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共青团创新工作载体策略研究

更新时间:2009-03-28

互联网运用是现今社会发展、技术革新的必经之路。因此,加强和创新共青团的组织建设,改变传统工作手段,要在探索互联网工作上下功夫。在技术极速更替的现代社会,如何使用和利用互联网技术创新高校共青团工作,是团干部必须要面对和探索的课题。

高校共青团工作落实立德树人的具体体现

(一)文化上的体现

按照“立德树人、传承创新、重点突破、全面提升”的基本原则,从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等方面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筹建校史馆,凝炼校训精神,构建大学文化体系;加强教风和学风建设,形成对学生有教育意义的校风;加强校园文化景观建设,完善文化设施,不断优化校园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组织开展格调高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大学校园文化活动,打造大学文化品牌,增强学校在社会中的宣传度,提升学校社会信誉度和办学软实力。

① 详见“减少无效低端供给 扩大有效中高端供给”:http://news.hexun.com/2016-01-19/181880707.html。

(二)活动上的体现

对学生开展生命教育、家教家风教育、以校为家的主人翁精神教育、忠党爱党的信念教育、坚定爱国的忠诚教育的“五爱”教育。每一个从事共青团工作的人,都要有忧患意识、大局意识、组织意识和先进意识,这其中的某一个方面出了问题,都可能会影响整个团的工作开展和落实,共青团工作就像是一粒纽扣,需要做的只是怎样把这个纽扣给学生扣好,扣好学生的第一粒纽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让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可用之人。

(三)制度上的体现

以“素质教育”为目标,以“实践育人”为导向,积极探索“一二三课堂”立体设计,将第二课堂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第三课堂的社会实践活动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第二课堂”校园文化活动是对第一课堂教书育人的充分延展、必要补充和重要强化,以“第二课堂”文化巡展系列活动作为实施“五爱”教育工程的重要载体和有力抓手,将其贯穿全学程、覆盖全校。

(四)方法上的体现

以我校上海理工大学为例,为了更好地培养具有专业特色的德语专业学生,也为了使更多学生更深入地学习德国机械制造、能源动力、车辆工程等技术,学校开设了《科技德语阅读》课程。对于非德语专业学生来讲,熟练掌握科技德语及其用法并不是十分容易的一件事,但是相比于德语专业学习者,理工科德语学习者具有优秀的专业知识素养,在理解专业德语词汇方面具有更大的优势。另一方面,传统的科技德语语料库是非常庞大的,对于时间和精力有限的德语学习者来说,他们难以迅速、准确地掌握课堂所授内容;同时传统的科技德语语料库在分类上不够精细,内容上也很少有涉及新型科技词汇。

高校共青团落实立德树人工作载体的创新策略

(一)互联网+理论研究,助建共青团大学生青马工程

易班是为大学生提供教育教学、生活、文化娱乐等服务的综合性互动社区。网站融合了论坛、社交、博客、微博等主流的web2.0应用,加入了为在校大学师生定制的教育信息化一站式服务功能,并支持web、手机客户端等多种访问形式。易班在高校中设立了工作站,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已经成为全国教育系统的知名文化品牌。易班平台是进行思想教育的先进平台,特点是范围广、影响大、效果好;是解决日常事务的有效工具,特点是功能多、速度快、使用方便;是开展各种活动的方便途径,特点是多媒体、多互动、多途径。要探索易班在网络思政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的的工作模式,积极探索易班校本化的新途径,推进校园文化进易班建设,为易班在更大范围推广提供有益途径。用好易班平台建设特色校园文化,深入分析学生社团、科创活动、志愿服务等方面需求,建设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平台和易班特色功能模块,将推进易班建设与广大手机客户端双向融合。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技术研发、网络文化建设等团队。建立“线上线下”工作平台模式。

加强网络时代的共青团干部队伍建设,使广大共青团干部能够掌握互联网技术,适应新时代发展的要求。着力提高共青团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做新时期大学生思想的引领者,做一个传递正能量的使者。不断加强共青团干部的网络信息素养,学习掌握新的微信技术和手段。重点增强共青团干部的创新工作能力,通过网络课程讲座、课例、网络交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新颖、丰富的培训形式,积极开展共青团教学案例分析和问题研讨,为参训共青团干部打开学科理念、理论、实践活动的窗口,增强培训的实效性。

(二)互联网+易班平台,积极推进易班校园文化网络建设

在国家《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中,“青马工程”被列入“发展措施”。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和国家政策。团中央2009年印发了《大学生骨干培养工作实施细则》和《中国大学生骨干培养学校教学与管理大纲》,建立了党性修养、理论学习、实践锻炼、对外交流、能力训练的课程体系。在“互联网+”时代,随着信息与通迅技术的快速发展,出现了微课、云计算、微信、博客、微博等载体形式。其中微课能更好地满足青年学生对不同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特别是随着手机APP端无线网络的普及,其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大学生青马工程教育课堂要充分利用这一互联网优势。

