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知识生态系统与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

更新时间:2009-03-28

引 言

知识是创新创业活动的关键性资源,也是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高校是知识传播及创新的重要策源地与集散中心,其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四大功能,是知识生产、知识发现、知识传播、知识分解和知识创新的自然逻辑展开,具有知识生态系统的本质属性。

在新的《食品安全法》要求下,饮食总公司全力推进精细化管理和专业化服务。一方面,总公司加大了食品安全培训,制定了基层员工全年不少于40课时、每课时不得低于45分钟的详细计划。内容包涵《食品安全法》、食品添加剂及其管理规定等一系列知识,同时总公司还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积极参加食药监局和第三方安全培训机构的各类专项培训,大力提升员工安全综合素质。另一方面,总公司增强了饮食安全教育,充分利用食堂电子显示屏、宣传专栏等向师生宣传营养搭配及食品安全知识,逐步培养师生健康的生活习惯,全方位地提升师生饮食安全水平。

近年来,许多国内外高校立足于生态学视角来探索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2002年,西北工业大学另辟蹊径,组建了融课程体系、实践实训和服务孵化于一体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率先尝试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新途径;2004年,麻省理工学院就如何创建创新创业人才实训及孵化生态系统进行谋划,以此培育创新创业人才及企业[1]; 2016年,天津财经大学构建生态系统,力求通过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来实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2]。然而,目前国内对于高等教育的知识生态问题,特别是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知识生态问题,却少有研究。

何谓知识生态?可从美国学者乔治·珀尔这里可以找到初步解答:主要研究利益极大化条件下组织如何创造、整合、共享和使用知识,它是知识管理的高级形态[3]。“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和“创新驱动战略”背景下,在知识生态系统视域中思索如何培育创新创业型人才,是对“钱学森之问”的理性回应,更是提升高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路径[4]

一、创新创业型人才的知识生态系统属性

作为一种特殊人才,创新创业型人才具有自身特定的本质内涵。惟有正确认识创新创业型人才与知识生态系统的共同属性,在二者之间找到交叉融合点,以知识生态系统促进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一)创新创业型人才具有知识生态系统的知识创新特性

创新型人才是指具备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能够在掌握现有知识和技术的条件下,运用新的方法打破现状、完成创造性活动的人才[5]。创业一词的英文是“Entrepreneurship”,《辞海》中的“创业”意指“创立新事业”。德鲁克从管理学角度指出,创业是对原来组织模式的革新。可见,“创新创业”终归属于创新的范畴。

对于创新创业型人才而言,惟有能够用自身知识技能去创造性地改造世界,并促进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才是其真正的价值所在。高校知识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通过知识与经验交流来促进知识、商业及社会等方面价值的创造。创造价值是高校知识生态系统的本质要求[8]。在创造价值方面,创新创业型人才与高校知识生态系统的目标是一致的。

创新创业型人才,是指具备创新创业技能与专业实践技能的人才,应用性是衡量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指标。作为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主体,高校应该着力培养“勇于行为,不断试错、大胆探索、屡败屡战”的社会实践者,让学生既“学以致用”、又“用以致学”。

3) Wλ=1,WMAC=0.2,wp=1,以1∶6阶模态频率和1∶6阶振型相关系数为目标(图10-图12)。

(二)创新创业型人才具有知识生态系统的知识应用特性

创新是指通过对生产要素进行组合运用,把感悟和技术转化为新产品和新方法的过程。可见,创新不仅内化于创新意识及创新精神,更多地外化为创新行为,它的价值体现在实践过程中。按此理解,创新型人才既要有创新的思维与方法,还要有创新的行动,它是“知行合一”者。

当前,我国在工业制造业中,除了重视生产效率和质量外,同样重视环境保护,倡导绿色生产,实现绿色生产理念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政策。机械设计制造生态化发展的实现主要体现在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和环境保护上。在当前信息技术背景下,机械设计制造应不断采用新技术,兼顾社会福利和经济效益,重视环境污染,实现绿色机械设计制造公关。此外,机械设计和制造自动化技术也应顺应时代的发展。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节约能源。

