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关于国内旅游企业研究理论困境的思考

更新时间:2009-03-28

引言

在旅游研究中,“旅游企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概念和命题。20世纪80年代开始,伴随着入境旅游的发展,对旅游涉外饭店和以旅行社为代表的旅游企业研究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关注(卢绪章,1980;郑家度,1980)。进入21世纪,国内旅游市场尤其是大众旅游市场的蓬勃发展,进一步催生了旅游企业研究的热潮。通过CNKI检索可以发现,国内学者关于旅游企业研究的文章数以千计,研究问题遍及旅游企业的品牌营销、人力资源管理、文化建设、绩效考评、劳资冲突、社会责任等各个方面。仔细梳理这些研究成果,笔者发现,国内旅游企业研究主要关注的是企业经营和管理的微观实践层面问题,对宏观意义上旅游企业的理论剖析很少。在汗牛充栋的成果积累中,甚至鲜有学者对旅游企业的概念进行界定,旅游企业被先入为主的等同于“食、住、行、游、娱、购”等要素,在不同的研究语境下,旅游企业研究分别指向旅游产品、旅游产业甚至是旅游部门的不同范畴。除部分专门针对旅行社、饭店和景区的专项研究外,很多冠以“旅游企业”之名的研究,实为“企业”研究,与“旅游”关联甚微,少部分以地域单元为背景的旅游企业量化统计分析,则将与旅游活动有关的企业均纳入考量范围,研究过程和结论十分值得推敲。

3.采用合理的栽培措施,及时合理适时均匀施肥,同时通过采用一定的措施减轻不利气候因素对水稻的不利影响。对稻田水层的进行合理的水分管理,如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蘖期,既要防止低温冷害,又要防止高温干旱造成得危害,如果遇到低温(低于17度)或孕穗和抽穗前后遇35℃以上的高温天气,都要及时灌深水,串灌换水,以水调温,大水护胎,以减轻极端天气对水稻孕穗、开花受精及结实的危害。水稻灌浆结实期宜采用间歇灌溉,田间做到干干湿湿,以提高水稻根系活力,保持水稻后期活根成熟,后期切忌断水过早。

如:《一幅画》可放置略读课中,《盘古》、《赵州桥》、《孔子》三篇课文可安排在精读课中。每篇文章至少占用1节课时为精读课,课前应提醒学生搜集神话故事,赵州桥及孔子的相关资料。如《孔子》文章为例,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引发学生对其仰慕尊敬之情,为本篇学习营造情境,之后让学生课文朗读,让对课文进行初读感知,掌握大意。然后重点段落导读并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锻炼口语能力加强传统文化的认知,其后对课外进行扩展,如收集孔子拜师的老子的资料,讨论对老子的认识。下堂课,可进行读书汇报,总结阐述对孔子和老子更多的体会认知情况。

科学研究和知识增长是一个理论建构与实践发展持续互动的过程。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意义,一味强调应用和具体而没有科学概念和理论支撑的实证研究难免枯燥而缺少内涵。文章追本溯源从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两个方面对当前国内旅游企业研究中所面临的理论困境进行必要的反思和解读,希望通过抛砖引玉,引起学界对旅游企业理论研究问题的关注,推动旅游企业研究由现象的实证描述和案例积累走向理论层面的归纳和抽象,进而助力于旅游企业研究基础理论的原创。

关于旅游企业概念的认知问题

概念是我们认识对象事物关系之网上的一个纽结(黑格尔,1980),科学研究借助于概念来把握和阐释外在经验世界。旅游企业的概念界定直接关乎旅游统计和研究的科学性。目前,国内学界对旅游企业的概念认知还具有诸多的模糊性,在相关研究中,对旅游企业本体,研究者们要么避而不谈,要么语焉不详。就概念内涵来看,从经济学和法学上是可以对“企业”进行清晰界定的,如经济上的独立性和营利性,活动上的经营性和持续性。但是,叠加上“旅游”的概念后则不然,一方面,由于旅游消费具有典型的二次消费特征,旅游对其他相关产业具有高度依赖性,我们通常所讨论的旅游“六大要素”,它们同时也为一般消费者(非旅游者)提供服务,现实中很难将旅游活动从其他产业活动中剥离出来,由此导致了旅游企业的外延具有了模糊性。以目前旅游企业研究中讨论最多、最具典型性的景区和饭店为例,由于管理体制的问题,有属于行政事业性质的、有属于企业的、有混合所有制的,就景区而言,很大一部分景区并不具备企业的经济和法人特征。饭店企业同时面向所有的住宿旅客提供服务,在无从区分旅游者和非旅游者的前提下,将饭店(或星级饭店)均纳入旅游企业无疑也有待商榷。将交通、购物和娱乐纳入旅游企业研究就更加值得讨论了。另一方面,由于旅游活动形式本身的丰富多样,使得旅游企业的外延充满了不确定性。如果对《中国旅游统计年鉴》中旅游统计的企业类型稍加整理、比较会发现,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官方部门对旅游企业统计的类型一直也是有变化的。当下,伴随着旅游市场的定制化,旅游吸引物的无边界化,旅游产品的推陈出新等一系列变化,旅游电商、旅游商品生产企业、旅游规划、咨询公司以及一些新兴的旅游业态是否也应纳入旅游企业的范畴?这无疑是可以讨论的。由于旅游活动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使得“旅游企业”打破了产品、产业、行业、部门乃至地区的限制,成为包罗万象的范畴,并由此形成了旅游企业概念认知的难题,以至于采用任何一个衍生概念、任何一种形式来界定旅游企业均会显得“捉襟见肘”。

