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基于文献计量和共词分析的近十年我国节事旅游研究进展

更新时间:2009-03-28

一、引言

我国的节事旅游研究相对比较晚,自2003年起才开始出现“百家争鸣”的现象[1],但研究成果丰硕。研究主题上,大致可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对节事旅游概念的辨析与定义。与节事旅游类似的还有节庆旅游、事件旅游等概念。对此概念的界定,尚未形成统一的意见,其中代表性的三类观点是:关于事件旅游,罗秋菊等[2]认为,事件旅游是以各种节日、盛事的庆祝、举办为核心吸引力的一种特殊旅游形式,也称其为节事旅游或节庆事件旅游。关于节事旅游,戴光全等[3]则指出把西方学界的节日和特殊事件合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研究,称为“节事”。关于节庆旅游,吴必虎[4]将旅游节庆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上包括节日、地方特色展品展览、轻体育比赛等具有旅游特色的活动或非日常发生的特殊事件;狭义的旅游节庆指周期性举办的节日等活动,但不包括各种交易会、展览会、博览会、文化、体育等一次性结束的时间。本研究过程中将采用戴光全“节事”的观点,将以节事为主的活动称为节事旅游。第二类是对节庆旅游或节事旅游的某一主题(如营销[5-6]、品牌[7-8]、体验[9-10]等)进行研究。该类研究通常以某一节事为例,通过演绎推理得出节事发展的启示。第三类是对特定某一地的节事旅游发展进行研究,如全红霞[11]对海南三月三节庆旅游发展进行了研究,彭燕等[12]对江西节事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进行了构思。该类研究主要是发现某一特定地区节事旅游发展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和建议,普遍较为笼统,缺乏深入的剖析。第四类是综述启示类,分国内外两部分,主要通过研究国内外节事旅游发展进程,总结前人的成果和不足来得出对我国节事旅游未来发展的启示。如王霞[13]对我国节事旅游发展历程进行了总结并分析了其深层次原因,陈峰等[14]对国外事件及事件旅游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对我国的启示。

从以往研究中可发现,学者们对节事旅游的研究内容广泛,而第四类综述启示类的研究相对较少,且多为描述性统计分析,不易清晰地把握如今国内节事旅游研究的热点和趋势,为更好地了解国内节事旅游的研究现状,本文将运用文献计量法、内容分析法等方法对近十年我国节事旅游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统计分析,整理出近年来国内节事旅游研究的特征和不足之处,并提出相应建议。

二、研究设计

1.文献来源

本文以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和中国优秀学位论文为主要文献来源,以2007-2016年为时间段,以“节庆旅游”“事件旅游”和“节事旅游”为关键词,期刊来源类别限定为核心期刊进行检索,结果显示期刊共232篇,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共166篇。

对巡检的行走路径进行管理,既可以考核设备主人巡线过程的到位情况、巡线时间、巡线速度、巡检信息采集,也可以将多次的轨迹进行管理,制定山区杆塔的导航路径,为不熟悉杆塔路径的其他人员,提供数据支撑。

2.分析方法

文献计量法主要是以数学、统计学的方法来研究文献的外部形式特征,以了解文献的分布结构、数量关系及变化规律[15]。本文运用计量分析法,对国内文献产出时间、年度发文量等进行统计,以期得出节事旅游研究成果的分布规律。内容分析法则研究文献的内容特征,是对一定时期文献中的有关信息进行分析推理,共词分析法是内容分析法的一种,通过统计一对词在同一篇文献中出现的次数,用以分析所代表学科主题的结构变化[16]。本文运用共词分析法对国内文献关键词进行分析,以期揭示国内节事旅游研究学术动态与热点。

1)斜放四角锥三层网架比正放四角锥三层网架刚度大,在相同的荷载及支撑条件下,斜放四角锥三层网架跨中挠度较小。阀厅屋盖挠度按照1/400控制,跨中最大挠度允许值为225 mm,在不考虑预起拱的情况下,正放四角锥网架要8 m高才能满足挠度要求,斜放四角锥网架高度大于6.8 m时即可满足挠度要求。

