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中医养生理论的核心和中医对健康的理解和认识

中医养生理论的核心和中医对健康的理解和认识

发布时间:

中医养生理论的核心和中医对健康的认识和理解

一部分是可以的,还有一部分是不行的,不可不信,不可全信的,

从中医的观点所看到的人体,是一个充满智慧的机体,长期以来,我们一直低估了人体的智慧,高估了我们自已的知识。经常在没有弄清楚人体在做什么,就判定了它的无能,随即我们用一知半解的知识冒然的进行干预,今日的许多疾病根本就是这些不当的干预行为所造成的后果。我们也介绍了中医最新的医学研究,这些研究的成果将逐渐使中医的理论显现出科学的面貌,原来我们祖先的遗产并不是不科学,只是过去我们的科技能力无法证实而已。我们坚信随着这些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有机会开创出基因研究以外,解决众多慢性病的一条更有机会的新路。人体内建的诊断维修系统,并不仅仅是西医所说狭义的免疫能力,而是包含自我诊断、人体资源管理、自我修复及再生的完整医疗体系,这些系统工作的最基本条件就是必需具备足够的血气能量。既然人体内建了自己的医疗体系,当我们生病时,应该先考虑让体内的系统正常工作,而不是从外界直接介入调整,我们必需认知人体这些机能的存在,并能判别人体正在进行那一种应变措施,以及它需要我们提供的是什么样的协助。对于疾病的症状,应该从狭义的不舒服疾病症状扩大到那些没有感觉的人体特征。并且对于不舒服的疾病症状所寻求的也不应该是直接消除这些症状,而是透过这些症状找出疾病的真正原因,彻底消除疾病的原因才是治疗的真正目的。

中医认为,健康的人应该符合以下5个标准:双目有神。目光炯炯有神,无呆滞之感,说明精充、气足、神旺,脏腑功能良好。《黄帝内经》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意思是眼睛为脏腑精气的汇聚之所。《黄帝内经》还有“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一说。古人将眼睛的不同部位分属五脏,整个眼窝是精气的表现,其中肾表现在瞳孔,肝表现在黑眼球,心表现在眼睛的血络上,肺表现在白眼球,脾约束整个眼睑。由此可见,眼睛的状况跟五脏六腑的精气息息相关。脸色红润。面色红黄隐隐,明润含蓄。古人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因此面色是气血盛衰的“晴雨表”。脏腑功能良好,气血充足则脸色红润,气血亏虚则面容没有光泽。声音洪亮。肺主气,肺气足,则声音洪亮;肺气虚,则声音低弱无力,故声音的高低取决于肺气充足与否。呼吸匀畅。《难经》指出:“呼出心与肺,吸入肝与肾”,可见呼吸与人的心、肺、肝、肾关系极为密切。只有呼吸不急不缓、从容不迫,才能证明脏腑功能的良好。牙齿坚固。口腔卫生,基本上没有龋齿和其他口腔疾病。中医认为,“肾主骨”,“齿为骨之余”,牙齿是骨的一部分,与骨同源,所以牙齿也依赖肾中精气来充养。肾精充足,则牙齿坚固、齐全;精髓不足,则牙齿松动,甚至脱落。

