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庄子工匠人格思想探析

更新时间:2009-03-28

工匠是社会先进的生产力。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培养一大批能工巧匠成为当务之急。工匠人格是工匠精神的集中体现。现代工匠应该树立怎样的自我角色认同、职业认同、工作伦理和工作理念,应该持有什么样的职业精神,应何以生存,如何生存,值得深思。庄子哲学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工匠人格思想,值得我们从中汲取营养。

为了加强项目管理,实施方案提出成立各级项目建设办公室,项目的建设质量由各级项目建设办公室分级负责。项目的设计、施工、监理,以及设备、材料供应等单位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合同负责所承担工作的质量,并实行质量终身责任制。对于关键设备选型、通用软件选择等重要决策,由水利部项目办组织与供应商集中议价谈判。日前,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办公室已正式成立。

深蓄厚养是前提

深蓄厚养是功夫哲学,是积才、积学、积力、积能、积势的过程,是从量变到质变飞跃的过程。《庄子》中有多处关于手工匠积厚的小故事,如“庖丁解牛”[1]“佝偻承蜩”[1]“轮扁斫轮”[1]“匠石运斤成风”等,[1]这些工匠之所以有高超技艺,无一不源自于其常年累月的积厚之功。可以说,深蓄厚养的积厚哲学是庄子所极力推崇和提倡的,这在《庄子·逍遥游》中多处提到。起首鲲化鹏的寓言隐喻着一定的积厚哲学,溟海深厚才可以蓄养巨鲲,巨鲲积厚才得以化而为鹏,进而“怒而飞”,扶摇直上九万里。第二处用 “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1]将水和风的积厚积势运动作比喻,深刻诠释了“功夫哲学”,诚如大鹏图南,行程九万里,必资以“九万里厚风”乃后成行。第三处则借蜩与学鸠的对话说明“适千里者,三月聚粮”,[1]进一步说明,有大志向大抱负之人必须长期“聚粮”,做好积厚、积才、积势的准备。积厚过程需具备如下两大心灵品质。

(一)持守敬畏之心

积厚伴随着敬畏之心的持守。敬畏是一种信仰,是视工作为神物、赋予工作为神性价值,做事虔敬、热诚、严谨的态度。只有心存敬畏,常存敬畏,才会敬业爱岗、忠于职守。《庄子·养生主》中的解牛师傅庖丁,解牛功夫虽然已经炼就了十九年,但每次解牛时丝毫不敢怠慢和马虎,每遇到筋骨交错聚结处,庖丁便心存戒惧,谨小慎微,眼神专注集中,动刀徐然缓慢,表现出对工作的敬畏之感。《庄子·达生》中梓庆做鐻时,事先进行心灵的斋戒,“未尝敢以耗气也,不敢怀庆赏爵禄,不敢怀非誉巧拙”,他视制鐻为神圣的事业,不敢随便耗费精气神,不敢怀有任何功利之心和非分之想,表现出对所从事对象物的至礼膜拜和神圣的敬畏感。《庄子·达生》中“工倕旋而盖规矩”,工倕用手旋转而技艺超过用规矩画出来的,技术如此娴熟,源自于他对所从事画图工作的信仰、恒定的热爱,内心的笃定不外移,故本性常适而无往不安适。

敬畏者的精神状态往往表现得自适、和谐,更加安宁和充满活力,表现为一种执着进取、乐以忘忧、“乐生”的心灵状态。进取乐观是技艺者必备的心灵质素。有敬畏才能坚守,有敬畏才会无条件地热爱,《庄子·养生主》中庖丁正是由于他对解牛由敬畏到产生神圣的热爱,才能耐得住寂寞,坚守岗位十九年,最终炼就了娴熟的刀工和高超的技艺,解牛数千头。当他完成了解牛的事功,便提刀而立,“踌躇满志”,为之豪情满怀,感到心满意足。

相对而言,儒家的“发愤”哲学与庄子的积厚哲学异曲同工,“吾十有五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2]意谓人一生都要勤学不止,不断修行,从知识到内在涵养;“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意谓要学习不止,思考不止。此外,“学而时习之”[2]“吾日三省吾身”[2]都是提倡学思结合,反复温习,持之以恒,修炼不止。

