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大数据时代乡村治理的转型及创新路径探析

更新时间:2016-07-05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到本世纪中叶,要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乡村治理现代化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基础。大数据被称为是21世纪的石油和黄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国家治理现代化带来了根本性的变革,“大数据及大数据治理产生的创造力、活力和塑造力正在改变着国家治理能力的形成路径。” 国务院也从顶层设计上不断适应大数据时代的要求进行了战略部署。

乡村治理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础和重要内容,对国家治理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具有基础性作用,而且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和发展确实已经进入了乡村领域并产生了重大影响,大数据已经成为乡村治理创新的重要驱动力。目前国内学界对大数据和治理方面的研究多集中在国家治理的宏观层面,往往忽视了乡村治理的基层基础,而事实上大数据的应用和发展已经深入到乡村领域并给乡村治理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适时有效地把握大数据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找准大数据嵌入乡村治理面临的困境,探究利用大数据进行乡村治理的创新路径,将有助于我们充分利用大数据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目标的实现。

一、大数据时代乡村治理的转型升级

牛津大学教授维克托指出,大数据指不用随机分析法(抽样调查)这样的捷径,而采用将所有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大数据具有Volume(大量)、Velocity(高速)、Variety(多样)、Value(价值)等特点。大数据对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等将产生颠覆性的影响。确实如此,它既是一种资源,又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大数据嵌入乡村治理,为乡村治理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变化和机遇。

1.治理主体:由一元主导转向多元共治

传统乡村治理主体是政府一元主导,政府犹如“家长”一般,管理着乡村里的所有事务,占据着乡村里的有效资源,把控着乡村里的主体权力。在乡村发展的早期阶段,一元主导的管理模式有一定的积极效用,但大数据发展的今天,一元主体显然已经不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大数据信息的普及,使广大民众、社会团体等能够以更便利的途径获取更多的资源,民众和社会团体的民主意识、参与意识明显增强,并且他们的思想文化素质也有了一定的提高,使他们有资格、有能力参与到乡村治理之中。民众和社会团体的参与和监督有利于乡村治理的和谐发展,借助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他们可以准确快速地了解到政务公开信息,可以提出自己的利益诉求,可以主动参与决策建议,也方便政府更有效及时地回应他们的需求。传统的政府一元主导地位逐渐受到挑战,政府与民众、社会团体双向互动的治理模式正逐步形成,大数据架起了政府与民众、社会团体之间的治理桥梁。

3.治理思维:由经验思维转向数据思维

乡村治理的多元共治不仅表现在政府与民众、社会团体之间的良性互动转变,而且还体现在政府之间的合作与联动上。“大数据的共建共享进一步要求现有政府机构间的合作与联动,拉平政府层级与部门分工。”传统乡村政府的管理模式是一元垂直型的,只注重纵向上的从属关系,而忽略横向上的协作关系,政府部门与部门之间信息不通畅,“信息壁垒”“信息打架”现象尤为普遍。所谓“信息壁垒”是指各部门互不通信,抱持着自认为很重要的信息不愿分享,信息共享的本性被阻隔。所谓“信息打架”是指部门职能之间的交叉重复,对信息的抢夺和占有,既浪费了人力物力财力,又影响了政府职能的发挥,决策的执行。 大数据的引入打破了这一格局,大数据本身的传播性、便捷性、共享性、即时性等特点使得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得到了有效的整合,改变了以往各自为政、条块分割的现状,大数据提供了政府间交流、沟通、整合的有效工具,一个多元共治的乡村管理模式正逐步形成。

“对于数据而言,它只是一个记录,只有经过加工后它才具备了价值。” 大数据时代不仅对数据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对使用数据的主体更是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大数据时代到来的快速化,数据主体的反应略显滞后,因为无论从心理上还是技术上,人们对大数据的接受与应用都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因而造成了主体能力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失衡。一方面表现在,政府主体对数据的处理能力不强。对于数据的充分利用是大数据嵌入乡村治理的关键环节,对数据利用的程度如何,直接决定了乡村治理的有效性,而且大数据的庞大体量、复杂类型、隐含价值等,需要高素质、高水平、高科技的人才。然而事实上,这类乡村基层治理人员非常少,政府主体能力供给不足造成了数据信息的浪费,信息基础设施成为一种摆设。

