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新建本科院校服务地方经济转型发展的路径思考

更新时间:2016-07-05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和分两步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背景下,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高等教育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这既是对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提出的新目标,也是得以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保障。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等教育与地方经济的发展联系必将愈发密切,新建本科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要顺应高等教育发展新趋势,也需主动肩负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重任。新建本科院校在服务地方经济转型发展进程中虽然取得斐然成绩,但在地方经济建设与发展中仍存在诸如办学定位不准确、专业建设与经济转型脱节、人才培养模式滞后、社会服务资源与经济发展不匹配等问题。这既是新建本科院校服务地方经济转型发展所面临的困境,也是制约其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所在。因此,如何破解这些困境,探索服务地方经济转型发展的有效路径,从而更好地为地方经济转型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与智力支撑是新建本科院校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区域教研是学校之间协同合作、相互开放、共谋发展的一种教研模式。区域教研的平台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和沟通交流的目的,开阔教师以及学校的视野,增进校际之间的交流。区域教研突破了原本自上而下的单线教研工作模式,极大地挖掘了教师作为教研主体的潜能,有效地推进了区域教学质量的提高,充分发挥了区域优质教师资源的价值。

一、新建本科院校服务地方经济转型发展的现实意义

(一)是满足国家战略新需求的重要举措

新建本科院校服务地方经济转型发展是新常态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服务国家战略新需求的重要举措。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总目标,国家提出了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互联网+”“京津冀协同发展”等一系列重大战略。随着国家重大战略的制定与实施,以“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为特点的新经济发展迫切需要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新建本科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须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责任担当,主动担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使命。

(二)是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

我国经济发展在历经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期后目前已进入增速换挡的新常态,经济发展正朝着形态多元化、分工精细化、结构合理化的阶段演变,其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在于产业的转型与升级。当前,随着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各行业的交叉与整合日益广泛,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主要特征的新经济蓬勃发展迫切需要大批服务于区域产业升级与转型发展的新型应用型人才。作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主阵地的新建本科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是其办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立足产业升级与转型发展需求,了解当前及未来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切实掌握地方企业现存问题,进而培养出符合区域产业升级与转型发展要求的不同层次和类型的新型应用型人才。

(ⅱ) F∈CIrr(CSI(X)),若Fδ∩(XclX{x})≠Ø,下证F∩(XclX{x})≠Ø。反设F(X∩clX{x})=Ø,于是F⊆clX{x},由clX{x}=↓x,x为F的一个上界,故Fδ⊆↓x,从而Fδ⊆clX{x}这与Fδ∩(XclX{x})≠Ø矛盾。于是XclX{x}∈τCSI。

(三)是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自身需求

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日前首次发布的《中国本科教育质量报告》显示:21世纪以来,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已达678所,实实在在地占据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1]。新建本科院校虽然在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及服务区域、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但在“双一流”建设高校、传统老本科及特色鲜明的高职院校三重挤压下,新建本科高校要想求生存、保稳定、谋发展,就必须坚持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找准自身办学定位,围绕“地方性、应用型”下功夫,寻求错位发展、差异化发展,有所为有所不为。新建本科院校在新的时代和新的历史起点只有紧贴地方经济转型发展,走差异化、特色化、内涵式发展道路,才能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进程中牢牢占据一席之地。

二、地方经济转型发展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要求的新变化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地方经济的发展方式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在不断转变、升级,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与新模式正蓬勃兴起,各行业、产业、企业间人才竞争必将进一步加剧,在迫切需要大批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同时也对应用型人才结构、知识与能力储备等提出新的要求。

(一)应用型人才结构需求新变化

周作人在儿童文学翻译的中心思想莫过于“儿童本位”,而这一思想来自于了卢梭的儿童本位。上文所提到的1918年周作人在《新青年》发表批判陈家麟和陈大蹬翻译的安徒生的作品《十之九》的文章,他认为译者只是出于教训儿童的目的对原作进行的翻译,故他将其批判为“却全是用古文来讲大道理。”(周作人1918)。他认为翻译儿童文学作品应时刻考虑儿童的阅读感受。

