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基于“农超对接”模式的农产品流通问题研究

更新时间:2009-03-28

蔬菜是我国居民消费品中最重要的副食品之一,蔬菜价格的上涨必然会引起CPI指数的上涨,因此,菜价的涨跌与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蔬菜价格的间歇性上涨也会引起社会各界对于农产品流通问题的普遍关注。高效的农产品流通模式是解决农产品买卖难问题、实现供需平衡、稳定物价的重要途径。鉴于此,大多数学者认为,农产品的流通环节越少越好,甚至有人提出流通零环节,因此,被认为农产品现代流通模式的“农超对接”是解决当前农产品流通困境的根本出路。

“农超对接”是将农产品专业合作社与大型连锁超市、农产品流通企业等市场主体连结起来,利用大型连锁超市销售优势和物流企业先进流通技术,由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直供农产品的新型流通方式。“农超对接”的本质是减少农产品流通的中间环节,实现农产品直销,推进农产品流通的现代化,增加农民收入,稳定农产品价格;但由于我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规模普遍较小,再加上很多大型超市、菜市场需要供应不同种类的农产品等,单一的农产品生产无法直接对接上超市。即使能够进入超市,与更多的质量参差不齐的农产品相比,“农超对接”也只为一小部分优质的农产品搭建流通渠道和平台,很多农产品无法满足超市的多样化需求。实际上“农超对接”模式减少了环节只是成本的转移,不一定是成本的减少。因此,从全局来看,“农超对接”模式很难从根本上解决农产品流通问题,对稳定蔬菜价格的作用也是有限的。

流通环节并非越少越好

基于农产品普通流通模式—利益层层削减(见图1),很多人认为:造成蔬菜价格波动的罪魁祸首在于流通环节过多,流通环节的增多,提高了商品的流通成本,而减少流通环节就意味着成本的降低和流通效率的提高,只要减少农产品中间流通环节,就没有了中间商的压价、克扣(见图2),可以实现农民增收、消费者不再“买难”,也即改变人们通常所说“两头叫,中间笑”的流通格局,从而蔬菜价格就可以避免剧烈波动。

正常组小鼠肺组织肺泡结构完整、肺泡腔内无异物、肺泡隔薄、支气管正常、无出血点、无炎症细胞浸润。气管注射LPS 6 h后,可见小鼠肺组织肺泡结构紊乱、大量肺泡塌陷、肺泡腔内可见着染成红色的富含蛋白的水肿液、肺泡隔增厚、可见气道上皮细胞脱落、大量血管充血和出血点。给予TPPU预处理(1 mg/kg)组可见上述肺内病理改变显著减轻(图1),提示TPPU可减轻LPS诱导的小鼠ALI的肺内病理改变。

  

 

1 农产品普通流通模式

  

2 “农超对接流通模式

但现实中,很多农产品的流通渠道仍然是依赖于多个中间商,依赖于一个相对合理的中间环节来支撑,对于流通中间环节来说,并不完全在于长短,而是在于合理化。因此,中间环节对于农产品流通依然是不可取代的。以日本为例,尽管在20世纪中期,渠道扁平化冲击明显,但是日本兼具内销与外销于一体的大型综合商社却依然蓬勃发展。对日本来说,其商品流通环节依然是一个相对较长的环节,其商品流通基本是沿着“生产—批发—零售—消费”的路径,在这个渠道中包含了生产、批发、零售环节等多个中间环节。事实上,在日本,按进入流通商品总价值量计算,生产者直接销售给市场需求者的约占16%,生产者销售给零售商的约占10.3%,剩余73.7%都是销售给批发商,然后经由批发商转售到最终的消费者,这之间23.5%的商品经过1个批发环节销售零售企业,11.2%的商品经过两个批发环节进入零售,9.7%的商品则经过更多地中间商才进入零售市场。中间流通环节的多少不仅仅需要看其数量的多少,还需要看其是否能够发挥作用,是否能够提高效率和创造价值。