近年来,我国乡村的生活治安问题、自然灾害问题、安全生产问题、社会矛盾问题等频发,如何有效缓解并解决这些问题是考验基层政府能力的重要指标。我国传统的应对问题的模式是一种被动式的乡村治理方法,“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哪里出现了问题,并且问题严重性已经全面展开时,才开展应对解决,问题的预测意识欠缺,预测能力更是不足。应对解决的途径也是依靠仅有的数据资料,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找到暂时缓解的路径,这种因果性被动的应对方法在大数据发展的今天显然已经不再适用,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造成干群关系、警民关系、政民关系等紧张冲突的重要来源。

大数据应用到乡村治理,为我们提供了一条行之有效的应对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案。以大数据为依托,在汇总各类信息后能够对数据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找到信息数据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在数据分析结果的基础上进行预测警示。这种主动预测、提前研判问题的方式可以有效减少问题的产生,将危机扼杀在摇篮里,从源头上真正解决问题。即使问题产生,数据强大的汇总、提取、分配功能也能迅速调集人力物力财力为解决问题提供方案对策,减少了成本,提高了效率。因此大数据时代改变了乡村治理的应对方法,由传统被动应对转向积极主动的数据预测,动态化前瞻性地应对问题,事半功倍。

收集的资料既要涵盖高中低水、丰平枯年范围,又要反映现状年测站水文特性情况。根据以上原则,我们确定以下资料范围及内容:

利用不同气候因子与科尔沁沙地植物物种丰富度进行一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图3),科尔沁沙地物种丰富度格局与能量因子中的年均温度(MAT)、潜在蒸散量(PET)、最热月均温(MTCM)、最冷月均温(MTCM)呈极显著负相关(P < 0.001),与水分亏缺(WD)、湿润指数(MI)呈极显著正相关(P < 0.001)。

大数据思维具有整体性、多样性、平等性、开放性、相关性和生长性等特征,从本质上来说它是一种复杂性思维。而传统的乡村治理相对比较简单,大多运用经验就可以判断与解决,所需的信息数量不多,解决起来也不复杂。但大数据时代,一切都发生了变化,以往的经验思维已经远远跟不上大数据的发展,表面上看来没有任何关系的数据之间,实际上隐藏着内在的规律,肉眼无法识别的信息形态,在大数据的分析处理下一览无余。大数据追求数据的相关性,而不是因果性,再多维度的关联,再多事物的形态,在大数据面前都变得异常清晰。大数据思维以数据为资源,以数据为分析技术,以数据为思维方式,凭数据说话,用数据管理,以数据创新,正在逐步地改变人们的经验思维模式。

本文主要利用金属氧化还原电势的差异,通过化学镀的方法在铜基表面自生长一层纳米银层,经简单的硫醇修饰后,得到了超疏水的铜表面。并研究了化学镀时间、预处理温度对表面微观结构的影响,得到结论如下:

二、大数据时代乡村治理面临的困境

大数据是进入21世纪之后才出现的新鲜事物,它是伴随着互联网发展起来的。人们接触互联网、大数据也就是近几十年的事情,对于广大的年轻人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但对于前几代人来说却较为陌生。我们都有这样一个体验,年龄层次越大的人越不会上网、玩手机,而越年轻的人越知晓互联网、物联网、移动网络等。不会上网、不懂互联网的人自然不会用大数据的思维思考和处理问题,他们习惯了以往的思维定式,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抛弃以前的观念而转向新鲜的思想,认识和接受也需要一个过程,这是符合人的认知规律的。更何况有相当一部分人并不愿意,甚至很固执地坚守以往的思维定式,特别是在乡村基层治理中,管理人员大都年龄层次偏大,思想比较固执己见。他们主观上并不愿意接受新鲜事物,依然遵从以往的思考问题、处理问题的方式,求变意识和数据意识淡薄。

(四)重心下移、固本强基,进一步夯实基层基础。“枫桥经验”源自基层,坚持发展的生命力也在基层。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建立健全以村、社区党组织为核心,以村、社区自治组织为主体,村(居民)广泛参与的管理体系,把村、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生活共同体。要以深入推进“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为抓手,扎实推进乡镇(街道)社会服务管理中心建设,使其成为平安建设的重要平台,成为推进平安村、平安社区、平安企业、平安学校等“细胞工程”建设的重要阵地。要加强乡镇(街道)、村(社区)综治工作队伍、“两所一庭一室”等基层政法组织和队伍建设,筑牢维护稳定的第一道防线。