腰部八髎穴守法

中医养生理论的核心和中医对健康的理解和认识

腰部八髎穴守法

中医对疾病的认识,与健康具有相对性。但是,它与西医定义的病并不是一个概念。西医定义的病是一个具体的物质变化过程,有具体的物质变化或者量值变化作为标准。而中医的疾病则是一种属性现象,并不具有物质变化的过程标准与量质标准的存在。 西医学是在研究构成人体生命物质的量变与质变之间静态的唯一对应的数学关系;中医学是研究生命整体中多量变与多质变一体化形成的新变量与新变量之间的数学关系。 所以,中医学中所展示的属性数理,是西医学构成人体生命物质的量与质之间静态的数学关系研究形式的更高一个层次的变量研究。 研究生命科学与医学,仅仅停留在单一量变与质变的数学认识水平上,是无法展示生命整体中多量变与多质变构成的整体结构关系。西方数学的量值线性观念,则束缚了多变量迭代产生的整体变量关系的持续认知。 而变量与变量的组合研究,变量与变量组合后产生的更高一个层次的变量之间的组合,才是人体生命多变量一体化研究的数学形式。 所以,中医学是在中国古数学数理基础上产生的具体适用学科。而西医学则是在西方数学的线性量值数学思维模式下的公理基础上产生的具体适用科学。从两个学科的基础理论根基来看,中医学产生于属性数理,西医产生于量值公理。 大自然客观存在的属性极其简单,除了阴性、阳性,别无它性。而人类绝对理念产生的抽象数字的量值极其繁杂,不可胜数。量名之多,量名之异,无穷无尽。且一量一理,一名一式,没有量名,数值就根本无法计算。唯有可确定的量名之理式,则可以用公式计算;而不同的量名之间,则互不通融。如,温度量值与血液中的量值,量名不同,互不通融,无法直接计算。 属性认知,虽形简而意奥,文浅而理深。没有全方位的数理认知,很难驾驭。 量值认知,虽式简而理繁,名多而用寡。只要确定公理产生的条件,符合定义条件的量值则可以轻松运用公式计算。而对于属性问题以及超出定义条件范围之外的量值问题,则公式不可通用。 所以,中医学发展的方向是研究生命属性结构运动、变化的生命数理;西医学发展的方向是挖掘产生疾病的量值标准条件,以期发现定性和定量标准,创建诊断标准。

中国医药,既云渊源于道家,而道家又以精微博大著称,其学术自当别自高明,奈何近世以来,一遇西洋医药输入,举国之人,几视其为陈腐朽败不经之学,将欲尽弃而勿论之耶?吾甚疑之,故喜涉猎其中,探寻其迹,乃知古之习医者,必以《内》《难》二经为初基,再次而研习《伤寒》《金匮》《本草》《脉诀》,然后博通群籍,融会诸学,方可以言医。至若粗知《本草》,略记药性,读汤头脉诀或专于科方针砭者,即骤自行医,实为医家之左道,人群之危人也。晚近有研求金元四大家之学,或探《医宗金鉴》之集,已可称为此中巨擎,既谓五运六气之说,徒有名言,概无实义,观摩止此,其他何足论哉。 夫《内》《难》之旨,先须详知人身气化之本,经脉血气与天地阴阳盈虚消长之理,然后效法以养生,应用以医世。至若五行六运之说,辄取《周易》八卦之理则,智者知气为人生物理学术之最高原则,浅者反视为一派胡言乱统而已。 人生天地之间,生活起居,不离地域,日月运行,寒暑迁改,皆与人有俯仰往来密切之影响,穷探此自然规律之来源,则须以本系星球中心之太阳为准则,古称五行以日元为主,即此意也。而所谓“五行”者,谓太阳辐射能之及于地球,互为吸引排荡而生变化,其间并感受其他四大行星互相放射之作用,地球上生物与人,即受行星间各种辐射能而生存,复皆藉地气之中和而受其变化之妙用。行者,即为旋转运行不息之意,强名谓金木水火土,亦为代表显示其现象之名辞,并非谓金即金铁,木即林木也,如食古不化,死守成文,则剑过已远,刻舟何用。至于九宫八卦,六壬推步,乃效法天地生物演变之一种固定法则,以卦显其演变之现象,以宫定其变迁之部位,六壬记其次序,推步述其过程,详知四时寒暑代谢之间,生物之成坏有序,昼夜明暗之际,精神之衰旺不同,例如七日来复,为天地气化同人身气血盈亏之规律,春生冬藏,为热胀冷缩心身互用之情形,良知疾病之由来,非但为外界传染,与饮食起居之所致,即太阳系内各星球之影响人类生存者,随时间空间而互变,更有大且甚者。医药所以为养生,养之医之而不穷究其本元在此,徒为术耳,未足以言学也。其中的“既谓五运六气之说,徒有名言,概无实义,观摩止此,其他何足论哉。”、“至若五行六运之说,辄取《周易》八卦之理则,智者知气为人生物理学术之最高原则,浅者反视为一派胡言乱统而已。”、“良知疾病之由来,非但为外界传染,与饮食起居之所致,即太阳系内各星球之影响人类生存者,随时间空间而互变,更有大且甚者。”不就说明五运六气的存在和对人的生活有时是至关重要的吗?

