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沙漠旅游主体功能区划方法初探

更新时间:2009-03-28

2010年12月国务院正式公布《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国土空间管理的宏观指导提供了理论依据。自规划公布以来,全国各省市逐渐开始根据各省市实际情况进行主体功能区划,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因而将主体功能区划思想运用到沙漠旅游区划中应是一个值得探讨的方向。由于沙漠旅游资源的地域性和特殊性,导致了沙漠型景区集中分布及旅游项目的高度相似性,而出于对利益最大化的追求,景区经营者更是借鉴相邻景区或者其他沙漠景区受欢迎的项目,这便导致了沙漠景区出现主题形象不明确、同质化发展的现象;一般而言,沙漠旅游区域多为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随着游客数量的增加,尤其是节假日大量游客的涌入会增加景区生态安全的脆弱性。所以对沙漠资源进行保护性和区别性地开发势在必行。然而,国内关于旅游主体功能区划的研究较少,沙漠旅游主体功能区划研究更是处于萌芽探索阶段。鉴于此,文章从沙漠旅游适宜性角度出发,探索性地提出了沙漠旅游主体功能区划的研究思路,并着重探讨了沙漠旅游主体功能区划的研究方法、指标体系、判别方法,旨在为我国沙漠旅游可持续发展、沙漠旅游主体功能区划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一、旅游区划研究综述

旅游区划是指在对一定区域范围内的旅游资源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方法,对旅游资源地域进行界限,为该区域旅游发展指明方向的一种空间划分过程[1]。国外对旅游区划的研究视角多样,且较为关注生态旅游区的区划问题。Boyd S.W等认为生态旅游区的划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小旅游活动带来的消极影响[2];Gunn C.A对国家森林公园进行了生态功能分区[3]。Pizam[4]、Becker[5]、Cooke[6]分别从社会成本、游客间区域冲突和社会容量视角对旅游区划进行分析。我国旅游区划研究吸收了旅游功能分区的思想,并大致经历了旅游区划、旅游(主体)功能区划两个发展阶段:(1)在旅游区划研究初期,研究者继承了旅游功能分区的思想,从全国和省域等大区域尺度对旅游区划和生态旅游区划进行了实践性研究,如吴相利[7]、梁留科[8]分别对黑龙江、河南的旅游区划进行了探讨;钟林生等对世界生态旅游区划进行了探讨[9];胡炜霞[10]和张景群[11]分别对山西和陕西的生态旅游区划进行了探讨。初期的旅游区划大多是根据旅游资源的类型、数量及空间分布进行,研究视角较为狭窄,研究方法也多为定性描述和分析;随着旅游业及定量研究方法的发展,更多的学者也尝试从通达度、可达性、旅游者等角度,采用定量研究方法对旅游区划进行研究。(2)随着主体功能区划的提出,一些学者将主体功能区划思想与旅游区划相结合,提出了旅游功能区划的概念[12],并从不同视角对不同区域尺度的旅游功能区划进行了研究,如丁正山[13]和孙艳[14]从旅游发展潜力角度,对江苏省常熟市的旅游功能区划进行了探究;尚璐[15]和张爱平[16]从旅游开发适宜性角度,分别对陕西黄龙县和黄河首曲地区的旅游功能区划进行了研究;钟林生[17]从生态敏感性角度,对草原旅游功能区划进行了探讨。但在实际中,一个旅游区往往具有多个功能,因此也有学者在旅游功能区划的基础上,提出旅游主体功能区划的概念[18],并进行了实证研究。如张广海等依据旅游资源开发适宜性评分结果,将青岛市海岛划分为四大开发区[19]。此阶段旅游区划的划分依据更加全面,使用ArcGIS等空间分析方法,因此其科学性和指导性更高。

  

图1 我国旅游区划研究发展示意Fig.1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regionalization in China

