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福建文献汇编

福建文献汇编

发布时间:

福建文献汇编

福建省图书馆藏书,自1906年以来,经过近百年的汇入、搜购、捐赠、接收,成为福建省最大的图书馆。其主要来源有福州在和正谊、致用、鏊峰、凤池四书院,福州藏书楼、福州阅书社藏书,螺洲陈宝琛藏书,崇安潘氏、福州郭氏藏书,龚氏大通楼藏书,惠安陈念庭和孙经藏书,莆田康爵冰寄庐藏书,左海林石庐金石版本,沈氏 斋藏书以及乌山图书馆藏书和其他私家藏书(如陈文涛、张祥云、陈绍宽等),还有傅家 、石景宜等和美国俄勒冈州的赠书。六十年代初,发现、鉴定、校勘、收藏抄本《榴花梦》。据1987年统计,古籍文献22376种,其中经部1073种,史部5790种,子部5203种,集部8273种,丛部2037种。善本4080部,20286册, 占福建全省现藏古籍善本50%以上。其中元刻本《方舆胜揽》、明刻本《李氏东书》、清刻本《台湾府志》、《靖海纪》(木活字本)、《金薯传习录》、清抄本《福建海关资料汇钞》,以及徐勃、谢章铤、曹学全、郑杰、陈宝琛、沈祖牟等的批校题跋本。除历代珍贵文献、金石拓片之外,还入藏21种外文文种出版物,以英、俄、日为多。重点是电子、机械、化工、轻纺、农林水产、医学、海洋、造船等类图书。八、九十年代重点收藏各地文史资料统计资料和谱牒等地方文献。形成以福建资料、地方志、闽人著述、文史资料、谱牒等地方特色的信息资源库。据全国文献资源调查1987年12月统计的数据,福建省图书馆藏总文献量在全国居第26位,期刊收藏总量居全国第32位,自然科学文献收藏量居第28位。在省级公共图书馆中文献收藏量第15位。古籍文献收藏量居全国第28位,善本收藏量全国第11位。而台湾研究、福建研究、周易研究、中国近代史研究达研究级学科文献水平。

档案文献汇编和档案参考资料都是档案资料信息开发和公布利用工作内容。细分为档案史料的编研工作内容。档案文献汇编是在研究室内或馆内档案内容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主题和需求,将相关一类的文献汇集在一起,按一顺序排列,编印成册。而档案参考资料,是指利用室藏和馆藏档案和资料的内容,根据一定的选题加工、综合、研究、编写印发或出版的一种参考性的书面介绍材料,种类有:大事记、组织机构沿革、统计数字汇集、专题概要等。

文献汇编其实就是为大家学习、研究方便对某一类文献进行汇总、编辑成册。

古代建筑文献汇编

宋代建筑:宋朝时期,于北宋及南宋境内的建筑

<考工记><山水经建筑>

《园冶》中国古代造园专著,也是中国第一本园林艺术理论的专著,作者计成。 《工程做法》 又叫《工程做法则例》

中国古籍中最早最完整的一部建筑技术专书是《营造法式》,是宋崇宁二年(1103年),北宋官方颁布的一部建筑设计、施工的规范书。

台湾文献汇刊福建社成果奖

北京学研出版社是教育部直属的高校出版社,也是福建省唯一的一家大学出版社。我社创立于 1985 年 5 月。建社 20 年来,全社员工以不断开拓、勇于进取的精神,脚踏实地,努力奋斗,使我社的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在“一流的大学要有一流的大学出版社”的理念感召下,我社坚持以特色、品牌取胜的经营思想,始终贯彻党的出版方针,坚持为高校教学科研服务的办社宗旨,争创一流业绩,为读者奉献了一大批具有很高的学术品位和文化品位的优秀图书,在学术界和出版界赢得了较高的声誉。

