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环境思想探析

更新时间:2016-07-05

自从人类社会形成以来,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便成为永恒的哲学命题,当代哲学家霍尔姆斯·罗尔斯顿说:“人类生活必然受到大自然的影响,必然与自然环境发生冲突,这一事实引发无尽的思考。”[2] [美]霍尔姆斯·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 杨通进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页。马克思恩格斯站在巨人肩上,立足现实,预判未来,对人与自然关系这个历史性命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和研究,形成了丰富的生态环境思想认识成果。

一、马克思恩格斯生态环境思想产生的现实与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环境思想来源于现实社会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环境思想不是凭空产生,它源于当时的现实基础,即当时社会开始显现的生态环境问题。[3] 杜秀娟、陈凡:《论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环境观》,《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年第12期,第81-85页。马克思恩格斯生活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末期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早期,工业革命的到来彻底颠覆了农业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生态环境的变化引起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密切关注。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破坏着人和土地之间的物质变换……破坏土地持久肥力的永恒的自然条件。”[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52-553页。恩格斯在著作中描述了英国城市的大气污染和水污染,对美索不达米亚等地的土地破坏提出了批评意见。[5]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04-305页。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资本论》《自然辩证法》等著作中,马克思恩格斯都揭示了资本主义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正是由于马克思恩格斯对其所生活时代环境恶化的密切关注,才促使他们能深入思考人与自然之间的哲学关系。

(二)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环境思想产生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环境思想来源于对自然科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达尔文《物种起源》阐释的进化论思想是人类学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他打破了上帝造人的神学主义思想,建立了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紧密联系。马克思恩格斯吸收了进化论中关于人类进化的规律,同时创造性提出了劳动是人类进化的基础和前提,是“劳动创造了人本身”[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73-374页。,人类通过劳动实现自然与社会的物质变换,实现人和自然共生的关系。李比希的新陈代谢思想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环境思想具有重要启发意义。李比希作为伟大的化学家,研究了化学与农业之间的关系,他指出资本主义掠夺式的生产,大量使用化学肥料,同时城乡分离导致有机肥无法还田,土壤会变得越来越贫瘠,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李比希呼吁理性农业,要多使用有机肥还田,保证物质能够不断循环。马克思深受李比希思想的启发,对资本主义反生态农业生产关系提出了尖锐批判,指出资本主义造成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断裂,尖锐地提出了资本主义是不可持续的论断。

中国八个民主党派中,中国致公党(以下简称“致公党”)因成立时间最早(1925年),且在海外(美国旧金山)以及与洪门有历史渊源等特点,向来为学者所关注。从纵向看,关于致公党历史的研究开始较早,民国时期便有相关著作对其早期历史进行阐述。新中国成立后,致公党的历史研究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不被重视或因诸多限制而长期停步不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致公党的历史研究全面步入正轨。从横向看,在政党史的研究范畴中,致公党的历史研究相较于清末政团、民国初期政党、中国国民党、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研究还较薄弱,存在论述框架较单一、缺乏对事件的细致考察、囿于政治性而对事件语焉不详或张冠李戴的现象。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环境思想来源于社会科学的继承与发展。其中,摩尔根的《古代社会》和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对马克思恩格斯具有较大的启发意义。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中提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三个时期:蒙昧时代、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摩尔根认为历史是由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决定的,人们在生产中体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摩尔根遵循了唯物主义史观,马克思恩格斯对摩尔根的著作提出了高度评价[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3页。,其思想对马克思恩格斯认识资本主义本质发挥了重要作用。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提出了人口存在的两个前提,分析了人口增长与生活资料增长的级数,提出了人口与生活资料之间的关系和控制人口的两种途径。马克思恩格斯对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进行了辩证分析,肯定了人口理论的积极意义,但是同时对人口理论的逻辑性错误提出了批评。正是在批判的过程中,恩格斯开始使用“无产阶级”术语,分析了无产阶级的使命,同时指出人口过度增长会是一个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

利用ArcGIS软件的水文分析工具对梅县区DEM数据提取河流分布数据[10]。利用ArcGIS软件对矢量的客家居民点进行的核密度分析,得到在1 km2单位面积内客家居民点数量的密集程度。对从DEM数据中提取河流数据进行线密度分析,计算出1 km2内河流分布密度。通过客家居民点密度和河流密度进行回归分析,通过两者关系构建回归模型,可以利用该模型,通过河流分布密度模拟、预测梅县区相邻区域客家居民点密度。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地运用自然规律。”[1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3-384页。自然规律是一种不依赖于人类意志的客观存在,人类无法超越自然规律,凡是违反自然规律的行为都会是失败的,不仅仅会是失败甚至还会被大自然报复。人类在历史长河中只能去认识自然规律,遵循自然规律,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但是人的贪欲和无知往往带使得人类对自然规律置若罔闻,阿莱格尔曾说:“人类在威胁着自己的星球,并在不自觉地制造一场无人能够幸免的巨大的集体自杀事件。”[18] [法]阿莱格尔:《珍惜地球》,地质出版社1992年版,第1页。20世纪爆发的环境公害事件,当前世界各国面临的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环境危机事件,都是人类漠视自然规律的结果。自然规律的认识不是简单直观就可以获取,马克思指出,规律的认识需要“经过长期的、往往是痛苦的经验,经过对历史材料的比较和研究”[1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5页。才能掌握。科学技术在推动人类进步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马克思揭示了科学技术生态性本质,马克思指出:“科学的进步,特别是化学的进步,发现了那些废物的有用性质。”[2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116-117页。即科学技术可以实现废物的再循环利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工艺的改进可以提高效率,减少排放,即科学技术具有减排作用。马克思还指出科技技术的生态体现在节约资源上。马克思通过揭示科学技术的生态性,明确了科学技术在人与自然和谐关系中的重要价值。马克思从具体的行为方式上提出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处理的有效方法。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环境思想内涵丰富,既有具体环境问题的阐述,又有宏观环境哲学的思考。从马克思恩格斯环境思想的产生及具体内容来看,马克思恩格斯生态环境思想呈现以下特征:

二、马克思恩格斯生态环境思想的内容

(1)这是数学教师做好教学工作的3个“关键”:“实、活、新”.首先,应当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这一基本立场,也即应当通过自己的教学使学生有实实在在的提高,而不是刻意地表演作秀;其次,由于教学对象是活生生的人,并就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为基本目标,因此,就应努力将数学课“教活”,也即应当很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后,所谓的“新”,显然也就是对于教学工作创造性质的直接肯定[17].(相对于“实、活、新”而言,在当前又应更加强调一个“深”字,也即应当通过“深度教学”努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包括由“理性思维”逐步走向“理性精神”[18].)

马克思恩格斯虽然没有专章论述生态环境问题,但是其生态环境思想却蕴含在其部分著作的语言表述中,这些分散的表述构成了系统的生态环境思想理论体系。

(一)确立人与自然是和谐共生的关系,提出“自然是人的无机身体”命题

1. 科学性。马克思恩格斯从现实问题出发,充分批判和继承前人的研究成果,既包括自然科学领域,又涵盖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在已有研究成果上大胆创新,小心求证,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生态环境思想是经得起推敲的科学思想。

(二)认识自然规律是人协调与自然之间关系的重要步骤,正确对待科学技术是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手段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环境思想来源于前人哲学自然观的批判和超越。其中,黑格尔、费尔巴哈自然观对马克思恩格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黑格尔认为自然是精神异化的产物,自然是精神直接体现的物像。黑格尔的哲学体系完全是唯心主义的,马克思对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提出了批判,在批判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实践论,指出:“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上是实践的。” [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费尔巴哈自然观是在批判黑格尔的哲学中产生的,费尔巴哈批判了黑格尔的抽象思维,把直观感觉作为其理论基础,奠定了唯物主义的思维模式,但是费尔巴哈并没有完整清晰的人与自然二元化的逻辑结构,他认为自然是人的决定因素,人完全依靠自然,忽视了人对自然的影响和反作用。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和历史是割裂的,“当费尔巴哈是一个唯物主义者的时候,历史在他的视野之外;当他去探讨历史的时候,他绝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0页。费尔巴哈静态地观察人与自然之间的统一关系,而没有采用历史动态的方法来看待人与自然的统一关系。因此马克思恩格斯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建立了辩证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自然包括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其分类标准是人类的认识和与实践,人类认识与实践之外的自然为自在自然,人类通过实践改变的自然的属于人化自然。自在自然与人化自然是相互转化的关系,在人类在实践活动旺盛时,人化自然的范围就会不断增大,自在自然的范围就会相应减少;当人类实践活动减少时,人化自然就会转化为自在自然。自在自然与人化自然两者之间应该有一个平衡临界点,当人化自然大于某一个临界点时,自然就会出现超载,出现病态,甚至会出现报复人类行为的现象。为了防止自然对人类产生报复行为,人类的实践活动必须顺应自然的规律,尊重自然的承载量,用理性的思维处理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三)肯定自然的价值,重视自然生产力的价值

“哦,我半个月前去外地出差,在那边遇到一个自称老贾的人,他卖给我的。看来我遇到的老贾八成就是你说的那个人了。”中年人说着抱紧了箱子,生怕孟导急了来抢。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分析中,则始终肯定自然价值。[21] 余谋昌:《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环境哲学思想》,《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第83页。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明确指出:“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和劳动一样也是使用价值的源泉。”[2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页。自然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劳动只有建立在自然基础之上才能创造价值,离开自然本身,劳动就失去其存在的意义。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社会物质生产过程不仅包括人的生产活动,而且包括“自然本身的生产力”[2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6卷第3册),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00页。。自然生产力就是指自然物本身蕴藏着的有助于物质财富生产的能力。[24] 任暟:《环境生产力论:马克思“自然生产力”思想的当代拓展》,《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3年第2期,第76-83页。马克思十分重视自然生产力在财富创造中的基础作用。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四)批判资本主义制度,揭示了人与自然双重“异化”的本质,提出了共产主义社会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解的制度路径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私有制度下,资本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广大无产阶级成为雇佣工人,资本家不断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工人的劳动变成了“异化劳动”;与此同时,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一方面创造出普遍的产业劳动,即剩余劳动,创造价值的劳动,另一方面也创造出一个普遍利用自然属性和人的属性的体系,创造出一个普遍有用性的体系”。[2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389-390页。资本主义的资本具有贪婪性,唯利是图性,对自然进行掠夺性开采,对环境进行任意排污。资本主义市场的全球性,使得殖民地的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资本主义制度是引发人与自然关系矛盾的根源,要彻底解决人与自然关系之间的和解,就必须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消除私有制,消灭剥削,消除贫困,走共产主义道路。

