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台湾文献汇刊福建社成果奖

台湾文献汇刊福建社成果奖

发布时间:

台湾文献汇刊福建社成果奖

北京学研出版社是教育部直属的高校出版社,也是福建省唯一的一家大学出版社。我社创立于 1985 年 5 月。建社 20 年来,全社员工以不断开拓、勇于进取的精神,脚踏实地,努力奋斗,使我社的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在“一流的大学要有一流的大学出版社”的理念感召下,我社坚持以特色、品牌取胜的经营思想,始终贯彻党的出版方针,坚持为高校教学科研服务的办社宗旨,争创一流业绩,为读者奉献了一大批具有很高的学术品位和文化品位的优秀图书,在学术界和出版界赢得了较高的声誉。

主要研究方向为明清社会经济史、中国古代财政金融史、区域社会文化史。自2000年以来,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博士后基金项目、福建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等多个科研项目,参加了国家清史纂修工程等重要项目的研究工作。独立撰写论文30余篇,独著、翻译、参编数部专著。曾获福建省优秀博士论文二等奖,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厦门市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2006年入选福建省新世纪人才。 1、《清代台湾义冢的破坏与维护》,《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2、《厦门叶家买办——闽南买办家族的个案》,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等编:《闽南文化新探——第六届海峡两岸闽南文化研讨会论文集》,海峡出版发行集团鹭江出版社,2012年3月。3、《2010年明清经济史研究述评》,《中国经济史研究》2011年第2期。4、《关于明代商业经济史研究的思考》,《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5、《2009年明清经济史研究述评》,《中国经济史研究》2010年第2期。6、《2008年明清经济史研究述评》,《中国经济史研究》2009年第2期;收入《中国经济史研究前沿》第一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11月。7、《明清福建商人的多阶层组合》,收入陈支平主编:《货殖》第四辑《商业与市场研究》,黄山书社,2008年8月。8、《明清福建商帮的性格与归宿——兼论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延续》,《中国经济史研究》2008年第2期。9、《清代福建书院经费初探》,《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8年第1期。10、《从<闽都别记>谈福州民俗》,收入赵麟斌主编:《闽台民俗新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2月。11、《运用中西比较方法的史学力作——简评<中国传统社会:多元的结构>》,《光明日报》(史学版),2007年12月21日。12、《历史上的原额化管理——以明万历前期营业税额为例》,《中国经济史研究》2007年第4期。13、《清代徽州赋役户名的私相授受》,《中国经济问题》2004年第5期。14、《简评<透视中国东南:文化经济的整合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1期。15、《明代中后期商业发展水平的再认识》,《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3年第4期。16、《万历矿监税使原因再探》,《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2年第1期。17、《也谈民国时期中央与地方财政的划分问题》,《中国经济问题》2001年第3期。18、《明代中后期的市舶税》,《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1年第2期。19、《试析明万历前期的营业税》,《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20、《明代中后期的盐税》,《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0年第2期。 1、《闽南文化述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12月;2010年9月获厦门市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2、《长江下游地区的地租、赋税与农民的反抗斗争:1840-1950》(译著),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9月;2007年12月获福建省第七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3、《康熙大帝VS彼得大帝》,香港三联书店,2005年6月;新星出版社,2006年1月。4、《台湾文献汇刊》(100册,参编),九州出版社、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2005年。5、《透视中国东南――文化经济的整合研究(第一编)》,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6、中国古代货币(网络版),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2003年1月。 1、明清时代泉州的港口贸易与城市变迁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6-122、明代中后期的税收制度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7-13、中国传统经济政策选择过程研究,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7—124、清史《财政金融志》上,国家清史工程(主撰之一),8—75、闽南文化述论,福建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7—66、港口、城市与社会变迁——以明清泉州城市历史研究为中心,福建省社科基金项目,6-107、闽南文化与闽台合作交流,福建省科技重点项目,4—38、明代中后期的农业税收与财政,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10-9