假设在一个市场中有5个生产者和5个消费者,如果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直接交易,没有中间商参与,这个时候每一个生产者需要有其他的消费者进行交易,交易次数为25次;而当市场中有中间商参与时,这个时候每一个生产者只需要与中间商交易,而每一个消费者也只需要与中间商交易,这个时候市场总的交易次数为10次。因此,中间商参与市场交易,通过集中许多的市场交易获得,将市场产品买者和卖者集中在一起,能够减少买者和卖者间的直接交易,从而减少市场总交易次数,提高市场交易规模并降低市场交易成本。实际上,当市场交易从直接交易变为间接交易,也即中间商参与产品从生产到消费的流通过程。这个时候,生产者、消费者、中间商之间的交易成本总和不能大于没有中间商时消费者和生产者直接交易的成本总和;否则的话,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就可以直接交易了。因此,我们能够看到,中间商总是能够降低生产者和消费者交易成本,中间商的一些活动替代了原先属于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活动。所以,孤立地讲“少环节”容易造成误会。中间环节对于商品流通过程有着特殊的意义,中间环节并非越短越好,渠道并非越短就越有效率,短环节未必带来成本的降低。

农产品要进入终端消费,每个流通环节均要涉及运输,物流成本居高不下导致农产品价格的高涨。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资源禀赋方面如土地、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都存在很大差异。而生产要素禀赋造成优势农产品的生产带有很强的地域性特征,各地农产品的消费需求也不相同而且具有显著地分散性。农产品生产的地域性和消费的分散性使得农产品跨区域转运成为农产品流通的常态,如“南菜北运”“西果东送”等。与此同时,地方政府希望借助公路收费实现财政收入的增长,从农户到市场或超市节省的成本优势也被高额的路桥费、虚假的绿色通道吞噬了。多年来构筑的高速公路已经陷入一种悖论:农产品经营者对高速公路付费,本应享用高效率的服务,但实际上林林总总高速公路的收费站点造成了农产品运输时间的浪费和缴纳高昂的路桥费。农产品经营者被迫付费得到的却是严重拥堵的“慢速公路”和恶劣服务带来的巨大运输损失。再加之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某些管理者对农产品进入城市设置重重壁垒,出现了所谓“最后一公里”问题,使得整个农产品物流系统的成本一直处于膨胀状态。而物流行业的成本,决定着整个社会的成本和价格。这就不难解释多地出现“产地菜价大跌,而销地依然价格坚挺”的现象。

、“农超对接在实施过程中的制约因素

2007年以来一些大型超市通过“农超对接”的形式直接从生产者那里采购水果或者蔬菜等生鲜农产品,建立广泛的农产品采购供应网络,这种模式虽然缩减了流通环节但并没有带来预期收益。不仅如此,一些地方尝试去除中间环节,也面临困境。由于诸多的制约因素,使得“农超对接”模式很难全面推广。

(一)农户与超市规模不匹配

“农超对接”都是大宗采购,农产品的生产需要达到一定的规模才能进入超市。一方面,农户的种植规模小、分散,一些超市经营规模小,难以达成理想的合作;另一方面,对于大规模的种植户,超市的消化能力又不够,造成有实力的种植户不能单纯依靠超市去消化它的产品,寻找超市与农户之间合适的规模匹配,超市都需要花费很高的“皮鞋”成本,从而影响到合作及双方的积极性,导致了对接难。

(二)生产品种单一难以符合超市采购要求

消费的特点是多样化;而生产则相反,呈现单一化的特征。这个矛盾在“农超对接”中得到充分的体现。由于目前农户大多属于分散种植,种植水平和态度参差不齐,这样就造成了农产品质量不统一,产品质量难以得到保障。而超市在采购中对农产品尤其是蔬菜的标准要求非常高,超市面对的是不同的消费群体,对蔬菜需求的特点是跨季节、品种多但量少,这与现实中一些合作社生产的品种单一、数量巨大、季节性强、市场化程度偏低,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农户种植的农产品难以满足超市多品种的经营模式。

