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日本真的“失去了二十年”吗?

更新时间:2009-03-28

一、引言

20世纪90年代初,在历经了战后40多年的经济恢复与高速增长时期后,日本盛极而衰,经济泡沫破裂,从此陷入了长期的低迷状态。直到90年代末,日本经济仍然处于泥沼中。因此,引发了社会各界关于日本“失去了十年”的争论。然而,新世纪前十年,日本经济仍无多大起色,“失去了二十年”的论断逐渐取代了“失去了十年”,成为社会的主流观点。随着研究的深入,少数学者对“失去了二十年”产生了质疑,提出了截然不同的观点。保罗·克鲁格曼认为关于日本经济低调的看法缺乏经济学依据[1]。中国学者张季风也指出日本“失去了二十年”是一个伪命题,只不过是日本寻求“闷声发大财”的契机的哀兵之策[2]。我国与日本是“亦敌亦友”、合作与竞争关系并存,因此,揭开日本“失去了二十年”的神秘面纱,厘清虚与实,有利于我国清醒地认识日本的经济形势,从而制定合理的对日政策,以维护我国的经济利益。

在地图编制中地图编制软件往往决定后期的地图出版流程,决定地图数字化生产过程中一系列问题的处理原则和方法。目前通用矢量图形软件主要有 CorleDraw、Illustrator、Freehand这 3种软件,这些软件系统稳定,图形表现形式完美,色彩丰富,支持用户定义符号、图层操作、矢量栅格叠加;另外,这些软件都可直接输出成印前系统接受的EPS格式,输出挂网胶片。因此在地图生产中使用非常普及。本文针对地图编制过程中所涉及的菜单、工具、软件功能等对Coreldraw和Illustrator这2种软件进行比较分析,便于生产实践中将各类软件的优点有机结合起来,有效提高地图编制工作效率。

二、追本溯源:日本“失去了二十年”的源由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受到重创的日本发愤图强,积极实行经济体制改革,以促进经济复苏。有效抑制了日本战后的通货膨胀,为日本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创造了有利条件的“道奇路线”;体现在政府、企业、银行紧密联合、强化企业的民族意识、危机意识和生存意识、维护本国市场和民族工业、遵循“生产第一,经济至上”的指导方针等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的“总战力”思想;突破了国内资源匮乏和市场狭小的限制、倒逼日本提高产品品质和附加值,有利于其开辟国际市场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贸易立国”战略;引导产业结构升级,以期最终实现集约化生产的技术引进和创新计划;为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技术支持和人才支撑的“教育强国”方针……等等,这些为日本的后续辉煌的四十余年奠定了制度和思想基调[3]。在这期间,日本充分利用后发优势,采取“追求一国繁荣主义”的独特的政府主导型的“日本模式”,促使日本经济重获新生,短期内便恢复到战前水平,此后迎来两轮高速增长阶段:第一轮从战后开始,止于1973年的石油危机,年均增长率都介于8%~10%之间,1974年经济增速小幅放缓后,第二轮高速增长接踵而至,此轮繁荣期从1975年延续到80年代末,虽然增速有所收窄,但是仍有可观的3%~7%。长期的经济景气使得国民投资和投机情绪狂热,由此带来日本土地和股票价格疯涨,土地价格在1985年12月到1990年12月短短的5年间上涨了84.2%,日均平均股价指数由1985年12月的13 113点飙升至1989年底的38 915.87点的历史极值,虚拟经济泡沫可见一斑[4]。此外,美国为了平抑日本经济繁荣、出口增加所引致的巨额贸易逆差,在1985年与日本、英国、法国、德国签订了《广场协议》,约定日元、英镑对美元升值。自此日元升值便一发不可收拾,日元兑美元汇率由1985年的254∶1上升到1988年的127∶1,在1994年之前,年均上升幅度仍然达到8%,升值幅度历史罕见,这也成为日本经济泡沫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5]。为了缓解所谓的“日元升值萧条”,日本采取了错误的宏观经济政策,从1986年1月到1987年2月,日本银行连续五次降息,利率从5%下降到2.5%,造成了资产价格的进一步上扬。基于刺激内需、减少储蓄、缩小经常项目顺差的目的,1988年,日本继续实行极度扩张的货币政策,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成为过剩流动性的“蓄水池”。1989年,日本感受到通货膨胀的压力,又仓促地实施反向的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大幅调高存贷款基准利率,针对房地产泡沫要求金融机构削减直至停止对房地产业的贷款。这些政策的集合挑破了经济泡沫[6]。宏观经济政策的反复无常及传统政府干预型经济发展模式无法适应国际经济新环境的制度缺陷,加之受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和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等“天灾人祸”的影响,日本经济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失去了往日的色彩,陷入了长达二十年的“衰退”梦魇。经济增长低迷、国际地位相对下降、财政状况不断恶化、通货紧缩遥遥无期、区域贫富差距悬殊、人口老龄化严重等等成为这二十年的主要特征。因此,社会各界普遍产生了日本“失去了二十年”的看法,而这一论断也影响着其它国家对日本的政策举措。 但是,日本真的“失去了二十年”吗?

