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南通制造业智能化转型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更新时间:2009-03-28

当前,全球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制造业重新成为全球经济竞争制高点,全球制造业已进入到更多维度、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全方位竞争阶段。现阶段,制造业仍是我国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中国制造2025》等制造强国战略的实施也为我国先进制造业的发展迎来了历史性机遇,我国制造业已逐步迈入转型发展、提质增效的关键时期[1]。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智能制造成为推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主攻方向[2]。这一全新的战略部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目标和任务之一,是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后在实体经济中贯彻新发展理念及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具体表现。

上世纪八十年代,邓小平曾经提出体制改革的设想;近年中央纪委研究室也曾指出,影响反腐败成效,体制障碍是最大的障碍,机制缺陷是根本的缺陷。那么涉及到体制改革,诸如民主与法治、土地产权、知识产权、权力的监督与限制等体制上的问题,现在仍然存在着种种不同的认识,影响相关领域改革的深化。

1 南通制造业智能化转型的现状及基本特征

制造业的“智能化转型”,即在制造业中融入信息通信技术、电工电子及微系统技术、生产技术及机械工程自动化、管理及物流技术等,多技术交叉融合形成新的体系。作为中国民族工业的发祥地之一,南通在江苏制造业发展版图中,无论是历史还是当下,均扮演着重要角色。基于《中国制造2025》以及江苏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关于“发展具有领先优势的智能制造”精神的战略指向,南通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也把发展智慧工厂、智能车间作为南通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目前,南通制造业智能化转型的现状及基本特征如下:

1)智能制造发展底子实、水平高、效益好、支撑能力强。得益于良好的产业基础和丰富的科教资源,南通在“3+3+N”重点产业项目发展方面成绩显著。2016年,南通市12家企业入围江苏省制造业单项冠军,在若干细分行业中已有一批企业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江苏省共有12个项目入选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其中南通有4个,入选项目总数占全省第一。2017年度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数量与占比)均位列江苏省第二位。近年来,南通制造业累计信息化投入呈逐年快速上升趋势,工业互联网“企企通”工程为广大企业提供泛在互联、低成本计算、安全可信、可互操作的工业信息基础设施与服务。南通制造业智能化转型有基础、有样板,逐步成为南通经济增长的“倍增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换器”和产业升级的“助推器”。

2)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市场前景较为广阔。近年来,南通智能装备制造业产值在高新技术产业(8大行业)总产值中的占比一直遥遥领先。全市智能化装备约2.3万台(套),其中工业机器人3 200台,智能装备生产企业269家,从业人员约5.1万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制造装备实现突破,研发成效显著,创新能力不断提升。随着《南通市制造业生产装备升级计划》的颁布,围绕重点发展的3大支柱产业和3大新兴产业,明晰“智能制造单元—智能生产线—智能车间—智能工厂”的推进路径。一些传统制造企业建立了“智能示范车间”,一些领军企业直接进入信息产业,智能装备产业也开始服务传统产业。

1)对智能制造的内涵把握及目标导向仍有误区。①对智能制造的认识有失偏颇。把智能制造同工厂自动化、数字化工厂等概念混为一谈,形式主义、碎片化思想盛行[5]。尤其是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定制、柔性制造、智慧物流等新型制造模式尚待探索。而且,绝大多数企业还都想往数字化或信息化方面靠拢,以便获取各种专项资金扶持。在实际工作中,尽管企业需要从数字化开始逐步升级,但也应该深入了解智能制造系统的本质特征与突出优势,应普遍遵循从产品(开发)→装备(升级)→技术(储备)→标准(构建)[6]的逻辑演进主线。②技术与管理双向脱节现象较为突出。在智能制造发展过程中“重硬件、轻软件”现象普遍,多数企业使用智能设备的初衷是“替代人力”或“降低成本”,只有少部分企业认为是“生产流程必须”和“企业管理升级需要”,以智能制造整合价值链和商业模式的企业少之又少。积极适应、主动变革的思想也普遍缺乏,技术路线与战略愿景不够清晰,面向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化服务理念更是鲜见。

通知要求,试点省份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扶持当地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发展,对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成员获得符合政策要求的贷款优先安排贴息。农业银行对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成员相关贷款的利率原则上执行中国人民银行同期同档次基准利率,对地方与农业银行合作建立增信机制的,原则上按照存放在农业银行资金额度的10倍对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成员进行放贷。同时,农业综合开发出资的财政股权投资基金、农业银行出资的各类产业投资基金,要在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成员中积极筛选符合条件的项目进行投资。

3)龙头企业研发投入不够、积极性不高,中小企业基础能力薄弱、危机感不足。南通已有的一批智能制造行业领军企业和重点骨干企业在智能化转型中的引领作用毋庸置疑,但仍缺乏与世界智能制造巨头媲美的集成商、服务商,重视研发投入,掌握核心技术和产业主导权的企业仍是凤毛麟角。一些有实力的龙头企业的研发投入比例偏低,进而导致智能制造的利润(收入)贡献率一直维持在一个较低水平,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给也处于中低端水平。一些优质中小企业也存在智能化转型的内在需求,但受技术、资金、人才、信息等因素制约,难以实施真正意义上的智能化转型。而且,政府对中小企业信息化重视不足,各项资金扶持与政策利好的精准性还不够。同时,很多中小企业也存在盲目“追高求快”的乱象,而未真正从数据、传感、客户需求等基础做起。

