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双师型”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及培养策略探究

更新时间:2009-03-28

1 “双师型”教师内涵

“双师型”教师的概念界定对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目前,职业教育对“双师型”教师内涵的界定没有明确统一的标准。本人认为“双师型”教师的定义应该透过表象深入内涵,经过对国家相关政策文件解读和对“双师型”教师内涵的综合理解,“双师型”教师的含义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特征。

1.1 高尚的师德

师德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和情操品质。师德是为师的基本前提,是立身之本。“学高为师,德高为范”。高尚的师德是学生道德修养的楷模,会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深远的影响,可见师德是何等重要。

建立公务员薪酬总额比较体系。依据公务员薪酬指数,结合市场参与主体的薪酬水平,确定公务员薪酬总额,薪酬总额应为公务员从政府部门或者企业人员从企业所获得的所有经济收入。

1.2 具备“双”资格

其一具备“双证书”,即学历证书和技术等级证书。其二具备“双职称”,即学术系列和技术系列职称。具备“双证书”、“双职称”的教师是“双师型”教师的外在表现,是“双师型”教师的基本条件。

选煤是国内目前最有效的节能减排措施,选煤厂节能减排内容见图1。从图中可以看出,选煤厂节能减排内容广泛,发展空间较大,抓住重点,才能行之有效的开展节能减排工作。

1.3 具备“双”素养

指具备“双”能力和“双”素质,即既具备理论教学素质和实践教学的素质,又具有科研能力与特定技术应用能力。其中,实践教学素质往往是在校教师的“短板”。此为“双师型”教师的内涵要求。

为追求规模效应与资金来源,职业院校都经历过大量扩招,导致师资力量相对匮乏,教师工作量偏大,在超负荷工作的情况下,不能顾及自身业务素质的提高。教师无暇或忽视教学规律的探索,沿袭陈旧的教学模式,难以体现职教特色,“双师型”教师得不到成长。

2 “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存在的问题

“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数量与质量是衡量职业院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是提升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保障,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要求职业院校要改变观念,顺应教育发展需求,建立健全“双师型”教学队伍建设机制,尽快培养出一支专兼结合、业务精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2.1 培养环境的问题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是有效的教学方式之一,在整个课堂中,情境教学贯穿始末。合理的教学情境能够充分发挥其教学价值,引导学生更好的学习,就像德国学者所说:一把盐巴放在人们面前,很难直接吞下。但是将其放入到菜中,则会使人品味到美味佳肴。只有将教学情境和教学内容有效结合,才能够发挥作用。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情境创设问题过多,则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学习压力,增加学生学习负担。创设问题情境主要目的是挖掘问题,引导学生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创设过大,那么就会使教学内容变得复杂,学生很难接受,久而久之,学生会对数学学习失去兴趣,产生厌烦心理,对教学效率产生直接的影响[1]。

2.2 来源配置的问题

职业教育的特殊性要求职业教师队伍必须专兼结合。一定比例的“双师型”教师是提高职业院校实践、实训课程质量的基本保障。目前,大部分职业院校的教师都来源于普通本科院校,而来自于科研院所或企业一线的“技能型”教师十分馈乏,师资来源单一,技能教学质量无法得到保证,无法支撑提升职业教育质量的诉求。

由于根深蒂固的原因,重普教轻职教重学历轻技能的现象较为突出。加之职业院校生源主要来自中考和高考低分段毕业生,生源素质欠缺。学校课程体系不合理,实践教学不科学,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导致学者无心教者无意的恶性循环。很多教师认为职业院校学生层次低潜力小,把常规教学管理作为工作标准,而对“双师型”教师缺乏足够的认识与重视,导致“双师型”教师数量一直跟不上时代的需求。更有办学者把职业教育作为赚钱的手段,对职业教育认识不够缺乏重视,对“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漠不关心,导致“双师型”教师失去了培养的土壤。

2.3 集体与个体矛盾的问题

综上所述,“双师型”教师是职业教育师资的一种类型,既具备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有较强的专业实践技能,同时还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等综合能力,持有“教师资格证”和“讲师”以上职称证书并具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或以上)职称”技术精湛的专兼结合型教师。

