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利用乡土资源养成学生核心素养的乡村学校教学变革*

更新时间:2009-03-28

2014年教育部颁布相关文件,明确提出要构建学生核心素养体系,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逐渐以官方的形式成为教学理念与课程建构和实施的指向。核心素养被认为是21世纪学生必备的品质与能力,它旨在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基本素养,让学生在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能够更好地、更快地融入新生活。[1]从乡村教育的视角看,运用乡土资源进行特色化教学是养成学生核心素养的绝佳方式。乡土资源以其亲切的、熟悉的感官优势激发学生认知的兴趣与欲望,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引领学生感知美、审视美、创新美,以其广阔的地域场所提供广泛的实践教学活动,以其独有的文化增进学生的乡土意识与爱乡情怀。乡土资源的合理运用能有效促进学校单一课堂教学体系的变革,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已有经验相联结,促进学生学习迁移能力的形成与认知层面的深入,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想象能力。乡村教育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教育领域的短板,乡村学校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是影响学生习得知识和经验发展的重要因素。乡村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需要以乡土资源为依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理应注重对在地乡土资源的开发与运用,整合多学科、多种知识和各种能力,培养学生的跨学科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国家统一的课程教材中的很多概念对乡村学生来说都是陌生的、遥远的,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转变话语的描述方式,使教学内容能够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让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契合学生的已有认知与经验,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欲望。

一、从构建学生核心素养出发探析乡土资源内蕴的教学价值

乡土资源是能够进入学校课堂并成为具有乡土气韵的教学内容的资源,从其内涵来说,乡土资源是特定区域内群体文化心理的表征,其主题是乡村学校学生所熟悉的、亲近的;从其外延来说,乡土资源是反映某一地区地域自然风貌特色的内容,其基调是健康的、积极的、向上的。[2]以乡土资源为依托的教学是基于学生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实际生活与社会生活的情境性教育,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教学方式,它不是对既有教材的直接阐述,而是具有融合性、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生成性等特征,要求教师注重学生感知体验的培养和自主探究能力的提升,旨在让学生形成跨学科的知识融合能力以及面向未来社会生活的应变与适应能力。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把核心素养视为基础教育人才培养的指针,核心素养是一种基础性的素养,是学生发展与完善自身所必需的,也是一种综合素养,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复杂问题的修养和能力。[3]将乡土资源灵活运用于教学过程中,能有效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

(一)学生学习本土化与在地化和核心素养养成之间的内在联系

学习在本质上是一个主动建构的生成过程,是受教育者基于其日常所接触的和认知的事物及其认识基础,以已有经验为依托而掌握新知识、生成新经验的社会实践过程。杜威说,教育即生活。教育理应来源于生活、应关注学生当下的生活。教育者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是帮助学生自我完善与发展的引导者,教育者应关注学生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和真实的生活状况,以适合学生的方式传授教学内容,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

最不利组合取值为:剪力为-5843.460kN,底部垂直力大小为153 032.69kN,弯矩为786 520.44kN·m。单独外筒模型下底部支座荷载数据如表4所示。

核心素养是学生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需要的必备能力,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离不开主体周围的生活环境的影响。人的学习是从与其密切相关的事物开始的,是身边所接触的事物启发的结果,学生学习的本土化与在地化指向的正是注重让学习者感知其生活世界的体验式学习方式。学习者通过对周围事物的认知建立与他人或外界环境的关联,并由此形成自我独立的意识和特有的行为方式。学生学习的在地化特性是其知识文化得以形成的重要方式,对学习者身心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且反作用于教师的教育教学。学生学习的在地化是个体形成自我独特性和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学习方式,在这样的学习中生成的知识是一种个体的知识、实践的知识、缄默的知识,[4]它契合于个体成长与发展的需要,有助于个体全面地认知所处的环境,养成快速适应不同环境的能力。这种方式的学习与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具有异曲同工之妙,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确立的三类核心素养分别指向人与工具、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5]学生学习的本土化能够有效促进其处理与身边的人和环境的关系,引导个体形成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的能力,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

乡土资源是学生所熟悉的和日常接触的事物,经过科学地开发运用于教学过程中,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掌握知识,从而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促进其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提升。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所注重的恰恰是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乡土资源是学生认知的来源,是开发学生审美意识、审美思维的实在意向,乡土资源以其贴近生活的优势增加教学的情境性和真实性,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将乡土资源运用于教学,注重自然和实际生活的融合,旨在探索适合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方式,它不仅能增进学生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而且有利于学生生命特性的发展与完善。这样的教学能使学生迅速地、愉快地、彻底地习得知识,且注重学生差异,有利于学生各项感官的练习,提升其整体认知和体验能力。

