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互联网+”视域下的区域科技创新系统构建研究——以河南省为例

更新时间:2009-03-28

“互联网+”不仅是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重组更是其思维方式的革命,作为创造性思维方式结晶的科技创新图景也随之瞬息万变。“互联网+”在创新系统中不仅表现为互联网应用的时间、空间得以扩展,更是催生了以主体性、开放性、大众化、协调性为特征的动态科技创新系统。现实世界的科技创新网状发展自组织拓扑与“互联网+”的赛博结构共同耦合而成的科技创新动态系统具有典型的区域性特征。系统研究这种区域性,探寻其发展的动力与机制,助力科技创新在现实空间的快速扩散,对于我国实现创新发展理念具有重大意义。“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1]。河南省作为中原崛起战略的区域网络中心,其科技创新承接与扩散地位举足轻重。因此,对河南省的科技创新系统进行“互联网+”视阈下的透视,对于中西部大部分地区具有重要的区域可借鉴性。

一、国内外区域科技创新相关研究和实践进展

科技引领转型己成为发展总趋势。随着传统发展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多数国家和地区都在探索改变发展模式的内生动力,而区域创新中的科技创新无疑是内生动力的主要载体。国家的大区域创新系统事实上是由各个小区域叠加而成的整体,科技创新是该叠加链条中最具有流动性和沟通性的要素,因此,有必要对区域科技创新系统的基础研究——区域创新系统理论进行梳理。库克(Philip Cooke)在提出区域创新系统概念之初曾详细梳理过区域创新系统与国家创新系统的关系,以此为起点,他认为区域创新系统是企业以及其他组织通过根植性为特征的制度、文化、金融等环境系统进行学习互动的网络。其中,以企业的主动学习而形成自身发展模式,经由互动而扩散到企业外部[2]。库克曾多次强调区域创新系统的概念,他将区域创新系统的实质概括为区域性组织系统,这种系统支持创新并能产生创新,该系统是由在地理区域上积聚的相互分工又相互关联的生产企业、高等教育机构、研究机构和中介组织等构成。

我国学界对区域创新系统的关注稍晚,冯之浚是国内研究区域创新系统的先驱。他对区域创新系统的理解与库克相似,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他更着重指出了政府在区域创新系统建设中的作用[3]。因而,区域创新系统在不同时空具有不同的发展新特征和新趋势。“互联网+”支撑的区域科技创新系统是动态的、开放的、复杂的网络系统,其主要构成要素是创新主体、创新运行的基础设施、创新环境、创新资源等。创新的主体主要由企业构成,但还包括其他一切能够参与创新实践的研发机构、中介平台、政府等个体与群体。创新实践所需的生产资料类基础设施则包含的范围非常广泛,大到各种仪器设备小到图书资料等提供者都是创新产生的硬件基础。创新实践的顺利进行需要一定的创新环境,需要配套的市场管理体制、人力资源开发政策等。创新资源则是完成创新实践的可被开发利用的各种要素的统称。软硬件的相互协同才能实现区域创新系统功能的最大化,正如技术经济学者克里斯托夫•弗里曼教授所言,基础设施一定要与科技创新相匹配,区域创新系统内部充满互动的整体性,不论技术如何好,也不论企业家如何具有进取心,若缺少必要的基础设施和网络支持其创新活动,以致新技术扩散受阻的话,这种技术动力在经济中就不可能变为现实[4]

在此基础上,学界现有对区域创新系统的研究逐渐拓展到其功能、环境、过程、发展应用等几个方面。对区域创新概念等元理论的理解奠定了此类研究的逻辑起点,将区域创新视为一种网络系统,而科技创新正是该网络上的节点,是区域创新系统内部的驱动器,各创新主体之间经由科技创新的联结,互动的频度和强度得到强化放大,从而引起整个创新网络系统的破裂重组。在狭义的意义上看,区域科技创新系统作为一种创新网络是指各主体间的互动链条呈复杂性的网状,这种网状关系有助于企业及时跟进市场变动与技术进化。

现在,双方的争议在于“一号角色是不是主演”。何翔一家认为,“一号角色”应该是男一号、女一号,“不可能就是个打酱油的”。而影视公司则称,在签合同时已经进行了口头释明,不存在故意告知原告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原告作出错误意思表示。值得思考的是,即便“一号角色”是主演,花钱买来的角色又有多大意义?家长能够否认自己不存在一点虚荣心吗?家长有没有考虑到这种做法会制造和助长孩子的虚荣心?

