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赵国武城戈及其地望辨析

更新时间:2009-03-28

仅以出土铭文戈而言,有两件赵“武城戈”存世。一为《殷周金文集成》17.11377,内刻铭文为“十四年武城命(令)口口早、[庫]啬夫事(吏)、冶章執(撻)齊(劑)”[1]171;另一件为赵惠文王时期的武城相邦戈 见台北古越阁编印:《古越阁商周青铜兵器》,1993年。裘锡圭序指出:戈铭之武城,其长官不称令而称相邦,疑是为孟尝君或平原君封邑时之东武城。封邑之长官称相邦,与汉代侯国之长官称相同例。,内铸铭文为:“七年武城相邦畋口口工师啬夫口口冶妾执剂”。黄盛璋先生指出“执剂”,应该释读为“挞剂”,赵国铸造“挞剂”、“库造”,是赵国兵器特别标志。但他认为由于字为锈掩,尚不能确定。 见黄盛璋:《试论三晋兵器的国别和年代及其相关问题》《考古》,1974年第1期。也见单利勤《<殷周金文集成>兵器铭文校释》,安徽大学硕士论文,2012年。裘锡圭先生指出赵国有东西两个武城,一在今内蒙古清水河附近,《汉书·地理志》属定襄郡;另一在今山东省武城县,即《史记》谓平原君封地“东武城”,《汉书·地理志》隶清河郡。东武城曾先封与孟尝君田文,后封平原君赵胜。裘先生认为:“(2号戈)戈铭之武城,其长官不称令而称相邦,疑是为孟尝君或平原君封邑时之东武城。”今以其说为是,1号戈“武城”后有“令”,似为赵之西武城。 见朱力伟:《东周与秦兵器铭文中所见的地名》,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4年。文章根据裘锡圭先生认为此戈年代有属惠文王或孝成王两种可能,又根据董珊先生《战国题铭与工官制度》第一章第48页,倾向于惠文王而从董说。

需要留意的是,啤酒行业目前集中度很高,巨头持续吞并中小啤酒厂的可能性很大,燕京啤酒在中高端市场缺乏竞争力,未来有被并购的预期。

程恩泽《国策地名考》卷九:“东武城,本策秦攻赵章,君无覆军杀将之功而封以东武城。恩泽案:《地理志》清河郡郡国志作清河国,有东武城县。《正义》贝州武城县外城。七国时赵邑。《寰宇记》:盖以定赵,襄有武城同属故此加‘东’也。钱坫曰:东海郡南成郎南武城也。故此云‘东’,按此说非是。鲁自有东武城,在今费县,与赵无涉。晋太康年去‘东’字。今地志俱云后魏去‘东’字。今山东临清州武城县西十里有东武城故城,即平原君封邑也。《方舆纪要》谓在直隶清河县,盖地相接也。”

笔者认为这两件兵器,都是赵国兵器无疑。结合程恩泽先生的分析,同意“武城相邦”戈的武城应该是东武城,因为做过相邦的平原君封地即东武城。但武城令的“武城”是不是裘锡圭先生及上文唐代以来所提的西武城,即在今内蒙古清水河附近,《汉书·地理志》属定襄郡的武城? 上文程恩泽所举,《太平寰宇记》:盖以定襄有武城同属赵。赵国东武城是针对哪个武城命名为“东”的?前贤学者对此问题并未取得一致意见,笔者兹作续貂之论。

“武城相邦”戈的“武城”是相邦戈,因为封孟尝君的封邑记载不详,故“武城相邦”戈应与赵平原君作相邦及其封邑有关。《史记》卷76《平原君虞卿列传》记载:“平原君相赵惠文王及孝成王,三去相,三复位,封于东武城”。[2]2365“虞卿欲以信陵君之存邯郸为平原君请封。……割东武城而封君者,……”。可见,平原君的封地是实封,有其具体封地的。又《战国策》赵策也有相关记载,公孙龙说平原君:“君无覆军杀将之功而封以东武城”。这个东武城具体地望在何处?《史记集解》:徐广曰:“属清河”。《汉书》的《地理志》清河郡,辖县十四,其中有东武城[3]1577。同书的汉平原郡无东武城[3]1579。《后汉书》的“郡国二”在清河国有属县东武城。《史记正义》认为东武城在“今贝州武城县也”。[2]2365这是针对唐代而言的。同样是唐代的历史地理著作《元和郡县图志》河北道一:“贝州:管县有清河、清阳、历亭、东武城”等[4]461。可见,此与《史记正义》解释一致。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图志》:“东武城县,本七国时赵邑也,史记曰赵平原君赵胜封东武城,即此地也。盖以定襄有武城,同属赵,故此加‘东’字以辨之,属清河郡。隋开皇三年属贝州,皇朝因之”。[4]464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三十四高唐州属县三有武城县,“本汉东武城县地,属清河郡。后魏为武城县地。隋开皇初改武城为清河县,别置武城县于此,仍属贝州。唐因之。宋属恩州。元属高唐州”。并指出,“东武城故城,县西四十里。”[5]1609平原君东武城封地地望所在为历代传世文献记载确定,所以,“七年武城相邦”戈的武城即指东武城,对此,学者没有争议。古文字资料也有东武城的记载,传世战国齐官印有“东武城攻师玺” 见高明《中国古文字通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472页,有战国齐官印“东武城攻师玺”。。从古玺印看,赵东武城曾一度属齐,齐国设置过东武城县。