主要研究方向为明清社会经济史、中国古代财政金融史、区域社会文化史。自2000年以来,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博士后基金项目、福建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等多个科研项目,参加了国家清史纂修工程等重要项目的研究工作。独立撰写论文30余篇,独著、翻译、参编数部专著。曾获福建省优秀博士论文二等奖,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厦门市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2006年入选福建省新世纪人才。 1、《清代台湾义冢的破坏与维护》,《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2、《厦门叶家买办——闽南买办家族的个案》,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等编:《闽南文化新探——第六届海峡两岸闽南文化研讨会论文集》,海峡出版发行集团鹭江出版社,2012年3月。3、《2010年明清经济史研究述评》,《中国经济史研究》2011年第2期。4、《关于明代商业经济史研究的思考》,《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5、《2009年明清经济史研究述评》,《中国经济史研究》2010年第2期。6、《2008年明清经济史研究述评》,《中国经济史研究》2009年第2期;收入《中国经济史研究前沿》第一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11月。7、《明清福建商人的多阶层组合》,收入陈支平主编:《货殖》第四辑《商业与市场研究》,黄山书社,2008年8月。8、《明清福建商帮的性格与归宿——兼论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延续》,《中国经济史研究》2008年第2期。9、《清代福建书院经费初探》,《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8年第1期。10、《从<闽都别记>谈福州民俗》,收入赵麟斌主编:《闽台民俗新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2月。11、《运用中西比较方法的史学力作——简评<中国传统社会:多元的结构>》,《光明日报》(史学版),2007年12月21日。12、《历史上的原额化管理——以明万历前期营业税额为例》,《中国经济史研究》2007年第4期。13、《清代徽州赋役户名的私相授受》,《中国经济问题》2004年第5期。14、《简评<透视中国东南:文化经济的整合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1期。15、《明代中后期商业发展水平的再认识》,《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3年第4期。16、《万历矿监税使原因再探》,《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2年第1期。17、《也谈民国时期中央与地方财政的划分问题》,《中国经济问题》2001年第3期。18、《明代中后期的市舶税》,《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1年第2期。19、《试析明万历前期的营业税》,《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20、《明代中后期的盐税》,《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0年第2期。 1、《闽南文化述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12月;2010年9月获厦门市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2、《长江下游地区的地租、赋税与农民的反抗斗争:1840-1950》(译著),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9月;2007年12月获福建省第七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3、《康熙大帝VS彼得大帝》,香港三联书店,2005年6月;新星出版社,2006年1月。4、《台湾文献汇刊》(100册,参编),九州出版社、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2005年。5、《透视中国东南――文化经济的整合研究(第一编)》,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6、中国古代货币(网络版),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2003年1月。 1、明清时代泉州的港口贸易与城市变迁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6-122、明代中后期的税收制度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7-13、中国传统经济政策选择过程研究,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7—124、清史《财政金融志》上,国家清史工程(主撰之一),8—75、闽南文化述论,福建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7—66、港口、城市与社会变迁——以明清泉州城市历史研究为中心,福建省社科基金项目,6-107、闽南文化与闽台合作交流,福建省科技重点项目,4—38、明代中后期的农业税收与财政,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10-9

在发表的论著中,《林兆恩与三一教》影响较大,先后获福建省第二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和全国高等学校首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另外,作为《林兆恩与三一教》一书的补充《福建三一教现状的调查研究》一文,获福建省第三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在闽台区域文化和福建地方史研究等领域也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他与彭文宇合著的《福建民间信仰》获福建省第三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其主编的《闽台区域文化研究》 获福建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专著《闽台民间信仰源流》获福建省第六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台湾文献汇刊》(七辑100册,陈支平主编,林国平担任副主编,排名第二)获福建省第六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特别奖,《福建移民史》(主编)获福建省第七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灵签兆象研究》(论文)获福建省第七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福州市论文汇编