(二)将乡土资源运用于教学中有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

学生学习本土化与在地化促进核心素养的养成,核心素养的养成有赖于学生学习的本土化与在地化,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依托,相互促进。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应内化为一种教学理念,探索形成一种新的教学方式,以契合学生学习认知的方式。

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学方法的选择与教学理念的运用是教学目标能否达成的重要影响因素。将乡土资源运用于教学中,正是要以一种积极的方式影响学生、带动学生,将教学内容的意涵嵌套于乡土资源之中,让学生基于熟悉的事物认知教学内容,促使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教师应当形成多元化的教学观,在教学过程中强化利用乡土资源的教学意识,以更好地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

体验式教育注重培养学生个性化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它是在学生直接观察、融入的基础上,快速发现不同知识与事物的特性,能够对不同的场景做出独特的感知或正确的判断,对事物的发展走向有正确的预测。将乡土资源融入体验教育中,能有效唤起学生的相关经验,促进学生在教学情境中产生事物关系的积极联系。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营造不同的教学情境,带领学生践行具有差异性的体验活动,使学生能够真正与知识互动,实现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习内容的交流互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创新性,培养学习主体的创造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最大可能利用环境的渲染功能,在体验教学中引导学生的价值方向,激发其创造性思维。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与其所处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密切联系,核心素养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的。

二、活用乡土资源展开教学活动

核心素养不仅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内在的品质与对自我责任的担当,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理应从其对身边事物的认知入手,使其能够对与其密切联系的事物和人形成一种内在的尊敬与爱的情感,培养其以创造与责任为核心的高级心智能力。将乡土资源运用于教学当中不是简单地为了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适应性,而是期待学生在此基础上更好地创新和创造,并形成自我导向、自我激励的能力。乡土资源作为活的课程教学资源被不断地运用于学校教学中,并取得一定的成效。如浙江省浦江中学实验学校成佳校区充分挖掘“茶道”内涵,秉承“茶·人教育”特色,同时融入“幸福教育”理念,构建和实施了“茶·人教育”幸福素养课程体系。该校科学、系统地开发了当地的乡土资源,并形成了特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旨在培养学生一生幸福必备的素养,为学生品格素养、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健康素养、艺术素养的形成奠定基础,使学生具有品、和、真、理、敬、清、融、怡、知、俭、美、静等茶道人格。再如浙江省浦江县甘溪镇九年制学校,该校以竹文化为依托,确立了“建设书香校园,育竹品人才,促竹乡发展”的建设思路,极力打造“竹品人生”特色校园。这些学校以学生的发展需求为中心,科学开发当地既有资源,弘扬当地特色文化,不仅培养了学生对当地文化的自豪感与自信感,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有利于丰富当地居民的文化生活,提升当地居民的文化素养。

(一)灵活运用教学方式,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

教学方式的运用对学生认知和理解知识能力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不仅是让学生形成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能力,更是旨在让学生发展成为一个更为健全、更为完整的个体,能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自我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变化。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并不是由某个单一的学科培养而成,它超越于单一的学科目标,强调的是一种跨学科的素养,它不是适用于某一特定的具体环境、特定学科或某一特定人群的特殊技能,而是一种普遍素养,是适用于任何情境的高阶素养。[6]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将乡土资源运用于教学中,正是为了促进学生高阶素养的提升。学生所处的现实环境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感知事物的方式和认知事物的能力,教学应注重学生所在地域环境的特殊性和差异性,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以学生对现实生活的经验为基点展开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发展。

体验式教育注重培养学习者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能力,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指引学生融入客观的场景,让自我主体完全进入他者内心,反观自我,以他者的思维来调整自己的行为。这一特定情境的选择及创建与学生的生活世界密切相关,它旨在让学生在情境中提升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自我心智的提升,达成科学知识与生活世界的融合。

(二)注重体验式教学的运用,丰富学生的情感与认知

阿斯顿·马丁旗下首款SUV正式定名为DBX。与此同时,DBX原型车的全球测试已经启动。阿斯顿·马丁首席工程师Matt Becker将驾驶首款开发原型车在威尔士拉力赛赛段接受考验,为全球测试项目揭开序幕。此前,工程设计团队已经在模拟器上针对DBX进行了专属开发和调校,确保在首批实测原型车上路之前就能完成大量基础工作。在阿斯顿·马丁看来,DBX不仅仅是一款SUV,还将成为圣安森工厂投产的首款车型,DBX的到来将拓展GT的精神内涵,为品牌开启一个全新时代。根据计划,DBX将于2019年底正式上市。