随着“互联网+”时代来临,创新网络已经融合为创新主体不可分割的重要支撑。在网络里,创新主体相互学习,非正式的沟通和交流也逐渐内化为区域科技创新网络的一部分,创新主体间的工作、生活、彼此的界限也越来越模糊。“互联网+”以其更快更新的媒介和思维方式,实现了创新主体、运行环境、互动机制的新变革,高效配置区域内创新资源,提高综合创新能力,为迈向“科技创新+”提供了基础。区域科技创新系统的最大特征表现为网络、动态、创新、开放。

在区域科技创新系统中,创新主体、创新基础设施、创新环境、创新资源之间的互动网络一旦中断就会导致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反之亦然。罗伊•罗思威尔通过数年对美日两国的创新活动研究,提出强竞争力的区域科技创新活动必须基于创新网络的观点。创新是主体与网络系统各要素复杂作用、反馈的结果,任何科技创新归根结底都符合这一过程。在区域科技创新网络中,企业处于主体的核心位置,区域科技创新网络是企业实现创新、获取知识的源泉。通过网络的互动与传递,外部知识不断从其他企业、研究机构、孵化器、大学等主体传播扩散。这种以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为引导,以市场为激励机制,以推动知识流通为中心的创新网络体系,从本质上看是主体间的动态关系,持续的、开放的、网状的互动影响着主体的发展趋势与整个区域的创新能力。通过区域科技创新系统,实现了科技传播与再生。因此,从广义的意义上看,所有有助于科技传播与再生的因子与要素皆可归纳到区域科技创新系统的网络之中。河南省在“互联网+”背景下构建科技创新系统,同样在以上理论基础与实践的条件下展开,河南省区域科技创新系统作为区域创新系统的一部分,具有网络性、动态性、开放性特征。

目前,区域科技创新系统相关理论研究比较关注的问题是区域科技创新系统的内涵、构成要素、实现路径与评价指标体系等元理论问题。总体来看,现有研究的主要特点表现为:理论研究从属于区域科技创新的实践,国外区域科技创新实践研究主要以美国硅谷、日本筑波科学城、印度科技城班加罗尔相关研究居多;国内的主要研究领域则集中于北京、上海、天津等发达地区的区域科技创新实践,归纳其发展的经验模式,而对于一般地区甚至落后地区如何实现创新发展缺乏关注。河南省区域创新系统研究的材料相对缺少,应加强对河南省区域科技创新系统理论相关的基础研究,为河南实现创新强省提供智力支持。

二、“互联网+”视域下的河南省科技创新系统发展现状

“互联网+”作为科技创新历史沉积的成果,以其对创新劳动方式、创新关系网络的改变,实现了新的区域科技创新升级。借助“互联网+”推进的机遇,激活了创新资源、链接了创新环境、提升了创新能力、完善了创新机制,在“互联网+”技术平台的助推下,这种多网状交融升华为一种井喷状态。河南省的科技创新在两个纬度实现了持续性的发展,从空间维度看,河南省在全国范围的科技影响力获得了很大的提升;另一方面,从时间纬度看,河南省的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较过去也得到了很大增长。