(三)城市和县城的的居民对生鲜农产品的消费具有不同的习惯

我国蔬菜流通的突出问题之一是“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限定了我国农产品生产以家庭经营为单位的“小农经济”。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各地也不断尝试农业专业合作社,但是“小农经济”仍是目前农业生产的主要方式。小农户地理位置分散、经营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因此,在市场经济中,一家一户的小农单凭自身的力量难以提升经营能力和谈判能力,只能游离于生产资料市场和农产品市场之外,不能真正公平地参与大市场进行市场交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分散、单个、弱小的农户与瞬息变换的市场之间进行交易,抵御风险的能力极差,增强了自身生产、交易的盲目性和不确定性,在利益分配中处于弱势地位和被动地位,造成规模不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超对接”的开展。

(四)农产品流通设施尚待完善

农产品批发市场是我国农产品流通的主渠道,经由农产品批发市场流通的农产品占整个农产品交易量的70%。我国农产品流通离不开批发市场,但从总体发展状况来看,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仍存在缺乏规划、交易方式陈旧、市场主体组织化程度不高、仓储冷链等物流基础设施落后、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制度法规不配套等问题。发达国家将农产品批发市场列入公益事业,而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采用的是盈利式的企业经营模式,必然衍生出名目繁多的费用,提高了农产品交易成本,致使农产品在流通领域价格震荡,损害了农户和消费者的利益。目前,除东部发达地区少量农产品批发市场基础设施和管理水平比较高以外,全国大多数农产品批发市场条件依然简陋,还有很大一部分处于“雨天一地泥,晴天满场灰”的状况,市场主体相互压价,甚至采取不正当竞争,损害了相互之间的利益,使农产品批发市场始终摆脱不了低水平、低档次的经营现状,与日趋扩大的交易规模不相适应。这些问题的存在必然导致农产品交易效率的低下,增加了农产品流通成本,这也是农产品价格发生不正常波动的主要原因之一。

 

1 中外冷链发展情况对比

  

内容发达国家冷链发展情况中国冷链发展情况预冷保鲜率美欧达80%—100%40%左右冷链运输能力美国冷藏车18万辆,保温车7万辆;日本冷藏保温车14万辆冷藏车9万辆冷链保温车占货运汽车的比例美国为1%-1.5%;英国为2.5%-3%;德国等发达国家均为2.5%-3%0.5%冷链运输率达到80%-90%平均不到60%,其中,水产品、果蔬、肉类的冷藏运输率分别为69%、35%、57%

对实际原因的误判

大多数人认为“中间环节越短越好”。这种观点既存在理论上的误区,对实际问题的诊断也存在着偏差。蔬菜价格波动的原因确有不少,但与流通环节基本无关。

(一)小农经济的普遍存在

由于城市居民收入较县城较高,他们更关注的是商品的质量和消费的方便性。而对于县城的人们来说,他们更关注的是价格。另外,县城由于地域不大,超市一站式消费的方便性并不能很好的体现。而且,农贸市场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交易方式也省去了超市排队和扫码的麻烦。所以县城的人们愿意去农贸市场消费,这样超市生鲜农产品的销售规模也就跟不上去,很难实现规模经济,因此在与农贸市场的价格上也很难占到优势。

(二)农产品批发市场交易效率低下

农产品流通的设施在整个农产品流通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近些年来,虽然我国农产品流通的基础设施得到迅速改善,但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落后的现状并未得到根本的改变。以农产品冷链物流系统的发展为例,我国冷链物流无论是预冷、冷却环节,还是储藏环节和冷链的运输环节均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而且冷链物流的发展在地区和行业中的发展极不平衡。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产品流通设施整体还存在明显差距(见表1),这也成为解决农产品“最先一公里”的难题。“农超对接”发展至今,农产品的预冷、冷藏、分级等落后的物流设施设备在长距离配送过程中需求的矛盾依然存在,导致农产品冷链运输过程中损耗率较大,农产品物流成本提高。

