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中国建筑史文献资料汇编

中国建筑史文献资料汇编

发布时间:

中国建筑史文献资料汇编

《中国古代建筑史》刘敦桢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 -w 提取码: 1234    书名:中国古代建筑史作者名:刘敦桢豆瓣评分:1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年份:2008-8-1页数:423内容介绍:本书是一本关于中国古代建筑历史的理论著作,简要而系统地叙述了我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和成就,并引证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和实物记录。作者介绍:刘敦桢(19-10),字士能,号大壮室主人。湖南新宁人。现代建筑学、建筑史学家,中国建筑教育及中国古建筑研究的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刘敦桢毕生致力于建筑教学及发扬中国传统建筑文化。

《中国古代建筑史》(刘敦桢)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链接: 提取码: ixqu     书名:中国古代建筑史作者:刘敦桢豆瓣评分:1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年份:2008-8-1页数:423内容简介:本书是一本关于中国古代建筑历史的理论著作,简要而系统地叙述了我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和成就,并引证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和实物记录。我国是一个地大物博,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丰富多彩的建筑遗产。中国古建筑在世界上形成了独特的建筑体系,在世界古代建筑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本书简要而系统地叙述了我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和成就,引证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和实物记录,文字简要,叙事详明,资料图片丰富,附图质量较好,有不少资料是过去未曾发表的,在目前同类书和资料中是较好的一部,对建筑历史研究工作和建筑教学工作都具有参考价值。