孔子所主张的礼是由主体道德自我的实践到社会道德体系建构的发展,不仅是对仁的培养与扩充的过程,也是由伦理到政治的转换。基于对社会的稳定性的考虑,需要各行其是,进而形成彼此协调的社会生活整体。因而,礼的内容已经不仅仅包括对个人行为的规范,而且还包括对社会结构的构建。其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仁对每个人有统一的和共同的内容要求,所以社会的建设具有统一性;二.仁在外化或培养与扩充这一过程中又会因人而异,所以又具有差异性,而这差异性的方面,主要体现于孔子对社会等级的划分。

现代创新学说鼻祖熊彼特认为,创新创业型人才是一种极其依赖心智能力的高端人力资本和智力资本。回归到高等教育本身,要塑造创新创业型人才,必须具备前瞻性,紧密结合产业需求和市场变化,瞄准知识和科技前沿进行培育,这本身就是对现有教育模式的极大创新。为此,陶行知先生于1919年就曾把“创造”引入教育领域,提出要培养具有“创造精神”和“开辟精神”的人才。

知识生态系统是“学产政研用”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某种意义而言,构建高校知识生态系统,就是为了弥补高校自身知识实践的缺陷,推动知识应用,促进知识向生产力转化。

Shane Singh[6]主张,创业是创造、识别、捕捉与利用商业机会的过程,而且每一个过程都离不开实践。马歇尔和萨伊从领导学的角度指出,创业是对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过程,创业者是生产实践中的领导者和协调者。由此可见,创业既需要构想与规划,更需要利用、创造条件把构想积极地转化为实践。正如管理学家德鲁克所言:“创业是一项复杂的管理活动,而实践性是管理的最重要属性。”[7]创业型人才不仅能够识别、创造好的创意,更需要把创意付诸实施。

(三)创新创业型人才具有知识生态系统的知识价值增值特性

创新的终极目标,是将知识与技术投入到社会生产实践,进而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动社会财富增值。有用性是衡量创新的重要维度。对应地,《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创新型人才是能够进行创新性劳动,并对社会发展与进步做出贡献的人。

创业是一个发现和捕获机会,并由此创造出新颖的产品、服务,或者实现其潜在价值的过程。成功创业必然蕴含着价值创新。恰如德鲁克所言:创业是价值创造活动,也是新产品或新商机被发现与被利用的过程。相比创新,创业的经济价值性更加突出,它是创业者极大化创造经济效益的实践活动。

费瑞斯州立大学西密歇根英语语言学院注重英语语法教学,初级(Beginning Level)、一级(Level 1)、二级(Level 2)和三级(Level 3)的强化英语课程体系中均设置有语法课。初学者(Beginning Level)的课程设置中语法课占8个课时;一级(Level 1)、二级(Level 2)和三级(Level 3)的课程设置中语法课均是4个课时。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既符合规则又富有成效的口语和书面沟通技能。教学内容如下:

谁知,陈山利并不明白朱排长的良苦用心。将头摇得像拨浪鼓:“倪班副牺牲了,谁不难受啊?未必朱排长认为所有难受的人,神经都不正常?”

(四)创新创业型人才具有知识生态系统的知识网络化特性

作为创业网络理论的代表,Saxenan提出,宏观与微观的社会环境、以及创业者的社会网络,均对创业过程及结果产生影响。因而在培养主体方面,创新创业型人才的生成,并非是高校单方面进行的知识与技术的线性转移,而是政府、企业、社会等机构与学校合力作用的结果。培育创新创业型人才,应当系统思考,全面整合各种力量。此外,在创新创业型人才所需的知识结构方面,已经由智力因素拓展到非智力因素,它强调“知识泛化性”,要求具备的知识面相当广博,既要熟练掌握本学科理论和专业知识,又要广泛涉猎非专业知识[9]。恰如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所主张的那样:惟有全面发展,方能教化出创新创业型人才。

