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中国女性旅游研究人才的时空异质与学术影响

更新时间:2009-03-28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两性平等观念的深入人心,女性与男性一样在许多工作岗位和领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以及国家助学贷款等政府政策的实施,使得我国更多的女性学子有条件接受进一步的高等教育. 各学科女性学者的增加对学科的发展与理论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然而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是,虽然各学科女性学者的数量相较于以往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但相对数量的变化并不意味着女性学者在学术活动中有着质的变化[1].

最早关注到旅游实践中女性问题的是人类学家Swain[2]. 此后随着旅游女性问题研究的深入,有学者开始反思旅游学科自身中的女性问题. Pritchard[3]等在分析了国外主流旅游期刊后指出:当前学术生态氛围对旅游女性研究者不利,学术话语权依旧掌握在男性研究者手中. Nunkoo[4]等则通过文献计量的方法发现:女性旅游研究者在研究方法的选择上更偏向于质性研究方法. 相较于男性科研工作者的学术产出及学术影响而言,女性科研工作者在高校科研机构学术科研活动中处于“弱势”地位[5]. 这种“弱势”的处境从女性学者攻读博士学位那一刻开始便如影随形了:在博士学位攻读期间,虽然女性博士研究生的学术产出与男性的差距不大,但在学术产出质量(被引量)等方面却不及后者[6-7]. 博士学位被视为科研工作者进入高校科研机构从事科研及教学活动的“敲门砖”. 即便拥有博士学位的女性科研工作者在进入高校科研机构后也不一定从事本学科的学术研究活动,转而从事高校管理等非学术岗位. 然而,高校女性管理者相较高校男性管理者而言,往往处于弱势地位:以副职居多,多为党务领导[8]. 从事学术研究活动的女性相较于男性更易受到非学术因素的干扰. “科研奖励”是以普遍主义为唯一评价标准——学术产出及学术贡献:学术产出越多,文章被引量越多,理论价值越大,在职称评定、薪酬议定、学术资源获取、学术话语权等方面会拥有更多的优势[9]. 然而,由于期刊编委会中女性编委比例的失衡、双重角色的困扰、学术边缘化加深等非学术性因素的影响,导致女性科研工作者的学术产出数量和质量不如男性科研工作者,进而影响到女性科研工作者的著作出版、学术影响等,形成不良的累积循环,进一步加剧女性研究者的不利地位[10-12].

总馆组织落实图书、期刊等文献资源以及数字资源的采购、编目和配送。分馆在纳入上海市图书馆“一卡通”借阅系统的基础上,根据所在街镇常住人口数量,按需设岗,明确岗位职责。定期开展业务培训,实施统一的业务和人员考核标准,考核结果视为各街镇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

在旅游研究中,女性学者的参与对丰富旅游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创新、理论的突破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虽然近年来女性问题研究成为旅游学者们关注的焦点[13-15],但却鲜有将研究视角指向女性旅游研究者群体. 即便是以女性旅游者或旅游地社区女性居民为研究对象[16],也较少关注到旅游地旅游开发活动中的女性平等问题,尽管这一现象确实存在[17]. 探讨女性旅游研究者在旅游研究中的位置及处境,对丰富当前旅游女性问题研究,审视旅游学科发展都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1 数据说明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样本

从旅游动机、本体现象及活动结果上看,旅游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被视为一种地理现象. 旅游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视为是地理学的一种类研究[18]. 旅游学与地理学联系紧密. 基于此,本研究以《旅游学刊》、《地理学报》、《人文地理》、《世界地理研究》、《地理研究》核心刊物上(鉴于数据的庞大性及有限的人力等主客观因素的制约,本研究暂定上述几种重要刊物中的旅游类主题文章为主要数据来源)的旅游主题类文章为研究样本(本研究中的旅游主题类文章是指具有完整的文章结构,不包含随笔、笔谈等非正式研究类文章). 样本数据的选取时间范围为2000—2015年. 因为按照我国《中国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编排规范》规定,自2000年起刊登在学报期刊上的文章需附加作者的个人信息,包括性别、职称等. 文章作者只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为准. 数据来源为中国知网,检索方式为:以主题词“旅游”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删除会议、通知等非正式文章,获得有效样本数据为:《旅游学刊》2506篇、《地理研究》362篇、《人文地理》271篇、《地理学报》86篇.

