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论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转型升级——兼及吉林省的选择与对策研究

更新时间:2016-07-05

当前,国内外正处于大变革时期。特别是,在金融危机长期化背景下,产业发展面临着严峻的形势。传统产业衰退未减,尚待重振;新产业革命方兴未艾,新兴产业尚未承担起主导产业、支柱产业的使命。整个世界都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历史阶段,概莫能外。无论美德日韩等发达国家、中国发达地区的东部沿海诸省,还是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中西部相对落后地区,都将面对一个新产业体系构建的任务,都将重新确立自己在即将到来的新产业体系中的位置。而吉林省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地区之一,产业转型升级的历史使命更为艰巨。

一、双重产业革命下的大背景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诱发新产业革命,至今已历10年。通过10年的探索和市场引导,新产业革命已经显现出“双重革命”的特征:其一,是对传统产业技术体系中因技术局限性造成的危及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部分就行改造,也就是所谓的“再工业化”部分;其二,是根据新的市场需求对传统产业技术体系进行根本性技术变革的部分,属于一般意义上的产业革命内容。

(一)新产业革命将由四大源技术引领

迄今为止,世界产业革命已有多次,而事实上从整个产业体系的构建上看,真正的产业革命有两次――第一次产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二战后的第三次产业革命以及20世纪90年代的IT革命由于没有带来整个产业体系的变革而往往不为严格的学术讨论所认同。因此,关于当前的新产业革命,有人称之为第三次产业革命。本文则按照约定俗成的说法,将二战后的第三次产业革命计入,称之为第四次产业革命。

回顾世界产业发展历程,不难发现世界产业革命往往表现出长周期的特征,即康德拉季耶夫周期,也称长波。同时,有研究表明,产业革命周期有不断缩短的趋势。但是,二战后的第三次产业革命到当前的第四次产业革命,相距50多年,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第二次产业革命和第三次产业革命之间的时间段相差无几。这说明,简单的周期判断缺乏理论依据。我们认为,真正决定产业周期和产业革命周期的力量是需求,当需求达到一个新的阶段,排斥旧的产业技术并唤醒技术创新,通过支持新的产业技术替代旧的产业技术,则旧的产业周期结束。而在一个产业体系中,以主导产业为首的大多数产业技术都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的新要求而不得不走向变革之际,则波及整个产业体系的技术变革――产业革命将不可避免。

第四次产业革命就是在这一机制下必然产生的结果。二战后到21世纪初,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和需求扩大,延长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技术体系的生命周期,但最终仍然由于实体经济技术进步缓慢而无力支撑经济增长,美日等发达国家依靠虚拟经济过度膨胀拉动经济的做法最终导致严重的经济危机,催生了新产业革命。

东北地区“产业缺位”是在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产业体系整体推进技术升级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与深化的。其中,既包括“渐进式”改革开放中世界市场与更大范围的产业体系对东北地区经济“固步自封”的传统产业领域的强大冲击,也有新兴产业发展缓慢无法在全国形成竞争优势从而实现对原有支柱产业的“产业替代”的无奈。这两个现象的形成与深化是同一过程的两个侧面,并非此先彼后、循次进行的,而是此未消彼长、难分孰先后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东北的“产业缺位”势必造成经济下滑,这是多重因素作用下的客观结果。

第一,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下,改变人与自然关系的技术:核心为电动车,由于电动车的轻量化、绿色化要求而带动新材料、新能源技术的变革。

第二,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带来的大健康产业技术:以生物技术为核心,扩展到大健康产业等相关领域。

第三,推动生产过程智能化的需要带来的智能化技术变革:以智能制造为核心,重点推进产业机器人、柔性生产体系建设,农业机械的智能化也在其列。

魏乐村:斗渠长度由2 170 m变为2 605 m,比原设计增加435 m,1-1农渠长度由850 m变为1 300 m,1-2农渠长度由820 m变为700 m,1-3农渠长度由930 m变为1 700 m,1-4农渠长度由980 m变为2 410 m,1-5农渠长度由990 m变为1 200 m,变更后农渠总长比原设计增加2 740 m。

健康调查简表(SF-36量表)自20世纪70年代引入我国,之后在临床广泛应用。与其他生命质量评估量表相比,SF-36量表具有短小、灵活的优点,其内容包括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8方面。腹腔镜下大肠癌根治术病人术后往往伴随排便功能下降症状,反映在SF-36量表中即生理功能评分下降,病人术后焦虑、抑郁情绪反映在SF-36量表中即情感职能、精神健康评分下降[9]。

第四,改变市场模式的需要带来的信息对称技术,将推动市场供求关系从供给改变需求向需求改变供给转变:包括定制工业、电子商务、物联网、VR产业等。

这次产业革命将对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形成的传统产业体系加以替代,通过技术创新带来产业创新,并逐步形成新的产业体系。这个产业体系将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方向,不断调整产业,并以需求为依据保持产业技术的创新活力。

1.3 调查方法 根据黑老虎的物候期、种植分布和病虫害发生特点,采用踏查、 走访、 询问等方式确定病虫害种类、 危害程度及防治水平。在有代表性的黑老虎样地按对角线法5点取样,每点选取10株进行调查,每5 d调查1次,定点定株全期调查。调查期间详细记录病虫害的发生时间、发生地点、危害部位及特点,并拍摄病虫图片,采集病虫标本,编号并带回实验室分类鉴定,确定病虫害种类。

(二)世界与中国都在产业转型升级之中

在新产业革命推动下,新产业体系正在形成。为此,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中国则无论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还是其他发展相对的地区,都处于产业技术变革的进程之中。

当前这个历史时期,经济发展态势相对较好的地区例如东部沿海地区,其经济增长有一些是大数据、智能化等“互联网+”的技术进步带来的,但从整个产业技术体系来看,没有触动第二次产业革命时期保留下来的、以内燃机和石油为源技术形成的产业技术体系(电力是能源形式,相关技术体系将在新产业革命中延续),仍然是以传统优势产业的局部创新来获取市场优势、延长其传统产业生命周期的。因此,这些局部的创新如果不进一步扩大为具有产业创新意义的产业革命,只是满足于现状而不去从产业创新、新产业体系构建的角度去规划未来发展,也将在10-20年后败下阵来。