“如果你以后想乘船,带上贝壳船票到这里来,我带你出海。”韩贝把阿巴送到家门口跟他告别时说,“但你不能泄露这个秘密。”

(二)应用型人才知识需求新变化

伴随着地方经济的转型发展,不同区域在深度调整产业结构的基础上,依据区域优势、特色行业大力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之深度融合,在促进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和产生出新产业新业态的同时,对应用型人才知识结构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目前新建本科院校的部分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的构建仍然围着传统产业转,并没有与地方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紧密对接,导致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所形成的知识结构与市场需求不相匹配。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近年发布的《世界竞争力年鉴》显示:中国工程科技人员国际竞争力在全球60多个被调查国家和地区中处于中等水平,且工程师的合格程度在全球范围处于末端水平[2]。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只有在专业适时调整与课程体系更新方面寻求突破,围绕产业建专业,融入企业建课程,打破学科壁垒,拆除专业藩篱,注重跨学科、跨专业交叉知识体系建设,才能培养出符合地方经济转型发展的具有扎实专业技术和复合型知识体系的应用型本科人才。

(三)应用型人才能力需求新变化

应用型本科人才具备的知识与能力如车之双轮、鸟之双翼,二者缺一不可,尤其在知识经济高速发展时期,高校专业知识的更新速度永远赶不上企业的发展变化,只有拥有更完善的能力结构才能使应用型人才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战略[3]。那么,应用型本科人才应具备哪些关键能力呢?

这是一种传统的社会性变化。主要是藤尾自身的性格。我喜欢你,我喜欢你。藤尾的死令人遗憾,但这也是必然的。另一方面,他说:“我是爱你的人。”这是我在日西冲撞的牺牲品。

1.应具备创新能力

应用型人才大致由科技创新型、应用技术型和应用技能型三类人才组成,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具有显著差异。在以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劳动密集型为主导的经济发展阶段,产业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自主研发能力弱,产品附加值低,产业经济发展对应用型人才需求主要以应用技能、技术型人才为主。在以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知识技术密集型为主导的经济发展阶段,大型企业开始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走依靠高新技术实现产业经济发展之路;中小微企业开始注重技术改造与产品升级,走依靠技术进步实现企业内涵发展之路,产业经济发展对应用型人才需求主要以应用技术、科技创新型人才为主。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应针对地方经济不同发展阶段及时调整应用型人才培养策略,准确制定满足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人才培养规格与标准,主动服务地方经济转型发展。

当前,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物联网应用等新技术及智能制造、空天海洋、集成电路、新材料等新产业的快速发展和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就业市场必将需求大批各种类型与层次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但目前人才市场呈现出人才结构性过剩与短缺并存的局面,究其根源是各类型高校在专业、专业群布局上与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存在严重“脱节”。一是部分新建本科院校在专业与专业群建设前期,由于缺乏对专业、专业群进行广泛调研,包括对当前及未来区域产业结构与发展趋势、区域同类高校与自身专业(群)建设情况深度分析等[7],因此,在专业、专业群布局上与学术型、研究型高校及工科优势高校没有形成错位发展,无法形成优势特色专业群。二是学校没有主动追踪行业企业与市场人才需求的变化以及做好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质量满意度调查等工作,加之部分新建本科院校其学科专业调整设置僵化,滞后于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上述原因必将致使应用型本科人才服务地方经济转型发展的能力不足。

2.应具备较强应用实践能力

应用型本科人才只有具备较强的应用实践能力才能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未来5-10年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集中迸发的关键时期,将不断催生出新技术与新产业,产品、技术、工艺的复杂性、关联性、不确定性日益增强,对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应用实践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新建本科院校虽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已占相当大的比例,但与学术型、研究型高校及传统老本科相比若想谋求发展,获得优势,就必须明确学校发展定位。目前部分新建本科院校发展定位模糊,重综合性建设轻地方特色发展、重学术型人才轻应用型人才、重理论教学轻实践培养,不清楚学校服务面向的区域与行业、学校办学类型及人才培养定位。如果地方高校发展定位不明确,就不能对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发挥出重要的支撑作用。