(1) 原始住居与建筑雏形的形成  早在五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中国原始人就已经知道利用天然的洞穴作为栖身之所,北京、辽宁、贵州、广东、湖北、浙江等地均发现有原始人居住过的崖洞。到了新石器时代,黄河中游的氏族部落,利用黄土层为墙壁,用木构架、草泥建造半穴居住所,进而发展为地面上的建筑,并形成聚落。长江流域,因潮湿多雨,常有水患兽害,因而发展为杆栏式建筑。对此,古代文献中也多有「构木为巢,以避群害」、「上者为巢,下者营窟」的记载。据考古发掘,约在距今六、七千年前,中国古代人已知使用榫卯构筑木架房屋(如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黄河流域也发现有不少原始聚落(如西安半坡遗址、临潼姜寨遗址)。这些聚落,居住区、墓葬区、制陶场,分区明确,布局有致。木构架的形制已经出现,房屋平面形式也因造做与功用不同而有圆形、方形、吕字形等。这是中国古建筑的草创阶段。  西元前二十一世纪夏朝建立,标志着原始社会结束,经过夏、商、周三代,而春秋、战国,在中国的大地上先后营建了许多都邑,夯土技术已广泛使用于筑墙造台。如河南偃师二里头早商都城遗址,有长、宽均为百米的夯土台,台上建有八开间的殿堂,周围以廊。此时木构技术较之原始社会已有很大提高,已有斧、刀、锯、凿、钻、铲等加工木构件的专用工具。木构架和夯土技术均已经形成,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西周兴建了丰京、镐京和洛阳的王城、成周;春秋、战国的各诸侯国均各自营造了以宫室为中心的都城。这些都城均为夯土版筑,墙外周以城濠,辟有高大的城门。宫殿布置在城内,建在夯土台之上,木构架已成为主要的结构方式,屋顶已开始使用陶瓦,而且木构架上饰用彩绘。这标志着中国古代建筑已经具备了雏形,不论夯土技术、木构技术还是建筑的立面造型、平面布局,以及建筑材料的制造与运用,色彩、装饰的使用,都达到了雏形阶段。这是中国古代建筑以后历代发展的基础。  (2)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潮  西元前221年,秦始皇吞并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之后,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大帝国,并且动用全国的人力、物力在咸阳修筑都城、宫殿、陵墓。今人从阿房宫遗址和始皇陵东侧大规模的兵马俑列队埋坑,可以想见当时建筑之宏大雄伟。此外,又修筑通达全国的驰道,筑长城以防匈奴南下,凿灵渠以通水运。这些巨大工程,动辄调用民力几十万,几乎都是同时并进,秦帝国终以奢欲过甚,穷用民力,二世而亡。  汉代继秦,经过约半个多世纪的休养生息之后,又进入大规模营造建筑时期。汉武帝刘彻先后五次大规模修筑长城,开拓通往西亚的丝绸之路;又兴建长安城内的桂宫、光明宫和西南郊的建章宫、上林苑。西汉末年还在长安南郊建造明堂、辟雍。东汉光武帝刘秀依东周都城故址营建了洛阳城及其宫殿。  总秦、汉五百年间,由于国家统一,国力富强,中国古建筑在自己的历史上出现了第一次发展高潮。其结构主体的木构架已趋于成熟,重要建筑物上普遍使用斗栱。屋顶形式多样化,庑殿、歇山、悬山、攒尖、囤顶均已出现,有的被广泛采用。制砖及砖石结构和拱券结构有了新的发展。  (3) 传统建筑持续发展和佛教建筑传入  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民族大融合时期,此期间,传统建筑持续发展,并有佛教建筑传入。西晋统一中国不久,就爆发了「八王之乱」,处于西北部边境的几个少数民族领袖,率部进入中原,先后建立了十几个政权,史称十六国时期。到了西元460年,北魏才统一了中国北方,继而又分裂。在南方,晋室南迁建立了东晋政权,接着先后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这就是历史上的南北朝时期。自此,中国南北两方社会经济才逐渐复苏,北朝营建了都城洛阳,南朝营建了建康城。这些都城、宫殿均系在前代基础上持续营造,规模气势远逊于秦、汉。  东汉时传入中国的佛教此时发展起来,南北政权广建佛寺,一时间佛教寺塔盛行。据记载,北魏建有佛寺三万多所,仅洛阳就建有一千三百六十七寺。南朝都城建康也建有佛寺五百多所。在不少地区还开凿石窟寺,雕造佛像。重要石窟寺有大同云冈石窟、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太原天龙山石窟、峰峰南响堂山和北响堂山石窟等。这就使这一时期的中国建筑,融进了许多传自印度(天竺)、西亚的建筑形制与风格。  (4)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高潮  隋、唐时期的建筑,既继承了前代成就,又融合了外来影响,形成为一个独立而完整的建筑体系,把中国古代建筑推到了成熟阶段,并远播影响于朝鲜、日本。  隋朝虽然是一个不足四十年的短命王朝,但在建筑上颇有作为。它修建了都城大兴城,营造了东都洛阳,经营了长江下游的江都(扬州)。开凿了南起余杭(杭州),北达涿郡(北京),东始江都,西抵长安(西安),长约2500公里的大运河。还动用百万人力,修筑万里长城。炀帝大业年间(605~618年),名匠李春在现今河北赵县修建了一座世界上最早的敞肩券大石桥安济桥。  唐代前期,经过一百多年的稳定发展,经济繁荣,国力富强,疆域远拓,于开元年间(714~741年)达到鼎盛时期。在首都长安与东都洛阳继续修建规模巨大的宫殿、苑囿、官署。在全国,出现了许多着名地方城、商业和手工业城,如广陵(扬州)、泉州、洪州(南昌)、明州(宁波)、益州(成都)、幽州(北京)、荆州(江陵)、广州等。由于工商业的发展,这些城市的布局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  唐代在都城和地方城镇兴建了大量寺塔、道观,并继承前代续凿石窟佛寺,遗留至今的有着名的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南禅寺佛殿、西安慈恩寺大雁塔、荐福寺小雁塔、兴教寺玄奘塔、大理千寻塔,以及一些石窟寺等。此期间,建筑技术更有新的发展,木构架已能正确地运用材料性能,建筑设计中已知运用以「材」为木构架设计的标准,朝廷制定了营缮的法令,设置有掌握绳墨、绘制图样和管理营造的官员。  (5) 宋、辽、金时期建筑的发展与《营造法式》的颁行  从晚唐开始,中国又进入三百多年分裂战乱时期,先是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的更替和十个地方政权的割据,接着又是宋与辽、金南北对峙,因而中国社会经济遭到巨大的破坏,建筑也从唐代的高峰上跌落下来,再没有长安那么大规模的都城与宫殿了。由于商业、手工业的发展,城市布局、建筑技术与艺术,都有不少提高与突破。譬如城市渐由前代的里坊制演变为临街设店、按行成街的布局。在建筑技术方面,前期的辽代较多的继承了唐代的特点,而后期的金代,建筑上则继承辽、宋两朝的特点而有所发展。在建筑艺术方面,自北宋起,就一变唐代宏大雄浑的气势,而向细腻、纤巧方面发展,建筑装饰也更加讲究。  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朝廷颁布并刊行了《营造法式》。这是一部有关建筑设计和施工的规范书,是一部完善的建筑技术专书。颁刊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对宫殿、寺庙、官署、府第等官式建筑的管理。书中总结历代以来建筑技术的经验,制定了「以材为祖」的建筑模数制。对建筑的功限、料例作了严密的限定,以作为编制预算和施工组织的准绳。这部书的颁行,反映出中国古代建筑到了宋代,在工程技术与施工管理方面已达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水平。  (6)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上的最后一个发展高潮  元、明、清三朝统治中国达六百多年,其间除了元末、明末短时割据战乱外,大体上保持着中国统一的局面。由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已届尾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缓慢,因此建筑的历史也只能是最后的发展高潮了。元代营建大都及宫殿,明代营造南、北两京及宫殿。在建筑布局方面,较之宋代更为成熟、合理。明清时期大事兴建帝王苑囿与私家园林,形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造园高潮。喇嘛教建筑的营造,完全是出于清朝廷的政治需要,一时间蒙、藏、甘、青等地广建喇嘛庙,仅承德一地就建有十一座。这些庙宇规模宏大,制做精美,是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上的一个畸型。明清两代距今最近,许多建筑佳作得以保留至今,如京城的宫殿、坛庙,京郊的园林,两朝的帝陵,江南的园林,遍及全国的佛教寺塔、道教宫观,及民间住居、城垣建筑等,构成了中国古代建筑史的光辉华章。

