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论提高基层党员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

更新时间:2009-03-28

国家机关是国家法律的制定和执行者,同时肩负着普法的重要职责。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实行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2017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行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的意见》,不但明确要求国家机关围绕热点、难点问题向社会开展普法工作,还明确要求“行政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要结合案情进行充分的释法说理,并将行政执法相关的法律依据、救济途径等告知行政相对人”。由此可见,在行政执法过程中,加强基层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法治能力建设,是行政机关落实普法责任制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重要途径。

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基本完善,但现实中有些党员干部法制观念淡薄、法治思维混乱,不是依法治“权”、依法治“官”,而是治“民”,出现以权压法、以情轻法的现象。因此,强化基层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党的十八届四中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在党的历史上是首次,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各级党员干部要将思想认识和行动统一起来,真正与党中央保持思想、行动上的高度一致,培养法治思维,带头学法知法、懂法通法、守法用法。

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概念界定

(一)法治思维

法治思维是指一定主体以法治理念为基础,运用法律规范、原则、精神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判断、综合、推理以致形成结论,做出决定的思维模式。法治思维包括:法律至上思维、依法行权思维、权利义务思维、公平合理思维、法律责任思维、权力制约思维。

培养法治思维,要学法知法。法律是规矩和秩序,是人们立足于社会的基本规则。不学法、不知法,如同盲人骑瞎马,做人做事缺乏判断是非的标准和底线。广大党员干部学法知法,要以宪法为纲,既要学习通用法律知识,提高法律意识,做一名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又要学习与履行职责相关的法律知识,成为依法行政的带头人。

培养法治思维,要懂法通法。学法知法,是对法律条文、法律内容的学习与掌握,是一种知识性的提高,也是依法从政的素质必备。培养法治思维要防止将“依法治国”仅仅理解为“依法律条文治国”,犯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的错误,僵化理解法律条文。因此,培养法治思维,更重要地是对法律原则、法治精神、法律逻辑等法治思维能力方面的学习培养,做到懂法通法。懂法通法,是在学法知法的基础上更深一层次对法的学习与掌握,是一种能力、一种素质。

党员干部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的重要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应自觉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特别是对身处基层、工作在一线的广大基层干部来说,提高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尤为重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一文中指出:“要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工作重点放在基层,努力把全会提出的各项工作和举措落实到基层。可以说,基层治理法治化水平的高低,关系法治国家建设的进程,关系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4]

必须把宪法、法律列入党委(党组)学习内容,列为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社会主义学院必修课;要有计划地开办行政执法培训班,丰富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内容,强化案例分析,提高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和法治能力。在教学中,要注重教育培训方式、方法的创新,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引导和激励党员干部主动、自觉和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解决问题。可以通过法律“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乡村”等工作载体,全面深刻地影响领导干部的法治思想,促进广大基层干部切实提高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水平和能力。广大基层党员干部也要增强学法、懂法、用法的自觉性,不仅要学习履行职责所需要的法律知识,而且要学法的原则、原理,学法的内涵、价值、精神。同时要高度重视工作中的法治实践,结合实践中的重大、关键、热点问题进行思考,理论联系实际,在具体的法治实践中进一步提高法律素养,养成自觉提高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党员干部要遵守党内规章,促进带头守法。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作风建设专门会议上指出,要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抓作风建设,实现作风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因此,我们要运用党内法规,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落到实处,促进党员干部带头遵守国家法律法规。

钱多多正与谢娜煲着电话粥。钱多多与谢娜之间的关系只能用微妙两个字来形容。钱多多高中时代给谢娜写过热情洋溢的情书,那时的谢娜根本没把他放在眼里,原因是钱多多才貌都不出众,名字还特俗。高中毕业后谢娜考上了大学,钱多多没能考上,选择了经商,并由此发迹。再后来两人各自成了家,成了家的钱多多并未彻底死心,也不急于求成,就像一位经验老到的猎人,对眼中的猎物有着无比的耐心。

(二)法治方式

法治方式就是一定主体依法对待和处理相关问题的方法与形式,即运用法治思维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行为方式。通常人们所说的“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都是属于法治方式的范畴。法治方式与法治思维是内在和外在的关系,法治方式就是法治思维影响于人的行为的外在表现。可以说,法治思维影响和决定着法治方式。

综上所述,我国的社保工作已经步入一个大信息时代。国有企业社会保险经济业务集约化管控系统建设越来越显得十分必要。社会保险信息化建设的工作开始向集约化发展。相信通过不同部门人员的共同努力,社保的信息化建设一定可以步入一个新的高度。

就法治方式而言,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在消除旧的思维模式下所形成的一些与法治不符的办事方式。例如,找关系、走后门等办事方式,通过关系进行社会资源之间的相互交换,使得法律失去应有的效果,极易导致社会资源的无效率、浪费。这些方式植根于旧的关系思维、特权思维、人治思维中,与法治思维相悖,无疑都会损害法律的确定性和权威性、公信力。