相比之下,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大幅衰退,是由于重化工业产业体系骨干产业的生命周期已经走到末期,而在资源枯竭、市场环境薄弱、体制固化等因素的影响下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滞后,使得东北地区的传统优势产业基本处于退出产业分工体系的过程。正因如此,这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态势将迫使东北地区不得不放弃传统优势产业的改造,更彻底、更直接地进入以新产业体系构建为目标的新产业革命进程之中。在这个意义上看,东北的经济衰退既是产业发展的历史必然所致,也是推动东北地区加速产业革命、加速产业创新的好事。

二、老工业基地产业转型升级的辩证分析

(一)衰退有必然性,复兴也有必然性

1.从整个世界的产业发展过程来看,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衰退是世界主要工业国老工业基地衰退整体进程中的一部分。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衰退,既有世界产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也有中国具体国情造成的其衰退时期、衰退方式等必然性中的偶然性和特殊性。

首先,世界产业发展必然带来老工业基地的衰退。老工业基地的产生,本身就是社会需求不断升级、产业技术不断进步、产业体系不断进化的历史进程的产物。所谓老,是相对于新而言的。今日之老曾经新,今日之新后必老。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伴随着整个产业体系的技术进步,这些老工业基地便不可避免地走向严重衰退。但应看到,这一过程是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这是因为,第一,随着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人们的需求结构也逐步高级化;第二,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开始,世界的能源结构从“煤炭时代”进入了“石油时代”;第三,发达国家传统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基础工业在其国内的需求日益减少,导致老工业基地衰退态势难以扭转;第四,严重依赖资源的产业因资源开发的成本提高、资源枯竭必然走向衰退;第五,集聚效应使老工业基地的大工业集中占用了几乎全部的经济资源,使得新产业发展空间狭小;第六,新产业革命宣告重化工业产业体系的终结,老工业基地已经走进产业发展的末期。

此外,电动车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也亟待强化,通过社会服务的完善可以保障电动车市场的迅速扩展。

2.既然老工业基地的衰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那么其复兴也有历史必然性。东北经济衰退,恰恰是东北经济转向复兴的前提和基础,是产业发展历史进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良好的环境可以唤起学生对真理的渴望,有助于启迪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问题。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处于乐观的情境中可以产生愉快的情感,乐观的环境、心情愉快,兴趣会油然而生。

其次,从产业现状看,老工业基地复兴存在倒逼机制。东北地区的传统产业体系最早受到新产业革命冲击,已被逼入困境,具备了率先启动新产业体系构建的物质基础。第一,“新常态”下的传统产业产能过剩,迫使老工业基地进行结构调整;第二,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房地产业供给过剩,使得基础建设需求为主的相关产业也进入调整阶段;第三,东北地区产业发展的总体状况对产能升级已经形成了倒逼机制。2015年东北三省按产值排名则传统产业部门仍占据主导地位,如辽宁的机械制造业、吉林的交通运输制造业、黑龙江的石油工业等。

最后,从产业政策导向看,老工业基地复兴正处于极为有利的历史机遇期。第一,中国政府关于新产业革命的产业扶植政策,给东北经济复兴带来重大历史机遇;第二,产业发展与体制改革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将加快东北经济复兴的步伐;第三,产业发展与“一带一路”战略的良性互动,为东北经济复兴打开对外开放的大门;第四,产业政策激发了东北地区潜在的科技人才优势,使东北经济复兴具备了最重要的科技支撑。

虽然老工业基地衰退和复兴都有其历史必然性,但要实现复兴还是不能消极等待。复兴是必然的,迟速则是人为的。等全国都进入新产业革命发展的上升周期之后再被带动着发展,虽然是复兴,也是处于低位的、被动的复兴。

(二)老工业基地衰退的机理在于“产业缺位”演为“体制固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东北地区的产业定位实质上就是整个产业体系的低端领域。特别值得关注的一点是,东北地区的工业总产值与GDP自1960年开始便呈现出波动下滑的态势。这说明,在经历了建国初期的十年“腾飞”之后,东北地区的经济实际上已经开始固着于产业体系中技术层次相对较低、附加价值相对较小的基础产业领域了,尽管工业产品生产占据半壁江山,但也仅仅是数量上的压倒而已。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当国家不再以数量管理的模式进行计划调拨,也不再以财政支出来负担企业成本,经济增长的计量方式从物质产品数量转为产值之后,东北产业的固有弊端就已经暴露无遗了。

在绿色化的社会需求和个性化、高端化、便捷化的市场需求的强烈推动 需求对产业革命的决定性影响、对市场行为的决定性影响,参见赵儒煜.智人时代――预期支配的市场原理(吉林大学出版社,2017)。下,新产业革命将由四大源技术 源技术是指产业革命中具有引领性的新技术,由这个新技术产生的新产业因其生产需要而推动一系列新技术诞生并形成以这个技术为根的产业技术体系。参见赵儒煜.产业革命论(科学出版社,2003);从破坏到共生――东北产业技术体系变革道路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2005)。引领。这四个源技术分别是:

1.“产业缺位”现象。

第一,“渐进式”改革开放政策下,东北地区传统优势产业在面对强大的世界市场与国际竞争时出现了逐步衰退的现象,在国家整体的产业体系中节节败退,进而形成了在全国产业体系中传统领域优势产业缺失的“产业缺位”现象。

第二,在改革开放后全国重新构建产业体系的过程中,东北地区的新兴产业起步较晚,在全国竞争中处于劣势,在本地区被传统支柱产业抢占资源,成长缓慢,进而造成东北地区新兴产业缺失的高端产业领域“产业缺位”现象。

第三,资源型产业因资源枯竭而走向终结,造成了构成东北地区基础经济部门主要产业的缺失。资源型产业走向终结,东北地区原先在产业体系中占据的优势位置也将不复存在。

“产业缺位”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是长期发展的结果。“产业缺位”在东北地区已产生了经济惯性,低端产业连年衰退的经济效益被计划经济遗留的地方财政救济所填补,进而掩盖了市场化严重不足的体制缺陷。久而久之,东北经济已经习惯于计划与市场双轨而非转轨的畸形体制,这便是由“产业缺位”嬗变而来的“体制固化”。