文汇编属于什么著作格式你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水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极为重要的保证进入21世纪,福建的经济社会将进入新的快速发展时期,无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还是水资源本身,都面临着新的更为深刻的变化按照建设生态省的要求,如何对该省最大的流域闽江水资源实现优化配置和水环境的有效保护,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战略重大意义和实际价值该文以闽江流域水资源利用现状和河段水质现状的调查评价为基础,按照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原则,综合考虑近期与远期水质水量的要求,重点对闽江流域的7065KM河段进行功能区划;分析估算了河口区最小生态环境需水量;重点研究河段及重要水源地纳污能力,并据此确定水污染总量控制方案为实现对流域内水环境实现有效监测和管理,还开展了水质监测站网规划研究;最后,提出了该流域水环境保护的措施对策 关键字:水资源,功能区划,总量控制,保护措施

洗手时,用盆洗比用水长流的方法更节省水,洗涤蔬菜水果或洗碗时也一样,开着水龙头不间断的冲洗非常费水,间断冲洗就能节约水。把用过的水存下来还可以再次利用。 家庭中洗衣机的用水量大,为了节水,生产厂家和科研人员都下足了功夫,要在保证洗干净衣服的前提下尽可能的节约用水。 这种倾斜的造型并不是为了美观或标新立异,10度的斜面设计自有它的道理。洗衣筒歪了10度后,它的水位就相对加深了,能达到较大水量的洗涤效果。所以它省水。 洗衣机设定的程序一般都是一次洗涤,两次漂洗,水主要都耗费在漂洗上了。如果不用洗衣粉,不就能省下漂洗的水了吗? 这种超声波洗衣机,每秒能发出2万次的冲击波,可以将污垢从衣物上“震”下来。洗衣机里还安装了一个特殊的电解水装置,能把自来水中的水分子分解成氢离子和氧离子,利用离子对污渍、灰尘的分解和吸附作用来清洁衣物。双管齐下,这种不用洗衣粉的洗衣机比普通洗衣机要节水30%以上。 还有洗衣机的水位不要定得太高,否则衣服之间缺少摩擦,洗不干净反而还浪费水。 除了洗衣机,坐便器也是家庭中的用水大户,用水量大约占居民用水量的35%左右,一个三口之家一个月就要冲掉3千多升水。 技术人员研制开发出了一种新型的坐便器,每次用水量仅为4升,比现有的坐便器要节约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水。 它的水箱在注水的同时存积了空气,利用供水管道中的压力来压缩内部积攒的空气,再推动水以较高的速度流入便盆。与传统洁具的“拉”力不同,这种新型的洁具是采用“推”力将污物排出,冲力大,所以能节约水。 其实,家庭中的其他生活用水一样可以用来冲洗马桶,比方说经过最后一次漂洗,衣服洗干净了,从洗衣机排出的水看上去还比较干净,直接流进下水管还真有点可惜。还有像洗完脸、洗过菜的水,如果能再次利用就好了。业余发明家吴汉平研制了一套生活用水回用装置,获得了国家专利。他将厨房的洗涤槽、卫生间的面盆和坐便器水箱连接到一个储水箱上。洗涤槽、面盆流出来的比较干净的水进入储水箱,供冲厕使用。 现在我来教你省水小秘方要用省水形马桶,般审型马桶加装2段式冲水配件。水箱底下浮饼拆下 即成无段式控制出水。 