要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寻求根本出路、化解社会矛盾。遵循规则程序,讲究平等协商,依法办事,不能简单地用行政手段干预,更不能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处置各类群体性社会矛盾时,如果只顾“息事宁人”“花钱买平安”,其实就是消极不作为。这样的做法,非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陷入“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不闹不解决”的恶性循环[2]。因此,健全利益表达、协调机制,引导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权利、表达诉求、解决纠纷势在必行。从制度上完善行政复议、仲裁、诉讼等法定诉求表达机制,发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民团体、社会组织等的诉求表达功能,全面推行阳光信访,落实及时就地化解责任,完善涉法涉诉信访依法终结制度,是化解社会矛盾的可靠保障。

提高党员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能力是时代的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努力建设法治中国,以更好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依法治国的重要论述,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十分必要。

(一)深化改革需要法治

党员干部要带头学习法律, 树立法治观念。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行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的意见》明确提出“建立法官、检察官、行政执法人员、律师等以案释法制度”,要求“行政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要结合案情进行充分的释法说理,并将行政执法相关的法律依据、救济途径等告知行政相对人”。由此可见,如果基层领导干部不学法、不懂法,是不可能做好本职工作的。

履职尽责争创优 全面提升资金监管效能——湖北省南漳县国库收付资金监管工作纪实张少贤 陶兴荣 李东升8-68

(二) 推动发展需要法治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党要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好维护和运用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更好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使我国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实现我国和平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更好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 进入深水区的中国改革,以改革破除利益藩篱的担子更重,以转型推动经济向好的使命更艰。克服市场机制的盲目、促进社会建设的和谐、保障公平正义的实现,无不需要法治的理念、法治的精神。

(三)化解矛盾需要法治

法治方式与非法治方式相对应,与人治方式、运动方式等根本对立。治国理政的法治方式包括的层面非常广泛。从国家角度讲,法治方式是依法治国;从执政党角度讲,法治方式是依法执政;从立法角度讲,法治方式是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从政府角度讲,法治方式是依法行政;从司法角度讲,法治方式是依法独立行使司法权解决矛盾。法治方式具体包括协商方式、调解方式、仲裁方式、诉讼方式。

(四)维护稳定需要法治

在推进法治化建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过程中,如何实现和实现什么样的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关系到社会的安定有序、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会上指出:“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努力以法治凝聚改革共识、规范发展行为、促进矛盾化解、保障社会和谐。”[3]

提高党员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能力是推进依法治国落实普法责任制的要求

念蓉起身,将楚墨的衣服收拾起来。睡不着的时候,她喜欢做些家务。做家务并不能助眠,却能让难熬的时间爬得快一些。念蓉近来常常失眠,半烟说:睡不着的女人,必心怀鬼胎。

着力提升基层党员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是推进依法治国、落实普法责任制的要求。首先,因为基层党员干部肩负着化解基层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艰巨任务。随着中国城镇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城乡基层治理日益复杂多变,而城乡基层法治型、服务型政府的建设相对滞后,使得维护社会稳定成为城乡基层治理中最迫切、最重要的任务。这些要求广大基层党员干部善于运用法治手段梳理群众情绪、化解各种纠纷、消除各种矛盾,真正把问题解决在基层,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其次,因为基层党员干部对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法制观念、法治意识起着重要的形象塑造和榜样引领作用。基层党员干部身处一线,直接面对人民群众,如果在同群众打交道的过程中能够带头遵守法律,依法办事,就能影响带动全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意识。最后,因为依法办事能力是基层党员干部亟待提高的重要工作能力。在行政执法过程中,加强基层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法治能力建设不仅是促进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重要途径,也是行政机关落实普法责任制重要途径。但从当前的实际情况看,一些地方基层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依法执政、依法行政意识和能力不强,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管理经济社会事务水平不高,对人民群众自觉守法、遇事找法宣传不够,甚至知法犯法、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等现象依然不同程度存在。因此,提高基层党员干部的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5]。

提高基层党员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推进依法行政落实普法责任制

(一)加强对基层党员干部的法治教育培训

在改革实践中,要以法治理念引领深化改革。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我们常用“前所未有”来描述深水区的中国改革。要靠什么冲破观念障碍、发展之困?无数的实践经验证明,推动中国改革破浪前行,必须有法治的引领。改革和法治相伴相生,深化改革攻坚到哪里,法治建设就必须跟进到哪里,做到让法治观念伴随改革行动,用法治方式化解改革风险。

培养法治思维,要守法用法。“徒法不足以自行。”如果国家法律得不到切实有效地遵守,就如同一纸空文。约束不了特权的法律,也一定深入不了民心。各级党员干部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要时刻牢记自己的职权和职责,严格遵循法律规则和法定程序。要切实保护人民权利和尊重保障人权,始终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自觉接受监督和承担法律责任。党员干部要在法治理念的基础上,运用法律规范、法律原则、法律精神和法律逻辑对所遇到或所要处理的问题进行分析、判断,形成结论、决定,用法治思维来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1]。