在发表的论著中,《林兆恩与三一教》影响较大,先后获福建省第二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和全国高等学校首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另外,作为《林兆恩与三一教》一书的补充《福建三一教现状的调查研究》一文,获福建省第三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在闽台区域文化和福建地方史研究等领域也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他与彭文宇合著的《福建民间信仰》获福建省第三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其主编的《闽台区域文化研究》 获福建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专著《闽台民间信仰源流》获福建省第六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台湾文献汇刊》(七辑100册,陈支平主编,林国平担任副主编,排名第二)获福建省第六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特别奖,《福建移民史》(主编)获福建省第七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灵签兆象研究》(论文)获福建省第七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台湾文献汇刊

北京学研出版社是教育部直属的高校出版社,也是福建省唯一的一家大学出版社。我社创立于 1985 年 5 月。建社 20 年来,全社员工以不断开拓、勇于进取的精神,脚踏实地,努力奋斗,使我社的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在“一流的大学要有一流的大学出版社”的理念感召下,我社坚持以特色、品牌取胜的经营思想,始终贯彻党的出版方针,坚持为高校教学科研服务的办社宗旨,争创一流业绩,为读者奉献了一大批具有很高的学术品位和文化品位的优秀图书,在学术界和出版界赢得了较高的声誉。

厦门大学出版社是以学术出版和教育出版为主体的综合出版社,拥有图书出版、电子出版、网络出版等多项出版权,出版物涵盖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等众多学科。多年来,该社共出新书近 3000多 种,其中高校教材、学术专著占 80% ,本校作者约占50% 。 学术为本,实施精品战略 1.为教学科研服务的图书。本着弘扬学术、积累文化和传播新知的精神,为把厦门大学最优秀的科研成果通过图书的形式反映出来,在庆祝70周年校庆时编辑出版了第一辑《南强丛书》共出版了15本专著,这批专著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出版后有9种书获得省级以上的奖励,成为反映科研和教学成果的一个重要窗口,成为培养师资队伍的一个重要园地。2.标志性的传世图书。第一是台湾研究图书。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是全国最早成立的专门研究台湾的学术机构,是国家文科重点研究基地,即将隆重推出的大型文献整理图书《台湾文献汇刊》,是迄今为止大陆最大型的台湾历史文献出版工程。全书100册,每册500码,16开本,涵盖了目前有关台湾的珍稀历史文献。对于这样的大型出版工程,采取了与其他出版社共同投资,共同发行,风险共担的合作出版方式。第二是东南亚与华人华侨研究图书。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是最早建立的专门研究东南亚问题和华侨问题的综合性研究机构,在海外颇具声誉。同时厦门大学由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创办,与东南亚各国的华人华侨有着密切的“血缘”和“地缘”关系。最近隆重推出《吧国公堂档案丛书》,共20册。3.以策划“十五”重点图书为契机,组织了一批重量级的精品图书。有五种图书被列入“十五”国家重点图书选题规划,其数量占全省出版社之首。这些图书现实意义大,作者队伍阵容强。此外,还组织了一批数量可观的省“十五”重点图书。4.关注素质教育,组织《人文素养书系》是实施精品战略的一个重要项目。这套书系以随笔的形式,轻松的笔调,深入浅出地介绍人文知识。同时充满作者的主体感受。该书系首先推出《穿透灵魂之旅》丛书。5.大力关注独创性,原创性的系列化著作。如反映人文社会科学方面成果的有,文学的东南亚华文文学系列研究丛书,史学的中国社会经济史系列研究丛书,哲学的朱子学研究图书,经济学的《资本论》研究丛书,法学的国际法系列研究文库等。 发挥学科优势,实施品牌战略 1.在整个品牌格局中,将出版高质量有特色的高校教材摆在突出的位置。在品牌教材的出版上,强调要进行多层次、立体化开发,要形成规模。如经济类、管理类出了300多种教材,在这些教材中又以财会、财经为重点,在品牌教材的选题上,强调首先要全,在做全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做大。如法律类出了五大系列教材:经济法学、民商法学、商法学、诉讼法学、刑事法学。在品牌教材的开发上,强调要有前瞻性和战略眼光。广告专业是全国第一个创办的广告专业,上马之初,缺少教材。积极鼓励该专业的教师大胆地编写教材出版的广告学教材,经不断修订,始终保持了教材的先进性,在市场上十年畅销不衷。2.整个品牌格局中,以教材为龙头,同时也把实用图书放在重要位置,放大品牌效应。例如,管理类图书是的重要品牌之一。首先把教材做充分,同时也策划了一批面向社会市场的实用图书。如《现代实用企管书系》以其实用性及可操作性强赢得了市场认可。 整合队伍,实施人才战略 1.树立团队精神,形成合力。在策划选题时,不强调编辑的学科分工,但大体有一个组稿范围,也就是每个人都建立了自己的组稿根据地。每种图书的责任编辑则不超学科分工。现在出版社普遍实行目标责任制,如果不做好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就很难形成合力。在做好具体的思想政治工作时,应采取多种形式增进编辑之间的沟通,培育团队精神,进而提高编辑部门的整体素质。2.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提高策划水平。为了加大策划力度,要求编辑对图书进行全程策划。从提出选题、物色作者、参与写作讨论、编审校进度安排、装帧印制要求,到利润成本预算、发行定位、宣传促销、督促回款等工作,都要包含在策划方案中。为提高编辑的策划水平,通过策划工作产生出效益好的图书,采取了一些具体措施。如重奖双效益高的图书,以提高单种书的效益,从而鼓励编辑少编精编,减少案头工作,改变粗放式的工作型态,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介入市场。