一、 创始阶段      这一时代包括中国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和整个奴隶社会的夏、商、周。      以定居为基础的新石器时代,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萌生时期。由于自然条件的不同,黄河流域及北方地区流行穴居、半穴居及地面建筑;长江流域及南方地区流行地面建筑及干栏式建筑。      前秦的建筑又有了较大的发展。在河南偃师二里头发现了商代早期宫殿遗址。商代末年,商纣王大兴土木:"南距朝歌,北距邯郸及沙丘,皆为离宫别馆。"这一历史记载也已为现代考古发掘所证实。      周朝的建筑较之殷商更为发达,尤其技术进步很大,开始用瓦盖屋顶。此时建筑以版筑法为主,其屋顶如翼,木柱架构,庭院平整,已具一定法则。在陕西歧山凤稚村发现了西周早期宫殿遗址,在扶风召陈村有西周中晚期的建筑遗址。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避风雨。”人类从穴居到发明三尺高的茅屋再到建筑高大宫室,从原始本能的遮风避雨到崇尚、表现高大雄伟的壮美之感,艺术的进步也是随着人类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和经济的发展而不断进步的。  二、 成型阶段      这一阶段处于封建社会初期,从春秋直到南北朝。其中春秋、战国是这一阶段的序曲;秦、汉是主题,是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的第一个高峰;三国、两晋是第一高峰的余脉;南北朝是下一阶段,即成熟阶段的序曲。      在这一历史阶段,中国古代建筑体系已经定型。在构造上,穿斗架、叠梁式构架、高台建筑、重楼建筑和干栏式建筑等相继确立了自身体系,并成了日后2000多年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主体构造形式。在类型上,城市的格局、宫殿建筑和礼制建筑的形制、佛塔、石窟寺、住宅、门阙、望楼等都已齐备。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皆大兴土木,"高台榭,美宫室。"今天,我们仍可在燕赵古都30多所高大的台址上窥见当时宫殿建筑之一斑。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开始了中国建筑史上首次规模宏大的工程,这便是上林苑、阿房宫。此外,又派蒙恬率领30万人"筑长城,固地形,用制险塞。"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秦作为一个统一的大帝国在中国建筑历史上所表现出来的气派。中国建筑从一开始就追求一种宏伟的壮美。      汉代建筑规模更大,到汉武帝之时更是大兴宫殿、广辟苑囿,较著名的建筑工程有长乐宫、未央宫等。汉宫殿突出雄伟、威严的气势,后苑和附属建筑却又表现出雅致、玲珑的柔和之美,这与秦相比显然又有了很大的艺术进步。      魏晋南北朝佛教盛行,给中国建筑艺术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寺庙建筑大盛,难怪唐代诗人杜牧有"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值得一提的是,北朝不仅寺庙建筑众多而且依山开凿石窟,造佛像刻佛经,今天我们仍可见的云冈、龙门石窟都是中国及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观。  三、 成熟阶段      这是中国古代建筑达到顶峰的时代,也是中国古代各民族间建筑第二次大融合的年代。这一历史阶段有较多的建筑遗存,并开始有了总结性著述。      这一历史阶段又可分为前、后半期。前半期包括隋、唐两个朝代,后半期包括五代、宋、辽金各朝。隋唐建筑气势雄伟、粗犷简洁、色彩朴实;而以两宋为代表的建筑风格趋于精巧华丽,纤缛繁复、色彩"绚丽如织绣"。      这一历史时期的建筑成就表现在建筑类型更为完善,规模极其恢宏;在建筑设计和施工中广泛使用图样和模型;建筑师从知识分子和工匠中分化出来成为专门职业;建筑技术上又有新发展并趋于成熟--组合梁柱的运用,材分模数制的确立,铺作层的形成。此外,这一期还留下了为数众多的伟大建筑。      隋唐建筑的主要成就在皇宫建筑方面。隋唐兴建的长安城是中国古代最宏大的城市,唐代增建的大明宫,特别是其中的含元殿,气势恢宏而高大雄壮,充分体现了大唐盛世的时代精神。此外,隋唐时期还兴建了一系列宗教建筑,以佛塔为主,如玄奘塔、香积寺塔、大雁塔等。      北宋将汴京外城东北部扩展了一些,并仿洛阳宫殿的制度修了大内宫殿。南宋偏安江南,在临安多建游幸苑囿。  四、 程式化阶段      这一阶段指元、明、清(1840年前)。我们所谓此时建筑步入衰微,是指其体系的凝固化和不适应性,并非建筑技术上的后退。      这一历史阶段里重要的建筑活动和变革有:元大都、明、清北京城的兴建,这是中国古代封建帝都建设的总结与终结;木构造技术的变革--拼合梁柱的大量使用、斗拱作用的衰退、模数制的进一步完成促使设计标准化、定型化以及砖石建筑的普及;施工机构的双轨制及设计工作的专业化;个体建筑形制的凝固,总体设计的发达。      这一时期建筑遗存十分丰富,重要的有明、清北京城、故宫和一些大型的皇家园林、众多的私家园林及许多著名的寺观建筑。  五、衰退阶段      从清代1840年至1911年,此时中国社会已经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大量外国文化、建筑、技术涌入,被动的揭开了中国历史上第三次对外来文化的吸收时期,同时,也揭开了中国近代建筑史沉重的帷幕。这股外来势力动摇了中国传统的价值观,也动摇了中国传统建筑体系的根基。在强大的外来冲击、挑战下,固有的体系显得很不适应而开始解体。

中国建筑史文献资料

《中国建筑史》(梁思成)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 提取码: xpvs    书名:中国建筑史豆瓣评分:8作者:  梁思成出版社: 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年: 1998-2-1页数: 373内容简介:《中国建筑史》是建筑学科的开山之作。全书共八章。第一章绪言,首对中国建筑的特征、建筑史的分期作了宏观概括,次以简要笔墨,介绍了《营造法式》与《清工部工程则例》。以下第二至第八章分述从上古至清末民初各时代,大多先从文献理出建筑活动之大略,次述实物遗存,再具体分析各代特征。作者简介:梁思成(1901-1972),中国建筑史学家,建筑师,城市规划师和教育家,一生致力于保护中国古代建筑和文化遗产。曾任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