对于点多面广的南通市中小型制造企业而言,要实现智能化转型,仍有不少问题需要解决:

2 南通制造业智能化转型的问题所在

根据总体施工规划,降水井布设于隧道两侧,距离隧道外边线约8 m,位于盾构施工影响的三倍洞径范围内,盾构机在推进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扰动周围地层,使得地层发生挤压和变形等。由于水泥管刚度低于钢管,水泥管的抗弯、抗拉、抗压强度,以及接头侧向受力更是明显低于钢管,在盾构推进过程中可能出现井管局部错位变形的可能,进而导致不能正常降水甚至降水井损坏。

4)顶层设计引导越发清晰,各项扶持政策持续跟进。近年来省级层面各项财政专项引导资金中的技改资金都重点投向了智能制造领域,各级经信部门以引导企业建设“智慧车间”为抓手,强力统筹推出“组合拳”,企业主动发力建好“试验田”,以自主化突破装备瓶颈,以信息化实施智能升级。2017年3月,江苏正式印发《关于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振兴实体经济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对发展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的优秀示范企业,政府将按照其研发成本、创新成效等给予相关企业不同程度的资金奖励与税收优惠[3]。近年来,南通市政府也积极跟进,颁布实施了《关于加快企业技术改造推进智能制造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推进“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实施意见》《关于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的实施意见》《南通市制造业生产装备升级计划》《智能制造产业推进计划》,多维并举、系统推进,积极探索智能制造的南通样板[4]

3)智慧城市建设成效显著,新项目、新业态不断涌现。随着《南通市2015年智慧城市建设计划》的推进,南通在项目落地、业态创新以及两化融合方面取得了新进展。①项目快落地。近3年全市共落户智慧产业项目140个,总投资约200亿元。中兴、浪潮、中创、软通等知名ICT(信息和通信技术)企业先后在南通市落户,并相继成立南通智慧建筑产业创新联盟、南通创源科技园智慧园区等合作项目。②业态新发展。以智慧城市建设带动智慧产业发展,全市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业态发展初显成效。崇川东方智谷云计算中心等5个“云计算特色产业集聚区”初具规模。中兴网信江苏云计算中心、阿里江苏云计算数据中心等项目也正式落户南通。③两化深融合。建成省级两化融合示范区6个、试验区7个,国家两化融合贯标试点企业10家,省贯标试点企业20家。创建省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30家、试点企业237家。

2)地区与行业层面推进不平衡,系统性、协调性有待提升。①南通(江苏)智能制造的突出优势是成体系、示范效应强,但这种优势更多还是囿于一隅,星星之火未形成燎原之势[7]。而且,智能化转型大多是“眼睛向外”独立发展,很少在南通本地形成融合,很少彼此发生链接,共享技术资源和市场需求。地区与行业的非均衡、不协调现象较为突出,“产业融合共生”与“区域协同发展”的大一统格局还远未形成。②各级政府的精细化政策手段短缺。现阶段,政府的各类资金扶持模式效果欠佳,乘数效应与加速效应尚未显现,也并未能真正激发风险投资、创业投资等社会资本的持续跟进。而且,智能制造发展的宏观协调和管理工作有待加强,产业协同创新与跨界协作联盟的溢出效应还不到位。此外,体制机制改革与营商环境优化等工作也明显滞后于智能制造发展实践需求。

根据上述试验结果对比,玉米测土配方施肥对氮磷钾肥料的利用率都有所提升,起到了控制化肥施用总量、优化施肥结构、科学肥料运筹的良好效果。

5)智能化转型的相关人才、技术及标准体系建设滞后。由于依赖以代工为主的外向型经济路径,南通高技术创新人才储备不足,总体上难以支撑智能制造的发展要求:①重点领域人才队伍尚未建成。尤其缺乏智能装备和技术研发创新的高端领军人才和技术团队(不易引进),以及对智能装备和系统软件进行操作、维护、保养的应用型技师队伍(不易培养),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长效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8]。②工业领域缺乏行业性的智能制造标准规范,企业在跨系统、跨平台集成应用时面临复杂的技术难题,有的甚至需要推倒重来。一些相关标准的修订速度也跟不上智能制造的发展步伐。总体来看,南通制造业智能化转型与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和市场运行的衔接有待加强,标准体系有待进一步建立与完善。

4)关键制造技术及核心基础部件对外依存度高,整体创新能力不强。①南通智能制造的发展侧重技术追随和引进,原始创新匮乏。诸如以“大云物移智”为主要内容的新型技术领域,南通所掌握的核心技术仍十分有限,而且企业技术研发往往各自为政,缺乏资源共享与合作平台。②核心智能部件与整机发展不同步,本地配套率低。由于具有前期投入大、见效周期长的特点,使得地方政府对核心智能部件相关领域的研发投入和政策支持不足,企业的内生动力也无法真正调动。③系统解决方案设计能力不足。在互联网时代,用户需求日趋多样化、定制化。目前,南通还缺乏一批既能开发工业软件和互联网应用系统,又熟悉细分行业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研发、制造、集成的工程服务公司或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而且,大多数解决方案提供方与技术需求方不在同一个行业,难以满足智能制造的整体推广应用需求。