(二)坚持勤学苦练

课后一定做好教学反思:教学目标是否达到?预设的教学设计与实际的教学进程之间有何区别?课堂中存在的问题有哪些?下次课中如何克服?等。教学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很多这样的问题,很多问题不一定能够圆满解决,在课后要及时回顾总结,不断调整、改进,以期在下一节课时能够更好地指导学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这一环节对于教学尤其重要,但却是大多数教师在教学中没有注意的方面。

庄子的敬畏观与儒家的敬畏观殊途同归,“君子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2]其中,畏天命是根本,就是敬畏神圣的自然之命、自然之神、自然之道,表现在日常行为中就是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敬畏之心。敬畏在《论语》中随处可见,如“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2]无论在日常生活中,还是自我学习、施教于人,都要敬业乐业,兢兢业业,做到极致;荀子也提出“君子敬其在己者,是以日进也”的规劝,君子要敬重自己所做的事功,如此才能日有长进。

修道养道是根本

何谓道?《庄子·天地》中指出“道,渊乎其居也,漻乎其清也”“道,视乎冥冥,听乎无声”,意谓道是混沌的、深远的,是无形的。“道,覆载万物者也,洋洋乎大哉”“天无不覆,地无不载”,[1]道的能量又是无限极的、无可估量的。道是生成万物的根本,“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3]万物由道生成、靠德来养成,才有了形状,进而有了成长的势能。所以,万物没有不尊道而贵德的。道具备宇宙间一切的美德,是至大的真、至高的善、终极的美。道是人精神升华的根本,庄子赋予“道”以生命,大德大义、“有情有信”,[1]视道之美为最高的美。而道又是最难达到的境界,如“象罔得玄珠”,[1]所以人要修道、养道、体道。具体到工匠人格的形成,庄子认为修道、养道是根本。要求工匠的技术修炼需要做到“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1]做世俗上所认为的“善”事不要有求名之心,做世俗上所认为的“恶”事不要遭受刑戮之害,要遵道为常法。

“游”是一种审美意趣,人在自由的王国遨游,身如不系之舟,心如脱钩之鱼,身心自由无挂碍,无功利名利的束缚与羁绊,完全进入一种“无物、无我”境界,诚如《庄子》故事里描绘的“庖丁解牛”、[1]“梓庆为鐻”、[1]“轮扁斫轮”[1]和“工倕画图”,[1]这些工匠操作时整个人进入一种心神合一、天人合一、忘我的自由艺术境界,达到了“化境”,实现了“乘物以游心”[1]的逍遥与至乐。“游”表现为一种非功利之美,但这种美,却不是游离于生活之外的,它就在劳动与技术之中。[6]庄子倡导游戏式、艺术化地工作,工作中的人始终持着游戏的态度去工作,以一种自由式、娱乐式姿态体验工作的过程,工作过程伴随着创造的刺激、精神的愉悦和享受。庄子工匠人格思想中带有浓厚的艺术情结,艺术使人超越现实,超越有限,带引人类灵魂走向最深邃、最广袤无垠的世界,使人于无限中体验和怡享着美,升华和创造着美。艺术世界是自由世界,人的现实压力在艺术中得以解放。《庄子·养生主》中庖丁的解牛技术炉火纯青,进入了自由的审美境界,刀进刀出,从容自如,游刃有余,如同踩着原始古典雅乐的名曲,曼妙舒缓,载歌载舞,进入艺术的化境。由此,劳动不再单调乏味,亦游亦艺,充满生趣,如同从性灵中吹出时光的微语,妙不可言。劳动不仅仅是低层次的物质劳作,而是伴随艺术的创造。创造升华为艺术,还原为游戏。工作即游戏,游戏即工作,游戏并不是完成工作的途径和手段,而是还原为工作的目的。游戏伴随着创造,创造伴随着激情和自由精神的绽放。工作过程变成了艺术创作的活动,工作艺术化,艺术工作化。劳动带来的苦重消解,转化为艺术带来的精神愉悦,使人达到一种物我同一、物我相忘的自由心灵境界。这是一种审美的态度和意趣,使人从艺术的角度理解工作与生活、劳动与人生,精神空间富有张力,精神世界充满无限的生机和活力,生命更加舒展,自由意志得到无尽释放,从现实王国进入理想王国。

