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从村落景观看荻港古村落文化的开发与保护

更新时间:2009-03-28

荻港古村落简介

浙江省湖州市荻港村位于南浔区和孚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荻港村拥有保留较为完好的江南水乡古建筑群,即荻港古村落。随着时代的发展与传统城乡格局的变迁,荻港古村落正处于转型与待转型的十字路口。其周边的周庄、同里、西塘及乌镇已成功地挖掘自身文化资源,打造出了较为成功的旅游景区。在它们的影响下,和孚镇政府、荻港村村委也迫切想要挖掘古村落的文化经济价值,走出一条从乡村文化振兴到产业振兴的成功道路。

1.荻港古村落的历史 荻港村是典型的江南水乡,文化底蕴深厚。荻港在科举考试时期共产生过2名状元、50多名进士及200多名太学生、贡生、举人。同时,荻港保存较为完整的古建筑群也展现了以往辉煌的人文底蕴。荻港古建筑群是儒释道三教文化相互交融、相互补充并相得益彰的典型,既体现着儒家经世济用的世俗文化,也彰显着众生平等、慈悲为怀与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佛道文化。至今,荻港仍保留有过往三大姓氏章、朱、吴的50多座大宅。每座大宅都拥有各自的历史故事。精美的雕花刻镂以及“墨耕堂”“鸿仪堂”这些充满人文气息的名字,将荻港耕读传家的传统展现得一览无余。在荻港古村落中还存有香火依旧旺盛的总管庙与演教寺。同时,从荻港名人馆及保留完好的32座古桥的名字中,也可窥见历史上荻港文化的昌盛。小桥流水是江南水乡的标志,石桥的命名十分讲究。比如“八字桥”,既包含考运兴隆、飞黄腾达的韵味,又有镇压一方水妖水怪,祈求平安的意思;再比如“长春桥”,则与一年四季的春季以及当地适宜人居的环境有关。由此可见,石桥的命名与桥梁寄托的含义息息相关。清朝著名大臣陆润庠给家乡捐献的“德心桥”,则包含着衣锦还乡与对家乡的感恩回报之情。荻港村的石桥一般分为单孔石桥、三孔石梁桥以及石板桥等类型。石桥上的花纹和寓意也与祈求平安、考取功名、飞黄腾达等不同追求有关。石桥的修葺时间有宋明时期首次修建的,也有明清时期翻修的,时间各不相同。石桥既是江南水乡出行的道路,又是美丽风景的标志景观。此外,荻港村外围的运河川流不息,给当地带来了丰富的商业资源。船舶码头、廊街巷道都是大运河留给荻港的深刻印记[1]511。但是,随着时光的推移及古运河文化的没落,往日的码头日渐失色,传统的桑蚕业也在在不断的冲击中走向没落,廊街也逐渐成为生活区。

2.荻港古村落的现代转身 解放后,正如我国大多数农村一样,荻港也开展了农村公社化运动。改革开放后,随着政策的放开,荻港人也想要改变贫困落后的局面。村庄中的年轻人逐渐往周边大城市流动,荻港的乡村日渐衰微,只留下一群老年人保持着以往的生活方式。也就是说,荻港也无法避免农村“空心化”这一全国大多数农村面临的难题。近十多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尤其是党的十九大以后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与实施,荻港也正试图改变当前的不利局面。荻港村本身具备丰厚的文化资源,优越的地理位置,还可以借鉴不远处的西塘、乌镇的旅游开发成功经验。在调研中发现,荻港村不仅在规划文化旅游景区,还在打造水乡渔庄,以形成“游+住+消费”的长效模式。这种模式旨在打造第三产业品牌,从而留住游客。现在,荻港村的村口,已经成功建设了“荻港村”的金色牌楼,在不远处还建有别具特色的“荻水悠悠”牌坊。据了解,两处牌坊均是2011年之后建成的,主要是为了宣传新农村建设,打造旅游景区品牌。此外,荻港石桥以及演教寺、总管庙等建筑均已得到相应保护,周围的石碑与介绍文字都是近些年由和孚镇党委政府或上级有关部门批准设立的。荻港的厅堂阁楼,比如鸿远堂、三瑞堂、大礼堂、礼耕堂也已得到文化部门批准,予以保护。荻港村两委还通过开设“百家微博馆”等形式,将荻港的古村落建筑推广出去,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有机结合起来。现在的荻港古村落大部分保留了明清时期的古老建筑,也保留了建国以后“大跃进”“农民公社化运动”的痕迹,而现代文化带来的影响则不仅停留在景观的表面,更体现在人们的生活方式与文化习惯上。

