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用童心让《道德与法治》课堂活起来

更新时间:2009-03-28

小学《道德与法治》的学习特别强调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通过体验、感受和探究等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提高他们的社会认识与理解,从而培养其正确的社会态度和价值观念。到社会中去学习是本课程的特点。所以,德育课程的教师应该特别重视培养学生课外实践活动的兴趣,提升活动的价值。如果只是知识的提炼、简单的情境创设,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近年来,改名后的道德与法治课给德育课程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是,随着课程改革实验的深入,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随之出现,比较典型的是在课堂教学中生搬硬套,课堂表面热闹,但教育实效却不高。具体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课程标准中倡导活动化教学,注重相互沟通、与生活的联系以及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但不少教师在活动教学中没有把握主题,只在于活动形式,把主题教育的意义忽略了。如有的教师在探讨某一个话题时,把很多时间花在唱歌、跳舞、绘画、游戏上,一节课下来,学生兴奋过度,课堂倒是热热闹闹,但学生感悟和体会方面的收获却令人怀疑。课堂活动不等于课堂活力,学生参与活动的多少并不是活动化教学的精髓,品德与生活课也不应是“游戏”课、“美术”课、“舞蹈”课等。我国新课程改革之所以有不同学科的课程设置,就在于学科之间有相对的独立性,每一门学科有自己的教学任务。形式大于主题的课堂会让品德课失去其课程赋予的内涵。

当(i,j)=(1,2)的时候.上式即变成e1×e2式.至此,我们得到了在仿射坐标系下任意两个基向量之间外积的坐标表达式.

第二,课程改革强调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体现师生民主,可是,不少教师为了展示师生民主气氛,走向了极端。首先是课堂上教师主导作用不突出。教师该讲的不敢多讲,甚至对学生违反课堂纪律视而不见,唯恐侵犯了属于学生的自由空间。有的学生上课自由过了头,坐没坐相,站没站相,想看就看,想读就读,想说就说,必要的课堂纪律维护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被忽视了。其次,还有的课堂上,教师以问代讲,“双向交流”太多、太滥。有的教师整节课上反反复复用一些类似“是这样的吗?”“是不是?”“对不对?”的简单问题发问不止,缺少有效的信息沟通,学生翻翻教材就能异口同声、准确地、响亮地回答。课堂上一问一答,学生似乎忙得不亦乐乎,但思维却停留在同一水平上的机械重复,心灵未能受到震撼。看似师生互动频繁,实则教师用提问方式满堂灌,牵着学生的鼻子走,直到学生认同教师事先预设好的答案,师生并没有真正互动起来。

一堂好课不是看它的热闹程度,不是自始至终要高潮和精彩,也不必是现代教育技术集中展示。一堂好课关键在于学生从中学到了什么,留给学生什么样的思考、启示、体验和回味。只有形式、手段服务于内容和目的,才能让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内心深处情感的共鸣。因此,教师必须把课程改革的理念恰当有效地转化为具体生动的课堂教学实践,按教育教学的规律引导、培养和评价学生的学习活动,在创新和提高中不断丰富育人艺术和经验,这样我们的德育课程改革才能实现培养目标。

按课程标准规定,小学《道德与法治》是以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为核心,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的课程。我们应该围绕童心做文章,让德育课堂活起来,提高教学的实效性,让德育课堂的主题活动得到教育的意义。这就要求教师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事物,引导孩子动眼、动耳、动手、动口、动脑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成为课堂上的主人,体验做实实在在的“劳动人民”,从而发现生活的乐趣,懂得学会做人的道理。

一、创设童心情境,引发学习兴趣

课题上的“活”表面看是课程的内容活、教学方法活,实质上是师生双方的知识活、经验活、智力活、能力活、情感活、精神活。这既意味着师生双方经验的共享,又意味着潜能的开发、精神的唤醒、个性的培养和主体性的张显。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活力,使教师和学生都建构起丰富的精神生活,享受生命成长的欢乐,要求教与学的过程中,既要遵循根本,又要敞开大门,教师要做好预设,鼓励生成。

从表6可以看出,处理1较处理3增产6 180 kg/hm2,增收 30 900元 /hm2,节肥增收37 515元 /hm2;处理2较处理 3增产1 470 kg/hm2,增收7 350元/hm2,节肥增收12 616.8元/hm2,处理1节本增收效果明显。

《道德与法治》具有生活性的特点,内容大多源于儿童的现实生活。如“我是小学生”“国庆节”“美丽的秋天”等,都与儿童身边的生活真实相关。虽然如此,教师不能以成人的角度剖析这些生活内容,而要习惯与孩子们交流,要形成思考:如果我是孩子们,会先看到什么?会想到什么?会怎么做?根据这些思考,再努力把学习内容创设为儿童化的情境,使他们荡漾在具有亲近感的氛围中,进而在实践中改进自己的思想行为。