2.“产业缺位”到“体制固化”。

第一,“产业缺位”对市场机制的破坏,导致制度优势固化。在产业政策调整上几乎没有关注到新兴产业的缺失,只是把重点放在了传统优势产业的优势再建上。而传统优势的基础机械制造业、交通机械制造业都是国营大企业,在改革过程中往往转为国有经济持股的央企,成为依靠国家政策的主力军。而地方政府也选择这些企业作为政策投放的主要领域,着力扶植已非全国优势产业的当地传统优势产业,以制度性地支持其延续和发展。

第二,“产业缺位”对市场组织的破坏,导致产业垄断固化。国有经济所在产业是当地经济的主导产业,也是问题最多的产业。而扶植最主要的产业,使之摆脱当下的困境是通常情况下的合理选择。至于这些产业是否本身已经走到产业周期的末期,是否应该推动其向新的产业领域转型升级,则往往没有进入政策研究的视野。于是,东北地区的国有经济所在的传统产业领域占据着垄断扶植政策的地位。这种垄断地位,使得上述产业占据了国家政策的主要资源,吸引了主要的优秀人才,但由于垄断了市场利益而缺乏技术创新动力,最终导致自身发展缺乏底力。越垄断,越衰退,越扶植,越垄断……形成了固化的产业垄断的恶性循环。

第三,“产业缺位”对市场创新的破坏,导致政策方式逐步固化为“传统优势产业为核心、产业园区为动力、大项目为抓手”的模式。由于外资引进环节薄弱,市场运行机制不发达,主要靠政府招商引资各类优惠政策的拉动。于是,围绕传统主导产业,建设各种产业园区,以期推进集群发展的政策方式逐步得到广泛认同,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东北地区市场环境的恶化。目前,政策固化的恶果已经显现,前些年各地纷纷涌现的工业园、产业基地有相当一部分都无法维持自身运转,工厂陷入停产但由于土地合约未到期只得闲置,这对生产要素与社会资源造成了极大地浪费。 参见赵儒煜,王媛玉.东北经济频发衰退的原因探讨――从“产业缺位”到“体制固化”的嬗变,《社会科学战线》2017(02),《新华文摘》2017(10).

由此可见,老工业基地的产业技术上缺少足以促生新产业的技术创新,固守传统优势产业,不免落入过度依赖制度的陷阱之中,既妨碍了市场经济作用的发挥,也在体制上阻碍了技术创新和民营经济对新产业的投入。因此,解开老工业基地复兴锁链的关键是推动产业创新,而产业创新的前提是体制解锁。吉林省的情况也是如此。

(1)本文提出了一种面向水下机器人协调作业的LiFi通信技术的解决方案,通过水下机器人采集的数据进行调制后以LED灯光快速变化发出,然后通过另一水下机器人的接收端获取数据后进行解调,水下机器人开始执行接收的数据;使得水下机器人之间的通信传输数据率高、电磁干扰小、安全性高、延迟时间短等优点,增强机器人之间协同作业的协调性和精确性。

(三)老工业基地产业基础得天独厚

秸秆处理一直是我省农业生产影响生态环境的一个严重问题,对此有两个处理方法:其一是利用大规模农机生产,收获后跟机粉碎,深耕随埋;其二是秸秆发电。前者有待农业机械化的普及,后者已有成功但不能延续的案例――之所以不能延续是农民看到发电厂获利就坐地起价,不按合同销售秸秆,而导致发电厂成本提高,被迫停工。对此,应加强法制管理,违约必罚,私烧必抓,或可保障秸秆发电模式的正常进行。

从吉林省产业基础来看,客观上存在着“一柱擎天”“二人转”等产业结构相对单一的情况,主导产业汽车、化工等发展长期迟滞,轨道客车、光电子、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成长缓慢,但应该看到,危中有机,危即是机。吉林省的产业基础在新产业革命的进程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一面。

第一,吉林省的传统优势产业汽车、石化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源技术,在产业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汽车可以影响上下游40多个产业,化工的产品遍及生产生活各个领域。而在新产业革命展开之际,首当其冲的就是汽车产业――必然要转向电动车。随着汽油的使用减少,轻量化要求碳素纤维等新材料的使用量剧增……这些巨变,对于同时拥有这些产业基础的吉林省来说是非常难得的历史机遇。一方面,电动车的技术革命已经箭在弦上,步履维艰的汽车产业会加速这一进程的到来;另一方面,化工的精细化、轻量化、高端化技术已经开始主宰市场,再与电动车配合,会形成巨大的创新合力。目前,只需打开两个产业身为央企的体制束缚,就可以加速产业革命的进程。更为幸运的是,汽车产业已经不再是必须由国家直接控制的经济命脉类产业,民营经济、外资早已大量进入这一领域,推动一汽民营化并非不可实现。但吉化受中石化束缚比较严重,近期虽因技术创新实现了近70年的最佳表现,但仍然亟待获得足够自主权以为地方精细化工产业配套服务。

第二,从产业替代的储备资源来看,吉林省拥有中国名片的高铁产业和较好的光电子产业技术储备和生物医药产业基础。目前,高铁生产规模尚需提升,但技术创新取得新的突破(碳素车身),未来发展可期;后两个产业都是与未来产业革命主要领域紧密相关的,光电子产业技术是新产业革命四大领域之一的智能化产业中包括产业机器人等所有智能化机械所必不可少的技术依托,未来的市场前景不可估量;生物医药产业则是新产业革命四大领域之一的大健康类产业中的骨干产业,目前吉林省的生物医药产业依托长白山等优越的自然资源,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具有良性发展的态势。