1.主体能力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差距

2.应对方法:由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预测

另一方面主体能力供需失衡表现在对民众的要求上。大数据时代乡村治理主体已经打破了以往完全由政府操控的一元主导地位,转而多元共治,广大民众、社会团体等都可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乡村治理中来。然而事实上,广大民众的知识水平、文化素养、民主法治意识等参差不齐,而且民众、社会团体等对信息的使用和掌握上也远远不够。特别是在乡村,经常上网、懂网络的民众占比较小,对互联网知识与应用技能的缺乏直接阻碍了民众运用大数据参与乡村管理。由此,大数据时代乡村治理对民众素质和水平提出了很大的挑战。主体能力供给不足已经成为影响大数据使用的关键因素。

虽然大数据为乡村治理带来了很多风险和挑战,但大数据时代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发展力量,大数据的应用和发展也已经成为乡村治理创新的重要驱动力,因而只有全面准确地把握大数据发展的趋势,创新大数据嵌入乡村治理的路径,才能更好地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的目标。

2.信息共享与信息安全之间的冲突

3.用电子数显温度计测量实验前后的温度,读数方便,精度高,通过前后温度的对比,加强了学生对做功改变气体内能的理解,在教学中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大数据最大的优点之一就是信息共享共用,极大地节省了人力物力财力,打破了“信息壁垒”和“信息打架”现状。但信息共享共用并不代表信息数据的无底线的曝光,并不是任何信息数据都可以通过大数据手段随意共享,因而在信息共享与信息安全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冲突。正是因为大数据的这些重要价值,使得不法分子对其情有独钟。“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必然要求进行信息存储,信息的存储也就有了信息泄露的风险,带来了信息安全的问题。”因而在信息共享共用展现大数据优越性的同时,如何有效地保障信息数据安全问题尤为重要,已经成为政府和各行各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以往乡村治理模式是政府一元主导,政府部门掌握着绝大多数信息从而形成数据垄断,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信息的外露,信息安全危机相对较少。但大数据时代,信息是万金油,谁掌握了第一手信息,谁掌握了更多的信息、更私密的信息、更有价值的信息,谁就掌握了主动权、话语权。巨大的利益诱惑使很多不法分子铤而走险,大数据立法的不完善更使得他们肆意猖獗,大数据时代下,信息安全问题尤为突出。信息安全不仅涉及个人的隐私安全,企业组织的利益安全,更事关国家安全,乡村领域虽然范围小,但涉及的信息量和重要性一点都不小,加之数据保护意识和保护力度不够,很容易成为黑客袭击、信息泄露的重要渠道。大数据下信息安全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点关注。

3.思维定式与现代思维之间的博弈

从目前我国乡村发展的进程来看,大数据已经逐步进入到了乡村领域,乡村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初具规模,信息服务体系逐步建立,互联网、物联网、移动网络也走进了千家万户,这为大数据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发挥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然而大数据嵌入乡村治理,在推动乡村治理转型升级的同时,也给乡村治理带来了风险,使得新时代下乡村治理面临着一系列的困境。

一方面,他们并没有敏锐地意识到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以及大数据已经进入了乡村治理体系中,他们并不理解大数据嵌入乡村治理中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反而以为大数据在信息落后的乡村没有应用发展的市场,甚至认为大数据的应用会争夺他们的工作岗位而消极对待。另一方面,现代治理思维欠缺,以往的直觉经验思维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了。直觉经验思维方式惯于在问题出现之后,再寻找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从中找到应对之策,这种事后亡羊补牢的办法,只能解一时之困,却并未深入数据内部研究。另外这种直觉经验思维方式还造成了各部门协调交流中的信息壁垒和信息打架,各人抱持偏见、各自为政,不善于信息数据共享共建,在大数据时代这只能是无知的表现。现代思维是建立在大数据基础上的开放、包容、及时、共享、和谐、安全的思维方式,大数据时代的发展必将打破以往的思维定式,顺势而为者才能经得起时代发展的考验。

三、大数据时代乡村治理的路径

复合型知识方面:对财务会计知识掌握熟练,具备财务报表的分析能力。具备基本的理财学科的理论知识,及时了解理论知识的最新发展动态及理论前沿,能熟练运用计算机及外语手机专业信息。

1.推动多元共治,促进乡村治理协调有序

大数据时代下多元共治才能真正实现乡村善治。从政府层面上,一方面要做好基层数据人才培养。数据人才是大数据下加强乡村治理的关键,要发挥出大数据的优势,必须着力培养一批具备大数据思维和能力的基层管理人员。因此要积极引进优秀科技青年到基层工作,并加强对基层数据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政府主体对数据的搜集、分析和利用能力。另一方面,政府主体也应该转变职能。充分认识到大数据时代下多元共治的重要价值和长远意义,而不是仅仅自己掌控权力,以往一元主导管理型的政府模式已经不适应大数据时代发展的需要,政府应主动变革自身,由管理型政府转向服务型政府,真正做到一切为人民服务。

