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8

  • 浏览数

    105

道生一,三代二
首页 > 论文问答 > 中医养生理论的核心和中医对健康的认识

8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贪吃的pinko酱

已采纳
中医范畴里的健康,是指“精、气、神、形”之活体四要素,和谐共存于生命自在体的良性状态。对“健康”的定义,中医与西医对比,有自身两大显著特征:其一,对生命自在体的施治以“建设性”为主。对此,可从以下四个方面理解: 健=人+建。从字面意思传递出一个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信息,就是“对人是有建设性”。换而言之,对人的肉身调治,以“无损”的底线原则,只要是非建设性的,都不是首选的。什么样的指导思想,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施治工具和方法。比如中医手法的针灸,就是对人的肌肤为人体最大尊重为前提。虽然针灸针细小,微创面,但也可深入穴位对人体进行辨证施治。这种治疗工具对施治底线和施治功效,起到了很好的兼顾作用。皮肤就是中西医的分界线。因为有界面感,所以有专业感。皮肤是人体最大器官,总重量约占体重的16%,成人皮肤面积约5-2㎡,厚度约5-4㎡。“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中医对皮肤及皮肤以内的脏腑和其他器官,是最为敬畏,不轻易动刀的。 慎毒。中医治病6大护法、六大医术途径:砭、针、灸、药、按跷、导引。是药三分毒,药物疗法,只是排在第四位的。少毒。以“君臣佐使”为方剂配伍组成基本原则。其中,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缓君、臣药的毒性或烈性。其二,疏通通路为施治要义。 《尔雅》曰:“四达谓之衢,五达谓之康,六达谓之庄。”健康之康,就是让人体固有、本有和该有的物质,在通道舒畅的前提下,直达五脏六腑,以使人体有能量动起来。在中医看来,人体是由“精、气、神”构成的有“形”生命自在体。而所谓的施治,就是让“精、气、神”各就各位,让它们在其该有的通路里运行起来,从而让人体本身的自愈力发挥出来,好让生命自在体自性运行起来。《黄帝内经》说:“夫百病之始生者,必起于燥湿、寒暑、风雨、阴阳、喜怒、饮食、居处。”中医之法,道法自然。中医所用的施治方式方法,都是用“人天合一”之方法,使生命自在体的乱序回归有序,即让人体重新回到“天人合一”的天道之中。《黄帝内经》说又说:“百病生于气也。”这里说的“气”,是侧重于人的心间环境之气,用现代医学的说法,就是要精神状态正常。人若情志失序,健康就成问题。或“怒则气上,喜则气缓”,喜怒无常,都是不好的。或“悲则气消”,或“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jiǒng热)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一个人的情绪管理失控,反过来也会损伤肉身正常机能,甚至气机启合失常,病入膏肓。“运用之妙 存乎一心。”死亡是人的本能,是不可逆的。但死亡的速度,是有人为把握空间的。具体如何拿捏个中的分寸,在于方寸的不同。或说对“健康”定义的不同,方式方法大不同。
192 评论

上海二当家

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养生有道,“德润身,仁者寿”、“大德必得其寿”独具特色的养生观,仍激励今人效法。所言仁者即品德高尚、德高望重的人。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仁”的核心,仁者爱人是也!“养生重养德,德高寿自长”的理论已被医学实践所证实。养德就是注重人体精神的健康状态——精神卫生。中医养生历来重视精神卫生,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医书《黄帝内经》中所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就明确提出养生应注重精神方面的保养。德高者具有以下三大特征:第一,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是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第二,具有善良的个性人格,为人正直,胸怀坦荡,情绪乐观,意志坚实,感情丰富。第三,具有良好的处世能力,能正确认识自我和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诚如古训所言:“善医者,必先医其心,然后医其身。”随着医学模式和医疗服务模式的转变,现代健康的概念可分为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即精神健康)和完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三个方面的综合,即全面的健康概念。全面正确理解精神卫生,不仅包括健康个性特征的培养,而且应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从而提高精神生活的质量。中医养生不仅包括行为养生、环境养生、运动养生、饮食养生等诸多养生文化,更重要的是养生必须循道,养生贵在养德,养生必须采取排毒解毒的重要手段,促使亚健康状态向机体和精神的健康状态方面转化,从而达到中医养生的目的——强身保健,防病抗衰。随着人们对“未病”学、亚健康状态等概念的建立,辅之中医养生之术,诸如汤药、食疗、气功、导引与按摩等,合理改善人们饮食营养结构,进一步增强人们自我保健意识,均能对改善调整人体亚健康状态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由于时代的变化,社会的发展,“健康”与“保健”其内涵与外延的深化和延伸,真正体现出“健康”与“保健”的含义不再只是治疗疾病,而是在于促进人类健康,提高生命质量,预防疾病。使所有的人都能享有高质量的、有充分活力的、有意义的生命。