三、理性思辨:日本“失去了二十年”的认识偏差

日本泡沫经济崩溃后,经济发展陷入了萎靡不振的境遇,社会状况也未见好转,这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第一,经济增长低迷。从1992年到2015年这24年间,日本的实际GDP平均增长率仅为0.913%,且几乎每年经济增长率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第二,通货紧缩逐步加剧。泡沫破裂之前,日本的CPI增长率始终为正,在1989年—1991年甚至年均达到3%。但是萧条期的CPI增长率全面下滑,大多年份处于零线以下,通货紧缩压力强劲。第三,失业率居高不下。在1991年之前,日本失业率大体上在2%~3%之间徘徊,而此后这一比例逐年扩大,多数年份处于4%~5%之间,甚至在2002年达到5.4%。第四,内部需求不足。1992年以后,国内总需求增长率急剧下降,在1997年甚至为负值,此后的14年内的年均增长率仅为0.39%,内需对GDP的贡献逐年下降。第五,出口形势严峻。日本的外贸出口受国际影响很大,1992年以来大体上呈现放缓趋势,年均增长率仅2.3%,尤其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金融危机后更是深受打击,国际贸易顺差逐渐收窄。第六,工业生产与效益下降。萧条期间,日本工业生产呈现下滑态势,其中在2001年同比下滑了12.7%。企业经营状况也令人堪忧,在2001年第二季度的制造业盈利一度下降了21.2%,此外,入选世界五百强的企业数量也在收缩。与其同时,日本在这二十年中也出现了贫富差距扩大、人口老龄化严重等社会问题。因此,基于以上经济和社会形势,加之日本官方、媒体和学者等大肆渲染悲观氛围,社会各界逐渐作出日本“失去了二十年”的主观判断[7]。而事实上,笔者认为,日本的实际状况比我们想象得要好得多,如今它仍然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关于日本“失去了二十年”的论断纯粹是一个谬误。

(一)日本“失去了二十年”是经济改革之阵痛

虽然,日本经济泡沫破裂后的二十年内出现了经济增长低迷、国际地位相对下降、财政状况不断恶化、通货紧缩遥遥无期、区域贫富差距悬殊、人口老龄化严重等等经济与社会发展问题,但是,这些只是战后日本经济飞跃式发展中累积的矛盾的集中爆发,是其主动推行经济体制改革,实现经济转型、动力转换的“阵痛期”和“代偿期”的代价。

在社会公平方面,基尼系数是当前衡量一国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最佳指标。数据显示,德国和日本的基尼系数虽然近几年有所抬头,但总体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在2016年德国基尼系数为29%,而日本为33%,表明德国贫富差距状况要稍好于日本。从社会福利和保障来看,日本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经实现养老和医疗保险的社会全覆盖,同时在医疗、卫生、教育等社会公共服务层面也趋于均等化。德国早在19世纪末就以立法形式确立了以社会保险为核心的现代社会保障制度。至今已经逐步完善并形成了以德国联邦养老保险机构、德国养老金保障互助协会、德国平等福利联合会等为主体的多领域、广覆盖的社会保障框架体系[13]。可见两国社会保障体系都相当完善,社会福利也很优越。