三、马克思恩格斯生态环境思想的特征与时代意义

(一)马克思恩格斯生态环境思想的特征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环境思想立足于现实,批判与继承了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的优秀成果。在批判中发展理论,在继承中创新理论,从而科学论证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解决了生态环境思想中的关键问题和核心问题,成为人类生态环境研究的鼻祖之一。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环境思想是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形成的,马克思指出:“把人对自然界的关系从历史中排除出去了,因而造成了自然和历史之间的对立。”[1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3页。马克思唯物史观克服了错误的历史观,提出了历史存在的三个前提,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是“生产物质生活本身”[1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9页。,这个前提是基本条件,是一个永恒不变的前提,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历史发展的第二个前提是“新的需要”[1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9页。,第三个前提是“繁殖”[1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0页。。历史发展的这三个前提就是三个要素,三个要素相互依存统一于人与自然关系之中。马克思恩格斯通过确立正确的唯物主义史观,确立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思维。马克思运用唯物主义视角,对人本身进行了解读,马克思认为:“人不是抽象的蛰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人就是人的世界。”[1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页。马克思批判了过分夸大“人是万物主宰”的命题,鲜明地指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自然,自然环境中的“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要素,一方面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一方面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是必须事先进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粮。同样,从实践领域来说,这些东西也是人的生活和人的活动的一部分。人在肉体上只有靠这些自然产品才能生活,不管这些产品是以食物、燃料、衣着的形式还是以住房等等的形式表现出来。在实践上,人的普遍性正表现为这样的普遍性,它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对象材料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1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5页。马克思从人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角度,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是人类物质生活的来源成为人机体运动能量和组成部分,自然也是人类精神生活的素材来源,人类的精神生活是建立在认识自然、了解自然的基础之上的,马克思从人的物质和精神两个层次提出了“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1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5页。的命题,这个命题的提出为人与自然共生关系的建立奠定了理论方向,也为当今关注环境本身,对环境本身造成损害需要赔偿的提出奠定了理论基础。人类社会发展以来,人们很早关注到人本身有机身体伤害的法律责任追究机制,但是对于人之无机身体的自然环境损害却并没有得到关注,但如今作为人之无机身体的自然环境已经危及人类生存的情况下,运用马克思提出的“自然是人无机身体”的命题来保护生态环境显得意义重大。

2. 整体性。马克思恩格斯对自然进行了充分的认识,确定了自然和自然生产力的价值;在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既不唯自然至上论,又不唯人类主宰论,辩证地认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明确提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因为自然是人的无机身体,自然与人本身休戚与共。马克思在提出物质变换理论时,运用整体性思维,系统分析了物质变换的过程,充分体现了整体性特征。

所谓外来手术器械,指的就是由生产商免费提供或者是租借给医院,并且可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因其生产成本较高,且不属于一次性手术材料,所以会对其进行重复使用,这就对消毒供应中心器械管理工作的开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此,探究外来器械管理的具体流程与有效策略,对于保障医疗安全,有效规避医院感染风险,有着较高的现实价值与实践意义。

3. 实践性。马克思提出的实践是联系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纽带,马克思恩格斯正是在坚持实践理论的基础上,才能清晰了描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状态,只有建立在实践理论的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生态环境思想才能深入浅出,才能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源头活水。

(二)马克思恩格斯生态环境思想的时代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环境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与时俱进的优秀品质,其思想理论对应对生态危机和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意义。

生态危机的警报更加振聋发聩。1992年全球科学家向人类发出了第一次警告,25年之后,来自184个国家的1.5万名科学家又向人类发出“二次警告”,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形势更加严峻。人类如何化解生态危机,如何从毁灭之路走向希望之路,马克思恩格斯生态环境思想是指路明灯,更是思想之源。马克思恩格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受得住实践的推敲,过去是正确的,现在和未来依旧是正确的。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环境思想的再发掘、再运用、再发展,正是人类走出生态危机的唯一路径。

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如火如荼,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新问题新矛盾层出不穷,要迎难而上,需要从马克思恩格斯生态环境思想中获取营养,需要从马克思恩格斯生态环境思想的经典著作中找到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生态环境思想历久弥新,为全人类的生态文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尽管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环境思想的提出已经走过了近两个世纪,但时至今日仍然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刘鹏
《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2018年第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