道作为天地至高之美、至极之美的象征,不仅生成万物,赋予万物生命形式,而且以德蓄养万物,赋予万物以生命的意义。道的本质是自然生成,自本自根,自由存在,故人的本质亦然。人之自由美之本质依据在于道之自由美,[6]道是自由的象征,人修道、养道、体道的过程蕴含了对自由的追求。[6]技术是道之化身,自由之化身。庄子倡导道中体技,道技合一,反对无道之技。《庄子》寓言故事中描绘了一批手艺人,一类是以一技之长自居,以机心、成心玩弄技巧者,但在庄子眼里,实为作茧自缚,为庄子所鄙弃,如昭文、师旷、惠施;另一类是道技合一,体道、悟道的典范,为庄子所标举,如“庖丁解牛”、[1]“轮扁斫轮”、[1]“大马之捶钩者”[1]等。这些工匠技术的运用过程是融于道、合于道的过程。《庄子·养生主》的庖丁善于体道悟道,才使得其不囿于“技”,凭心神去体验牛体自然结构,顺应“道”之规律,从而达至“以天合天”、出神入化的精神化境。《庄子·天道篇》中庄子借轮扁之口说出技的奥妙在于遵循道,道深不可测,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也,但却是技术升华的根本。《庄子·知北游》中大马之捶钩者——锻制带钩的老人“年八十矣,而不失豪芒”,而问他的捶钩技术由何而来,回答说“臣有守也”,意谓“我遵循着道”。

胫骨平台时对人体活动膝盖震荡进行缓解的关节面,能够保护膝关节软骨,因为该部位的解剖位置比较特殊,在车祸、外力冲击和跌落时容易出现关节内骨折。现代交通运输也和建筑业发展快速,因此临床中的胫骨平台骨折几率也在增加,为了进行分型和治疗,罗从风等[6]将胫骨平台分为外、内、后侧三柱。如果是复杂胫骨平台粉碎性骨折合并三柱损伤患者,临床中双切口双钢板治疗难度较大,无法实现较好的复位效果,所以,需要解决这一问题。

何谓“坐忘”,庄子认为:“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1]即摆脱生理欲望、是非得失的计较和思虑,神全而静定,不为外境所荡,做到“无己”“无我”,这样就达到了至美至乐的境界。换言之,坐忘就是忘我,即“吾丧我”,本真的我摈弃了有机心、成心的我。《庄子·达生》中佝偻者“吾处身也,若橛株枸;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佝偻者承蜩时自身处于形如槁木、心如死灰的境界,忘掉了生命的存在,达到了天人合一的状态。《庄子·达生》中梓庆做鐻“不敢怀庆赏爵禄,不敢怀非誉巧拙,辄然忘吾有四肢形体也”,忘掉功名利禄,持守精气神,排除杂念,融合德行,最后由技入化境,通向自然。现实中人心不虚是因为人有机心、成心,因此就难以专注于某项事情。具体到工匠人格,庄子告诫工匠要追求事物内在的本质,而不要过分追求外在功利,追逐物质利益。凡是过于注重外在利益,注重于技术产品带来的收益,就不会用功精深,聚精会神。如《庄子·达生》中津人操舟的故事,“以瓦注者巧,以钩注者惮,以黄金注者殙,凡外重者内拙”。用瓦片做赌注的人表现得很轻松,用银钩做赌注的会有所忌惮,用金子做赌注的人形体不宁、心智昏乱。凡是过于注重外物的人,则心灵往往干枯鄙陋。正如《庄子·天地》中的为圃者所言:“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庄子借为圃者批判技与道分离的“技之异化”,意谓机械活动都是由人的机心、成心所致,人若过于追求技术所带来的物质利益,会最终为技术所绑架,从而丧失真性情。要求匠人追寻“道”,追寻精神的最高境界,忘掉机心、成心、功名利禄,才能活得纯粹而超然,就像无名利欲的宋荣子“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1]

2)设计保障架构,即充分利用信息共享技术、相关智能化与信息化系统保障规章制度以及安装的信息化设施来做好设计工作,保证智慧城市将运营和管理风险降至最低,各领域的运营业务均可以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以此实现不同职能部门、企业和个人在智慧城市的平衡稳定发展;

庄子所推崇的理想人格是至人、神人、圣人,即“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1]工匠精神培养的理想人格境界正是通过静心、定性,涵养匠心和道心,达到超越自我(无己)、超越功利(无功)、超越名利(无名)的天人境界。 当人进入这种天人境界时,便会超脱一切功名利禄,精神世界所有的拘囿全无,潜在于体内的冲创势能得到了释放,转化为动能,创造力便会更强。

