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新发展理念的内在逻辑

更新时间:2009-03-28

“发展如征途,治国如弈棋。”对于一个政党来说,谋划治国理政的发展理念和战略布局始终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1]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结合理论和实践,系统地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这一思想核心内容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新发展理念,是我们党治国理政方略的深度总结和理论升华,是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思想,是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未来发展的行动指南。深刻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新发展理念的内在逻辑,对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枪声戛然而止,子弹不再凌空横飞。红琴忽然想起了什么,那根红丝带上已经好久没有打结了,她一下子腾空而起,从木床上弹跳起来,随后,她急匆匆地梳妆打扮了一番,一路上腾云驾雾,直奔山下去了。有了前次滚下山坳落进污泥潭的深刻教训,这回她小心多了,碰到难走处就盘着脚趾走路,唯恐坠落深谷粉身碎骨。不知为什么,她总有一种惶恐不安的心绪,仿佛是做了什么见不得阳光的亏心事,举头三尺有神灵,她总担心会遭到佛祖的惩罚,会遭到某种报应。渐渐的她的脚步放慢了,可身体内强烈的骚动与欲望像烈焰一般熊熊燃烧着,驱使着她将脚步又加快了,她大步流星地朝山下的村子里飞去。

深刻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在关系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谋划全篇、放眼未来,意蕴深邃、意涵深远,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定海神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站在全局的角度深刻认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就必须深刻把握其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内在关系。

1.深刻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关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鲜明的亮点,是以系统性思维把握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内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体现了我们党对事业发展的责任担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在于‘全面’。‘全面’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还指小康社会要惠及全体人民。”[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一环,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步。如何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从现在到二○二○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要按照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要求,紧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1]因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战略举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依托于三大战略举措;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三大战略举措服从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为战略目标起着保驾护航的作用,三者围绕和服务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战略目标。

全面深化改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强大动力。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本质上是改革与发展的关系问题。经过近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实现了快速发展,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深层次的矛盾仍十分突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繁重,从经济领域的“两个翻一番”,到政治领域的人民民主权利的扩大;从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都需要从深化改革入手,以全新的体制架构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破除障碍和弊端。党的十九大进一步强调,要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因此,面对中国发展中存在的新问题、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只有通过统筹推进、协同配合的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加以解决。

全面依法治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支撑。全面依法治国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法治化与现代化的关系问题。法治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党的十八大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全面落实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的任务之一提了出来,依法治国的全面实施使中国法治国家建设的水平站上了一个新台阶。党的十九大报告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深化依法治国实践,为新时代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提供了根本遵循和思想力量。离开法治,国家生活就不能有序运行,社会环境就不能实现和谐。因此,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步伐,必须同步推进法治化进程,以全面依法治国支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全面从严治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政治保证。从本质上说,全面从严治党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发展目标与领导力量的关系问题。“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坚持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是中华民族的命运所系”[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离不开党的坚强领导。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切实把党自身建设好,才能把党的领导体现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地位上,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2)相对压实度和含水率。因为黏土颗粒非常小,低质量,颗粒很容易被水分离和运输,相对压实度和含水率较低时,容易造成土壤侵蚀。

2.深刻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关系。无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是全面深化改革,本质上都是为了实现发展。而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则是为了保障发展,为发展提供稳定的环境。因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之间的关系,事实上是“搞活”与“治乱”的关系,也就是既要激发社会内在的生机活力,又要防止社会自身的跑偏生乱。

1.新发展理念具有发展观,问题指向性。马克思指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8]中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决定了发展是中国的长期任务。新发展理念从这个最大实际出发,将“发展”作为贯穿其中的理论主线。创新发展着眼于发展动力,解决发展的革命性问题。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要求转变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协调发展着眼于发展方式,解决发展的整体性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的是社会各领域全面发展、全国各区域协同发展、城乡一体发展,每一个区域、每一个领域、每一个民族都不能出现“短板”;绿色发展着眼于发展方向,解决发展的持续性问题。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也是推动社会永续发展进步的“绿色动力”;开放发展着眼于发展环境,解决发展的联动性问题。经济全球化的世界大势,要求我们必须立足全球视野谋篇布局,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全球经济联动中走出一条合作共赢的发展道路;共享发展着眼于发展目的,解决发展的公平性问题。关注民生、保障民生,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实现社会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追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发展更有温度、更具深度的力量源泉。因此,新发展理念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深刻回答了在民族复兴征程上,“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如何发展”这一重大问题,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武器。

