的语文学习“从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剥离开来,变成枯燥乏味的机械训练活动”[6],而应该利用“文学即人学”的专业优势,将语文教学和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融会贯通,力所能及地给学生提供由高中生向大学生转变的有价值的人生指导。例如在讲《垓下之围》时,考虑到当今社会成功学大行其道,失败教育、挫折教育却比较匮乏,任课老师将接受宫刑后忍辱含垢发愤著书的司马迁和宁死不肯过江东的项羽进行对比,通过课堂研讨互动,让学生思考在今后的人生旅途中应该如何面对打击和失败,引导他们以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应变能力去战胜困难与挫折,培养他们承受失败、挑战自我的顽强意志,促进学生的健全人格、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发展。

新疆秸秆发电的燃料主要以棉花秆为主。作为我国最大的商品棉生产基地,新疆棉种植面积大,分布广,主要棉产地区包括喀什、阿克苏、巴州、塔城、昌吉州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棉花秸秆资源量非常富饶[16]。

经调查统计分析,经治疗后常规组74例患者中,显效25例,有效32例,无效17例,总有效率为77.03%(57/74);研究组74例患者中,显效32例,有效35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90.54%(67/74)。统计数据表明,研究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常规组(χ2=4.067 0,P=0.043 7<0.05)。

5.教学手段的创新是辅助。高效课堂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的课堂,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但大班教学、人数较多的客观条件,使课堂互动成为少数学生的“福利”。因此,要进行更广泛的双向互动,必须促进课堂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借技术思维、技术手段、技术工艺来付诸实践”。[7]该校理科“大学语文”课借助“微助教”等辅助教学手段,让学生参与到有效的课堂互动中。

1.教学目标创新是根本。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根本任务。随着时代和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会发生变化,不同类型的大学,人才培养目标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根据该校 “地方性、教学型、应用型”的办学定位和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2],理科“大学语文”教学也必须与时俱进、深化改革,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生学习效果为中心,创建高效课堂,让学生学以致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更好地适应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该校理科“大学语文”的总体目标定位于“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审美)、理解、评判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水平和文化修养,塑造学生高尚的人格”,既重视对学生语言文字听说读写应用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又重视学生思维方式、学习能力、健全人格、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孩子对性别的认识从出生就开始了。在襁褓中,宝宝就在感受母亲的温柔软语和父亲的宽大臂膀。但那时,他们对性别的认知和探索是自发的,是一种生命的本能,2岁半至3岁,孩子确认并理解自己的性别,知道自己是男生还是女生。父母要通过良好的教养方式来帮孩子了解自己的性别,建立正确的性别意识,防止性别认知的错乱和混淆。

6.教学评价的创新是保障。构建一套科学、高效的“大学语文”教学评价体系,对于深化“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8]“大学语文”的评价体系是采取过程性评价(平时成绩占30%)和终结性评价(期末考试成绩占70%)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具体操作时还存在着评价观念落后、评价内容片面、评价手段单一等问题。为了保障高效课堂创建的可行性和持续性,该校理科“大学语文”的评价对原有评价体系进行了一些创新。

第一,“大学语文”的过程性评价除了传统的考勤记录和笔记检查外,还增加了一些实践性教学的考核内容。比如鼓励学生成立写作活动小组,组织学生开展演讲、采访、办报、社会调查、课题研究报告等实践活动,并将学生的活动成绩纳入考核体系。

第二,“大学语文”的终结性评价方式是期末闭卷考试,但如果只是让学生死记硬背考试重点,那么考试成绩并不能准确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在考试内容方面,出题教师加强了与社会、专业和日常生活的联系,增加了主观题的比重,即重点考查学生的应用能力和思维能力,减少识记性内容的考核。例如,让学生选择一本书或一部影视剧,写一篇读(观)后感;模拟辩论赛,让学生针对某一话题用文字陈述正反两方的观点;模拟求职情境,让学生提交书面求职信或辞职信等。

纳入标准:均为2型糖尿病患者;研究取得患者同意后实施;获得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均符合高血压诊断标准[2]。