3 南通逐步完善制造业智能化转型的对策

以智能化转型为契机推进南通制造业占领“智高点”并实现“弯道超车”,逐步形成南通“标志”“示范”,将是今后南通寻求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首要任务或重点工作。具体对策有:

1)坚持规划引领、分类指导,营造良好的智能制造发展环境。以《中国制造2025南通行动纲要》为指导,按照省委省政府“上海北大门”和“建设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创新之都”的南通战略定位要求,主动承接上海自贸区和全球科创中心建设进程中的各种溢出效应,抓紧建设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和国际化智能制造技术服务平台,提供共性关键技术支撑,加大对智能制造的宣传推广和培训引导,提振企业信心和决心,科学引导企业实施智能化改造提升,营造健康有序的发展环境(政企同步、协同并进);促进产业链、资金链和技术链“三链融合”,高起点推进智能制造园区建设(以开发区和高新区为重点),尤其是要围绕“3+3+N”重点产业,在项目筛选甄别方面要花大力气、下大功夫,避免低端重复(共性套餐、个性定制)[9]。同时,兼顾内部各县市区之间的协同发展,统筹和引领区域智能制造一体化发展;积极为智能制造供需企业搭建对接平台,降低企业成本,尤其是要加快建设面向中小企业的数字信息技术应用平台和云服务中心。

2)突出重点环节、主攻关键技术,加快推进智能制造示范推广应用。①选择有意愿且行业示范带头作用强的企业进行智能车间建设诊断、认定和授牌。在智能车间建设的基础上,选择有条件的企业向智能工厂发展,并以现场会、推介会及论坛等形式对相关行业智能化转型经验进行总结和推广应用,也鼓励企业在解决自身智能发展的同时,为跨行业、跨地区推广智能制造树立标杆、完善标准。②加快建设一批自主安全可控的智能制造示范应用项目,并同步推进实施“智能制造信息技术及装备创新计划”,加速智能制造信息技术和装备产品国产化进程,逐步强化市场应用。③要加快推进电子、轻工、纺织、包装等领域智能成套装备及系统的创新研制。形成一批国内领先、国际先进、关键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加快实施企业智能制造标准化,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

3)注重科学规范、灵活高效,制定精准化财税扶持政策。梳理智能化转型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重点和难点,制定科学规范的支持细则,优化省财政专项资金使用结构,加大对智能制造技术创新、首台(套)技术装备研制、推广使用、互联网提升、创新创业等环节的支持力度。对拥有核心技术或自主知识产权智能产品的企业可以实施相关贷款风险代偿政策。对经省认定的智能车间(工厂)以及主导制定智能制造国际(国家)标准的企业,给予一定的奖励。对于初创期的中小企业可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通过市场机制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对处于发展壮大期的中小企业,由政府投入部分引导资金,按市场化运作建立产业投资基金,支持股权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等各类资本参与智能制造项目,加大对智能化转型的支持,强化创新项目与创新资本的对接。

该模型不仅适用于多级系统,同时也适用于单个设备。根据不同情况,合理的选用相关影响因子,可充分发挥该模型的引导作用。

4)强化激励、注重落实,创新人才引进和培育的体制机制。以智能制造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技术应用人才需求为导向,建立人才、项目、服务、资金“四位一体”联动机制,拓宽智能制造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渠道,为海内外人才创新、创业营造优质服务环境,支持有技术实力的高端人才创业创新,建立有利于本土现代产业技术工人培养的政策。引导全社会重视产业技术工人发展,提升产业技术工人的社会地位和待遇;支持核心技术人才柔性工作,组建智能制造公共服务平台专家队伍,并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完善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归属和利益分享机制,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参考文献:

[1] 王友发,周献中.国内外智能制造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J].中国科技论坛,2016(4):154-160.

[2] 肖静华,毛蕴诗,谢康.基于互联网及大数据的智能制造体系与中国制造企业转型升级[J].产业经济评论,2016(2):5-16.

[3] 黄卫东.江苏省智能制造发展战略研究[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科版),2015,17(3):1-6.

[4] 陈晓峰.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J].唯实,2017(1):51-54.

[5] 王雷,陈畴镛.以智能制造促进浙江制造业转型升级研究[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29-33.

[6] 黄群慧.以智能制造为先导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N].光明日报,2016-06-08(015).

[7] 江苏省经信委,江苏省政府研究室(课题组).智能制造:江苏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选择[J].唯实,2015(10):18-22.

[8] 徐新民.智能制造,南通工业提质转型的重要抓手[N].南通日报,2016-12-13(A4).

[9] 陆志鹏.坚定不移做强先进制造业[N].新华日报,2017-10-11(16).

 
陆辉,陈晓峰,陆雪纯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年第0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