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各行业产业的深度融合,技术升级的持续增强,产业更新的日益加快,产业化边界的日趋模糊,科技、社会、环境等问题的日趋复杂化,对应用型本科人才跨行业、跨学科、跨专业的整合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复杂工程问题”涵盖技术与非技术两种因素,企业在运行与发展中往往更多注重技术研发与创新,以技术至上,而忽略了市场需求、运营效率、技术转化等非技术因素对技术成果的制约作用,导致预期利润无法实现,因此地方本科院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让学生学会在综合非技术因素背景下解决好“复杂工程问题”[5]

4.应提升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

本文以某深埋隧洞富水强蚀变岩TBM洞段为例,开展了注浆模拟试验研究,分析了浆液在不同围岩中的扩散范围、固结强度和注浆效果,并对现场注浆参数和支护设计进行了优化,主要结论如下:

5.应具备与人沟通和合作能力

应用型本科人才作为区域经济转型与建设发展的主力军必需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须从课堂内的正式学习能力与课堂外的非正式学习能力养成为切入点,尤其是非正式学习的能力更应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包括自主确定学习目标、内容、方法、学习空间及独立思考等能力,学生只有养成终身学习的能力才能在新经济建设中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6.应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

当前及未来行业产业发展需涉及政府、社会团体及多行业、企业、部门跨界沟通与合作,这就要求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不仅要精通技术技能、拥有丰富的实践能力与经验,更需懂得与相关部门、群体进行良好的沟通与合作,这是多方合作与成功运行的前提和基础。

三、新建本科院校服务地方经济转型发展面临的困境

教育部发展规划司2017年《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简况》显示,至2016年底,我国普通高等学校2596所,其中本科院校1237年,在本科院校中新建本科院校占有700所[6],如此庞大体量的新建本科院校在转型与发展中虽然取得长足进步,但在服务地方经济转型发展中仍将面临诸多困境。

(一)学校发展定位不明确

3.应具备跨界融合能力

(二)专业、专业群布局与区域产业转型升级“脱节”

目前我国高层次人才所具备的创新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为我们的原始创新、颠覆性创新、引领未来某个新的技术领域的创新还是太少[4],在此背景下我们培养的学生普遍存在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不足的现象,面向区域经济转型发展在科研与技术创新方面没有明显优势。因此,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的关键首先在于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人才培养模式滞后于区域产业对人才多样化、个性化需求

地方经济转型发展对人才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日益迫切的现实,对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但目前部分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构建及教育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中并没有与时俱进,滞后于产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一是伴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各行业的深度融合,多学科、跨专业交叉与融合已日益深化与广泛。但部分新建院校并没有依据现代产业发展需求来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具体表现在:没有通过系统市场调研,不清楚各职业岗位及岗位群对毕业生知识、能力及素质的需求,从而盲目制定或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二是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业态的产生对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知识、能力与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但应用型课程体系没有及时改革和更新。三是目前传统教学模式采用的教育教学方法手段单一、陈旧,并没有积极推行基于项目任务、问题导向、工作案例的多种学习方法,不利于学生知识的获取、能力的培养、素养的提升。

据悉,道达尔已在人工智能及大数据等领域中进行布局,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今年4月,道达尔与谷歌云在人工智能和地球科学方面建立了合作关系,旨在为石油天然气的勘探开发提供全新智能解决方案。近日,道达尔与印度塔塔公司合作,建立数字创新中心,在炼化4.0方面展开合作。

(四)社会服务资源与地方经济发展不相匹配

目前新建本科院校由于自身办学基础较薄弱,建校时间较短,加之自身发展能力有限,学校所能提供的社会服务资源与本区域、地方经济发展不相匹配,具体表现以下几方面:一是在应用型教师队伍建设投入力度上明显不足,院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没有固定时间或在一定周期内外出培训或深入企业行业一线实践锻炼,所以教师在产品、工艺、装备设计、改进及技术开发、创新、推广与服务方面的能力严重缺失,造成部分新建本科人力资源无法更好地服务于社会[8]。二是部分新建本科院校不注重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建设顶层设计,学校较少国内外有影响的学科领军人才和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人才,致使国家、省、市级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步伐缓慢,无法凝聚科技资源、形成强大合力、产出高水平科技成果,学校科研服务能力无法实现新的突破。三是目前部分新建本科院校在仪器设备、设施等方面存在资源不足的问题,教师表现出应用研究、科技创新、教育培训能力欠缺,从而影响社会服务的质量。