1.2 变量说明

(1)结合本工程的特点,整个施工该项目安全保障体系由项目的监督和管理部门负责人组成,并积极吸取相类似工程的经验教训,对本工程建设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安全事故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对应防范措施。此外,还通过对施工流程和工艺的优化,从技术方面提高整个施工的安全性,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1.3 研究方法

2)东部地区女性旅游研究者在学校层次、职称、学历上更占优势,然而存在着隐形的“性别分层”现象. 在学校层次上,女性旅游研究者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的985院校与普通高校,211高校占比较低. 当前绝大多数985院校主要集中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且开设旅游类专业的985院校也较少,因此容易造成女性旅游研究人才的区域集聚. 重点院校的区域失衡易形成区域间的人才“虹吸效应”. 许多西部省份如贵州、云南等至今都没有985院校. 科研环境的相对弱势导致地区旅游高等教育事业的缓慢发展甚至停滞(以笔者本科专业为例,自当年笔者本科毕业后,该专业即被裁撤. 这从侧面反映出西部地区旅游高等教育事业的乏力). 高等旅游专业人才的“孔雀东南飞”现象,进一步加深了西部地区旅游人才的师资瓶颈. 在职称区域分布上,我国东部地区女性旅游研究者职称分布表现出以副高及以下者为主的格局. 中西部地区女性旅游研究者的职称分布表现为低位均衡分布,区域差异明显. 博士毕业进入高校科研单位的女性旅游研究者在经历为数不多的科研黄金期后,往往面临着婚姻家庭、子女抚育等事务. 双重角色责任压力下的女性旅游研究者往往选择家庭为主,工作以教学为主. 这就易导致女性旅游研究者的学术产出的时间在很大程度上被压缩. 而男性旅游研究者则往往较少受到家庭事务的干扰而专心致力于学术科研活动.随着时间推进及经验积累,两性旅游研究者在学术产出与学术影响上的差距逐渐拉大. 在学历区域分布上,东部地区博士(后)女性旅游研究者是中西部地区拥有博士(后)女性旅游研究者数量的4倍左右,区域间差异巨大. 中西部地区表现出硕士及以下学历的女性旅游研究者较多于博士(后)女性旅游研究者.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上述分析,即高层次女性旅游人才的“(中)西出东流”现象. 值得关注的是,旅游研究中存在着隐形的两性“金字塔”分布格局:男性旅游研究者多数集中在“塔尖”位置,如正高职称、博士(后)学历等.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女性旅游研究者在学术科研活动中的“弱势地位”.

1)我国女性旅游研究人才的区域空间分布格局表现出东部地区高位集聚,中西部地区低位均衡发展的区域态势. 整体上看,东部地区占比高于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女性旅游研究者数量保持稳中上升,中西部地区波动性较大. 总体而言,区域间的分异现象明显. 从图1与图2中可看出,我国两性旅游业研究者的区域差异性历经了扩大—均衡性缩小—缩小三个阶段的发展,这反映出(我国东部地区)越来越多的女性旅游研究者与男性旅游研究者一样正投身于我国的旅游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西部地区女性旅游研究者数量的历史性区域发展变化特点为均衡式发展,但与东部地区相比,差距明显. 这表明我国女性旅游研究者的地区分异性较大. 虽然东部地区仍是我国旅游研究活动的重心,但值得关注的是,西部地区男女性旅游研究者数量均出现了小幅的增长,这反映出中西部地区随着地区旅游合作及经济的发展,旅游业人才开始增长. 从图1及图2可看出,我国区域旅游业人才的空间流动存在着“虹吸效应”,旅游人才的区域极化现象突显. 东部地区女性增长幅度也高于中西部地区,比如,相较于2000年,2004年东部地区女性旅游研究人才增幅152.9%;相较于2008年,2012年与2015年东部地区女性旅游研究人才增长幅度分别为16.7%、4.8%. 旅游人才的区域失衡问题仍在较长时间内存在.