对,梁思成和林徽因是这方面的专家。不过如果喜欢古代的建筑还可以看看清代的《雷式建筑样式》,一些清代的大型建筑都是雷家的杰作。

中国知网也好!万方数据也好都有例子!甚至百度文库都有!==================论文写作方法===========================论文网上没有免费的,与其花人民币,还不如自己写,万一碰到人的,就不上算了。写作论文的简单方法,首先大概确定自己的选题,然后在网上查找几份类似的文章通读一些相关资料,对这方面的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参照你们学校的论文的格式,列出提纲,补充内容!实在不会,把这几份论文综合一下,从每篇论文上复制一部分,组成一篇新的文章!然后把按自己的语言把每一部分换下句式或词,经过换词不换意的办法处理后,网上就查不到了!最后,到万方等地进行检测,将扫红部分进行再次修改!祝你顺利完成论文!

历史文献汇编和历史资料汇编

两类。一、平面史料。分为文字、图片(包括照片)、音频、视频四类;二、立体史料。分为人的身体、人造立体史料(如长城)、非人造立体史料(如恐龙化石)三类。

文献汇编其实就是大家为学习、研究方便对某一类文献进行汇总、编辑成册。

档案文献汇编和档案参考资料都是档案资料信息开发和公布利用工作内容。细分为档案史料的编研工作内容。档案文献汇编是在研究室内或馆内档案内容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主题和需求,将相关一类的文献汇集在一起,按一顺序排列,编印成册。而档案参考资料,是指利用室藏和馆藏档案和资料的内容,根据一定的选题加工、综合、研究、编写印发或出版的一种参考性的书面介绍材料,种类有:大事记、组织机构沿革、统计数字汇集、专题概要等。