第三,吉林省自然生态环境相对较好,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稳定,近年的农业与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相加已经超过了第一大产业汽车。如何用好生态环境,结合体制改革创新和农机产业发展,打好精准扶贫和农业生产模式创新的牌,打好绿色农业的牌,将有助于我省改善产业结构“一柱擎天”式单一局面。而且,绿色农业也是新产业革命四大领域之一大健康产业中的重要内容,如何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实现市场效益最大化之间寻求最佳的均衡点,将是我省农业发展至关重要的课题。此外,优越的自然资源也是旅游业发展的有力支撑,而旅游业也在逐步与大健康产业融合发展之中。

第四,吉林省在科技研发方面具有较大优势。我省有大专院校100余所,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长春理工大学(光机所)、吉林农业大学、中科院应用化学研究所等机构,具有较强的科研开发能力,有较多的产业技术储备,科研水平高,创新潜力大。这一优势,在以技术创新为先导的新产业革命时期显得弥足珍贵。此外,一汽、吉化、客车厂等大型企业都有自己的研究机构,有深厚的技术开发基础,有丰富的现场技术经验,可以成为产业技术开发的主力军。虽然一汽技术中心2017年9月解散,但不是不搞创新了,是分流到各个产业领域去了,这批人才还在,对电动车等新能源车的研究成果还在,可以充分发挥其作用。

三、关于发展战略与产业选择的思考

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转型升级问题,不是单纯的GDP增速、实现经济复兴的问题,而是在产业革命大趋势下从量的增长转向质的增长的过程。十九大以后,推动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已经转变。一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二是要着力攻克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三大关口,这也是下一步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三是加快建设现代化的经济体系,这是未来我国经济建设的总纲领。

在阀杆密封填料函处必须设计有防细小物料进入填料密封系统的自清洁结构,同时在设计允许的条件下,尽可能增大执行机构的安全系数,解决因少量物料堆积引起的阀门卡涩。

结合东北区域实际,东北三省的产业转型升级首先需要对自身未来发展做一个科学客观的定位,明确发展的方向和实现的阶段性步骤,才能对产业转型升级做出科学的路径选择和政策判断。

(一)发展定位

从整个东北地区来看,东北地区不能重回昔日“共和国长子”时期的辉煌,不能重新在所有重要产业领域都占据核心位置,这已是人们的共识。在此,客观评价市场竞争阻力以及自身综合竞争力,结合吉林省实际,按照2014年我省全面实施“东中西”三大板块协调共进战略――提出建设东部绿色转型发展区、中部创新转型核心区、西部生态经济区――所依据中部地区创新能力和产业革命资源的相对集聚优势,可以将吉林省发展定位为:

以可持续发展为宗旨,兼顾生态经济和产业经济的同步发展,以中部创新转型核心区为空间大核心,以东部绿色转型发展区、西部生态经济区为空间次核心,通过集中少量人口,以精准振兴的方式,重点建设与新产业革命紧密相关的绿色交通产业体系、大健康产业体系、现代农业综合产业体系、智能生产产业体系、教育文化创意产业体系等高科技含量、高生产效率、高附加价值、高市场占有的创新型主导产业,打造产业竞争力强、经济发展稳、人均收入高、生态环境好、生活质量高的新型经济区域。

(二)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

1.产业的转型不是产业结构的调整,更不是产业结构的服务化。这是因为:第一,产业转型是经济转型的基础和载体。而经济转型包括三个基本内容:一是从资源拉动到资本拉动再到创新拉动的过程。当前的核心内容是创新拉动,是以技术进步为主导的过程。二是从资源环境不友好的发展方式向资源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方式转换的过程。当前的核心内容也是要靠技术创新、产业创新。三是在生产过程中,从简单的依靠人工和一般机械到自动化、智能化生产的转换过程。所以,产业转型的核心内涵应该是技术创新,而不是简单的结构转变。第二,产业结构是产业比例关系,不能反映经济增长过程中特定产业的荣衰。因此,以结构值判断,必须以经济增长率为基本前提。我们已有的研究已经证实了克拉克法则的荒谬。从大的产业结构发展趋势来看,服务业比重高不是未来发展的方向,经济增长是由工业部门拉动的。因此,从产业结构的角度来考察产业转型是错误的思维方式。我们认为,产业转型的本质是以技术进步为根本特征的,在发展动力上从资源拉动到资本拉动再到创新拉动的转变过程,在与环境关系上从破坏环境、耗竭资源向环境共生、资源再生的转变过程,在生产过程中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再到智能密集型转换的过程。

2.基于前文同样的原因,从结构角度考察产业升级仍然是错误的。而产业升级在实质上仍然是基于技术进步而产生的,就特定产业而言,是指其生产技术改良、产品创新基础上实现从资源粗加工、产品低附加价值向资源精加工、产品高附加价值的转换过程;就一个产业链而言,是指通过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实现从低端分工的链条环节向高端分工的链条环节的跳跃过程。就整个产业体系而言,是指通过产业创新实现从以传统产业为主导向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变革过程。

首先,从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看,东北经济复兴有历史必然性。第一,需求结构的变化借助市场的力量引导东北经济必然加速实现产业转型。第二,新产业革命的必然趋势,不仅使东北老工业基地所依存的资源型产业失去优势并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而且也为东北经济转型发展提供了方向和技术支撑。第三,老工业基地传统产业的市场竞争劣势已经堵住了从传统产业技术升级谋发展的思路,必须从产业创新开拓新出路,只能转向新产业体系构建的道路。

综观产业转型升级的内涵,转型和升级是互为表里,融为一体的。在其实现机制上,都必须依靠技术创新,实现生产过程的加工方式创新、最终产品创新、产业创新。但产业转型所具有的特征更多是战略层面的;产业升级则是具体的技术进步过程。通常,产业升级的过程也是发展动力知识化、生产过程智能化的过程;但二者也有差别,也就是产业转型中技术绿色化则不是必然与产业升级相关。

从吉林省现实来看,产业转型升级要坚决依托技术创新的力量,把重心放在新产业的全产业链建设上,特别是要把产业竞争力建立在价值链高端分工的产业地位上。即便是新产业,如电动车,如果不是做全产业链,不是做产业链中的高附加价值部分,也不能摆脱产业分工体系中的不利位置,也不能带来产业转型升级的加速发展。