但是,制度是具有内生性的,它是特定的时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综合决定的,并随着国内及国际环境的变化而变化。随着日本后发优势的丧失和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深入推进,传统的政府主导型的“日本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经济新形势的要求,以自由市场经济为特征、反对政府干预的新自由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势在必行。从20世纪80年代中曾根首相揭开改革的序幕起,历经桥本首相的“六大改革”和小泉纯一郎的“小泉改革”,日本新自由主义思想逐渐融入经济体系中。但是,由于指导理论的缺陷和与改革实践的不对称,此次改革成效微弱,并且还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综上所述,“失去了二十年”源于日本的新自由主义改革,是推动经济转型所付出的必要代价。此外,日本是一个忧患意识很强且谦虚低调的国家,整个国家自上而下都不喜欢张扬。因此,在政治家、学者以及媒体界有意的安排与鼓吹下,夸大了日本经济的不景气程度,使得国内外都普遍误认为日本真的“失去了二十年”[2]

(二)日本“失去了二十年”是经济周期规律使然

繁荣、衰退、萧条、复苏是宏观经济必然经历的四个阶段,这与老子《道德经》中“日中则移,月盈即亏;物极必反,盛极而衰”的内涵相契合。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至今还没有哪个国家能跳脱经济周期这一规律的约束。

1929年—1933年,起源于美国的经济大危机几乎席卷整个世界,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遭遇的规模最大、历时最长、影响最深远的经济危机。其中,发源国美国的经济所受到的影响最大。危机历时五年,危机期间,美国工业生产下降40.6%,企业倒闭近14万家,银行破产近1万家,失业率一度达到32%,美国出口几乎完全停止,危机导致美国工业生产倒退了27年。此外,危机还引发了政治危机、社会矛盾激化等社会问题[8]。此次危机的破坏性历史罕见,美国及其他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为了摆脱经济危机阴影,加强了对国际市场争夺,这成为二战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再看2008年美国由次级贷款引发的世界性金融危机。此次危机导致美国经济增长速度大幅放缓,虽在2010年—2012年间稍有起色,但从2013年开始又连续走低,危机前较高速度的增长一去不复返。就业情况恶化,失业率居高不下,虽然近年有所缓解,但至今仍未达到危机前的就业水平。市场需求走弱,通货膨胀率大体呈下降趋势。出口形势严峻,在危机全面爆发的2008年,美国外贸出口迅速下降,此后五年稍有拉伸,但近三年又呈现颓势(见表1)。

通过革兰氏染色共确定了45株初筛目的菌株,我们对其进行进一步筛选,即复筛。复筛主要分3部分:(1)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MRS培养基中主要有机酸的定性,来初步判断是否是乳酸菌;(2)耐受性验证,要求菌株具有较高的耐受性;(3)45株菌模拟降酸试验,评判标准为该菌株只分解苹果酸、不分解酒石酸,且不产生或微量产生(≤0.6 g/L)醋酸。

 

表1 美国次贷危机前后主要经济指标

  

注:a. 失业率、GDP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来源于https://www.bea.gov/national/;b. 出口增长率数据来源于https://fred.stlouisfed.org/search?st=Export。

 

年份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失业率 4.6% 4.6% 5.8% 9.3% 9.6% 9.0% 8.1% 7.4% 6.2% 5.5% 4.9%GDP增长率 5.8% 4.5% 1.7% -2.1% 3.7% 3.8% 4.6% 3.4% 2.4% 2.4% 1.6%通货膨胀率 3.2% 2.8% 3.8% -0.4% 1.6% 1.7% 2.8% 1.5% 2.0% 1.7% 1.9%出口增长率 9.3% 5.7% -8.8% 11.9% 6.9% 3.4% 3.5% 4.3% 0.4% -0.3% -3.2%