安保系统实现故障降速、故障停车和紧急停车功能。出于安全性考虑,系统中安保控制模块与其他模块的通信主要通过双冗余CAN网络实现,同时重要的安保输出(故障降速、故障停车)通过硬线连接作为备份。

3.深刻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与全面从严治党的关系。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命运取决于人心向背。人民群众反对什么、痛恨什么,我们就要坚决防范和纠正什么。”全面从严治党,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中心所在,是推进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各项目标顺利实现的根本保证。因此,在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的进程中,只有做到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增强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才能反对“乱作为”,克服“不作为”,破解“难作为”,做到“大作为”。全面从严治党是确保正确发展方向的必然要求,充分体现了我们党执政为民的政治立场和敢于担当的精神状态。

由中国工程建设焊接协会主办的“中国工程建设焊接论坛”是我国工程建设焊接领域的年度盛会,论坛以“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应用推广和技术交流为主题开展论坛交流,助推工程建设领域的科技创新,提升工程建设相关行业和会员单位的焊接制造能力和产品质量水平,促进“产、学、研、用”的有效融合,推动中国由焊接大国向焊接强国的升级。

全面依法治国,本质上是一个制度问题,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人对法治保障的责任担当,彰显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法治的尊重与厉行。全面依法治国是一项复杂而繁重的系统工程,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因此,只有全面从严治党,“才能认真吸取历史上人治带给我们的惨痛教训,更好地做到党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有序推进国家和社会生活法治化;才能有力抵制各种错误法治思维,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充分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才能坚定方向,把党的依法治国总目标和各项任务落到实处。”[6]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进程中,全面依法治国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基本支撑,是党推动自身建设的根本方式;全面从严治党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坚强保障,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政治保障。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个动力问题,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人对发展动力的责任担当,彰显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改革的执着与毅力。改革让社会主义中国绝处逢生,全面深化改革更是决定社会主义中国未来的命运与前途。“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因此,只有全面从严治党,才能坚定改革的定力、汇聚改革的合力、增强改革的活力,保证改革不走神、不走题、不走样;只有全面从严治党,才能使各项改革措施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进程中,全面深化改革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根本途径,是我们党实现自我净化的内在要求;全面从严治党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保证,是确保改革正确方向的政治保障。

大家笑着相互敬酒,热闹气氛不亚于一场喜宴。桌子上的菜碗渐渐见底,有的开始舔筷子,有的不耐烦地敲碗,事务长先是小碗换大钵,再后来就安排师傅添加菜肴。这种“循序渐进”的吃法我算是领略了,让事务长找不到拒绝加菜的理由。喝了酒肯定是要休息一下的,或继续下象棋,或回家睡上一觉,或借口下午有事。到下午卸车扛水泥包时,最多不超过十人。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遵循了科学社会主义关于实现社会公平、公正、正义的原则,努力消除两极分化,促进社会充满活力;又把握了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和谐发展。随着距离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战略目标越来越近、随着全面深化改革这一发展动力越来越强劲,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相互交融、互相借力的态势更加明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离不开人们思想的解放,离不开社会活力的激发。但是,解放思想不等于胡思乱想,激发活力不同于胡乱发力。近40年的改革开放实践证明,维护社会稳定、保持安定团结,必须做到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全面依法治国,既是人民群众维护自身权益的法制保障,又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法治基础。坚持依法治国,是社会和谐稳定的推进器,是人民幸福安康的保障。不能依法治国,法律作用就会虚化,社会有序运行就是一句空话,全面小康就如镜中花。全面从严治党,既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又是维护社会公平公正的政治保证。不能从严治党,党的领导就会弱化,人民当家作主就是一句空话,社会公平正义就无法实现。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根本上说,是一个发展问题,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人对奋斗目标的责任担当,彰显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道路的坚定与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5]把握这个目标,就是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就是要善于化解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消除前进道路上的藩篱和障碍。因此,“要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毫不动摇把党建设的更加坚强有力。”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进程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全面从严治党的价值取向,是党完成自身政治路线的成效检验;全面从严治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政治保证,是实现社会全面进步的政治保障。