同时,应该看到产业转型升级是一个具有客观生产周期约束的历史过程,在短期内实现主导产业多极化并不现实,而且以吉林省的财力和吸引外资能力而言也非可能。因此,产业转型升级应该以一、二个产业为重点,形成良性循环之后再扩展扶植其他产业。

3.要形成“精准振兴”的思维方式。一是要排除犹豫和选择的困惑,在科学论证基础上,大胆抓住一、二个新兴产业,下大气力扶植,使之快速形成良性循环和自主发展能力;二是要区分地方政府和市场的职能,在地方政府无力介入的央企和无需介入的市场空间,果断放手,而集中力量扶植市场能力相对较弱的新兴产业;三是根据市场需求方向和产业革命趋势,结合我省各地资源优势和引进外部资源能力,各地区要在全国一个大产业体系的思维方式下,以主体功能区的战略为指导,有选择地有所为有所不为,选择最为有利的发力点,放弃新兴产业“大帮哄”、财政支持“撒芝麻盐”的资源浪费做法,形成集中力量、重点突破、以点带面、分步发展的格局。

(三)产业选择要扬弃比较优势理论的单一标准模式

传统的产业选择理论框架已经暴露出弊病:其一,以“钻石模型”为代表的国际分工或区域分工理论,忽视了需求对产业技术及其体系构建的根本性决定作用;其二,以主导产业选择为导向的产业选择理论,只关注了非产业革命期间的产业属性,忽视了产业革命的巨大作用,仅凭已有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产业关联度等已无法衡量产业革命将给主导产业带来的颠覆性影响;其三,这两个理论体系在现实中长期处于割裂状态。应用者往往取其一而舍另一,鲜有兼顾。为此,我们提出新的产业选择模型,以一个整体的理论框架来统筹考量区域产业选择问题。

1.在理论前提上,应以开放经济高度发达为基本前提。区域产业选择是以一国内部的区域为对象的,而在一国内部的各区域之间,除固有的山川河流等地理空间要素之外,其他自然资源、劳动力、投资、科学技术等要素都可以凭借区域竞争力获取。而国家政策具有共同性,区域市场具有开放性。

二是重大水利项目建设推进有力。南水北调中线主体工程邯石段年内基本完工,配套工程全面开工建设,确保2014年汛后与主体工程同步建成。引黄入冀补淀工程项目建议书已批复,力争明年开工建设。承德双峰寺水库枢纽工程先后组织了监理和大坝主体工程招标投标,主体工程已全面开工建设。

2.影响区域产业选择的主要因素包括需求、产业技术体系、生产要素、政府政策、企业管理。其中,需求不仅包括区域市场,也包括区域外的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它不仅在理论上是最终的决定者,而且也在现实中越来越发挥出直接的决定作用。需求通过对技术的影响来发挥作用,技术决定新产品是否具有较好的收入弹性和一个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是否具有优势,技术的关联性则进一步构成产业技术体系,从而影响由产业链、同业竞争构成的产业关联。生产要素包括区域内的资源禀赋和区域外的可获取资源。国家政策包括特定的区域性扶植政策和非区域性的产业政策。而企业管理则通过企业发展战略、创新战略、制度安排等方式反映上述因素对其生产活动的影响,综合考虑上述因素并做出生产决策。参见图1。

图1 区域产业选择的影响要素

因此,产业选择的基本路径是,根据市场需求的预期方向,政府推动企业或企业自主地综合考察区域内外相关技术、资源、政策的可获取性,确立科学的企业战略以综合利用上述资源,通过竞争实现市场占用,满足需求并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测量放样钢管桩孔位→钢管桩钻孔施工→钢管桩注浆→测量放样高压旋喷桩孔位→高压旋喷桩施工→冠梁施工→基坑开挖。

就一个区域而言,上述产业选择要素有普遍性和特殊性之分。其中,市场需求是具有普遍意义的要素,没有区域市场与非区域市场之分。即便是选择了区域市场的需求,也应该看到这个区域市场并非专属于该区域企业的,而是整个世界市场的一部分而已。产业技术也是具有普遍性的,先进的产业技术本身没有区域界限,可以通过区域竞争力的提升来获取。资源禀赋中区域内的往往具有与其他区域不同的特殊性,即区域异质性;区域外的则具有普遍性意义。产业政策则除特定区域性政策外,基本具有普遍意义。企业管理因素往往以区域内企业为基础,具有特殊性。 赵儒煜.论东北地区产业选择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理论的沿革与创新,《社会科学辑刊》2018(01).

(四)吉林省的产业选择

吉林省现有产业中以汽车、有轨客车等交通机械制造业、化工产业、农业及农产品加工业等为主导产业,其中汽车产业是当前新产业革命的首发领域之一,也是我省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领域。此外,生物医药产业、光电子产业、创意产业等则有较好的产业基础。

以精准振兴为原则,我们首先可以确定下不再需要重点扶植的产业――汽车、客车。这是因为,汽车已是产业周期末期,我省汽车产业以央企一汽集团为龙头,一方面其经营管理不在我省可控范围之内,我们的财政扶植几乎没有区域拉动意义;另一方面,一汽集团正在进行调整改革,其智能化技术改革也在推进。目前,一汽主要努力在于“红旗”品牌高端汽车的开发。不能不说,这种努力虽然有坚持民族品牌的可嘉之处,但大方向上已经远离电动车开发迫在眉睫、汽车市场已经走向低价的多功能化趋势。因此,即便成功,也不过抓住汽车周期尾市的几年,不妨放手将其放入市场来检验。高铁产业的龙头企业客车厂也是央企,近年技术创新步伐较快,发展势头良好,唯一缺憾是体量小,不足以拉动全省相关产业。对此,不妨导入民营资本,采取同业竞争和分工合作方式,促其加速发展,也能增强其对我省经济的拉动效果。

①应建立中央与地方的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投入新机制。1994年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以来,中央财政收入占各级政府总收入的比重从1993年的22%提高到目前的55%~60%。但分税制改革并不彻底,对于地方的事权没有明确划定,自分税改革实施以来,地方由于事权多,财力少,很多基层政府陷入困境,几乎失去了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因此,应进一步划分中央与地方事权,分清责任,做到中央与地方在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事权划分并与地方经济财力相匹配。

