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传承与开放:上海城市发展中的文化治理

更新时间:2016-07-05

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在人类文明前进的道路上有着不可磨灭的重要性,但城市不仅仅是不同于乡村的建筑物的集群,更是生活的载体、文化的熔炉。城市是个有边界的空间,其居住密度极高,人口相对众多且具有文化方面的异质性,在城市物质空间不断发展的今天,城市治理中出现的种种文化层面的问题,也是非常值得关注的。

一、上海城市治理中的典型文化举措

上海作为我国长三角地区的中心城市,其文化定位和发展方向都有较强的特殊性,虽然也有悠久的历史,但其近代以来的繁荣和开放发展,使其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历史文化名城,而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又会时常将目光转向历史,古今交织、中外融合的城市文化,给这座城市在未来的治理过程中文化策略的考量,设置了复杂的背景。

中央处理器(CPU)是一块超大规模的集成电路,是一台计算机的运算核心和控制核心。它的功能主要是解释计算机指令以及处理计算机软件中的数据。包括运算逻辑部件、寄存器部件和控制部件等。

1.从“功能城市”到“文化城市”

近百年以来,随着世界各国城市的迅速发展,城市的定位、发展等问题一直在理论与实践中都备受关注。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雅典宪章》对城市的定位着眼于居住、工作、游憩、交通等功能,《雅典宪章》用“功能分区”的理念来规划城市,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视为“现代城市的规划大纲”。

德国文化记忆研究学者阿莱达·阿斯曼指出,当回忆以物质化的各种方式被稳定下来后,“虽然有了这些保障,但是在回忆的真实性方面仍然产生了一些新问题,它们同集体记忆的形成有关。”这些新问题就包括记忆的固定化危险,如果记忆只是靠增加文献和图片而变得更丰富的档案资料,那就会成为历史学家科泽勒克比喻的“凝固的岩浆”,记忆世代传递的过程,恰恰就是在努力摆脱这种僵化的状态。

1999年欧盟将“欧洲文化之城”更名为“欧洲文化之都”( European Capital of Culture),并指出“文化不仅关系到欧洲城市和地区的长远发展,也是激活城市活力和创造力、增强社会包容的源泉”。该评选至今仍在持续,旨在展示文化多样性、促进文化分享、提升民众文化归属感,也通过培育文化对城市发展做出贡献。

让我们用一句诗结束今天的分享。“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人生的过程就是不断体验,不断寻找的过程。去寻找,相信你一定就找得到。当你真正找到,古诗文中隐含的真理后,你一定会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喜悦。这种喜悦胜过无数普通的情感。因为真理超越了时间,超越了空间。就像庄子所说,道生万物,万物皆有道。无论高贵卑贱,即使一片落叶,也有道在其中。到那时,我们就能够领会第三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又或者体会到,古人那种——“朝闻道,夕死可矣”——精神上的极大满足。

国内也对于“文化城市”有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南京在2002年8月提出“文化南京”战略,打造城市品牌,提升城市竞争力,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成为城市文化战略的新的目标。香港在2003年的《施政报告》中正式提出文化战略政府性文件,并付诸实施。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2000年以来亦实施了城市文化战略,并出版文化战略蓝皮书,梳理城市文化战略成就、经验和相关理论。总而言之,文化在城市治理中的作用越来越被重视。

以2010年在上海举办的第41届世界博览会为例,“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之下,共有190个国家、56个国际组织参展,是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世博会,也是对城市多元文化的融合的探索。世界各国的人们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为关注文化自由以及文化的识别性。全球化下的城市文化面临着来自多方的冲击。信息和人员的大量流动使得城市之中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异域文化和本土文化、移民文化和主流文化之间的碰撞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上海是我国近现代历史文化遗产最丰富的城市之一,1986年被国务院正式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004年上海文化工作会议对文化城市的概念作了粗略定义,认为文化城市是文明城市、学习型社会和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同时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016年,《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制定出台,提出了“至2040年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和文化大都市”的目标。其中指出,面向2040年,在文化传承方面,上海将加强对历史城区的整体保护,积极保护历史城镇与历史村落,并在旧区改造和城中村改造过程中采取多种手段开展抢救性保护工作。上海目前有枫泾、朱家角、新场、嘉定、练塘、张堰、高桥、南翔、金泽、川沙新镇等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娄塘、徐泾、庄行、六灶、大团、堡镇等风貌特色镇;罗店镇东南弄村、浦东新区康桥镇青村等历史文化名村。

