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中国瓢蜡蝉科(半翅目:蜡蝉总科)昆虫的地理分布格局

更新时间:2009-03-28

瓢蜡蝉隶属于半翅目 Hemiptera,蜡蝉总科Fulgoromorpha,瓢蜡蝉科Issidae,是一类中小型昆虫,有些种类外形酷似瓢虫,世界性分布。瓢蜡蝉擅跳跃,飞行能力差,迁移能力较弱,是生物地理学研究的良好材料。根据FLOW网站对广义的瓢蜡蝉种类的统计(截至 2016年),全球共包括 1191个分类单元[1]。由于瓢蜡蝉科分类体系目前尚存在争议,系统发育研究的结果不支持瓢蜡蝉科的单系性[2-3]。例如:多数学者建议把短翅瓢蜡蝉提升为科级阶元[4],一些族、属的归属亦存在变动[5],一些新属、种仍不断被发现报道。因此,今后一定的时间内瓢蜡蝉科物种数量还将处于变动之中。Fennah(1956)系统研究了我国南部的蜡蝉总科区系,随后周尧(1985)、詹美玲(1994)、王应伦(2002;2009; 2011)、梁爱萍(2005; 2006)、陈祥盛(2008;2009; 2010; 2014)、车艳丽(2003a; 2003b; 2005;2006a; 2006b; 2009; 2012)等相继开展了中国瓢蜡蝉的研究工作[6-24],当前研究主要集中在瓢蜡蝉区系分类方面,包括新分类单元的发现和厘定,部分属种的分子系统学研究也有开展[25]。相对而言,有关我国瓢蜡蝉生物地理学方面的研究报道较少。

2015年1月—2016年2月,项目组成员对宁德市蕉城区水利进行了为期半年的实地调研,走访了相关水利部门,企事业单位以及分管的政府部门,咨询了福建省高校水利部门专家学者,以及宁德市水利部门总工程师等专业人员,结合国内外水利风景区规划案例,通过实地调研数据,合团体之力完成了 “宁德市蕉城区水利风景区发展总体规划”课题。借实地调研和规划撰写契机,梳理了以宁德市蕉城区水利风景区为例的水利风景区旅游解说系统构建建议,以期丰富其理论研究基础,同时指导实践。

根据Gnezdilov(2014)的分类体系[26],我们系统整理了有关我国瓢蜡蝉研究的国内外文献资料以及我们多年来的野外标本采集记录,统计了我国已知的瓢蜡蝉科3族42属176种的地理分布信息。由于部分标本采集信息仅记录到省(自治区、直辖市)一级,因此我们以省(自治区、直辖市)级行政单位为对象,根据瓢蜡蝉分布信息的有无,进行二态编码,通过系统聚类分析来阐明我国瓢蜡蝉的地理分布格局及其关系,以期为我国动物地理学研究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瓢蜡蝉物种分布信息的采集

主要引自 FLOW 网站和国内外的相关文献记载以及作者多年来的野外采集记录。通过系统整理国内外关于我国瓢蜡蝉研究的图书、文献、网站等信息,结合我们多年来野外调查的采集记录,共整理出我国瓢蜡蝉科3族42属176种的地理分布信息(具体数据正在发表中)。瓢蜡蝉昆虫目前在我国26个地理行政区有分布报道,从北向南依次为:辽宁、内蒙古、甘肃、宁夏、青海、陕西、陕西、北京、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湖北、四川、湖南、江西、福建、台湾、云南、贵州、广东、广西、香港、海南。

1.2 二态数据编码与聚类分析

以我国具有瓢蜡蝉分布的 26个行政地理区为对象,在IBM SPSS Statistics 20.0软件中进行系统聚类分析,根据瓢蜡蝉属级阶元在各地理区中分布的有无,进行二态编码,即某属级阶元在某行政区有分布的编码为“1”,无分布的编码为“0”,聚类方法选择组间连接聚类(Between-groups linkage),以二分类Jaccard系数为度量标准进行系统聚类(Hierarchical cluster),统计量选择相似性矩阵构建聚类树。

1.3 地理分布图的绘制

基于瓢蜡蝉科属级阶元在我国行政地理区中分布的二元数据,我们通过Jaccard相似系数(表1和表2),构建了26个行政地理分布区的聚类树(图1)。聚类结果表明:26个瓢蜡蝉地理分布区明显聚为4支,即(江苏+北京+河南+辽宁+山西+山东)聚为一支(为便于陈述,以下简称华北支),(湖北+四川+广西+云南+海南+贵州+湖南+广东+福建+浙江+安徽+江西+香港+台湾)聚为一大支(以下简称南部支),陕西单独一支(陕西支),(青海+内蒙+新疆+甘肃+宁夏)聚为一支(以下简称蒙新支)。其中南部支包含地理分布区最多,自西向东又可分为三个小支系:(湖北+四川+广西+云南+海南+贵州)为一支,(湖南+广东+福建+浙江+安徽+江西+香港)为一支,台湾独立一支。把聚类分支结果以不同颜色标在地图中(图2),可以清晰反映出我国瓢蜡蝉科昆虫的地理分布格局呈现4个分布区系,即蒙新区系、陕西区系、华北区系和南部区系。