关于旅游企业研究的理论基础问题

以理论为透镜来观察和思考问题,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式。区别于国外(尤其是英语国家)以问题为导向的旅游学术研究惯例,国内旅游学术研究更加注重以学科为导向,通过对相关学科的概念、理论、方法的移植和借鉴来深化对旅游现象的认识。国内旅游企业研究也遵循此传统。在此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面临理论体系薄弱的问题。一直以来,国内旅游企业研究理论多为对其他成熟学科的借鉴,并停留在其他学科所探讨的普遍性问题上,以至于我们甚至找不到一个专属于旅游企业研究的理论,更加谈不上理论体系的建设。然而,任何一门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移植到旅游企业研究中,其解释力均值得思考。以影响深远的生命周期理论为例,1959年马森·海尔瑞(Mason Haire)首次提出了“企业生命周期理论”,认为企业像其他生物体一样,也有一个从生到死的过程。移植到旅游研究中,1980年加拿大旅游学家巴特勒(Butler)提出“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然而,多年来这一理论在国内旅游学界一直颇具争议(杨森林,1996)。作为“旅游企业”概念的延伸,研究者们甚至对“旅游产业”的提法是否成立均提出了质疑(张广瑞,1996;祝顺保,2004)。利益相关者理论在旅游企业研究中的运用同样如此,在国内外不同学者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旅游企业的研究中,对于“利益相关者”主体的界定均存在较大差异。在旅游企业的诚信问题研究中,回扣问题同样不能套用企业诚信研究的一般思路,而单一地从旅行社视角来理解,诸如此类的情况在旅游企业研究中不胜枚举。由于旅游活动本身的复杂性和关联性,任何一个理论移植到旅游研究中均面临适用性的问题。正因如此,理论基础薄弱成了旅游企业研究所面临的一个基本问题。

结语

在国外,旅游学者很少将旅游企业当作特种经营企业,对旅游企业的研究往往融入旅游协会、国家公园、邮轮公司、手工艺品生产等各类组织中,探讨的问题也较为具体。长期以来,我国学术研究主要是对欧美发达国家学术话语体系的单向收入和简单模仿(戴斌,2012),旅游理论研究的本土化建设明显不足。理论研究源于实践并最终服务于实践,旅游现象的阐释和规律的揭示,核心在于指导旅游实践的发展。由于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特殊背景和经历,使得国内旅游企业在组织形态、特征、运作方式等方面表现出了诸多的特质性。对于这些“特质性”的关注无疑可以成为国内旅游研究理论原创的“兴奋点”。对此,国内旅游企业研究是否可以重点对如下3个方面的问题予以关注:首先是增强研究指向性的问题。如前所述,试图将所有与旅游有关的企业活动纳入旅游企业研究的范围并不可取,一旦旅游企业的外延变得无所不包,失去边界,其研究意义就不大了,也完全没有必要单列出来讨论。由于所有旅游现象的产生都是因旅游活动而产生的,旅游活动以旅游者活动为起点(余书炜,1997;申葆嘉,1999),因此,对旅游企业的研究也应以旅游者活动为基点来展开,对旅游企业活动的研究与旅游者身份的识别研究不宜脱节,而陷入过度泛化的局面。其次是关注旅游活动本体的问题。从旅游活动的本体来看,旅游活动的体验性和季节性,旅游产品的多样性和生消一体性,旅游就业的低门槛特征等势必会对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产生深远影响,旅游企业研究的深度拓展很大程度依赖于对旅游活动本体的解析,如果忽略旅游本体特性,那么旅游企业研究终将流于企业研究的一般形式和表象。最后是强化研究的创新性问题。简单的学科知识拼凑并无益于旅游企业研究的深入和发展。新时期,旅游动机多元化、旅游业态散客化、定制化、旅游资讯技术化等一系列的变化正在不断消解和打破旅游企业的边界。在此背景下,旅游企业研究不能也不应该再拘泥于景区、饭店、旅行社、旅游车船公司等一类传统企业和一般性问题的探讨,而亟待加强对旅游电商、旅游手工艺品生产等一类新兴旅游企业,以及旅游企业的现代转型、信息化建设等一类新兴问题的研究,以彰显旅游企业研究的活力和实践价值。

 
董培海
《旅游研究》 2018年第03期
《旅游研究》2018年第03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