、“大学语文创建高效课堂存在的不足及建议

1.教材内容的不足。首先,理科性不突出。虽然理科“大学语文”采用了一套与文科不一样的教材,但基本上都是纯文学的篇目。理科“大学语文”教材在篇目选择上可以适当增加一些科普类文章、科学家传记或科幻小说等。其次,地方文化特色不鲜明。如湖北工程学院的发展思路强调了要“把学校打造成地方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高地”[2],因此“大学语文”应该让理科学生多了解一些本地的文化、历史知识。例如,教材篇目里可以加入一些歌咏董永、孟宗、黄香的诗文,突出孝感地区深厚的孝文化特色,肩负起传承、传播孝文化的使命。

2.协同教学模式存在一些缺陷。“课堂教学不是工业生产,不能是若干环节的机械式整合”。[9]协同教学从教学单元而言能达到最佳效果,但学生的应用水平或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发展,是一个需要长期训练、辅导的过程,而协同教学模式频繁更换教师可能会割裂教育的连续性、循序性和整合性。因此,如何做好教学团队成员之间的衔接工作,是协同教学亟待进一步完善的主要内容。

  

1 端午节的词云图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其内容的选择和编写体例的确定既要遵循教学目标的导向性,又要突显教学对象的针对性。一方面,在该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要发挥其应用性、工具性和技能性的专业特色,全面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教材的主要使用者是学生,不同专业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诉求存在差异,教材内容的设计应该有所区别。

2.教学内容的创新是前提。该校理科“大学语文”教学内容的创新,主要是改革教材的编撰内容和体例。

[ ]

[1] 裴昌根,宋乃庆.基于核心素养的优质高效课堂教学探析[J].课程·教材·教法,2016(11):47.

[2] 湖北工程学院“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EB/OL].(2016-06-28)[2017-07-12].http://fgc.hbeu.cn/info/1040/1134.htm.

除外源生物物种的直接输入对受水湖泊生物群落有影响外,引水调控引起的受水湖泊水环境条件的变化对湖泊生物群落的结构、组成以及演替也可能会有影响。引水调控工程以缓解湖泊蓝藻水华灾害为主要目的之一,对受水湖泊浮游藻类群落特征的影响最为直接,以浮游藻类群落作为引水调控工程湖泊生态效应的指示生物能快速反映引水的湖泊生态效应[110]。

[4] 张强,刘晓剑.国家精品课程实施中的协同教学模式[J].高教探索,2008(5):86.

[5] 陈刚,王淑萍,丛明宇.高校跨学科教学研究型团队组织建设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16(14):54.

“互联网+”不仅是一种信息技术及改造传统产业和其他产业的方法手段,还是一种思维方式即共享的思维,同时也是我国的一项发展战略。正是由于“互联网+”与中药产业链和价值链诸环节有耦合基础,才能将中药产业的特殊性与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普遍性进行有机结合,最终实现“互联网+中药”的协同融合发展。

围绕提升民生保障能力,农村水利建设得到加强。新解决400万农村居民和学校师生饮水安全问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3%,53个县(市、区)基本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颁布实施了《农田水利管理办法》,建立“竞争立项、考评验收、动态管理”模式,有103个县实施小农水重点县建设,在全国绩效考核中连续四年获优秀等次。建成“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5 850万亩(390万hm2)。提前完成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任务,部分市县开通了农村水利服务热线。

[6] 王鉴,王明娣.高效课堂的建构及其策略[J].教育研究,2015(3):113.

[7] 龙宝,孙峰.高效课堂技术化模型的内在关联及平衡点[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6):34.

任何一种市场的火热都需要进行正确的引导和规范,否则就会由“火热”而变成“过热”,从而造成同行倾轧、恶性竞争等一系列恶化市场环境的现象。而自发的规范与引导单靠市场本身是无法做到的,市场更擅长的是优胜劣汰,不断提高行业的质量。因此,在市场刚刚形成势头的初期,需要政府的适当介入,行使宏观调控职能。

[8] 刘继印.高职学生大学语文学业成就评价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4(16) : 178.

[9] 朱德全,李鹏.课堂教学有效性论纲[J].教育研究,2015(10):92.

 
杨晓慧
《湖北工程学院学报》2018年第0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