三、结果分析

(一)文献特征分析

1.文献产出时间分布

近十年我国有关节事旅游研究的发文量如图1所示。

  

图1 2007-2016年国内节事旅游研究文献时间分布图

从变化趋势上看,2007到2013年发文量呈明显的波动,2008年和2010年前后文献数量都有较大的增长,这与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有着很大关系,两个大事件为国内节事旅游的研究提供了难得的契机。而2013年后,国内节事旅游的相关研究则一度呈下降趋势,到2016年只有22篇文献。而这在很大程度上受国家宏观调控的影响,正由于奥运会和世博会的成功举办,各地政府和企业看到了节事为当地经济发展的带来的促进作用,纷纷举办各类节事活动,导致节事的过热,政府的宏观调控也是学术界节事旅游研究速度放缓的主要原因。这也说明我国节事旅游的研究具有明显的时事热点导向性和政府导向性,我国节事旅游研究依然处于波动探索阶段。

2.学科产出分布

受学科性质影响,近十年,旅游学科产出的节事旅游研究文献最多,达346篇,除旅游学科外,主要是文化,有43篇,其次是宏观经济管理与可持续发展、贸易经济和体育,分别有29篇、24篇和22篇。从学科分布来看,节事旅游研究很注重与文化的结合,文化内涵是一个节庆得以成功举办并长久发展的核心,这已成为学者们的一个共识。其次,节事的策划管理和可持续发展也成为节事旅游研究的一个趋势。节事旅游与贸易经济学科的结合表明国内节事旅游的发展大多还是从产业经济的角度出发,研究其经济影响,社会和环境影响相对偏少。而节事旅游与体育学科的结合则与近年中国奥运会、亚运会等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有关。由此可见,近十年国内节事旅游的研究还是侧重从经济的角度思考问题,但与文化研究的结合逐渐成为一个趋势。

我们列举出其中较少争议的部分(见表1.2)。词作者无疑用这些典故给予了歌曲更古老缱绻却又鲜活动人的强烈感染力。

(二)主题内容分析

根据文献关键词进行内容分析。为避免“一意多词”现象对统计结果的影响,首先对含义相同但表述不同的关键词进行合并,最终得到400个关键词,频数共计882次,均篇关键词为3.80个。以下主要对研究主题类关键词进行分析,对研究方法类关键词简单统计描述。鉴于关键词可分为研究主题(与研究内容、研究对象有关)和研究方法两类,对研究主题词使用Ucinet6.0进行共词分析。对研究方法类关键词则进行描述性统计。

现阶段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管理还存在多方面的问题,不仅是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工作人员的问题,也有用户自身的问题,这就要求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工作人员加大工作力度,使计算机网络信息数据得到全方位的保护。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工作人员应针对不同信息数据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以此才能有效提升网络信息利用率。网络系统的运行结构是非常复杂的,所以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工作的难度在不断增加,这就要求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管理人员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对运行结构中出现的不同问题能够制定出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保证网络系统更加安全地运行。

1.研究主题类关键词分析

共词分析法主要建立在词频分析法的基础之上,首先是从文献数据库中提取关键词,制作高频关键词表;其次是两两统计这些高频词在同一篇文献中共现的次数,构建共词矩阵;最后围绕这个共词矩阵进行分析。同时可结合社会网络分析软件将分析结果可视化,从而分析得到学科研究结构、研究热点及研究范式[17] 。制作高频关键词表。根据Donohue 于1973年提出的高低频词界分公式:

 

其中I1 为仅出现一次的关键词数量,在本研究中I1=320,计算可得T=24.80。而本研究统计中出现频次超过24次的关键词只有一个,无法将24 作为区分高、低频关键词的分界,这显然不能反映节事旅游研究的实际情况。出现该问题的原因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节事旅游研究主题具有多元性,二是文献关键词的选取越来越细分化,即使在资料整理时尽量避免了“一意多词”的现象,但仍然存在大量细分主题的关键词。为反映节事旅游研究的实际情况,且基于对文献样本的整体研究方向考量,已知均篇关键词为3.80个,假定每篇论文均至少含有1个高频关键词,则高频关键词率为26.32%,本研究样本中频次等于或高于6的关键词词频数482占总数882的54.65%,基本可以满足高频词覆盖所有文献的要求,故选取6为本研究高低频关键词的阀值,即出现频次为6及以上的关键词即为高频词,共得到24类,将各高频关键词按频次高低排列如表1所示。