小便池自动冲水器冲水时间调短。 用米水、洗衣水、洗碗水及洗澡水等清水来浇花、洗车,及擦洗地板。清理地毯法由湿式或蒸汽式改成乾燥粉沫式。将除湿机收集的水,及纯水机、蒸馏水机等净水设备的废水回收再利用。 现在我说完了6项省水秘方,你是否想到比我更好的省水方法呢?你是否在省水呢?我想你应该在省水吧!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不知道爱惜,而浪费挥霍。事实上,水资源日益紧缺,而我市的城市供水工作更是在严重缺水的边缘艰难度日,自来水来之不易。 人不可一日无水,水是生命之源,珍惜水就是珍惜自己的生命!在此,我们介绍一些日常生活中的节水常识: 刷牙 浪费:不间断放水,30秒,用水约6升。 节水:口杯接水,3口杯,用水0.6升。三口之家每日两次,每月可节水486升。 洗衣 浪费:洗衣机不间断地边注水边冲洗、排水的洗衣方式,每次需用水约165升。 节水:洗衣机采用洗涤—脱水—注水—脱水—注水—脱水方式洗涤,每次用水110升,每次可节水55升,每月洗4次,可节水220升。 另外,衣物集中洗涤,可减少洗衣次数;小件、少量衣物提倡手洗,可节约大量水;洗涤剂过量投放将浪费大量水。 洗浴 浪费:过长时间不间断放水冲淋,会浪费大量水。 盆浴时放水过多,以至溢出,或盆浴时一边打开水塞,一边注水,浪费将十分惊人。 节水:间断放水淋浴(比如脚踏式、感应式等)。搓洗时应及时关水。避免过长时间冲淋。 盆浴后的水可用于洗衣、洗车、冲洗厕所、拖地等。 炊事 浪费:水龙头大开,长时间冲洗。烧开水时间过长,水蒸汽大量蒸发。用自来水冲淋蔬菜、水果。 节水:炊具食具上的油污,先用纸擦除,再洗涤,可节水。 控制水龙头流量,改不间断冲洗为间断冲洗。 洗车 浪费:用水管冲洗,20分钟,用水约240升。 节水:用水桶盛水洗车,需3桶水,用水约30升。使用洗涤水、洗衣水洗车。使用节水喷雾水枪冲洗。利用机械自动洗车,洗车水处理循环使用。 节水小方法: 节约用水,利在当代,功在千秋,这是经过讨论同学们一起研究出一些生活节水小方法:   一、淘米水洗菜,再用清水清洗,不仅节约了水,还有效地清除了蔬菜上的残存农药;   二、洗衣水洗拖帕、帚地板、再冲厕所。第二道清洗衣物的洗衣水擦门窗及家具、洗鞋袜等;   三、大、小便后冲洗厕所,尽量不开大水管冲洗,而充分利用使用过的“脏水”;   四、夏天给室内外地面洒水降温,尽量不用清水,而用洗衣之后的洗衣水;   五、自行车、家用小轿车清洁时,不用水冲,改用湿布擦,太脏的地方,也宜用洗衣物过后的余水冲洗;   六、冲厕所:如果您使用节水型设备,每次可节水4一5kg;   七、家庭浇花,宜用淘米水、茶水、洗衣水等;   八、家庭洗涤手巾、小对象、瓜果等少量用水。宜用盆子盛水而不宜开水龙头放水冲洗;   九、洗地板:用拖把擦洗,可比用水龙头冲洗每次每户可节水200kg以上;   十、水龙头使用时间长有漏水现象,可用装青霉素的小药瓶的橡胶盖剪一个与原来一样的垫圈放进去,可以保证滴水不漏;   十一、将卫生间里水箱的浮球向下调整2厘米,每次冲洗可节省水近3kg;按家庭每天使用四次算,一年可节药水4380kg。   十二、洗菜:一盆一盆地洗,不要开着水龙头冲,一餐饭可节省50kg;   十三、淋浴:如果您关掉龙头擦香皂,洗一次澡可节水60kg;   十四、手洗衣服:如果用洗衣盆洗、清衣服则每次洗、清衣比开着水龙头节省水200kg;   十五、用洗衣机洗衣服:建议您满桶再洗,若分开两次洗,则多耗水120kg;   十六、洗车:用抹布擦洗比用水龙头冲洗,至少每次可节

