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云南少数民族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的思考

更新时间:2016-07-05

云南少数民族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的历史悠久,从汉晋起,大量史书、档册、谱牒、信札、笔记、方志、图谱、诗文集、专著中辑录的少数民族档案史料逐渐增多,为世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少数民族档案编纂成果。1949年后,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少数民族社会历史情况调查,编写出版了大批民族调查资料汇编,其中就包括云南省的《民族问题五种丛书》。近年来,在抢救保护各民族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潮推动下,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深入贯彻落实云南省委、省政府关于“重视文化遗产和记忆遗产保护,加强档案文献保护和利用,传承云南优秀传统文化”的指示精神,开始对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大汇总、大盘点和大展示,重点开展珍稀、濒危档案文献遗产的发掘利用,积极探索延续和传承各个古老民族独特的认知方式、历史记忆、价值观念和民间智慧的方法和途径,为各民族历史文化的追根溯源和比较研究打好基础、创造条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2.6.2钩藤根腐病常见防控方法有田间排水通畅,避免积水烂根;带药移栽(药液浸根或蘸根);适期施药,合理选择药剂。

与这项工作的发展成就相比,相关的研究成果则显得很薄弱,从已发表的数十篇论文来看,大多是对单个民族或某种档案进行论述,如《论白文档案文献的开发利用》《论藏文历史档案的发掘利用》《大理白族档案史料的开发利用》《纳西族东巴文历史档案发掘利用初探》《论傣族贝叶经档案的发掘利用》《西南少数民族医药历史档案文献的发掘利用问题》等,缺乏全面系统的总结与深入思考,甚至将基础性工作与开发利用工作混为一谈。本文试对云南少数民族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与不足、方法和途径、对策及措施等问题进行初步探讨,以期对这项工作的发展有所裨益。

1 云南少数民族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与不足

1.1 现状和成就

1.1.1 突出有云南特色的少数民族档案开发利用。如石林县突出阿诗玛文化与阿诗玛原始档案资料的开发利用;曲靖市突出爨文化与爨氏石刻档案(爨碑)的发掘利用;楚雄州突出毕摩文化与彝族档案文献的翻译、整理和出版;大理州突出南诏大理文化与白族档案史料的开发利用,并致力于大理地方民族声像信息资源整合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库的开发利用;丽江市突出东巴文化与纳西族档案文献的开发利用,尤其是东巴经和东巴艺术(音乐、舞蹈、绘画)档案的开发利用;迪庆州突出藏文历史档案;西双版纳州突出贝叶文化与傣文贝叶经档案、傣族历史档案的开发利用;红河州突出哈尼族谱牒档案,并致力于红河民俗文化档案的开发利用;文山州突出壮族档案史料的开发利用,尤其是壮族口碑档案的开发利用等,都取得良好的综合效益。

1.1.2 大型综合性编研成果不断涌现。《大理丛书·金石篇》的出版发行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被誉为白族的“永乐大典”。此书收录了东汉至民国年间有关大理地区历史文化的碑刻、摩崖、器物、砖瓦、官印铭文拓片面性1600多件,并附有原物的图片、录文和简要的介绍说明。对研究大理白族乃至云南地方民族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2004年编纂出版的大型民族历史图片集 《见证历史的巨变——云南少数民族社会发展纪实》丛书从近万幅民族历史的老照片中,精选出1480幅记载和反映云南少数民族社会发展纪实性的珍贵照片汇集成册,不仅保存了不可复得的真实影像资料,而且见证了各少数民族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2005年编纂出版的民族问题大型综合性丛书《中国民族问题资料·档案集成》篇幅巨大、卷帙浩繁,几乎涉及了与民族有关的所有领域,其中包括在编写《民族问题五种丛书》时有关组织留下的大量中央文件、领导讲话、组织机构、编写规划、调查记录、座谈纪要等原始材料,真实记录了编写《民族问题五种丛书》的全过程。

近年来,云南大学有计划地开展了整理西南边疆历史文献和档案资料的工作,已取得显著成效。目前已出版《清代云南稿本史料》《民国时期云南边疆开发方案汇编》《云南省博物馆藏契约文书整理与汇编》(8卷本)等,正在进行的还有《云南通志馆征集各县资料暨各县地志资料整理汇编》和近代西南边疆历史档案的编纂工作。其中,仅云南通志馆征集各县资料暨各县地志资料的整理汇编就达1000余万字。

