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传统文化视野下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更新时间:2016-07-05

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经包含各民族的智慧结晶,具有深厚的文化价值与思想精髓,经过不断传承与创造衍生出符合时代发展的重要人文精神。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工作是时代赋予教育组织一项神圣职责,高素质人才走在时代前端,带领中华各民族走向世界更前沿的重要领袖,只有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与端正的核心素养,才能在形式各样的价值观冲击下建立稳定的核心基础。由于当代大学生处在物质与经济丰富的时代,需要通过传统文化的熏陶培养大学生健康的核心素养。

一、关于大学生核心素养的澄清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教育界谈论最多的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内涵随着人们对现实问题的认识加深而不断丰富和提高。素质教育发展到今天,无论是从理论还是从实践都存在一些问题。有文章指出,心理学辞典将素质界定为人生来就有的某些生理解剖特点。素质教育只能成为教育的必要基础而不能构成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更有学者认为“素质教育”只是一个教育口号,而非教育术语。近年来,源自国外的“核心素养”研究又引起我国学者和政府的高度关注。研究关注的是教育如何为个体人生的成功和社会健全发展培养需要的核心素养。在当代时代背景下,人的实际生活和社会发展经常面临各种复杂的情境,价值观存在多元化,个体需要具备处理复杂现实问题所需要的素养。如果说素养是适应信息时代对人的自我实现,工作世界和社会生活的新挑战而诞生的概念的话,“核心素养”则是所有个体达到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成为主动的公民,融入社会和成功就业所需要的那些素养。二十一世纪的核心素养根据不同国家实际情况,强调的方面不尽相同,如美国强调的是创造力和创业精神,欧盟强调的是以培养学习能力为目标的终身学习,而亚洲地区则更突显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新加坡教育部特别强调二十一世纪新加坡国民素养的知识与技术能力必须以态度、价值作为根基,因为态度、价值会影响个人的品质、信念与行为。而我国从2014年进行的课程改革,更是把立德树人作为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在2016年第二届“北京教育论坛”上有专家表示,时代在改变,要求在改变,这些导致核心素养的出现。据林崇德教授介绍,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充分反映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系统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目前大学生核心素养中存在的问题

1.价值观扭曲

据《当代大学生价值观调查报告》调查结果显示,在大学生群体中36%的学生持有奋斗的终极目标是获得金钱累积。其中,41%的学生在不缺少生活费的情况下还会获取助学名额,45%的学生认为帮助别人是需要有回报的。从以上实证的情况来看,大学生的价值体系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产生了负面的认识,在大学生群体中间存在严重的拜金思想、攀比心态,大学生在良好的物质下养成了好逸恶劳、唯利是图、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手段端正大学生的思想价值体系,则会严重扭曲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对学生未来的发展道路与社会的安稳有着重大影响。

2.功利主义盛行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调查报告》调查结果显示,有53%的学生对于上大学的诉求持有找到好工作的想法,只有17%的学生抱着为社会与国家服务的思想。其中在高校考试中仍存在大量的考试抄袭现象。很多学生选择传统文化科目是为了获取相应的学分,缺少了解传统文化的真正内涵。而当下大学的治学、办学理念仍然具有泛市场化特征,不少大学生只是为学分而学习,大学教育的评价体系一味追求专业技能与成绩,忽视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忽略、疏漏人文精神的培养。在这种功利主义的趋势下,大学教育现状难免出现买卖答案、考试作弊的不良现象。

3.缺乏责任心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调查报告》中通过街上遇到老人晕倒的问题设置发现,18%的学生选择远距离观望的方式,32%的学生选择拨打110、120的方式帮助老人,高达43%的学生做出围观一下或者路过的选择,只有7%的学生选择对老人实施全力帮助。尽管在现代社会中存在老人讹诈帮扶自己的人,导致大学生在这件事情上出现些许犹豫,但43%的围观路过的现象还是在一定程度体现出大学生对社会责任的漠视状态,缺少作为社会主义当家公民的意识,缺乏责任心与互帮互助的责任意识。

上证指数在上周下破了2555点,同时在本周下破2498点最低到达了2462点后,大有考验2449点的概率。

4.贪图享乐思想强烈

中华传统文化一直以仁爱待人为主要思想核心,仁是同情心、恻隐之心的表现,是人形成责任意识的重要机制。“爱”的含义强调通过自爱的方式,更好地向他人传递爱的一种作用,树立自爱、自尊、自信的仁爱氛围。仁爱的作用只有通过不断地将爱的内涵传递下去,才能形成互帮互助的良好氛围,达到提升自己,帮助他人的目的。