荻港古村落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景观要素分析

1.荻港古村落的价值分析 荻港古村落的价值,可以从它现存的文化遗址以及文化名人的数量进行粗略评估统计。据调查,荻港目前有石桥32座,名宅50幢,寺庙道观2处等众多古建筑遗存。另外,荻港文化昌盛,历史上有2名状元,250多名贡生举人及110名诗人。而大多现存文物由村里人家按照传统文化风格修建而成,精美别致,寓意深刻。当今,城市化与逆城市化同时进行的潮流,对于处在浙北地区、杭嘉湖平原,毗邻上海、苏州的荻港村而言是一个良好的发展契机。荻港文化不仅拥有广阔的市场,而且拥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与学习的样板。尽管一些经验与做法并不能一味照搬,但处于逆城市化潮流缓冲区的荻港正在发展壮大,前景一片光明。

2.周边古镇的差异化分析 众所周知,对江南水乡古镇文化资源的发掘,荻港并没有走在前列。比较成功的江南古镇景区有周庄、西塘、南浔和距离荻港比较近的乌镇等(参见表1)。这些景区均是国家4A 或5A 级景区,每年有大量游客光临,给当地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益。不同于这几个成功的景区,荻港仍处于开发阶段。由于地理位置以及各自实际情况不同,荻港需要学习乌镇等地的成功经验,但同时也要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如:苏州周庄的成名相对较早,得益于规划与开放得早,也离不开名人效应与宣传推广;乌镇则是旅游线路规划得比较成功,进入乌镇仿佛步入博物馆,但其原住居民相对较少;西塘则是单个景点较为成功,面积最大;南浔古镇的历史文化底蕴最深。从乌镇开发可以发现周边古镇景区存在的不足。比如:(1)旅游产品的开发依赖政府招商引资,缺乏特色。(2)空心化引发商业泛化,造成商业气息过浓、生活气息匮乏。(3)污染与环境保护问题及面对周期性超载的问题等。与这几个古镇相比,荻港没有周边古镇大,规模效应仍需加强;同时,在开发商选择、政府主导和长效管理方面,荻港仍有许多经验需要学习与积累。

3.荻港古村落非物质文化的景观人类学分析 在英国社会人类学中,交叉的景观人类学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其研究视角主要是对文化人类学中“写文化”的深入思考,研究对象则是具有不同意义象征的“场所”与“空间”。景观人类学研究的主要动向在于从两类群体的角度开展针对性个案研究,一类就是被称为外部观察者的学者、艺术家、地方政府、媒体宣传者等在特定行政场域对景观进行的描述意向;另一类则是当地生活在这一文化氛围与传统观念中的人群的认知。在景观人类学中,前者的行政区域被称为“空间”,后者的生活场域被称为“场所”,“空间”和“场所”是景观人类学的主要分析框架。因此,荻港古村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拥有两种视角:一方是以政府为主导的开发者,另一方则是当地世代居住的老百姓。政府的引资与开发主要注重经济效益与视觉效益,对如何吸引消费者最感兴趣,但与当地内部观察者的视角存在一定的差异。当地人的非物质文化是一种融入生活的情怀与生活方式,当地人在平时可能并不关注或微不足道,但在经过一番开发,丧失原有生活情调下后,则会造成当地人的不适应[2]58-68。这也正是行政“空间”与生活“场所”开发的不同。对于旅游消费而言,猎奇与寻找乡愁是主要目的,但外部观察者的开发并不能够领会生活场域中的细枝末节,更不能准确把握生活方式与习惯。这些都是阻碍荻港非物质文化开发与保护的重要因素。调研中还发现,当地空心化严重的情况与乌镇商业泛化的空心化并不相同,荻港的老年人是巷埭廊街的主要光顾者,同时也是很多阁楼院落休闲生活方式的实际见证者。这种生活方式不同于大城市的快节奏和拥挤生活,是一种与水相融、与文化相融的生活方式。外部观察者,比如政府或投资商的开发显然不会将这些完整保留,这是外部观察者深入荻港的“场所”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不进则退,李高明在蒙自花了三万块,挨着一家生意红火的理发店,街头街尾地打起了“价格战”。此时的李高明,是小店五六个师傅中技术最好的,凡事他都想亲力亲为。有时生意好,给客人做头做到一两点,客人看晚了回不去,竟也乐意在他的小店里睡一宿。生意不好时,他犯愁,整夜整夜睡不着。心情起起伏伏地过了三个月,实在太煎熬,他受不了了。

 

1 荻港古村落与周边古镇的差异化对比

  

古镇名称周庄西塘 乌镇南浔古镇荻港 开发状况开发最早,名气最大面积最大,单个景点设计最具特色商业化程度高,博物馆式设计底蕴最深面积相对较小,开发程度不高,发展空间较大