拆毁铁路,今人看来,必然是荒唐无稽之举。可清廷何以冒天下之大不韪,顶着外国的势力强行拆毁铁路,也是有原因的。曾经的三任两江总督李鸿章、刘坤一和沈葆桢都各有说辞。李鸿章认为,“京畿为天下根本,长江为财赋奥区,但能守此最要次要地方,其余各省海口边境,略为布置,即有挫失,于大局尚无甚碍。”他视吴淞一带为仅次于京畿的重地,岂可拱手让人,因此李鸿章在吴淞铁路谈判中始终坚持“收回自办”。刘坤一则考虑吴淞炮台的军事地位,“虽不足以关锁长江,亦可捍卫苏、松各郡”(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沈葆桢在给好友郭嵩焘的信中流露出无奈,“铁路弟所极愿办者,无如吴淞非其地也,起卸货物,则偷漏之端,防不胜防。”(陈支平:《台湾文献汇刊》(第四册))可见,政治、军事等因素是清政府拆除吴淞铁路的重要原因。吴淞铁路虽被拆除,但中国修建铁路的汽笛已经拉响。1898年,维新变法期间,上海至吴淞炮台铁路再次通车,全长1公里,只不过这次是中国人自己营建的。

为什么中国建铁路那么晚,自己不建,还不允许外国人建。中国第一条商用铁路——吴淞铁路建成被拆之后,20年之后,才开始大修铁路。当传统观念遭遇现代科学,只有经历了阵痛,才能体会到进步的意义。