二、沙漠旅游主体功能区划内涵、类型与研究思路

(一)沙漠旅游主体功能区划内涵

旅游主体功能区划的目的在于确定某个区域范围内旅游资源的主要功能,突出其资源特色,尽可能避免区域内旅游资源的重复、盲目开发,同时对游客更具有吸引力[20]。目前,学术界对沙漠旅游主体功能区划的理解还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基于旅游区划和旅游主体功能区划的概念,结合沙漠旅游的特殊性,把沙漠旅游主体功能区划定义为:在综合分析特定沙漠旅游区域旅游资源、旅游环境、旅游开发现状和旅游发展潜力的基础上,从生态旅游和可持续旅游角度出发,以资源条件、生态环境、偏离程度等沙漠旅游开发适宜性为划分依据,将沙漠旅游区域划分为多个不同类型旅游功能区的一种空间划分过程。

1992年,创始人Francois Lesage成立刺绣学校,三千六百多人曾在Lesage开办的刺绣艺术学校学习。Lesage现有约50名刺绣师。

(二)沙漠旅游主体功能区划类型

沙漠旅游区域多为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因此,借鉴生态旅游和可持续旅游的内涵,结合草原旅游功能区划、海洋旅游功能区划的划分结果,以及沙漠旅游开发的适宜性综合评价,将沙漠旅游主体功能区划分为核心发展区、重点发展区、适度发展区、原生态保持区四大功能区。从旅游生态角度讲,四大功能区的环境承载力具有差别,因而对沙漠旅游活动的限制程度就有所不同,开发次序也应有所区别。

(三)沙漠旅游主体功能区划研究思路

在借鉴主体功能区划和旅游功能区划方法的基础上,结合沙漠旅游特殊性,把沙漠旅游主体功能区划的研究思路概括为图2。其中,区划范围和单元的确定应根据研究目的和区域实际发展情况,采用遥感影像和ArcGIS方法进行空间表达;指标体系的选择应首先确定区划的层次,选用有代表性且易获取的指标,指标的权重计算则可采用主观赋值法和客观赋值法相结合的方式;区划结果的确定采用的指标因子赋值方法、叠加分析方法以及评价结果的分类断裂方法的选择是进行沙漠旅游主体功能区划的难点;修正和细分因素主要考虑自然保护区、植被覆盖率、旅游活动类型、实地调研四个方面,采用的方法包括ArcGIS的空间叠加剔除和Photoshop的图层重叠重划。这种思路与方法是对沙漠旅游主体功能区划的一种探讨和新的尝试,在具体的区划工作时,应进行适当的调整,尤其是在具体的技术实施上,应尝试使用更多的方法。

  

图2 沙漠旅游主体功能区划研究思路Fig.2 Train of thought and method of the main functional zoning of desert tourism

三、研究方法

(一)区划范围与区划单元的确定

1.区划范围的确定。沙漠旅游主体功能区划不能像通常的省、市旅游功能区划一样,直接以行政区域为区划范围,因此,确定科学合理的区划范围也就成为了沙漠旅游主体功能区划的第一步。在确定沙漠旅游区划范围时,应将自然环境、交通可达性和旅游发展状况等客观条件综合考虑。首先,在充分收集区域旅游数据、底图等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沙漠范围图、景点分布图、行政区划图、道路现状图、河流水文状况图等,用ArcGIS空间表达方法,确定初步的具体区划范围;再通过实地调研,结合该区域旅游活动所涉及的区域确定最终的区划范围。

2.区划单元的确定。在沙漠旅游主体功能区划中,总体上而言,区划范围内的自然地理环境相差不大,因此采用各种地理要素分异图进行叠加聚类分析而确定区划单元的方法就不太适用,所以在确定沙漠旅游主体功能区划单元时,可将整个区划范围内的区域都看作是自然地理环境类似的区域,用网格法进行平均分割以得到区划单元,区划单元的数量和大小则根据区划范围来确定。

(二)区划指标体系的构建及权重计算

1.指标体系的构成。沙漠旅游区域通常为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的地区,并且不是所有沙漠区域都可以发展成为沙漠旅游区,因此评价沙漠区域的旅游适宜性就成为发展沙漠旅游的前提。评价一个沙漠旅游区的开发适宜性,可从资源条件、生态环境、偏离程度三大方面考虑,根据代表性、层次性、可操作性原则,沙漠旅游主体功能区划的指标体系可分为要素层和因子层,其中要素层3个,因子层16个(表1)。