中国建筑史文献资料整理

我从事影视美术教学和影视美术创作四十多年,虽然中间曾任一段副院长行政工作,但一直未脱离专业。1959年我考入北京电影学院美术系,学电影美术设计专业。电影美术是门综合性的造型艺术,或说是门边缘造型艺术学科,它与多种造型艺术门类联系紧密,如绘画、雕塑、建筑等,曾有人把电影称作“活动的绘画、活动的雕塑、活动的建筑”。所以我上学时建筑课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设置 。那时请清华大学建筑系的周维权老师讲这门课。当时这门课由于课时少,对中国古代建筑这部分只能作了一般的介绍。学习期间,由于对电影美术不甚了解,没有实践经验,也不太重视建筑课,所以在校期间对此门知识掌握仅限皮毛。工作后第一部戏就跟中国古代建筑打上了交道。那部戏的主要场景都是人文景观,西南地区的明清古建筑。当时无论内景设计,还是外景设计,都遇到古建的造型问题、结构问题、尺度问题。心里没数,只好到生活中去寻找相应的古建,对建筑的形象、结构、部件用笔画出来,用尺子测量数据。这时才真正感悟到古建知识对影视美术师的重要性,才真正知道它的分量有多重。毕业留校后,系里规定每位教员除教主课设计课外,还需备一门专业基础课,如制图、透视、置景、建筑等,我选择了建筑课。开始了对建筑,重点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学习和研究。后来我参加的影视创作基本都是历史戏:《末代皇帝》、《一代妖后》、《三国演义》、《戊戌风云》、《火烧阿房宫》等,与古建结下了不解之缘。退休后在河北传媒学院任教,还是教影视美术设计和建筑这两门课。学生毕业了几批,毕业后从事环艺设计的较多,有的同学工作中涉及到古建,遇到了难题,常来向我询问,请教,使我更感到古建这门课的重要性。去年河北传媒学院决定出一批教材,作为建校十周年的献礼,各院系共上报六十部题材,终选九部,我编写的《中国古代建筑及历史演变》为其中之一。中国古代建筑是我国的瑰宝,它在世界建筑史上独领风骚。无论从影视美术设计的角度,还是从挖掘、继承建筑文化遗产的角度,写一本较为通俗的、全面的介绍中国古代建筑的书,总是有一定的意义。我编写这本书的初衷,是为初入影视美术、舞台美术圈的年轻人编写的学习参考材料,有三方面思考:一、这是一本中国古建内容较全面的通俗教材,主要内容除木作外、还有砖瓦作、石作、油漆、彩画作等各方面的基本内容,使读者较全面的了解中国古建的知识。另外,从我的老本行影视美术场景创作出发,写进了我国古代建筑的历史演变,各个历史时期的古建特点,把所收集的各个历史时期资料,文字的、形象的,特别是形象资料,尽可能的利用上,这些素料对于影视美术、舞台美术创作极为有用。比如汉代部分,用的篇幅最长。因为我国的古代建筑,地面上保存实物最多的是明清建筑,此外还有为数不多的宋、辽、金、元建筑,唐代建筑仅有几座,较远的古建资料可能首属汉代了。汉代古建筑虽无实物可考,但文字资料,出土的汉明器、汉墓壁画、汉画像砖、汉画像石所提供的汉代建筑形象极为丰富,北京、河北、河南、陕西、上海等各大城市博物馆都有大量收藏,所出版的有关书籍也很多,所以这部分在史中占比重较大。影视美术师是某种意义上的建筑师,影视美术师与建筑师早就结下不解之缘。一八九五年电影诞生,一八九七年梅里埃尔借鉴了舞台布景,将二维绘画应用到电影美术;真正使电影美术脱离二维布景,转变为立体构筑场景的是建筑师卡米洛·莫洛桑蒂,一九一三年,他所设计的电影《卡比利亚》,使电影美术步入正规。他把建筑的知识完全移用到电影美术中来,使这部影片美术设计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部影片在电影美术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美术原有的绘画形式,已脱胎换骨,抛弃了平面,构筑了立体空间,适应了电影运动的本性,为电影美术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正确的途径。就我理解影视美术师与建筑师的关系既有不相同之处,又有相同之点,概括起来两者之间的同异可归纳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建筑师设计建筑相当于影视美术师的人文场景设计,人文场景设计的主要内容:一是建筑,二是道具。从建筑设计这点上两者是一致的,是共同的;但设计的出发点不同,搞建筑设计的出发点主要是从功能出发,为居住设计住房,为工厂设计车间,为娱乐设计剧场,若是住宅设计,考虑的是平房?是楼房?是多户住的塔楼?还是独门独户的别墅?主要从功能考虑;而影视美术师在设计时,不仅要考它的功能,更重要是“人物”和“戏”。从人物出发,特定人物,是影视美术师设计的着眼点。是什么人使用,要表现什么人,根据特定人物进行场景设计。人物身分、人物性格、人物爱好等等,根据特定人物,设计特定环境,用特定环境表现特定人物。影视美术师的创作,主要研究人与物的关系,通过人,研究物,通过物的设计,来表现人,不是一般意义抽象的人,而是剧中特定的人物;戏,就是故事情节,根据戏的需要来设计,戏需要什么,设计什么,与戏无关的皆可舍去,这两者是影视美术师创作的焦点,着眼点,也是对美术师创作构思是否活跃、信息量掌握的多少、知识领域涉及的宽窄、艺术修养的高低、创作经验的丰富与否的考验。这是影视美术师与建筑师在设计时的第一个同异。其二、建筑师都是当代的建筑师,他的设计是为当代人服务的,与时倶进,他所设计的建筑风格,样式,与所处时代总风格是一致的,协调的,他服务的对象是当代人;影视美术师的创作,是依据剧本,故事写的是现实生活,他设计的环境风格是当代的,故事是历史题材,可能是明清的、辽金的、唐宋的、秦汉的、甚至远古的原始社会,也可能是未来的、科幻的。