1929年—年1933年经济危机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只是经济危机史上较为典型的案例之一。此外,始于1973年持续了十年的资本主义“滞胀”、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2010年欧债危机等等都给危机始发国造成了深远的影响,甚至有的国家在多年以后的今天仍然萎靡不振(如泰国)。这些危机与日本经济泡沫具有很多相似之处,如危机发生前,市场情绪高涨,股市投机狂热;政府和金融机构娇宠放任;经济危机导致政治危机、社会动荡;危机覆盖面广,影响深远等等。客观而言,历史上的历次大危机的始发国在危机中所受到的创伤和完全走出危机阴影所经历的时间丝毫不亚于日本泡沫经济崩溃给日本经济带来的影响。经济周期的枷锁捆绑了世界每一个经济单位,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总而言之,其它危机发生国尚未有“失去了十年”“失去了二十年”的说法,日本凭什么“鹤立鸡群”?

(三)日本“失去了二十年”是绿色发展道路之曲折

日本是较早产生绿色发展理念并付诸实践的国家,也是如今绿色经济发展比较成功的国家之一。早在二战期间,资源的匮乏迫使日本寻求资源的替代品和提倡能源资源的节约使用,这也是日本绿色经济的萌芽期。二战后到70年代,日本经济飞跃发展,经济总量跃升至世界第二,但是经济的景气背后付出的是环境污染、生态系统失衡的代价。对此,日本政府主动采取了措施,制定多项环境公害防治法案以解决污染问题。20世纪70年代中期,日本节省资源的经济模式逐渐形成,这为日本建立绿色经济奠定了基础。20世纪90年代至今是日本绿色经济“全面发展、多点开花”的腾飞期。生活废弃物和工业“三废”产生量的增加进一步引发了人们对环境污染问题的关注。1992年泡沫经济的破裂、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来袭以及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重击这“三步曲”更加触动日本对新经济模式的探索。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增加绿色需求,促进绿色技术革新,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良性互动是当时日本做出的重大选择。为此,日本在推动基础设施建设“绿色化”、促进国民生活消费“绿色化”、增进企业生产投资的“绿色化”、增强“绿色”技术研发、重视和调动地方政府和民间团体发展绿色经济、开展绿色发展国际合作等方面制定了相关政策,做出了诸多有益探索[9]

教学形式单一化是一个不仅仅存在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当中的教学问题,在其他阶段和其他科目的教学中也有出现过。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时总是喜欢按照模板教学,先让学生阅读课文,再自己讲解课文。这种教学模式虽然能节省课堂时间,但是却并没有在真正意义上提高课堂阅读效率,学生在这样的课堂里只能被动接受,无法通过自己思考理解来完成学习。

绿色经济是一种有别于传统的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模式的环境节约型、生态友好型的增长路径,它是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一个国家在绿色经济道路上先行一步,那么它就掌握了未来国际竞争的主动权。日本是绿色转型发展的先行者,目前已经取得了诸多成果。但是,绿色经济发展是一个漫长的阶段,前期需要做大量的探索和准备工作,需要转变滞后的发展理念、消除治理体制的羁绊、弥补治理机制的缺陷、提升薄弱的基础能力等。因此,在此阶段并不能产生实实在在的经济刺激作用,甚至可能在传统经济向绿色经济过渡转型期间会付出一定的代价。因此,与其说日本经历了一段“二十年”的灰暗岁月,不如说是其是在为绿色转型过渡积蓄动能,这是一次“惊险的跳跃”,虽然过程是曲折的,但是一旦转型成功,未来的日本将可能会释放出更大的能量。

四、现实雄辩:日本“失去了二十年”期间的经济亮色

诚然,以1992年经济泡沫破裂为起点,日本经济走势风云突变,一年比一年惨淡。但是,在进行横向历史数据和纵向国际间数据的比较之后会发现,日本的经济其实也存在不少亮点。