126 评论

童真记忆2008

区别在于理论基础不同,中医以精气神和五行阴阳为原则,健康管理通常为西方的人体必须的营养素配合饮食运动为基础。联系在于,他们的存在都是为了人类的健康,所以殊途同归,在很多事物的认真上都大同小异,比如说饮食和运动,两者都强调。

155 评论

金花2015

区别:中医讲究的是用药物调理。健康管理通过自身的条件食疗。联系:都是未病先治,通过对身体的提前调理达到目的。

183 评论

一人食24

中医认为,健康的人应该符合以下5个标准:双目有神目光炯炯有神,无呆滞之感,说明精充、气足、神旺,脏腑功能良好。《黄帝内经》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意思是眼睛为脏腑精气的汇聚之所。《黄帝内经》还有“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一说。古人将眼睛的不同部位分属五脏,整个眼窝是精气的表现,其中肾表现在瞳孔,肝表现在黑眼球,心表现在眼睛的血络上,肺表现在白眼球,脾约束整个眼睑。由此可见,眼睛的状况跟五脏六腑的精气息息相关。脸色红润面色红黄隐隐,明润含蓄。古人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因此面色是气血盛衰的“晴雨表”。脏腑功能良好,气血充足则脸色红润,气血亏虚则面容没有光泽。声音洪亮肺主气,肺气足,则声音洪亮;肺气虚,则声音低弱无力,故声音的高低取决于肺气充足与否。呼吸匀畅《难经》指出:“呼出心与肺,吸入肝与肾”,可见呼吸与人的心、肺、肝、肾关系极为密切。只有呼吸不急不缓、从容不迫,才能证明脏腑功能的良好。牙齿坚固口腔卫生,基本上没有龋齿和其他口腔疾病。中医认为,“肾主骨”,“齿为骨之余”,牙齿是骨的一部分,与骨同源,所以牙齿也依赖肾中精气来充养。肾精充足,则牙齿坚固、齐全;精髓不足,则牙齿松动,甚至脱落。

291 评论

贝贝克2011

你觉得自己健康吗?现代人这样定义的,学习中医15130314645

295 评论

虎斑宝贝

中医对疾病的认识,与健康具有相对性。但是,它与西医定义的病并不是一个概念。西医定义的病是一个具体的物质变化过程,有具体的物质变化或者量值变化作为标准。而中医的疾病则是一种属性现象,并不具有物质变化的过程标准与量质标准的存在。 西医学是在研究构成人体生命物质的量变与质变之间静态的唯一对应的数学关系;中医学是研究生命整体中多量变与多质变一体化形成的新变量与新变量之间的数学关系。 所以,中医学中所展示的属性数理,是西医学构成人体生命物质的量与质之间静态的数学关系研究形式的更高一个层次的变量研究。 研究生命科学与医学,仅仅停留在单一量变与质变的数学认识水平上,是无法展示生命整体中多量变与多质变构成的整体结构关系。西方数学的量值线性观念,则束缚了多变量迭代产生的整体变量关系的持续认知。 而变量与变量的组合研究,变量与变量组合后产生的更高一个层次的变量之间的组合,才是人体生命多变量一体化研究的数学形式。 所以,中医学是在中国古数学数理基础上产生的具体适用学科。而西医学则是在西方数学的线性量值数学思维模式下的公理基础上产生的具体适用科学。从两个学科的基础理论根基来看,中医学产生于属性数理,西医产生于量值公理。 大自然客观存在的属性极其简单,除了阴性、阳性,别无它性。而人类绝对理念产生的抽象数字的量值极其繁杂,不可胜数。量名之多,量名之异,无穷无尽。且一量一理,一名一式,没有量名,数值就根本无法计算。唯有可确定的量名之理式,则可以用公式计算;而不同的量名之间,则互不通融。如,温度量值与血液中的量值,量名不同,互不通融,无法直接计算。 属性认知,虽形简而意奥,文浅而理深。没有全方位的数理认知,很难驾驭。 量值认知,虽式简而理繁,名多而用寡。只要确定公理产生的条件,符合定义条件的量值则可以轻松运用公式计算。而对于属性问题以及超出定义条件范围之外的量值问题,则公式不可通用。 所以,中医学发展的方向是研究生命属性结构运动、变化的生命数理;西医学发展的方向是挖掘产生疾病的量值标准条件,以期发现定性和定量标准,创建诊断标准。

328 评论

美丽的球姑娘

我们常说的健康其实指的是人在体格、精神、社会上的一种安逸状态。在中医看来,健康是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能够有效的依靠人体的各个器官发挥应有的作用。

94 评论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