DLG2、RBMS3和NAP5基因多态性与中国北方地区汉族帕金森病的相关性 …………………………………………………… 杨新瑞,罗晓光,朱文清,等 324

猕猴桃中 B-enol的含量为 0.58~3.44 mg/kg,B-mono的含量为 0~0.02 mg/kg,B-keto的含量为0.09~0.35 mg/kg,B-glu在样品中没有检出。

谱牒档案的编纂取得较大进展。其代表性成果有:《彝族六祖迁徙典籍选编》《云南彝族氏族谱牒译注》《中国彝族谱牒选编·云南卷》《川滇毗邻县市沙马石亿源流》《红河哈尼族谱牒》等。

1.1.3 土司史料、金石铭刻、谱牒档案编纂成果丰富。云南土司史料的编纂成果较为丰富,其代表性成果有:《武定凤氏本末笺证》《清代武定彝族那氏土司档案史料校编》《木氏宦谱》《木府风云录》《永宁土司署档案文书摘抄》《红河土司文物》《云南土司世系名录》等。其中对傣族地区土司档案的编纂最具代表意义,并取得了大量成果,先后整理编辑了干崖刀氏、盏达刀思氏、盏西孟氏、南甸龚氏、遮放多氏、芒市方氏、陇川多氏、盈江刀氏、耿马罕氏土司的政务文书、经济文书、家谱文书等多方面的档案史料。

2.1.4 编辑出版民族档案知识读本。深入挖掘档案信息资源,加大档案文化产品开发力度,与新闻出版社、方志办、民族工作、高校、研究院等机构合作,编辑出版民族档案通俗读物、史志、丛书乃至教材和学术论著。如省档案局(馆)与省民族学会达成合作意向,双方共同编辑出版《云南民族文化丛书》《云南记忆丛书》《话说云南》系列丛书。

建立单元信息模型是实现知识组织的基础,而单元信息模型建立在知识表示方法基础之上。已有的知识表示方法主要可分为两类:基于特征的知识表示方法和结构化的知识表示方法。基于特征的知识表示方法通常以“属性-值”对、n元组、特征向量等形式描述知识对象的属性特征;结构化的知识表示方法则详细描述文献内知识对象之间复杂的语义关系,如基于图结构的表示法、面向对象表示法、本体表示法等[10]。

1.2 存在的不足

海归新生代学成归来后,为了融入中国土壤,要先了解什么是中国的亲缘与地缘文化,为什么亲缘与地缘在中国这么受重视。中国情境下,做事只注重目的性是行不通的,需要有一份醉翁之意不在酒的释然。详见图2-1。

一是民族档案整理、开发、公布的主体为非档案机构,相关的研究项目和成果大多出自科研院所或高校,档案部门主要是提供原材料和粗加工,不仅参与开发利用的力度较小,精加工和深加工的产品更少。

其中,若目标框包含物体中心,则P(object)=1;否则P(object)=0。IOU为预测目标框与物体真实区域的交集面积,以像素为单位,将真实区域的像素面积归一化。

二是档案开发仍局限于史料编纂的思路,对边疆民族地区的重大事件、重要活动以及民族关系、民族矛盾、民族冲突等问题缺乏敏锐的洞察力和快捷的反应力,导致开发的档案文化产品只能满足少数人的学术文化需求,不能适应社会多元需求的变化,难以成为各族人民群众普遍认可的文化产品,更难以提供有针对性、特色化、个性化的用户信息推送服务。[2]

三是大多数编研成果的种类还比较单一,档案编研成果仍以纸质印刷品为主,以传统的借阅、出版方式传播,编纂方法和技术没有突破和创新,专题数据库、档案网站和新媒体公布比较薄弱,缺乏有分量、有特色、精品化的档案编研成果。

云南少数民族档案资源开发利用虽已取得较大成就和进展,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四是档案文化产品的内容和形式不够丰富,涉及的行业领域不够宽泛,只关注和重视人口较多、档案文献较多的彝族、白族、纳西族、傣族档案史料的编纂,对发掘利用少小民族、跨境民族、无文字民族档案遗产以及声像文献、电子文件、口述历史、非遗档案的力度明显偏弱。

五是少数民族档案数据库和档案网站的开发还存在着设计不美观适用、制作简单粗糙、文字说明错漏较多、图像照片模糊不清、音频视频无法播放、内容信息量偏少、维护更新不力、全文展示的档案上网率不高、网上查询利用率低等缺陷。