知识生态系统是由知识发现、知识生产、知识传播、知识消费与知识创新等活动构成的跨学科知识仓库,它的运作形态是知识生态网络,这个生态网络是由若干知识结点模块通过一定界面组合而成的知识价值体系,知识网、人际网和技术网分别成为系统的核心要素、主体要素及支撑要素。显然,高校知识生态系统具有网络化的特性与效应[10]

二、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与“一点三轴” 知识生态系统的构建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桎梏了高校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塑造,立足于创新创业型人才的本质特性构建知识生态系统,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新思路和新途径。一方面,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创新性、应用性、价值增值性和网络化的多元表征,需要多样性、交叉化的知识生态系统来促进培养;另一方面,人才终极表现为能力,创新创业型人才则终极表现为创新创业能力,因而,知识生态系统的构建需遵循以能力为导向的逻辑。由此,构建“一核三轴”知识生态系统,即“以能力导向为轴心,以实践、网络和价值为轴点”的知识生态系统,成为一种理性选择。

(一)知识生态系统的一核:能力导向

2.基于协同的知识生态系统

施工建设阶段资金补偿并不适用于各种施工建设的项目,而是适用于建设需要资金较大的项目,通常这种项目的范围很小,共分为两种:一是项目付出的成本与项目的运营效率联系十分密切的项目,通常表现为经营性的项目;二是建设的永久性设施,通常表现为政府为了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而出资建设的基础性设施。在项目施工阶段,政府会将建成的部分项目交与社会企业经营,并签订相应的合同,使企业能够获得相应的经济效益,待项目正式运营以后,政府会对资产形式进行调整,以此来获取收益。

如何把把知识转化为创新创业能力?一则,学习和实践是重要途径,而知识生态系统是学习与实践的重要载体和“催化剂”。二则,马鸿佳等[13]学者提出的知识转移逻辑(知识提供者→知识警觉→知识获取→知识转化→知识关联→知识应用→知识外化→知识接受者),为基于能力构建知识生态系统指明了出路。因而,首先要提高知识提供者(教师、政府及企业等单位人员)的知识存量及知识分享意愿;其次要提升学生发现和获取知识的能力;再次要促进学生知识内化与关联;最后要创造良好的交流与协作环境,促进学生成功运用知识并创造价值。

(二)知识生态系统的三轴

1.基于实践的知识生态系统

基于实践构建知识生态系统,应把知识生产主体(高校及科研院所等)、知识分解主体(图书馆及网络)、知识传递主体(政府、科研机构及中介机构)与知识消费主体(企事业单位)等多维知识实践主体吸纳进来,优化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和科技园等硬环境,塑造创新创文化及制度等软环境,强化知识实践活动。以创新创业竞赛实践为例,其一,为了扩大知识实践主体,既要整合校内多个学科、专业,又要整合校外的企事业单位和政府等部门的力量;其二,为了普及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及实践,既要做好创新创业实训和孵化,又要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专业课程和专业实践教学之中;其三,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相结合的双导师制,可以提高创新创业知识分解能力;其四,让“师师”“师生”“生生”之间创办实体公司,可以加强知识生产与知识消费的结合,从而为创新创业竞赛实践活动打下厚实的实践基础。总之,必须把知识生产、分解与消费等环节有效地结合起来,加强创新创业实践的训练,方能构建研究与应用结合、专业教学与创新创业内容相衔接的新型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机制,以此推进专业知识技能向创新创业成果的转化应用。

从知识结构维度出发,创新能力应具备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工具性知识或方法论知识、综合性知识四类知识[5]。创业能力是把知识、经验用于创业实践的能力。知识构成视角,创业能力既可分为识别、捕捉商机的知识与应对新市场、新技术和新产品的知识[11],还可分为功能型和战略管理型两类知识,前者指营销、市场、生产、财务、人力资源及管理方面的知识,后者指成长管理及战略管理方面的知识[12]。由此可见,创新创业型人才既需要具备广博的基础知识,也需要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这是能力形成的知识根基。