衡量影视美术师创作的一个重要标准,行话叫做“时代感”,是表现的哪个时代,时代感强不强,他的作品风格必须符合故事规定的特定历史时代。对建筑史的研究和掌握对于影视美术师尤为重要,可能胜过于一般的建筑师。这是影视美术师与建筑师设计时的第二个同异。其三、建筑师的建筑设计,是百年大计,真材实料,来不得半点马虎,所以离不开力学、材料学。影视美术师是为拍摄影视而设计建筑,它要符合戏的需要,符合场面调度的需要,符合拍摄要求,哪影响镜头机位,哪影响镜头运动,设计搭建的场景要适应镜头的要求、运动要求,不适应的就能马上拆掉,若需要,又能马上恢复,真建筑解决不了这个问题,美术师搞的假建筑才能适应。建筑师才是真正的建筑师,美术师是带括号的建筑师,“假建筑师”,美术师设计的不是实际意义上的建筑,只是“搭景”,作假建筑,“以假代真”,但要做到“以假乱真”,虽是假的,要做到在特写镜头面前能过观众的眼睛,让他们信以为真,当然有时也用生活中真实建筑来拍,真真假假,让观众真假难辨。笔者1985年拍电视剧《末代皇帝》,有一次香港大导演李翰祥去摄影棚参观,当时正拍后寝宫的戏,也就是在搭建的“养心殿”后寝宫场景里拍戏,李导演进去一看,景的制作吸引了他,就走到栏杆罩前小心地用手去敲,然后笑笑说:“是假的!”(当然他知道是假的,只是对我们仿真成功的一种诙谐赞叹)。对影视美术师来说,“术”越高,你的艺术、技能越强。美术师要表现的建筑,无论它是砖材料,钢筋混凝土材料,石材料,还是各种新兴材料的建筑,所用的主体材料都是木制的景片,所以美术师不研究力学、材料学,古建中的大木节点都用卯榫,而美术师搭景,不用卯榫,只用铁钉,拍完戏就拆,不需保存。所以本书初稿未涉及卯榫问题,后来考虑本书仅面对影视美术、舞台美术圈,服务面过窄,不如加上这一部分,使之对初入古建工作者、园林工作者、古建维修工作者、装修工作者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于是写成现今版本。为便于读者对文字的理解,除结合文字附有一些二维图例外,还附一些三维模型照片和部分动画,这可能也是本书与其他此类书不同之处,也可说是一种创新。另本书所涉及的内容基本都是前人研究的成果,本人只是根据需要加工、整理。建筑是一门具有时间,空间的庞杂工程,是一门大的学科。空间上充满全球,世界各国的建筑都不相同,我们国家的建筑,东西南北也各有差异,汉族和各少数民族有不同的建筑风格,大到一个城池,小到一间房舍,类型从宫殿到民居,从商场到铺面,从戏院到剧场,从车间到库房,从机场到车站,从指挥所到碉堡工事,无不是建筑;从时间上,我国从原始社会,到夏、商、周,经东、西汉,到魏、晋、南北朝,从隋、唐到宋、辽、金,最后至元、明、清,直至今日,各不相同。历史越往前推,地面上保存的古建筑越少,我们国家地面上保存最早的是唐代建筑,也就三四件作品。就我知道的,佛教建筑有五台山的佛光寺,南禅寺,西安的大雁塔,至今尚未发现唐代的民居实物。越往前推,我们掌握的资料越少,特别是实物形象资料。所以,我把中国古代建筑的重点放在清代的古建筑上。清代建筑是我国古代建筑发展的最后一个繁荣期,它是在继承前朝建筑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并形成自己特有的风格。研究清代建筑有很多有利条件,一是清代建筑在我国各地或多或少都能找到实物,北京完好地保存下明清两代的皇宫建筑、皇家太庙、皇家祭祀场所、还有一批清代王府建筑、民居保存好的也能找到一些,便于我们参照;清代建筑文献如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也能查到参考;老工匠、老艺人、老专家学者健在,这些宝贵的财富为我们研究清代建筑提供了可靠的保证。随着岁月的推移,时代的发展,中国古代建筑包括清代建筑越来越少,保存在地面上的古代建筑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物质财富和文化财富,我们有责任把它们保护好,传给我们的子孙后代。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随着改革开放,中国古代建筑越来越被中外游人青睐,“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句名言越来越被证实。自解放以来中国古代建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被人们重视过。一些旅游景点大兴古建土木,一些高中当宾馆也都以传统的装修招揽宾客,甚至传统装修也走入普通百姓人家,所以研究清代建筑是我们重点课题。另掌握了清代建筑结构、尺度、风格、样式,有助于我们对我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建筑的研究,可以触类旁通。清代建筑是一把尺子,是重要的参照物,有参照才有对比,有对比才有识别。本书自去年六月动笔至脱稿,不到十个月的课外时间,完成这样一部著作难度实在太大。我负责文字编写,苗祥俊、周鹤两位老师负责二维图例、三维模型照片及三维动画制作,我们分工不分家,文中有图,图中有文,配合默契,合作愉快,否则难以完成。在编写中得到美术学院院长钟林轩教授与动画教研组郑仲元老师的支持与帮助,在此表示感谢。特别是中国古代建筑史学界的著名专家杨鸿勋老先生,八十高龄,还能在百忙中抽出时间给予指导、提供资料,使之得以修正与提高,在此表示由衷的感谢。由于时间仓促,错误、纰漏、不足之处难免存在,竭望古建界的前辈、专家、学者及广大读者批评、指正。何宝通2010年3月11日

