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93

伊斯坦布尔之夜
首页 > 论文问答 > 诗歌评论论文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小希很爱小希

已采纳
刘川诗歌《这样或那样》 鉴赏 这样或那样 刘川我一杯水接一杯水地喝下去想体验一下身体里心脏被浮高像抽水马桶里的浮球这样,或那样我想用酒精浮高那些沉入腹部、腿部的爱情让它们升高到胸膛、嘴唇我做不到人群中,一个老头正跪下来双手合十在胸部祈祷像用双手牵住脸庞的黄色的气球不让它升入生气稀薄的天际 这个诗歌是去年刘川获得“人民文学奖”的作品,在此小人斗胆谈谈对诗歌的肤浅理解。 《这样或那样》分为三个段落,分别用三种方式体现“上浮”的一个概念。前两段诗人分别用两个“想”来表达自己对内心深处的挖掘。第一段用灌水的方式来表达,并用了一个生活里常见的抽水马桶浮球来形容他想达到上浮的目的,那就是不可用寂寞的人心来对待生活,这样的上浮其实是一种感情的挖掘。诗人认为生活需要用感情去诠释。为什么?这里的水就像生活本身,如果你用感情对待生活,那么小球的浮力就会很大,这就是生活与感情的一个辩证关系。 第二段诗人谈到爱情的问题。爱情,酒精,这本身就可联想到一个失意者的状态。我想每个人在生活里都不可避免的去伪装感情上的一种创伤。也可不说伪装,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吧。往往酒精下肚,那些风花雪月,却又不可相思相守的爱情就不可避免的闪现在你眼前,你为此流泪,为此痛苦。但诗人却告诉读者做不到。因为诗人明白,酒精燃烧过后,依然是清醒的一天。 第三段峰回路转。诗人从另一个角度出发来叙述他人对上浮的看法。他写到了老头,这个角色很微妙,如果是年轻人,诗歌的伦理就乱套了。诗人写到老头用信仰的方式来祈求不要发生“上浮”的状态。自然会让大家想到为什么?老头与诗人两者的态度这么相反。那么这里就有作为人本身一生的一个发展。与青年不一样,人活到终年喜欢寻求安逸,而且会很习惯性的用信仰的方式来消除那些不安静的因素,所以对老头来说,他自然不喜欢“上浮”。 这三段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他写出了人一辈子的一个发展阶段,而结尾则暗示读者,诗人最终可能走的一条道路!
256 评论