为进一步探究我国女性旅游研究者在旅游研究中的地位,以女性旅游学者的文章引用量作为衡量其学术影响的指标,借鉴已有做法[20],取均值35作为评判学术影响大小的标准,通过二项Logit模型对其进行回归分析. 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在一定程度上,学者的学术产出(文章)被引用量越大,意味着该学者在本领域内理论贡献越大,学术影响也越高,对职称评定、薪资等方面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通过对女性旅游学者的学术影响的实证分析结果看,学校层次、职称、学历三个解释变量对女性旅游研究者的学术影响作用显著. 所在地区并未对其产生影响. 学校层次因素对其影响较为显著,为0.236. 985及211院校是我国科学研究活动的重要所在地,各学科科研人才的聚集地,同时学术资源优厚,对科研工作者的学术产出及学术影响都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职称因素的影响为负相关,可能的解释是当前我国女性旅游研究者的职称多以副高或中级为主,这一段时间主要为女性学者博士毕业到高校工作的头几年,处于学术产出的高峰期. 此后随着家庭生活及子女的抚育等,极大地占据了女性旅游学者的学术研究时间,学术产出开始下降. 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女性对于职称追求的动机下降到较低水平. 学历影响因素为负相关. 近年来拥有博士学位的女性旅游学者相较之前有了较大的增加,但整体上相较于男性旅游学者而言,仍有一定的差距. 从表1中也可看出,没有博士及博士后的女性旅游学者的绝对数量跟拥有博士学位的女性旅游学者近似或更多.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高学历(博士)女性旅游学者的相对缺失. 所在地区对女性旅游学者的影响不显著,可能的解释是,虽然学者的学术产出及学术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受所在地区的经济、文化等因素影响,但学者的学术活动更多地与高校的科研环境、学科属性等学术性因素密切相关.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女性旅游研究者的区域分布差异

层次聚类法 层次聚类法是一种典型的聚类分析方法,被广泛的运用于生活实践中. 层次聚类方法先定义距离及类间距离的计算方式,将距离相近的数据归并为一类,这样便得到了一系列可能的聚类结果,最后依据一定的指标确定聚类为几类适合[20]. 研究分析过程均采用SPSS24及Arcgis10.2进行.

 

二项Logit模型 两项Logit模型是一种常用的广义线性模型,其用于二元响应变量的概率建模. 其式为 式中:α表示为回归模型的截距项,xi为自变量(预测变量)观察值,分别为所在地区和机构、职称、学历;p为概率;βi为回归系数为回归系数.

 

表1 女性旅游研究者的区域分异

  

学校层次职称学历非高校单位普通高校211高校985高校非高校人员助教副高正高硕士及以下博士及博士后(男)东部地区51539161522465167236281403748(女)东部地区123138932931712214063291408(男)中部地区723570179256837299191(女)中部地区01312215632938178861(男)西部地区1114114250116507668119165(女)西部地区1759625773429219882

2.2 女性旅游研究者的省域空间差异

女性旅游研究者数量的省域空间分布呈正偏态分布,东部地区优势显著,呈现出地区极化的现象. 为有效表现出女性旅游研究者的省域空间分布等级差异,本研究按照等间隔取样原则,依次选取2000、2004、2008、2012与2015年为特征年份,运用层次聚类分析法中的Ward法和ArcGIS中的点密度方法对中国大陆31个省(市、区)5个研究年份女性旅游研究者进行区域分析. 根据聚类分析结果划分为4个等级,如图3、表3所示. 从聚类分析结果看,我国女性旅游研究者高度集中在北京、广东等经济发达省份,各年份女性旅游研究者数量是其他地区的2倍以上. 位于第二、三等级的上海、陕西、安徽、江苏等省份的旅游产业发展良好,同时也是旅游学研究活动的高校集聚地. 位于第四等级的省份多以贵州、四川、云南等西部省份为主,表现出低位均衡分布的态势. 这表明我国中西部地区女性旅游研究者数量相较于东部地区而言差距明显,后者是其前者的10倍左右. 这与上述分析相吻合. 当前,旅游类(方向)硕博招生点高校多分布在东部地区及部分中部地区,易导致西部地区本土高等旅游人才教育的缺失,不能很好地适应当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况且西部地区开设旅游专业的本科院校更少. 通过对上述五个年份女性旅游研究者数量的空间叠加分析后,可反映出我国女性旅游研究者区域分布的最大值、最小值及平均值的省域空间分布. 如图4所示,我国女性旅游研究者的群体分布的省域分布格局总体表现为以东部沿海地区为核心,自东向西逐渐递减的空间格局. 西部地区女性旅游研究者主要集中在西南及部分中部地区. 北京、江苏、安徽、上海、广东、福建、陕西等省份是我国女性旅游研究者的主要集聚省份. 这些旅游研究活动的“核心地区”对女性旅游研究人才(也包括男性)都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地理位置与学缘关系影响着旅游学的研究与合作,空间割裂严重,跨区域、多主体的旅游研究合作非常有限[21].

