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336

点評狂魔
首页 > 论文问答 > 在新文学的重要刊物中,以湖市城西银为代表的刊物是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萌萌cxm1004

已采纳
戴望舒简介戴望舒(1905-1950),1932年《现代》月刊创刊,他在上面发表许多著、译作。出版的诗集有《我底记忆》(1929)、《望舒草》(1933)、《望舒诗稿》(1937)、《灾难的岁月》(1937)、《戴望舒诗全编》(1989)。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生于1905年3月5日,中学就读于皮市巷上的宗文中学堂。1923年,戴望舒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同施蛰存(也是杭州人)、杜衡创办《璎珞》旬刊,译魏尔伦的诗。他译诗的时候,正是写《雨巷》的时候。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1932年后留学法国、西班牙。1938年赴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1941年底香港沦陷,被日军以抗日罪名下狱,次年春被营救出狱。抗战胜利后回上海教书。1949年6月以后戴望舒在北京新闻总署国际新闻局从事编译工作,1950年因病逝世。诗集有《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戴望舒(5——28)现代诗人。原名戴梦鸥。笔名艾昂甫、江思等。 浙江杭县( 今余杭市)人,祖籍南京(生于杭县)。他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意思是说屈原上天入地漫游求索,坐着龙马拉来的车子,前面由月神望舒开路,后面由风神飞廉作跟班。望舒就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美丽温柔, 纯洁幽雅。生平简历1923年秋天,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1925年,转入震旦大学学习法语。1926年与施蛰存、杜衡等人创办《璎珞》旬刊,发表诗作《凝泪出门》。1928年与施蛰存、杜衡、冯雪峰创办《文学工场》。1929年4月,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这本诗集也是戴望舒早期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其中最为著名的诗篇就是《雨巷》,受到了叶圣陶的极力推荐,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1932年他参加施蛰存主持的《现代》杂志编辑社。11月初赴法国留学,先后入读巴黎大学、里昂中法大学。不过在留学期间,他并不喜欢去课堂听课,而是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了翻译外文著作上。当时他翻译了《苏联文学史话》、《比利时短篇小说集》和《意大利短篇小说集》等,另外还研读了西班牙作家的许多小说集。1935年春天,由于他参加了法国和西班牙的一些反法西斯游行,被学校开除,于是便启程回国。1936年6月,与穆时英的妹妹穆丽娟结婚。1936年10月,戴望舒与卞之琳、孙大雨、梁宗岱、冯至等人创办了《新诗》月刊,这是中国近代诗坛上最重要的文学期刊之一。《新诗》在1937年7月停刊,共出版10期,是新月派、现代派诗人共同交流的重要场所。抗日战争爆发后,戴望舒转至香港主编《大公报》文艺副刊,并且创办了《耕耘》杂志。1938年春主编《星岛日报·星岛》副刊。1939年和艾青主编《顶点》。1941年底被捕入狱。1949年6月,参加在北平召开的中华文学艺术工作代表大会。后担任新闻出版总署国际新闻局法文科科长,从事编译工作。1950年在北京病逝,享年45岁。安葬于北京西山脚下的北京香山万安公墓,墓碑上有茅盾亲笔书写的“诗人戴望舒之墓”。戴望舒通法语、西班牙语和俄语等欧洲语言,一直从事欧洲文学的翻译工作,他是首个将西班牙诗人洛尔卡的作品翻成中文的人。代表作《雨巷》并因此作被称为雨巷诗人,此外还有《寻梦者》、《单恋者》、《烦忧》等。1923年入上海大学中国文学系,1925年转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并于翌年就读于该校法科。先后创办过《璎珞》、《文学工场》、《新诗》等刊物。1926年春,开始在与施蛰存合编的《璎珞》旬刊上发表诗歌,处女作《凝泪出门》。1928年《雨巷》一诗在《小说月报》上刊出,受到人们注意,他由此获得雨巷诗人称号。这一时期的作品在艺术上保留着中国古代诗歌传统及欧洲浪漫主义诗歌的痕迹,并带有明显的法国象征派诗人魏尔兰、中国的李金发等人的影响。1929 年出版的诗集《 我底记忆》大部为此时期的作品。1932年《现代》月刊创刊,他曾在该刊发表许多著、译作。同年11月赴法国,曾在巴黎大学、里昂中法大学肄业或旁听,并继续从事著、译活动。编定诗集《望舒草》于1933年出版。这一阶段的诗作数量较多,艺术上也较成熟,在创作中最具代表意义,他由此成为中国新诗发展史中现代派的代表诗人。1935年从法国回国。1937年出版诗作合集《望舒诗稿》。抗日战争爆发后,先在上海继续著译, 1938年5月赴香港。与许地山等人组织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分会,任理事。其间主编《星岛日报》副刊《星座》和英文刊物《中国作家》等。香港为日军占领后,以抗日罪名被捕,陷狱中数月,健康受到很大损害。抗战开始后的作品,从生活、情绪到艺术风格转向积极明朗。1941年所作《狱中题壁》和稍后的《我用残损的手掌》,表现了民族和个人的坚贞气节。这一时期作品后来收入《灾难的岁月》,1948年出版。抗战胜利后回上海,在上海师范专科学校任教。1948年再次去香港,1949年辗转到北京,参加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后在新闻总署国际新闻局工作。1989年《戴望舒诗全编》出版。诗集主要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戴望舒诗选》《戴望舒诗集》,另有译著等数十种。为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戴望舒的诗歌主要受中国古典诗歌和法国象征主义诗人影响较大,前者如晚唐温庭筠、李商隐,后者如魏尔伦、果尔蒙、耶麦等,作为现代派新诗的举旗人,无论理论还是创作实践,都对中国新诗的发展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在诗的内容上他注重诗意的完整和明朗,在形式上不刻意雕琢。戴望舒一生与三位女性有不解之缘,他的初恋是施蛰存的妹妹施绛年、而他的第一任妻子是穆时英的妹妹穆丽娟,第二任夫人是杨静。参考资料:-05ba-40e0-a5ab-html
210 评论