(一)纵向比较:日本“二十年”的风雨变迁

纵观经济泡沫破裂后的二十年,日本经济也并非始终处于下滑通道,其中也有出现1995年—1996年的“小阳春”、1999年—2000年的“IT景气”以及2002年到2008年长达六年的平均经济增长率为2%的较低水平的“没有实感的景气”等经济复苏迹象。甚至在2005年,日本已经解决了遗留的不良债权问题,使得日本的金融机构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损失相对较小。而2010年日本一度实现了3.4%的经济增长,此后几年也保持了经济正增长,经济状况开始企稳向好。

  

图1 日本绿色增长指标体系

 

注:资料来源于http://stats.oecd.org/。

自1992年以来,日本国内生产总值从38 528亿美元增长到2016年的49 399亿美元,曾经长期保持世界第二,虽然在2010年被中国超越,但是仍然稳居世界第三。人均GDP从31 013.7美元增至2016年的39 052美元,仍居世界前列。从资产总额来看,截至2016年,日本海外净资产高达349.1万亿日元,位居世界第一;个人金融资产总额为1 706万亿日元,居世界之首。从外汇储备来看,2006年之前,日本始终位于世界首位,但是中国后来居上,在2006年实现反超,而截至2016年12月日本外汇储备总量是12 330亿美元,仅次于中国,然而这一数据在1990年仅为695亿美元。2016年日本的失业率为3.1%,达到1992年以来的最低水平,远远低于大多数欧洲国家的失业率,同时自然环境和空气质量也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好的,因此,日本当前的人民生活水平较高。从技术水平而言,日本仍然处于世界产业价值链的前端,科技创新能力一流,从其拥有的本田、索尼、松下、日立、东芝、夏普等等一批世界知名高科技品牌就可窥知一二。

20多年来,日本已经在不断的改革与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三个推动日本未来经济发展的关键条件:一是生产成本的“量”的下降和效率水平的“质”的飞跃;二是企业的国际化步伐加快、跨国经营能力先进;三是永不停歇的技术创新和积累。日本已经从世界物价最高的国家转变为成本最低的国家之一。此外,产业的海外转移与扩散也使日本从世界出口基地向世界商务总部过渡。日本的人口红利早已丧失,其正在努力实现经济增长由劳动力、资本投入拉动向由人才和技术的积累推进的动力转换。

(二)横向比较:来自德国数据的佐证

第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向绿色经济增长转型。传统的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所带来的负的外部性正逐渐累积,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绿色发展模式已然被证明是解决当下发展困局的一剂良方。日本敏锐地抢占了绿色发展的先机,在这一道路上渐行渐远。因此,我国必须策马扬鞭、加快步伐,立足自身优势与缺陷,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借鉴其有益经验,积极培育绿色生产方式、绿色生活方式和绿色生态环境,以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从经济表现来看,2016年,德国国民生产总值为34 668亿美元,日本为49 399亿美元,而这一数据在1980年分别为8 207.6亿美元和10 400亿美元,在1992年分别为21 231亿美元和38 528亿美元,可见两国之间国民生产总值的差额呈现出先增长后收窄的倒“U”型特征,但是收窄的幅度不大,两国经济增长通道趋于平行。另外,2016年日本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38 917美元,位居世界第22位,德国为41 902美元,位于世界第19位。与1990年日本的24 576美元、德国的21 301美元相比,德国已经实现了超越,但是两国差别不大,人民生活水平相当

在就业状况方面,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失业率均值为4.1%,最高的2002年也仅为5.4%。与日本相比,德国的就业状况相当糟糕,1990年—2016年的年度失业率均值为9.8%,虽然近几年有向好趋势,但2016年仍然有6.8%。从资产角度来考虑,2016年,德国个人金融资产总额达到6.3万亿美元,远远低于日本的15.5万亿美元,人均金融资产也是日本遥遥领先。此外,日本在2016年海外净资产为2.82万亿美元,稳坐头把交椅,德国赶超我国,以1.62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二大债权国