学术界尚未就学术影响的定义及测度指标达成统一的共识. 因此本研究借鉴已有的测度方法[19],将学者文章的引用量(鉴于被引量的数据处于实时变化中,本研究中的被引用量数据截至时间为2017年3月21日)作为测度学者学术影响的衡量指标,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所在地区以作者文章中标注的工作地或学习地为准,并按照我国现行的划分标准依次划分为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及海南11省份),中部地区(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及湖南8省份),西部地区(贵州、重庆、四川、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广西及内蒙古12省份);职称分为三档:中级及以下、副高、正高;学历为两档:硕士及以下、博士/后(为研究需要,视博士后为一种在高校或科研院所继续学习深造的阶段);所属机构划分为三档:其他院校、211高校(不含985高校)、985院校.

 

2.3 我国女性旅游研究者的学术影响因素

每次回家,我都要翻山越岭去寻找母亲,当一个瘦小但很熟悉的身影出现在山头时,母亲总是习惯性地擦擦额头上的汗珠,远远地喊道:“我的儿子回来啦,快过来喝口水。”我高兴地回应着母亲,然后迎着母亲奔跑过去。

表2 女性旅游研究者学术影响影响因素

  

B标准误差瓦尔德自由度显著性Exp(B)学校0.2360.0857.76010.0051.266地区-0.0200.0960.04210.8380.981职称-0.2430.07710.09910.0010.784学历-0.1240.1570.63010.4270.883常量-0.8600.22015.26510.0000.423

表3 我国女性旅游研究者的区域层级划分

  

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第一级北京、广东——————第二级上海、浙江、福建———四川第三级江苏陕西、安徽———第四级天津、河北、辽宁、海南、山东河南、湖南、湖北、江西、黑龙江、吉林、山西宁夏、西藏、重庆、内蒙古、甘肃、广西、云南、青海、贵州、新疆

3 结论与讨论

3.1 研究结论

本研究通过建立二项Logit模型、聚类分析、空间叠加等分析方法,探讨了我国女性旅游研究者的空间分异与性别分层现象. 研究发现:我国女性旅游研究者主要集中分布在北京、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中西部地区女性旅游研究者数量相较于东部地区差异较大. 我国女性旅游研究者在学历、职称、高校层次上表现出金字塔形:副高为主,以普通高校及部分重点院校居多. 女性旅游人才的区域极化现象对地区旅游产业发展,尤其是中西部地区旅游业的发展不利,易形成恶性循环. 当前我国旅游学科研究中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性别分层现象,女性旅游研究者的学术话语权相较男性旅游研究者而言较弱. 在女性旅游研究者的学术影响因素上,地区对女性旅游学者的学术影响作用不显著. 学校、职称、学历三个解释变量对其影响显著. 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女性旅游学者在旅游学研究活动中的“弱势地位”.