审美生存是终极旨归

统而论之,庄子推崇法天贵真,其工匠人格思想集中体现为天道观。道生万物,是万物之根本。道生天地,天地厚德载物,其有大美而不言。天地之美是道之美之化身。人行天地间,做人是根本,必须尊道贵德,实践中要效法天地之大美大义、大情大信,尊道、体道、养道、践屡道。工匠人格亦然。庄子工匠人格思想对现代工匠人格精神的启示有以下三点。

(一)游心于物:艺术化生存

审美具有游戏的特质。席勒认为,“审美是一种游戏的冲动,在自然状态中的人,会受到物质力量的限制;道德状态中的人,会受道德意志的限制;而处在审美状态中,人才会消解了物质和道德的片面性,成为自由游戏的对象”。[4]游戏者的心灵是自然而充满生机的、自由而活泼的,“游”表现为纯粹的自由,性灵的放飞,游戏的冲动,是灵魂的体验。《庄子》中有多处描写“游”的句子,内篇中首篇《逍遥游》起首就引出鱼鸟变形的神话,以大鹏翱翔九万里由北溟飞往南溟为象征,隐喻人的精神自由和对现实的超越。在《庄子》内外篇及杂篇中更是多次提到“游”。“游”是一种心灵的艺术体验,如“游无穷”,[1]“游乎四海之外”,[1]“游乎尘垢之外”,[1]“游乎天地之一气”,[5]“游无何有之乡”,[1]“游于六合之外”,[1]“游无极之野”,[1]“游于无人之野”,[1]等。“游”表现为精神的自由优游与超然,人从现实的生存中超脱了出来,获得自由和解放。

庄子认为,要实现对道的关照,必须排除一切私欲杂念,进行心斋和坐忘的修炼。何谓“心斋”,庄子曰:“虚者,心斋也”。[1]也就是说,“心斋”是使心灵到达一种空虚的心境,要淬炼心性,濯净内心,“疏瀹而心,澡雪而精神”,[1]排除一切不洁的私欲杂念,“芴乎若亡,寂乎若清”,[1]使人的心灵处于澄澈透明和宁静清寂的状态。《庄子》中也频繁阐释了匠人斋戒静心、神暇专一的精神人格,具体到工匠人格,就是要求工匠做到致虚守静,尽力使心灵保持虚静状态,惟其如斯,才能不受外界万事万物所干扰,精神凝聚,专注于对象物。《庄子·达生》中梓庆削木为鐻的故事中,梓庆制鐻之前先进行斋戒,连续斋戒三日、五日乃至七日,随着斋戒过程的持续,渐次提升心灵之纯度,先是“不敢怀庆赏爵禄”,然后“不敢怀非誉巧拙”,再后来忘记了自身的四肢形体的存在,最后达至天人合一,制成了鬼斧神工之器。

(二)道技合一:守护人性

心斋而后专注,专注为匠者的心灵质素。《庄子》中也频繁呈现了匠人心思专注、宁静守虚的精神人格,如《庄子·达生》中的佝偻丈人承蜩,心灵静笃虚静,心无旁骛,“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不知”。尽管天地之大,万物繁多,佝偻丈人心中只关注到蝉的翅膀,其他外在的事物均引不起他的注意;“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不以外物改变对蝉的注意;“用志不分”,心思专注。《庄子·知北游》中捶钩者“于物无视也,非钩无察也”,完全进入物我交融的境遇中,全神贯注于捶钩,对钩以外的其他事物均视而不见。如此,才练就了一流的技术。还有《庄子·达生》中“覆却万方陈乎前而不得入,恶往而不暇”也强调了津人注意力高度凝聚,不为外界万事万物所羁绊。