老龄化会不利于一些新兴产业的发展。当老年人口过多时,主要消费品与养老有关,而老年人对高新技术产品的需求较低且更加偏好现有已经使用习惯的产品。老年人口对新兴产业的接受程度低,且老年人口占人口比重大。导致社会整体对于新兴技术的需求量大幅减少,产业积极性也因此减弱,逐渐衰落,使产业对青年人的重视转移到对老年人的重视。例如日本曾经有着极大影响力的高科技公司,三洋、松下、富士通等,在十余年间渐渐淡出人们视野,老龄化可能会在某种程度上限制当地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利于产业结构升级和企业的创新。

 

表1 沙漠旅游主体功能区划指标体系Tab.1 The desert tourism main function zoning index system

  

目标层 要素层 因子层 适用的区域尺度 因子性质 因子相关性沙丘形态 大、中尺度 均质型 正相关沙丘相对高度 大尺度 均质型 正相关沙漠组成粒径 大尺度资源组合 距水体湿地距离 中、小尺度 扩散型 负相关资源影响力 旅游景点影响 大、中尺度 扩散型 负相关资源品质资源条件生态重要性 距自然保护区距离 中、小尺度 扩散型 负相关生态脆弱性 植被覆盖率 大、中尺度沙漠旅游开发适宜性坡度 中尺度 均质型 负相关年风沙灾害天气日数 大、中尺度 均质型 负相关正午高温时长 大尺度 均质型 负相关年平均风速 大、中尺度 均质型 负相关干燥度 大、中尺度 均质型 负相关生态环境环境稳定性区位条件 距依托城市距离 大、中尺度 扩散型 负相关偏离程度距主要公路距离 中、小尺度 扩散型 负相关距火车站距离 大、中尺度 扩散型 负相关距机场距离 大尺度 扩散型 负相关可进入性

表1中所列的指标仅是从沙漠旅游开发适宜性角度考量的,除这些指标外,从旅游管理角度对沙漠旅游的“市场需求迫切度、开发后的市场前景”等经济性指标进行考量,以及从旅游者角度对“游客的满意度、当地居民的参与度”等主观性指标进行考量,对沙漠旅游分区开发与管制而言,同样重要。但如何筛选和量化这些指标,并将其进行空间表达以得到沙漠旅游主体功能区划结果,是需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2)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是沙漠旅游区开发的最大限制条件,包括生态重要性、生态脆弱性以及环境稳定性三方面:①根据生态功能区划的观点,生态重要性一般反应在防风固沙、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性等方面,但沙漠旅游区本身是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其在防风固沙、水土保持方面的重要性很弱;沙漠旅游区域中,直接反应其生态重要性的指标可用有无自然保护区来表示,本文将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直接划为适度发展区,因此选用距自然保护区缓冲区的距离来反应生态重要性。②植被覆盖率是反映生态脆弱性最直接的指标,通常植被覆盖率越高,植物群落越丰富,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也就越能够容忍强度较大的人为活动;但植被覆盖率在沙漠旅游中是较为复杂的一个指标,虽然植被覆盖率越高,其生态环境脆弱度越低,但游客到沙漠地区进行旅游,很大的目的是为了观赏和体验沙漠的空旷辽阔,植被覆盖率过高,反而影响游客的体验。因此,对于沙漠旅游开发适宜性而言,并不是植被覆盖率越高越好,鉴于此,本文将植被覆盖率作为沙漠旅游主体功能区划结果的修正和细分指标。③沙漠地区环境的稳定性也是该地区是否适宜开展旅游活动的一个重要因素,根据沙漠旅游适宜度研究成果可概括出其包括地形坡度、风沙灾害天气日数、正午高温时长、年平均风速、干燥度5个方面。沙漠区的坡度越大,沙丘受风力和雨水的影响就越大,且受人为影响后较难恢复,而坡度平缓的地区对人为活动的承载力则相对较高;沙漠旅游区较容易出现风沙灾害天气,因此风沙灾害天气日数越少的地区越适宜开发;从气候舒适度角度讲,对人体舒适感影响最大的是温度、湿度和风力三项,在沙漠旅游中,则可用正午高温时长、年平均风速、干燥度3个指标代替。

在赋值前应先采用极差归一化方法,对指标进行处理,如果是正相关,其赋值公式如下:

2.指标体系的权重方法。指标权重的合理设定直接影响区划结果。确定指标权重的方法大致可分为主观赋值法和客观赋值法,其中主观赋值法包括层次分析法、德尔菲法等,这种方法操作简单,灵活性强,但易受专家主观意识和思维局限影响;客观赋值法主要有熵值法、主成分分析法、变异系数法等,这种方法受人为主观影响程度小,但计算较繁复,所得到的结果有时难以从专业的角度进行解释。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采用多种方法相结合,使得到的权重更加科学合理。

(三)区划结果的确定

首先,根据各衡量指标的属性,采用面域赋值和扩散赋值两种方法,利用ArcGIS技术,将各衡量指标分别转化成为矢量图。其中,面域赋值的原始数据一般来源于统计资料和已有的研究成果,扩散赋值则首先需要借助可达性技术计算出重要因子的可达性,然后再予以赋值。其次,利用基于ArcGIS空间叠加分析的多指标加权求和评价法,将每个评价单元的因子进行逐级归并和叠加,得出各区划单元的旅游发展适宜性等级。最后,根据几何断裂法,将沙漠旅游适宜度分值断裂为若干个区间,初步得出沙漠旅游核心发展区、重点发展区、适度发展区及原生态保持区四类功能大区的区域范围和分布规律。

1.指标因子的赋值方法。包括均质型因子赋值和扩散型因子赋值。

(1)均质型因子赋值。均质型因子的影响在空间分布上是均匀的,即该因子对该区域范围内各个点的作用都是相同的,这类因子的原始数据可以通过统计资料或已有研究成果获取,再采用面域赋值法确定分值。面域赋值就是以一定的面域为单元,对其进行统一的赋值,该面域内每个栅格单元都具有统一的分值数据。

张仲平说:“是不应该紧张,是呀,有什么紧张的?老革命不会遇到新问题的。再说,你为了这门课,不是已经准备大半年了吗?没事呀。呶,快到点了,我走了。”

(3)偏离程度。偏离程度反映旅游开发的可行性,对旅游发展潜力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可从区位条件和交通可达性两方面考虑:①良好的区位是旅游开发的前提条件之一,而沙漠旅游区通常远离城市中心地带,因此邻近的城市便是其主要的游客集散地,所以选用距依托城市的距离来反映沙漠旅游区的区位条件,距依托城市距离越短,则区位条件越好,也就越适宜开发。②可进入性表现为旅游目的地的交通可达性,对旅游发展有很大的制约作用,其通常用距主要公路距离、距最近火车站距离、距最近机场距离来衡量,距交通节点的距离越短,则可进入性越好,越适宜开发。

 

其中,Si为第i点相应指标的分值,Pi为区域内i单元的相关影响要素数值,maxPi为区域内所有单元中相关影响要素数值的最大值,minPi为区域内所有单元中相关影响要素的最小值。如果是负相关,其赋值公式如下:

 

公式含义和上述相同。本文均质型指标及其相关性见表1。

2.基于植被覆盖率的修正。植被覆盖率对于沙漠旅游而言较为复杂,并不是单纯地呈现出正相关或负相关的关系,因此将该因子作为区划结果的修正指标更为合适。李陇堂等人认为游客对沙漠景区内道路旁植被盖度的可接受改变限度不高于16.4%[25],但沙漠旅游主体功能区划所研究的范围并不仅仅局限于景区内部道路两旁,且游客对于不同沙漠区域的植被覆盖度诉求应是不同的,如在沙漠内部的绿洲区,适当的草甸会增加景观的观赏性和自然性,而在沙漠边缘与河流相连的地区,高大乔木则显得更为自然。因此,在用植被覆盖率修正区划结果时,应将每个区划单元所处的位置、开发适宜性得分及实际发展状况与植被覆盖率图重合,根据景观的自然度和美观度进行修正。

(2)扩散型因子赋值。与均质型因子不同,扩散型因子的作用分值会随着距离的增加按一定的规律递减,符合距离衰减效应,这类因子的原始数据可以用区域内的点到最近影响要素的时间来间接表示受该影响要素辐射的程度大小,这可以借助可达性技术来完成。然后再利用扩散赋值法,对时间数据进行转换赋值,它们的分值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减少,对旅游发展呈现负作用[21]

[5]Beeker R H. Travel compatibility on the Upper Mississippi River[J].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1979, 17(1):33-36.