科学认识新发展理念的内在关系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是关系中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这五大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要统一贯彻,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哪一个发展理念贯彻不到位,发展进程都会受到影响。”[7]这一论述深刻阐明了新发展理念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内在整体。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治国理政的总体规划和战略部署,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充分彰显。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就是要不断解放思想、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是发展动力。改革开放近40年的实践充分证明,没有战略目标的指引、没有发展动力的牵引,社会就会失去活力。在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后,如何解决“往高处走”“往更高处走”这些“发展中的问题”,就成为必须要做出的回答。我们党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国情、最大的实际出发,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为目标,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迸发,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激发人民的激情和活力,汇聚人民的智慧和力量”[4],努力调动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认同感、参与感、获得感。

2.新发展理念具有群众观,人民至上性。马克思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9]325也就是说,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新发展理念坚持唯物史观,“将人民群众作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力量,实现了从物的发展到人的发展的观念转变,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10]。创新发展着力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盘活人民群众的“创业”“创新”热情,为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供了发展动力;协调发展着眼当下城乡发展不协同、区域发展不平衡、“两个文明”不匹配等现实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绿色发展回应百姓需求,将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最大的民生问题,强调建设绿色生态、兴办绿色经济、推行绿色出行,努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开放发展立足经济全球化、谋划合作新布局、拓展发展新空间,顺应世界大势、扩大开放水平,让人民群众在开放中获取更多实惠、享受更多“红利”。共享发展意在保证人人享有发展机遇、享受发展成果,“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11]。因此,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刻回答了在民族复兴征程上,“如何实现发展、发展为了什么、发展成果由谁享有”这一重大问题,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向未来的思想指南。

3.新发展理念具有整体观,内在统一性。恩格斯指出:“当我们通过思维来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12]。世界万事万物是相互联系的,一切事物、现象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新发展理念坚持唯物辩证法,是一个完整系统的集合体,每一条“理念”之间相互关联、密不可分。创新发展是核心,呼应发展的动能,指明当今中国发展的方向性;协调发展是前提,呼应发展的基调,强调当今中国发展的均衡性;绿色发展是基础,呼应发展的底色,把握当今中国发展的永续性;开放发展是关键,呼应发展的环境,顺应当今中国发展的大势;共享发展是根本,呼应发展的目标,彰显当今中国发展的目的性。五个新发展理念相辅相成,具有共同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共同的主旨与目标。新发展理念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体,“统一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统一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统一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进程中。”[13]因此,新发展理念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深刻回答了在民族复兴征程上,“什么是全面发展、如何实现全面发展”这一重大问题,是引领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阶段的思想动力。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是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斗目标。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是关键的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全面依法治国是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法治保障;全面从严治党为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有力的领导主体。”[15]“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治国理政的宏观思路和战略眼光,充分彰显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全局视野和战略谋划。新发展理念则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方向,关注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过程和内在要求。因此,“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带有全局性、整体性、系统性和根本性,是宏观层面的指导思想;把握发展规律、改革规律、依法治国规律、从严治党规律,是引领未来的战略设计。

正确处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新发展理念的内在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实践呼唤全面的战略思维和综合的发展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面临经济新常态、政治新生态、文化新样态、发展新势态等特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推进现代化进程遇到了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这就要求我们党更加重视理论创新,以全局性、战略性的行动纲领引领社会发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新发展理念正是顺应时代要求,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对中国实践、中国经验的高度总结和概括;‘五大发展理念’是对中国社会发展进一步的反思和全方位的阐释”[14],两者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逻辑。

1.“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新发展理念的宏观思维和战略统领。谋划战略布局是实现战略目标的先导。“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正是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奋斗目标而制定的科学的战略布局,既内含新发展理念,又驾驭新发展理念。

在全国导游资格考试的驱动下,《导基》课程的教学对于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来说尤为重要,而在有限的备考时间内学生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习效率不高。根据《导基》特点,构建教学内容和任务体系,实施智慧课堂智能信息化教学,推送多元化知识信息载体和互动任务,形成贯穿课前、课中、课后的立体化互动教学模式,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加深学生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新发展理念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具体展开和战略引领。新的发展理念是推进战略布局的前提。新发展理念正是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而提出的新的发展理念,既凝结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中,又超越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外,是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具体展开和战略引领。