以上这些因素使档案文化产品的传播和利用受到很大限制,既不利于边疆少数民族问题研究的深入开展,也制约着地方史、民族学、边疆学等学科的建设,影响着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2 云南少数民族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的方法和途径

2.1 方法

2.1.6 举办民族档案文化展览。突出云南档案的多民族性和边疆特点,抓好展厅的服务工作,单独或联合举办“红土高原的记忆——档案中的云南历史展”“馆藏云南名人档案展”“少数民族人物与服饰展”“民族民间重要档案展”等内容丰富生动、形式灵活多样的档案展览,广泛开展各族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档案宣传活动,提高档案工作的地位和知名度,扩大档案部门的社会影响力和认知度。

2.1.2 编辑刊印民族档案画册图片。云南省档案局(馆)除编印云南记忆画册《红土高原的记忆——档案中的云南历史》、省馆馆藏品牌普洱茶画册《山水茶事,别样云南——云南省档案馆馆藏普洱茶档案画册》外,还开发了档案文化产品《图说云南老戏台》等书。普洱市档案馆编辑出版了《普洱记忆——普洱档案图片选辑》,以大量珍贵的文书、照片、实物档案真实再现了普洱100多年来的风云变幻和历史轨迹。昭通市档案局馆编辑出版了全面反映新中国成立以来昭通市档案工作发展变化的大型画册 《昭通兰台》,编研开发了《兰台金辉耀乌蒙》发展成就画册,受到好评。马玉梅主编了丽江纳西族名人宣科的家庭影集《影像中的宣科》,引起读者关注。

2.1.3 编辑发行民族档案信息参考。关注边疆民族地区的社会热点,配合边疆民族地区的各项重要决策、重大活动及重要事件等,贴近经济社会发展,积极尝试从档案视角挖掘历史经验,编辑出版各种档案汇编、专题概要、信息参阅和大事记等参考资料,主动送交各级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参阅,及时准确地为各级民族工作、宗教机构提供急需的知识信息和实践经验,充分发挥档案的资政、智库作用。

1.1.4 声像文献、口述历史、非遗档案编纂成果开始出现。编纂选题、选材从过去的宗教典籍、土司史料、金石文物向声像文献、口述历史、非遗档案等新领域拓展。如声像文献有《昆明声音档案》《云南纪录影像口述史》《中国民族志电影先行者口述史》;口述历史有 《口述民族史》《民国时期云南彝族上层家族口述史》《古城记忆:丽江古城口述史》《勐马档案》。其中《勐马档案》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了孟连县勐马寨傣族档案文化传统的丰富性以及风俗习惯的多样性,显示出族群中的老人在记忆中保留着大量的知识。它是关于一个特定村寨独特傣族文化的谨慎的记录档案,是让勐马寨人自己整理和记录本民族历史文化的一次大胆尝试,也是民间文化保护组织试水“把书写历史的权力还给历史主体”的良好开端[1];非遗档案编辑出版了非遗调查资料汇编、非遗保护名录体系汇编、非遗项目分布图集、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档案汇编等成果。

2.1.5 拍摄制作民族档案影视专题片。以档案史料为主题,将影视和网络相结合,联合相关部门拍摄微电影、电视专题片、纪录片等影视作品,扩大档案文化产品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促进社会档案意识的增强。如云南省档案馆每年推出1~2个有影响的史料专题片,文山州档案局拍摄了《文山档案》和反映新中国成立60周年特别是近30年来文山壮族自治州各行各业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专题资料片。

2.1.1 汇编公布民族档案史料。编辑出版各种档案史料汇编、选编、选集、全集、专辑等,或在档案学期刊上登载档案文件原文,公开传播少数民族档案信息内容。如云南省档案局馆编有《云南省档案史料丛编·近代云南人口史料 (1909—1982)》《云南近代矿业档案史料选编 (1890—1949)》《中国档案精粹·云南卷》《民国时期西南边疆档案资料汇编·云南卷》等。保山市档案局(馆)创办的《记忆保山》(季刊)设置历史档案、文化档案、农耕档案、人物档案、书画档案、滇西抗战六大版块内容,从中可了解保山历史发展的轨迹,[3]可读性、史料性强,广受欢迎。