就道和技术的关系而言,道是根本,道进乎技,技术由道而出,是道的体现。载道之技才是真正的技,合乎人性的技。现实中,人是技术的创造者,但又被自己所创造的技术所控制、所奴役和绑架。技术如潘多拉之盒,在给人带来文明盛宴的同时,也毁灭着人,扭曲和异化着人。工具化的技术是对道之违逆和扭曲。在先秦诸子中,惟有庄子赋予“技”审美价值及本质,赋予“技”天道美之神圣,人之技之最高境界是技道为一,技道合魂。[6]庄子贵生,反对“丧己于物”,反对异化,主张人摆脱对技术的片面追求,克服技术的非人性膨胀,使技术复归其本然。如《庄子·天地》中庄子借为圃者之口指出技之异化带来的危害——会使人心中不纯白空明,导致心神不定,与道分裂,从而远离素朴本真。黑格尔认为,审美带有灵魂解放的意蕴,人如同脱壳之金蝉,摆脱了一切现实的桎梏,获得了生存之解放,灵性之放飞,实现了至高之幸福,至乐之自由。技术是自由的化身,应解放人性,而不是压制人性,技术应是由人类理性、情感、智慧和才思浇灌而出的宁馨儿,而不是无知无觉无人性冷冰冰的机械、器具。人生充满了生存的压迫、精神的拘囿,但人又不屈服于命运的安排,总是试图超越现实,在现实的囚禁中寻觅自由呼吸的时机。正如雨果所说,“人诞生下来不是为了戴着镣铐,而是为了展开双翼。人生来渴望自由,并奔向自由”。审美生存是一种本真生存,是生命自由的复归。而“人为物役”是常人摆脱不了的一种生存状态。庄子看重对人的独立人格的守护,强调内圣、向内转,“复其初”,[1]“反其宗”,[1]回归自由的本真和自然的本性。

娴熟技术的获得需要勤学苦练,沉潜坚守,“有守”乃能“巧专”。专业技能的精进需要锲而不舍的苦练内功,这是庄子所倡导的。《庄子》中许多故事都一再强调反复历练与长期实践的必要性。如《庄子·养生主》中的庖丁由刚开始宰牛“所见无非全牛者”,到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再到后来 “以神遇而不以目视”,乃至游刃有余,经过了从“月更刀,折也”“岁更刀,割也” 到“刀刃若新发于硎”的不断纠错和不断完善的长期积厚过程,才掌握了一定的解牛技巧,总结出牛体生理的天然结构,从而达到挥洒自如的化境。《庄子·达生》中佝偻丈人承蜩“犹掇之也”,佝偻丈人粘蝉技术如此地熟练,犹在地上拾取一样,源自他苦练不辍,反复练习承蜩五六个月,由刚开始的累二、累三到累五不坠,直至达到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庄子·天道》中轮扁斫轮,“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意即轮扁制作轮子能达到不徐不疾、得心应手的境界得益于他几十年反复训练、勤学悟道。《庄子·知北游》中大马之捶钩者——锻制带钩的老人,“年八十矣,而不失豪芒”,源自于几十年如一日耐得住寂寞的坚守、韬光养晦的沉潜历练和修行。《庄子·达生》中吕梁丈夫“生于陵而安于陵,长于水而安于水”,接触环境、顺应环境时持守安然的心态,安守寂寞,避免急躁,顺着水流变化的趋势、规律而不为自己的私意妄动,消除机心成心,坚守于心智的训练。《庄子·徐无鬼》中“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斲之,尽垩而鼻不伤”的神技也绝不是与生俱来、一蹴而就的,也是其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掌握斧头运用的规律,逐步练就出来的。

本文以车组号与车次匹配度最高为目标函数建立列车运营日计划编配模型,实现列车检修与运用的解耦和,使列车在规定时限内得到检修,在提高列车运营可靠性的同时保障行车安全。

结语

审美是指人通过艺术的修养身心所达至的一种和谐的、自由的状态,是人所具有的审美心理特征和稳定的外在行为模式,具有自由性、艺术性、创造性等特点。[4]审美生存是庄子工匠人格的终极旨归。

3.入库文献必须准确,努力做到文献“保真”。首先,入库文献须是经过权威校勘过的文献,例如《敦煌社邑文书辑校》[9]、《敦煌契约文书辑校》[10]等。其次,入库文献须配有相对应的高清图像,便于研究者随时比对。由于敦煌文献大多为写本,年代久远,转录时会遇到异体字、生僻字、俗体字等特殊情况,高清图像可以帮助研究者进行辨识和分析,而这也正是本项目的优势所在。