在上述交付市场的产业之外,我省可以重点培育的主导产业包括如下几个领域:

要限制各地区各部门党政一把手的权力,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削减或分解他们手中的权力。其具体做法包括:一是将立法权、司法权,反腐败监察权从地方和部门党政领导手中收回,交由国家统一掌管,以避免“地方化倾向”的形成。二是激活地方人大,强化人大的独立地位。如将地方税收、财政权力赋予人大,让人大通过控制政府的“钱袋子”来改变党政一把手“一支笔”的地位。三是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对任何一项重大事项的拍板、决策,如果出现失误,对所有参与者,尤其是第一把手必须依法严肃追究其责任,不得网开一面、搞下不为例,不得轻描淡写、走过场,更不得视而不见,听之任之。

1.绿色交通产业体系:具体包括电动车产业以及与之相关的新材料(碳素产业)、新能源产业。其中,电动车本可以借助一汽集团雄厚的科研基础,迅速转向。但需要推进体制方面的央企改革,通过一汽民营化使之与地方经济紧密结合,并乐于迅速转向电动车开发与生产,目前看一汽集团似已转移经营重心,此路只好放弃;而当前最大的机遇是导入民营资本,促其快速实现量产,以填补汽车产业部分产能外移的空缺,形成我省新的经济增长点。

新材料产业中,碳素是电动车轻量化首选的铝资源替代技术,我省有较好的碳素生产基础,可与电动车形成紧密的产业合作,打造共同发展的产业链条。

其次,中国产业发展也必然带来老工业基地衰退。东北老工业基地由于其特殊的产业特征和区位特征而发展滞后,但这种滞后有其客观必然性。第一,东北地区以基础工业为主的产业特征使其必然在改革开放分阶段进行的过程中相对滞后;第二,东北地区生产体系与大众消费市场逐渐脱节,使其衰退成为必然;第三,对外开放引致的替代产业发展,对东北传统产业形成了巨大的冲击;第四,东北地区因产业技术落后更快走向衰退。

为此,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2.现代化工产业体系:包括石油化工的初级加工、下游的精细化工产业。长期以来,吉化公司受中石化总公司的制约,产能难以扩大,不能为地方精细化工产业提供有力支持,形成了我省高端化工产业的瓶颈。为此,可以借助我省新探测出的丰富的页岩油资源和吉大李永红教授的开采技术,为精细化工全产业链建设做储备。当技术产业化条件成熟之后,即可通过导入民营资本,从炼油起步,形成我省精细化工的全产业链建设局面。在此之前,只能通过与中石化总公司协商的办法,增加吉化公司产能,使之能够对下游精细化工产业提供足够的原材料等初级产品。

3.大农业产业体系:包括第一产业的种植农业、养殖农业、土特产的栽培农业,第二产业的农产品加工、农机产业,第三产业的旅游农业、农产品电子商务、农产品物流等融业发展的新型产业。农业是吉林省主要产业之一,在全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商品粮基地。其中,玉米不仅是农民保障基本收入的大宗农作物,也是国家借以平抑国际农产品价格的战略性农作物。但是,玉米价格放开后,农民收入下降,绿色大米、杂粮等特色农产品生产还没形成规模和市场号召力,不能占据农业价值链高端环节成为当前大农业生产体系建设的当务之急。鉴于农村土地分散、资金少、管理人才奇缺等条件,我省大农业应采取综合经营体方式。其一,推进土地流转,形成大规模生产体制,为大型农机的导入创造有利条件;其二,探索土地入股(为防止农民失地造成的危害,土地股可以随市场升值但终生不得转让)、劳动力入股(劳动力受聘为农业综合经营体的终身员工,以红利形式发放工资及退休后劳保)的方式;其三,积极导入城市的资金、技术、人才资源,以综合经营体的方式,全面经营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物流、旅游等生产活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产品结构,实现农业生产的高效化、绿色化、高端化。

农机产业在我省有较好的产业基础,特别是汽车产业衰退后,作为产业技术与之相近的农机产业可以承接部分汽车产业相关零部件产能,减少汽车产业衰退带来的冲击,同时加速提升农机产业规模和技术水平。

4.大健康产业:包括生物制药产业、医疗护理(养老)产业、健康养生产业等。近年来,健康需求已经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主要需求领域,生物药品则成为市场的新宠。我省生物制药产业呈现较好发展势头,依托长白山等区域生态资源优势,迅速强化品牌号召力,形成具有全国乃至世界影响力的品牌药品、品牌企业。而在老龄化等医疗护理需求扩大的背景下,护理、养生等产业结合我省优越的旅游资源,可以实现与旅游业的融业发展。

5.大旅游产业:包括生态旅游、文化旅游、工业旅游、农业旅游和与之紧密相关的旅游制造业。我省旅游资源在生态资源方面较为丰富,但旅游文化资源开发远远不够,工业旅游、农业旅游更处于刚刚起步的萌芽阶段。在旅游需求日益增长的今天,应该深度挖掘冰雪旅游与消暑度假游的潜力。其中,至关重要的是强化旅游业的智能管理,使之与大数据平台融合发展,构建全国首发的旅游智能平台,实现旅游过程的透明化、绿色化,以增强我省旅游业竞争力。

旅游制造业我省已经开始建设,但产业规模尚小,亟待招商引资,扩大集聚能力,形成集群发展。

近几年,我国医学院授课一般采用以课堂讲课的方式进行教学,由此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非常强硬,但是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创新精神达不到该有的成效,学生的创造能力也不强,导致毕业后不能尽快的适应新的知识,只是根据个人在学校的陈旧知识以及个人经验作出相应的判断[1]。而PBL教学模式作为国际医学教育的主流方式,有其独特的科学性以及先进性,学生可以根据老师的问题进行讨论、研究,在此过程中得到自己的想法以及认知,为了继续探讨PEL教学模式在高等医学教育改革中的应用效果,选取5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以期为改进教学方法提供借鉴,并为教师授课采用问题式(PBL)教学模式提供理论基础与实践能力[2]。