问:我是《养生三记》的读者,很信任你。不知你记不记得,我曾为老伴的身体状况向你咨询,他腿肿,脚也肿,鞋得穿大一号的;小腿发痒,总挠。你建议吃麦绿素,他死活不吃。无奈之下,我先服用,晚上睡眠好,白天特有精神。他看效果这么好,动心了,也试着服用。今年一月九号开始吃,现在腿肿已消,小腿有时还痒,但人有精神头了,每天主动服用,可用心了。请问他的小腿痒,还需要吃什么补品?

3.上海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开放

并且,规划将在已划定历史文化保护对象的基础上,增加风貌保护街坊、风貌河道等保护类型,增补里弄住宅、工业遗存、工人新村、传统校园、历史公园等文物和各类历史建筑,加强保护代表上海地方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历史记忆、社会生活等非物质要素。

噪声是大型冲压车间危害工人职业健康最主要的因素。如果按现有的冲压条件,特别是随着自动化技术的不断应用,大型冲压生产线的生产节奏越来越快,产生的噪声也越来越密集。一般冲压车间操作岗位的平均噪声都在 90dB(A)以上,部分区域甚至达到 100dB(A)以上。因此,从保护员工听力及构建绿色工厂的角度出发,大型冲压车间必须进行噪声控制工程

2.文化记忆在城市文化融合中的促进作用

2.上海在现代化发展中的文化传承

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进程中,企业面临一次又一次的改革,只有不断的进行改革和创新,才能完成一次次的转型升级,永葆发展的生命力。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党建工作起到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它是企业软实力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也是企业市场竞争中的后备力量。因此,在新形势下,企业只有不断加强党建工作的建设,全面落实各项基层工作,才能够使企业各项事业发展顺利进行。尤其是要注重企业基层的党建政工工作的建设,在工作中始终要将创新与发展放在第一位,这是企业发展的基础,也是政工工作的必然要求。

二、文化记忆:大都市文化融合中的桥梁

1.城市隔离带来的文化隐忧

如今城市在迅速发展,尤其上海这样以国际化大都市为目标,且也已经在这个趋势上不断前行的城市,难免在追求现代化的同时产生与历史文化的脱节,比如越来越多“文化寻根”行为,暴露的恰恰是城市发展中缺失的文化记忆,而在中国传统的观念里,“历史”“过去”又往往成为人们寻求现在行为合理性时所想到的途径。城市翻天覆地的变化,新生代的、迁入的居民,视当下的城市文化环境为理所当然,原住民被迫迁徙后无法寻到曾经生活的印迹,原有的记忆被强行打断,由新的记忆填补,即便是仍然留守的人们在几经改造的城市空间中也因文化的隔阂带来了归属感的迷失。

与此同时,在全球化背景下,城市又产生着新的文化冲突。塞缪尔·亨廷顿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就提出过“文明的冲突”的命题。人们用祖先、宗教、语言、历史、价值、习俗和体制来界定自己,不同族群之间的文化差异,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当下,就成为了族群间联系中的隐患。其引用莱斯特·皮尔逊的警告,认为“人类正处于一个不同文明必须学会在和平交往中共同生活的时代,相互学习,研究彼此的历史、理想、艺术和文化,丰富彼此的生活,否则,在这个拥挤不堪的窄小世界里,便会出现误解、紧张、冲突和灾难。”