总的来说是要保持阴阳的相对平衡,顺应天地自然的变化,做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恬淡虚无而精神内守。

中医养生理论的核心和中医对健康的认识

我们常说的健康其实指的是人在体格、精神、社会上的一种安逸状态。在中医看来,健康是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能够有效的依靠人体的各个器官发挥应有的作用。

中医对疾病的认识,与健康具有相对性。但是,它与西医定义的病并不是一个概念。西医定义的病是一个具体的物质变化过程,有具体的物质变化或者量值变化作为标准。而中医的疾病则是一种属性现象,并不具有物质变化的过程标准与量质标准的存在。 西医学是在研究构成人体生命物质的量变与质变之间静态的唯一对应的数学关系;中医学是研究生命整体中多量变与多质变一体化形成的新变量与新变量之间的数学关系。 所以,中医学中所展示的属性数理,是西医学构成人体生命物质的量与质之间静态的数学关系研究形式的更高一个层次的变量研究。 研究生命科学与医学,仅仅停留在单一量变与质变的数学认识水平上,是无法展示生命整体中多量变与多质变构成的整体结构关系。西方数学的量值线性观念,则束缚了多变量迭代产生的整体变量关系的持续认知。 而变量与变量的组合研究,变量与变量组合后产生的更高一个层次的变量之间的组合,才是人体生命多变量一体化研究的数学形式。 所以,中医学是在中国古数学数理基础上产生的具体适用学科。而西医学则是在西方数学的线性量值数学思维模式下的公理基础上产生的具体适用科学。从两个学科的基础理论根基来看,中医学产生于属性数理,西医产生于量值公理。 大自然客观存在的属性极其简单,除了阴性、阳性,别无它性。而人类绝对理念产生的抽象数字的量值极其繁杂,不可胜数。量名之多,量名之异,无穷无尽。且一量一理,一名一式,没有量名,数值就根本无法计算。唯有可确定的量名之理式,则可以用公式计算;而不同的量名之间,则互不通融。如,温度量值与血液中的量值,量名不同,互不通融,无法直接计算。 属性认知,虽形简而意奥,文浅而理深。没有全方位的数理认知,很难驾驭。 量值认知,虽式简而理繁,名多而用寡。只要确定公理产生的条件,符合定义条件的量值则可以轻松运用公式计算。而对于属性问题以及超出定义条件范围之外的量值问题,则公式不可通用。 所以,中医学发展的方向是研究生命属性结构运动、变化的生命数理;西医学发展的方向是挖掘产生疾病的量值标准条件,以期发现定性和定量标准,创建诊断标准。

你觉得自己健康吗?现代人这样定义的,学习中医15130314645

中医认为,健康的人应该符合以下5个标准:双目有神目光炯炯有神,无呆滞之感,说明精充、气足、神旺,脏腑功能良好。《黄帝内经》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意思是眼睛为脏腑精气的汇聚之所。《黄帝内经》还有“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一说。古人将眼睛的不同部位分属五脏,整个眼窝是精气的表现,其中肾表现在瞳孔,肝表现在黑眼球,心表现在眼睛的血络上,肺表现在白眼球,脾约束整个眼睑。由此可见,眼睛的状况跟五脏六腑的精气息息相关。脸色红润面色红黄隐隐,明润含蓄。古人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因此面色是气血盛衰的“晴雨表”。脏腑功能良好,气血充足则脸色红润,气血亏虚则面容没有光泽。声音洪亮肺主气,肺气足,则声音洪亮;肺气虚,则声音低弱无力,故声音的高低取决于肺气充足与否。呼吸匀畅《难经》指出:“呼出心与肺,吸入肝与肾”,可见呼吸与人的心、肺、肝、肾关系极为密切。只有呼吸不急不缓、从容不迫,才能证明脏腑功能的良好。牙齿坚固口腔卫生,基本上没有龋齿和其他口腔疾病。中医认为,“肾主骨”,“齿为骨之余”,牙齿是骨的一部分,与骨同源,所以牙齿也依赖肾中精气来充养。肾精充足,则牙齿坚固、齐全;精髓不足,则牙齿松动,甚至脱落。