如图9所示,当涡轮增压器不工作时,曲轴箱内的窜气由于进气歧管的负压经过PCV阀进入进气歧管,此时PCV的平衡管从涡轮增压器前方的进气系统管路吸入新鲜空气。

二、巧设趣味活动,让学习兴趣保鲜

如教授一年级下册“寒假生活交流会”一课,教师可设计一个“寒假里的故事”的活动,把学生分成小组,讲述“寒假最开心的事”“寒假最有趣的事”“寒假最喜欢做的事”“寒假最烦恼的事”“寒假最有意义的事”。每小组先组内讲述,再推荐一名讲得最好的成员来代表讲述。一组讲述时,其他小组当评委,按10分、20分、30分的等级评分,以竞赛的方式评出表现最优秀的小组。这样的竞赛活动能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学生在分享自己故事的同时,教师适时地引导学生在寒假时可以多做有意义的事,如帮助家人做事、外出游玩要遵守各种规章制度,做文明游客等。对于存在的问题,先让学生讨论,再由教师适时引导,这样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还让学生懂得了外出游玩要遵守公共场所的规章制度,增强法律意识。整节课下来,学生的积极性很高,都争先恐后地要讲述各自的经历,不仅课堂氛围特别的活跃,而且也达到了教学目标。

学习新知识本身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在学习过程中,既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也需要对整个学习过程产生兴趣,即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可创造条件,设计一些有趣味性的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受竞争,保持学习兴趣,让课堂活起来,让每个学生做课堂中的主人。如果你用童心去细心体会,你会发现每个孩子都是好强的,都想要得到别人的肯定。如果你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学生在竞争中是非常活跃的,连后进生都不甘示弱。抓住儿童的这一特点,可以设计一些有趣味性的活动调动学生的兴趣,搭建展示的平台,实现情感的交流。

如教授一年级下册“春天在哪里”一课,教师可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在身边寻找春天,让学生说一说、找一找、唱一唱、尝一尝、画一画,认识春天。这样,课堂就不是一潭死水,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相互交流、相互碰撞,会激起一层一层的思维的浪花,不断体验到学习的欢乐,整个课堂都会活起来。

如教授一年级上册“我们小学生要这样做”一课,可在课前指导学生排练小品“我的小烦恼”,所以在导入时先让学生表演这个小品,内容是“小明是一个没有什么特长的小男孩,他看见同学们都在为班级的儿童节汇演彩排节目而出力,他也很想为集体做一件事,可是他却想不出来,请同学们为他想想办法……”这个小品再现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体现了生活化,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欲望,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不由自主地参与到学习、讨论中来,通过讨论学生知道哪怕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也是为班集体增光添彩,集体的荣誉与每个人密切相关,懂得优秀的班集体需要“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后来,让学生共同制订《争当优秀班集体的行动方案》,让学生学会观察与思考,提高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主人翁的意识,让学生明白作为班级、社会中的一员,就要承担义务,又增强了学生的公民意识。

心理实验表明,学生经过近三十分钟的紧张学习之后,注意力已经度过了最佳时期。此时,学生易疲劳,学习兴趣容易降低。为了使学生保持较好的学习状态,教师要特别注意活动形式的创新,使活动既有趣又新颖。喜新是人类的共同心理,好奇更是儿童突出的心理特征。学生感到学习过程有新意,就能兴奋起来。只有兴奋性脑力劳动,才会使学习过程本身出现美妙的境界。

三、活学活用,让兴趣迸发光彩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用孔子的话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的至关重要的条件。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对他们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次愉快的体验,是一种生命的享受,学生会越学越愿学、越学越爱学。小学生接触的事物比较少,认知的观念比较浅,情绪化现象比较明显,如果不能调动他们的兴趣,孩子们思想上甚至会拒绝学习。因此,教师最好站在小学生的生活层面来设计导入,展开问题,引起学生的共鸣,使他们对德育课有所期待。

绘画是幼儿表达自己美好愿望的语言和符号,它反映着幼儿智力的发展情况。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幼儿在绘画上会表现出三个明显的阶段性特征,那就是涂鸦期、象征期和形象期。

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设计是教师的一项常规工作,按部就班导致的往往是死气沉沉。教师当然要因内容而异,因学生而异,加以一定的调整、改造,使之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道德与法治》强调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基础,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实践,让学生走进生活,走进社会,用自己的方式观察、感受、探究社会,不断体会、领悟道德准则,增强法律意识,从中培养创新意识和社会生活能力。学生参与实践的过程,是一个没有标准模式的过程,在做好预设的同时,要允许学生不断出现问题,表现个性差异,继而调用学生的行动教育他们自己。

如教授一年级下册“健康、安全、有意义的暑假”一课,课前教师可先让学生自己去做一个调查,通过上网查资料、问身边的亲人等方式了解一下自己身边有多少人在暑假中发生过一些不安全事故的,并制作图表数据,找出一些事故的视频,然后在课堂上展示。这样通过身边的事例和图表数据、视频,让学生明白暑假时稍不注意就会发生不安全事故,而且一旦发生就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由此,也让学生意识到这些事故就发生在我们身边,我们要爱惜生命。但是,暑假是给学生用来放松的,出现溺亡事件不代表不能游泳,教师要允许杂音的存在,要善于借用杂音教育孩子多样的处理方式。只要教师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学生就能形成自己的思维。

总之,《道德与法治》的教学需要教师以一颗童心看问题,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有趣的活动为主线,引导学生探究生活,走向实践,从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让法治意识自然地走进内心世界。教学的探索永无止境。

最早的是1933年中央苏区发行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临时借谷证”,有干谷“拾斤”和“贰拾斤”两种面额。

 
刘维花
《课程教学研究》 2018年第05期
《课程教学研究》2018年第05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