首先观察词表可发现近十年国内节事旅游研究已形成一些热点领域,如旅游开发等,同时,对文化、体育、民俗、居民感知、体验、产业融合等都有研究,表明我国节事旅游研究主题广,涉及层面多。其中关于节事旅游开发的研究文献最多,说明节事旅游在国内仍处于一个上升发展的阶段,潜力较大。而在对国外节事旅游研究时,以节事影响为主题偏多。如王春雷[19]对国外重大事件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述评,李绍刚等[20]以1984年美国新奥尔良世界博览会为例,研究了事件旅游的影响及对我国的启示。

㉗Jessop,B.,State Theory:Putting Capitalist States in Their Place,Cambridge Polity Press,1990.

 

表1 2007-2016年国内节事旅游研究主题类高频关键词列表

  

数据来源:作者整理

 

序号 关键词 词频序号 关键词 词频1 旅游开发 32 13 旅游发展 14 2 节庆旅游 22 14 民俗节庆旅游 14 3 节事旅游 19 15 旅游节庆 12 4 居民感知价值 19 16 传统节庆 10 5 重大事件 18 17 会展 9 6 文化 17 18 旅游效应 8 7 旅游业 16 19 本底趋势线 8 8 对策 16 20 上海世博会 8 9 事件旅游 15 21 北京奥运会 8 10 节事 14 22 旅游体验 7 11 体育节事 14 23 产业融合 7 12 影响 14 24 非物质文化遗产 6

构建高频关键词的共现矩阵。将高频关键词进行两两配对,可形成一个24×24 的矩阵,该矩阵代表了两个关键词同时出现的次数。为避免对角线词频与其他词频悬殊过大而影响分析效果,引入Ochiai 相似系数对共词矩阵进行处理,得到高频词相似矩阵。相似矩阵中的数值越大,表明两者的关系越紧密,两者的相似度越大。

模拟计算跨接线缆长度时,不需要考虑车辆偏移的影响,即在直线区段,设置车体的中心线与线路中心线重合;在曲线区段,设置车辆的心盘点在线路的中心线上。两相邻端车辆的车钩在任何线路状态下始终保持一条直线。以跨接线缆SC1为例(该线缆固定点距离车体纵向中心线830 mm,距离车体端墙20 mm,距离轨面630 mm),采用该线缆来模拟车辆通过曲线时线缆固定点间的距离变化,并对其拉伸和压缩状态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得到以下结论:

实现关键词社会网络可视化。使用Ucinet6.0中Netdraw功能对这24类主题类高频关键词的共现相似矩阵进行社会网络可视化,构建出如图2所示的知识网络图。网络图内排列越接近中心的节点,表明在整个关系网络中越居于核心地位[21]。网络图中,民俗节庆旅游、旅游开发、文化、居民感知价值等关键词居于较核心的位置,表明现阶段我国节事旅游研究比较注重节事文化的注入与表达,不仅关注游客的畅享与体验也逐渐重视当地居民的感知。

  

