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山西区域空间发展战略的演变与趋势

更新时间:2009-03-28

我国的区域发展战略路径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区域均衡发展、区域非均衡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山西省以国家发展战略为依据,结合本省的实际情况,在不同时期也制定了一系列区域空间发展战略来谋求自身的发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山西省是一个依靠煤炭资源发展起来的大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以及全国区域发展战略格局的新变化,如今山西的发展已经不复往日。特别是国家针对我国东部和西部的发展,提出“环渤海经济圈”和“西部崛起”等新经济战略部署,山西位于两者之间,变革式的发展已经提上日程,如何才能依托自身的地缘优势去制定区域发展新战略,进一步发挥承东启西的作用与价值,逐步实现全省经济转型发展,已成为山西省发展的头等大事,也对国家的“中部崛起”计划具有深刻的战略性意义。

一、山西省区域空间发展战略的阶段

山西经济发展主要经历了能源基地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及综合改造区建设三个阶段,而在时间结构上分为以下两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1980~2000年)

在20世纪80年代,国家在“七五”计划中提出从区域均衡发展——区域非均衡发展的战略,同时将全国分成东部、中部、西部三大经济带,并且对于不同区域制定了不同的战略方针,中部地区重点加强能源、原材料建设。山西省是中国的能源大省,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全国能源重化工基地。

1.1 生物学学科的课程性质 《新课标》就生物学的课程性质指出:“生物学有着与其他自然科学相同的性质。它不仅是一个结论丰富的知识体系,也包括了人类认识自然现象和规律的一些特有的思维方式和探究过程。生物学的发展需要许多人的共同努力和不断探索。生物学的学科属性是生物学课程性质的重要决定因素”[1]。生物学既有自然科学的本质属性,又有其特有的研究对象、内容、思维方式和探究过程。因此生物学教育的本质是基于生物学学科属性的科学教育。

在20世纪80年代,山西省的空间发展战略主要以服务国家战略为中心,进行能源开发,编制了古交、河津、离柳、平朔、河保偏等工矿区规划,集中投资开发,规模化输出能源。80年代后期,提出能源开发向东西两山发展,电力工业“以水定点”,从省内腹地向沁漳水源地带及黄河沿岸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山西省的空间布局重点由资源指向型向城市和交通网络发展,提出狠抓“三条线”,带动“五大区”的发展战略方针:大力建设石太、同蒲、太焦三条铁路打通交通上的脉络,逐步带动大原经济区、雁同经济区、阳泉经济区、长治晋城经济区、晋南经济区五大各具特色和实力的经济区。在区域合作方面,提出加强环渤海经济区和其他沿海发达地区的经济联系和发展合作,加强沿黄各省黄河经济协作区合作;重视县域经济发展和贫困地区经济发展。

(二)第二阶段(2000年以来)

步入21世纪,国家的战略目标指向了中西部的发展,中部作为重要的过渡地带,必将发挥承东启西的战略价值,进一步促进三大经济区域的协调发展。在“十五”期间,山西省将工作重点放在优化城乡经济结构,提高全省城镇化水平上。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道路,并积极培育区域优势经济、县级特色经济和小城镇辐射经济,形成合理的区域经济布局,并在2003年提出大运经济带的发展。

山西“十三五”规划重点推进太原晋中同城化、晋中108廊带区域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临汾百里汾河生态经济带一体化发展,有序推进上党城镇群、孝汾平介灵、阳平盂、忻定原、离柳中、盐临夏等区域协同发展。

五是助力城市副中心餐饮服务业品质提升。组织了通州区烹饪大赛,共有40多家企业、近百名选手参加了中式烹调和面点制作的比赛,以赛代训,发挥协会桥梁纽带的服务职能,为城市副中心餐饮企业服务提升奠定了基础。

It would be worthwhile to test the data treatment outlined in this and the previous work as a characterization method for other memristive devices to check its usefulness on different cases.