(二)加强对基层党员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能力考核

科学的考核评价,对于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具有指挥棒和放大镜的作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要把法治建设成效作为衡量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重要内容,纳入政绩考核指标体系。落实这个部署,就要把法治建设成效评估纳入政绩考核评价的系统中。按照决定要求,要确立德、能、勤、绩、廉、法等6项具体考核评价指标,以形成领导干部法治教育工作制度体系,围绕依法执政、科学立法、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权力制约等关键环节,制定科学有效的、可操作性强的考核指标体系。同时,要把能不能遵守法律、依法办事作为考察干部重要内容,在相同条件下,优先提拔使用法治素养好、依法办事能力强的干部。把法治素养和依法办事能力作为考察干部的重要内容,有利于引导和督促各级干部自觉做学法、尊法、信法、守法、用法的模范。因此,要把尊宪守法作为衡量干部德才素质的重要标准,把法治素养和依法办事能力作为提拔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对那些特权思想重、法治观念弱的党员干部要加强批评教育。通过发挥考核评价和选人用人这个指挥棒和放大镜的作用,引导和督促党员干部把依法执政和依法行政的要求落到实处。

取0.2 g或200 μL粪便样本加到EP管中,首先加入0.9%氯化钠溶液1.5 mL,共振荡混匀3次,每次 10 s,静置 10 min,然后以 8 000 r/min离心5 min(离心半径5 cm),吸取200 μL上清液加到EP管中,进行核酸提取,提取后放置在冰箱-80℃保存。酶标仪是美国BIO-RAD公司的RIMARK酶标仪。

(三)健全法律制度, 完善决策机制

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是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的迫切需要。规范决策行为是规范行政权力的重点,也是法治政府建设的前端。行政机关能否做到依法决策,直接体现着依法行政水平高低,直接决定着政府职能全面正确履行,直接关系到2020年法治政府基本建成目标的实现。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做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确保决策制度科学、程序正当、过程公开、责任明确”。同时,要求“完善党委依法决策机制”。具体的做法是:(1)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2)建立行政机关内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未经合法性审查或经审查不合法的,不得提交讨论。(3)积极推行政府法律顾问制度,保证法律顾问在制定重大行政决策、推进依法行政中发挥积极作用(4)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对决策严重失误或者依法应该及时做出决策但久拖不决造成重大损失、恶劣影响的,严格追究相关责任人员的法律责任。(5)完善党委依法决策机制,发挥政策和法律的各自优势,促进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互联互动。

(四)加强对基层党员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的监督检查

诚如英国历史学家阿克顿所言:“权力导致腐败,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任何缺乏有效监督制约的权力必然滥用,这也是对权力运行规律的普遍总结。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讲话中指出:“要善于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反对腐败,加强反腐败国家立法,加强反腐倡廉党内法规制度建设,让法律制度刚性运行。”因此,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既要靠党员干部的高度自律,同时又要靠监督机制的制约和约束强化组织监督,防止违法用权。具体的措施是:(1)要大力实施各项公开制度,通过加强和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完善质询、问责机制等措施,强化对党员干部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监督检查。(2)以规范和约束公权力为重点,加大监督力,真正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失职要问责,违法要追究,对违法枉法、失职渎职行为依法追究责任,决不能简单的用党内纪律处分代替依法追究责任,坚决防止和避免权力滥用,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6]。

基于空间句法理论[7],将余荫山房平面转化为二维平面模型,运用凸边形地图法和轴线地图法从可视层以及可行层两个层面计算余荫山房的空间连接值和整合度,并对其可视图解进行对比及量化描述[8]。

(五)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培育法治环境

法治文化是一个社会呈现出来的一种文化状态和精神风貌,它具有教化与调控的功能,具有软约束力,在精神与思想深处制约着人的行为方式,能够让我们的基层党员干部在更深层面上把握法律的要求,根据法治的精神推动立法、司法和执法走向更高的水准;当面对复杂多变的局面或立法空白和冲突时,可以帮助我们的基层党员干部借助于自己的法治文化理念做出是非或可否的判断。因此,要建立符合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各自不同特点和不同需求的法治文化阵地,将法治文化与机关文化、基层文化有机结合起来,运用法治文化的教化、塑造与引领作用,不断提升基层干部的自身素质,营造良好的法治文化氛围,传播有针对性的法治文化作品,把法治文化实实在在地渗透到广大基层党员干部日常工作生活中去。

参考文献

[1] 刘云山.领导干部要提高法治思维[N].学习时报,2014-11-25.

[2] 李雅云.善用法治思维化解社会矛盾[EB/OL].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4-08-28.

[3] 胡建淼.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法治中国”的系列讲话[N].学习时报,2014-02-24.

[4] 习近平.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J].求是,2015,(1).

[5] 王政堂,匡勇.提高基层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J]. 理论周刊,2015,(5):16.

[6] 童之伟.对监察委员会自身的监督制约何以强化[J].法学评论,2017,(1).

 
庆玲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18年第02期
《黑龙江社会科学》2018年第0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