第一,回归初心,唤醒敬畏感。对工作的敬畏就是对“道”的敬畏。敬畏是一种坚定的信仰。信仰是一种神圣的力量,是天赋予人的宗教品性,让人的生命与崇高的神性结合,并从神性的精神和力量中得到提升。克尔凯郭尔将人生境界划分为三个阶段,依次为审美境界——伦理境界——宗教境界,审美境界以身心的自由快乐为原则,伦理境界以责任义务、道德价值为原则,宗教境界以天赋使命、神圣信仰为人生终极价值目标。[7]显然,宗教境界为最高境界,集合了前两种境界的合理内核,使生命意义得到了无限的超越,超越了快乐,超越了善恶,将生命引向至高至美至善的神性领地,赋予圣洁的意义,使生命平和、喜乐,庄严、肃穆,厚重而有质感。人对工作的敬畏乃是人对潜在于人自身的原始自我神性的唤醒,从而产生巨大的创造力。敬畏会形成自觉的谨慎、约束,是与内在神性的那个“我”相处,表现为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敬畏产生痴迷的工作态度。只有当一个人返回自身时,才会超越现实的功利,摆脱物我的拘囿,进而凝神贯注,专一于某件事物。[8]

第二,深蓄厚蕴,砥砺心志。基于道的本性为含敛守虚,不自满, “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1]“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1]要求工匠在技艺修炼方面必须涵养道之人格,深蓄厚蕴,沉潜坚守,历练心志,耐得住寂寞。惟其如斯,方能集势、集才、集能,在实践中达到技艺的升华。深蓄厚蕴的关键是要进行长期心灵品质的修炼,抛却外物,多关照内心。工匠精神的载体是其传神的技艺、出色的产品。“唯道集虚”,[1]道技和魂。道为宁静守虚。道法自然,道为质朴无私,庄子中有多处对“道”这一美德的描述,如“覆载天地刻雕众形而不为巧”,[1]“天道运而无所积,故万物成”,[1]“莫见其功”。[1]匠心匠艺匠魂的养成,需要靠修身养性、修道养道来完成,因为唯有师心于道,“虚以待物”,[1]使心灵去蔽解蔽才能获得真正的自我解放,使生命于有限、有形的世界中找寻到无际、无形的生命意义,促使人向自身本质的回归。

第三,放飞灵性,审美化生存。审美化生存是庄子工匠人格的终极旨归。庄子反对扭曲人性的技术工具化,倡导建立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这对于消解现代社会功利主义膨胀、人为物役、人的异化等生存困境无疑不失为一剂精神救赎的良药。审美化生存表现为生存状态的本真性、生命体验的艺术性、生命栖居的诗意性。审美化生存即艺术化生存,人是艺术之人,不是劳动之兽。工作时好比是在做一件艺术品,达到心神交融的境地。艺术孕育神性的高贵,工作过程是自我绽放和意义成就的过程,而不是职业倦怠。只有艺术生存才是生命解放的本质。超越不在彼岸,就在人创造性的艺术生活之中。艺术生存是乌托邦,但又是必要的乌托邦。生命最高层次的幸福就是过一种审美化的生活。现代工匠不应是只会制造工具的工具人,而应是情感丰富、知情意合一、思维丰满、灵性绽放、有追求、有向往、有爱、有希望的人格丰满的人。劳动过程伴随着才思与情思、理性与感性的奇妙交合,伴随着创造的体验和激动人心的神奇经历。劳动超越了谋生手段的功能,还原为艺术化的享受。

此外,不容忽视的是工匠人格的成长与养成,除了自我修炼外,与外在良好的社会环境分不开。需要营造尊重工匠的社会文化氛围,树立“技能者神圣、技能者伟大”的先进价值理念。建立并完善“工匠制度”,形成工匠资格认定、职级晋升、收入分配、荣誉授予等支持活化机制,使工匠人才鱼贯而出,成为时代生产力发展的先锋,真正引领社会风尚和时代潮流。[9]

参考文献

[1]庄子今注今译(上下册)[M]. 陈鼓应,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116,550,415,740,11,13,180,213,355,113,139,656,1012,240,20,20,20,28,101,227,251,731,329,583,116,568,415,571,146,116,415,672,468,657,91,477,139,397,393,623,139.

[2]论语通译[M]. 温 梦,译注.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148,52,8,11,1,2.

[3]任继愈.老子译读[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7:111.

[4]丁红玲.中国传统四维审美人格教育哲学思想研究[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4(3):120-124.

[5]陈鼓应.尼采新论[M].北京:中华书局,2015:34.

[6]时晓丽.庄子审美生存思想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95,165,143,85.

[7]蔡晓阳.希望德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52.

[8][丹]克尔凯郭尔. 基督的激情[M].鲁 路,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1:3,25.

[9]蒋小华.咫尺匠心 新工匠是怎样炼成的[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7:219.

 
丁红玲,李珍珍
《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8年第0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