5.民族意识淡薄

在相关实证调查中,许多大学生表示对国外政治与生活的向往,存在许多高校人在流向国外的严重现象。许多学生在片面了解国外的社会环境时对中华的社会现状产生不满与抵触,缺乏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欣赏与传承,呈现民族意识淡薄的现象。

三、中华传统文化对于培养大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作用

国家是我们赖以生存的集体,中华民族的爱国精神也是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文化发展而来的。这种文化观念更加强调只有个体更好地维护、承担、融入、服从国家,保证国家的繁荣昌盛、国泰民安,才能最终造福于百姓个人,这个宝贵经验的获取是历经中国几千年的战事纷争才总结出来的。在有识之士眼中,国家的“大节”与“大义”是保证人民利益的重要保障。只有公民都为国家之崛起树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才能保证中国屹立于世界之林。可见,历史中流传的这种爱国情怀是中国五千年文明传承的重要保障,是中国不断发展创新增强实力的重要保证。带领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精髓中的爱国主义核心,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民族认同感与民族自信心,通过千万大学生的拳拳爱国之心谱写中国更美好的未来,通过大学生肩负的爱国精神促进大学生进行自我提升。

1.3 统计学方法 将所收集的数据由双人录入EpiData 3.1软件,统计学处理通过SPSS 22.0软件完成。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培养学生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中华民族发展至今的核心形象都是为了追求真理而不懈为之奋斗。“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奋斗精神的客观体现,在我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涌现了诸如王安石、张居正、屈原等怀揣理想变法的英雄人物,为国家的繁荣发展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近代发生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革命实践正是由于各路仁人志士怀抱着为解放中国而奋斗的自强不息的精神才成就了当代的物质与文化的繁荣。这些前辈的英勇事迹都是培养当下大学生追求真理、自强不息、立志高远的优质素材,可以为培养大学生的核心素养提供有力的精神支柱,承担当下教育潮流中鞭策学生摆脱不良的拜金习性,克服自我中心重要渠道。

2.培养仁爱助人的精神

由于当下的大学生处在物质与文化极大丰富的时代,缺乏艰苦生活的体会,没有养成勤俭务实的生活作风。大学生刚经历过高考紧锣密鼓的学习节奏,中学的应试教育更多的是一种外在的约束动力而非内在自我约束能力的培养。不少学生秉持着透支大学学习时光的思想,消极懈怠学业,不思进取,只为贪图享乐,缺乏未来的确切规划,徒劳度日,只为获取一纸文凭,极大影响了大学的治学氛围。

企业以百分制的形式统计顾客对公司产品以及服务的满意度,以百分制统计表的形式分析出不足之处进行改善,完善客户反馈回来的意见,从而提升顾客对物流配送的满意度。企业可以针对不同的顾客进行不同的服务,客户的满意度越高,企业的收益就会随之增加[2]。企业通过顾客反馈回来的信息,找到影响顾客满意度的原因,分析出主要的因素和次要的因素,提出建设性的解决策略,提高顾客对企业服务和产品的满意度[3]。

3.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中华的传统文化精髓具有以德为先,德智并重的思想价值体系,具有深厚的文化哲理与源远流长的历史底蕴,涵盖仁爱爱人、自强不息、社会责任与爱国主义等多种宝贵的精神文化资源,是大学生提升核心素养的重要培养手段,可以确保大学生更好地了解历史中流传下来的精髓思想,通过学习将传统的精神发扬光大。

4.塑造大学生道德观与判断能力

传统文化知识是启发学生心智的重要手段,提升高校教师核心素养的重要意义。为了有效组建优质的教师团队,高校需要制定严格的标准,保证进入高校的教师具有较高的素质修养并笔试进行考核。另外,对于经常与学生沟通的思政辅导教师等党员干部更需要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所以教师素养的提升是刻不容缓的。高校教师不能仅从专业角度做一个教书者,还要立足学生作为人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5.传统文化“生死观”塑造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s1-Eth-Trunk1]max active-linknumber2“配置链路聚合中的活动链路只有两条”