xuliduruixue

《迷踪与沉寂》,《新华文摘》1999(8)《反传统的歌唱》,《文学评论》2000(2)《后朦胧诗整体观》,《文学评论》2002(2)《九十年代先锋诗歌的“叙事诗学”》,《文学评论》2003(2)《世纪之交文化转型与文学发展研讨会综述》,《文学评论》2002(5)《在构想与实现之间:评海子的“大诗”》,《文学评论丛刊》2003(1)《重述与建构:评胡适的文学史观》,《文艺研究》2005(11)《戴望舒诗的特质情思与传达策略》,《文艺理论研究》2001(3)《现代主义诗歌:中国对西方的精神接受》,《文艺理论研究》2002(5)《卞之琳诗歌的艺术新质》,《文艺理论研究》1999(1)《激情与技术遇合:90年代女性诗歌的审美新向度》,《文艺理论研究》2004(2)《朦胧美:现代诗派的诗学思想》,《文艺理论研究》1999(5)《面向“此在”的思考与言说》,《光明日报》2006年8月25日《沉寂与坚守》,《光明日报》2007年12月7日《评〈中国新诗流变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0(4)《评四十年代的九叶诗派》,《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0(1)《论废名的诗》,《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9(2)《后朦胧诗的语言策略》,《诗探索》2002(3-4期)《评吕周聚〈当代先锋诗歌研究〉》,《诗探索》2003(1、2合刊)《亚文化选择:民刊策略与边缘立场》,《诗探索》2003(3-4期)《后朦胧诗抒情策略的转移》,《诗探索》1995(4)《在智性抒情的僻路上:评金克木的诗》,《社会科学战线》1999(6),《诗探索》2000(3、4合刊)《“界碑”的还原与凸显》,《社会科学战线》2007(6)《近二十年先锋诗歌的历史流程与艺术走向》,《诗探索》2005(1)《论曾卓的诗》,《诗探索》2001(1、2合刊)《汉语诗学本体论的再审与重构》,《诗探索》2002(1、2合刊)《现代主义诗歌:中国对西方的形式汲纳》,《天津社会科学》2002(3)《知识分子写作:智性的思想批判》,《天津社会科学》2004(1)《困惑:黑土诗为何走入低谷》,《文艺评论》1990(1)《关于诗的对话》,《文艺评论》2001(5)《本色的布拉吉:李琦的散文世界凝视》,《文艺评论》2003(1)《先锋诗歌的历史断裂与转型》,《中外诗歌研究》2003(3)、《文艺评论》2004(3)《朦胧诗艺术的盖棺论定》,《文艺评论》1998(6)《告别优雅》,《文艺评论》1997(3)《寻找纯粹:李琦诗歌感知方式的选择》,《文艺评论》2005(4)《黑土地:卓然独立的风景——评陆少平的诗》,《文艺评论》1990(2)《龙江特色作家研究丛书·序》,《文艺评论》2001(6)《生命本体的喧哗》,《文艺评论》1998(1)《语言视角:一种可行的诗歌阐释途径》,《文艺评论》2007(4)《率性自然的“精神还乡”——于志学散文论》,《文艺评论》2007(3)《迟滞视野下的史学重构》,《文艺评论》2006(3)《后朦胧诗的命运反思》,《评论》2000(创刊号)《先锋诗人自杀的历史反思》,《评论》2003上卷《黑色的精灵在歌唱》,《评论》2004(2)《以人心丰富世界》,《文艺争鸣》2008(4)《现代诗派中主情派与主知派的审美差异》,《北方论丛》2002(2)《九叶诗派的发生动因与美学评价》,《北方论丛》1990(1)《评20世纪20年代的象征诗派》,《北方论丛》1995(1)《新月诗派的巴那斯主义倾向》,《北方论丛》1997(4)《中国现代主义诗潮论》,《北方论丛》1999(3)《世纪末诗坛的论争和分化》,《北方论丛》2003(3)《李琦诗歌的理趣美》,《北方论丛》2004(1)《品与思:一种精神的生成与象征》《北方论丛》2005(1)《臧克家与现实主义诗派》,《北方论丛》1998(1)《都市放歌:评徐迟的诗》,《北方论丛》2001(1)《朦胧诗的论争与价值重估》,《北方论丛》1996(2)《歧路的诗学》,《北方论丛》2007(6)《龙江新时期文学概观》,《文艺报》2002年5月8日《成功的学术“去蔽”》,《文艺报》2005年8月18日《龙江诗坛忧思》,《黑龙江日报》1994年11月10日《黑土地:萌动的春潮》,《黑龙江日报》1989年1月4日《心灵与历史同构:朦胧诗的心理机制》,《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3(5)《现代诗派的诗学思想》,《社会科学辑刊》1999(2)《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对中西诗艺接受论纲》,《社会科学辑刊》1996(5)《北大荒诗与西部诗的美学差异》,《当代作家评论》1987(1)《1984-2004先锋诗歌整体观》,《当代作家评论》2006(3)《“复调”意向与“交流”诗学:论翟永明的诗》,《当代作家评论》2006(3)《解构传统的女性诗学:80年代的女性主义诗歌》,《文史哲》2003(4)《浪漫理想的余晖:海子诗歌的艺术个性》,《艺术广角》2003(4)《个人化写作:通往“此在”的诗学》,《中国文学研究》2004(1)《现代诗派的艺术创新》,《中州学刊》1994(3)《李金发诗歌成败论》,《中州学刊》2001(5)《何其芳诗歌的情思空间与艺术个性》,《江汉论坛》2001(9)《是非二元的共在:论十七年的诗歌》,《江汉论坛》2002(3)《非非诗派:还原“前文化”的艺术探险》,《江汉论坛》2004(8)《论实证思维对新诗语言的影响》,《江汉论坛》2005(10)《他们诗派:返回本体与语感实验》,《创作评谭》2004(12)《朴素的力量:评吴宝三的散文》,《北方文学》2004(8)、《文艺报》2006年7月15日《原创的快乐的文本:70后的诗歌创作》,《山花》2004(5)《在自由、爱与悲悯中落笔——论朵渔及其诗歌》,《山花》2008(2)《人的尊严,诗的风骨:评山青的诗》,《黄河诗报》1988(3)《瀚海雪原的雄浑鸣奏》,《青海湖》1990(7)《民间立场:日常口语化的解构写作》,《文学与文化》6辑,2005《悖论与焦虑:简说新文学中的文体互渗》,《文学与文化》(8)《闻一多诗歌与徐志摩诗歌的美学差异》,《闻一多研究集刊》9辑2004《20世纪中国现代主义诗歌概观》,《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5(2)《海子诗歌的思想与艺术殊相》,《吉林大学学报》2007(1)《问鼎上层文化:胡适的哲学史研究》,《吉首大学学报》2005(2)《感伤又明朗的缪斯魂:评路易士的诗》,《天津大学学报》2000(4)《九叶诗派的本体特征》,《天津大学学报》2001(3)《简说中国现代主义诗潮》,《学习与探索》2001(2)《清洁的河流:李琦诗歌的价值定位》,《学习与探索》2002(6)《对抗传统的精神探险:评于坚的诗》,《学习与探索》2006(1)《翻译与现代新诗命名》,《学习与探索》2007(5)《值得信赖的诗评家:论吴思敬的诗歌研究》,《南方文坛》2002(6)《论程光炜的新诗研究》,《渤海大学学报》2007(5)《凭文本支撑的精神鸣唱:“中间代”诗歌论》,《广东社会科学》2007(2)《九叶诗派的价值估衡》,《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4)《20世纪20年代象征诗派的艺术形态》,《黑龙江社会科学》2006(4)《原创与实验:朦胧诗后先锋诗歌的艺术趋向》,《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2)《朦胧诗后先锋诗歌概观》,《南开大学学报》2006(3)《对抗“古典”的背后:穆旦诗歌的“传统性》,《南开大学学报》2007(3)《穆旦诗歌创作学术研讨会综述》,《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6(3)《新时期先锋诗歌的民刊策略》,《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1(1)《禅趣盎然的诗意探寻:从废名的四首小诗谈起》,《名作欣赏》2005(4)《象征诗派的艺术新质》,《江海学刊》1996(4)《朦胧诗后诗坛印象》,《文学自由谈》1989(6)《传统诗美的认同与创造:论林庚的诗》,《北京大学学报》2000(3)《忧郁而感伤的精灵:简说杜涯的诗》,《诗刊》2006(1)《由来与归宿:现代诗派的历史流向》,《求是学刊》1999(3)《新诗鉴赏方法说略》,《求是学刊》2007(1)《台湾现代派诗抽样分析:纪弦、郑愁予、余光中、洛夫、瘂弦》,《台湾研究集刊》2006(1)《台湾现代派诗的思想与艺术殊相》,《台湾研究集刊》1998(4)