其次,河南省的科技自主创新能力逐步提升。随着“互联网+”技术平台推进的机遇,河南省的科技创新进阶过程正在越来越来快,高度分化的同时又在积极寻找自身的核心竞争优势。以研究与试验发展(R&D)活动的情况为例,从2004年以来,有研发活动的单位数一直处于上升趋势,2012年后呈现出井喷式发展的裂变状态,2015年,有研发活动的单位数是2 850家,而2014年这一数值是2 473家。研发人员从2010以来也一直是呈快速增长态势,河南省的研发人员在2015年达到24万人,比2010年增加了近10万人[7]。企业是研发活动的主体,河南省的企业研发活动机构与研发活动人员数量一路攀升,尤其是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研发情况非常活跃,规模以上小型工业企业和规模以上微型工业企业开展研发活动的机构数量、人数剧增,特别是规模以上微型工业企业的发展速度值得关注,从2014年规模以上微型企业研发机构798个[6]暴涨到1 093个[7],充分展现了河南省的区域科技创新系统在“互联网+”平台的助力下网状结构系统初步形成。从研发活动产出情况来看,2016年申请专利94 669件[5],而2015年这一数据为74 373件[8],实现了27.3%的增长率;获得授权的专利数也在增加,2016年达到49 145件,其中有效的发明专利已达22 601件,实现了近30个百分点的增长。同时,发表论文、著作数量与专利所有权转让及许可收入数值也实现了同步增长[5]

产业在线数据显示:2018年10月彩电产量1504万台,同比去年增长17.0%;销量1477万台,同比去年增长16.9%;其中内销484万台,同比去年增长8.8%,出口993万台,同比去年增长21.2%,9月份内外销双双呈现正增长。内销市场由于“双十一”备货的拉动,本月增长幅度为全年最大,但是根据终端的表现,渠道面临高库存的风险。出口市场环比虽略微下滑,但是由于受到北美“黑五”和印度排灯节的拉动,依然保持较高的增长。

首先,河南省创新驱动战略布局放大,较快地提升了科技创新资源汇聚和科技创新环境的水平。劳动力红利在20世纪是推动河南省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随着劳动力红利消失,资本投入和科技创新对河南省的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发挥主导性作用。一方面是由于随着劳动力的转移,资本投入和技术创新对GDP的贡献率稳步上升,这一趋势在近10年表现得更为突出。2006年,河南省连续发布《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河南的决定》《河南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文件。2009年,河南省政府又出台了《河南省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和发展规划(2009—2020 年)》。河南省的科技创新之所以发挥重要经济社会引领作用,更主要得益于其大力推进作为区域科技创新核心的重点创新工程。据2016年《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当年河南省研发人员为25万人,呈逐年增加的趋势;研发经费的支出比2015年增加13个百分点,达到490亿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均突破千个,国家级别的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均在蓬勃发展。与此同时,检验标准同样在提升,资质认定的检验检测机构、产品质量与体系认证分支机构均实现了增长,截至2016年底,已有4 219个企业完成产品认证,法定计量技术机构达到301个,比2015年的数量增长到两倍以上[5]。同2015年相比,除“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一项统计数据未实现增长,其余各项都在稳步增长。2015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从2014年的199亿元[6]上升到217亿元[7],其中政府专项资金拨款、企业研发资金都有所增长,尤其是企业在研发方面的投入呈现较大幅度的增加。主要仪器设备和新增固定资产额、消费品零售额、技工学校、公共图书馆数量、工会职业培训、互联网拥有量都在逐年增加,高校数量和研发人员全时当量也较多。同时,境外资金来源少了一半以上,其占比体现出较快的下降,主要研发费用来源于区域内资金,表现出了较强的创新资源汇聚和创新环境提升能力。

再次,河南省地市级区域科技创新系统人才建设呈现增强趋势,这也与近年来河南省各地市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现实相吻合。以城市作为纵向分析的单元来看,三年来,郑州的省会区域优势十分明显,科技活动人员在2015年已近10万人[7]。相对于其他地区,近省会城市新乡、焦作、开封、安阳的研发人员、机构、产出等数值均在全省处于领先水平,初步展现了区域科技创新系统的振源网状辐射效应。同时,以洛阳、南阳两市为科技创新系统副辐射源的小网状结构也表现出较强的节点作用,科技活动比较活跃,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运行效率一直都处于较高水平。而济源、鹤壁、驻马店三市的科技活动人员、研发经费投入、产出等相对较少,应为三市的区位远离科技创新系统的网络中心与副中心所致,但与前几年相比,其科技创新能力也有所提升[7]

