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逻辑分析

更新时间:2009-03-28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做出的重要判断,是中国共产党科学理性的判断,有利于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经过不断摸索和调研,对我国不同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进行了分析和认定。

(一)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各个方面都需要改造,所以,这一时期,即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存在着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三种经济成分,与之相联系的有三种基本阶级力量,即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因此,社会矛盾集中表现为两条道路、两个阶级的矛盾。随着我国土地改革逐渐完成,这一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就是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两大阶级的矛盾。从1949年到1952年,中国已经在政治稳定、经济恢复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民主革命遗留下的问题也得到了解决。1953年6月,毛泽东根据形势的变化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到1956年,中国对手工业、个体农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已经逐渐完成。

2013年,永康市已列入创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县(2013—2017年),计划投入495亿资金,在全市生产生活的各个环节推广,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水污染。目前,已将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25项指标纳入创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县实施方案,以期能够稳定有效地贯彻实施。

(二)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之后,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化,中国共产党对社会矛盾也有了新的认识。1956年,中国共产党召开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认为,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阶级斗争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的需要同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可以说,这一时期,党对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和理解是客观而正确的,但是其表述比较粗糙,在形成之初就未达成共识。在1957年9月的八届三中全会上,毛泽东改变了八大会议对于社会主要矛盾的论断,认为“社会主义目前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这一论断严重脱离了我国的实际,最终导致“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改变是战略上的失误,危害是极其严重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最基本的矛盾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两种矛盾在整个人类的发展过程中时刻存在,而且其发展变化也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恩格斯认为:“马克思通过大量的钻研和探索,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那就是在众多错综复杂的关系背景和不同的意识形态下掩藏的基本事实,即人必须在解决衣食住行后才会有更多的精力推动社会进步和社会文明的发展,才能通过科学、艺术、宗教等方式全面提升社会文明。”所以,人们在基本的物质需求满足之后,就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对于社会主义基本矛盾,马克思等人并没有进行专门的总结和论述。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论述了社会主义矛盾的相关理论,他认为:“在社会主义矛盾中,最基本的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以及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这两大矛盾也是最基本的矛盾。”毛泽东还认为:“矛盾有很多,人们在认识矛盾后就需要不断解决,然后又会出现新的矛盾,这就是事物发展的辩证规律。”不仅如此,毛泽东在《矛盾论》中认为:“在错综复杂的事物发展中,会有大量的矛盾出现,也必然会有主要的、决定性的矛盾存在,而其他矛盾则是处在次要以及服从地位的。”习近平强调,必须认清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特征,并且在今后的工作中长期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去工作,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和国内联系国外进行综合、统筹分析,并且从我国的发展现实出发,本着党和国家发展事业的大局进行思考,只有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和见解。

要想正确理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内涵,可以从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把握。

(三) 改革开放时期

“美好生活需要”比“物质文化需求”更加具体,范围也更加广泛,其含义也更加深广。首先,从“需求”的含义看,高层次的需求更加突出。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深入推进,人民的物质需求更加丰富多样,从基本的生存需求向发展需求转化。随着文化多元化的发展,人民对文化的需求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不仅如此,人民的权利意识、公民意识也越来越强,对基于民主、法治和公平等方面的需求也越来越突出。其次,从“需求”的结构看,综合性需求突出。人民的需求除了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之外,还包括政治诉求、生态需求和公共需求等。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不断更新,人们参与政治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因为“文盲是站在政治之外的”。人们有权利获得更好的生活环境,拥有更好的教育、更优越的医疗服务、更完善的养老服务、更多样化的就业选择、更高端的生存发展所需的生态条件和生态享受、更可靠的社会保障等。群体性的需求满足了,还要求满足个性化的需求;单一的需要满足了,还要求满足综合性的需求。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内涵

建德市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违法补征收创新路径实践(韩勇) ......................................................................3-14

(一) 从过去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变成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转折点。这次会议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征程,党的工作重心转到全力发展经济建设上。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认为,“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从十一届六中全会到党的十九大召开的36年间,中国共产党一直坚持关于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论断。进入新世纪,党的十七大和十八大再次强调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没有变”,但这只是表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性质没有变,不等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本身没有发生变化。从需求来看,人们需求的层次和结构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从社会生产来看,我国的生产力大幅度提高,生产关系不断完善。所以,十九大报告定义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也就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二) 从“落后的社会生产”转变为“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

我国经过改革开放约40年的发展,经济快速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而且整体国力也有了质的飞跃,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早在2010年,我国的经济体量就超过了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此背景下,再用“落后的社会生产”来描述目前我国的社会生产状况就不合适了。习近平认为,目前党需要面对一个很现实的问题,那就是必须要正确理解和努力处理经济活动中遇到的各种新问题和新状况。发展起来的矛盾更加突出,所以,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它表述为“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不平衡”涉及的范围和领域包括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同产业之间发展不平衡,经济发展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发展不平衡、收入分配不平衡。“不充分”涉及到发展的层次和质量,虽然我国的社会生产水平不低,但社会发展的经济总量还不够,而且发展的程度和水平也有限,发展的态势还不够稳定,还需要通过多方论证寻找更适合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对于依法治国,还存在很多细节上的问题;社会的公平正义有待充分实现;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文化强国建设有待充分加强;美丽中国和健康中国建设的步伐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快。“不充分”是“不平衡”产生的客观基础,“不平衡”会反过来加剧“不充分”。

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哲学思考

中国共产党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正确认识和理解,是其依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我国国情特点的变化,实事求是地做出的科学论断。

(一) 社会的主要矛盾不是固定的,而是不断发展的,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具体体现

4.aduud salkin-du ü1iyeɡdeɡsen egüle metü butaran-a(畜群被风吹的像云朵一样四处飘散)

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转变,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将再次发生历史性的转变。

(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也是事物发展规律的必然结果,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最终催化社会主要矛盾转变

我国改革开放历经约40年,我国的国力和生产力都有了质的飞跃,社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5年,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落后的社会生产”已不符合我国现在的国情,我国的社会生产力也早就不是从前落后的状态,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不过,目前最大的问题是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不充分。从人民的需求来看,需求不仅有量的增加,更有深层次的变化。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全国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而努力,这也是中国共产党长期坚持的奋斗目标。

施工企业应该在施工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基础上,对经营部门实施基于中标合同额和预期利润的综合考核;实现优势项目滚动式发展;做好现场勘察和当地资源价格调查分析;在优化施工组织设计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招标文件,利用投标技巧调整投标价,以提高中标项目的盈利能力。

(三)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与“不变”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是指十九报告指出的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变成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且社会主要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外化形式,不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性质是否发生变化,它都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目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及其“所规定的过程的本质,非到完结之日,是不会消灭的”。实际上,目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依然是人民内部矛盾,根本性质没有改变。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并不意味着我国发展的总体背景发生了变化,没有改变我国对发展阶段的正确认识和理解,所以我们依然强调“两个没有变”,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会长期存在,而且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党校教材审定委员会.中共党史文献选编[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

[2]王树荫.牢牢把握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这个根本[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1):10-12.

[3]列宁.列宁论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尹思迪,佟金泽.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实践价值[J].大连干部学刊,2017,33(11)5-9.

[5]张亲霞.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新判断[N].陕西日报,2017-11-17(5).

[6]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8]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9]柯雯琼,郑文海.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与公民意识教育[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12):6-9.

[10]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时美英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8年第05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