中医养生理论的核心和中医对健康的理解和看法

中医的基本观念:整体观念与辩证论治,研究方法上与五行:金木水火土结合,与阴阳邪正相关,通过精,气,血,津液的化生与输布正常达到使身体各脏腑协调发展从而保持健康。在养生上,可以体现在药膳食疗,针灸推拿,气功瑜伽的运用是身体气机调畅,脏腑得以营养保持良好功能,从而使身心健康舒畅。

中医对疾病的认识,与健康具有相对性。但是,它与西医定义的病并不是一个概念。西医定义的病是一个具体的物质变化过程,有具体的物质变化或者量值变化作为标准。而中医的疾病则是一种属性现象,并不具有物质变化的过程标准与量质标准的存在。 西医学是在研究构成人体生命物质的量变与质变之间静态的唯一对应的数学关系;中医学是研究生命整体中多量变与多质变一体化形成的新变量与新变量之间的数学关系。 所以,中医学中所展示的属性数理,是西医学构成人体生命物质的量与质之间静态的数学关系研究形式的更高一个层次的变量研究。 研究生命科学与医学,仅仅停留在单一量变与质变的数学认识水平上,是无法展示生命整体中多量变与多质变构成的整体结构关系。西方数学的量值线性观念,则束缚了多变量迭代产生的整体变量关系的持续认知。 而变量与变量的组合研究,变量与变量组合后产生的更高一个层次的变量之间的组合,才是人体生命多变量一体化研究的数学形式。 所以,中医学是在中国古数学数理基础上产生的具体适用学科。而西医学则是在西方数学的线性量值数学思维模式下的公理基础上产生的具体适用科学。从两个学科的基础理论根基来看,中医学产生于属性数理,西医产生于量值公理。 大自然客观存在的属性极其简单,除了阴性、阳性,别无它性。而人类绝对理念产生的抽象数字的量值极其繁杂,不可胜数。量名之多,量名之异,无穷无尽。且一量一理,一名一式,没有量名,数值就根本无法计算。唯有可确定的量名之理式,则可以用公式计算;而不同的量名之间,则互不通融。如,温度量值与血液中的量值,量名不同,互不通融,无法直接计算。 属性认知,虽形简而意奥,文浅而理深。没有全方位的数理认知,很难驾驭。 量值认知,虽式简而理繁,名多而用寡。只要确定公理产生的条件,符合定义条件的量值则可以轻松运用公式计算。而对于属性问题以及超出定义条件范围之外的量值问题,则公式不可通用。 所以,中医学发展的方向是研究生命属性结构运动、变化的生命数理;西医学发展的方向是挖掘产生疾病的量值标准条件,以期发现定性和定量标准,创建诊断标准。

