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的问题及规避

更新时间:2009-03-28

2017年9月,作为新时期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要求各地要充分认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意义,确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全面开设到位,提出要组织教师认真学习《纲要》,切实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精心组织、整体设计和综合实施,不断提升课程实施水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课堂外教学为主要模式的课程形式开展,与课堂教学有明显的差异,所需的条件和资源都十分复杂。这对于当前很多学校以课堂教学为主体形态的课程设置提出了挑战。

一、系统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义

教育部此次发布的《纲要》提出,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义务教育和普通教育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从小学到高中,各年级全面实施,所有学生都要学习,1~2年级每周一课时,3~12年级每周2课时,要防止学科实践环节取代综合实践活动的现象出现。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体系上,《纲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分别是:考察探究、社会服务、设计制作、职业体验及其他活动四个维度,并给出了152个推荐主题活动样例。这152个推荐样例实际上为各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提供了基本教学内容。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主体是各个学校,所以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很多学校直接将这152个主题拿来作为教学内容。

实际上,在此之前教育部已经发布了一些相关的政策。2014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注重考查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要求从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这五个维度来进行。2017年1月,教育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强调从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这五个维度来评价学生的发展。

明代闽东银矿很多,参合弘治《八闽通志》、正德《福州府志》、嘉靖《建宁府志》、乾隆版《福宁府志》之记录,有如下十一处:古田县的宝兴场,[30]福宁州的玉林场、钱马坑、小叶坑、黄海梅坑(应为《福宁府志》中的黄海银坑、黄社银坑,),宁德县的宝丰场、新兴坑,[31]黄海银坑、黄社银坑,福安县的刘洋银坑、上坪银坑,[32]寿宁县的官田坑银坑。[33]等。此外,《寿宁待志》记载:寿人所用皆苎山之银,故多低价,然大石、蓝天、淳池(纯池)、杨梅弄(洋尾弄)亦多倾煎。[34]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现代社会,学校是大部分中小学学生知识能力和价值观养成的主阵地。随着生活空间不断扩大和知识、阅历的不断丰富,中小学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逐步形成,对人生、对社会、对自我形成了初步的认识,初步形成了对个体和社会生活方式的思考能力、判断能力。基础教育阶段是培养有责任感、有创意、有个性生活方式的学生的关键阶段,是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价值观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关键阶段。在此阶段,中小学生不满足于简单的书本知识的接受性学习,向往成人的社会生活,具有参与社会生活的愿望,且具有一定的社会实践能力。拓展学校教学活动空间和活动内容,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应用中学习,主动地参与社会生活,并服务社会,成为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需要。因而,加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为了满足中小学学生身心发展的内在需求。

②AP3综合异常位于冬贵敖包火山口,呈椭圆状,面积约1.54 km2,异常由Ag、As、Au、Bi、Cu、Hg、Mo、Pb、Sb、Sn、W 等元素组成。整个异常区浓集中心明显,异常规模大、各元素套合紧密,其中Ag、Pb、Zn、Sn、Mo、Bi、W等元素有内、中、外三级浓度分带。主要元素峰值:Ag>10×10-9、Mo 94.91×10-6、Pb 1256×10-6、Zn 804×10-6、Sn 109×10-6、Sb 366.0×10-6、Bi 56.92×10-6 。地表岩石普遍遭受强硅化、绢云母化作用,局部黄铁矿化明显,沿火山断裂铁锰矿化、银矿化明显。

此次《纲要》主要侧重在引导各地中小学校改变以往单纯依靠书本教学的方式方法,希望以此带动各地中小学校教学模式的变革,提升学生参与学习、理解生活环境的能力。不过,《纲要》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宗旨和最终的落脚点着笔不多,各地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具体内容时,很容易出现方向不明、路径混乱的问题。一方面,这是由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放性决定的,比如,“将‘社会实践’等同于参观访问、体察感受,因而走马观花,不能深入;将‘社区服务’等同于到敬老院为老人提供服务,未能转化为课程”[1]。另一方面,问题的出现也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背后的价值观容易受到忽略有关。