知识生态系统是实现知识生产、分解、传递与消费的循环往复体系。高校、产业、政府、社会等利益主体共同参与到这个循环往复过程中,能够推动知识与技术乃至商业模式的革新。因此,知识生态系统具有创新创业型人才同样的创新特性。

知识生态系统是由知识资源、知识活动及知识环境形成的知识协同系统[10]。创新创业型人才需要多样化的知识,包括校内理论知识和校外实践知识、理论化的显性知识和实践化的隐性知识,因而需要协同化的知识培育体系来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纽约大学和杜克大学对跨学科教育的深度探索,斯坦福大学“产学研”一体化的教育模式,以及麻省理工学院“创业生态系统”的“政校行企”多元协同整合做法,都值得借鉴。结合国内高校的实际,针对创新创业型人才的网络化特性,可从高校内部协同及外部协同两个层面入手[14],组建内外并举的协同网络。前者重点做好“学科协同”“专业协同”“研教协同”“课程协同”“教务、团委与学工等机构协同”五大文章,让二级学院的课程、专业、学科、系部,与学校的职能机构通力合作,一体化培育创新创业型人才;后者重点在政府、高校、科研机构、中介组织、产业及企业等不同主体之间寻求拓展“知识接口”,形成紧密的“产教融合体”科教融合体”“政教融合体”“研教融合体”,校内外合力培育创新创业型人才。特别要强调,需要发挥政府在知识资源配置方面的主导性作用,以产生多主体联动、多主体受益的协同效应。

当然,目前国内不少高校在知识协同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方面已经先行,但却由于知识资源瓶颈等因素,尚未达到预期目标。究其原因,在于协同的实质性弱、协同的受益面窄、知识资源整合效率低,从而与创新创业型人才所需的多类知识需求存在较大差距所致。为了弥补这一缺陷,协同界面科学设计的重要性便凸现出来。知识协同的界面愈大,功能的交叉与重叠就愈多,协同绩效便愈好。还需补充说明的是,应从市场交易的角度建立协同主体的利益协调机制,克服“行政安排式”或“临时任务式”的协同,避免视短、低效的协同。

3.基于价值的知识生态系统

知识生态系统的运行过程,也是知识价值交换及传递过程[15],知识价值流的中断,往往会导致知识生态系统的分化、解体。创新创业型人才的知识价值如何在高校知识生态系统中得以实现?可从创新创业型人才的知识价值的多维形成途径着手实施。人力资本理论视角,创新创业型人才的知识价值是其所获知识、技能、经验、品质和管理才能的总和,其人力资本存量的高低,制约着其创新创业能力的强弱。高校知识生态系统应加大人力资本的投资,提升专业知识和非专业知识存量。资源基础观视角,创新创业型人才的知识价值是其拥有的关键技能和隐性知识。高校知识生态系统应加强隐性知识的传授,以此提升其创新创业的特有技能。社会资本视角,创新创业型人才的知识价值是其拥有的关系资源网络,它包括微观及宏观两个层面,前者以关系的形式存在,主要指学缘和地缘;后者是高校外部的社会关系网络,包括政府、科研院所、知识中介组织、行业协会和企业等组织。高校知识生态系统应加强编织关系网络能力的锻炼,提高复制、整合和配置这些关系网络的能力。学术资本视角,创新创业型人才的知识价值是其学术知识、学术能力和学术素养三者为依托的一种文化资本,是借此自主立业的一种本领。让其依托学术资本并将其转化为创新创业可资依藉的实力资本,是发挥高校知识生态系统作用的重要路径。人本视角,创新创业型人才的知识价值,是其主观能动性、兴趣与认知能力、意志和毅力等“非智力因素”的多维组合[16],让其依托“非智力因素”成为创造、创新、创业的“润滑剂”,是发挥高校知识生态系统作用的重要支撑。