山西“十一五”期间,主要大力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继续支持太原率先发展,逐步形成太原城市经济圈,发挥带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头作用。其他十个重点城市逐步形成区域经济格局,充分发挥区域中心城市辐射作用。

水稻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在全世界粮食作物种植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我国耕地面积有限,想要依靠扩大种植面积来增加水稻的产量是不可行的。为了满足人们对水稻的需求,我国大量依赖农药化肥提高水稻产量。这种生产模式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不可以长久使用。想要发展绿色水稻产业,就需要培育能够适应生态环境的高产新品种。

2.实施创新驱动新战略。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将经济发展划分为“要素(资源)驱动”“投资驱动”“创新驱动”“财富驱动”四个阶段。长期以来,山西经济发展主要依赖资源驱动,带来经济发展滞后且波动大,资源环境代价十分巨大;因此,从资源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十分必要。山西出台了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方案,加快作为科技创新引领的开发区建设,推动山西经济发展由外延式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型。创新驱动引领的开发区建设对山西区域发展布局影响深远。

二、山西区域空间结构特征

(一)空间联系弱

山西的地貌特征决定了人口、城镇和经济布局“大分散、小集中”的特征。晋北大同市人口超过100万,是山西省第二大城市,但周边大部分地区属于贫困山区,复杂的地形使其空间联系比较薄弱;晋中地区以太榆为核心的都市圈正在整合加速形成过程中,但对山西南北部辐射能力有限;晋南分别以临汾、运城和长治、晋城为支点发展区域经济,但中心城市人口都在100万以下,辐射影响范围主要限于本地区。借鉴有关城镇经济联系方向与强度的研究成果,利用空间相互作用模型来分析山西省各地级市之间的联系特征。基本模型如下:

 

其中,x1为原始多样化指数;y1,y2,…,yn分别为各工业部门的产值比值;y1+y2+…+yn=100%。

对指标标准化处理后,计算出山西省各城市的经济联系强度。可以得出太原市的经济呈放射状与其他城市有着不同程度的联系,省域内其他城市之间的联系比较薄弱,如晋南和晋东南两者之间距离不长,但经济联系弱,同处太行山区的长治与阳泉,联系也较弱。

坑塘是指自然形成或地面开挖储存水体的蓄水工程,其容积小于10万m3,配套设施有小泵站、小水渠和引排水堰闸,具有数量多、单项工程规模小、投资小的特点。因其遍布在广阔的农村,并与农民生活息息相关,是公益性或准公益性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目前坑塘建设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农民群众饮水安全,建设新农村及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务必重视的问题。

(二)区域产业布局雷同

根据山西省的地理位置和不同区域的空间部署,通常被分为晋北、晋中、晋南和晋东南四个经济区域,利用多样化指数去分析不同区域的产业问题,原始多样化指数公式:

x1=∑[y1+(y1+y2)+(y1+y2+y3)+(y1+y2+…+yn)]

其中,Rij为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强度;PiPj为两个城市的总人口;GiGj分别为两个城市的生产总值;Dij为两个城市之间的公路里程。

精确多样化指数公式:

 

其中,x2为精确多样化指数;x0为实际最小原始多样化指数。

根据11个地级市各工业部门的产值比重计算出精确多样化指数值X2(0≤X2≤1),X2的值越大说明该地区的工业产业结构越单一化,从图1可看出,以太原市作为基准,在省域内11个地级市中有8个市X2值已超过60%,晋城和吕梁甚至都接近1,说明除了太原市等几个市以外,大部分地级市的工业产业结构过于单一化,并且四大空间区域主导产业布局雷同、各自为政,没有形成四大区域之间、产业之间的互补与交流,导致区域的经济不景气,在空间架构上难有过多的联系。

  