最后,河南省区域创新系统扩散机制相对较好地发挥了作用。2015年,河南省委、省政府联合发布《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进创新驱动发展若干实施意见》,提出“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自“十二五”以来,河南省一直致力于建设官产学研科技创新网络系统,构建区域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机制。同时,大力提升产业集群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建设,促进科技创新扩散。科技创新系统发展的意义就在于科技创新的扩散传播,河南省的科技创新扩散效率较高,不仅在于其政策机制,“互联网+”为其市场机制、中介平台、社会支撑的高效协同提供着内在动力和外在动力。科技创新孵化的周期更短,科技创新成果更易流动转化为经济产出。以技术交易和专利所有权转让为例,2015年签订技术合同3 497份[8],2016年则为4 275份,增长22.2%[5];2015年技术合同成交金额45.6亿元[8],2016年则为59.2亿元,增长30.0%[5]。而专利所有权转让及许可收入则在2015年达到313件,合计6 337万元[7],比2014年的197件4 604万元有了很大幅度的提升[6]

在带领公司实现创新发展的同时,谢合清也从未忘记自己党员的身份和应有的社会责任。他不但率先垂范,还带领企业全力投入扶贫攻坚工作中。

从创新人才、研发企业等创新主体看,创新能力相对薄弱。以科技人员活动情况为例,2013年、2014年与2015年的科技活动人员和其中高学历人员的占比数据相近,其中,重点服务业企业的科技活动人员2014年始不升反降,由3 816人降到3 002人,同时学历构成上也有所降低[6]。同时,河南省科技创新的主体结构尚不平衡,研发活动机构主要以大中型工业企业为主,规模以上小型工业企业、微型工业企业、重点服务业企业、非工业企业等科技创新主体的占比严重不足。2015年全省规模以上微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的数量发生了较快的增长,一度从2014年的798家[6]上涨到了1 093家[7],但是,与此同时,有研发活动的规模以上微型工业企业数量与研发人员都在减少。2014年其有研发活动的单位数为15家,参与人员309人[6],2015年这一数值锐减到一半以下,有研发活动的规模以上微型工业企业仅有7家,参与人员为170人[7]。以上现象表现出河南省科技创新网络系统的初生性、结构不稳定性,发展潜力需要进一步提升。因为创新型小微企业对区域科技创新系统乃至全国科技创新系统的发展潜力与发展意义巨大,它们以技术创新产品或服务为核心,具有较为完善的创新机制,在品牌、管理、文化、制度、经营等方面具有创新特色的小微企业,其成长潜力不仅优于普通小微企业,甚至要优于很多大中型企业,将在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科技创新网络系统建设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9]。目前,河南省区域科技创新系统的小微型企业缺乏科技创新网络依托,研发人员的文化层次较低,企业科技创新氛围淡薄,知识共享和学习机制不健全,人才、知识、技术、创新等方面的实力严重不足。

与此同时,面对“互联网+”的新态势,随着信息数据总量的不断加大,科技创新水平的不断提升,河南省区域科技创新系统面临着内部的创新主体结构失衡、创新网络系统可持续性动力不足以及系统外部不断加剧的竞争等多方面的压力。

区域科技创新系统的跨系统互动机制常态化,主要是指科技创新系统的内部要素和外部环节的互动机制常态化,包括科技创新环境与科技创新系统的互动机制、区域科技创新系统与其他国内外科技创新系统的互动机制常态化。区域科技创新环境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市场发育程度、文化背景、经济发展史及产业结构的状况等因素将影响其科技创新系统的发育,反过来区域科技创新系统的发展必然能够促进其创新环境水平的提高。例如,大型科技创新企业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能实现与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保证科技创新传导机制、科技创新服务保障等机制的常态化。对于地方中小企业则侧重于如何优化其实现科技创新的区域环境,应该侧重于科技创新市场机制、科技创新协调机制常态化。区域科技创新系统与其他国内外科技创新系统的互动机制常态化,完成知识创新互动、技术创新互动、人力资本互动、政策制度互动、中介服务互动,才能处理好多个科技创新系统间的竞争和合作等关系。所以只有区域科技创新环境与区域科技创新系统的互动机制常态化、区域科技创新系统与其他国内外科技创新系统的互动机制常态化,才能实现两者的双赢。