级配类型固定,考虑集料种类和轮胎花纹对摩擦系数的交互影响作用,在显著性水平α=0.1时,对集料种类和轮胎花纹进行双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对AC—13来说,集料种类和轮胎花纹对摩擦系数均存在显著性影响,二者的交互作用对摩擦系数的影响并不显著;当级配为OGFC—13时,对摩擦系数存在显著性影响的只有集料种类;对SMA—13级配,各因素对摩擦系数的影响均不存在显著性。因此,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集料提高OGFC—13的摩擦系数,通过选择合适的集料种类和轮胎花纹两种手段来提高AC—13的摩擦系数。

 

i为区域内任意一点,Nij为区域中点i通过交通网络中通行时间最短的路线到达影响要素j的通行时间,Mj为影响要素j的权重,Ti为区域内点i的影响要素可达性。

扩散赋值方法:

 

Si为第i点相应指标的分值,Ti为区域内点i到最近影响要素的时间,maxTi为区域内任一点到达最近影响要素所耗费最大时间值,minTi为区域内任一点到达最近影响要素所耗费的最小时间值[22]。本文扩散型指标及其相关性见表1。

正常模式下,将接收端恢复数据文件与发送端IP核输入文件对比,仿真结果如图8(a)所示,可以看到,接收端能够正确恢复出00-0b的循环数据且完全对齐,验证了接收同步系统功能的正确性。

2.指标因子的叠加分析法。叠加分析是将两层或多层地理要素分布状况的地图进行叠加产生一个新图层的操作,其结果综合了原来两层或多层地理要素所具有的属性。叠加分析主要有点与多边形叠加、线与多边形叠加及多边形与多边形叠加三种方式。也就是说,叠加分析不仅生成了新的空间关系,还将输入数据层的属性联系起来产生了新的属性关系[23]

将研究区域原矢量底图栅格化之后,对每个网格的区划因子层指标进行赋值,再结合各指标的权重,借助ArcGIS软件,利用加权求和法,将因子层指标归并为要素层指标,要素层指标再叠加为沙漠旅游开发适宜性的综合分值。其公式为:

 

式中,S为单元归并值,n为指标个数,wi为i指标权重,mi为i指标值。该方法简单直观,计算结果反映了空间单元评价因素的总体特征,是大多数空间单元影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3.评价结果的分类断裂方法。在将各要素层进行叠加分析后,会得到研究区内沙漠旅游开发适宜性的综合评价分值,此时,分类断裂方法的选择将直接影响结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在ArcGIS中,主要的分类断裂方法共6钟,每种方法都有其优缺点。其中,相等间隔分类方法最为简单,但得到的结果往往与实际情况差异较大;分位数断裂法适用于呈线性分布的数据,但可能会将值差异较大的要素置于相同类中而导致结果失真;标准差分类法用于显示要素属性值与平均值之间的差异;JENKS自然间断点分级法是数据特定的分类,不适用于由不同基础信息构建的多个地图;几何间隔法专门用于处理连续数据,生成的结果外形美观、地图内容详尽;自定义断裂则是根据自我需要,设定每一类断裂的范围值,从而达到想要的效果[24]

综合考虑上述各种分类断裂方法及沙漠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内容,对于沙漠旅游主体功能区划而言,较为适用的分类断裂方法应为“JENKS自然间断点分级法”和“几何间隔断裂法”。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将两种方法的结果相对比,另外,断裂的类数应视具体情况而定。

(四)区划结果的修正及细分

由于所得出的四大功能区是基于沙漠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的理论值,与实际情况必然会存在差别,且植被覆盖率、沙漠粒径等指标,对于沙漠旅游发展而言较为复杂,因此,应根据旅游发展及运营实际情况,结合区域内植被覆盖率状况,对区划结果进行修正和调整。所得出的四大功能区对于“该不该开发”这种沙漠旅游开发问题而言具有指导意义,但对于“如何发展”这种发展方向问题则显得指导不足,因此,应对区划结果进行细分,确定每个功能亚区的位置和具体范围,以便更明确地指导该功能区今后的发展方向。

由此可知,当m(x)先验选择接近m(x)时,m(x)的非参数贝叶斯估计的均方误差将小于其局部线性回归估计的均方误差.