(三)农产品流通技术落后

首先,要积极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大专院校及科研单位联合进行新产品研发,产学研合作机制逐步完善,通过联合研发,在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与保鲜技术等关键技术逐步突破,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通过技术的逐步推广提高装备技术水平以解决农产品流通技术性难题,实现农产品流通加工技术的现代化。

(四)流通环节非农成本较高

随着经济社会和流通业的发展,农产品“区域性生产、全国性消费”和农产品商品率的提高,农产品区域流通不断扩大,带来了跨区域的产品长途流通。每一单位农产品流通所需要的流通服务量在不断提高,产品流通需要更多的运输服务、更多的信用服务、更多的商品包装服务等;而市场流通服务需求增加主要是由于消费者需求变化。消费者要求有更多流通服务叠加在产品上。而这些服务的获得也都需要消费者付出一定成本,进而会反映在环节之间的差价上。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后,越来越多的人生活在大城市,农产品流通需要有更多的服务,以完成从生产地到城市消费市场的转移过程;再加上消费者对于产品卫生和安全服务的要求也不断增加,整个运输过程对于冷藏、冷冻和处理服务等服务的需求也相应增加,这都会提高农产品流通成本。因此,并不能将现实中观察到的流通成本增加都归结于农产品市场流通环节过多。至少这些流通成本增加的背后是市场流通服务种类和数量的增加,消费者也确实在商品流通过程中获得了更多实在的流通服务。这已成为流通发展的“新常态”。

(五)零售端的加价幅度提高了最终的农产品零售价格

在“农超对接”模式下,农产品通过较少的流通环节进入超市,而农贸市场上的农产品流通环节较多,但我们能够发现,超市零售的批零差价依然会大于农贸市场加价幅度,农产品一进超市,就不是农产品了,成了“贵族”产品。主要原因是超市具有更好的经营环境,能够提供“一站式”的服务,使得超市提供了更多的流通服务,带来了更多地附加价值,由此价格自然又增加。超市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有一定的垄断势力,此时的市场需求是相对缺乏弹性的,价格的变动不会带来市场需求的太多变化;相对来说,超市也有更高的调控价格的能力。而农贸市场上商户的经营规模小,以小商贩为主,各个商户主体之间竞争充分,价格的微小变化都会引起市场需求的变动。所以,对于这些小商贩来说,对于价格的控制力相对很低。因此,短环节也未必带来成本的降低,可能也只是一种成本互换或者重置,“农超对接”成本优势并不在于环节的多少,而是来源于大规模采购,是规模批量优势使其带来了成本的节约。从现实中“农超对接”的实践来看,超市依然有市场势力,所以环节的减少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甚至都不是问题本身。

(六)高昂的路桥费提高了农产品流通成本

对筒形密闭容器的多相物料的料位进行监测时,打开监测装置中摄像头、 LED发光标尺、雷达测距装置及照射光源的电源,摄像头对筒形密闭容器内多相物料的料位进行监测,并根据LED发光标尺上的刻度对多相物料的料位分别进行度量, 并将采集到的图像通过信号线传输到计算机,通过计算机显示多相物料的料位并对其进行监控.雷达测距装置用来测量多相物料的液面高度,并将采集到的液面高度数据通过信号线传输到计算机,通过计算机显示多相物料的液面高度并对其进行监控.