上海虽然也有悠久的历史,但真正崛起成为国内一线城市,还是因其近代开埠后的开放性发展。上海最初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其长江三角洲和太湖流域港口作用,相较于江浙一带更早繁华起来的古城,上海在开埠前只是一个县城。而到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上海已成为全国最大、最繁荣的通商巨埠,而中外商家林立、华洋客商云集的租界,也以“洋场”而闻名。《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之所以选择“2040”为时间点,在规划中明确指出这是为“开埠200年、浦东开放50年、上海世博会30年之际”的上海给出的指引与期待,也印证了在上海的城市治理过程中,关于文化多样性、开放、包容等的因素不容忽视。

无论是过去与现在,还是不同的群体的文化,要想真正融入到城市文化之中,必然需要城市对其的包容与认同。文化记忆的保存,在这个过程中,也无形地充当了城市和谐发展的助力。

(1)来自过往生活的文化记忆

生1:对于问题1,设f(x)=x-1,则f(x)是x的一次函数,方程x-1=0的根就是函数f(x)=x-1的图象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如图1).

依托在中国、亚洲、澳洲、欧洲、美洲成立的五大研发中心,聚力斐雪派克、GE Appliances、海尔、卡萨帝、统帅五大顶级厨电品牌,相信未来海尔会推出更多行业领先的厨电产品,满足不同用户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创造出更加舒适、更加健康的厨房环境。

但随着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不断上升,与经济、政治的交融程度愈来愈高,其在城市治理中的重要性逐渐凸显。1983年希腊文化部长梅尔库丽提出每年评选一座“欧洲文化之城”(European City of Culture)的倡议。1985 年欧洲部长会议正式启动了这项计划,并得到了欧洲许多国家的响应和支持。文化这个在政治、经济之外的被忽视的元素,在文化关联度较高的欧洲内部,恰恰也成了那个特殊时代缓解政治、经济之间矛盾隔阂的有效方式。

正因为如此,当下上海致力于保护风貌街坊、增补里弄住宅、工业遗存等各类历史建筑,还有代表上海地方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历史记忆、社会生活等非物质要素。本质上是对这种文化资源的活化保存,从而呈现出该地与如今普遍的现代化都市有一定区分度的地域传统文化。在此基础之上,不但造访者能够得到有深度有价值的体验,而且其重建复原意味着我们不再把目光局限于上层群体的记忆,而是将市民的记忆也提升到了重要的地位,这是一种文化的转向,体现了平民百姓的记忆在历史进程中重要意义。肯定了市民文化理念和生活方式,由此获得文化记忆的传承。不止于街道房屋的风貌保存,更要进一步发掘街区历史文脉,呈现地域特色风格,再现地方生活情境,重构街区文化记忆。城市只有维护好历史传承,留住城市的“命脉”,在保护中弘扬,其历史文化积淀才能再现时代人文之光。

(2)来自不同族群的文化记忆

乳腺癌是我国女性高发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临床上以手术、放疗、化疗、内分泌治疗、生物靶向治疗等作为治疗乳腺癌的重要手段。虽然乳腺癌的治疗水平日益提高,但其死亡率仍居高不下。而导致乳腺癌患者病情恶化和预后不良的主要原因就是肿瘤转移。可以预见的是:有效抑制乳腺癌转移,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延长生存时间。随着免疫治疗的逐渐兴起,本课题组希望筛选特异性表达在乳腺癌细胞上、且与乳腺癌转移密切相关的抗原作为靶点,开展免疫攻击治疗,从而达到抑制乳腺癌细胞浸润和迁移的目的。

刘易斯·芒福德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探讨城市发展史时,就提出对于特大城市而言,新的任务是“把促使世界团结和合作的文化资源传递到最小的城市单位去”。多元文化矛盾日益尖锐的背景下,哈贝马斯所说的,“包容不是把他者囊括到自身当中,也不是把他者拒绝到自身之外”“共同体对所有的人都是开放的,包括那些陌生人或想保持陌生的人”,对于上海这样的国际化大都市中的文化氛围营造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上海外滩保留着“万国建筑博览群”,世博园又在新世纪为上海进一步营造了开放形象。世界上一些大的都市,就是在这样不知不觉地为人类提供着更广泛的联系和统一,把各种各样的文化集中到城市的空间范围内,至少可以少量的接触到不同族群的语言、服饰、建筑等元素,形成中立的联系。这是一个相对的过程,我们在看到城市开放发展的同时,更应该意识到其本质上更能让不同的族群能够在城市中寻到属于自身的文化记忆,从而在城市中获得归属感。