不过,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实践中,最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某一次课题与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养成无法形成有效的对接,而在于多种课程虽不涉及多样的生活技能,却都指向一种类似的价值观,比如“学生关爱身边的动植物”“生活垃圾的研究”“家乡生物资源调查及多样性保护”“秸秆和落叶的有效处理”“清洁能源发展现状调查及推广”“家乡生态环境考察及生态旅游设计”“身边环境污染问题研究”等主题,都指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学生在不同学期、不同学段的参观学习实际上都是指向同样的价值观培养目标。对于许多办学条件不太好的学校来说,针对类似的主题组织多样的课程资源存在困难,会出现课程资源单一、学生学习的内容存在重复等问题。对于教学实践来说,这种情况实际上就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学生的时间不但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反而变相增加了学生的负担。从这一角度出发,学校充分理解《纲要》所推荐的四个维度和152个主题样例背后的价值基础,对于提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性,避免教学活动出现单纯为了热闹而热闹的局面具有重要价值。

同时,我们还发现了神策门和玄武门上旅游项目单一,部分地段没有任何活动项目,参观的乐趣全靠游客自己挖掘;相比之下,解放门由于地势开阔、交通条件较好、旅游项目丰富等原因,常常游人如织。为此,我们建议在适宜的城墙段增加一些不破坏整体文化风格的民俗活动,以充分挖掘城墙文化内涵,增加城墙对各个年龄段的吸引力;加强神策门、玄武门、解放门等协调开发,同为整体,互为依托。

各学校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走出学校、走向社区、走向各类文化场馆、走向大自然,成了师生理解社会结构、社会活动,参与生活、理解生活的重要过程。所以,加深学生对生活的体验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落脚点。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是零散的,教师与学生在组织并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时,需要找到一次活动及整体活动的最终价值归属,多样的文化体验活动可以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不间断开展和组织中,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设计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也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在当今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生活方式变革不断加剧的社会背景下,我们必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克服片面的书本教育的弊端,引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综合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以适应学习化时代、信息社会和新时代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适应每个学生终身学习的需要。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容易脱离真实生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与学生综合素养提升、价值观念的养成具有重要的关系。《纲要》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基本理念的说明也主要指向学生,提出“课程目标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导向”、“课程开发面向学生的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等原则。在各学校教学实践中,不同的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可能具有不同的特质。第一类为具有明确人格养成或者价值观养成指向的主题,主要集中在职业体验及其他活动维度、社会服务活动维度。比如,职业体验及其他活动维度的军事技能演练、社会服务活动维度的参与禁毒宣传活动,一线教师也很容易针对相关课程确定价值观教育目标,引领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第二类为价值指向不甚明确的主题,但是仍旧有一定的方向性。比如,考察探究活动维度的“清洁能源发展现状调查及推广”,这一主题实际上指向可持续发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通过这一主题主要是引领学生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精神。第三类为隐性价值指向的主题。比如,设计制作活动维度的“制作我的动画片”,不同动画片当然也会涉及价值观的养成,但是该课程主题本身却没有任何显示。这类课程实际上往往与某项与学生真实生活中可能遇到的技能有关,所以教学的重点可以放在技能的练习上,兼顾价值观的养成即可。

终于在清康熙年创制用于泡饮的碗、盖二件式盖碗茶具。田自秉先生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中写道:“康熙时期陶瓷造型,有的沿用旧式;有的加以改造发展为新品种;有的富有独创性。如碗,早期有敞口碗、直口碗。中期多折腰碗。晚期创造了有盖碗,是专供饮茶用的。 [4] ”清代康熙年间创制盖碗,但当时的官方称呼是否为盖碗待考。如图4所示的这件康熙年间的盖碗茶具:敞口,深腹,圈足,盖呈浅碗形,圈形钮,碗外底与盖顶均有青花楷书“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三行楷书款。此为康熙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一款典型器,以后各朝在这此基础上有所调整,均有烧制(如图5)。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容易脱离文化价值

