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重庆方言中准话语标记“不存在”的语用研究

更新时间:2009-03-28

一、“不存在”与话语标记

在现代汉语中,“不存在”是由副词“不”和动词“存在”组成的一个偏正短语,其语义主要由“存在”承担,“不”只是对“存在”的否定。《现代汉语词典》(第 7版)对“存在”解释为:“①[动]事物持续地占据着时间和空间;实际上有还没有消失,如‘双方观点存在着明显分歧’。②[名]哲学上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客观世界,即物质,如‘物质决定存在,不是意识决定存在’。”[1]

由上面的解释和例子可以看出,“存在”在现代汉语中有动词和名词两种词性,语义实在。副词“不”和动词“存在”组合后,“存在”的语义并未发生变化。

例1 事情已经解决,不存在任何问题。

角膜移植排斥反应不同于其他大器官移植。这归结于角膜的无血管结构及角膜特殊的免疫状态:免疫偏离。然而,植床发生新生血管,可以活化角膜缘朗汉氏细胞,并促进淋巴管的生长,增加抗原及抗原提呈细胞向淋巴结转运,诱导发生TH1细胞介导的免疫排斥反应。所以在伴有新生血管的角膜植床及有角膜排斥病史的角膜移植中,其发生排斥反应概率却与大器官移植相似。BACHMANN等[6]的研究显示,角膜植床的新生血管与移植排斥的发生相关,而本次研究并未发现角膜植床新生血管与术后发生排斥反应有关,但根据国内外现有研究,不能明确术前植床新生血管与排斥反应的发生无关。

这种意思在重庆方言中也有体现,但是,在重庆方言中,“不存在”更多时候是出现在以下交际中。

例2 甲:老板,你这个衣服会不会洗了就缩水哟?

乙:不存在,要是缩水了你给我拿回来。

例3 甲:上次真是谢谢了,要不是你帮我,我都不知道怎么办。(此时甲将两千元钱递给乙)

乙:说这些,不存在。

例2中甲是买方,乙是卖方,两者正谈论衣服是否缩水的问题。例3中甲乙是朋友,甲向乙借了钱,现将钱归还,并表示感谢。例2、例3中的“不存在”在重庆方言中读作 pu21ts’ən21tsai213,分别表示“不会的”和“不客气”之义,与《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的两个义项并没有很直接的联系。我们也不便和不必补充出“不存在”后的宾语成分,如果将其删除,原句的句义并不会改变,所以这里的“不存在”已经不能按照其常规用法来理解。

近年来,现代汉语中的“我说”“完了”“你看”“不是”“好人吧”(枞阳方言)“讲话了”(长春方言)等也如重庆方言中的“不存在”一样,不能用概念意义和常规用法对其进行解读和使用,因为它们已经由意义实在的语言单位虚化成了意义空灵的话语标记。话语标记并不对命题的意义发生影响,基本不具有概念语义,而是作为话语之间的连接成分,指示前后话语之间的关系,标志说话人对于话语单位之间的序列关系的观点,也可以表明说话人对所说的话的立场和态度。

对于PLC控制技术和系统,它不仅可以应用于单工序的应用过程控制,而且还可以将通信和信息两大模块合理的融合在一起,以加强在生产过程中对项目的协调和控制。在工业自动化中应用的PLC控制技术,包括远程站、主站层、现场传感器。在远程站和主站层之间的有效连接取决于通信总线,然而远程站与现场传感器之间的有效连接取决次级电缆。

通过考察分析,我们发现重庆方言中的 “不存在”在多数情况下意义并不实在,不是副词“不”和动词“存在”的组合,而是已经由实变虚,变为一种主要用于表达说话人主观态度的语言单位,它与话语标记的定义基本吻合,在大部分句中位置灵活,不与相邻成分构成任何语法单位,删除之后不会影响语句句法的合法性和语句命题的条件,并可以通过停顿或调值高低来识别。只是,虚化后的“不存在”与偏正短语“不存在”在小部分语境中还处于纠结状态,两者并未完全区分,这部分“不存在”既可以被看成是话语标记,又可以被看成是省略宾语且语义有些磨损的偏正短语。以前面的例2为例。

甲:老板,你这个衣服会不会洗了就缩水哟?