图2 2007-2016年国内节事旅游文献关键词共现网络图

另外,整理文献关键词时发现,“节事旅游”“节庆旅游”和“事件旅游”这三个概念存在差异。期刊文献多以“节事旅游”为关键词进行节事旅游研究,而学位论文多以“事件旅游”和“节庆旅游”为从关键词进行节事旅游研究。两者的研究内容也有差别。从共现网络图中看,与“节事旅游”共现较多的关键词是“节事活动”“旅游节”“城市旅游”等,与“事件旅游”共现较多的关键词是“重大事件”“上海世博会”等,与“节庆旅游”共现较多的关键词是“开发”“对策”等。由此可以得出国内学界在进行节庆旅游研究时对选用主关键词的偏好。选用“节事旅游”为关键词的文献通常将大型节事活动,包括节庆和事件,作为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引擎,大力发展节事活动来塑造城市形象,拉动经济增长。陈保霞[22]对节事活动对城市形象塑造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认为节事活动极大地促进了城市旅游形象及招商引资形象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同时提出通过民俗文化节活动塑造城市形象的建议。选用“事件旅游”为关键词的文献通常针对的是大型的展会或赛事,偏好于研究游客或居民的感知。如许春晓等[23]对杭州休博会居民感知与支持关系变化进行研究。王朝辉等[24]以上海世博会为例对国内游客感知价值及行为一项关系进行了研究。此类研究与节庆结合会较少。而以“节庆旅游”为关键词的文献则更多的研究节庆在旅游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节庆旅游的开发,如侯兵等[25]研究了现在城市节庆活动的旅游效应,黄桂花[26]研究了传统节庆旅游开发的策略等。但总的来说,“节庆旅游”“节事旅游”“事件旅游”概念比较混乱,三者作为关键词使用标准不统一。

[35]陈楠,乔光辉,冯云飞.北京居民对重大事件影响的感知及参与合作意识关系研究——以北京2008年奥运会为例[J].兰州学刊,2008,(12):93-96.

为进一步了解共现网络的结构,将相似矩阵导入Ucinet6.0中进行分层聚类。结合节事旅游学科研究背景,将其结果分为四类,第一类命名为节事旅游资源研究,第二类为节事旅游开发研究,第三类为节事文化研究,第四类为节事旅游产业研究。

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首先,在文献来源上,期刊文献只选择了以“节庆旅游”“节事旅游”“事件旅游”为关键词的核心期刊文献,另外以“节庆”“节事”“事件”等为关键词的其他相关文献并未包含在文献来源当中,这在数据上会存在部分相关文献的缺失,不利于全面准确的把握国内节庆旅游的研究内容。因而在今后的研究中应考虑将文献来源选择得更为广泛而精准,尽可能全面的包含所研究的对象。其次,在使用计量分析和共词分析时,关键词存在同义多词现象,而忽略了其他一些同义关键词的文献分析。因而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当对文献关键词进行合并删选,对资料更详细地分析,得出更可靠的结果。最后,本文研究文献以国内研究为主,外文参考文献不多,今后可以将国外节事旅游相关文献纳入研究范围,与国内进行对比,得出新的发现。

如图12和表7所示,对于1# 锚链力,工况4下其锚链力响应大小范围为809~1 170 kN,且出现较大的起伏波动,平均锚链力相当于工况1下增加了7.36%。工况4、工况5和工况6下,2# 锚链响应变化较小,平均锚链力为145 kN。工况4下,达到最大值193 kN。1# 舱室破损对3# 锚链力影响明显,如图12-(c)所示,3# 锚链最大张力值达到了1 180 kN,相较于工况1(正常组)最大锚链力,增幅达到了21.9%。

[5]林博亮,邱力生.论节事旅游项目中的区域营销——以广西宾阳炮龙节为例[J].学术论坛,2013,(12):50-53.

节事文化研究。国内节事文化研究主要是基于地方性文化和民俗文化来研究节事的发展。如张渭[30]对道家、道教文化在旅游节庆开发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李红勇等[31]基于赣文化研究了南昌节庆旅游的发展路径。

节事旅游产业研究。国内节事旅游产业研究主要是将节事与文化产业、体育产业等相互融合发展,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如曾杰丽等[32]从文化产业开发的角度探析了民族节庆旅游的运作,李美云等[33]对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下的商业模式进行了创新路径研究。

2.研究方法类关键词分析

在本研究文献样本中,将研究方法作为关键词出现的主要是因子分析法,而因子分析又主要用于对大型展会的居民感知研究[34-35],与节庆旅游相关不大。而针对节庆旅游的研究方法多为层次分析法[36-37]和SWOT分析法[38-39],少有用到实证研究。

四、结论与讨论

本文运用文献计量和内容分析等方法,对中文学术期刊网中有关节事旅游的相关文献进行了从文献特征到主题内容的统计分析和梳理,得出以下结论:

从文献特征看:

国内节事旅游研究相对匮乏,与实践发展不匹配。从近十年的节事旅游研究趋势看,文献数量整体呈下降趋势,这与节事举办逐年增加的趋势有较大反差。节事旅游实践性强与易受政府影响的特点是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活品质追求的提高,各地纷纷举办各种节庆,琳琅满目,参与节事旅游的游客每年也在不断增长。节事旅游的实际发展要远远快于节事旅游学术研究的发展。因此,学界应更加注重节事旅游的研究,学术研究要跟上实践的发展,甚至超前引领实践发展方向。

从主题内容看:

第一,节庆旅游、节事旅游、事件旅游概念混乱,区别不明显。从样本文献中可看出,三者作为关键词的使用,不同学者有不同的标准,不同的关键词所研究的主题内容可能相似,不利于读者的精准查阅。这与国外节事旅游定义有所不同,国外相关研究通常把节日(festival)和特殊事件(special event)合为一体进行研究,简称为FSE(Festivals & Special Events)[40],而国内翻译过来就出现了“节庆”“节事”“事件”等不同的概念。这与概念引自国外有关,也反映出国内节庆旅游研究还处于一个初步发展阶段。为了尽量避免概念的混乱,应该根据国内特殊的经济、社会、文化等背景,界定概念,统一标准,细化节事旅游研究主题,建立起一套特有的研究范式。

第二,国内节事旅游研究侧重经济视角的研究,但与文化的结合是趋势。从近十年节事旅游研究文献的学科产出分布可以看出,学者们还是热衷于从经济视角研究节事旅游,此类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从产业经济的角度,研究会展节庆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以及产业融合下研究节事的发展[41]。第二类是研究节事旅游的经济影响或效应[42-43]。而近年来,与文化结合的节事旅游研究也越来越多,如孔旭红等[44]研究了区域旅游节事活动与文化产业建设的关系,余丹[45]针对民族节庆旅游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互动模式进行了研究,于岭炜[46]和李红勇等[31]分别以海南省和赣文化为例,研究了地方性节事旅游的发展途径。在国外的节日和事件研究中,Jungwoon Kim等[47]对过去30年事件旅游研究主题的模式和趋势进行了整理分析,研究发现,事件研究数量自2000年以来急剧增加,学科领域变得越来越多样化,研究主题从事件的经济影响和事件管理逐渐到研究参与者的思想行为和动机,提出未来的事件研究需要更多地关注评估事件的环境、社会和文化影响。这与国内节事旅游研究的趋势相符合。文化始终是节事成功举办并具有持久影响力的核心要素,目前国内节事旅游研究应该以更广泛多样的视角研究人和目的地的社会历史文化,赋予节事鲜活的血液。

从研究方法看:

节事旅游研究方法仍停留在定性研究,缺乏实证研究。近十年的国内节事旅游研究多采用SWOT分析法,部分运用了层次分析法,而对实证研究方法的运用多用于大型展会的感知研究中,节事旅游其他方面的实证研究相对较缺乏。这可能与节事旅游研究尚未成熟有关,对研究问题的不熟悉导致方法的不确定。相比之下,国外的节事旅游研究较早,也较成熟。Bing Pan(2013)[48]对IJCTHR(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ulture, Tourism and Hospitality Research)特刊中关于节日和事件研究的文章进行研究发现,7篇文章中有5篇是实证研究,这也说明国外的节事旅游研究方法要比国内更多样,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结合得更密切。定性方法的研究有利于我们对节事旅游的发展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和认识,但如果缺乏定量研究,则少了些可信度。所以国内节事旅游的研究应当进一步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注重实证研究分析,为节事旅游的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则计算出自适应因子矩阵后,对于式(29)、式(30)的向前一步预测估计协方差平方根矩阵更新方程可以改为

节事旅游资源研究。国内节事旅游资源研究主要是以具体某个节庆或重大事件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其资源的优势和重大影响。如秦美玉[27]研究了凉山彝族火把节的旅游体验质量,林琳等[28]研究了贵州黄果树瀑布节旅游后续效应。还有一部分专门针对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的体验、影响、居民感知和后续效应等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9]马凌.节庆旅游中的阈限体验:日常世界与旅游世界——以西双版纳傣族泼水节为例[J]. 学术研究,2010,(11):94-99+126.