1.2.1 全盆腔放疗1个疗程 体外照射野上界:第五腰椎上缘;下界:耻骨联合下缘,外侧界:真骨盆外1~2 cm ,面积为(16~20)cm×(14~15)cm。全盆腔中央挡铅野设计:同全盆腔野,中央挡铅宽度:前野4 cm,后野5cm,外照射使用6MV-X线直线加速器治疗机:180~200 cGy/次,1次/天,5次/周,放疗1个疗程25次。未手术患者体外放疗剂量达30 Gy/15 f后,中央挡铅4 cm,开始行腔内照射使用Ir 192高剂量率后装治疗,在宫腔、颈管内进行,每周1次,每次剂量5~7 Gy,A 点量30~42 Gy。

因此,赵武城相邦戈的“武城”为东武城,平原君的封地东武城地望位于今山东德州武城县西北。可以信从,之所以叫东武城,是针对赵国邺城南部的战国赵国武城,即今磁县南部的讲武城而言的,非针对汉代设置的定襄郡的武城而言。赵武城令戈的武城,当为今河北磁县之讲武城,并非西汉的定襄郡武城县。

从上文可知,定襄郡武城城址是汉代的,并非从战国延续;此地武城之名很难说在战国时期就存在。鲁鑫在南开大学博士论文《东周郡县制度研究》一文有“赵国置郡考”,赵国设郡只有上党郡、雁门郡、代郡、九原郡、云中郡五个郡,并没有定襄郡。因此,汉代以后学者把定襄郡所辖武城县说成是战国赵国武城,还缺乏依据。李逸友认为西汉定襄郡武城县治所古城遗址和林格尔县新店子乡榆林城为武城县城 见内蒙古文物工作队等:《和林格尔汉墓壁画》,文物出版社,1987年;另据,李逸友:《内蒙古历史考古学的发现与研究综述》,《内蒙古社会科学》1992年第2期。。该遗址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900米,南北长300米,周长约2400米。城墙为夯筑,墙基宽6米,残高3.7米,夯层厚9至12厘米,地表散布有大量残砖、瓦。城西的城麻沟有汉代墓群。此为汉代定襄郡武城县 据李逸友:《论内蒙古文物考古》,见《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1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年。转引自李放:《内蒙古地区秦汉边城研究》,内蒙古大学硕士论文,2014年。。赵虹波在中央民族大学硕士论文《汉代北方边城研究》中认为:“定襄郡武城县故城在今平鲁县西北塞外归化城西南,治今内蒙古清水河县北。”此地遗存都呈现汉代城址的特征,并不说明战国此地存在一个名为“武城”的城邑。尽管先秦赵国的疆域延伸到这个区域,但是,唐代以来前贤所谓的东武城参照的西武城,并不可能在此地。

武城县。莽曰桓就。王先谦《汉书补注》记载:“后汉因,《续志》作武成;《一统志》,故城在今平鲁县西北塞外归化城西南。”《绥远通志稿·清水河县》认为此说不确,认为定襄郡属县不可能位于诸云中辖境。它认为如《山西通志》所说,武成位于清水河县北境而稍跨和林格尔县之南端。徐继畲在《两汉志沿边十郡考略》中论证为“后汉志作武城”(很明显此处所记颠倒)。在今归化城西南。十三州志武城县在善无县西五十里。北俗谓之太罗城。以地势推之。当在今朔平府右玉县边外。清水河之东。周振鹤认为治今内蒙古清水河县北。《中国历史地图集·西汉并州图》将其标注于紧接清水河县治西北角。今世学者们根据考古资料推定其县治在今和林格尔县新店子古城。李逸友、周清澎等持此种观点。