地方性与裁量性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社会救助的权利意味,使得社会救助的给予成为行政机关可以自由选择的事项,是否对社会救助权进行司法保护便成了社会救助权最终能否得以成立的关键因素之一。西方国家的经验提示我们,社会救助权的司法保护往往受到经济发展的影响,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救助权的保障限度也不断升级,以至于在行政诉讼中出现了先予执行、给付诉讼、规范性文件附带审查、公益诉讼等配套制度[14]28,相较而言,我国行政诉讼中的社会救助权保护依旧在萌芽阶段,一些制度已在规范层面呈现,但其作用有待进一步实践证明。

2 结果与分析

中国瓢蜡蝉地理分布格局图在ArcGis10.1软件中绘制。

  

图1 中国瓢蜡蝉26地理分布区聚类图Fig. 1 The dendrogram of 26 geographical regions in China based on distribution of 42 genera of Issidae

  

图2 中国瓢蜡蝉地理分布格局图Fig.2 The map of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Issidae in China

3 讨论

从聚类图上也可以看出华北支与南部支首先聚在一起,然后再与陕西支和蒙新支聚在一起。这表明华北支与南部支在瓢蜡蝉属级阶元组成上相似性更高,也说明两者在历史上可能存在物种交流。这可能是由于我国古北界和东洋界在东部的分界线并不存在明显的天然屏障,加之地质历史时期曾是动物分布变迁中的避难所,故而形成东洋、古北界两大区系的过渡,两界物种在此处时有交流。另外,聚类分析结果显示陕西区系的瓢蜡蝉组成较为特别,这可能与陕西地区特有的地理环境有关,尤其是秦岭地区一直被认为是我国古北界与东洋界的分界线,该区域的昆虫分布较为特别,是两大地理分界种类进行交汇之处。

我国地域辽阔,南北横跨两大动物地理区界;整体地形西部高东部低,气候西北寒冷干旱,东南温暖湿润,且受季风影响显著。由此形成了复杂多样的生境,可为各种不同生物提供潜在的适宜栖息环境。以陆栖脊椎动物为准,可以把我国动物地理分布区划分为七个地理分布区,即古北界四个区:东北区、华北区、蒙新区、青藏区;东洋界三个区:西南区、华南区、华中区[27]。我国瓢蜡蝉昆虫地理分布的聚类分析结果基本支持上诉地理分区的划分,即华北区系主要属华北区,蒙新区系主要属蒙新区,这两支加上陕西区系共同属于古北界,南部区系主要属于东洋界,其中广西、云南、海南、台湾基本属于华南区,而湖北、湖南、广东、福建、浙江、安徽、江西基本属于华中区范围。在南部区系中台湾较为特别,其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台湾岛与大陆长期的地理隔离造成的,另一个原因可能是大陆与我国台湾地区瓢蜡蝉区系研究的不平衡造成的。

我国瓢蜡蝉当前地理分布格局现状的形成可能是受地理环境和气候的影响。蒙新区系气候寒冷干燥为典型的古北界物种,由于秦岭等山脉的阻隔与东洋界区系存在明显差异。华北区系气候温暖湿润,地形地貌以平原为主。而我国长江以南区系气候温暖潮湿,是我国瓢蜡蝉主要的分布区。该区地形地貌较为复杂,自西向东海拔、地貌变化明显,西部除四川盆地外其余海拔较高,以高原山地为主,而东部地区以低海拔丘陵地形为主,而台湾为岛屿。这种地貌差异和地理阻隔可能是南部区系又分化为3个亚区比较重要的原因。

由于我国瓢蜡蝉区系研究起步较晚,仍有不少地区缺乏系统的调查和采集而缺少数据(图2中白色区域),并且不同地区研究也很不平衡。目前,除了台湾地区研究较为充分外,大多数地区仍缺乏系统研究。因此,本研究发现仅是基于对当前有限数据的初步分析,还有赖于未来进一步的数据积累。

目前桥吊装卸集装箱时桥吊的吊具和集装箱的对位主要通过人工来判断和操作,集卡司机只能凭人工经验停靠集卡,经常出现集卡和桥吊吊具之间装卸误差值较大,集卡司机不得不反复停靠集卡直到桥吊吊具能够进行装卸箱为止。这样依靠人工来判断的作业工艺存在作业精度不够高的弊端,同时集卡车辆的前后调整也浪费了时间,降低了集卡和桥吊的工作效率。此外,桥吊司机长期的“低头”作业,也给司机造成了职业安全危害。