(六)仔猪合理补饲 仔猪出生后,应让其及早(15 min内)吃上初乳,获得被动免疫保护。及时补铁,则可有效防治仔猪营养性贫血,增强仔猪抵抗力。在7日龄左右,仔猪即开始补喂全价饲料,在保证仔猪生长发育所需的必需氨基酸条件下,饲料中粗蛋白质含量应控制在19%以下。在断奶前后,避免突然变换饲料引起应激性腹泻。仔猪饲料中适当补充矿物质、微量元素、维生素、有机酸、复合酶制剂和微生态制剂等,可提高饲料蛋白质的消化率,促进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加快仔猪生长发育,有效地预防和降低仔猪腹泻。

农产品流通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大力发展合作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首先,应加快对传统合作组织的改造与升级,不断提高其综合功能。在改造与升级合作经济组织时,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切实让合作社代表弱势小生产者的利益。鼓励合作社拓展功能,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及产后服务。其次,积极发展各种类型农民合作社,丰富农产品的流通渠道,完善农产品的流通载体,提高农民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与谈判能力。再次,引导专业合作社推进农产品生产标准化建设。全面推行标准化的农产品生产,制定不同农产品分级分类标准,根据农产品外观等物理特征在质量标准的基础上进行分级分类,确保农产品流通的“最先一公里”能够根据细分市场制定分级配送计划,提高物流配送效率,鼓励行业协会推行区域性统一商标、标准、质量、包装“四统一”管理,打造品牌优势。

(二)加大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投入

农产品流通模式的现代化离不开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应把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的投资纳入公共投资范畴,把农产品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公益性事业,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第一,积极推进重点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与标准化改造,以鲜活农产品市场为重点,支持市场信息管理、包装仓储、加工配送、电子结算等设施建设,完善商品集散、价格形成、信息发布等功能。第二,在农产品集中产区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流通企业、产地批发市场,推动建设一批集集货、预冷、分级、加工、包装、冷藏仓储和配送等功能于一体的产地综合性集配中心,加快产地批发市场转型升级,降低运输成本在农产品销售价值中所占的比例,解决“最先一公里”流通问题。第三,支持连锁超市、农产品流通企业生鲜配送中心项目建设,以及开展“农超对接”的基地到终端的冷链储藏、冷链运输及终端冷链设施项目建设。第四,加强零售终端建设,积极支持农贸市场提档升级,建设标准化农贸市场和农产品批发市场,大力发展社区便利店、生鲜超市等新型零售网络。第五,政府应强化自身在农产品流通领域的责任,推动农产品流通体系公益性建设,以分担农产品流通各类成本,为市场中各类主体提供福利,也有助于政府更好地强化对农产品流通市场的调控,这包括财政、税收和金融等多种方式,强化农产品流通领域的公益性。

(三)培育新型中间商,改善市场微观结构

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现实实践,中间商都是农产品流通市场的核心主体,构成了农产品流通市场的微观基础。为此,应主动适应现代农产品流通的“新常态”和发展要求,消除对中间商的偏见和误解,培育更多的新型中间商,推动现有农产品流通中间商向综合型服务提供者转变,从单纯买卖活动交易商,向能够连接生产和消费的综合型服务提供者转变,以形成一批具有综合服务能力的零售商、批发商、物流服务商等新型中间商。与此同时,也应努力改变现有中间商自身实力弱小问题,培育诸如专业大户、农产品经纪人、经销商、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现代的流通主体,加大对这些中间商的专业技能培训,进一步提升这些农产品流通中间商的市场地位和竞争力。

(四)完善流通环节利益分配机制,推动零售端改革

[4]宋则.论商品流通成本的绝对上升和相对上升[J].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13,29(2):9-11.

(2)施工必须权责分明,使施工人员明确自己的职责,施工出现渗漏问题,往往都是施工不当所引起的所以,在施工中如果工程质量出现了问题,要立刻能够找出责任人,对其进行责任追究,这样可以最大程度的减少施工质量问题的出现。

(五)推进农产品市场信息化建设

充分市场信息对于农产品流通至关重要,应推进农产品流通领域市场信息化平台建设,建设市场信息采集、分析和发布机制,构建出一套以先导性指标为核心的流通市场信息数据平台,涵盖生产、流通、消费等多个领域市场信息,为农产品流通市场主体提供前瞻、便捷、快速、及时、有效市场信息,实现农产品流通中各类市场信息和价格数据的互联互通,以引导市场交易。一方面,这可以不断提高农民市场信息化水平,给予农民更多及时准确的关于产品价格信息、供求信息以及相关信息未来发展变化,能够改善农民生产经营水平,指导农民生产经营,避免农产品价格的剧烈震荡。另一方面,通过这些先导性信息来引导农产品流通,指导农产品生产,也进一步能够强化政府对于农产品价格调控能力。与此同时,在信息化时代下,也应该积极推进电子商务这一现代流通方式的发展,促进农产品线下线上的融合,以提升农产品流通效率。