三、文化权利:城市治理中不可忽视的内容

我们愈来愈重视“文化城市”的塑造,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其三个核心功能,一是应对全球文化同化,保障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生存;二是以文化的手段促进城市经济可持续增长;三促进城市居民日常交流,破解理性趋利决策造成的城市居民的心理与情感隔离。来自过往生活和不同族群的文化记忆得以在城市中保留,本质上是在文化上受到认可,从而实现自身的文化权利。

1.城市是文化权利的共同体

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提及“city”时,特别注释强调,“在当今世界上,人们几乎已经忘记了这个词语的真正含义了。他们将城镇当作城邦,将公民视为市民。人们忘记了几座房子就可以组成一个城镇,但只有公民才能构成一个城邦。”城市的核心在于其中的人,而非现代化的建筑,其中的每一个个体将自身以及自己一切的权利置于整个集体之中,并接受公共意志的最高领导,从而成为这个整体中不可分割的部分。从这种角度看来,城市便成为了每一个个体权利的集合体,如卢梭所言,“这个集合体便成为了一个统一体,形成了自我意识,拥有自己的生命与意志”。

课外阅读书目,可结合教材选篇推荐,可选择与教材内容紧密相关作品,可选择与作者所处时代接近作品,可选择与教材选篇主题相似不同时代作品。目的在于加深学生对教材选文所代表作品的理解,提升学生阅读积淀,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在教学某篇作品前后,推荐相应作品。学习《再别康桥》,推荐阅读岳南反映民国文人心路历程的《南渡北归》;学习《故都的秋》,推荐阅读《郁达夫散文选》《郁达夫小说选》;学习《采薇》前,推荐阅读祝和军《大秦帝国的野蛮成长》前二卷;学习《边城》前,推荐阅读体现沈从文爱情观点的《三三》《媚金、豹子与那羊》等小说。从比较阅读角度,再推荐阅读同写爱情的川端康成的《伊豆的舞女》、张承志的《黑骏马》。

而在当今社会,我们论及政治、经济权利的同时,越来越无法忽视文化权利的存在,且文化与个体生活的密切相关性,让城市在文化层面,也成为了“文化权利的共同体”。如果个体的文化权利没有办法在城市发展中得到维护,那么城市在承载民众生活的同时,又无形中隔离了文化记忆与族群记忆,这无疑是一种悖论的存在。

2.城市治理中的文化权利实现

城市的形成,本就是因为人口的迁徙与聚集,而上海这样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既有不同代际群体的文化差异,也有不同族群的文化差异,除了周边和国内人口,更有大量外国人口的迁入,纵向与横向的文化差异,共同形成了更为复杂的文化关系。但文化差异本身并不会造成权利的差异,差异存在于政府对城市的治理过程中。

如何在城市治理的过程中,满足个体的文化权利,这是需要思考的问题,而这个文化权利体现在纵向的文化记忆保留和横向的族群记忆保留两方面。我们对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复兴,对于城市开放性氛围的营造,就是促进这两方面的代表性措施,能够促使个体的文化权利与城市契合,让城市真正成为文化权利的共同体,是当下城市治理、发展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提到“上海不仅是中国乃至世界的上海,更是市民的上海”,也是在着眼于保留独特文化记忆和开放包容的基础上,更加重视个体的文化权利。城市承载文化,文化塑造城市,相较于城市的物质建设,文化权利的实现,则需要经历更加任重而道远的过程,是城市治理从顶层设计到基层实践中都需要进一步思考的命题。

华又佳
《党政论坛》 2018年第05期
《党政论坛》2018年第05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