从学科背景的角度来看,《纲要》提供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推荐主题中有一部分涉及了文化思想,不过大部分内容都来自农学、计算机、环境学、社会学等学科。这些学科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其所提供的内容也是学生在未来生活中很容易接触到的。许多学校对其中的不少内容比较熟悉,在组织课程资源方面比较便利。比如,考察探究活动维度的“我和蔬菜交朋友”、社会服务活动维度的“社区公益服务我参与”、设计制作维度的“程序世界中的多彩花园”、职业体验及其他活动维度的“找个岗位去体验”等,一般学校都容易获得相关主题活动所需要的课程资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最终要指向学生的真实生活世界,引导学生在学习中理解个体生活、社会生活及大自然,但是无论是自我、社会还是人与自然的共处,不仅仅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领域,而且还涉及人文思想,即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这一主题本身也是具有丰富的文化背景和哲理意义,学生只有在人文价值的层面理解生活、理解社会、理解自然,教育活动才能最终完成。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这是很容易被忽略的重要方面。“综合实践课程在内容的选择上要十分注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结合,做好相邻知识系列、相近学科的整合工作,使教育内容与学生的需要及文化发展紧密配合。”[2]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容易忽视学生人格养成

尽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大部分内容都是在引导学生更深刻、更系统地参与生活、参与学习,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括很多方面,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很多内容需要学生动手参与,学生亲身参与可以提高动手能力;也有一些课程主题,比如信息技术维度中的“打字小能手”挑战赛、劳动技术维度中的“生活中的工具”,本身就是学生未来生活的组成部分。学习这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很容易让学生学习的知识与真实生活形成联系。但是,也有不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所涉及的内容并非是学生生活中能直接接触到的。比如,考察探究维度的“秸秆和落叶的有效处理”“家乡生物资源调查”等类别的推荐主题有很多,学生虽然或多或少会见到相关现象,但即使是农村地区的学生,其中的大多数在未来的生活中也不会接触与秸秆处理有关的事务,不会从事有关的活动,可以说学习这些知识本身对于学生成长作用不大。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要求学生从生活、社会现实中提出问题,围绕人与自然、人与他人或社会、人与自我、人与文化等方面,自主提出活动主题,并深入自然情境、社会背景或社会活动领域,开展探究、体验、实践等学习活动,形成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整体认识,发展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而,综合实践活动是密切学生与生活、学生与社会的联系的一座桥梁。这无疑有利于加强学生对自然、对社会的了解与参与,密切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帮助学生建立新的学习方式,实现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注意事项

《纲要》将课程目标划分为“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等几方面,其中“价值体认”是最基础的内容,不过《纲要》对于价值体认的具体内容和方向,并未做出更进一步的描述,而只是提到“深化社会规则体验、国家认同、文化自信”,使学生“获得有积极意义的价值体验”。因此,这就需要各学校依据自身的文化环境进一步明确价值体验的具体方向,这也是规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容易出现的问题的重要方式。

传统的被控对象辨识方法包括有两点法,作图法等,本文采用粒子群算法[4]辨识被控对象,将其辨识为形式,图2中所示的双容水箱,上水箱为一个平放的柱形水箱,因此在不同的工作点,对象的模型会有变化。在此,选取两个不同的液面高度作为被控对象在两个不同工作点下的模型。在工作点1的情况下,待辨识曲线与最终辨识曲线如图3所示,辨识结果为同理,求取在工作点2情况下的辨识结果为