图1 山西省各地级市多样化指数值

(三)城镇群不发育

衡量一个地区城镇群是否发育,主要看该地区的人口规模结构、城镇化水平以及经济发展状况。首先是省域中心城市——太原市人口、经济规模偏小,全国大多城镇群中心城市人口都在500万人以上,太原中心城市人口只有300多万人,导致集聚力小;第二,山西是一个东西窄、南北长的省份,中心城市很难辐射到南北两端;第三,受地形影响,山西城市散布在大小盆地中,“大分散、小集中”是其分布特征。这些都导致山西省与周边省份比,城市群不发育。

三、山西区域发展战略空间构建

(一)山西区域发展新因素

山西省根据自身的发展情况,积极地筹备和制定着未来的区域空间发展战略。但在这战略布局中必定会受到来自不同方向、不同层次的新机制、新因素、新条件的影响。

根据国家战略走向和区域发展新机制、新因素的影响,山西空间结构发展的主要选择是“一核两群、三轴四带、三区三线”。

由于石墨烯材料的边缘具有化学活性,Tan等[17]采用电子束光刻法和氧等离子体法将石墨烯图形化成四列纳米带(GNRs)来改善羟基组的数量,每条纳米带的宽度为 (99.1±1.5) nm,长度为 5.5 μm。石墨烯图形化前的光学图像如图3(a)所示;图形化后的光学图像如图3(b)左图所示,对应的AFM图像如图3(b)右图所示。研究表明,图形化后的石墨烯器件对pH的灵敏度(pH 6~8)由 6.5 mV/pH提升至 23.6 mV/pH。

在环渤海经济圈战略中,积极把山西纳入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打造京津冀的绿色屏障、承接产业转移的平台、京津冀新型综合能源基地。加强乌大张(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山西省大同市、河北省张家口市)长城金三角合作区的推进,从空间、区域合作、资金及技术等方面密切与周边区域的合作和发展,增强彼此之间的产业联系。

山西“十二五”规划提出: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构建三大战略格局。按照“一核一圈三群”布局,以太原都市区为核心、区域中心城市为节点、大县城和中心镇为基础,加快推进市域城镇化的发展格局。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加剧和新型清洁能源兴起的影响下,以煤炭资源作为经济支撑的山西省遭受巨大的冲击,煤炭资源造就了山西经济的发展,同样也使山西产生强烈的依赖感,煤炭资源开采量以及不断波动的价格严重影响着山西省空间战略的新部署。

3.生态文明建设。根据山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山西省有79.85%地域属于限制性开发的农业和生态功能区。吕梁山、太行山区大部分属于生态限制开发区,在太行山经济带和沿黄河流域、吕梁山绿色生态经济屏障区的发展中,要以重点保护生态、恢复生态为主,结合当地的环境与条件,因地制宜地开发生态经济,使农业种植与观光旅游、休闲养生相结合的农家乐等服务性产业逐步带动区域的发展,走一条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4.基础设施网络变化。随着高铁、高速路网的迅速形成,山西的交通网路格局呈现出由“K”字型格局过渡到“大”字型,向叶脉式演变。由于受“两山一水”的影响,省内交通主要南北发展,以同蒲(大同—蒲州镇)铁路、大运(大同—运城)高速为主轴,石太(石家庄—太原)铁路客运为一轴,太焦(太原—焦作)铁路、太长晋(太原—长治—晋城)高速为另一轴组成“K”字交通格局;随着东西方向北京—太原—银川的铁路干线建成,横穿了太行山和吕梁山,南北方向正在修建中的太焦(太原—焦作)高铁以及大西(大同—西安)高铁,纵观全局山西区域基本形成了“大”字型的交通骨架。随着3纵11横11圈高速公路的修通,山西交通向网络化格局演变。这对山西省区域内各部分的统筹发展提供了质的帮助,同时也加强了山西省承东启西、贯穿南北区位战略因素。

“山西大水网”建设,加快实施区域各个水利工程和管道排放的建设,使饮水、灌溉、排污、生产等水利用一体化。提高水利用率,建设节水、安全、高效的城市供水系统,在城镇密集区逐步实施区域联网供水,片区间加强供水干管联系,水源统一调配。