台湾文献汇刊第一辑

主要研究方向为明清社会经济史、中国古代财政金融史、区域社会文化史。自2000年以来,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博士后基金项目、福建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等多个科研项目,参加了国家清史纂修工程等重要项目的研究工作。独立撰写论文30余篇,独著、翻译、参编数部专著。曾获福建省优秀博士论文二等奖,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厦门市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2006年入选福建省新世纪人才。 1、《清代台湾义冢的破坏与维护》,《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2、《厦门叶家买办——闽南买办家族的个案》,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等编:《闽南文化新探——第六届海峡两岸闽南文化研讨会论文集》,海峡出版发行集团鹭江出版社,2012年3月。3、《2010年明清经济史研究述评》,《中国经济史研究》2011年第2期。4、《关于明代商业经济史研究的思考》,《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5、《2009年明清经济史研究述评》,《中国经济史研究》2010年第2期。6、《2008年明清经济史研究述评》,《中国经济史研究》2009年第2期;收入《中国经济史研究前沿》第一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11月。7、《明清福建商人的多阶层组合》,收入陈支平主编:《货殖》第四辑《商业与市场研究》,黄山书社,2008年8月。8、《明清福建商帮的性格与归宿——兼论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延续》,《中国经济史研究》2008年第2期。9、《清代福建书院经费初探》,《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8年第1期。10、《从<闽都别记>谈福州民俗》,收入赵麟斌主编:《闽台民俗新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2月。11、《运用中西比较方法的史学力作——简评<中国传统社会:多元的结构>》,《光明日报》(史学版),2007年12月21日。12、《历史上的原额化管理——以明万历前期营业税额为例》,《中国经济史研究》2007年第4期。13、《清代徽州赋役户名的私相授受》,《中国经济问题》2004年第5期。14、《简评<透视中国东南:文化经济的整合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1期。15、《明代中后期商业发展水平的再认识》,《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3年第4期。16、《万历矿监税使原因再探》,《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2年第1期。17、《也谈民国时期中央与地方财政的划分问题》,《中国经济问题》2001年第3期。18、《明代中后期的市舶税》,《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1年第2期。19、《试析明万历前期的营业税》,《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20、《明代中后期的盐税》,《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0年第2期。 1、《闽南文化述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12月;2010年9月获厦门市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2、《长江下游地区的地租、赋税与农民的反抗斗争:1840-1950》(译著),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9月;2007年12月获福建省第七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3、《康熙大帝VS彼得大帝》,香港三联书店,2005年6月;新星出版社,2006年1月。4、《台湾文献汇刊》(100册,参编),九州出版社、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2005年。5、《透视中国东南――文化经济的整合研究(第一编)》,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6、中国古代货币(网络版),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2003年1月。 1、明清时代泉州的港口贸易与城市变迁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6-122、明代中后期的税收制度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7-13、中国传统经济政策选择过程研究,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7—124、清史《财政金融志》上,国家清史工程(主撰之一),8—75、闽南文化述论,福建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7—66、港口、城市与社会变迁——以明清泉州城市历史研究为中心,福建省社科基金项目,6-107、闽南文化与闽台合作交流,福建省科技重点项目,4—38、明代中后期的农业税收与财政,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10-9

北京学研出版社是教育部直属的高校出版社,也是福建省唯一的一家大学出版社。我社创立于 1985 年 5 月。建社 20 年来,全社员工以不断开拓、勇于进取的精神,脚踏实地,努力奋斗,使我社的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在“一流的大学要有一流的大学出版社”的理念感召下,我社坚持以特色、品牌取胜的经营思想,始终贯彻党的出版方针,坚持为高校教学科研服务的办社宗旨,争创一流业绩,为读者奉献了一大批具有很高的学术品位和文化品位的优秀图书,在学术界和出版界赢得了较高的声誉。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党中央确定的新世纪三大任务之一,事关中华民族的核心利益,也是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台湾史料的研究和出版,是对台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为更好地适应两岸关系的发展形势,配合对台工作的需要,在国务院台办的直接领导下,海峡两岸出版交流中心、九州出版社积极发挥祖国大陆对台研究力量,组织、策划、出版了一系列涉台图书,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和品牌。2004年,由九州出版社和厦门大学出版社共同策划、合作出版的国家十五重点出版项目《台湾文献汇刊》问世后,在海峡两岸和国外产生了巨大影响。舆论认为,汇刊的出版标志着大陆整理台湾文献史料的水平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在印证两岸文化源流、遏制“文化台独”、加强两岸交流方面具有重大意义。中国国家图书馆、美国国会图书馆、哈佛燕京图书馆、韩国国家图书馆等国内外著名图书馆均收藏了此书。在组织出版汇刊过程中,我们感到在台湾文献史料的整理和出版方面,还有很多重要工作应该抓紧去做。经过一年多的调研和论证,我们决定以汇刊为基础,将台湾文献史料整理研究工作延伸、细化,组织实施“台湾文献史料出版工程”。这一想法得到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厦门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等单位的积极呼应和大力支持。特别是得到了国务院台办领导的认可和高度评价。台办不但将其列为对台宣传重点项目,还拟报中央对台工作领导小组申请为“十一五”国家重点项目,正式列入了台办宣传工作计划。初步决定报请中央成立高规格编辑出版委员会后,由台办牵头,组织新闻出版部门、档案文博单位和相关研究机构的领导、专家共同完成这一宏大工程。项目构成“台湾文献史料出版工程”由已出版的《台湾文献汇刊》(100册)及将要出版的《明清宫藏台湾档案汇编》(100册)、《馆藏民国台湾档案汇编》(300册)、《民间遗存台湾文献选编》(50册)、《海外遗存台湾文献汇编》(50册)五大项目构成,总规模600册。