1.基于自然保护区的修正。沙漠旅游区域一般为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的地区,该区域通常伴有自然保护区,在主体功能区划中,自然保护区被列入禁止开发区,但从旅游的角度讲,自然保护区往往是旅游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且有些自然保护区内已有一定的旅游开发基础,形成了旅游景点,因此,为了开发与保护并重,根据“反规划”理论,可利用ArcGIS方法,将自然保护区底图与适宜性分值图重合,并将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直接划为适度发展区。

在具体战绩上,山东男篮对阵广东时,曾有过7年21连败的耻辱记录。即使在山东队战绩出色的2012-2013赛季里,球队与广东6次交手也全部告负,广东队被贴上了山东队“克星”的标签。

3.基于旅游活动类型与实地调研的功能细分。一方面,基于沙漠旅游开发适宜性的核心发展区、重点发展区、适度发展区、原生态保持区四大功能区,其环境容量具有较大差别,因此其对旅游活动的限制程度和未来发展速度也就不同。另一方面,不同的沙漠旅游活动类型对沙漠生态环境的影响也是不同的。根据目前沙漠旅游活动发展状况和现有沙漠旅游研究成果,沙漠旅游活动类型大致可分为:观光游览、运动娱乐、湿地休闲度假、科考探险四大类,再结合沙漠旅游可开发的旅游活动类型,增加沙产业和历史文化体验两大类,最终,沙漠旅游活动类型可概括为观光游览、运动娱乐、湿地休闲度假、科考探险、沙产业发展、历史文化体验六大类,每种类型对旅游目的地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因此,在细分沙漠旅游主体功能区时,不仅要根据景区发展现状和发展潜力突出该区域的主体功能,也要考虑划分的四大功能区对沙漠旅游活动的限制程度以及各沙漠旅游活动类型对旅游目的地生态环境的影响(表2)。在进行沙漠旅游主体功能区划的功能区细分时,理论上可划分出核心运动娱乐区、重点观光游览区、适度科考探险区等16个功能亚区。但实际区划过程中,由于区划对象和范围的不同,16个功能亚区不一定都会存在。

 

表2 基于旅游活动类型的功能细分Tab.2 Functional breakdown based on the type of tourism activity

  

功能大区 可开展的旅游活动类型 功能亚区核心发展区核心观光游览区、核心运动娱乐区、核心湿地休闲度假区、核心科考探险区、核心沙产业发展区、核心历史文化体验区观光游览类、运动娱乐类、湿地休闲度假类、科考探险类、沙产业发展类、历史文化体验类重点发展区重点观光游览区、重点运动娱乐区、重点湿地休闲度假区、重点沙产业发展区、重点历史文化体验区适度发展区观光游览类、运动娱乐类、湿地休闲度假类、沙产业发展类、历史文化体验类适度观光游览区、适度湿地休闲度假区、适度科考探险区、适度沙产业发展区原生态保持区 科考探险类 原生态科考探险区观光游览类、湿地休闲度假类、科考探险类、沙产业发展类

四、结论与讨论

(一)结论

1.沙漠旅游主体功能区划参考了主体功能区划和旅游功能区划的区划依据和区划方法,是一种综合性区划;但从旅游的主题性上讲,沙漠旅游又是整个旅游活动中的专项旅游,因此沙漠旅游主体功能区划也可以说是一种专项旅游区划,是旅游功能区划的进一步发展。

2.参考主体功能区划和旅游功能区划的流程,沙漠旅游主体功能区划的思路可概括为“确定区划范围及单元、确定指标体系及权重、确定区划结果、修正及细分区划结果”四大步。

3. 根据沙漠旅游开发的适宜性综合评价,沙漠旅游主体功能区一般可划分为核心发展区、重点发展区、适度发展区、原生态保持区四种功能大区,每种功能大区的特征和对旅游活动的限制程度都有所不同;结合沙漠旅游活动类型,以四种功能大区为基础,理论上可划分出核心观光游览区、核心运动娱乐区、重点沙产业发展区、原生态科考探险区等16个功能亚区。每种功能亚区的主体旅游功能和辅助旅游功能有所差别,其指导的亚区内的景区和景点的发展方向也应有所差别。