从式(13)中可知ΔV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用户n自身满意度函数值的改变量,第二部分为用户n放弃an策略后干扰用户集In满意度函数值改变量,第三部分为用户n选择an′策略后干扰用户集In′满意度函数值改变量,第四部分为剩余用户满意度函数值改变量.由于集合V-In-In′-n中用户或处于n的干扰范围之外,或与n使用不同信道,故有

新发展理念直面当代中国现实问题,破解当下社会发展难题。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从作为战略核心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作为三大战略举措的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每一个“全面”既内在包含“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也离不开新发展理念的支撑和引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社会各领域的小康,需要创新发展方式;是各区域、各民族的小康,需要协调社会各方;是绿水青山的小康,需要构建绿色文明;是兼顾中国特色和世界潮流的小康,需要提升开放水平;是人民群众共建共享的小康,需要实现公平公正。全面深化改革以社会整体领域的改革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依法治国以社会公平正义的维护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从严治党以履行党的宗旨和使命保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者既内含新发展理念规范要求,也彰显新发展理念的理念引领。因此,新发展理念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具体展开,对每一个“全面”提出了规范性要求;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战略引领,实现了战略目标上的内在统一。

3.“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新发展理念内在统一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立足于中国具体国情,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不断发展,决定了综合的战略思维和全新的发展理念的形成。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根本出发点,成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新发展理念鲜明的实践主题。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系统思维视角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了全面定位,以整体推进方法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了宏观阐述。马克思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9]82-83“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体现时代基点,立足于当代中国面临“三个没有变”的基本国情,把握了当代中国处于“三期叠加”阶段的重要判断,认清了当代中国处于“三个前所未有”的历史方位。“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蕴含理论逻辑,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遵循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思想指南。“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把握现实依据,凸显了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总体思路,体现了我们党直面问题的责任担当,是推动社会全面发展进步的必然要求。“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问题导向,把握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进程中的重大现实问题,认清了前进道路上面临的各种艰辛挑战,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科学路径。因此,“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成一个整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性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性的战略动力,全面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性的战略基础,全面从严治党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性的战略保证,四者合力成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和战略指南。

新发展理念以整体性的思维观念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发展理念,以系统性方法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实践思路。立足整体性思维观念,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理念具有共性,每一条理念之间内在统一,“都有共同的实践基础,即它们统一和服务于当今中国的整体性发展”“有着共同的追求目标,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进而实现‘中国梦’”“都坚持或要体现共同的发展原则,即都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深化改革、坚持依法治国、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党的领导等”[16]。根据系统性方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理念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目标寻找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坚持全面推进和重点突破相协调,在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协同性、平衡性;坚持战略性和操作性相结合,从深入把握“三大规律”高度上制定行之有效的实施方案;坚持立足国内和国际视野相统筹,在把握经济全球化大趋势下提高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的能力。因此,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一个整体,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各领域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是实现人人共享发展成果的社会主义、是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成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

中国共产党人历来富于理论创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作为核心内容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新发展理念,二者相辅相成、内在统一,更是实现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理论认识的新飞跃,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了理论基石。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

[2] 肖贵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战略地位和制度保障[N].光明日报,2015-12-07.

[3] 闻言.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N].人民日报,2016-06-23.

[4] 任理轩.认识把握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新飞跃——二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N].人民日报,2015-06-26.

[5]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70.

[6] 章家传.论“四个全面”的里程碑意义[N].光明日报,2015-07-28.

[7] 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J].求是,2016,(1).

[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21.

[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0] 张建.“五大发展理念”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在统一关系[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7,(3).

[11] 秦宣.五大发展理念的辩证关系[N].光明日报,2016-02-04.

[1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95.

[13] 曲青山.辩证法:实施五大发展理念的指导[N].光明日报,2016-04-06.

[14] 郝立新.从“四个全面”到“五大发展理念”[N].光明日报,2015-12-07.

[15] 韩庆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基本理论问题[N].光明日报,2015-12-07.

[16] 邱耕田.以整体性思维看待新发展理念[N].光明日报,2016-01-20.

 
张建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18年第02期
《黑龙江社会科学》2018年第0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