分开好些。

中国建筑史文献资料汇编

《中国古代建筑史》刘敦桢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 -w 提取码: 1234    书名:中国古代建筑史作者名:刘敦桢豆瓣评分:1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年份:2008-8-1页数:423内容介绍:本书是一本关于中国古代建筑历史的理论著作,简要而系统地叙述了我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和成就,并引证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和实物记录。作者介绍:刘敦桢(19-10),字士能,号大壮室主人。湖南新宁人。现代建筑学、建筑史学家,中国建筑教育及中国古建筑研究的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刘敦桢毕生致力于建筑教学及发扬中国传统建筑文化。

《中国古代建筑史》(刘敦桢)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链接: 提取码: ixqu     书名:中国古代建筑史作者:刘敦桢豆瓣评分:1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年份:2008-8-1页数:423内容简介:本书是一本关于中国古代建筑历史的理论著作,简要而系统地叙述了我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和成就,并引证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和实物记录。我国是一个地大物博,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丰富多彩的建筑遗产。中国古建筑在世界上形成了独特的建筑体系,在世界古代建筑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本书简要而系统地叙述了我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和成就,引证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和实物记录,文字简要,叙事详明,资料图片丰富,附图质量较好,有不少资料是过去未曾发表的,在目前同类书和资料中是较好的一部,对建筑历史研究工作和建筑教学工作都具有参考价值。