最后,科技创新方面,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和德国的公民专利申请数量都呈现出先增后降的倒“U”型结构。其中,日本在2000年达到峰值384 201件,2015年虽然下滑为258 839件,但仍然位居世界第二。而德国同样在2000年达到最大值51 736件,2015年缩减至47 384件。显然,德国与日本在技术创新的步伐上面存在差距。此外,数据表明,日本在科技创新上的投入强度历年来始终高于德国。而另一个代表顶尖科研实力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数目层面两国也一直走在世界前列。

一是全面深化水利改革。深化水利审批制度改革,理清各级各部门的权利和责任清单,切实提高审批效能。完善水利投融资机制,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水利建设。积极探索公益性水利项目的市场引入机制,探索通过政府采购服务方式解决水利工程管养难题。健全民生水利工程建设督导机制,切实加快建设进度。

在企业经营方面,由于日本长期实行资本海外扩张战略,因此在海外经营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所以日本拥有大量海外优良资产,每年从中收益颇为丰厚。反观国内,由于产业再生机构的援助与重组及相关的经济体制改革,日本的僵尸企业得到了有效的控制,近年来企业的盈利能力显著提高[11]。当然,德国表现也中规中矩,虽然近年来连续受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2010年债务危机、2015年难民危机和2016年英国脱欧等的影响,但是德国利用其自身良好的发展模式及配套制度体系,充分发挥制造业强国的比较优势,在哀鸿遍野的欧洲“一枝独秀”[12]。同时作为高端制造业强国,日本和德国凭借自身技术优势,在对外贸易出口方面,虽然两国都或多或少受到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影响,但是并没有出现明显下滑,两国的表现可谓旗鼓相当。

二战后,在战争中付出沉重代价的日本为了尽快恢复经济,制定了政府主导型的经济发展模式。这种经济发展模式具有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重视引进技术赶超的发展倾向、依靠内部高储蓄财富积累、重视教育和技术创新等主要特征。对处于战后百废待兴境况中的日本而言,这种政府主导型的经济发展模式有利于集中国内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并有效配置于各个经济部门。为政府干预经济服务而产生的“日本株式会社”、国家的“行政指导”、年功序列工资制、企业终身雇佣制、主银行制和银行的“窗口指导”以及各种限制竞争,保护国内产业和市场的政策措施等等规章制度强有力地保障了日本的有计划的发展。

在产业结构方面,日本产业体系经历了向工业倾斜的战后经济恢复期、以重化工业为主的高速增长期、以知识密集型产业为主的低速增长期、以服务业为主的结构调整期以及产业内部调整的稳定发展期,逐步形成了如今以金融保险业、信息通讯业、机械制造业和运输业等为支柱的产业体系,制造业和服务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14]。德国如今已经构建成以汽车制造、电气工程、机械工程、化学等为核心的高端制造业体系,并且正在着力提高制造业智能化水平,大力推动“工业4.0”进程[15]

第四,文化重视程度不同。随着时代的进步,世界文化的交流的日益密切,越来越多的中国人选择了学习西方国家的饮食方式,并且由于日常工作的繁忙,人们进入了“快餐时代”,渐渐地忘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许多的优秀文化在逐渐被遗忘,而韩国却十分的注重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相比较于中国韩国对文化的重视程度更高,对人们礼节上的要求更为严格。

五、结论与启示

综上,日本经济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所表现出来的如增长低迷、生产缩减、失业上升、通缩趋紧、出口收窄等状况是表面的“事实”,但是,我们更应该透过表象去探索其本质的“虚伪”。在日本经历高速发展、已然进入工业化后期的形势下,经济走向转变步入减速通道顺应了经济发展的“盛极必衰”的客观周期规律。与此同时,日本施行经济体制改革,向绿色发展道路过渡转型的“必要代价”也“拖累”了其发展步伐。而事实上,日本经济的表现也并非如我们所想象得那么糟糕,表面数据的萧条背后更隐藏了现今日本仍为世界上少数几个经济基础最发达、科技实力最强大、产业结构最合理、社会保障最完善、生活层次最高尚的国家的不争事实。因此,中国应当对此有清醒的认识,以便能够针对性地采取合理的对日政策,防患于未然。然而,日本的发展路径的选择及政府的危机处理方式并非尽善尽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我国至少有三点启示:

⑦ 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数据库。

[3] 张舒英. 战后日本经济增长方式的演变及其特点[J]. 世界经济,1997(6): 57-61.

