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基于三螺旋理论视角的职业教育与产业、城市融合发展*

更新时间:2016-07-05

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从国家层面强调全面深化产教融合。然而,在推进产教融合过程中,由于缺少将“城市”这一重要因素考虑进来,影响了产教融合的落地和深化。在新型城镇化、城市化加快推进的时代背景下,本文认为可以借鉴“三螺旋”的理论视角,系统规划职业教育与产业、城市融合发展,提升职业教育对区域经济、城市发展的贡献度和引领性,形成“教产城”融合发展的创新模式。

一方面,在教师的编制、职称评定、业务培训、社会福利与保障等问题上,独立学院教师无法同公办高校教师享受到同等的待遇,导致心理失衡;另一方面,独立学院毕竟是民办性质高校,随着生源逐年萎缩,竞争日趋激烈,其生存问题使得部分教师对独立学院发展前景产生动摇[1]118-119。目前,独立学院通常实行合同聘任制,这对于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提高办学效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合同风险”也造成了教职工的主人翁意识的淡化。同时,独立学院办学理念、领导管理风格、对教师的关心程度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教师队伍的稳定性。

一、职业教育与产业、城市的关系性问题审视

(一)产业、城市与职业教育的关系

产业、城市和职业教育分属不同领域,但三者又紧密关联,相辅相成,存在互动关系。其中,城市是基础,是产业和职业教育发展的物理基础,城市为产业经济和教育活动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也提供庞大的消费市场。大部分的产业和教育存在于城市中,城市发展水平,城市管理质量,成为制约产业和职业教育的重要因素。产业是城市和教育发展的重要支柱,它既为城市发展提供经济支撑,又制约着教育发展,特别是职业教育的发展。没有产业的城市会成出“空心”,而离开产业和城市,职业教育则会失去依托,变得“空洞”。作为与经济社会关系性最紧密的一种教育类型,职业教育基于产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而生。产业和城市发展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决定了职业教育的发展速度、规模和学校结构,影响着专业的设置,教育教学内容、方式的实施和变革。同时,职业教育,特别是高水平的高职教育(不局限于大专层次,而是作为一种教育类型),是区域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为城市和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并为区域城市文化、产业文化传承创新提供文化支持。因此,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城市融合发展,对区域产业转型、城市升级、职业教育提升,对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当前“教产城”关系性问题的表现

1.封闭

对制作好的教学资源与课件,运用智慧课堂教学端的模拟课堂进行模拟课堂教学,运用模拟学生进行立体化互动学习,查看教学效果,进行整个教学过程的评估,逐步完善。

2.分散

由于长期以来,产业、城市和职业教育分属政府经济、规划和教育部门管理,各部门相互独立,条块化管理特点比较鲜明,出现产城脱节、产教脱离,教城脱钩的问题。第一,产城脱节。由于思路定位不清,规划水平不高等原因,很多地方的产业处于低端水平,结构单一,产能落后,重复建设,城市与产业相脱离。第二,产教脱离。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在结构、质量、水平上不相适应,存在产业与教育“两张皮”问题。第三,教城脱钩。当前,随着城市扩容和人口城镇化,很多地方都在建设新城和新区,但往往缺少将职业教育、高等教育考虑到城市建设中去整体谋划,容易出现城市与教育“两张皮”的问题。

由于产业、城市与职业教育之间缺乏整体性统筹和制度性保障,因此各要素之间相互封闭、独立,资源分布比较分散,没能形成整体协同效应。由于缺乏制度和政策保证,产教融合、产城融合、教城融合还只是一些点上的合作,没有长期、稳定、全面的融合机制,更缺少从整体上、系统上把产业、城市与职业教育融合的角度去谋划职业教育、产业和城市发展。在产城融合方面,城市升级要求产业转型,过去落后低端的产业布局与城市化、新型城镇化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矛盾,很多国家和地区在经历了“去工业化”失败之后,又重新实施“再工业化”“工业4.0”、智能制造等新的发展方向。在产教融合方面,产业发展向中高端发展,对教育和人才,特别是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3.无序