(二)区域战略选择

1.国家区域战略走向。为促进区域的协调发展,国家提出“一带一路”新倡议。首先山西需要明确自身在 “一带一路”中的角色定位,制定清晰的地区开放策略。在通道建设上,完善青岛—太原—银川横向高铁和大同—张家口高铁建设,对接中蒙俄经济走廊等,充分发挥承东启西、南北衔接的区位优势,协同域外经济联系。

1.一核——太原都市区。太原都市区包括太原六区、清徐、阳曲、榆次及太谷县,要以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和山西“农谷”建设为抓手,优化城镇空间结构。按照主体功能区建设要求,加快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分类引导和都市空间管控体系,打造高端服务功能集聚区、产业重点开发区,建设生态廊道、空气廊道和景观廊道,促进产业融合、产城融合、要素整合,将核心区打造为国家新型产业基地和能源科技创新中心、国际资源型经济转型与绿色发展示范区和自由贸易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旅游都市区。

2.两群——以太原、大同为核心的城市群。目前,山西实际是四个城镇群,平均每个城镇群人口只有900万,而国内现有城镇群按人口规模有亿级、5000万级、3000万级,最小的也都超过1000万人口,中心城市人口一般都在500万以上,所以一下搞四个城镇群很不现实,也很难上升到国家高度,必须整合现有城镇群。山西省百万人以上人口城市有太原、大同,围绕两大核心城市建设两大城镇群:以太原都市区为中心的山西中南部城镇群和以大同为中心的晋北城镇群(见表1)。山西中南部城镇群整合原有山西中部城镇群、南部城镇群(临汾、运城)、东南部城镇群(长治、晋城),以太原都市区为核心,包括忻州、吕梁、阳泉、临汾、运城、长治、晋城等;以山西综改试验区、国家级高新区、国家和省级开发区、国际陆港、保税区、生态文化旅游开发区、现代农业开发区等为支撑。首先支持太原都市区率先发展,扩大中心城市经济规模,增强中心城市对城镇群辐射力,其他城市与太原都市区深度融合发展。山西主要经济联系方向为东和南,建议把运城、晋城、阳泉列为门户城市加以积极引导,重点发展东部转移加工产业和物流产业。

以大同为中心的晋北城镇群,实际上,城镇群发育更不成熟,要从更大视角来考虑,比较现实是建立乌大张城镇群,中心城市大同市,出台有关政策,建议山西省把大同作为省域副中心城市加以积极引导和培育。

公司重视党建,农科所党支部就是广前公司评选出来的星级党支部。农科所党支部书记陈梅珠介绍,所里开展了党员示范岗和党员一帮一活动,党员带头推广甘蔗良种良法,并安排困难职工到农科所做季节工,党建和业务工作得到同步推进。

 

表1 2016年底山西省级以上开发区

  

类 型地市数量开发区名称以太原为核心的城镇群太原市7太原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太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级)、山西科技创新城、太原民营经济开发区、太原不锈钢园区、太原清徐经济开发区、太原武宿综合保税区晋中市4晋中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祁县经济开发区、榆次工业园区、介休经济技术开发区长治市2长治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级)、壶关经济开发区晋城市1晋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临汾市2临汾经济技术开发区、侯马经济开发区运城市5运城经济开发区、运城空港经济开发区、运城盐湖工业园区、风陵渡经济开发区、绛县经济开发区以大同为核心的城镇群大同市2大同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左云经济技术开发区朔州市1朔州经济开发区

3.三轴。所谓“三轴”,指太银高铁经济轴、大西高铁经济轴、太焦高铁沿线经济轴。

一会,小虫又道,要是许沁不还钻戒,还钱呢?我们不是天上掉馅饼,白赚了三十万?玉敏踹了小虫一脚,不要脸,那是天上掉下来的吗?那是姑妈的钱。小虫说钻戒可以还,钱怎么还?玉敏想了想,说那就买下那钻戒,再还给姑妈。小虫点点头。玉敏又摇头,怕不行呢,店里卖钻戒,要登记身份证的。就算把姑妈的身份证拿来了,她们也会怀疑。谁买了三十多万的东西,本人连看都不来看呢?在内地,三十万能买房了。