福建省台湾文献信息中心

台湾学术文献数据库访问地址:简介:《台湾学术文献数据库》为目前全球收录台湾地区学术文献量最多且最丰富的学术数据库,可一站式检索经合法授权且多样的跨领域学术内容,平台内开通期刊投稿通道信息。收录包含:科学和人文社科术期刊库、博硕士论文库和电子书全文数据。收录2000余种期刊65万余篇台湾学术期刊文章,16万余篇博硕士论文,获得台湾大学博硕士论文唯一完整授权。收录涵盖六大学科领域:人文学、社会科学、基础与应用科学、工程学、生物农学、医药卫生,细分69个学科主题;平台重要核心期刊:SCI、SSCI、CSSCITSSCI、MEDLINE、EI等13种国际及重点核心期刊。全球范围拥有超过1000家用户(含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为全球顶尖高校提供查找台湾学术文献最具代表性及权威的数字资源。-----仅供参考

福建文献汇编

福建省图书馆藏书,自1906年以来,经过近百年的汇入、搜购、捐赠、接收,成为福建省最大的图书馆。其主要来源有福州在和正谊、致用、鏊峰、凤池四书院,福州藏书楼、福州阅书社藏书,螺洲陈宝琛藏书,崇安潘氏、福州郭氏藏书,龚氏大通楼藏书,惠安陈念庭和孙经藏书,莆田康爵冰寄庐藏书,左海林石庐金石版本,沈氏 斋藏书以及乌山图书馆藏书和其他私家藏书(如陈文涛、张祥云、陈绍宽等),还有傅家 、石景宜等和美国俄勒冈州的赠书。六十年代初,发现、鉴定、校勘、收藏抄本《榴花梦》。据1987年统计,古籍文献22376种,其中经部1073种,史部5790种,子部5203种,集部8273种,丛部2037种。善本4080部,20286册, 占福建全省现藏古籍善本50%以上。其中元刻本《方舆胜揽》、明刻本《李氏东书》、清刻本《台湾府志》、《靖海纪》(木活字本)、《金薯传习录》、清抄本《福建海关资料汇钞》,以及徐勃、谢章铤、曹学全、郑杰、陈宝琛、沈祖牟等的批校题跋本。除历代珍贵文献、金石拓片之外,还入藏21种外文文种出版物,以英、俄、日为多。重点是电子、机械、化工、轻纺、农林水产、医学、海洋、造船等类图书。八、九十年代重点收藏各地文史资料统计资料和谱牒等地方文献。形成以福建资料、地方志、闽人著述、文史资料、谱牒等地方特色的信息资源库。据全国文献资源调查1987年12月统计的数据,福建省图书馆藏总文献量在全国居第26位,期刊收藏总量居全国第32位,自然科学文献收藏量居第28位。在省级公共图书馆中文献收藏量第15位。古籍文献收藏量居全国第28位,善本收藏量全国第11位。而台湾研究、福建研究、周易研究、中国近代史研究达研究级学科文献水平。

档案文献汇编和档案参考资料都是档案资料信息开发和公布利用工作内容。细分为档案史料的编研工作内容。档案文献汇编是在研究室内或馆内档案内容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主题和需求,将相关一类的文献汇集在一起,按一顺序排列,编印成册。而档案参考资料,是指利用室藏和馆藏档案和资料的内容,根据一定的选题加工、综合、研究、编写印发或出版的一种参考性的书面介绍材料,种类有:大事记、组织机构沿革、统计数字汇集、专题概要等。

文献汇编其实就是为大家学习、研究方便对某一类文献进行汇总、编辑成册。

  • 索引序列
  • 台湾文献汇刊福建社成果奖
  • 台湾文献汇刊
  • 台湾文献汇刊第一辑
  • 福建省台湾文献信息中心
  • 福建文献汇编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