由于教、产、城的封闭、孤立、分散,导致三者无论是在物理空间上,还是在组织设置、观念认知上都普遍没有达到系统和有序的程度。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是不成系统。不论是产业、城市还是教育都是一个独立的系统,有其内在的要素、结构和功能。这三个系统相互独立,目前还普遍缺乏合作,因此没能联结成一个新的、更大的融合系统。二是系统存在不稳定性。目前,教、产、城融合发展虽然没有大范围地提出,但在实践上已有很多实践,受到重视,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普遍存在推动力量的外在化、短效化的问题。另外,教育的从属化和边缘化,对产业、城市支撑不足,导致系统不稳定。三流的职业教育依赖经济发展、二流的职业教育服务经济发展,而一流的职业教育应该能引领经济发展。而目前,职业教育往往定位于适应、从属、依附产业和经济发展需要,因而对产业、城市的支撑、牵引作用有限,容易出现边缘化的困境。

二、三螺旋理论为“教产城”关系性问题提供新视角

(一)三螺旋理论的内涵

“三螺旋”本是生物学领域中的一个词,说明基因、组织和环境三者之间的因果关系,三者彼此缠绕,如同螺旋一样。三螺旋理论是由美国学者享利·埃茨科维兹(Henry Erxkowit)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一种创新研究的新范式。他在《三重螺旋》这一著作中,提出三螺旋是指政府—产业—大学三个组织在创新过程中密切合作,相互作用,同时每一方都保持着自己的独立地位。[1]该理论探讨了以大学为代表的学术界、产业部门、政府等创新主体是如何借助市场需求这个纽带,围绕知识生产和转化这个主题,相互连接在一起,形成三种力量相互影响、抱成一团螺旋上升的三重螺旋关系。

以往的创新往往是单一主体的创新,而在三螺旋区域创新系统中,职业教育与产业、城市都是创新驱动力和创新主体,而且在不同领域、不同阶段都可以成为引领“教产城”融合发展的先导性或主导性动力,形成教育先导、产业先导、城市先导和混合驱动等不同模式。教育先导型,如贵州省铜仁市通过建设川硐教育园区催生一座新城,实现了产城教一体化发展;城市先导型,如佛山市南海区狮山镇近年来遵循“以优秀城市环境吸引高端项目,以高端项目吸引高端人才,并以高端项目和高端人才,推动城市品质的提升”的思路,全面提速“集群化、国际化、城市化”进程,引进多所高校、高职院校建设狮山大学城,探索出一条“中国制造”崛起的新路径,打造出“产业成功转型升级、城市品质不断提升、人才集聚效应明显”的“狮山样本”;混合驱动型,如近年来河北省大力统筹推进“教产城”融合发展,推进产业园区、县城建设和教育园区一体化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成效。这些地区的成功经验都显示,加强政府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是先导。

信息科技时代的来临,电子产品的使用使学生的“键盘输入”逐渐代替了“手写”,给学生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让学生减少了动笔写字的机会,加之教师对识字教学的忽略,这让学生的识字写字学习举步维艰。

政府部门要进一步树立开放创新思维和“教产城”融合发展理念,并将“教产城”融合发展放在区域创新体系中规划和谋划,发挥政策、规划等作用,引导多主体协同创新。地方政府要加强规划引领和统筹协调,突破部门组织壁垒,将经济产业部门、教育文化部门、城市规划发展部门等统筹协调和对接起来,建立相关的联席会议制度,形成有利于“教产城”融合发展的工作机制。而在具体的策略选择上,政府规划施策并不能简单地照搬其他地区做法经验,而要因时、因地制宜,根据市场需求和当地实际,在产业主导、城市主导或教育主导三种类型中选择适当的切入点,选择合适的发展战略,统筹城区建设、教育园区、产业园区规划布局,形成“教产城”融合发展的特征融合发展战略,推进形成“产业升级、城市转型、管理创新”三轮驱动的新格局,形成城市与产业、产业与人才、人才与城市协调共融的发展新模式。[4]

图 职业教育与产业、城市三螺旋融合发展图

(二)三螺旋理论为解决“教产城”关系性问题提供新思维

以往理解职业教育与产业、城市的关系时,容易陷入线性的实体思维、局部思维。作为系统科学的三螺旋理论,有利于我们重新定义和认识三者关系,建立新的非线性思维。而这对解决三者存在的关系性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甲洛洛一个晚上都没睡好,想想自己对登子多好,而登子竟如此的恩将仇报,我还有什么理由再为他着想。如果我不发现这个秘密,那么小偷这个黑锅将压我一辈子,我死能瞑目吗?哎!人算不如天算,好心总有好报,看来老天根本不是个糊涂虫,明天我又是个清清白白,干干净净的人了。想到这里,黑暗中传来甲洛洛低沉幽黯的笑声。一股劣质的烟草味从门缝中丝丝缕缕地向外飞去。