“一带一路”传播研究中的基础研究比较有限。总体上看,在“一带一路”问题上学者的研究滞后于实践的发展。不注重基础研究不仅是本门学科的现象,也是我国社会科学研究长期存在的问题,学者在知识和观念的长期准备上有所欠缺,总是出现了问题或者出现了某种需求才去研究,缺乏预见性、前瞻性。

2.3.3 菌液对照组 取pH6.8无菌磷酸盐缓冲液50 mL 5份,分别加入各试验菌悬液0.5 mL,混匀。操作同“2.3.1”,计数菌落数。公式为:

从民众层面上,首先,民众应积极主动地提高自身文化素养。民众参与多元共治并不是随心所欲的,只有讲道理、懂规矩、有素养的民众才能在乡村治理中发挥积极作用,才能真心自愿关注政务信息,主动有序参政、议政,不受不良分子的蛊惑。其次,要充分发挥乡村精英的榜样作用。乡村精英是在乡村转型发展过程中成长起来的一批优秀青年分子,他们懂技术、有文化、会管理,能迅速适应新鲜事物,因此尊重他们的劳动,给予他们更多的认可,树立乡村精英模范带头作用,才能使民众更好地配合政府主体的工作,为大数据助力乡村治理的转型升级献智出力。

2.树立数据思维,实现乡村治理科学规范

虽然我国已经从顶层设计上对大数据进行了战略上的部署安排,但进展缓慢,为了加速数据管理与应用,积极响应国家发展大数据的号召以及大数据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必须人人树立数据思维,促进乡村治理朝着科学规范的方向发展。大数据不仅是一个概念,更是一种技术、一种思维,数据思维要求我们打破过去乡村治理纵向科层制的局限性,打破“信息壁垒”和“信息打架”现状,加强数据共享共用,充分发挥数据分析在问题预测、防范危机中的前瞻性作用,实现乡村治理的个性化、精细化。

不仅政府基层人员要树立数据思维,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分析、用数据预测、用数据管理,广大民众、社会团体等也要树立数据思维,从而实现与乡村治理的智力接轨。乡村政务平台要适应广大民众生活的需要,针对乡村人员流动量大,青壮年外出务工的现状,信息发布和传播要以移动客户端为主,使每家每户随时随地都能够参政议政、建言献策、表达诉求,从而使乡村治理更具有针对性,体现人文关怀。

大数据思维是建立在强大完善的互联网应用技术的基础上的,目前我国乡村互联网建设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处于初级阶段,亟待进一步深化发展。大数据基础设施越全面,设备平台越完善,对数据的采集、存储越安全,对数据的利用、整合越彻底,数据越能够发挥出潜在的价值。因此大数据的基础设施建设尤为重要,树立数据思维要建立在加强信息网络的硬件设施建设上,为实现乡村治理科学化规范化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3.加快数据立法,构建乡村治理保障机制

大数据发展迅速,国家相关法律政策若跟进不及时,就会导致一系列无序参与,信息泄露等风险也会肆无忌惮,严重影响大数据发展前进的步伐。因此加快数据立法,建立起乡村治理保障机制,才能有效避免潜在危机的产生,为数据建立一道健康防火墙。第一,要整合相关涉农部门和社会团体组织的涉农数据,组建农业数据库平台,并对数据库信息进行安全保障。这样既实现了资源共享共建,又能有效保障信息安全,同时随着人员调动、政策改变等不断进行数据库信息更新,充分发挥数据库的信息共享和信息安全保障作用。第二,要建立符合中国乡村发展实际的数据应用法律体系。为保障乡村涉农信息安全和个人隐私,通过立法明确数据的所有者,同时对数据的授权应用、数据管理职责等都做出法律认定,另外也需要从法律上明晰民众知情权和参与权的界限,哪些政务信息是可以让民众知晓的,哪些层面的管理是可以允许民众参与的。第三,促进政府政务信息公开,提升乡村治理的有效性,但同时需要对公开的政务信息进行法律保护,不得随意利用和毁谤,对于恣意诋毁、捣乱、破坏数据信息的行为要严惩重罚。

马彦涛,赵聪聪
《党政论坛》 2018年第05期
《党政论坛》2018年第05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