先秦时期,武城在赵国以外也有多处,或者方位命名之间是以汉代为依据的。尽管程恩泽说:“鲁自有东武城,在今费县,与赵无涉。”但是,我们仍可以梳理一下汉代以来学者关于武城地名的看法。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有两武城。“曾参,南武城人,字子舆。少孔子四十六岁。”“澹台灭明,武城人,字子羽。少孔子三十九岁。”张守节《正义》引《括地志》云“南武城在兖州,子游为宰者。”又引《地理志》云:“定襄有武城,清河有武城,故此云南武城”[2]2205。孔子弟子曾子、澹台灭明本皆武城人,为什么单在曾子里籍前加一“南”字呢?顾炎武《日知录》卷31《曾子南武城人》云:“宋程大昌《澹台祠友教堂记》曰:‘武城有四:左冯翊、泰山、清河、定襄,皆以县名。……’清河特曰东武城者,以其与定襄皆隶赵,且定襄在西故也。若子游之所宰,其实鲁邑,而东武城者,鲁之北也,故汉儒又加南以别之。史迁之传曾参曰南武城人者,创加也,子羽传次曾子,省文,但曰武城。”[11]1735再者,清代学者阎若璩《四书释地》“武城”条:“曾子居武城,即(仲尼弟子列传)之南武城,鲁边邑也。在今费县西南八十里石门山下。吴未灭与吴邻,吴既灭与越邻。……(史记)加‘南’于武城上者,别于鲁之北有东武城也,明曾子之为费邑人也。”曾子故里在春秋鲁国的武城,汉代为南武城,唐代到明清的费县南武城,今天山东平邑县南武城 见阎若璩:《四书释地》,转引自李洪廷《曾子故里武城考略》,《烟台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还有学者认为曾子为山东嘉祥南武城,我们这里不做讨论。这里,我们知道,东武城、南武城之名,在汉代被汉儒以当时行政区划方位区别之,并非以战国时期地名作参照而称之。定襄郡之武城,前文已经证明非战国赵国时期的武城是显然的。上文“武城有四:左冯翊、泰山、清河、定襄,皆以县名。”这都是针对汉代而言的。清河即战国东武城所在地,所谓“东”是汉代人所加。泰山,是指曾子所居南武城山东嘉祥的说法。至于左冯翊的“武城”,“武城,也叫武平城,是春秋战国时期秦晋边界上的一个重城。秦汉时武城置县,属左冯栩,东汉时县废”。《史记·秦本纪》引《括地志》:“故武城,一名武平城,在华州郑县东北十三里。”《水经注·渭水》:“渭水又东与东石桥水会,故沈水也,水南出马岭山,北流迳武平城东。”学者考证,这个武城,又叫武平城,在今华县县城东孙家庄村北[12]。这些是汉代之后到清朝前贤们对武城地望的看法,但学者并没有意识到他们以西汉之后论及战国的谬误。

曹凤《西汉云中郡与定襄郡》一文,在定襄郡所辖“武城县”条:

这个定襄郡武城县是否为赵国的另一个武城?定襄郡始建于汉代,有武城县隶属于定襄郡。《汉志》记载:“定襄郡有武城”。此武城是“汉武城故地”,并非战国赵国所设置的武城。此定襄武城为汉朝所建,而东武城则为战国时赵国所建,定襄郡治所在成乐县,治今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西北。下辖武城,治今内蒙古自治区清水河县北。笔者认为,战国赵国东武城之名的“东”,并非针对汉代定襄的武城而命名的。战国时城邑的取名怎么会参照汉代所建城邑呢?笔者承认战国赵国东武城之外还存在一个武城,即兵器武城令的武城,但未必是汉代定襄郡所辖“武城县”。