街头流浪泡泡

熊育群,男,1962年端午节出生于湖南汨罗。1983年同济大学建筑工程系毕业,分配到湖南省建筑设计院从事建筑设计,任工程师;1989年调中国老区报工作,任编辑部主任;1992年调湖南省新闻出版局,任湖南省新闻图片社副社长、图片新闻报总编辑;1994年调羊城晚报工作,任文艺部副主任,高级编辑。2008年3月调广东省作家协会任广东文学院副院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一级作家。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文学创作,1984年处女诗作在《绿风》诗刊发表。在《诗刊》、《上海文学》、《萌芽》、《人民日报》、《星星》、《绿风》、《诗歌报》、《中国青年报》等报刊发表诗歌300余首,诗作被《第三代诗人探索诗选》、《青春诗历》、《当代青年诗人自荐代表作选》、《2004中国诗歌年选》、《2005中国诗歌年选》、《2006中国诗歌年选》、《2007中国诗歌年选》、《同济百年诗选》等近20部选集收录。1991年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诗集《三只眼睛》。  1987年开始散文创作,1987年7月17日在《绿衣使者》报首次发表散文《灰滩河》。随后相继在《人民文学》、《收获》、《十月》、《新华文摘》、《读者》、《花城》、《钟山》、《解放军文艺》、《散文》、《青年文学》、《散文选刊》、《随笔》、《中华文学选刊》、《散文海外版》等刊物发表散文一百余篇。《中华文学选刊》2005年选发个人专集,并配评论。《青年文学》2007年第7期发表个人专辑。2006年第6期《南方文坛》发表陈剑晖教授关于熊育群散文创作的长篇评论文章《生命性灵中的湘楚浪漫》。《文艺争鸣》2008年第4期新世纪文学研究[新世纪“新生代”文学写作评论大展(散文卷)]推出新世纪重要散文作家代表人物,专论《熊育群散文的审美世界》排于第一。教育部211重点工程《中国散文通史》(当代卷)作为上世纪九十年代散文代表作家,辟有评介熊育群散文创作成就专节。  1998年去西藏,创作了两部长篇散文作品《西藏的感动》和《走不完的西藏》。1999年9月出版后,两次进入畅销书排行榜。现出版的散文著作有《西藏的感动》(湖南文艺出版社,1999年9月)、《走不完的西藏》(湖南文艺出版社,1999年9月)、《随花而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灵地西藏》(时事出版社,2000年8月)、《罗马的时光游戏》(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7月)、《探险西藏》(摄影散文集,广东旅游出版社,2001年6月)、《春天的十二条河流》(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雪域神灵》(花城出版社,2007年8月)、《怒江 澜沧江,给我一双目光》(花城出版社,2008年4月)。即将出版的还有《路上的祖先》(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年)。  熊育群的第一篇中篇小说《无巢》2007年《十月》第一期发表,《小说选刊》头条转载并配发创作谈。独创新闻小说体,引起文坛极大反响。《小说选刊》将《无巢》作为刊物2008年征订广告文字在全国宣传。中国作协《小说选刊》选编的《2007中国年度中篇小说》将《无巢》头条选入,并将文章段落印于封面;人民文学出版社选编的《21世纪年度小说2007中篇小说》选入。  理论上,熊育群以对话形式,在羊城晚报开辟“文艺现场”版推出近二十个名家对话专版,由中国文联出版社结集成《一直在奔跑——艺术大师对话》于2003年10月出版。2007年1月,光明日报出版社以《把你点燃》书名再版,2008年1月重印。

239 评论

喵星人很想瘦

戴望舒简介 戴望舒(1905-1950),1932年《现代》月刊创刊,他在上面发表许多著、译作。出版的诗集有《我底记忆》(1929)、《望舒草》(1933)、《望舒诗稿》(1937)、《灾难的岁月》(1937)、《戴望舒诗全编》(1989)。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生于1905年3月5日,中学就读于皮市巷 0

260 评论

水乡的风光

1937年10月,《西行漫记》(直译应为《红星照耀中国》)由戈兰茨公司第一次出版,在世纪引起巨大轰动。1938年12月18日上海复社翻译出版中译本时,由于当时抗日战争已经开始,考虑到联合统一战线等情况,书名改为《西行漫记》。尽管这样,在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该书还是成了一部禁书。 《西行漫记》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该书绝大部分素材来自作者采访 的第一手资料,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 作者通过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 、朱德、刘志丹、贺龙、彭德怀等以及广大红军战士、农民、工 人、知识分子的接触交往,了解了革命根据地政治、军事、经济 、文化、生活各方面的真实情况,准确、鲜明、生动地反映了中 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的斗争业绩。毛泽东和周恩来是作者埃德加·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西行漫记》不仅在政治意义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而且在报告文学创作的艺术手法上也成为同类作品的典范。人物刻画、环境描写以及叙事的角度几近出神入化的程度。《西行漫记》中译本出版后,在中国同样产生巨大的反响,成千上万个中国青年因为读了《西行漫记》,纷纷走上革命道路。

98 评论

大萌萌Alice

文学研究会的会刊是改革后的《小说月报》。

132 评论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