基于笔者学校的中医药文化教育情况,针对待启蒙类与缺乏文化底蕴类本科生,我们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文化游学活动。从大一新生入校教育周开始,便带领学生参观整理校园药用植物园、辨识中草药,在教学实验室实际体验蜜丸制作,在中药科研实验室与研究生学长交流,参观附属中医医院。在随后的新生教育月乃至大一整个学期,充分利用北京丰富的中医药资源,增加本科生感性认识。

德国与日本是两个发展进程具有诸多相似性的国家。如从民族特性来看,两国都拥有内在向心力和民族自豪感、优越感;从近代史来观察,两国都是后发的资本主义国家;从战争创伤切入,两国都遭受了沉重的打击;从战后发展来说,两国都创造了经济奇迹。此外,在战后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面,两国都强调贸易立国、科技强国、投资兴国,同时坚持走具有本国特色的市场经济路线。而从数据上看,直至1980年,日本国民生产总值已达10 400亿美元,仅次于美国,德国紧随其后,国民生产总值为8 207.6亿美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也都超过了一万美元。在这期间,德国外汇储备和外贸出口也与日本一样,一直稳居世界前列。更重要的是,日本与德国战后的经济发展轨迹大致相同,而如今都是举世闻名的制造业强国。因此,将日本与德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进行比较,能够更有力地佐证日本“失去了二十年”的虚实[10]

注释:

① 美国在美苏冷战迅速激化和共产主义红色政权的迅速扩张的压力下,认为有必要在亚洲建立一个基地,以遏制红色政权的发展,所以在东京大审判过程中,美国就做好了与日本合作的计划,开始准备战后扶持日本,这个计划在经济上的直接表现就是著名的“道奇路线”。

1.2.2 对照品贮备液的制备 精密称取NOR、OFL、TC、OTC、SDZ、SMZ对照品适量,用超纯水(已用5 mol/L HCl调节pH至3.0左右)分别稀释制成2.0 mg/mL对照品贮备液。

② 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数据库。

③ 数据来源于日本内阁府。

④ 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数据库。

⑤ 数据来源于日本内阁府。

(2)利用统计分析方法对矿区生态重建实地调查监测数据进行效果评价,可及时了解矿区生态重建工程现状。矿区生态重建过程中,考虑群落物种多样性,应形成乔灌草结合形式,防止物种过于单一而不能抵抗自然灾害。避免盲目性、破坏性的进行生态重建工作,增强生态重建工作现实性和科学性,提高矿区生态重建现代化水平,为进一步改善和治理矿区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有计划、有步骤推进“绿色矿山”创建工作。

定向越野运动不但考验学生的身体素质,对其综合能力也是一种考验。如,在开展定向越野运动时,首先,教师可多设定几条不同路线,并在不同路线上设置多个不同的目标,路线的选择与最终的成绩相关联,在这个思考、分析和选择的过程中,学生的综合能力也会得到相应的锻炼与提高。其次,教师可在地图上设置一些陷阱目标,从而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选择能力和决断能力,这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⑥ 数据来源于德国联邦统计局。

第一,适度减少政府干预,以最大发挥市场作用。在生产能力有限、物资不够丰富的历史条件下,政府“有形之手”过多的干预经济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在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今天,更应当凸显“无形之手”的功能。日本经济泡沫的产生与日本战后惯以实行的政府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存在紧密的联系,政府干预经济的发展路径显然不适应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深入推进的要求。因此,我国应当正确认识和界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有效激活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在经济社会中的全局性作用,以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序开展。

⑧ 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数据库。

⑨ 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数据库。

参考文献:

在最小均方误差原则下,利用给定的试验数据{(x1,y1),,(xn,yn)},未试验点x处仿真响应的Kriging预测均值和预测方差可由下式给出:

[1] 保罗·克鲁格曼. 日本故事[EB/OL]. [2017-08-15]. http://finance.qq.com/a/20130206/002022.htm.