[2]吴书峰,罗秋菊.大型事件旅游的开发与管理研究[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3,(6):87-89.

[3]戴光全,保继刚.西方事件及事件旅游研究的概念、内容、方法与启发(上)[J].旅游学刊,2003,(5):26-33.

笔者把语际错误进一步分成了语言、文化两大类,语言错误又分为词汇、句法、篇章以及拼写四个方面进行统计。根据表2,在词汇、句法方面,批改网和教师批改无明显差异,而在篇章结构方面的错误,句酷批改网7.8%明显低于教师批改的11.1%;文化错误方面,教师批改的8.4%高于批改网的3.6%;在标点符号和拼写错误方面,批改网23.3%高于教师的15.6%。根据以上数据我们发现,批改网对于词汇、语法,句法,标点和拼写方面的错误能够直观地反映出来;而教师批改相对来说更注重文章的整体结构和主题思想,对于拼写和标点符号方面的错误相对比较宽容和忽略。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产业化在我国脱贫攻坚的实施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产业扶贫就是扶贫开发的过程,以产业特色、资源优势为基础,在发展贫困地区、增加贫困农户收入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促进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节事旅游开发研究。国内节事旅游开发研究,主要是研究某地的节事旅游发展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就未来节事旅游的开发提出建议。如詹芬萍[29]对非遗视角下闽台节事旅游的开发提出运作模式市场化、非遗利用活态化、文化软实力凸显化、节事活动品牌化等建议。

[6]汪亚明,姚海琴.基于SWOT分析的旅游节庆策划与市场营销研究——以杭州市余杭区为例[J].浙江学刊,2012,(3):155-159.

[7]卢政营,张威,唐静.乡村节事旅游活动品牌形象的实证研究——以罗平油菜花节为例[J]. 旅游学刊,2009,(5):61-66.

获取单片正射影像的过程中,应该将有关影像数据信息及时传送至相应的程序内,做好加密处理,并且依靠相应系统完成自动化匹配处理,保证DSM形成的准确性。同时,还应做好DSM的过滤处理工作,待产生相应的DEM格式以后,完成科学的影像制作处理。此外,针对影像制作的环节,运用全数字摄影测量工艺,将像片当成单位,明确具体的区间,将主点当成核心,重视相应的改进和优化,最终获得良好的单片正射影像。

[8]王蕊.消费者满意度视角下的节庆活动品牌提升研究——以中国(徐州)彭祖伏羊节为例[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5,20(3):65-69.

[1]杨婕,王春雷. 2002至2011年中国节事研究进展、研究方法与展望——基于国内三大旅游类主流期刊[J].旅游论坛,2013,6(3):81-87

[10]马凌,保继刚.感知价值视角下的传统节庆旅游体验——以西双版纳傣族泼水节为例[J]. 地理研究,2012,(2):269-278.

[11]全红霞.海南三月三节庆旅游发展研究[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3,18(4):24-26.

[12]彭燕,王慧,李良杰.江西节庆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构思[J].企业经济,2013,(12):138-141.

[13]王霞.我国节事旅游发展历程及深层次原因分析[J].中国商贸,2010,(2):130-131.

[14]陈峰,陆林.国外事件及事件旅游研究进展与启示[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2,(1):92-96.

[4]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15]罗秋菊,李艳平.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事件学术发展研究——以2000-2012年《Event Management》载文统计为例[J].旅游论坛, 2014,7(5): 1-8.

[16]冯璐,冷伏海. 共词分析方法理论进展[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6,32(2): 88-92.

[17]张勤,马费成.国外知识管理研究范式:以共词分析为方法[J].管理科学学报,2007,(6):65-75.

[18]魏瑞斌.基于关键词的情报学研究主题分析[J].情报科学,2006,(9):1400-1404.

[19]王春雷.国外重大事件影响研究述评[J]. 旅游科学,2007,(2):52-60.

[20]李绍刚,李思东.事件旅游影响及对我国的启示——以1984年美国新奥尔良世界博览会为例[J].商业研究,2007,(10):192-196.

[21]李秋云,韩国圣,张爱平,等.1979-2012 年中国旅游地理学文献计量与内容分析[J].旅游学刊,2014,29(9):110-119.