四、传统文化视野下培养大学生核心素质的重要途径

1.提升高校教师的核心素养

明辨是非的能力是中国古代至当代社会的重要价值标准与道德准则,对当下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塑造有着重要影响。传统文化中有“重义轻利”的思想,可以理解成“义重利轻”的含义。其中“义”指的是符合道德标准的行为与思想。“利”指的是公力与私力的含义。主要思想内涵指的是在符合道义的基础上追求正当的利益。发财、升官是多数人为之向往的境遇,但是人们在获取的过程中心中要有一把衡量道德的秤杆,对于违背道义的事情要尽量远离。可见传统的“重义轻利”概念可以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典范。通过这种概念教导大学生在奔向理想的道路当中将获取个人利益的正当性与获取名利的合法性进行权衡,保证通过“重义轻利”的思想制约实现辩证地分析利弊,采取长远的眼光发展自己的道路。

“生死观”是每一个人都需要思考的问题。当今社会的大学生承担学业与就业的巨大压力,由于精神与物质的双重压力作用常出现大学生采取极端的方式逃避挫折与困难。这种恶性事件频发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深思,“生死观”的教育理念已经成为必要的教学内容。孔子传统文化中论述“天地之性,人为贵”的思想表达出生命的珍贵,督促人应该学会敬畏生命。孟子也曾发表论述表达出世事无常,顺其自然的生命态度。传统文化极尽弘扬死是不可避免的走向,但是人要学会向死而生。这种积极的入世态度对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生死观也是十分重要的,通过顺其自然的积极观念引导学生在面临困难时要沉着冷静,顺势而为,就会更加深刻的理解生之内涵。

传统文化经典《大学》的著述提出“修、齐、治、平”的理想道路,通过“内圣”实现“外王”,肩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远大抱负。“修身”需要树立以仁为核心的精神,即大学生通过传统文化的仁爱精神,学会更好地爱惜自己,由己及人地爱戴师长、爱戴家人,形成有社会责任感的良好形象。树立“爱”的责任核心,树立为社会担当的重要使命,充满使命感的当代大学生,才能成为社会主义的优质栋梁之材。部分缺乏责任感、自私自利的大学生缺乏传统文化的引领与熏陶,内心潜在的“仁爱”精神没有被充分挖掘出来。传统文化着实是当下学生的一副“解毒良药”。

2.丰富的传统文化教育课程

在综合院校中,传统文化课程处在边缘位置,尤其在财经类大学,学生更多地关注实用性课程,而财经类工作却对人的诚信和约束力有较高标准的要求。大多数学生只是通过选修课才能对传统文化有一定了解,但即使如此,有些学生选择了传统文化课程也是抱着凑够学分的目的而来,没有足够的兴趣进行深入探讨,导致传统文化不能在现代教育中得到弘扬。高校需要建立一些处在核心位置的文学、哲学、历史、伦理等人文社科课程作为主修或必修科目,有效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3.完善人才素养评价机制

许多高校为了有效促进学生通过课外实践培养核心素养,但是往往出现以成绩为导向的结果。例如,有些学生为了得到实践分数,会通过各种便捷途径得到实践证明,为此,高校需要根据教育的现状定期进行监督,为学生提出具体的改进意见,促进学生从心出发,切实完成自我成长。

SNCR系统中的脱硝反应发生在一个特定的温度区间内,在这个温度区间内,能提供足够的能量使脱硝进行化学反应。对于以氨作为还原剂的SNCR脱硝反应最佳温度窗口为850℃~1100℃。

4.通过新媒体引导大学生自觉完成人文修养实践

微信、微博是现代大学生经常利用的网络平台,为了更好地弘扬传统文化,高校可以利用社交平台的便利性搭建传统文化交流学习平台,定期推送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借助社群、社团,通过加强学生中现有的骨干力量,引领更多的同学加入传统文化的学习中,并切实开展形式各样的敬老院活动、孝敬母亲等活动,从实践方面使学生感受到责任心与孝心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传统文化的熏陶教育对于培养当下大学生的核心素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下大学生处在多种价值观的冲击中,只有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的优秀精神,才能为大学生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念。学校需要传统文化的教育体系,严格要求教师的核心素养,建立健全合理的教育体制,保证学生可以在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教学下完成自我核心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柳夕浪.从“素质”到“核心素养”[J].理论探索,2014

[2]张 华.论核心素养的内涵[J].全球教育展望,2016

史萌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8年第0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