[2] 张季风. 重新审视日本“失去的二十年”[J]. 日本学刊,2013(6): 9-29.

第二,加快金融体系改革,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金融事关国家的经济主权和财富控制权,在维护经济增长和服务实体经济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因此,金融体系的不健全将会导致金融活动的紊乱,从而引发金融危机。日本经济泡沫的破裂以及此次危机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与其金融风险预警机制缺位、事后应对机制不够完善直接相关。因此,积极推动金融体系改革,着力于优化金融供给主体、创新金融工具产品、完善风险预防机制、提高金融监管能力是我国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关键环节。

[4] 左凯, 魏景赋. 日本经济衰退原因的深层分析[J]. 世界经济与政治坛, 2003(3): 25-28.

[5] 张见, 刘力臻. 日元升值对日本泡沫经济的影响分析[J]. 现代日本经济, 2010(5): 28-34.

为了分析IGBT的开路对电路造成的影响我们假设图2中的In方向为电流的正向,首先分析T1的开路故障(如图2所示)。当电流In为正方向时,T1发生了断路故障,为了保证Ln的电流连续性,电流In只能通过D1流向直流侧。那么由以上的分析可知在电流In为正向极性时,如果T1发生了断路故障并不会影响In。然而,当电流In的极性变成负极性时,电流In不再能够通过D1进行续流,那么必然会对In产生影响。综合单相PWM的开关指令,判断如下3种开关指令:(1010),(1001),(1000)符合上面的分析。

[6] 王宇. 日本泡沫经济生成与破灭的故事[J]. 中国金融,2010(13): 96.

[7] 文红星. 经济泡沫研究[M]. 北京: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13.

镜心羽衣的内心焦虑万分,她迫切地想知道紫丁儿和曼香罗等同伴此时的状况。三网融合后,她目前仍然只能感应到队友所在的位置,无法看到他们的实际状况。怎么办?如果能量足够多的话,说不定壶天晓还能想出别的办法来。去哪儿寻找能量呢?云织女,对了,如果我是云织女,那——镜心羽衣想到这里,眼前忽然一亮。

[8] 吴友法. 30年代经济危机与德美资本主义[J]. 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版), 1989(4): 89-97.

[9] 谷树忠,谢美娥,张新华. 绿色转型发展[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6.

[10] 余玖玖. 战后日德经济起飞比较[M]. 上海: 上海大学出版社,2010.

[1 1] 张季风, 田正. 日本“泡沫经济”崩溃后僵尸企业处理探究——以产业再生机构为中心[J]. 东北亚论坛, 2017(3): 108-118.

[12] 丁纯, 李君扬. 试析欧债危机中德国经济社会的表现——兼议德国模式的作用及其前景[J]. 欧洲研究, 2014(2): 15-33.

[13] 王震. 德国社会保障体系中的社会组织[J]. 国际经济评论,2016(1): 90-102.

[14] 白钦先, 高霞. 日本产业结构变迁与金融支持政策分析[J]. 现代日本经济, 2015(2): 1-11.

学生所面临的是学习状态将发生很大的变化,传统模式下可以什么都不做,听课就可以了,写作业交作业,听力和口语训练也很少。所以只有语言基础很好的同学才会主动去用英语交流,大多数学生都是会写不会说。而新的产出导向法的运用将打破常规,学生需要自主完成既定任务,并且要通过语言综合运用的训练,小组成员讨论并对比,必须有高度集中的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要不然将无法进行课程,所以说学生需要从不适应开始,逐步改变自己的惰性,通过课程的不断培养而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并努力去完善自己。

[15] 高歌. 德国“工业4.0”对我国制造业创新发展的启示[J].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17(2): 41-47.

 
余飞,黄瑞玲
《河北地质大学学报》2018年第0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