(二)讨论

本研究从沙漠旅游开发的适宜性角度构建沙漠旅游主体功能区划指标体系,探索性地提出了沙漠旅游主体功能区划研究思路,是一种新的尝试。虽较为全面地反映了旅游区划所涉及的各个方面,但在进行沙漠旅游主体功能区划的指标选取时,应尝试从更多视角出发,进一步提高指标选取的科学性。由于沙漠徒步穿越等沙漠旅游活动的不固定性和沙漠旅游资源的组合性,使得沙漠旅游区域本身的边界就不确定,因此,本研究所划分出的旅游功能大区和旅游功能亚区的边界理论上是确定的,但实际上存在不同功能区的空间重合,这也是沙漠旅游主体功能区划动态性的体现。

(1)资源条件。旅游资源是旅游开发的前提,描述旅游资源可从其数量、质量、影响力三方面入手:①观光娱乐类活动是沙漠旅游区的主要活动类型,所以在沙漠旅游中,旅游资源的品质首先表现为沙漠景观的美感度,其次是开展沙漠娱乐项目的适宜度。通过其他学者的研究可知,沙丘类型、沙丘相对高度及沙漠组成粒径都是沙漠旅游资源品质的重要体现,沙丘形态主要有新月形沙丘及沙丘链、格状沙丘等,形态越复杂多样,在视觉上的美感度则越高;高大的沙丘,不仅在视觉上更具美感,也更加利于开展富有刺激性的沙漠游乐项目;而沙漠粒径的大小则是影响游客踩踏感觉的重要因素之一,且如果过细的沙漠颗粒被吸入人体中,对人体健康会产生一定影响。②随着沙漠旅游内涵的丰富,沙漠旅游资源不仅仅局限于沙漠本身,与沙漠邻接的水体、林地、草地等也成为沙漠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沙水组合的旅游资源观赏性更高、项目兼容性更强,具有更高的开发价值,因此沙漠旅游资源数量可反映在资源的组合状况上,这里选用距水体湿地的距离来衡量,水体面积越大、距水体湿地距离越近,越适宜开发。③除旅游资源本身的数量和质量外,旅游资源影响力也是旅游资源条件的重要体现,有发展基础的旅游景点,旅游资源影响力更大,尤其是有品牌效应的旅游景点,则会吸引更多的游客,这里选用距离景点的距离及景点的等级来表示资源的影响力。

[8]梁留科,孙淑英.河南省旅游区划研究[J].旅游科学,2004,(3):22-26.

伴CNS炎性脱髓鞘的原发性干燥综合征8例临床分析 … ……………………… 李晖,李昌茂,张斌,等 134

[2]Boyd S.W,Butler R.W,Haider W.Identifying areas for ecotourism in Northern Ontario:applicationif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methodology[J].Journal of Applied Recreation Research,1994,19(1):41-66.

[3]Gunn C.A.Tourism Planning[M]. New York: Taylar&Francis,1994.

[4]Pizam A. Tourism impacts: the social costs to the destination community as perceived by its residents[J].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eh,1978,16(4):8-12.

当神经元到达40个时的误差如下:Fx方向最大误差为0.63%,Fy方向最大误差为0.48%,Fz方向最大误差为1.13%,Mx方向最大误差为0.22%,My方向最大误差为0.21%,Mz方向最大误差为0.32%,显然与传统方法相比,最大误差大大减小。

可达性技术可以计算出区域上的一点到最近影响要素所需要的时间,间接地反映了各个影响要素的服务范围。可达性的评价指标为:

[6]Cooke K. Guidelines for socially appropriate tourism development in British Columbia[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eh,1982,21(1):22-28.

[7]吴相利.黑龙江省旅游区划及其分区开发研究[J].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1999, (3):98-103.

[1]米文宝,王梅兰.宁夏旅游区划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 21(4):361-364.

[9]钟林生,刘敏,郑群明.世界生态旅游区划[J].生态学杂志,2006,(12):1549-1553.

[10]胡炜霞,张继前.山西自然生态旅游区划[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5):86-88.