红外测试:样品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上进行全反射红外测试。波数扫描范围为4 000~400 cm-1,分辨率是4.0 cm-1,扫描次数为16次。对于不同深度的反射红外扫描,是先将样板表面削去相应厚度的表层,然后进行表面反射红外测试。

金石档案的编纂也取得显著成绩,其中大理白族碑刻档案的编纂令人瞩目,其代表性成果有:《南诏德化碑注释》《白文“山花碑”译释》《大理白族古代碑刻和墓志选辑》《南诏大理文物》《大理金石录》《元明清碑刻契文抄》《白族历史文物·石碑类》《大理市古碑存文录》《大理历代名碑》《大理五华楼新出元碑选录并考释》《鹤庆碑刻辑录》《大理丛书·金石篇》《南诏大理国瓦文》等。

2.1.7 建设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各地区依据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和档案馆、图书馆的实际,在软、硬件条件成熟的情况下,结合“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资源建设规划的要求,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数据库。如大理州图书馆建立的“大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库”,收录了32位大理州“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216件实物档案,[4]其中包括2位国家级传承人的8件作品,22位省级传承人的197件作品,以及具有代表性的8位州级传承人的11件作品,内容涵盖金银铜器工艺、扎染、布扎、木雕、石雕、刺绣、剪纸、甲马、砚台、土陶工艺、民间乐器、傩面具等。

此类题解答后有着浓厚的“回味性”:图形中还蕴藏着哪些有价值的信息点而没有被发现和揭示出来,它对下一问的解题思路有无铺垫和启发的作用;除此方法之外,还有无其他的方法,若有,这些方法之间在“质”上是否有着共同的“语言”.

2.1.8 建立云南特有少数民族历史档案数据库。云南省档案局(馆)自2010年开展少数民族口述历史档案抢救保护试点工作以来,经过6年艰苦不懈的努力,现已完成13个云南特有少数民族历史档案数据库的建设任务,不仅取得了预期的阶段性成果,而且积累了相关的工作经验。这些数据库不仅包含有大量原始文字资料和图书典籍,而且还有各种民族服饰、乐器等实物,以及通过拍照和录音、录像等方式采集到的照片和音像视频资料。

2.2 途径

2.2.1 科学选题、打造品牌。围绕中心工作和社会热点,选准题材,开发各级民族、宗教部门研究制定民族、宗教政策措施急需的信息参考,汇编各族人民群众急需的政策法规性文件和民生档案材料。倾力打造云南少数民族档案、茶文化档案品牌,为助力云南省建成 “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和“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服务。

2.2.2 加强编研、开发产品。充分利用馆藏资源优势,深入挖掘档案文化价值,安排熟悉地方历史文化、语言文字功底深厚的档案人员从事编研利用,开展深层次编研工作,真正提炼出档案中的思想和智慧,开发出高质量的档案文化产品,不断提升档案文化产品的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传播力、辐射力,出思想、出精品、出成果、出效益、出人才。

2.2.3 引智借脑、横向联合、内外结合。一是采取与研究机构、大专院校、专家学者和相关政府机关等广泛合作的形式,通过馆际合作、馆校合作等多种方式,吸纳各方智力资源,吸引、借助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搞合作编研与开发,进一步深化档案的增值服务;二是在横向联合上下工夫,如云南大学档案与信息管理系借助召开 “首届全国民族档案学术研讨会”,出版发行《民族档案学研究文集》、轮流举办“民族档案学术主题年会”、创办“民族档案学微刊”微信公众号等形式,构建民族档案学术共同体和协作交流平台,在全国范围内促进民族档案学研究的发展;三是在业内实行上下合力,在业外采取多方合作。

2.2.4 扩大宣传、开展教育、举办活动。加大边疆民族地区档案工作的宣传力度,及时跟踪报道民族档案工作的动态和亮点,营造良好的利用服务环境和氛围,让更多的人走进档案、了解档案、认识档案。通过开展档案文化教育和档案休闲利用活动、参观档案工作和档案馆库、举办社会记忆展或专题史料展、出版档案通俗读物、拍摄影视专题片等灵活多样的形式,经常性地在全省各族人民中开展身份认同、乡土知识、省情国情、爱国主义教育。根据当地的民族特色,与民族研究所、各民族学会(研究会)、民族学院等相关单位和高校合作,举办针对少小民族、跨境民族、无文字民族的文化活动,使本民族群众有机会学习其历史文化,同时也有助于其他社会群体了解其历史文化,促进不同文化间的理解、沟通与交流。