1.从封闭到开放,树立跨界思维

根据三螺旋理论,“教产城”分别作为三个独立的系统,相互之间各有自身系统的边界,但当三者结成三螺旋结构时,则形成一个新的功能耦合性组织,打破边界出现跨界、融合的新质变。三螺旋突破原有产城、产教、教城的双边关系,而形成一个三边、多边的新的组织创新模型和系统。不论是就职业教育而言,还是就城市和产业系统而言,在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时代背景下,实现从限界到跨界、从实体到关系、从竞争到协同的思维转变至关重要。三螺旋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和理论视野。

2.从实体到关系,树立系统思维

三螺旋理论作为解决多边复杂系统的方法论,是一种系统论,即把“教产城”横向上作为构成更大三重螺旋系统的子系统、子要素,三重螺旋构成一种张力结构,共同推进系统的演化和发展。职业教育和产业、城市作为三个独立的系统,在三重螺旋的创新模型下,共同构成一个新的耦合组织。“如果新的形式的制度、组织、活动在各旋轴之间发展起来,这将改变旋轴自身的状态”。[3]建立起三边关系的三重螺旋系统,将会促成组织形成一种新的组织形态,形成一种“新质态”,产生系统的“整体涌现性”(即作为整体的系统功能放大效应)。因此,在“教产城”融合发展过程中,职业教育与产业、城市作为三个基本要素和子系统,要使三者协调发展,就必须运用系统思维,构建科学合理的融合发展新格局。

近年来,云计算因其具有高速的数据分析计算、数据共享、数据存储等服务,受到了各行各业的广泛重视,手机购物、支付、交易等都是通过云计算来实现的,云计算会自动分析出不同人群的兴趣点,并自动分别给他们推荐各自喜欢的不同商品,这样的服务给企业提供了创造价值的新思路;云计算还可以让企业能适时地获取网民对不同商品的关注数据变化情况。图1显示了微博的微指数产品对30天内网民对洗衣粉和洗衣液的关注数据对比情况,网民对洗衣液的兴趣度明显高于洗衣粉,云计算的应用具有巨大的商业价值。

3.构成到生成,树立过程思维

当然,三个阶段和三种类型的划分并非线性的,而是各个阶段、各种类型在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区域呈现出交织、多样化的情形,甚至出现不稳定的混合型和局部型。具体选择哪个驱动模型,应是因时、因地而异的。

三螺旋系统不是一个静态的系统,而是一个在多边力作用下演化发展的动态系统。而且,根据三螺旋理论,在这个演化的过程中,其中任何一方都可能成为推动系统演化发展的驱动力。这为解决“教产城”融合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从历史发展来看,职业教育与区域产业、城市的关系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发展和生成的。借鉴三螺旋理论,根据驱动力的不同,大体可以分为产业驱动型、城市驱动性和教育驱动型三大类型。在我国整体工业化、城市化、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纵观我国区域创新过程,也基本上沿着这一路径进行演化。第一个阶段(第一种类型)是产业主导型。在自由无序的基础上,在工业化、现代化初期,大体是在改革开放的前三十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很多地区都是产业驱动型的发展模式,显著特征是“村村点火处处冒烟”,城市化水平低、产业低端和重复建设比较明显。第二阶段(第二种类型)是城市驱动型。大体时间是2008年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之后,《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上升为国家战略,全国各个地区也都提出城市升级的战略,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融合发展成为共性方向。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环保、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对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提出了重要诉求。以城市化带动产业发展和职业教育发展,形成城市驱动的融合模式,成为近十多年来很多城市和地方的发展模式。第三个阶段(第三种类型)是教育驱动型。不论是产业转型,还是城市升级,最终的落脚点都是人,而且决定因素都是人才。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加快发展,城市、产业对人才,特别是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出旺盛需求,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为区域产业、行业企业技术革新和发展提供动力源,为城市文脉传承提供智力保障。因此,作为一种面向未来的教育驱动型创新系统,应受到足够重视和关注。