乙:不存在(缩水的可能),要是缩水了你给我拿回来。

王老师:所以,如果有的一线教师有意愿、有兴趣去做研究、写论文,当然应该鼓励;但如果他们没有这个想法,又何必拿职称去强迫他们呢?这种做法导致的结果只能是一篇又一篇的学术垃圾和日益普遍的弄虚作假行为,对教师无益,对学术更是有害。

虽然我们可以将例2中“不存在”后省略的宾语补充出来,但是补充后(不存在缩水的可能)与补充前(不存在)相比,不仅语义更加累赘,而且无法准确表达出说话人乙肯定无疑的情感态度。这是因为重庆方言中的 “不存在”虽然在部分语境中未完全虚化,但毕竟是语义弱化了的语言单位,与偏正短语“不存在”还是有区别的。所以,我们把这种虚化后的“不存在”归为准话语标记,即一个语言单位语义弱化后,既具备话语标记的特征,又具备部分概念性意义。

二、“不存在”的语用意义

在重庆方言中,作为准话语标记的“不存在”,往往会随着语用环境的变化而表达不同的语用意义,但是通常情况下,每个话语标记都会有一个核心意义,要对核心意义作具体的阐释,还要依靠上下文的具体语境才能确定[2]。重庆方言中“不存在”虽然可以用于不同的语境,表达不同的语用意义,但是其核心意义是否定和弱化,以此让听话人宽心。在不同的语境中,重庆方言中“不存在”否定和弱化的内容不同,相应产生了不同的语用意义。

(一)否定和弱化对方的疑虑

重庆方言中“不存在”的第一种语用意义多出现在买卖双方的对话中,一般是买方对商品的质量提出疑虑,卖方用“不存在”来否定和弱化买方的疑虑,即买方的疑虑是不会发生的,从而肯定了商品的质量,让买方放心,使得交易顺利完成。

乙:月考个嘛,对你来说,不存在。

品牌延伸是指利用现有的品牌推出新的活动系列。比如,图书馆如果在儿童阅读推广领域中创立了自己的品牌,则可以利用同一品牌的成功效用将活动推广至青少年,乃至成人系列。品牌延伸虽然存在一定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但是它在充分利用原有品牌的优势、降低成本、提升品牌内涵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因而,品牌延伸规划是对品牌未来发展领域的清晰界定,也是品牌战略的一个方面。

在例14中,学生会换届竞选结果公布后,一同学落选,乙用“不存在”表面上是否定和弱化了没当上生活部部长这一事件的遗憾,表明其洒脱、大度的处世态度,而实际上是说话人借用“不存在”所具有的这种语用功能来掩饰尴尬,维护自己的面子。

例5 甲:你这个藕怕炖都炖不耙哟。

乙:哎呀,不存在,我这个是正宗的洪湖藕,保证炖起好吃。

动物形状镀金银器:主要有鸟形提梁壶容器,马、牛、羊、鹿、虎、鹿和卧狗俑七种,与中亚粟特人所使用的金银器在技法和纹样上非常接近,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异域色彩。

(二)否定和弱化对方的谢意或歉意

重庆方言中“不存在”的第二种语用意义多出现在朋友之间的对话中,一般是发话人就某事向听话人表达歉意或者谢意,听话人用“不存在”来否定和弱化发话人的歉意或谢意,认为两人是朋友,很多事情都是理所应当的,没有必要致歉或致谢,以此来让发话人宽心。

例6 甲:我刚衣服没拧干,把你的衣服弄湿了,不好意思哈。

乙:哎呀不存在,这个天一会儿就干了。

例7 甲:今天真的是谢谢了哟。

乙:不存在,都是这两个人了。

例8 甲:我的快递到了,有点重,我一个人怕搬不回来,可不可以麻烦你去帮我一下呀。

乙:不存在,在哪里?

例6中甲乙是舍友,甲不小心弄湿了乙的衣服。例7中甲乙是朋友,乙请甲吃饭。例8中甲乙是朋友,甲有事请乙帮忙。例6、例7、例8都是发生在关系亲密的人之间的交谈。例6中,乙用“不存在”否定和弱化了甲的歉意,认为弄湿衣服并非大事,所以没有必要道歉,从而让甲宽心。例7中,乙用“不存在”否定和弱化了甲的谢意,认为请客吃饭是很正常的事情,所以用不着特地表示感谢,从而让甲宽心。例8中,乙用“不存在”否定和弱化了甲羞于开口的想法,认为两人彼此帮忙不会麻烦,从而让甲宽心。