四、新建本科院校服务地方经济转型发展的路径与对策

目前新建本科院校面对服务地方经济转型发展中遇到的诸多问题,如何寻求突破、摆脱困境,更好地发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职能,笔者认为,须从以下几方面选择有效路径与对策。

(一)科学规划学校发展定位

新建本科院校的首要任务是科学规划学校发展定位,做好学校发展的顶层设计。一是学校要明确服务面向定位,始终保持同地方经济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的良性互动,通过错位竞争、差异化发展赢得区位优势进而争取更多发展资源;二是新建本科院校应明确自己是单科性还是多科性的办学定位,且在学校教育质量与品牌特色建设上始终凸显“应用型”。三是新建本科院校应明确人才培养基本定位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科学制定人才培养规格与标准,改革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在学科建设、专业发展、课程构建、实践教学中尽显“应用型”特点。新建本科院校只有探索和走出一条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适合学校自身实际的发展之路,才能成为地方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助推器。

(二)紧扣区域产业脉搏打造专业(群)

新建本科院校为更好服务于地方经济转型发展,必须加强专业(群)与地方经济与产业发展的契合度、对应性及其内在联系,紧扣区域产业发展的脉搏设置、建设和打造与地方经济、产业集群、产业结构适配度较高的特色与优势专业(群)。如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坚持专业群对接产业链技术链,重点发展与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服务性制造、高端装备、新材料等密切相关的学科专业[9]。同时,应建立与完善面向地方经济与产业发展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为此,需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高校要始终聚焦服务面向的区域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准确把握当前与未来产业行业发展的规律,深入研究行业企业用人需求的动态变化,明晰该专业、专业群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在人才市场中的竞争状况。二是在专业群建设中要主动追踪产业发展与市场需求及其带来的就业领域的变化,逐步淘汰与产业链技术链及其对应的多个职业岗位与岗位群匹配度较低的专业,通过调整专业方向增设或补充匹配度较高的相关专业,促进重新整合的专业群能及时满足当前与未来产业行业发展需求。三是对于专业群内新增设的专业,要及时修订与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向、目标,制定各职业岗位及岗位群所需的专业人才知识、能力与素质标准,并从学期设置、理论课程、实践课程、质量保证、资源保障机制等方面做好人才培养顶层设计。

既然他们来到我的身边会让我如此惧怕,我也就极有可能选择逃避了。特别是那个黑旋风李逵,我一定要远离他,越远越好。如此,我不就成了那个好龙的叶公吗?