《中国古代建筑史》(刘敦桢)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链接: 提取码: ixqu     书名:中国古代建筑史作者:刘敦桢豆瓣评分:1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年份:2008-8-1页数:423内容简介:本书是一本关于中国古代建筑历史的理论著作,简要而系统地叙述了我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和成就,并引证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和实物记录。我国是一个地大物博,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丰富多彩的建筑遗产。中国古建筑在世界上形成了独特的建筑体系,在世界古代建筑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本书简要而系统地叙述了我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和成就,引证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和实物记录,文字简要,叙事详明,资料图片丰富,附图质量较好,有不少资料是过去未曾发表的,在目前同类书和资料中是较好的一部,对建筑历史研究工作和建筑教学工作都具有参考价值。

(1) 原始住居与建筑雏形的形成  早在五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中国原始人就已经知道利用天然的洞穴作为栖身之所,北京、辽宁、贵州、广东、湖北、浙江等地均发现有原始人居住过的崖洞。到了新石器时代,黄河中游的氏族部落,利用黄土层为墙壁,用木构架、草泥建造半穴居住所,进而发展为地面上的建筑,并形成聚落。长江流域,因潮湿多雨,常有水患兽害,因而发展为杆栏式建筑。对此,古代文献中也多有「构木为巢,以避群害」、「上者为巢,下者营窟」的记载。据考古发掘,约在距今六、七千年前,中国古代人已知使用榫卯构筑木架房屋(如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黄河流域也发现有不少原始聚落(如西安半坡遗址、临潼姜寨遗址)。这些聚落,居住区、墓葬区、制陶场,分区明确,布局有致。木构架的形制已经出现,房屋平面形式也因造做与功用不同而有圆形、方形、吕字形等。这是中国古建筑的草创阶段。  西元前二十一世纪夏朝建立,标志着原始社会结束,经过夏、商、周三代,而春秋、战国,在中国的大地上先后营建了许多都邑,夯土技术已广泛使用于筑墙造台。如河南偃师二里头早商都城遗址,有长、宽均为百米的夯土台,台上建有八开间的殿堂,周围以廊。此时木构技术较之原始社会已有很大提高,已有斧、刀、锯、凿、钻、铲等加工木构件的专用工具。木构架和夯土技术均已经形成,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西周兴建了丰京、镐京和洛阳的王城、成周;春秋、战国的各诸侯国均各自营造了以宫室为中心的都城。这些都城均为夯土版筑,墙外周以城濠,辟有高大的城门。宫殿布置在城内,建在夯土台之上,木构架已成为主要的结构方式,屋顶已开始使用陶瓦,而且木构架上饰用彩绘。这标志着中国古代建筑已经具备了雏形,不论夯土技术、木构技术还是建筑的立面造型、平面布局,以及建筑材料的制造与运用,色彩、装饰的使用,都达到了雏形阶段。这是中国古代建筑以后历代发展的基础。  (2)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潮  西元前221年,秦始皇吞并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之后,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大帝国,并且动用全国的人力、物力在咸阳修筑都城、宫殿、陵墓。今人从阿房宫遗址和始皇陵东侧大规模的兵马俑列队埋坑,可以想见当时建筑之宏大雄伟。此外,又修筑通达全国的驰道,筑长城以防匈奴南下,凿灵渠以通水运。这些巨大工程,动辄调用民力几十万,几乎都是同时并进,秦帝国终以奢欲过甚,穷用民力,二世而亡。  汉代继秦,经过约半个多世纪的休养生息之后,又进入大规模营造建筑时期。汉武帝刘彻先后五次大规模修筑长城,开拓通往西亚的丝绸之路;又兴建长安城内的桂宫、光明宫和西南郊的建章宫、上林苑。西汉末年还在长安南郊建造明堂、辟雍。东汉光武帝刘秀依东周都城故址营建了洛阳城及其宫殿。  总秦、汉五百年间,由于国家统一,国力富强,中国古建筑在自己的历史上出现了第一次发展高潮。其结构主体的木构架已趋于成熟,重要建筑物上普遍使用斗栱。屋顶形式多样化,庑殿、歇山、悬山、攒尖、囤顶均已出现,有的被广泛采用。制砖及砖石结构和拱券结构有了新的发展。  (3) 传统建筑持续发展和佛教建筑传入  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民族大融合时期,此期间,传统建筑持续发展,并有佛教建筑传入。西晋统一中国不久,就爆发了「八王之乱」,处于西北部边境的几个少数民族领袖,率部进入中原,先后建立了十几个政权,史称十六国时期。到了西元460年,北魏才统一了中国北方,继而又分裂。在南方,晋室南迁建立了东晋政权,接着先后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这就是历史上的南北朝时期。自此,中国南北两方社会经济才逐渐复苏,北朝营建了都城洛阳,南朝营建了建康城。这些都城、宫殿均系在前代基础上持续营造,规模气势远逊于秦、汉。  东汉时传入中国的佛教此时发展起来,南北政权广建佛寺,一时间佛教寺塔盛行。据记载,北魏建有佛寺三万多所,仅洛阳就建有一千三百六十七寺。南朝都城建康也建有佛寺五百多所。在不少地区还开凿石窟寺,雕造佛像。重要石窟寺有大同云冈石窟、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太原天龙山石窟、峰峰南响堂山和北响堂山石窟等。这就使这一时期的中国建筑,融进了许多传自印度(天竺)、西亚的建筑形制与风格。  (4)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高潮  隋、唐时期的建筑,既继承了前代成就,又融合了外来影响,形成为一个独立而完整的建筑体系,把中国古代建筑推到了成熟阶段,并远播影响于朝鲜、日本。  隋朝虽然是一个不足四十年的短命王朝,但在建筑上颇有作为。它修建了都城大兴城,营造了东都洛阳,经营了长江下游的江都(扬州)。开凿了南起余杭(杭州),北达涿郡(北京),东始江都,西抵长安(西安),长约2500公里的大运河。还动用百万人力,修筑万里长城。炀帝大业年间(605~618年),名匠李春在现今河北赵县修建了一座世界上最早的敞肩券大石桥安济桥。  唐代前期,经过一百多年的稳定发展,经济繁荣,国力富强,疆域远拓,于开元年间(714~741年)达到鼎盛时期。在首都长安与东都洛阳继续修建规模巨大的宫殿、苑囿、官署。在全国,出现了许多着名地方城、商业和手工业城,如广陵(扬州)、泉州、洪州(南昌)、明州(宁波)、益州(成都)、幽州(北京)、荆州(江陵)、广州等。由于工商业的发展,这些城市的布局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  唐代在都城和地方城镇兴建了大量寺塔、道观,并继承前代续凿石窟佛寺,遗留至今的有着名的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南禅寺佛殿、西安慈恩寺大雁塔、荐福寺小雁塔、兴教寺玄奘塔、大理千寻塔,以及一些石窟寺等。此期间,建筑技术更有新的发展,木构架已能正确地运用材料性能,建筑设计中已知运用以「材」为木构架设计的标准,朝廷制定了营缮的法令,设置有掌握绳墨、绘制图样和管理营造的官员。  (5) 宋、辽、金时期建筑的发展与《营造法式》的颁行  从晚唐开始,中国又进入三百多年分裂战乱时期,先是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的更替和十个地方政权的割据,接着又是宋与辽、金南北对峙,因而中国社会经济遭到巨大的破坏,建筑也从唐代的高峰上跌落下来,再没有长安那么大规模的都城与宫殿了。由于商业、手工业的发展,城市布局、建筑技术与艺术,都有不少提高与突破。譬如城市渐由前代的里坊制演变为临街设店、按行成街的布局。在建筑技术方面,前期的辽代较多的继承了唐代的特点,而后期的金代,建筑上则继承辽、宋两朝的特点而有所发展。在建筑艺术方面,自北宋起,就一变唐代宏大雄浑的气势,而向细腻、纤巧方面发展,建筑装饰也更加讲究。  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朝廷颁布并刊行了《营造法式》。这是一部有关建筑设计和施工的规范书,是一部完善的建筑技术专书。颁刊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对宫殿、寺庙、官署、府第等官式建筑的管理。书中总结历代以来建筑技术的经验,制定了「以材为祖」的建筑模数制。对建筑的功限、料例作了严密的限定,以作为编制预算和施工组织的准绳。这部书的颁行,反映出中国古代建筑到了宋代,在工程技术与施工管理方面已达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水平。  (6)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上的最后一个发展高潮  元、明、清三朝统治中国达六百多年,其间除了元末、明末短时割据战乱外,大体上保持着中国统一的局面。由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已届尾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缓慢,因此建筑的历史也只能是最后的发展高潮了。元代营建大都及宫殿,明代营造南、北两京及宫殿。在建筑布局方面,较之宋代更为成熟、合理。明清时期大事兴建帝王苑囿与私家园林,形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造园高潮。喇嘛教建筑的营造,完全是出于清朝廷的政治需要,一时间蒙、藏、甘、青等地广建喇嘛庙,仅承德一地就建有十一座。这些庙宇规模宏大,制做精美,是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上的一个畸型。明清两代距今最近,许多建筑佳作得以保留至今,如京城的宫殿、坛庙,京郊的园林,两朝的帝陵,江南的园林,遍及全国的佛教寺塔、道教宫观,及民间住居、城垣建筑等,构成了中国古代建筑史的光辉华章。