中国医药,既云渊源于道家,而道家又以精微博大著称,其学术自当别自高明,奈何近世以来,一遇西洋医药输入,举国之人,几视其为陈腐朽败不经之学,将欲尽弃而勿论之耶?吾甚疑之,故喜涉猎其中,探寻其迹,乃知古之习医者,必以《内》《难》二经为初基,再次而研习《伤寒》《金匮》《本草》《脉诀》,然后博通群籍,融会诸学,方可以言医。至若粗知《本草》,略记药性,读汤头脉诀或专于科方针砭者,即骤自行医,实为医家之左道,人群之危人也。晚近有研求金元四大家之学,或探《医宗金鉴》之集,已可称为此中巨擎,既谓五运六气之说,徒有名言,概无实义,观摩止此,其他何足论哉。 夫《内》《难》之旨,先须详知人身气化之本,经脉血气与天地阴阳盈虚消长之理,然后效法以养生,应用以医世。至若五行六运之说,辄取《周易》八卦之理则,智者知气为人生物理学术之最高原则,浅者反视为一派胡言乱统而已。 人生天地之间,生活起居,不离地域,日月运行,寒暑迁改,皆与人有俯仰往来密切之影响,穷探此自然规律之来源,则须以本系星球中心之太阳为准则,古称五行以日元为主,即此意也。而所谓“五行”者,谓太阳辐射能之及于地球,互为吸引排荡而生变化,其间并感受其他四大行星互相放射之作用,地球上生物与人,即受行星间各种辐射能而生存,复皆藉地气之中和而受其变化之妙用。行者,即为旋转运行不息之意,强名谓金木水火土,亦为代表显示其现象之名辞,并非谓金即金铁,木即林木也,如食古不化,死守成文,则剑过已远,刻舟何用。至于九宫八卦,六壬推步,乃效法天地生物演变之一种固定法则,以卦显其演变之现象,以宫定其变迁之部位,六壬记其次序,推步述其过程,详知四时寒暑代谢之间,生物之成坏有序,昼夜明暗之际,精神之衰旺不同,例如七日来复,为天地气化同人身气血盈亏之规律,春生冬藏,为热胀冷缩心身互用之情形,良知疾病之由来,非但为外界传染,与饮食起居之所致,即太阳系内各星球之影响人类生存者,随时间空间而互变,更有大且甚者。医药所以为养生,养之医之而不穷究其本元在此,徒为术耳,未足以言学也。其中的“既谓五运六气之说,徒有名言,概无实义,观摩止此,其他何足论哉。”、“至若五行六运之说,辄取《周易》八卦之理则,智者知气为人生物理学术之最高原则,浅者反视为一派胡言乱统而已。”、“良知疾病之由来,非但为外界传染,与饮食起居之所致,即太阳系内各星球之影响人类生存者,随时间空间而互变,更有大且甚者。”不就说明五运六气的存在和对人的生活有时是至关重要的吗?

讲究天人合一,顺应自然,

中医养生理论的核心和中医对健康的认识是什么

中国医药,既云渊源于道家,而道家又以精微博大著称,其学术自当别自高明,奈何近世以来,一遇西洋医药输入,举国之人,几视其为陈腐朽败不经之学,将欲尽弃而勿论之耶?吾甚疑之,故喜涉猎其中,探寻其迹,乃知古之习医者,必以《内》《难》二经为初基,再次而研习《伤寒》《金匮》《本草》《脉诀》,然后博通群籍,融会诸学,方可以言医。至若粗知《本草》,略记药性,读汤头脉诀或专于科方针砭者,即骤自行医,实为医家之左道,人群之危人也。晚近有研求金元四大家之学,或探《医宗金鉴》之集,已可称为此中巨擎,既谓五运六气之说,徒有名言,概无实义,观摩止此,其他何足论哉。 夫《内》《难》之旨,先须详知人身气化之本,经脉血气与天地阴阳盈虚消长之理,然后效法以养生,应用以医世。至若五行六运之说,辄取《周易》八卦之理则,智者知气为人生物理学术之最高原则,浅者反视为一派胡言乱统而已。 人生天地之间,生活起居,不离地域,日月运行,寒暑迁改,皆与人有俯仰往来密切之影响,穷探此自然规律之来源,则须以本系星球中心之太阳为准则,古称五行以日元为主,即此意也。而所谓“五行”者,谓太阳辐射能之及于地球,互为吸引排荡而生变化,其间并感受其他四大行星互相放射之作用,地球上生物与人,即受行星间各种辐射能而生存,复皆藉地气之中和而受其变化之妙用。行者,即为旋转运行不息之意,强名谓金木水火土,亦为代表显示其现象之名辞,并非谓金即金铁,木即林木也,如食古不化,死守成文,则剑过已远,刻舟何用。至于九宫八卦,六壬推步,乃效法天地生物演变之一种固定法则,以卦显其演变之现象,以宫定其变迁之部位,六壬记其次序,推步述其过程,详知四时寒暑代谢之间,生物之成坏有序,昼夜明暗之际,精神之衰旺不同,例如七日来复,为天地气化同人身气血盈亏之规律,春生冬藏,为热胀冷缩心身互用之情形,良知疾病之由来,非但为外界传染,与饮食起居之所致,即太阳系内各星球之影响人类生存者,随时间空间而互变,更有大且甚者。医药所以为养生,养之医之而不穷究其本元在此,徒为术耳,未足以言学也。其中的“既谓五运六气之说,徒有名言,概无实义,观摩止此,其他何足论哉。”、“至若五行六运之说,辄取《周易》八卦之理则,智者知气为人生物理学术之最高原则,浅者反视为一派胡言乱统而已。”、“良知疾病之由来,非但为外界传染,与饮食起居之所致,即太阳系内各星球之影响人类生存者,随时间空间而互变,更有大且甚者。”不就说明五运六气的存在和对人的生活有时是至关重要的吗?