那么,战国赵国东武城之外的另一武城在何处?查阅谭其骧的《中国历史地图集》“诸侯称雄形势图”(公元前350年)和“赵国、中山国”地图,可以看到,在赵国境域中有两个武城,一个在赵国东部边境和齐国接界,标为武城,括号注明是“东武城”;另一个在邯郸以南,长城以北,漳水之畔,标为“武城”。笔者认为东武城之名的“东”就是针对邯郸之南的武城而言的,并非汉代定襄郡所辖之武城县。邯郸之南这个武城其地望在今河北磁县讲武城村,证据为:《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公元前233年,即赵王迁三年,秦定平阳、武城,此武城位于今河北磁县南[8]。《史记·赵世家》“秦攻武城,扈辄率师救之,军败,死焉。”《水经·漳水注》:“《史记》秦破赵将扈辄于武遂斩首十万,即于此处也” 郦道元撰,郭守敬疏,熊会贞参疏:《水经注疏》,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989页。这里郭守敬引梁玉绳《史记志疑》“考《赵世家》,秦攻武城,扈辄率师救之,军败,死焉。据此则《牧传》言武遂城,乃误衍一‘遂’字。”“武遂”应为“武城”。。此武遂即武城,位于河北磁县南[9]。王洪瑞先生发表一文,对武城定襄郡说提出质疑:“赵地所名武城者有二:一为东武城 ,即赵平原君封邑。《平原君虞卿传》:‘平原君……转于东武城’。《正义》:‘今贝州武城县也’。在今山东武城西。一为武城邑,司马彪《郡国志》云:‘邺县有武城’,在今河北磁县西南。两相去甚远,必有一误”[9]。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条:秦王政十四年“桓齮定平阳、武城”。《史记·六国年表》条:“定平阳、武城、宜安”。对此,王洪瑞先生分析到“平阳据《正义》引《括地志》云故城在相州临漳县西二十五里,即现在河北临漳附近。距山东武城四百余里,似不应有如此差误。而河北武城为平阳附近一小城邑,相距仅数里。它北依赵南长城,南据漳水,易守难攻,实为赵边塞重镇。武城陷落,邯郸不保,地理位置非常重要。从双方不惜投入数十万兵力相争夺看,《赵世家》所言武城很可能即为此地。且考《秦始皇本纪》和《赵世家》知,秦军的进攻路线为平阳——武城——赤丽——宜安,而武城恰处在秦进军路线的咽喉上。”[9]这样的分析甚是。晋司马彪《续汉书》郡国志记载,魏郡邺县有武城就是指此地。1959年《河北磁县讲武城调查简报》一文认为:讲武城战国属于赵地,“武城在北魏时属邺县(见魏书地形志上)。关于武城的地理位置,《水经注·浊漳水条》有如下的记载‘漳水又东,迳武城南,世谓之梁期城。梁期在邺北,俗亦谓之两期城,皆为非也。司马彪《郡国志》曰:邺县有武城,武城即斯城矣。漳水又东北,迳西门豹祠前’”。磁县讲武城的位置与《水经注》记载的武城位置符合。城内唐墓所出尚登宝墓志有“合葬于故武城内”,证明唐代此城已废。因为曹操据邺,此城被传为曹操所筑习武之城,在宋代讹传为讲武城了。[10]据邯郸市政协前文史委主任刘心长见告,此武城,是战国赵国的南大门,与赵国南长城相连,类似中国古代北部长城之山海关的位置,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因此,前有赵国大将扈辄被秦所败,斩首10万;后李牧在此拒秦,在宜安大败秦军。这一负一胜,说明赵国武城邑有赵国南部边境的军事城邑性质。

党组织要注意运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参与其中,发挥作用。具体而言,在选人方面,党组织要发挥“党管干部、党管人才”的作用,与后备干部管理工作结合起来,同行政部门一起做好人才的确定与培养工作;在用人方面,党组织可运用先进的管理理念与方法,制定企业人才成长规划,建设核心人才队伍,形成人才梯队;在人才激励方面,在完善薪酬制度之上,党组织要注重用事业发展、公平竞争、科学管理等手段凝聚人才,通过宣传优秀典型、帮助解决员工实际困难等,发挥党组织的情感激励作用,激发企业人才的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此外,河北易县燕下都出土战国赵国兵器有“十四年武城令戈”[1]171,说明赵国除了有一个赵“东武城”,还存在一个赵“武城”,或曰西武城,即赵国应该分置武城和东武城两邑。史籍记载,赵惠文王把武城封给孟尝君;赵孝成王封东武城给平原君。但是学者多认为东武城即赵武城,如缪文远[6]170和钱穆[7]377就没有分清楚。即言赵国存在两个武城,一个谓东武城,一个谓武城。东武城之所以加“东”字,说明赵国还存在另一个武城。我们知道,东武城地望在今山东德州武城县西北。那么,赵国的另一个武城地望位于何处?《水经》白沟水注“清河又东北,迳东武城县故城西。《史记》《平原君传》赵公子胜号平原君,以解邯郸之功,受封于此。定襄有武城,故加东矣”。宋代《太平寰宇记》载:“盖以定襄有武城,同属赵,故此加‘东’也”。综上,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唐张守节《史记正义》、郦道元的《水经注》和清代程恩泽《国策地名考》多倾向于平原君东武城是参照定襄武城而言的。