()回归真实生活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基础

应该注意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涉及的“秸秆和落叶的有效处理”“家乡生物资源调查”等类别的主题,最终落脚点并非是希望学生能够掌握秸秆处理的方式,更不是学习相关技术,也不是让学生学习植物学知识,而只是希望通过一定的路径和方式使学生提升相关的素养,养成相关的品质。如果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失去了对学生真实生活的关注,就很容易导致课程虽然在开展,学生也很喜欢,但是课程目标却最终指向混乱的尴尬局面,这就违背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的初衷。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共分为“考察探究活动、社会服务活动、设计制作活动、职业体验及其他活动”这四个维度,不同维度正是对人与自我、人与家庭、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不同关系的具体呈现,旨在通过每种维度之下的主题设计提升学生对生活的理解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由于目前《纲要》所列出的主题样例本身就存在多处极容易产生重叠和混淆的内容,比如“考察探究活动”类别之下有“种植、养殖什么收益高”主题,“社会服务活动”类别之下有“做农业科技宣传员”主题,“职业体验活动”中也出现有“走近现代农业技术”主题。再如小学阶段的“考察探究活动”已经设计了节气、节日活动,而到“职业体验及其他活动”的初中阶段又出现“民族节日联欢会”的主题。所以,各学校在落实《纲要》的过程中,需要针对四种类别的课程内容完成其统一价值和精神实质的理解,将总体内容纳入人与自我、人与家庭、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完整体系中,以统一的内容体系组织课程资源,帮助学生理解生活。由此,课程的实施便可以避免内容上缺乏整体脉络、支离破碎,甚至在不同学段、不同主题之间因缺少有效的衔接而造成教育内容重复、教育资源浪费的窘境。

()挖掘文化价值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手段

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题样例中人文思想相对浓厚的内容,中小学校应该深入挖掘其在中国文化中的位置,通过这些课程内容,以活动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中华文化的思想价值、审美体验等,这可以将价值体验落实为更加具体的内容元素,有助于学校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的实践活动。毕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本身只是手段,通过这一手段帮助学生获得价值体认、责任担当,理解生活与文化的实质等才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最终落脚点。目前《纲要》将各中小学校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主体,要求“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统筹考虑,形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总体实施方案”,并且形成学年和学期活动方案。大部分学校在具体的教学活动方案中提炼价值目标往往存在着不少实际困难。各学校不清楚价值落脚点的逻辑,也就无法清楚地理解具体的内容逻辑,在实施过程中很容易产生诸多问题。学校引领学生通过人文社会领域的活动主题理解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可以有效地避免这些方面的问题。

()注重人格培养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落脚点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考察探究活动、社会服务活动、设计制作活动、职业体验及其他活动等,不论哪种类别的活动,其目的实际上都并不是为了这项活动本身,而是为了促进青少年人格养成与健康发展。比如“身边环境污染问题研究”主题,本身不是为了让学生学习环境污染治理的专业知识,而只是为了让学生了解知识探究的过程,最重要的是通过这一过程,让学生养成热爱环境的感情,养成保护环境的意识。如果学生将来不是从事实践活动样例中所提供的各项主题活动所涉及的诸如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工作,也便不会用到这些方面的知识,所以活动本身只是教学的过程和手段,将活动与学生人格养成、综合素养提升紧密联系起来才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落脚点。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题样例所涉及的各个主题的教育目的最后均指向其应有的教育目的,这些教育目的都属于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一部分。有的主题与学生道德礼仪有关,还有的主题与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有关,有的主题与学生责任感的形成有关。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不同主题与人格培养的不同方面对应起来和实现有效衔接,是明确综合实践活动开展方向的重要方法。只有这样,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才能更加明确自身的价值意义,才能避免形式主义,或者单纯为了活动而活动,才能解决内在价值归属的问题,取得应有的成效。

(贾音,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北京 100875)

参考文献:

[1] 潘洪建.活动的回归与综合实践课程的重构[J].教育科学研究,2017(5):54-59.

[2] 许新海.小学综合实践课程的探索与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0(12):11-15.

 
贾音
《教师教育论坛》 2018年第04期
《教师教育论坛》2018年第04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