3 努力推进云南少数民族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的建议

3.1 积极探索少数民族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的新领域

一是加强西南边疆历史档案资料的整理工作,通过系统的大规模文献汇编,既为今后中国边疆研究特别是近代西南边疆研究夯实资料基础,又在此过程中锻炼和培养一支人才队伍;二是把档案开发利用与文化创意、旅游休闲等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促进民族档案文化创作、创意、创新、创业的高度融合,进一步提升云南档案文化的软实力;三是构建全方位、多功能的网络服务体系和网上展示平台,发挥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融合的优势和特点,体现档案利用服务的开放性、社会化、现代化、信息化。

3.2 广泛开展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开发利用

一是全方位。合纵连横、上下对接、左右联系,抓住中心、拓展领域、全面开放,服务边疆、服务大局、服务民生;二是多角度。从多元文化(口传文化、非物质文化、特色文化、产业文化)的视角,运用多学科(口述史、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民族学、边疆学、文化产业学)、跨专业整合的方法开展专题研究;三是深层次。从原始档案的“编”转变为信息资源的“研”,以创新性的知识发现、知识创造为目标,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深度挖掘与深层次加工处理,[5]不断拓展边疆少数民族档案资源开发的广度和深度。

3.3 倾力培育与打造有影响的少数民族档案品牌

所谓档案品牌是指那些特别优秀的档案精品,具有很强的文化影响力和辐射力。如何打造少数民族档案品牌:一是面向社会,立足现实,小处着眼,由小做大,逐步发展。不能因为出“精品”“大作”而忽视社会公众的需求情结;二是科学选题,注重质量,深度开发,着力学术研究,凸显文化积淀,打造具有深邃思想内涵和深厚文化底蕴的档案精品力作,不断推出思想性、学术性、知识性、时代性相统一的、各族群众喜闻乐见的档案文化产品;三是深入实施民族档案精品建设项目和民族档案文化品牌战略,大力开展云南档案文化建设,启动实施“云南记忆工程”。

3.4 充分挖掘和弘扬独特深厚的民族档案文化

云南的语言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边屯文化、生态文化、传统村寨文化等档案资源丰富多彩,可以从宗教典籍、文学艺术、民间工艺、民俗风情、口述历史、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挖掘和弘扬,将其宽广的文化视野、深邃的思想意识和丰富的知识蕴涵全面展示、提炼出来,为云南民族文化建设提供第一手资料和生动素材。着力开发反映云南历史发展进程、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民生需求、民族文化等重大历史事件、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知名人士、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名优特产、与周边国家政治和经济文化交流的档案资源。[6]编纂题材和内容力求多视角、多维度地呈现云南各民族的社会发展进程,真实再现云南多民族、多种社会形态并存共生的历史状况,客观展示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近40年来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沧桑巨变,生动反映云南各民族悠久的历史渊源、丰富的文化形态、密切的交往关系,努力彰显云南璀璨多姿的民族文化魅力。

从表2可以看出,随着粒度的减小,各粒级的产率和灰分呈增加趋势。4个样品中小于0.045 mm粒级含量均较高,最低的也接近70%,而且一段浓缩机溢流中的含量高达74.85%,这些微细颗粒在浓缩过程中完全依靠自身重力很难沉降,容易在浓缩机溢流中积聚,导致循环水浓度过高,继而影响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行。而这一部分细泥的灰分基本都接近40%,说明粘土矿物主要集中在细粒级中。

注释与参考文献

[1]王珍.勐马档案:一次方法论的尝试[N].中国民族报,2010-03-19(10).

[2]檀竹茂.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有效途径——协同合作[J].档案学通讯,2014(2):56.

[3]穆英杰.开发档案文化产品 展现档案文化价值[J].云南档案,2014(3):15.

[4]刘丽.民族地区图书馆实物文献资源建设之我见——以大理州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作品实物文献征集为例[J].云南图书馆,2013(3):73-76.

[5]苏君华.档案信息资源规划实然价值取向及应然价值取向的培育途径[J].档案学通讯,2014(5):42.

[6]黄凤平.适应新常态 创造新突破 全力推动全省档案事业发展实现新跨越——在2015年全省档案局长馆长会议上的讲话[J].云南档案,2015(3):10-11.

陈子丹,谯丹,廖可佳
《档案学通讯》 2018年第01期
《档案学通讯》2018年第0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