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变革教学理念,在需要时将教学内容转换为学生日常接触或所能想象到的事物进行传授。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是个体在现实情境中与各种事物有效互动的过程中逐渐生成与成长的,它遵循自然的发展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知识的传递方式影响着学生求知的方式,而学生的求知方式极大地影响着学生知识能力的增进效率。[7]教师应重视其传授不同知识时所采用的教学方式,当发现教学内容与学生日常所接触到的事物缺乏有机联系时,应在达成同样教学目标的前提下适当转换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探究所学知识,以免造成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迷茫与困惑,从而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将乡土资源运用于教学中,能使知识与学生密切相关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有助于增加教学的情境性和真实性,促进学生丰富自我、发展自我,提升自我认知和判断的能力,增强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而提升核心素养。需要注意的是,在乡土资源的运用中要避免将原有教学内容与转变后的教学内容对立起来,转换内容只是一种教学的手段,是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并不能因此而遮蔽原有教学内容的丰富蕴含;同时,也要避免乡土资源的滥用,以免使教学内容仅局限于学生所在的周围环境,从而使学生拘泥于对地域知识的理解而错失了更广阔的知识世界。

三、运用在地资源实现乡村特色学校建设和学生核心素养养成的协同发展

乡村学校要想实现突破性发展,需要其结合时代发展,在深入改革的基础上创建特色办学方式,展现学校主体不同于他校的鲜明特色和发展优势。特色学校是指在贯彻落实教育方针的基础上,结合长期以来的办学实践,在学校整体的建设方向上形成具有独特风格风貌的办学理念和鲜明而突出的校本文化特征,培养具有突出特色人才的学校。[8]乡村学校要想实现特色办学的理念,必须借助于在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在科学考察调研的基础上运用当地的特色资源,逐渐形成独特的办学文化理念。学校发展的定位直接影响着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乡村学校结合自身优势实现突破性发展,能有效地提升当地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整体发展能力。

创建特色学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更优质的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此,需要全校师生共同努力,开发利用其所在区域一切有助于学校发展和学生学习的资源。将乡土资源运用于学校教育的意义不单是为了构建特色学校、传承乡土文化、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更是为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构建一个生态、和谐、持续、平衡发展的乡村教育环境。开发利用乡土资源是实现学校特色教学的基本条件,也是丰富学校教学活动、活跃教学气息的重要方式。当下,特色学校的构建不乏成功的案例,如前文提到的两所学校将“茶”的文化内涵和“竹”的文化意蕴运用在学校特色课程建构中,形成独特的校园文化内涵并实现了自身的卓越发展。这些成功的案例说明,对原生态的乡土资源进行系统的开发与整理,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文化意蕴,结合在地社会文化背景将其运用于教学中,既是学校发展的新契机,更有助于使学校教育回到以学生成长为本的旨归。

所以,欲追溯旅游行为和旅游心理久远的人性根基,进化论及进化心理学可能会为我们打开一扇透过人类的历史,从而窥探其朦胧的文化面纱背后的真实面目的一扇窗口。本文即拟运用历史和逻辑的阐释性分析方法,通过功能分析,解释旅游行为的起源和发生,继而探讨其本质,希望为今后旅游的研究提供一个理论基础和视角。

[*本文系陕西省重大招标课题“陕西省2016年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情况调查研究”(ZDKT1615)和陕西省高水平大学建设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教育学”(2015SXTS01)的研究成果]

近年来,随着塔前—赋春地区朱溪、月形、塔前等地找矿工作取得新的突破,对该地区的研究工作也得到了重视。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和勘查成果的基础上,系统地对月形铜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潜力进行了分析,以期指导该区下一步找矿工作。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挑战与课题[J].全球教育展望,2016(1):3-25.

[2]黄浩森.乡土课程资源的界定及其开发原则[J].中国教育学刊,2009(1).

[3]石鸥,石玉.论教科书的基本特征[J].教育研究,2012(4).

[4]邱关军.伍尔夫模仿学习理论述评[J].全球教育展望,2013(9):25-31.

[5]张华.论核心素养的内涵[J].全球教育展望,2016(4):10-24.

[6]施久铭.核心素养: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J].人民教育,2014(10).

[7]郝文武.教学方式对能力发展作用的价值取向和实践整合[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3):15-21.

[8]楚江亭.特色学校创建:概念透视与模式建构[J].教育发展研究,2008(8).

 
孙刚成,拓丹丹
《课程教学研究》 2018年第05期
《课程教学研究》2018年第05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