高校知识生态系统中的知识价值诉求存在于两个层面,一是高校外部相关主体,主要包括政府、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等,二是高校内部相关主体,主要包括老师、学生及相关管理人员。因此,除了学生之外,为了实现其他主体的知识价值,必须在知识生产、分解、传递与消费等生态节点逐一达成,不能纰漏任何一个环节。此外,还应推动知识价值持续循环,实现整个知识生态系统的知识价值。实现的关键是,在各个知识生态节点之间建立相应的协调机制,包括功能支撑机制、利益协调机制。

1.人员素质低。基层队伍中,特别是村防疫员大多为临时雇佣人员,年龄偏大,不能独立完成移动智能识读器的信息录入和上传工作,严重影响畜禽标识数据库建设工作的落实。

结 语

在阐述知识生态系统与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共同属性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构建知识生态系统、促进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路径,即依据知识生态系统与创新创业型人才的知识创新性、知识应用性、知识价值增值性和知识网络性4个共同属性,构建以能力化为导向,以实践化、协同化与价值化为支撑的“一核三轴”式知识生态系统。

如何衡量“一核三轴”式知识生态系统的恰适性?主要应关注两点。其一,看这个系统是否反映了创新创业型人才的知识创新性、应用性、价值性及网络化内在属性。其二,看这个系统是否能够遵循创新创业知识的螺旋式演化规律。即在创新创业型人才的知识需求作用下,知识生产节点把隐性知识显性化,并把显性化知识转移给知识传递节点;尔后,知识传递节点内化该显性知识并产生新的显性知识,并转移给创新创业知识消费节点;接着,知识消费节点把知识实践化以利于创新创业;最终,以上转移的各类知识通过知识分解节点融入到社会创新创业知识系统之中。

参考文献

[1] Roxas B G. Entrepreneurial knowledge and its effects on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s: development of a conceptual framework[J]. Asia-Pacific Social Science Reviwe,2008,8(2):61.

[2] 刘金兰.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生态系统的建设[J]. 经济研究参考,2016(13):43.

[3] Por G. Nurturing systemic wisdom through knowledge ecology[J]. The Systems Thinker,2000,11(8):12.

[4] 卢晓东. 如何破解“钱学森之问”?——兼论创新人才培养与大学教学改革[J]. 中国高校科技,2011(7):11.

[5] 柳欣,赵宇兰.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系统动态规划控制研究——基于“知识接口”的新视角[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36(19):29.

[6] Shane S. Fostering a community of scholars at the university of warwick:the wolfson research exchange[J]. New Review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2011,17(1):78.

[7] (美)德鲁克. 管理任务责任和实践[M]. 余向华,陈雪娟,张正平,译.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52.

[8] 刘卫东,余长春. 本科人才培养的知识生态系统属性及运行机制[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6(12):19.

[9] 华中科技大学高等工程教育研究中心课题组. 项目学习的评价——光电工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工程训练体系探索[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6):61.

[10] 刘炜,马文聪,樊霞. 产学研合作与企业内部研发的互动关系研究——基于企业技术能力演化的视角进步[J]. 科学学研究,2012,30(12):1861.

[11] Tansley A G. The use and a buse of vegetational concepts and terms[J]. Ecology,1935,16(3):307.

[12] 张兄武. 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多元协同培养机制的构建[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6(4):37.

[13] Politis D. The process of entrepreneurial learning: a conceptual framework[J]. Entrepreneurial Theory & Practice,2005,29(4):399.

[14] Alarez S A,Busenitz L W. The entrepreneurship of resource——based theory[J]. Journal of Management,2001(27):755.

[15] Holcomb T R. Architecture of entrepreneurial learning:exploring the link among heuristics,knowledge and action[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2009,33(1):167.

[16] 马鸿佳,宋春华,毕强. 基于创业生态系统的多层级知识转移模型研究[J]. 图书情报工作,2016,60(14):16.

 
刘卫东,余长春,雷轶
《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0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