三、三螺旋理论视角下“教产城”融合发展策略

借鉴系统科学三螺旋理论,除了前面提出的三大思维转变之外,各创新主体要主动作为,调整要素结构,发挥各子系统、各要素功能,在“教产城”融合发展的思维框架下实现四个转变,实现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形成新的系统整体合力。

(1)基坑的周围具有一个边界效应,即在基坑外的湿陷量量会迅速的减小,而基坑内部中心点沉降量最大,其沉降量沿半径方向较为均匀的减小。

(一)加强政府统筹,从“单一驱动”向“三轮驱动”转变

在三重螺旋系统中,大学、产业和政府三个自适应主体在保持独立身体及各自职能的同时,又支持其他主体职能的完成,三个主体如同“螺旋上升的螺旋线一样互动、交叉、重叠和融合演变出层出不穷的关联模式和组织结构,从而推动整个创新活动的螺旋式上升”。[2]三螺旋理论为解决“教产城”融合发展提供了新思维和新方法。

现代职业教育系统(人才链)、产业系统(产业链)与城市系统(创新链)三个系统之间处于一种动态的关系性结构之中,相互交互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演化进化,协同创新,共同推动三个系统的协调发展(见图)。

9月3日,以“守护亿亩良田 践行乡村振兴”为主题的亲土1号土壤健康大讲堂走进青岛丰收节。本次会议由青岛市即墨区农业局、金正大集团、富朗中国联合主办,青岛德地得农化科技有限公司承办。青岛市即墨区农业局副局长梅义兵、青岛市即墨区土肥站站长杨青贤、金正大集团总裁助理杨宏海、青岛德地得农化科技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胡德刚及即墨区周围各乡镇的5000余名经销商和种植户来到现场,共同学习亲土种植的种植理念。

(二)提升服务水平,从“一流院校”向“一流体系”转变

“教产城”融合发展,对职业教育改革办学模式,提高服务贡献度提出了更高要求,当然也为职业教育的转型升级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首先,从整体上,要重新认识区域职业教育体系,在体制机制上加以创新,从以往注重院校单体发展,强调“一流院校”建设,向注重系统发展,打造“一流体系”,构建与区域产业发展和城市升级相配套、相支撑、相融合的中高本硕衔接的区域性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职业院校的集团化、片区化、体系化、高端化发展。

其次,在具体的职业院校发展上,要进行办学目标定位重设,树立“以贡献求支持,以服务求发展”“融入发展谋发展”的理念,建设区域服务型、创新型院校。职业院校要进一步突出类型特点,提高办学层次和实力。在“教产城”融合发展的新视野下,与区域契合紧密的高水平高职教育(不局限于大专层次,包括应用技术本科和专业硕士)要从边缘逐步走向中心,在服务区域创新体系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通过分析研究绿色建筑规划设计的需求目标,研究适合基于BIM技术的绿色建筑规划设计系统架构,开发绿色建筑规划设计系列软件,实现软件之间数据共享。结合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和设计流程,可以在建筑设计过程中获取绿色建筑评价相关数据[1]。

再次,要推动办学模式改变,从校企合作到产教融合,再到“教产城”融合发展,“跳出教育谋教育”。一方面要将职业教育放在整个区域社会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现代化中去谋篇布局,根据产业链发展需求,不断完善自身人才链,提升专业与产业的匹配度,提高办学层次和培养质量,提高服务的贡献度,形成与产业链相适应的人才链、服务链。另一方面,要树立超前引领的眼光,着眼技术发展前沿趋势,主动谋划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职业院校要走出以往不重视科研的困境,从解决产业、行业、企业和政府实际问题的要求出发,重视科研,重视队伍,重视平台,重视转化,重视文化,不断提升自身科研水平和服务能力。唯有如此,职业教育、职业院校才有可能在“教产城”融合发展中发挥更强的动力轴作用,而不至于被边缘化,轮为“二流教育”和“二流院校”的境地。