(1) 原始住居与建筑雏形的形成  早在五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中国原始人就已经知道利用天然的洞穴作为栖身之所,北京、辽宁、贵州、广东、湖北、浙江等地均发现有原始人居住过的崖洞。到了新石器时代,黄河中游的氏族部落,利用黄土层为墙壁,用木构架、草泥建造半穴居住所,进而发展为地面上的建筑,并形成聚落。长江流域,因潮湿多雨,常有水患兽害,因而发展为杆栏式建筑。对此,古代文献中也多有「构木为巢,以避群害」、「上者为巢,下者营窟」的记载。据考古发掘,约在距今六、七千年前,中国古代人已知使用榫卯构筑木架房屋(如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黄河流域也发现有不少原始聚落(如西安半坡遗址、临潼姜寨遗址)。这些聚落,居住区、墓葬区、制陶场,分区明确,布局有致。木构架的形制已经出现,房屋平面形式也因造做与功用不同而有圆形、方形、吕字形等。这是中国古建筑的草创阶段。  西元前二十一世纪夏朝建立,标志着原始社会结束,经过夏、商、周三代,而春秋、战国,在中国的大地上先后营建了许多都邑,夯土技术已广泛使用于筑墙造台。如河南偃师二里头早商都城遗址,有长、宽均为百米的夯土台,台上建有八开间的殿堂,周围以廊。此时木构技术较之原始社会已有很大提高,已有斧、刀、锯、凿、钻、铲等加工木构件的专用工具。木构架和夯土技术均已经形成,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西周兴建了丰京、镐京和洛阳的王城、成周;春秋、战国的各诸侯国均各自营造了以宫室为中心的都城。这些都城均为夯土版筑,墙外周以城濠,辟有高大的城门。宫殿布置在城内,建在夯土台之上,木构架已成为主要的结构方式,屋顶已开始使用陶瓦,而且木构架上饰用彩绘。这标志着中国古代建筑已经具备了雏形,不论夯土技术、木构技术还是建筑的立面造型、平面布局,以及建筑材料的制造与运用,色彩、装饰的使用,都达到了雏形阶段。这是中国古代建筑以后历代发展的基础。  (2)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潮  西元前221年,秦始皇吞并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之后,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大帝国,并且动用全国的人力、物力在咸阳修筑都城、宫殿、陵墓。今人从阿房宫遗址和始皇陵东侧大规模的兵马俑列队埋坑,可以想见当时建筑之宏大雄伟。此外,又修筑通达全国的驰道,筑长城以防匈奴南下,凿灵渠以通水运。这些巨大工程,动辄调用民力几十万,几乎都是同时并进,秦帝国终以奢欲过甚,穷用民力,二世而亡。  汉代继秦,经过约半个多世纪的休养生息之后,又进入大规模营造建筑时期。汉武帝刘彻先后五次大规模修筑长城,开拓通往西亚的丝绸之路;又兴建长安城内的桂宫、光明宫和西南郊的建章宫、上林苑。西汉末年还在长安南郊建造明堂、辟雍。东汉光武帝刘秀依东周都城故址营建了洛阳城及其宫殿。  总秦、汉五百年间,由于国家统一,国力富强,中国古建筑在自己的历史上出现了第一次发展高潮。其结构主体的木构架已趋于成熟,重要建筑物上普遍使用斗栱。屋顶形式多样化,庑殿、歇山、悬山、攒尖、囤顶均已出现,有的被广泛采用。制砖及砖石结构和拱券结构有了新的发展。  (3) 传统建筑持续发展和佛教建筑传入  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民族大融合时期,此期间,传统建筑持续发展,并有佛教建筑传入。西晋统一中国不久,就爆发了「八王之乱」,处于西北部边境的几个少数民族领袖,率部进入中原,先后建立了十几个政权,史称十六国时期。到了西元460年,北魏才统一了中国北方,继而又分裂。在南方,晋室南迁建立了东晋政权,接着先后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这就是历史上的南北朝时期。自此,中国南北两方社会经济才逐渐复苏,北朝营建了都城洛阳,南朝营建了建康城。这些都城、宫殿均系在前代基础上持续营造,规模气势远逊于秦、汉。  东汉时传入中国的佛教此时发展起来,南北政权广建佛寺,一时间佛教寺塔盛行。据记载,北魏建有佛寺三万多所,仅洛阳就建有一千三百六十七寺。南朝都城建康也建有佛寺五百多所。在不少地区还开凿石窟寺,雕造佛像。重要石窟寺有大同云冈石窟、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太原天龙山石窟、峰峰南响堂山和北响堂山石窟等。