2.4 地位与待遇的问题

职业院校在教师的管理上,标准不明,考核不准,激励不力,“双师型”教师地位得不到肯定,待遇得不到落实,真正的“双师型”教师难以得到成长或持续发展。

2.5 教学素质与技能素质的问题

通过“产教研”结合,把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科研与企业结合起来,使之更贴近企业生产实际。通过开展行业调查研究,使教师了解所从事专业目前和最新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现状与发展趋势,以便教学与企业实时对接。同时,鼓励教师带着教学课题下企业,向生产一线的能工巧匠、技术骨干人员请教,学习新技术研发新产品教学新知识,实现“产学研”同步发展。

3 “双师型”教师培养的策略

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到“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经历了快速发展期并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中等职业学校生源与普通高中实现1比1,高职高专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中也接近半壁江山的现实,更有普通高校向职业院校转型的计划正在实施,社会对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期望也进一步提高。然而,毋庸讳言,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两个问题,三个矛盾”已成为掣肘职业院校发展的突出问题。

在“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方面,通过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体系,保证师资培养的质量和效益。通过提高双师型教师的待遇如考核评价、利益分配、企业实践补助等鼓励专业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转变。向“双师型”教师作必要的倾斜,激发教师参与培训和自我成长的内在动力。制订“双师型”教师考核标准,将教学效果、企业实践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奖优罚劣,加强绩效导向,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形成良性竞争氛围。

3.1 “产教研”结合培养

职业院校教师绝大多是在学科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产物,本身缺乏企业实践经验,如何让教师在“讲师”基础上获得“工程师”资格,实现单一“讲师”兼具“技能”工程师的华丽转变,开展好在职培训和企业实践是问题的关键。由于认识上的偏差,不少院校把“双师型”教师简单等同于“双证书”或“双职称”教师培养上,而忽视了实践、实训指导能力的提升这一重要因素。教学素质与技能素质的整合可达到“双师型”教师内涵素质要求。

3.2 考核和激励培养

输尿管上段结石伴同侧肾结石是泌尿外科常见疾病。输尿管结石多为单发,肾内结石可单发或多发。随着腔内泌尿外科和微创泌尿外科技术的迅猛发展,新的手术方法不断创新涌现,近年来常有多种方法联合应用于上尿路结石的治疗,联合应用可以是同时操作或先后进行,甚至于反复进行,即“三明治”方法[2]。

3.3 带头人及名师渠道培养

职业院校的学科带头人及名师代表着着某一专业办学水平,是学校品牌和教学质量的标志。通过在校内选拔和培养专业学科带头人和校级名师,为“双师型”教师培养注入动力引擎,促进校内教师加速向“双师型”教师转变。

3.4 校企合作互动培养

校企合作是培养“双师型”教师的重要途径,“引企入校”,建立企业合作工作室,将企业的生产、管理、文化引进教学流程,实现产学研有效结合,这都是“双师型”教师成长的最佳捷径。在合作基础上,定期安排师生与企业员工进行合作生产,或在企业成立分校,互惠合作,实现生产与教学有效对接,教师在教学中实践,在实践中教学,巧妙实现“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3.5 完善院校制度培养

在师资队伍建设日益成为职业院校发展当务之急的形式下,呼吁教育行政部门建立“四结合”培训体系,即学历与职业技能培训相结合、职教理论与执教能力相结合、学校培训与行业培训相结合、职前培训与职后培训相结合的培训体系。推行上岗执业资格证书制,组织相关教师和新毕业教师到企业生产与管理部门实习,取得上岗证或专业技术等级证书;通过职后培训,提升专业理论和教学经验,增强企业实践经验和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一项强国兴邦的系统工程,职业院校及相关职能部门对此应该要有足够的认识。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全方位多角度多途径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机制,为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充足的人才保障,推动职业教育跨越式发展,是我们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的重要任务。

教师:首先,各小组选择一个感兴趣的问题,讨论准备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并把选择的问题和解决思路记录下来。(课件指示学生填写“研究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

参考文献

[1]王艳红.高职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策略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7,(4):227-228.

[2]庞鹤峰,薄煜明,孔捷.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现状及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5,(34):57-59.

[3]李东明,张丽娟,邱欢,等.创新“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途径研究[J].电脑与信息技术,2016,24(6):68-71.

[4]肖凤翔,张弛.“双师型”教师的内涵解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5):69-74.

[5]马骋.中职学校教师职业能力培养的实践与研究——以江苏省张家港第二职业高级中学为例[J].职教通讯,2015,(8):58-60.

 
雷焕平
《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18年第0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