那几个人说话的声音很小,好像是生怕被别人听到似的。我壮着胆子,爬到离他们最近的沟边,这时只听到一个人对我父亲说,你辛苦了,回家时注意安全。父亲好像很感激:谢谢朱队长,你帮了我一个大忙啊!粮食嘛你看着给就行,不在乎多少。

河南省的区域科技创新网络系统尚未完善、产出效益低于发达省市。如何进一步推动区域科技创新系统升级,提升区域竞争力,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成为区域科技创新的重大课题。河南省需把握“互联网+”的战略机遇,厘清融合思路,明晰发展重点,推动新技术、新应用、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更蓬勃地涌现。

三、河南省动态科技创新系统优化路径

互动是科技创新系统的灵魂,互动机制则是确保科技创新系统运作常态化的保障。区域科技创新系统的互动机制是系统相关要素间相互影响和作用的过程,包括:科技创新市场机制、科技创新传导机制、科技创新协调机制和科技创新服务保障机制等。这些机制不是同一平面上的几条直线,而是一个互相配合、互相交错的运动网络,一个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有机整体。互动机制则以合力形式发挥调节作用,如果它们的作用力方向相反,其矢量叠加的结果,只能产生较小的合力,甚至由于完全抵消而没有任何效果。因此,互动机制需要以网状放射的思维方式,考虑到科技创新系统的内部和外部、要素之间的互动。

(一)激发科技创新主体的活力

激发区域科技创新系统主体的活力主要目的是让企业、政府、参与者更大地发挥创新水平。首先,企业参与要体现“互联网+”的平等原则。大中型企业和小微型企业都是科技创新系统的主体,在区域科技创新系统里,每个参与者都应该拥有均等的机会,不能以大欺小,尊重每一个科技创新活动的参与者和创业者,让他们以平等开放的互联网精神为指导,平等地参与市场竞争,创新系统的发展才能更加公平化和多元化。其次,政府要以开放的手段增强区域科技创新系统的活力。河南省己经明确了创新驱动的发展理念,并利用“互联网+”促进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政府要放宽市场的准入机制,对于一些落后的监管政策及时地加以改善,让科技创新主体在市场中充分发挥作用,对科技创新相关行业给予政策的支持,以科技发展带动经济增长。对于科技创新系统里的参与者而言,需要更高的科技能力。目前河南省的模仿和山寨形象已经对其创新品牌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迫切需要提高原创能力。而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新主体的学历水平、科技素养训练、研发实践等因素,一方面是需要大力跟进教育培训机构、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另一方面需要提高官产学研互动的育人机制。“互联网+”人才能力的提升需要多方利益主体的协同配合才能得以实现,通过全方位的协同改进,创新人才培养利用模式,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二)优化科技创新系统的运行环境

区域科技创新系统的运行环境既包括公共基础设施、科技创新技术平台等“硬”环境,也包括创新氛围、创新文化等软环境。在优化区域科技创新系统运行的“硬”环境进程中,政府起到尤为重要的作用,其决策水平直接影响到资源的利用以及相对竞争优势的提高。河南省政策制定部门应更加重视科技创新发展动态的周期性,在对外部环境尤其是经济社会发展环境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明确当前的责任,并制定关键政策、法规。“互联网+”为政府追踪重大科技创新项目的初始期、发展期、波动期整个过程提供了可能,应大力加强科技部门、财政部门、政府相关部门的沟通整合,保证区域科技创新系统的政策环境。“互联网+”为区域科技创新系统搭建了强大的信息技术平台,河南省在科技创新全流程管理的综合服务平台的基础上,应更大力度地利用云计算和大数据,将各类科技信息资源实现更全面的统筹。如建立河南省“互联网+”信息交换服务平台,支持科技大数据中心建设,建立全省科技数据交换标准体系和科技数据统一交换平台,实现各业务平台数据的互联、互通。在知识产权平台构建方面,应大力推进线上代理、知识产权交易、知识产权战略研究等公共服务。打造河南省“互联网+”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大力推进高新技术在官、产、学、研之间的交易共享。筹建“互联网+”科技企业孵化器能有效发挥人才、技术、资金、平台等科技创新要素聚集作用,更高效地辅助科技资源的优质配置。科技创新网络投融资服务平台等互联网金融的高效利用能够使线上、线下服务相结合,通过更灵活开放的众筹、知识产权等权益性融资方式为科技创新提供更多发展机遇。同时,应积极利用“互联网+”为创业者提供质优价廉的资源、社交、创新的网络空间,建立专业的创业者信息服务平台。