(三)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从“低端制造”向“精益智造”转变

产业是经济的命脉,为教育发展提供物质条件,并为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发展提出需求,是教育发展的重要动力。而新时期的产业发展,不能仅局限在三大产业布局内部,而要将产业发展放在整体的“教产城”融合发展的系统中去考虑。城市的发展、职业教育的提升,都离不开经济和产业发展。产业属性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的功能结构、用地布局、交通导向、景观格局和教育需求等,紧紧抓住产业这一主线,才能为城市发展和职业教育提升提供支撑。

以前往往错误地认为城市的发展,第三产业、商业的占比越高产业结构越合理,其实不然。在现阶段,现代工业、先进制造业依然是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从世界范围看,金融危机之后制造业再次成为各国竞争的焦点。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和“制造业回归”战略,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德国“工业4.0”战略、新工业法国计划、日本创造新产业新市场、美国制造业复兴计划和“工业互联网”等战略相继推出,中国也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引领新一轮产业革命。在“互联网+”和“中国制造2025”全面实施的时代背景下,当前各个产业都加快实现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从机械化向以绿色制造为特点的智能化方向发展,实现从“低端制造”和“精益智造”发展。

智能化是工业自动化和信息化的高度融合,也是高科技跟人的智慧高度融合。产业的智能化,特别是精益制造和智能制造的加快发展,对高素质工匠人才提出新的要求,将有利于改革原先职业教育与城市、城市与制造业相分隔的局面,促进“教产城”融合发展(不只是空间上的,而是全方位的融合)。

(四)提升城市品质,从“城市升级”向“城市升值”转变

产业与城市、教育之间存在互动关系,而在经典的三重螺旋中只提官产学,往往缺少把城市作为其中重要的螺旋轴和驱动要素去考察,这是一个不小的缺憾。在新的历史阶段,城市化、新型城镇化越来越成为驱动区域创新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将其与产业、教育一起重新思考。

美国学者Richard florid在《创意阶级的崛起》一书中提出,一个地方必须建造舒适的生活风格和环境,让人才选择亲近这个地方。要着力提高城市建设的软环境和硬环境,形成人口与产业的良性循环。未来城市的竞争是品质和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越来越看中城市环境和配套资源。因此,城市升级、城市品质提升应成为“教产城”融合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

以往我们强调的“城市升级”比较多地局限于城市物理框架的搭建及外观形象的打造,如交通路网、高楼大厦建设和绿化美化、环境整治等。在“教产城”融合发展体系下,未来城市发展要顺应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要求,推动城市升级理念的拓展、延伸和内涵深化,树立“城市升值”理念,真正改善城市品质、产业品质和市民生活品质,吸引更多人才、资本、技术等高端要素集聚,进而提升城市的品牌价值,通过“城市升值”提供一流的环境,进而引进一流的人才,承载一流的产业,打造一流的城市,形成“宜业、宜居、宜人”的和谐社会环境。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实施通识教育需要建设一批丰富的微课、慕课、精品资源共享课等网络资源。这些资源可以通过以下几种做法进行建设:一是学校可以通过选择并加入一个网络平台共享已经开发的课程资源,如超星泛雅平台,它是集慕课及精品课程建设、教学互动、资源管理、教学成果展示、教学管理评估于一体的新一代网络教学平台,专注于通识教育课程研发,平台上汇集了国内知名学者已经开发的涉及多个范畴的通识课程资源;二是选择或购买部分课程纳入学院的选修课程管理系统;三是任课教师自主开发建设部分基于慕课平台通识课程。另外,也要充分利用校外资源,高职院校之间有着鲜明的学科差异性和较强的互补性。

借鉴三螺旋理论,职业教育与产业、城市融合发展的关键不是线性的双边关系,而是生成性的多边关系,其核心是“融合”。在保持三者一定独立性、互补性的同时,促进三者良性互动与融合,形成新的有别于原有属性的混成组织,打造区域创新发展的新生态,将是一个职业教育与产业、城市共融共荣的美好图景。

参考文献:

[1][美]埃茨科维兹.三螺旋[M].周春彦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3.

[2]孙祥冬,姚纬明.双三螺旋模型理论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J].南京社会科学,2012(12):124-130.

[3]王成军.官产学三重螺旋创新系统模型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6(2):315-320.

[4]蒙荫莉,曾有岳,李丽华,黄琼.佛山“产城人融合”发展模式研究[J].探求,2015(1):12-13.

陈文海
《当代职业教育》 2018年第03期
《当代职业教育》2018年第03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