(六)提高农产品流通、加工技术水平

农产品流通技术是确保农产品流通顺畅的技术保障。“小农经济”的存在极大地限制了现代流通技术在农产品流通中的应用。与现代化农产品物流相匹配的条形码、快速扫描、农产品流通追溯、加工配送、电子结算、跨区交易等现代流通技术在我国农产品流通环节中难以发挥主导作用,落后的农产品流通技术降低了农产品流通效率。农产品由田间走向超市的过程中,运输手段单一,多为传统运输,农产品的储藏、加工和保鲜运输等现代化的运输技术使用率不高,造成了农产品损耗率高、商品率较低,极大地增加了农产品流通成本。

参考文献

米九每次卸货的时候和措姆、登子一起进营业部大院。有几次休息时,甲洛洛看到米九正用手指头沾尘土中掉落的几粒白糖吃,有些时候给他一个装豆瓣的竹条笼子,他高兴得像个孩子,一路舔着竹条上的豆瓣走回家。可甲洛洛不敢肯定他看到的这些是否是真的,因为这么多年的经验告诉他:表象是最不可靠的。

[1]张璐.基于城乡双向商贸流通的我国现代农业物流体系构建[J].商业经济研究,2016(22):74-76.

[2]张立华.“农超对接”流通模式对农产品价格的影响分析[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0(8):78-79.

[3]田野,赵晓飞.我国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构建[J].中国流通经济,2012,26(10):19-24.

一方面,产销直接对接减少了一些不必要的流通环节是能够降低成本,但事实上产销对接中超市等零售端往往拥有极强的实力,制定了极高的标准,这限制了这一模式带来利益共享,因此未来应降低这一标准,允许更多产品进入农超对接,让生产者和其他主体也能够分享利益。另一方面,零售端价格波动频繁也常常导致农产品价格波动,因此,为了强化政府对农产品价格的调控,政府也应该将力量延伸至零售市场。此外,除超市这一现代零售方式之外,还应该继续完善和发展农贸市场乃至露天农产品销售市场和流动摊贩的合理存在,在一些城市居民小区,早晚菜市,以及流动商贩的存在反而是现有农产品流通中的一种很好补充和形式,也有助于降低市场流通成本。

[5]廖斌.农产品流通市场微观结构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5.

罗四强的手机终于响了,是阿东打来的。说已经出来了,叫阿里赶紧过去。正说话时,又有哀乐在一间悼念厅响起。阿里的神经弹跳了一下,拔腿就奔。罗四强拖他不住,连连说:“阿东在找。你姆妈出来了。”

[6]李崇光.中国农产品流通现代化研究[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5.

[7]徐振宇.中国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演化研究[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5.

[8]王家琼,祝合良.城乡一体化与商品流通体系建设[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2.

企业核心员工保留策略………………………………………………………………………………………………武向华(1.80)

如表3,已添加增香酵母的样品7、8均含有42种风味成分,其总相对质量分数分别为 79.619%和71.75%,而空白组中仅含 33种风味成分,且其总相对质量分数仅为 36.063%,表明添加增香酵母不仅能赋予酱油某些特有的风味成分,还能提高酱油中某些风味成分的相对质量分数。

2015年京卷压轴题第②问 (题目请见本文1.1 节) 要求证明给定的数列{an} 中,要么各项都是3的倍数要么各项都不是3的倍数.官方给的参考答案是分情况讨论加反证法,我们有一位同学指出,他发现从递推关系

 
柳国华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年第0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