荻港古村落文化开发与保护的几点思考

3.古村落文化开发与保护要留住文化、守住乡愁 古村落文化开发与保护既要挖掘古村落的历史文化资源,更要在这一过程中保护好古村落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景观人类学的角度可知,外部观察者,如政府、开发商等均是重开发、轻保护。这种保护并不仅仅是对古老建筑的翻修,而是要让内部生活者保留其日常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荻港虽然面临空心化问题,但当地人的休闲式文化、传统的商业模式、古运河文化及桑蚕文化等都值得开发与保护。旅游者的消费与逆城市化现象关联程度高,乡愁对于很多城市人而言是一个深沉的话题,而追寻这片乡愁则正是古村落旅游开发的重要方向。在与来到荻港参观旅游的游客的交流中发现,他们的旅游动机一方面是猎奇,对文化感兴趣;另一方面,也是更为主要的,就是对农村文化、传统文化、传统生计模式的追寻。由此可见,留住文化、守住乡愁是古村落文化开发与保护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吉林省在精准扶贫方面的工作中主要存在以下四个问题:农民收入结构单一,产业基础薄弱;乡村基础设施落后,贫困问题突出;帮扶资金有限,面临有资源无资金的困境;思想意识落后,缺乏发展思路。而通过旅游精准扶贫战略,吉林省做到了精准帮扶,因地制宜。充分的利用好了当地丰富的旅游资源,将旅游与其他产业有机结合在一起,增加了就业机会,改善了当地的基础设施,使得贫困群众的贫困状况得到了大大改善。

2.古村落文化开发与保护要以人为本、因人制宜 古村落文化的开发与保护既需要满足市场化运作的需求,更需要贴近当地人的生活方式,也就是不能过度开发与泛商业化。不管是满足旅游消费者的需求,增加与他们之间的关联度,还是保持村落的原有格局,都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1)旅游消费者各自出身背景不同,来自四面八方、五湖四海,如果一味追求满足消费者需求,就会出现乌镇那样的泛商业化空心化现象。在乌镇,当地人很少,几乎都是外来商人,原有的古村落完全变成了商业化的产物,也不能满足游客对当地生活方式的体验追求,原有的景点魅力则大打折扣[4]117-124。因此,古村落文化开发不仅要以旅游消费者为本,而且也要以原住民为本。只有这样,才能制定出符合不同人群的合理旅游方案,丰富旅游者的体验。

1.古村落文化开发与保护要因地制宜、因需制宜 古村落是人类保留下来的生活居住场所。在现代化及城市化潮流的冲击下,古村落逐渐丧失其居住功能。不少村落纯粹沦为旅游开发的产品,逐渐失去其以往的生活功能。在荻港,村落空心化也反映了这一问题。对于古村落文化的开发与保护,最紧密的关联对象除了当地的生活者(区别于外部观察者),还有旅游消费者[3]55-60。消费者的需求是古村落文化开发与保护的一个重要参考系。在旅游产业迅速发展的今天,旅游产品的开发原则不外乎因地制宜及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只有开发出满足大多数旅游消费者需求的产品,才能吸引更多前来消费的游客,并带动住宿、购物等一系列经济活动。在与周边古镇的差异化分析中也可发现,每个古镇的成功经验都与自身的特点及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息息相关。这也再次印证了古村落文化的开发与保护需要因地制宜、因需制宜。

4.古村落文化开发与保护要恪守底线、遵循规律 从周边古镇的差异化对比中可以发现,不少古镇都面临着泛商业化、空心化、景区管理、环境污染等各种问题。旅游产业一般具有周期性强和服务性强的特点,以节假日为中心的周期性游客大潮会造成很多地方出现管理不善以及环境污染等状况。古村落景区建立在当地人的生活场域附近,更需要在开发与保护过程中贯彻“两山”理念,适当分流,制定各种应对方案,加强日常管理与宣传教育,从而做到不打扰当地人生活、不污染当地环境等各种要求。在旅游开发中,不少商人唯利是图,忽略市场规律,往往适得其反[5]135-147。要想做到真正的开发与保护,必须恪守商业底线、遵循客观规律,在加强管理维护中将古村落文化资源真正开发并保护起来。

当然,非要在拥堵的路况中驾驶这辆特殊的保时捷911也无可厚非,毕竟每个人有权利在吃饺子时候选择蘸酱油、醋或者番茄酱。

古村落作为人类过往居住的地方,既是寄托乡愁的载体,又是传统文化的瑰宝。在进行一系列价值分析、差异对比以及景观人类学视角分析后,我们发现:古村落文化的开发与保护不能以外部观察者为主导,更需要有当地生活者参与。这样才能充分挖掘当地文化资源,同时又将古村落的生活方式和非物质文化真正保护起来。在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的当下,城市的发展牺牲了农村的一些利益。只有将古村落开发并保护起来,才能带动旅游产业的发展,吸引人才,让农村真正走上从文化振兴到产业振兴这条康庄大道。

参考文献

[1] 张 兵.城乡历史文化聚落----文化遗产区域整体保护的新类型[J].城市规划学刊,2015(6).

[2] 王 歌.解释人类学视角下的 LF村彝族神话故事[J].地域文化研究,2017(3).

[3] 河合洋尚.景观人类学视角下的客家建筑与文化遗产保护[J].学术研究,2013(4).

[4] 郭 文,黄震方.基于场域理论的文化遗产旅游地多维空间生产研究----以江南水乡周庄古镇为例[J].人文地理,2013(2).

[5] 杨 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实处境与对策研究[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5(5).

 
史诗悦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年第04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