6.智能生产产业体系:包括光电机械制造业、智能机械制造业(产业机器人)、大数据分析产业等。光电产业是智能机械制造业不可或缺的基础零部件产业。我省光电产业有较好的技术开发基础,光机所(长春理工大学)在此领域有较好的积累,应将其作为我省下一代支柱产业目标,加以重点培育。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占据智能生产的终端产业――智能机械制造业,包括汽车智能产品、家用智能电器、医疗护理智能用品等,市场需求巨大,附加价值高。

同时,大数据分析是未来市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充分利用我省科技资源优势,尽快建立大数据分析中心,使之成为支撑我省产业发展的重要技术平台。

7.大创意产业群:包括科技研发产业、工业设计等创意产业、体育产业等文化产业以及为之提供客观基础的教育产业。技术创新是未来产业革命的最基础要素,也是市场需求最为迫切的部分。但技术创新的产业化需要一定体制支撑,也需要足够的人才底蕴。我省在科技创新方面有较强的竞争潜力,拥有100余所大专院校,其中吉林大学、东北师大、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吉林农业大学、长春理工大学(光机所)等都有极强的科技开发能力。当前应逐步破除科研产业化的制度障碍,为其市场化提供相应的激励机制。下大气力留住教育、科技人才,为科技研发提供最根本的智力保障。

在此基础上,可以着力培育工业设计类创意产业、体育会展类文化产业,丰富我省产业体系,增加新的经济增长点。

为确保专供北京大兴国际机场高速公路及北京冬奥会兴延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的沥青能快速、及时销售出厂,齐鲁石化销售服务人员积极协调生产厂和承运方,并且制定了详细的沥青销售出厂方案,密切产销衔接,优化出厂方式,加大沥青销售出厂跟踪力度,确保齐鲁沥青快速出厂、按时送达,助力首都新机场和北京冬奥会建设。

8.环境保护类绿色产业群:包括工业绿化产业(循环经济)、农业绿化产业(秸秆处理)、城市垃圾产业、城市矿业(机电产品再生产)等。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共同的社会需求,清洁生产也是工业部门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可借助我省科技研发优势,积极开发清洁生产技术、节能技术,把它培育成我省下一代接续产业。城市垃圾产业、特别是针对电动车替代汽车等大规模废旧大型工业产品必将大量出现的社会发展趋势,分解提取废旧工业品中有用部分以提高新的生产资源的“城市矿业”必将出现大量需求,对此可以未雨绸缪,预先布局,以期10年后成为接续产业之一。

老工业基地虽然大多数产业走进老化阶段,但这正是产业转型升级必要的基础条件之一。发达地区的同类产业由于起步晚、基础技术相对较新,所以尚表现出一定活力,但这也恰恰延缓了其产业转型升级的必要性和紧迫感。因此,在这个意义上,老工业基地的产业基础不仅在技术储备、人才储备上有意义,更在“倒逼”机制上有先发优势。

(五)产业替代就看现在

以精准振兴为原则,我们既要确定哪些产业需要重点扶植、哪些产业不需要扶植,还要确定哪些产业启动扶植的时点和成长为新的主导产业的时间表。

今年,柴达木富硒有机枸杞丰收了。8月9日,作为2018首届中国柴达木(国际)富硒有机枸杞节的系列活动之一,柴达木枸杞采摘能手评选大赛在格尔木市农垦集团河西农场八连举行,各位参赛选手均为娘子军,她们在半个小时内快速采摘红彤彤的枸杞。选手表示,很高兴参加这一活动,名次并不重要,关键是用这一方式来庆祝格尔木枸杞大丰收。

首先,不需要扶植的产业:汽车、客车。

其次,现阶段重点扶植的产业:

1.应马上扶植,导入民营资本,推进产业化的产业。

绿色交通产业体系:具体包括电动车产业以及与之相关的新材料(碳素产业)。任务是,其一,尽快投资建厂量产,替代汽车产业。其二,形成汽车-碳素车身的产业链。

智能生产产业体系中的大数据分析产业:重点任务是大数据平台建设,借以满足所有产业经济活动的数据需要。

智能生产产业体系中的光电机械制造业:重点任务是加速研发智能设备,赶上智能化消费的步伐,实现产业化。

2.应加速体制解缚的产业。

现代化工产业体系:包括石油化工的初级加工、下游的精细化工产业。重点任务是,请中石化放开或增加计划公司生产额度,为下游精细化工提供原材料保障。

大创意产业群中的科技研发产业、教育产业:重点任务是超常规优待人才,激活科技市场。

3.应推进体制、经营管理制度、生产技术综合治理的产业。

大农业产业体系:包括第一产业的种植农业、养殖农业、土特产的栽培农业,第二产业的农产品加工、农机产业,第三产业的旅游农业、农产品电子商务、农产品物流等融业发展的新型产业。

农业绿化产业(秸秆处理):重点任务是保障秸秆发电产业化前提下,强化法制管理,用最短的时间消除秸秆污染问题。

4.做大做强的产业。

大健康产业中的生物制药产业:重点任务是品牌号召力、市场竞争力的培育和强化。

大旅游产业中的生态旅游、文化旅游、工业旅游、农业旅游和与之紧密相关的旅游制造业:重点任务是旅游业与大数据的融业发展,旅游制造业的规模扩大,集聚发展,集群发展。

5.重点培育下一代的储备产业:

现代化工产业中的页岩油开发到精细化工的全产业链建设:当前的重点任务是页岩油开发技术的产业化的技术储备,为10年后产业升级做准备。

智能生产产业体系中的光电机械制造业、智能机械制造业(产业机器人):重点任务是加速技术研发,积极推进产业化步伐,为10年后的产业升级做准备。

医疗护理(养老)产业、健康养生产业等:重点任务是导入民营资本,探索产业模式,形成区域生命力,为10年后的产业升级做准备。

工业设计等创意产业、体育产业等文化产业:重点任务是形成产业特色,创造产业核心价值链,树立产业品牌,为10年后的产业升级做准备。

环境保护类绿色产业群:包括工业绿化产业(循环经济)、城市垃圾产业、城市矿业(机电产品再生产业)等,重点任务是导入民营资本,推动产业化进程,为10年后的产业升级做准备。