 

表1 中国瓢蜡蝉属级阶元地理分布的二元数据表Table 1 The data table of two-state character of distribution of Issidae in China

  

注:1-42分别代表瓢蜡蝉不同属:1(Bardunia), 2(Brevicopius), 3(Celyphoma), 4(Choutagus), 5(Dentatissus), 6(Epyhemisphaerius), 7(Euhemisphaerius),8(Eusarim), 9(Eusudasina), 10(Flavina), 11(Fortunia), 12(Folifemurum), 13(Fusiissus), 14(Gelastyrella), 15(Gergithoides), 16(Gergithus), 17(Hemisphaerius),18(Kodaianella), 19(Macrodarumoides), 20(Macroduruma), 21(Mongoliana), 22(Narinosus), 23(Neodurium), 24(Neogergithoides), 25(Neohemisphaerius),26(Neokodaiana), 27(Neosarima), 28(Neotetricodes), 29(Paramongoliana), 30(Parasarima), 31(Paratetricodes), 32(Pseudochoutagus), 33(Rotundiforma),34(Sarima), 35(Sarimodes), 36(Sinesarima), 37(Symplanella), 38(Tetrica), 39(Tetricodes), 40(Tetricodissus), 41(Thabena), 42(Yangissus)

 

海新甘宁青广河辽山山安云州南疆肃夏海西南宁西东徽台福浙江香湖广湖四内陕江北南湾建江西港南东北川蒙西苏京1 1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2 0 1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3 0 0 1 1 1 1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 0 0 0 4 0 1 0 0 0 0 1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 0 0 5 1 0 0 0 0 0 0 1 1 1 1 1 1 0 0 1 0 0 0 0 1 1 0 0 1 1 6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7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8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9 0 0 0 0 0 0 1 0 0 0 0 0 1 1 0 0 0 0 1 0 0 1 0 0 0 0 10 1 1 0 0 0 0 1 0 0 0 0 0 1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表2 基于中国瓢蜡蝉42属的地理分布区Jaccard矩阵Table 2 The Jaccard matrix of geographical regions in China based on distribution of 42 genera of Issidae

  

注:1-26代表不同地理分布区:1(贵州)2(海南)3(新疆)4(甘肃)5(宁夏)6(青海)7(广西)8(河南)9(辽宁)10(山西)11(山东)12(安徽)13(云南)14(台湾)15(福建)16(浙江)17(江西)18(香港)19(湖南)20(广东)21(湖北)22(四川)23(内蒙古)24(陕西)25(江苏)26(北京)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1 1.00 2 .20 1.00 3 0.00 0.00 1.00 4 0.00 0.00 1.00 1.00 5 0.00 0.00 1.00 1.00 1.00 6 0.00 0.00 1.00 1.00 1.00 1.00 7 .39 .40 0.00 0.00 0.00 0.00 1.00 8 .06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1.00 9 .06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1.00 1.00 10 .06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50 .00 0.00 0.00 .29 .14 .14 .13 .13 .25 .39 .10 .17 .27 .25 .22 .25 .22 .40 1.00 23 0.00 0.00 1.00 1.00 1.00 1.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1.00 24 0.00 .08 0.00 0.00 0.00 0.00 .07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1.00 25 .06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1.00 1.00 .50 .50 .33 .06 0.00 0.00 .14 0.00 0.00 0.00 0.00 .14 .14 0.00 0.00 1.00 26 .06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1.00 1.00 .50 .50 .33 .06 0.00 0.00 .14 0.00 0.00 0.00 0.00 .14 .14 0.00 0.00 1.00 1.00

参考文献:

[1]Bourgoin T. FLOW (Fulgoromorpha Lists on The Web): a world knowledge base dedicated to Fulgoromorpha.[EB/OL]. http://flow.snv.jussieu. fr/.,2005-08-01

[2]Emelyanov A F. An attempt to construct a phylogenetic tree for planthoppers (Homoptera, Cicadina)[J]. Entomol.Rev., 1991, 70:24-28.

[3]Yeh W B, Yang C T, Hui, C F.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of the Tropiduchidae-group (Homoptera: Fulgoroidea) of planthoppers inferred through nucleotide sequences[J].Zoological Studies, 1998, 37:45-55.

[4]Gnezdilov V M. A new tribe of the family Issidae with comments on the family as a whole (Homoptera:Cicadina)[J]. Zoosyst. Rossica, 2003, 11:305-309.