(三)否定和弱化对方的赞扬

重庆方言中“不存在”的第三种语用意义多用于含有赞扬的交际中,一般是发话人看到了听话人的长处,从而赞扬对方,而听话人用“不存在”来否定和弱化发话人的赞扬,认为目前的状况并没有发话人想的那么好,这样既表达了自己的谦虚,又缩小了交际双方的差距,从而使对方宽心。

例9 甲:耶,你最近混得不错哟,大奔都开起了。

乙:哎呀,不存在不存在,混口饭吃。

例9是在同学会上,甲对乙目前过得很好表示赞扬,而乙用“不存在”来否定和弱化了甲的赞扬,认为现在的生活并没有达到甲所谓的“混得不错”那种水平,只是还将就而已。这样就缩小了两者之间的经济差距,既表达了乙的谦虚,也让听话人宽心。

(四)否定和弱化事件的难度

重庆方言中“不存在”的第四种语用意义出现在调侃或者倾诉的对话中,一般是说话人认为某事对于自己或听话人来说有一定难度,觉得自己或对方做不到,听话人用“不存在”来否定和弱化该事件的难度,认为此事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并没有说话人想得那么难,自己或对方可以轻易做到,以此表达自己的洒脱或给予对方信心。

一方面,主讲学生由于资料准备不充分,对汇报的科学问题认识模糊,或阐述理论较为片面,不能准确把握主题,导致部分Seminar内容质量较低;另一方面,对于听讲者而言,如果缺乏相关知识基础,那么理解专题内容就会存在困难,且不能很好地融入交流讨论中。

例10 甲:哦豁,这盘回去怕是要跪搓衣板哟。

乙:跪就跪,不存在。

例14 甲:你这次没有当上生活部部长,挺遗憾的。

例4 甲:老板,再给我套一个袋子,你这个那么薄,怕我提不拢屋哟。

例10中,乙是个“妻管严”,在外打牌输钱后,牌友对其调侃。例11中,甲明天要考试,现在比较紧张,朋友对其鼓励。例10和例11也是发生在朋友间的交谈中。例10中,乙用“不存在”否定和弱化了这件事情(跪搓衣板)的难度,认为跪搓衣板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以此表现了自己的洒脱——别人看来是有难度的事情,“我”都不当回事。例11中,乙用“不存在”否定和弱化了考试的难度,认为这只是一次月考,而且对甲而言,即使没复习完,也一样可以考好,所以考试并非难事,以此来给予甲信心,让甲宽心。

三、“不存在”的语用功能

重庆方言中“不存在”在话语交际中的语用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肯定自我观点、标记社会关系、显示处世态度。在实际交际中,重庆方言中“不存在”的三种语用功能并非各自独立,而是处于一种融合的状态,只是在具体的语境中,某一语用功能会更明显、更突出而已。

从图6和图7中可知:当混合物流速Vm或者爬坡高度h变化时,管段后泥沙颗粒的体积分数分布存在明显的差异,其中混合物流速的影响较强,爬坡高度的影响较弱。当混合物流速或者爬坡高度增加时,泥浆在垂直主流方向的二次流动加强泥浆的混合,故颗粒的体积分数梯度降低。

(一)肯定自我观点

在市场交易中,买方通常会对商品的质量存有疑虑和担心,那么,为了顺利达成交易,卖方需要通过肯定所售商品的质量,消除买方的种种疑虑,取得买方的信任,从而使交易顺利进行。“不存在”在重庆方言中就具有肯定自我观点的作用,如例2、例4、例5。在交际中,卖方使用“不存在”先否定和弱化买方的顾虑,进而肯定自我观点,以此来取得买方的信任,从而实现交际目的。以该功能为主的“不存在”通常以音高加强的形式出现在话轮起始位置,并在具体语境中伴随非语言形式(动作、表情)进一步肯定发话人的观点。

(二)标记社会关系

从例6、例7、例8中可以看出,“不存在”在重庆方言中多用于关系亲密的人之间,表示“没关系”或“不用谢”之义。虽然可以把“不存在”换成“没关系”类的表述,但两者在表情达意方面却有些差别。

2) 运价公开性.华南公共驳船快线运价不透明,各家驳船公司运价不统一;且运价不稳定,根据市场供需情况随时变动.