中医学对人健康的认识是紧紧围绕人的常态来判断的。吃睡拉正常,心情怡乐,没有什么不舒服的感觉。与天地规律和合,则人无病。偏离了则不和,不和即病。标准不是固定的,比如动静:小孩比老人多动是才是正常。小孩动是常态,老人多静,静是常态。小孩多静,不愿与人玩,常独自发呆就不正常了。老人常一个人坐着坐着就睡着了,这是正常。人的一生,有如四季,草木之荣枯。

第一, 食勿过饱,七八分饱。这很实用,大家按照这个去做就可以保证健康身体。千万不能吃太饱,吃饱了就已经伤身体了,吃撑了可以说是要命了。吃再怎么好也没有用,全部变成了垃圾废物,阻滞你的经脉,破坏你的器官形成,所以食勿过饱。  第二, 宜吃清淡容易消化的食物。尤其身体差的一定要这么做。为什么清淡的食物容易消化呢?它不伤脾胃,中医讲脾胃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我们中医养生主要就是围绕脾胃,保护脾胃这后天之本,后天之本保护得越好,身体越好,寿命也越长。

从中医的观点所看到的人体,是一个充满智慧的机体,长期以来,我们一直低估了人体的智慧,高估了我们自已的知识。经常在没有弄清楚人体在做什么,就判定了它的无能,随即我们用一知半解的知识冒然的进行干预,今日的许多疾病根本就是这些不当的干预行为所造成的后果。我们也介绍了中医最新的医学研究,这些研究的成果将逐渐使中医的理论显现出科学的面貌,原来我们祖先的遗产并不是不科学,只是过去我们的科技能力无法证实而已。我们坚信随着这些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有机会开创出基因研究以外,解决众多慢性病的一条更有机会的新路。人体内建的诊断维修系统,并不仅仅是西医所说狭义的免疫能力,而是包含自我诊断、人体资源管理、自我修复及再生的完整医疗体系,这些系统工作的最基本条件就是必需具备足够的血气能量。既然人体内建了自己的医疗体系,当我们生病时,应该先考虑让体内的系统正常工作,而不是从外界直接介入调整,我们必需认知人体这些机能的存在,并能判别人体正在进行那一种应变措施,以及它需要我们提供的是什么样的协助。对于疾病的症状,应该从狭义的不舒服疾病症状扩大到那些没有感觉的人体特征。并且对于不舒服的疾病症状所寻求的也不应该是直接消除这些症状,而是透过这些症状找出疾病的真正原因,彻底消除疾病的原因才是治疗的真正目的。

  • 索引序列
  • 中医养生理论的核心和中医对健康的认识和理解
  • 中医养生理论的核心和中医对健康的理解和认识
  • 中医养生理论的核心和中医对健康的认识
  • 中医养生理论的核心和中医对健康的理解和看法
  • 中医养生理论的核心和中医对健康的认识是什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