四、对策建议

为完成十九大报告对实现增长质量的提高、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作出的部署,需要我们坚持一个方针,就是质量第一、效率优先;坚持一条主线,就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三大变革,即质量、效率、动力;建设一个四位协同的产业体系,即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因为现代化的产业要求这四者协同,而不要孤军奋战;另外,要建设“三个有”的经济体制,即市场机制要有效、微观主体要有活力、宏观调控要有度。吉林省近年来发展看似平稳,实则积弊甚深,产业创新迟缓,难以应付新产业周期到来的冲击。大势已明若观火,所需唯决断力行。强大的政策力,是决定我省能否浴火重生的关键。

(一)重视市场力量,坚持民企第一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首先要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当前,市场需求正朝着绿色化、高端化、个性化方向发展,要求生产体系做出结构性改革,不仅在供给的数量上要收多补少,而且要在质量上与市场需求亦步亦趋。其次,市场机制是通过竞争来实现的。在区域市场上的一家独大,缺乏竞争,既不能在总量上实现扩大,也不可能在技术进步上实现提速。

具体而言,电动车必将替代内燃机技术下的汽车已是显而易见的大趋势,而就吉林省目前条件而言,虽有央企一汽集团,但其重点不在电动车上。若我省依旧只靠一汽集团一家,则10年之后汽车周期基本结束,将出现大规模衰退。为此,亟待导入数家电动车民企,迅速形成电动车生产规模,以弥补汽车转型电动车市场的空白。

同样,客车厂虽然市场空间巨大,但技术创新压力大,也可导入民企,与其建立合作、竞争关系,共同促进其产业规模的扩大和质量提高。

(二)大举体制创新,为民企解缚助力

东北地区体制固化,是影响经济增长的核心原因之一。我省在体制固化方面表现尤为突出。特别是,对一汽集团等央企的过度保护政策,使得我省汽车产业长期停滞不前。相比之下,民营企业则既无央企的特别优惠政策,更有多种管卡障碍,造成投资恐惧。要破除“投资不过山海关”的魔咒,要消除东北“关门打狗”的不良形象,急需大刀阔斧地进行体制改革,不仅要彻底拆除体制障碍,而且要增加对民企的特别扶植。在此,建议就我省电动车产业招商民企做出公开制度承诺的同时,承诺对民企科技研发给予超常规支持,针对特定的电动车技术专项,给予不同力度的财政补贴。制度公开、执行公开、过程公开、效果公开,以电动车产业为试点,形成良好的社会示范效果,就会带来投资唤起投资的良性循环。

(三)强化产业储备,解决主要矛盾

解决我省主导产业单一的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解决的。需要在市场需求趋势的基本判断下,从技术创新和新产业培育入手,进行长期地培育。我省大数据平台建设、新型农业、生物医药产业、光电子产业、旅游产业、农机产业都有一定的产业基础,但都存在各种各样的制约因素,应专注于各个产业的发展瓶颈,精准发力,使之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其中,农业生产(农机产业)要解决以规模经济为首要条件的综合经营问题,生物医药要解决品牌建设问题,光电子产业要解决市场化问题,旅游产业要解决智能化问题……只要解决了这些问题,这些产业就可以转向良性发展。为此,建议形成产业别政策体系,针对不同产业,研究不同的政策扶植办法,狠抓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的解决,而放弃没有重点的泛泛支持。

(四)超常重视人才,养涵科技开发

产业转型升级,根本在于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改变在于发挥科技人才优势。近年来,我省人才外流现象严重,归根结底在于产业体系陈旧老化,缺乏吸引科技人才的产业基础,以及留住人才的有效机制。从人才自身来看,这种向外流出是市场选择的必然结果;而从社会发展看,人才流出使现有人力资源人尽其才,同时又能借助外部资本、技术、管理等力量使人才成长。这些优秀的人才储备,当东北经济出现了新的、有竞争力的产业、更具人才竞争力之际,就会流回东北,而整个这一过程中的人力资源竞争力的培育则是由区域外完成的。不能不说,当前的人才流出是有其合理性的。

但是,我省科技研发人才却不容外流。为此,建议大力扶植我省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发展。第一,保持并提升大专院校在国内的影响力和生命力,保障我省高级人才培养源远流长,同时吸引外部优秀高端人才加入。第二,充分依托于优秀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的科技优势、研究优势和人才优势,倡导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理念,加速形成东北地区的创新孵化机制,进而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之上,促进企业通过合作开发、人才引进、人员交流等方式吸收先进技术,加快技术向产品转化的进程,保证科研成果的时效性,同时积累自身的技术优势,为经济增长培育创新动力。

(五)强化预期管理,做好服务宣传

市场原理告诉我们,市场行为是基于人们的心理预期来实现的。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人们的心理预期往往存在偏差和误解。为此,加强信息共享,推动积极信息的扩散,是科学的市场管理应该遵循的有效方法。预期管理已经成为现实中发挥根本作用的政策手段。

面对新产业革命,我省新兴产业亟待快速崛起,体制固化影响也亟待消除,这一方面需要我们踏踏实实做好相关的体制创新、政策安排,另一方面也需要我们加强对外宣传,通过信息平台建设,通过政策公开、执行公开、过程公开、效果公开的方式,结合民营企业自身网络平台建设,共同消除社会对我省招商引资的误解,形成良好的投资环境预期。

责任编辑:马 莉

参考文献:

[1]赵儒煜.智人时代――预期支配的市场原理[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7.

[2]赵儒煜.产业革命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3]赵儒煜.从破坏到共生――东北产业技术体系变革道路研究[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5.

[4]赵儒煜,王媛玉.东北经济频发衰退的原因探讨――从“产业缺位”到“体制固化”的嬗变[J].社会科学战线,2017,(02).

[5]赵儒煜.论东北地区产业选择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理论的沿革与创新[J].社会科学辑刊,2018,(01).

赵儒煜,范家辉,陈强
《东北亚经济研究》 2018年第02期
《东北亚经济研究》2018年第0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