例12 甲:不好意思哈,刚才水卡没钱了,就用了你的,我待会转给你吧。

乙:不存在,用就用呀。

将例12中的“不存在”换成“没关系”。

甲:不好意思哈,刚才水卡没钱了,就用了你的,我待会转给你吧。

乙:没关系,用就用呀。

马克思的矛盾观点就是在激烈地解构黑格尔唯心矛盾观的基础上生成的。马克思认为黑格尔的矛盾观的最大错误就在于它的唯心性,并指出“理性一旦把自己设定为正题,这个正题、这个与自己相对立的思想就会分为两个互相矛盾的思想,即肯定和否定,‘是’和‘否’。这两个包含在反题中的对抗因素的斗争,形成辩证运动。”[1]140也就是说,用思辨来解决现实矛盾,只会带来无限循环的纠结与迷途。

例13 甲:和你聊完,真的开心很多,谢谢了哈。

乙:不存在,这两个人。

将例13中的“不存在”换成“不用谢”。

甲:和你聊完,真的开心很多,谢谢了哈。

乙:不用谢,这两个人。

Simulation on Trunk-Branch Route Network for Ports Sharing Berth Resources……

例12中,甲乙是室友,甲用了乙的水卡。例13中,甲乙是朋友,甲向乙倾诉烦恼。从例12、例13中,我们可以看出,变换前后,交际双方的社会关系和交谈氛围都有差异。在交际中,语言具有建立和维持社会关系的功能,即Brown和Yule所说的“interaction use of language”(语言的互动性使用)。换言之,在使用互动性为主的语言时,说话人所考虑的主要是有效地建立和维持社会关系,所用的语言则主要“以建立和维持关系为目的”[3]。相比“没关系”类答语而言,“不存在”标示了交际双方关系亲密,且这种关系在交际中得以维持,因为它更随意、更自然,更易表现出言说者“大度”和“不在意”的态度,表达“我们俩关系很好,所以用不着道谢或道歉”的语用意义。有时,甲乙双方可能只是普通朋友,但是若乙用“不存在”来回复甲的道歉或道谢,那么,交际双方亲密的关系得以建立,传递出乙未把甲当外人的语用意义,从而标记了两者的社会关系。

(三)显示处世态度

话语中多多少少总是含有说话人“自我”的表现成分,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情感,从而在话语中留下自我的印记[4]。从例9、例10、例11中可以看出,对于同一件事,不同人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而说话人使用“不存在”时,就已经把自己的处世态度显示了出来。如在例9中,说话人用“不存在”表明开奔驰车也没有达到“混得好”的水平,以此显示出其谦虚的处世态度。在例10中,说话人用“不存在”表明跪搓衣板并非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以此显示出其洒脱的处世态度。

在实际交际中,“不存在”有时还会用于掩饰说话人的尴尬,维护说话人的面子。

例11 甲:哎呀明天就要考试了,我还有好多没有看哟。

乙:不存在,生活部部长个嘛,没啥好遗憾的。

乙:不存在,你就这样提起走几个来回都没得事。

四、“不存在”的虚化影响因素

话语标记是一种基于相关词语基本词义又超出原有词义的语用现象,是语法化了的语用法[5]。而语法化通常包括虚化 (有实在意义的词演变为意义空灵的语法成分的过程)和词汇化(短语或词组逐渐凝固或变得紧凑而变为单词的过程)两个重要方面[6]。准话语标记“不存在”是虚化的结果,其虚化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三:语言经济性原则、隐喻机制、使用频率和使用范围交互影响。

(一)语言经济性原则

语言的经济性原则有两种不同的实现方式:一是在效果不变的情况下,尽可能减少投入,在句法演变中,表现为结构的简约化,如词语替代、省略等;二是在投入既定的情况下,尽量扩大效果。如在语用行为中,充分利用语境、预设、衍推等条件实现“逻辑约缩”[7]。比如例4,可作如下理解。

1.遵守党的章程。党章是党的根本大法,它规定了党的性质、指导思想、纲领任务、组织结构、组织制度、党员条件、纪律要求等,是全党共同遵循的思想和行为规范,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所进行的党内活动都应按党章规定来进行。因此,严肃党内政治生活,首先是遵守党的章程。习近平同志强调:“坚持以党章为根本依据,突出尊崇党章、贯彻党章、维护党章。”[5]