优化科技创新系统运行的环境需要两手都要抓,“软”环境建设则主要从创新氛围与创新文化营造等方面着手。“互联网+”的精神之一是坚持互联网自由。在创新氛围方面,大力弘扬科技创新的自由精神。一方面要加大对科技创新典范的宣传,让人们及时了解河南的科技创新动态,另一方面要完善社会氛围尤其是企业创新文化建设。企业是科技创新系统的主要要素,从对企业的科技创新激励开始,强化科技创新价值和奖励机制,做到改善区域科技创新网络系统的创新氛围、提升创新主体的发展水平、推动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只有营造出包容性、开放性的创新“软”环境,才能培育和造就一大批创新型企业,集聚到大量的专业化人才。在建构良好科技创新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才能打造出河南“互联网+”时代的科技创新生态链。

(三)常态化科技创新系统的互动机制

在“互联网+”时代,需要用网状的思维方式优化河南省动态科技创新系统。需要激发河南科技创新系统的主体活力,优化区域科技创新系统的运行环境,常态化科技创新系统的互动机制,以保障河南省科技创新系统的良好动态循环。

河南省区域科技创新系统的创新能力尚欠缺可持续性的动力。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科技创新扩散传播动力、渠道不足,科技创新竞争力差。从技术市场交易看, 2014年成交合同数2 958份,成交额41.6亿元,其中技术转让合同为173份,占总合同数不足6%,成交额6.9亿元,占总成交额比重16.5%,技术转让交易占总数的比重过小[6]。 2015年基本保持这种占比,技术市场不够成熟。而拥有持续不断的科技创新能力必须依靠健康的区域科技创新动态网络系统,尽可能地减少由于以往的区域限制所导致的信息交流不畅,形成强大的科技创新扩散流。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技术平台打破了区域中心的束缚,高效增强创新主体之间的互动,无疑是河南省不可错失的助推科技创新扩散与传播,形成科技创新持续性动力的有力抓手。

三是推动了矛盾纠纷源头化解工作的有效开展。最大限度解决影响社会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是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的重要目标。通过“一站式”司法确认机制所化解的纠纷,全部是人民调解组织自行受理,以及有关部门转办的矛盾纠纷。这些纠纷通过司法机关与人民调解组织、信访部门及其他组织的联动,在矛盾初始阶段得到了化解。同时,在该机制的运行过程中,还通过矛盾预警机制、联合调解机制以及多部门联动机制,及时将矛盾纠纷就地化解在初始萌芽阶段,有效推动了矛盾纠纷源头化解工作的开展,实现了矛盾不上交。