这就使这一时期的中国建筑,融进了许多传自印度(天竺)、西亚的建筑形制与风格。  (4)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高潮  隋、唐时期的建筑,既继承了前代成就,又融合了外来影响,形成为一个独立而完整的建筑体系,把中国古代建筑推到了成熟阶段,并远播影响于朝鲜、日本。  隋朝虽然是一个不足四十年的短命王朝,但在建筑上颇有作为。它修建了都城大兴城,营造了东都洛阳,经营了长江下游的江都(扬州)。开凿了南起余杭(杭州),北达涿郡(北京),东始江都,西抵长安(西安),长约2500公里的大运河。还动用百万人力,修筑万里长城。炀帝大业年间(605~618年),名匠李春在现今河北赵县修建了一座世界上最早的敞肩券大石桥安济桥。  唐代前期,经过一百多年的稳定发展,经济繁荣,国力富强,疆域远拓,于开元年间(714~741年)达到鼎盛时期。在首都长安与东都洛阳继续修建规模巨大的宫殿、苑囿、官署。在全国,出现了许多着名地方城、商业和手工业城,如广陵(扬州)、泉州、洪州(南昌)、明州(宁波)、益州(成都)、幽州(北京)、荆州(江陵)、广州等。由于工商业的发展,这些城市的布局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  唐代在都城和地方城镇兴建了大量寺塔、道观,并继承前代续凿石窟佛寺,遗留至今的有着名的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南禅寺佛殿、西安慈恩寺大雁塔、荐福寺小雁塔、兴教寺玄奘塔、大理千寻塔,以及一些石窟寺等。此期间,建筑技术更有新的发展,木构架已能正确地运用材料性能,建筑设计中已知运用以「材」为木构架设计的标准,朝廷制定了营缮的法令,设置有掌握绳墨、绘制图样和管理营造的官员。  (5) 宋、辽、金时期建筑的发展与《营造法式》的颁行  从晚唐开始,中国又进入三百多年分裂战乱时期,先是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的更替和十个地方政权的割据,接着又是宋与辽、金南北对峙,因而中国社会经济遭到巨大的破坏,建筑也从唐代的高峰上跌落下来,再没有长安那么大规模的都城与宫殿了。由于商业、手工业的发展,城市布局、建筑技术与艺术,都有不少提高与突破。譬如城市渐由前代的里坊制演变为临街设店、按行成街的布局。在建筑技术方面,前期的辽代较多的继承了唐代的特点,而后期的金代,建筑上则继承辽、宋两朝的特点而有所发展。在建筑艺术方面,自北宋起,就一变唐代宏大雄浑的气势,而向细腻、纤巧方面发展,建筑装饰也更加讲究。  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朝廷颁布并刊行了《营造法式》。这是一部有关建筑设计和施工的规范书,是一部完善的建筑技术专书。颁刊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对宫殿、寺庙、官署、府第等官式建筑的管理。书中总结历代以来建筑技术的经验,制定了「以材为祖」的建筑模数制。对建筑的功限、料例作了严密的限定,以作为编制预算和施工组织的准绳。这部书的颁行,反映出中国古代建筑到了宋代,在工程技术与施工管理方面已达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水平。  (6)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上的最后一个发展高潮  元、明、清三朝统治中国达六百多年,其间除了元末、明末短时割据战乱外,大体上保持着中国统一的局面。由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已届尾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缓慢,因此建筑的历史也只能是最后的发展高潮了。元代营建大都及宫殿,明代营造南、北两京及宫殿。在建筑布局方面,较之宋代更为成熟、合理。明清时期大事兴建帝王苑囿与私家园林,形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造园高潮。喇嘛教建筑的营造,完全是出于清朝廷的政治需要,一时间蒙、藏、甘、青等地广建喇嘛庙,仅承德一地就建有十一座。这些庙宇规模宏大,制做精美,是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上的一个畸型。明清两代距今最近,许多建筑佳作得以保留至今,如京城的宫殿、坛庙,京郊的园林,两朝的帝陵,江南的园林,遍及全国的佛教寺塔、道教宫观,及民间住居、城垣建筑等,构成了中国古代建筑史的光辉华章。