(三)互联网+微信平台,提高利用互联网工作的能力

以时代眼光和战略思维制订总体构想,以共青团中央负责和网络管理建立协调机制,以形势判断和工作市场需求强化工作模式。通过各种文化服务平台和网络平台、大数据云计算平台,大力实施“网上共青团”工程,以“智慧团建”和“青年之声”为重点,建设工作网、联系网、服务网“三网合一”的“网上共青团”,形成“互联网+共青团”格局,实现团网深度融合、团青充分互动、线上线下一体运行,最大范围地服务和凝聚青年群体,推动共青团事业不断取得新发展。

2.共青团更好地运用微信创新工作方式的对策。在高校里,打造高素质的微信管理团队;加大团干部运用微信的培训力度;加快微信平台建设的步伐,加强微信群团支部的建设;增加微信公众平台的功能和内容;创新思想引导的宣传内容;积极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文化活动;探索建立微信青年互动栏目;完善微信运营的制度和机制;建立健全微信运营考核机制;建立微信宣传管理机制;学习掌握新的微信技术和手段。

(四)互联网+网络课程,主体培训共青团干部

4.1.1 通过教学实验数据分析,合作教学法在初中足球课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幅度要大于对照班,说明合作学习法对学生的速度、力量、耐力、弹跳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在人才培养上形成全程式、集成化的实践育人格局。在具体措施上,统筹规划“思想政治与道德修养、学术科技与创新创业、技能培训与资格证书、文体艺术与身心发展、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六个方向的大学生课外活动,并赋予一定数量的素养学分,最终生成大学生的“第二课堂成绩单”。在技术手段上,运用“互联网+”技术和思维,通过“PU口袋校园”APP 网络平台等记录学生参与活动的经历和效果。

(五)互联网+云媒体,加强青年网络文化体系建设

1.高校共青团使用微信的现状。运用微信创新共青团工作方式存在不足,如部分团干部运用微信开展共青团工作的效率不高;基层团的组织开通微信公众号的少;团的品牌工作项目在微信平台中的体现有限;利用微信发挥共青团职能作用的效果不佳。

(六)互联网+思想引领,构筑共青团服务体系

《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参与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共青团的核心使命任务。共青团的工作,要坚持以思想引领为核心。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共青团在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引领中要发挥积极作用,加强共青团干部在内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要加强联系服务引导,把青年社会组织紧密团结起来。

“正是在化肥工业的强力支撑下,我国农业生产取得了巨大进步,也得以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下,成功地度过了几次粮食危机。

立德树人,做好共青团工作的总体设计。在高校党委的领导下,坚决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立德树人、质量至上、和谐发展、服务社会”的教育理念,打造出“一条主线、两个课堂、三支队伍、四自管理、五爱教育、六项工程”大学生共青团工作模式。当前,共青团从工作方法上体现出三线意识(主线意识、底线意识、红线意识)、四个学会(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工作、学会总结)、五个准入点(切入点、支撑点、着力点、结合点、突破点),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弊端:组织网络覆盖范围不广,组织动员青年形式单一,共青团员的组织归属感淡化,大学生社团组织虽发展迅猛却无质量,团组织活动形式缺乏吸引力等。

适应新时代新特点,高校共青团工作要不断健全和完善各项制度,以机制为魂,制度为纲,队伍为要。共青团工作,说到底就是立德树人,帮助学生成才。我们要从每一次活动中寻找团学工作的方向,从每一次的会议精神中抓住团学工作的梗,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突破口,以机制为量化标准,不断摸索团学工作的规律性及可塑性。要与时代同行,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共青团工作的落脚点和出发点,从学生中来,再到学生中去。

参考文献

[1]郭凤臣.互联网+”视阈下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模式的创新[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7(11):13-14.

[2]袁 斌.微信时代创新共青团工作方式研究[D].广州:仲恺农业工程学院,2017.

[3]姚丹铭.新媒体时代共青团微信公众平台建设[D].苏州:苏州大学,2016.

[4]许 力,郭钟群.新时期高校共青团工作模式创新探究[J].学理论,2014(2):128-129.

[5]吴 舒.立德树人,创建高校辅导员工作新模式[J].科技经济总刊,2016(1):165.

[6]刘金长.高校共青团工作与校园文化建设[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8(4):34-35.

[7]余 杰.高校共青团工作机制创新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3,23(3):112-116.

[8]宁继红.新形势下高校共青团工作探讨[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3):35-36.

[9]袁惠芬,包 松,莫梅虹.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形势下共青团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6(5):10-15.

 
郭凤臣,张雷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8年第05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