在全国高速铁路规划中,青岛—石家庄—太原—银川横向通道(太银高铁),是我国东部通向西部一条重要通道,目前,太原经石家庄到青岛动车、高铁已开通,这一大通道建成,对改善太原在全国交通路网中的地位至关重要。

近年来,住培的管理和质量更注重形成性评价。陈玉国表示,“也就是我们不只看结果,更要看过程,因此,形成性评价是住培一个重要抓手。”为过程管理提供有力抓手,围绕住院医师岗位胜任力目标和培训过程管理要求,齐鲁医院实施了11233项目。

山西省以大西(大同—西安)高铁为主轴,沿线经过山西大同、忻定、晋中、临汾、运城五大盆地,是山西地形平坦、开发较早、人口城镇最密集、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沿线有高速铁路、高速公路、二级公路等交通设施,是以高铁、高速为主的包括交通、水利、信息等基础设施的综合轴带。

正在建设的太焦(太原—焦作)高铁预计2020年通车,主要经过太原、晋中、长治、晋城市,沿线有高速、二级公路等交通设施,是太原市连接中原经济区、长江中游经济区重要通道。

4.四带——建设生态安全屏障带和生态长廊。按山西省主体功能区的划分,79.85%属于生态脆弱限制开发区,要加大对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的保护力度,建设生态安全屏障带。根据山西地理环境的影响,构建以吕梁山为主体的黄河干流和汾河源区生态屏障带,以太行山为主体的海河主要支流源区屏障带,以太岳山、中条山为主体的沁河、涑水河与黄河干流源区屏障带,建设省内以汾河为主的生态长廊,四条生态带共同组成生态安全大格局,具有美化环境、涵养水源、水土保持、维护生态多样性等生态服务功能,建成山西省真正的金山银山。

在“一核两群、三轴四带”基础上,结合目前正在推进的“三区(功能区)三线(生态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增长边界)” 划定,以太原都市区位核心,设立大同为省域副中心,晋城、运城和阳泉为山西门户城市,构成山西省立体式的空间开发结构框架,引导山西空间结构科学健康发展。

(2)Question:Secretary Clinton said in the morning that Ambassador Sung Kim is heading the U.Sdelegation to the Six-Party Talks.So that means Ambassador Bosworth-----he intends to meet with higher level North Korean officials than Vice Foreign Minister Kim Key Gwan?.

参考文献

[1]徐海贤:《国家战略视角下新兴增长区域空间发展研究——以江苏沿海地区为例》,载于《规划师》2011年第1期。

[2]哈斯巴根:《基于空间均衡的不同主体功能区脆弱性演变及其优化调控研究》,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年。

[3]葛岩、陶英胜:《区域空间发展战略研究探索——以长吉一体化区域发展规划为例》,载于《上海城市规划》2012年第4期。

[4]刘佳燕、王伊倜、苏航:《区域一体化趋势下新城发展战略的再思考——以广州大都市》,载于《北京规划建设》2010年第1期。

[5]崔美丽、代合治:《山东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演化轨迹——兼论鲁南经济带发展》,载于《江苏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第4期。

[6]马浩:《山东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研究》,北京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年。

[7]程玉鸿、扈岩、覃成林:《粤东地区区域空间结构优化模式研究》,载于《规划广角》2014年第2期。

[8]景普秋、王清宪:《煤炭资源开发与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福”与“祸”:基于山西的实证分析》,载于《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第7期。

[9]邱璜:《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演化及区域经济耦合发展研究——以长三角区域为例》,载于《保山学院学报》2014年第5期。

[10]刘德赢:《基于 GIS 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空间要素和空间格局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年。

[11]吴得文:《福建省区域发展与空间结构研究》,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王乐祥,安以达
《经济研究参考》 2018年第04期
《经济研究参考》2018年第04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