一、 创始阶段      这一时代包括中国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和整个奴隶社会的夏、商、周。      以定居为基础的新石器时代,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萌生时期。由于自然条件的不同,黄河流域及北方地区流行穴居、半穴居及地面建筑;长江流域及南方地区流行地面建筑及干栏式建筑。      前秦的建筑又有了较大的发展。在河南偃师二里头发现了商代早期宫殿遗址。商代末年,商纣王大兴土木:"南距朝歌,北距邯郸及沙丘,皆为离宫别馆。"这一历史记载也已为现代考古发掘所证实。      周朝的建筑较之殷商更为发达,尤其技术进步很大,开始用瓦盖屋顶。此时建筑以版筑法为主,其屋顶如翼,木柱架构,庭院平整,已具一定法则。在陕西歧山凤稚村发现了西周早期宫殿遗址,在扶风召陈村有西周中晚期的建筑遗址。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避风雨。”人类从穴居到发明三尺高的茅屋再到建筑高大宫室,从原始本能的遮风避雨到崇尚、表现高大雄伟的壮美之感,艺术的进步也是随着人类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和经济的发展而不断进步的。  二、 成型阶段      这一阶段处于封建社会初期,从春秋直到南北朝。其中春秋、战国是这一阶段的序曲;秦、汉是主题,是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的第一个高峰;三国、两晋是第一高峰的余脉;南北朝是下一阶段,即成熟阶段的序曲。      在这一历史阶段,中国古代建筑体系已经定型。在构造上,穿斗架、叠梁式构架、高台建筑、重楼建筑和干栏式建筑等相继确立了自身体系,并成了日后2000多年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主体构造形式。在类型上,城市的格局、宫殿建筑和礼制建筑的形制、佛塔、石窟寺、住宅、门阙、望楼等都已齐备。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皆大兴土木,"高台榭,美宫室。"今天,我们仍可在燕赵古都30多所高大的台址上窥见当时宫殿建筑之一斑。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开始了中国建筑史上首次规模宏大的工程,这便是上林苑、阿房宫。此外,又派蒙恬率领30万人"筑长城,固地形,用制险塞。"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秦作为一个统一的大帝国在中国建筑历史上所表现出来的气派。中国建筑从一开始就追求一种宏伟的壮美。      汉代建筑规模更大,到汉武帝之时更是大兴宫殿、广辟苑囿,较著名的建筑工程有长乐宫、未央宫等。汉宫殿突出雄伟、威严的气势,后苑和附属建筑却又表现出雅致、玲珑的柔和之美,这与秦相比显然又有了很大的艺术进步。      魏晋南北朝佛教盛行,给中国建筑艺术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寺庙建筑大盛,难怪唐代诗人杜牧有"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值得一提的是,北朝不仅寺庙建筑众多而且依山开凿石窟,造佛像刻佛经,今天我们仍可见的云冈、龙门石窟都是中国及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观。  三、 成熟阶段      这是中国古代建筑达到顶峰的时代,也是中国古代各民族间建筑第二次大融合的年代。这一历史阶段有较多的建筑遗存,并开始有了总结性著述。      这一历史阶段又可分为前、后半期。前半期包括隋、唐两个朝代,后半期包括五代、宋、辽金各朝。隋唐建筑气势雄伟、粗犷简洁、色彩朴实;而以两宋为代表的建筑风格趋于精巧华丽,纤缛繁复、色彩"绚丽如织绣"。      这一历史时期的建筑成就表现在建筑类型更为完善,规模极其恢宏;在建筑设计和施工中广泛使用图样和模型;建筑师从知识分子和工匠中分化出来成为专门职业;建筑技术上又有新发展并趋于成熟--组合梁柱的运用,材分模数制的确立,铺作层的形成。此外,这一期还留下了为数众多的伟大建筑。      隋唐建筑的主要成就在皇宫建筑方面。隋唐兴建的长安城是中国古代最宏大的城市,唐代增建的大明宫,特别是其中的含元殿,气势恢宏而高大雄壮,充分体现了大唐盛世的时代精神。此外,隋唐时期还兴建了一系列宗教建筑,以佛塔为主,如玄奘塔、香积寺塔、大雁塔等。      北宋将汴京外城东北部扩展了一些,并仿洛阳宫殿的制度修了大内宫殿。南宋偏安江南,在临安多建游幸苑囿。  四、 程式化阶段      这一阶段指元、明、清(1840年前)。我们所谓此时建筑步入衰微,是指其体系的凝固化和不适应性,并非建筑技术上的后退。      这一历史阶段里重要的建筑活动和变革有:元大都、明、清北京城的兴建,这是中国古代封建帝都建设的总结与终结;木构造技术的变革--拼合梁柱的大量使用、斗拱作用的衰退、模数制的进一步完成促使设计标准化、定型化以及砖石建筑的普及;施工机构的双轨制及设计工作的专业化;个体建筑形制的凝固,总体设计的发达。      这一时期建筑遗存十分丰富,重要的有明、清北京城、故宫和一些大型的皇家园林、众多的私家园林及许多著名的寺观建筑。  五、衰退阶段      从清代1840年至1911年,此时中国社会已经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大量外国文化、建筑、技术涌入,被动的揭开了中国历史上第三次对外来文化的吸收时期,同时,也揭开了中国近代建筑史沉重的帷幕。这股外来势力动摇了中国传统的价值观,也动摇了中国传统建筑体系的根基。在强大的外来冲击、挑战下,固有的体系显得很不适应而开始解体。

  • 索引序列
  • 福建文献汇编
  • 古代建筑文献汇编
  • 台湾文献汇刊福建社成果奖
  • 福州市论文汇编
  • 中国建筑史文献资料汇编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