[22]陈保霞.节事活动对城市形象塑造的影响[J]. 学术交流,2013,(11):119-122.

[23]许春晓,柴晓敏,叶莉. 杭州休博会居民感知与支持关系变化研究——基于SEM的纵向研究[J].旅游学刊,2009,(10):69-73.

[24]王朝辉,陆林,夏巧云.基于SEM的重大事件国内游客感知价值及行为意向关系研究——2010上海世博会为例[J]. 地理研究,2011,(4):735-746.

[25]侯兵,陈肖静.现代城市节庆活动旅游效应研究与思考——以扬州“烟花三月”国际经贸旅游节为例[J].人文地理,2008,(4):95-99.

[26]黄桂花.传统节庆旅游开发策略研究[J].中国商贸,2010,(2):125-126.

[27]秦美玉.民族节事旅游体验质量评价及对策研究——以凉山彝族火把节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13,(3):94-97.

[28]林琳,吴羽.民族地区节事旅游后续效应分析——以贵州黄果树瀑布节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14,(9):158-161.

[29]詹芬萍,骆文伟,龚华荣.非遗视角下闽台节事旅游开发研究[J].文化遗产,2016,(2):146-156.

[30]张渭.道家、道教文化在旅游节庆开发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S1):72-75.

[31]李红勇,卢杰.基于赣文化的南昌节庆旅游发展路径选择[J].江西社会科学,2015,(9):239-243.

[32]曾杰丽,罗敏.从文化产业开发的角度探析民族节庆旅游运作——以广西蚂拐节为例[J]. 社会科学家,2008,(6):108-110.

[33]李美云,黄斌.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下的商业模式创新路径研究[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14,(3):92-97.

[34]辜应康,杨杰.居民对重大事件影响的感知变化研究——基于上海世博会举办前后的比较[J].经济管理,2015,(7):127-137.

在企业应用平台,执行业务工作|供应链|销售管理|销售订货|销售订单,根据购销合同信息录入订单表头(订单号xs0001)、表体信息。特别提示:销售订单表体部分,在录入20箱汇源1L100%苹果汁时,只需要录入存货编码、名称、数量,单价及金额录入“0”即可。录入完毕,保存并审核采购订单。

[36]苏建军,赵多平.基于AHP法的晋城社火节庆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江苏商论,2012,(6):122-125.

3.4.4 优势度指数。各土地利用方式大型土壤动物群落优势度指数(C)退耕湿地>退耕林地>农田>森林>湿地。

[37]冷媛.新疆节庆旅游资源的整合研究[D].新疆大学,2013.

[38]李晓川.基于SWOT分析下的桂林恭城县节庆旅游的发展对策[J].特区经济,2009,(8):143-144.

[39]王雪芳.民族旅游节庆开发的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以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为例[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73-76.

[40]Getz,D.Festival,Special Event and Tourism[M].New York:Van Nostrand Reinhold.1991.

[41]杨建.会展节庆促进旅游业发展的影响[J]. 社会科学家,2013,(3):84-87.

[42]吴金梅,宋子千.产业融合视角下的影视旅游发展研究[J].旅游学刊,2011,(6):29-35.

[43]秦瑞鸿.节庆旅游产业对城市经济、社会的影响——以山东潍坊市节庆活动为例[J].商场现代化,2007,(23):275-276.

[44]孔旭红,辛儒.论区域旅游节庆活动与文化产业建设[J].河北学刊,2007,(5):243-246.

[45]余丹.民族节庆旅游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互动模式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9):5-8+297.

[46]于凌炜.我国地方性节庆文化发展途径研究——以海南省为例[J].中华文化论坛,2014,(9):99-102.

[47]Jungwoon Kim,Soyoung Boo,Yonghwi Kim. Patterns and trends in event tourism study topics over 30 year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vent and Festival Management,2013,4(1):15-20.

[48]Bing Pan,Tzung-Cheng Huan. New perspectives on festival and events research[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ulture,Tourism and Hospitality Research,2013,7(2):68-79.

 
廖红姣,袁亚忠,张思
《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8年第0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