针对金丝小枣浆烂病影响因素,我们2017年在沧县崔尔庄、献县刘尚庄、泊头齐桥枣园,选用金丝小枣抗病品系(无核金丝、曙光5、曙光6);采用减少越冬病源、清除病残体,3月下旬枣园刮树皮、喷3波美度石硫合剂,6月中旬使用波尔多液保护剂,采用氮磷钾平衡施肥,6月下旬开始喷800倍液80%大生M-45(每隔10~15天1次)的综合措施防治金丝小枣浆烂果病。结果表明,综合防治区3个枣园平均发病率2.6%,病情指数1.3,平均防效90.4%对照3个枣园平均发病率23.5%,病情指数13.7。两相对比,采用综合措施防治金丝小枣浆烂果病效果显著。

[11]张景群,马聃.陕西生态旅游分区格局研究[J].生态经济,2005,(6):90-92.

[12]丁正山,孙艳,吉嫱.区域旅游空间功能区划的理论研究[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35(4):123-128.

[13]丁正山,钱新锋,张学文,等.基于旅游发展潜力的县域单元旅游空间功能区划探讨——以江苏省常熟市为例[J].地理研究,2012,31(10):1905-1915.

[14]孙艳.旅游空间功能区划理论与方法的初步研究——以江苏省常熟市为例[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

汾河灌区位于山西省中部的太原盆地,灌区地跨三个地市,即太原市、晋中市和吕梁市。灌区东西宽约20 km,南北长约140 km,全灌区总耕地面积10.5万hm2,设计灌溉面积约10万hm2。灌区的主要农作物包括春玉米、冬小麦等。灌区年灌溉引水量约2亿m3,亩次灌水定额约100 m3[10]。

[15]尚璐.陕西黄龙县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及旅游空间功能分区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 2014.

随着网络技术快速地发展,公司应加大网监的力度专人专门来负责,设置维度指标,处理好机房进出人员的身份信息和确认。并且针对公司的特定状况,开发相应的技术来保护数据信息。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也使得实时处理成为可能,很多业务往往在发生的第一时间通过远离企业的计算机把既定工作顺利搞定,完成工作,从原有的多个部门协同作战的事项,变成了单个部门甚至个人解决。所以说,精简了工作流程内控的范围也变得广泛起来,也使得更趋复杂。

[16]张爱平,钟林生,徐勇,等.基于适宜性分析的黄河首曲地区生态旅游功能区划研究[J]. 生态学报,2015,(20):6838-6847.

[17]钟林生,唐承财,郭华.基于生态敏感性分析的金银滩草原景区旅游功能区划[J].应用生态学报,2010,21(7):1813-1819.

[18]刘鹏姣.重庆主城区滨江旅游主体功能区开发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 2011.

[19]张广海,刘佳,万荣.青岛市海岛旅游主体功能分区[J].资源科学,2008, 30(8):1155-1161.

[20]刘鹏姣.重庆主城区滨江旅游主体功能区开发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1.

[21]孙艳.旅游空间功能区划理论与方法的初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

[22]靳诚,黄震方.基于可达性技术的长江三角洲旅游区划[J].地理研究,2012,(4):745-757.

[23]孙艳.旅游空间功能区划理论与方法的初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

经过车牌定位之后,如果成功的话,我们会得到含有车牌的小范围图片。直接对其进行分割处理,往往会出现分割失败的情况。由于诸多不可抗的因素类似于车牌有磨损,车牌表面有泥点,由于光照因素,车牌表面会有反光现象以及最重要的一点,由于拍摄角度问题,车牌会呈现平行四边形或者车牌整体呈现一定的倾斜角度,导致分割时会出现问题[11-14]。当然,车牌本身由于有分隔符以及铆钉等影响,也会出现分割不准确的结果。如果不好好处理,将会影响下一步的识别正确率。因而,在分割之前需要对车牌进行一定的预处理。

[24]秦昆.GIS空间分析理论与方法(第二版)[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25]李陇堂,薛晨浩,张至楠.沙漠型景区游步道沿线生态环境对踩踏干扰的响应[J].中国沙漠,2015,(4):1048-1056.

 
苏丙杰,李陇堂,杨萍
《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8年第0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