1、夏商周最早的建筑就地取材,筑土构木、建房架屋,大致上有以下三种形式:干阑式-长江流域,潮湿多雨,人居楼上因地制宜;木骨泥墙式-黄河流域,伞架方式,圆形结构;夯土墙-奴隶时代,与青铜器时代制度有关。2、春秋战国、秦汉西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大帝国,并且在咸阳修筑都城、宫殿、陵墓。今人从阿房宫遗址和始皇陵东侧大规模的兵马俑列队埋坑,可以想见当时建筑之宏大雄伟。此外,修筑驰道,筑长城,凿灵渠。汉代继秦又进入大规模营造建筑时期。汉武帝刘彻先后五次大规模修筑长城,开拓通往西亚的丝绸之路。西汉末年还在长安南郊建造明堂、辟雍。东汉光武帝刘秀依东周都城故址营建了洛阳城及其宫殿。3、魏晋南北朝代表建筑:龙门石窟 云冈石窟 敦煌莫高窟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民族大融合时期,此期间,传统建筑持续发展,并有佛教建筑传入。东汉时传入中国的佛教此时发展起来,南北政权广建佛寺,一时间佛教寺塔盛行。据记载,北魏建有佛寺三万多所,仅洛阳就建有一千三百六十七寺。南朝都城建康也建有佛寺五百多所。有大同云冈石窟、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石窟、洛阳龙门石窟等。这一时期的中国建筑,融进了许多传自印度、西亚的建筑形制与风格。4、隋唐代表性建筑:隋唐洛阳城 赵州桥 大雁塔隋朝修建了都城大兴城,营造了东都洛阳,经营了长江下游的江都。开凿了长约2500公里的大运河。还动用百万人力,修筑万里长城。炀帝时期,名匠李春在现今河北赵县修建了一座世界上最早的敞肩券大石桥安济桥。唐代在都城和地方城镇兴建了大量寺塔、道观,并继承前代续凿石窟佛寺,遗留至今的有着名的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南禅寺佛殿、西安慈恩寺大雁塔、大理千寻塔,以及一些石窟寺等。5、宋、辽、金时期在建筑艺术方面,自北宋起,就一变唐代宏大雄浑的气势,而向细腻、纤巧方面发展,建筑装饰也更加讲究。北宋崇宁二年,朝廷颁布并刊行了《营造法式》。这是一部有关建筑设计和施工的规范书,是一部完善的建筑技术专书。6、元、明、清代表性建筑:故宫 明孝陵元代营建大都及宫殿,明代营造南、北两京及宫殿。在建筑布局方面,较之宋代更为成熟、合理。明清时期大事兴建帝王私家园林,形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造园高潮。明清两代距今最近,许多建筑保留至今,如京城宫殿、园林,两朝的帝陵,江南的园林,遍及全国的佛教寺塔、道教宫观,及民间住居、城垣建筑等,构成了中国古代建筑史的光辉华章。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中国建筑史

中国历史的法律文献资料汇编

美国:1776年7月4日发表《独立宣言》、《1787年宪法》。法国:1789年《人权宣言》、1804年拿破仑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颁布了《法典》。

也就那几个,前面已经有人说了,别的也没什么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美~林肯)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一部资产阶级的民主宪法,提出“主权在民”“三权分立”“责任内阁”的主张,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宪法大纲》----确立工农民主政权的性质,《双十协定》确立和平、民主建国的精神。

英国,权利法案法国,人权宣言美国,1789年宪法日本,明治宪法中国,中华民国临时宪法

  • 索引序列
  • 中国建筑史文献资料汇编
  • 中国建筑史文献资料
  • 历史文献汇编和历史资料汇编
  • 中国建筑史文献资料整理
  • 中国历史的法律文献资料汇编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