对于保肢失败的患者,不仅身体上痛苦,心理上也有巨大伤害,经济上需承受巨大压力[1]。导致患者截肢的危险因素众多,本研究所指的保肢失败主要有以下2种情况:一种是保肢手术后肢体未能成活,另一种是肢体虽成活但由于引起严重并发症、中途放弃保肢或后期肢体功能差、畸形严重而延期截肢[2]。

结 论

汉代以来,赵国东武城,即平原君封地的武城,或称清河武城,学者多没有异议,此地应该为武城相邦戈的铸造地,或者指平原君赵胜作相邦时之地。但赵国另外一个武城,经常为汉代以来的学者所忽略。或者把赵国东武城与武城《史记·秦始皇本纪》:秦王政十四年“桓齮定平阳、武城”。《史记·六国年表》:“定平阳、武城、宜安”。笔者认为,平阳在今河北临漳附近,武城在今河北磁县讲武城,宜安在今河北石家庄藁城,皆相距甚近。所以,此武城不会位于汉代定襄郡武城县,即今内蒙古清水河附近。混为一谈。《资治通鉴·卷六》:“桓齮伐赵,取宜安、平阳、武城。桓齮定平阳、武城。”“平阳、武城”并称,说明相距不远,还有宜安,皆在今天河北南部地区。所以,东武城之外的赵国武城,绝非与平阳距离遥远的定襄郡所属的汉代武城县。

关于武城令戈的地望,后晓荣《战国政区地理》“赵国政区地理”有“武城”条:

传世战国赵兵器“十四年武城令”戈(《集成》17-11377戈),铭文“十四年武城命(令)□□苜□,蔷□□□,治章执齐”。该戈为易县燕下都出土,铭文‘执齐’为赵国兵器之特征。武城为赵地,一度为孟尝君之封地。《战国策·赵策》:“赵王封孟尝君以武城,孟尝君择舍人以为武城吏。”《史记·赵世家》:“幽缪二年,秦攻赵武城。”其事又见《史记·秦始皇本纪》云:“十四年,攻赵,定平阳、武城。”《正义》云:“即贝州武城县外城也,七国时赵邑。”钱穆考之:“平阳近邺,今河北临漳县西。”又《图集》第一册的“战国赵国”中,平阳西有城邑“武城”。今从该戈铭文可推之赵置武城县,其地在今河南省安阳北与河北交界之地。”[13]121

后晓荣所谓的“赵置武城县”,其地在今河南省安阳北与河北交界之地,可谓一语中的。“武城令”戈的武城,即我们考证出的今河北磁县讲武城。需要指出的是后晓荣先生把平原君封地东武城与赵国另一武城混为一谈了,但他没有赞同汉代定襄郡武城县说法是值得肯定的。因此,“七年武城相邦”戈的武城地望即平原君封地东武城,“十四年武城令”戈的武城地望是赵国的另一武城,即今天河北磁县讲武城村。这正是谭其骧先生《中国历史地图集》“赵、中山”所标出的赵国两个武城,而未标出汉代定襄郡武城县为赵国武城,看似无意为之,实乃真知灼见,厥功甚伟,这使得先秦赵国武城地望问题得以廓清。

只有在全面地了解我国心血管健康状况、疾病严重程度和流行现况的同时,评价我国的心血管疾病防控状况。CHI对于政府职能部门能很好的完善慢性保障政策,提高居民整体健康素养水平;在疾控系统可强化一级预防,提高疾病知晓率,并完善慢病监测网络以及危险因素的宣教与干预;对于临床工作,可完善医院防治体系建设,提高心血管疾病救治能力,并严格质量管理;更重要的是立足于基层医疗,提高基层医生的数量与诊疗水平,完善基本药物和检测设备的配备,同时提升基层全科医生的数量。

参考文献:

[1]张亚初.殷周金文集成引得[M].北京:中华书局,2001.

[2]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3]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4]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3.

[5]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M].北京:中华书局,2005.

[6]缪文远.战国制度通考[M].成都:巴蜀书社,1998.

[7]钱穆.史记地名考[M].北京:中华书局,2001.

[8]赵雁侠.先秦赵国疆域变化[J].郑州大学学报,1991(1).

[9]王洪瑞.赵将扈辄死地武城考[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8(4).

[10]河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河北磁县讲武城调查简报[J].考古,1959(7).

[11]黄汝成.日知录集释(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12]呼林贵.踏察春秋战国时秦晋武城遗址[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1985(3).

[13]后晓荣.战国政区地理[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3.

 
张润泽,范文华,黄楠
《邯郸学院学报》 2018年第01期
《邯郸学院学报》2018年第0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