3.2 讨论

女性旅游学者对旅游学科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我国旅游资源种类丰富,不同地区间的差异性显著. 从事旅游研究学者的区域均衡发展对不同区域旅游业的发展意义重大. 更多女性旅游研究者,特别是杰出的女性旅游研究代表人物的参与,对旅游学科(旅游业)的多样性、可持续性发展,都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然而,令人不安的一个事实是,旅游业的服务性特点使得人们对这个专业“另眼相看”,选择此专业的学生有很大一部分比例在毕业后不再从事相关工作或学习深造. 因此,“一个人的毕业照”这种新闻也不足为奇了(一个人的大学,一个人的毕业照:http://zjnews.zjol.com.cn/zjnews/hznews/201705/t20170525_4040504.shtml). 旅游学科的发展需要人们更多的反思与思考.

感谢博士生刘婷对本文的建议与支持.

贵州省某磷复肥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开磷集团和瓮福集团的融合在技术层面是可以实现的,比如磷石膏的处理技术已经成熟,但是是否能真正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在何光亮面前仍有较大阻碍。他说:“两家企业都是国有老牌企业,负债率都比较高,而且企业包袱重,所以首先要解决资金问题。如果资金瓶颈无法解决,后续很多想法是难以落地的。另外是市场的问题,磷石膏绿色建材的发展思路固然很好,但是目前市场不成熟,有待开发。”

参考文献

[1] ZENG X, DUCH J, SALESPARDO M, et al. The possible role of resource requirements and academic career-choice risk on gender differences in publication rate and impact[J]. Plos One,2012,7(12):e51332.

[2] SWAIN M B. Gender in tourism[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5,22(2):247-266.

[3] PRITCHARD A, MORGAN N. Tourism’s lost leaders: Analysing gender and performance[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17(63):34-47.

[4] NUNKOO R, HALL C M, LADSAWUT J. Gender and choice of methodology in tourism social science research[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17.

[5] 袁玉芝.高校教师科研产出性别差异及其原因探析——基于某研究型大学教育学教师的经验分析[J].高教探索,2017(3):5-12.

[6] 姜 华.高校博士研究生科研产出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科学决策,2015(7):79-94.

[7] BORREGO , BARRIOS M, VILLARROYA A, et al. Scientific output and impact of postdoctoral scientists: A gender perspective[J].Scientometrics,2010,83(1):93-101.

[8] 王饮寒,喻 恺,岳 启.超越天花板的女性——我国“985”高校中的女性高层领导群像[J].教育学术月刊,2014(2):30-35.

[9] 科 尔.科学界的社会分层[M].华夏出版社,1989:39-40.

[10] 刘 齐.高校女教师的角色困顿与选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1):5-8.

[11] 杨宇辰.理想女性与女性理想之间:高校高学历女教师角色压力及疏解[J].晋阳学刊,2014(3):67-71.

[12] FORSTER N. A case study of women academics’ views on equal opportunities, career prospects and work-family conflicts in a UK university[J].Career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2013,6(1):28-38.

[13] 罗文斌,钟 诚,Dallen,等.乡村旅游开发中女性村官参与行为影响机理研究——以湖南省女性村官为例[J].旅游学刊,2017,32(1):54-63.

[14] 秦俊丽,林 岚.基于AMOS技术的男女性旅游决策影响机制比较研究——以福州市居民为例[J].经济地理,2014,34(4).

[15] 魏 雷,朱 竑,唐雪琼.与女游客婚恋关系下的摩梭男性文化身份建构[J].地理研究,2011,30(11):2017-2029.

[16] 伍百军.增权:女性参与农业旅游的模式选择——以广东罗定连州镇为例[J].旅游研究,2014,6(3):14-19.

[17] TRAN L, WALTER P. Ecotourism, gender and development in northern Vietnam[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14,44(1):116-130.

[18] 保继刚,张 捷,徐红罡,等.中国旅游地理研究:在他乡与故乡之间[J].地理研究,2017,36(5):803-823.

[19] 王西民,崔百胜.经济学研究中的产出之谜:学术贡献与性别不平等——以《财经研究》(2000—2012)为例[J].财经研究,2014,40(10).

[20] 张文彤.SPSS统计分析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1] 毕学成,苏 勤.我国旅游研究领域核心学者群与学术合作——基于文献计量与社会网络关系视角[J].旅游论坛,2017,10(2):27-36.

 
陈祖龙,唐月亮,白帆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8年第05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