(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满足区域产业对人才多样化、个性化需求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及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我国高校应用型本科人才模式逐步趋于多元化。目前新建本科院校始终致力探索“产学研对接、政校企行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总模式下各级各层各类人才培养分模式,如“订单培养式”“现代学徒制”“仿真教学工厂”“校中厂”“行业学院”等多种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人才培养分模式,这些新型人才培养分模式不是“形聚神离”,而应是“形散神聚”,其本质与核心就是“产学研对接”,其目标与任务就是“政校企行协同育人”。首先,要正确处理好“产学研”三者之间的关系,使生产、教学与研究三种主体有机结合。在新建本科院校更加强调社会服务能力和产业企业持续关注技术改造升级背景下,“研”更多凸显技术研究,即技术研发、转让服务与应用,这就倒逼高校在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同时主动关注市场信息、企业技术需求及至“技术反哺”。其次,要深化“政校企行协同育人”的体制机制。一要搭平台,搭建“政府支持、学校协同、行业引领、企业推动”的人才培养平台,通过政校结合,了解和掌握政府关于区域产业布局、结构及规模等方面的规划,培养准确把握地方经济与产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本科人才;通过校企行结合,准确把握行业企业对当前及未来人才的需求变化,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在先进生产技术、工艺、设备和优秀技术人员、工程师以及具有真实实践平台、创新环境等方面的优势资源。二是要创机构,成立由政府、高校、企业、行业领导共同组建的协同育人工作领导小组和由相关专家组建的协同育人具体工作执行小组,统筹协调各方协同育人具体事宜。三是要对协同育人的人才质量、培养标准、制度保障、平台搭建、过程评价等方面做好顶层设计。第三,新建本科院校应主动聚集政企行多方资源,创新合作机制,深化产教整合,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上根据市场需求,从外部需求、培养目标、毕业要求、知识结构、课程体系等多个环节进行反向设计,并与行业企业共制人才培养方案,充分做好顶层设计;随着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业态的产生,行业、企业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知识、能力及素质的要求发生根本性变化,这就要求新建本科要充分了解他们的需求,及时吸纳反映行业前沿的新技术、新工艺、新知识,新定、重组或优化应用型模块化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四)深化教师队伍建设改革

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新建本科院校要对教师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具体而言,新建本科院校应建设一支职业道德素养高、理论功底扎实、实践经验丰富、教学水平高、综合素质强的教师队伍。新建本科院校在教师队伍建设路径选择上应采用“内培+外引+外聘”的方式进行。一是新建本科院校培养教师队伍要在政策和制度层面上做好顶层设计,鼓励广大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到企业生产一线顶岗实习、实践锻炼,关注与本学科专业领域相关的新技术、新工艺及新产业、新业态,并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运用到理论与实践教学及教育教学研究中。二是根据地方经济产业发展和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实际,从国内外或区域产业领域的龙头企业、本行业企业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的高新技术企业中引进(外聘)优秀企业高管、工程师或技术人员,从国内外著名高校引进与本校优势特色专业紧密相关的博士及有海外企业经历的留学人才。三是新建本科院校要注重顶层设计,建立各层级创新团队,并通过完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高层次人才投入科技创新与技术研究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扎根于地方经济转型发展中,着力解决产业化中的关键技术与关键问题,提升学校科技服务能力。

(五)搭建政校企行合作实践育人平台

新建本科院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其培养质量的高低决定了高校服务地方经济转型发展的能力与水平。新建本科院校通过搭建政校企行合作实践育人平台来提升学生应用能力与实践水平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学校通过经费投入、政策导向、教师激励等措施大力支持与地方经济发展紧密对接的专业、专业群相关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及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同时通过建立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相互交融的新型机构,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平台保障。二是学校通过实施政校企行合作发展战略,对接地方经济发展,集中各方优势资源建创新平台,借助学科专业优势建设集教育培训、实习实训、技术研发及应用推广于一体的协同育人实践平台。三是不断完善校地、校企、校社协同育人体制机制建设,通过搭建机构平台、探索合作机制、出台考核与分配激励机制等增强各方合作共建的广度和深度,充分调动多元主体合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参考文献:

[1]新建本科院校已占我国高等教育院校“半壁江山”[EB/OL].(2017-11-01-).http://edu.people.com.cn/n1/2017/1101/c1053-29620338.html.

[2]王孙禺,赵自强,雷环.国家创新之路与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新进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1):14-22.

[3]陆国栋,李拓宇.“新工科”建设与发展的路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20-26.

[4]李培根.“新工科”建设与发展的路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20-26.

[5]杨毅刚,王伟楠,孟斌.以提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为目标的工程教育培养模式改进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4):63-67.

[6]夏建国,赵军.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工程教育改革发展刍议[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15-19.

[7]顾永安.应用本科专业集群: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重要突破口[J].中国高等教育,2016(22):35-38.

[8]朱士中.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机制与模式创新[J].江苏高教,2016(5):80-83.

[9]夏建国,易丽.打造现代化工程应用型特色大学[J].中国高等教育,2017(5):67-71.

孙文琦
《安阳工学院学报》2018年第3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