区域科技创新系统的互动机制常态化,还应包括系统内部的要素互动机制常态化。“互联网+”技术平台可以及时便捷地实现系统内各创新主体的互动,持续地产生激励科技创新的动力,整合区域内外科技创新资源,形成健康的科技创新网络系统,高效传播科技创新,从而完成从企业到产业进而到整个区域科技创新网络系统的更新。从科技创新主体的互动机制层面来看,河南省的政府、企业、学校、研究机构间的互动机制相对薄弱,郑州大学作为唯一的国家“211”工程高校,必须整合科技创新主体、科技创新资源等要素,形成高竞争力的科技创新系统,做到以高校、科研机构等科技创新网络节点为突破口,通过搭建科技创新溢出平台,促进隐性知识的流动,加强区域官产学研等主体间的协调与沟通,实现高新科技创新成果的高质量孵化。从区域科技创新基础设施的层面上看,要以“互联网+”为契机,采用共建共享机制、非正式制度建设,建立高科技条件共享平台。从科技创新网络系统运行环境的层面看,还要完善法律法规、平台监管机制等,确立行业规范、契约,使各个科技创新主体行使权利的同时,主动履行相应义务,这是科技创新的核心要求。河南省的科技创新网络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通过强化完善创新孵化器等非正式成长机制,促使区域科技创新网络联结更为紧密,从而达到对河南省现有科技信息、大型仪器及相关资源的有机整合,实现区域科技创新系统内部资源的高效优质配置。

1.2.2 本研究在查阅参考国内外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经专家咨询修订后制订完成统一自制的“1月龄婴儿睡眠状况及家庭情况问卷”[5]。本科儿童保健医师经过统一培训后,对婴儿母亲逐项说明问卷填写方法,当场发卷当场收卷,要求入选的被调查婴儿母亲根据婴儿出生后4周的睡眠情况填写,问卷内容涉及一般情况、婴儿睡眠情况、抚养行为、家庭信息、父母心理及睡眠健康状况等,填写后对问卷现场核查,以免错漏。所有问卷经过复核由专业人员统一进行数据录入。

参考文献:

从工程技术措施方面出发,本文采用预锯缝+土工织物的综合方法来防治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收缩裂缝的产生。参照水泥混凝土路面设置锯缝的原理,在水泥稳定碎石基层设定位置上用切割机进行切割,设置预锯缝,并在预锯缝处铺设土工布[3],以使这种收缩裂缝只停留在基层,防止反射至路面面层。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1.

[2] COOKE P, U RANGA M G,ETXEBARRIA G.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Institutional and organisational dimensions[J].Research Policy, 1997, 26(4):484.

[3] 冯之浚.国家创新系统的理论与政策[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9:224.

2017年6月,在湖南通道县木脚青钱柳生产合作社基地采集7年生青钱柳老叶(枝条顶端倒数的第6~8片绿叶)与嫩叶(新冒芽的两叶一心),每个样品来自3个不同的单株.收集到的样本立即在液态氮冷冻、储存在-80℃.使用mirVana 试剂盒 (Ambion公司)提取总RNA.使用Agilent 2100生物分析仪(Agilent Technologies,Santa Clara,CA,USA)评估RNA完整性,RNA 完整性较好的样品 (RIN≥7)用于进行后续分析.

[4] LUNDVALL B -Å, CHRISTENSEN J L.Extending and Deepening the Analysis of Innovation Systems -with Empirical Illustrations from the DISKO-project, DRUID Working Paper99-12 [Z]. Aalborg:Department of Business Studies, Aalborg University, 1999.

[5] 河南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河南调查总队. 2016年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 [2017-03-01].http://www.ha.stats.gov.cn/sitesources/hntj/page_pc/tjfw/tjgb/qstjgb/art iclee418631b25894908880653f068973028.html.

[6] 河南统计局.2015河南统计年鉴 [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5.

伴随着我国电子商务的迅速成长,快递企业同时也面临着各种难题与挑战,快递企业的发展速度服务水平以及服务质量等各种因素已经成为阻碍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探索电子商务环境下民营快递企业的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对于促进电商物流的发展有重大现实意义。

[7] 河南统计局.2016河南统计年鉴 [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6.

[8] 河南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河南调查总队. 20 15年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 [2016-02-28].http://www.ha.stats.gov.cn/hntj/tjfw/tjgb/qstjgb/webin fo/2016/02/1455680060827752.htm.

[9] 刘钒,钟书华. 创新型小微企业的群体属性及智能涌现--群集智能的视角[J]. 科学学研究, 2015, 33(12):1861.

 
韩宝华
《河北地质大学学报》2018年第0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