甲:老板,再给我套一个袋子,你这个那么薄,怕我提不拢屋哟。

乙:不存在(袋子中途断裂的情况),你就这样提起走几个来回都没得事。

例4中甲是买方,乙是卖方,甲买完西瓜后,担心塑料袋不结实,想向乙再索要一个。例5中甲是买方,乙是卖方,甲在购买莲藕之前,担心其是否能炖软。例4、例5都发生在市场交易中,甲(买方)对“塑料袋是否结实”和“莲藕是否能炖软”提出疑虑和担心,乙(卖方)用“不存在”对甲所担心的情况进行否定和弱化,即塑料袋不会中途破损和莲藕不会炖不软,从而肯定了塑料袋和莲藕的质量,使甲放心购买。

可以看见,卖方说的“不存在”是在语言经济性原则的驱动下,保留状语和谓语“不存在”,省略宾语“袋子中途断裂的情况”而形成的。当宾语(袋子中途断裂的情况)被省略后,原句所表达的否定意义,即对“袋子断裂”的否定,就全部附加到“不存在”上,所以此时的“不存在”语义负荷增加,它不再是一个偏正短语,而是一个承载否定意义,并用于否定对方疑虑、肯定言说者观点的准话语标记。

那么,在重庆方言中,“不存在”后的宾语为何可以省略呢?我们认为,一方面,在口语交际中,话语不宜过长,如“不存在缩水的可能”就不太适合口语语体;另一方面,省略后的“不存在”看似表达否定意义,实则表达强烈的肯定意义,更能满足交际语境的需要。

(二)隐喻机制

隐喻是一种认知方式,指基于相似性,用具体的意义来表示抽象的意义,凭借联想,将一个领域的概念映射到另一个领域。简言之,用一个基本的、具体的事物或概念去体验或理解一个较为抽象的事物或概念[8]

“不存在”具有否定意义,起初用于否定对方的疑虑。因为“疑虑”与“观点”是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所以既然“不存在”可以否定该集合中的一个元素,那么,在隐喻作用下,“不存在”也就可以否定该集合中的其他元素。基于隐喻机制,说话人就可以用“不存在”去否定对方“认为该道歉”“认为该道谢”“认为麻烦”“认为难度大”“认为过得好”等观点。这样一来,“不存在”的语义就更加空灵,适用范围进一步扩大,可用于否定和弱化对方的各类观点,在语义和用法上已不同于偏正短语“不存在”。

(三)使用频率和使用范围的交互影响

词汇化发生的概率与实例的使用频率正向关联,使用频率高会促使使用范围扩大,使用范围扩大也会提升使用频率,在两者的交互影响下,一个虚化了的语言单位的生命力得以维持。重庆方言中的“不存在”早期用于否定对方的疑虑,然后在隐喻机制的作用下用于否定对方的各种观点,其使用范围由小变大。在这个过程中,使用频率提高和使用范围扩大交互影响,使得“不存在”由表义实在的偏正结构虚化为准话语标记,并在语言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并进一步向话语标记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纂室.现代汉语词典[M].7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237.

[2]刘丽艳.作为话语标记的“不是”[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5(6):23-32.

[3]董秀芳.词汇化与话语标记的形成[J].世界汉语教学,2007(1):50-61.

尽管老款车型在国产之后针对隔音降噪表现进行了不少改进,但新一代C级轿车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优化。坐进车内,关上车门,我仿佛被关进了医院的CT室,四周安静得很不真实。当然,具有48伏智能电机的1.5升涡轮增压发动机功不可没,而48伏电气系统的介入也让不少原本需要启动发动机的工况变为仅需电机工作即可。配合9速自动变速箱合理的齿比,想拥有平顺且静谧的行驶体验简直是易如反掌。

[4]丁建明.语言的互动性使用和英语教学[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1):35-37.

第五个支出是社会保障支出,关于社会保障支出的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社会保障支出总量不足;社会保障支出增长缓慢;社会保障支出结构不合理、地区差异显著;社会保障基金增值困难、安全隐患。这个具体的数据大概说一下:2010年的时候我们国家社会保障支出占GDP的2.28%。这个与同期国家比较,比如说以中等发达国家为例,中等发达国家社会保障支出比重是30%,我们是2.28%,社会保障构建上严重投入不足,今天我们所讲的全民享有的、能够覆盖13亿人口的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完全建立起来。

[5]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4):268-275.

[6]周树江,王洪强.论话语标记语的语法化机制[J].外语教学,2012(9):41-44.

[7]江蓝生.跨层非短语结构“的话”的词汇化[J].中国语文,2004(5):387-400.

[8]黄华新,徐慈华.隐喻表达与经济性原则[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5):22-28.

 
王涛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年第0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