[5]Gnezdilov V M. Revisionary notes on some tropical Issidae and Nogodinidae (Hemiptera: Fulgoroidea)[J].Acta Entomologica Musei Nationalis Pragae, 2009,49:75-92.

[6]Fennah R G. Fulgoroidea from Southern China[J]. Proc.Calif. Acad. Sci.,1956, 28:441-527.

[7]周尧,路进生,黄桔,等. 中国经济昆虫志,第36册,同翅目:蜡蝉总科[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 119-125.

[8]Chan M L, Yang C T. Issidae of Taiwan (Homoptera:Fulgoroidea)[M]. In. Taichung, Taiwan, 1994: 1-188.

[9]王应伦,周尧,袁锋. 中国新记录属——犀瓢蜡蝉属分类研究(同翅目:瓢蜡蝉科)[J].昆虫分类学报,2002, 24(2):93-97.

[10]张磊,王应伦. 中国露额瓢蜡蝉属的分类研究(半翅目:瓢蜡蝉科)[J]. 昆虫分类学报, 2009, 31(3):176-180.

[11]王满强,王应伦. 中国扁足瓢蜡蝉属订正及一新种记述(英文)[J].动物分类学报, 2011, 36(3):551-555.

[12]冉红凡,梁爱萍,江国妹. 扁足瓢蜡蝉属分类研究(半翅目,蜡蝉总科,瓢蜡蝉科)[J]. 动物分类学报,2005, 30(3):570-576.

[13]冉红凡,梁爱萍. 黄瓢蜡蝉属分类研究(半翅目,蜡蝉总科,瓢蜡蝉科)(英文)[J].动物分类学报,2006, 31(2):388-391.

[14]Zhang Z G, Chen X S. Two new species of the Oriental genus Neodurium Fennah (Hemiptera : Fulgoromorpha :Issidae) from Southwest China[J]. Zootaxa, 2008,1785:63-68.

[15]Zhang Z, Chen X. Review of the oriental Issidae genus Tericodes Fennah (Hemiptera: Fulgoroidea: Issidae) with the description of one new species[J]. Zootaxa,2009,2094,16-22.

[16]Zhang Z G, Chen X S. Two new genera of the tribe Parahiraciini (Hemiptera: Fulgoromorpha: Issidae) from China[J]. Zootaxa, 2010, 2411:44-52.

[17]陈祥盛,张争光,常志敏. 中国瓢蜡蝉和短翅蜡蝉[M].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 2014: 1-242.

[18]车艳丽,王应伦,周尧. 脊额瓢蜡蝉属分类研究(同翅目:蜡蝉总科:瓢蜡蝉科)[J].昆虫分类学报,2003a, 25(2):102-108.

[19]车艳丽,王应伦,周尧. 蒙瓢蜡蝉属 Mongoliana Distant的分类研究(同翅目:蜡蝉总科:瓢蜡蝉科)[J]. 昆虫分类学报, 2003b, 25(1):35-44.

[20]车艳丽,王应伦. 中国瓢蜡蝉科一新记录属New Record—Macrodaruma Fennah of Issidae (Hemiptera:Fulgoroidea) from China[J]. 昆虫分类学报,2005,27(1):17-18.

[21]车艳丽,张雅林,王应伦. 中国瓢蜡蝉科一新记录属—德里瓢蜡蝉属 New Record—Genus Delhina Distant of Issidae (Hemiptera: Fulgoroidea) from China[J]. 昆虫分类学报, 2006a, 28(2):149-150.

[22]车艳丽,张雅林,王应伦. 中国球瓢蜡蝉属二新种记述(半翅目,瓢蜡蝉科)(英文)[J]. 动物分类学报,2006b,31(1):160-164.

[23]张艺,车艳丽. 圆瓢蜡蝉属种名名录及中国二新种记述(半翅目: 瓢蜡蝉科: 球瓢蜡蝉亚科)(英文)[J]. 昆虫分类学报, 2009, 31(3):181-187.

[24]车艳丽,张雅林,王应伦. 帕萨瓢蜡蝉属综述及中国一新种记述(半翅目:蜡蝉总科: 瓢蜡蝉科)(英文)[J]. 昆虫分类学报, 2012, 34(3):533-537.

[25]张争光,陈祥盛. 中国瓢腊蝉科 Issidae(半翅目:蜡蝉总科)分类研究进展[J].井冈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 32(6):128-131.

[26]Gnezdilov V M. Modern classific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the family Issidae Spinola (Homoptea, Auchenorrhyncha,Fulgoroidea)[J]. Entomological Review,2014, 94(5):687-697.

[27]张荣祖. 中国动物地理[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1.

 
张争光,张梦博,徐镇超,邓德美,尤云菲
《井冈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年第0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