330 评论

逍遥无涯子

现代诗歌鉴赏论文现代诗歌鉴赏五步的浅议相对古体诗歌而言,现代诗歌以其手法之多样、表现力之丰富和意境之高远而似乎更难教学,这成了很多教师颇为棘手的难题。然而,我们也相信,百仞之山,取之有道,凡事都应有其行之有效的途径。本文中,笔者拟就现代诗歌教学的做法方面,谈几点自己的体会。我以为,现代诗歌教学应走好以下“五步”。第一步,以相关背景为依据,把握解读诗歌的切入点初中教材中所选编的现代诗歌大都是篇章不长,文词明白,学生比较容易看得懂,正因为这样而往往就容易只读到它的表层,而忽略它内涵的一些东西。要让学生能够解读诗歌的内涵,就必不可以少地对作品背景的了解——这是能否正确解读诗歌思想的关键。藏克家《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是一首优秀的现代短诗,诗中的对比是浅显易见的,诗中相对的两种人也是浅显易懂的,但对诗中两种人的行为和精神实质如果没有一定的“已知”来作为教学铺垫,就不是那么容易把握了。所以,课前就务必先让学生尽可能充分地了解关于鲁迅的一些情况,诸如其生平经历、作品解读、世人评价等等。于课间,尚未读文,即可集中从“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中激发起学生对鲁迅精神的景仰。有了这个情感铺垫,教师辅之讲述作者创作此诗文的背景,教学这首诗歌就有个良好的开端了,学生对了解诗中两种人对人民的态度、对人生的目标、对社会的影响以及人们纪念鲁迅的意义就有了很好的依据。同样,郭沫若《天上的街市》虽然充满浪漫色彩,但如果没有对中国“五四”过后那“冷酷如铁!黑暗如漆!腥秽如血!”的黑暗现实的了解,没有对郭沫若当时极大的愤怒、苦闷与感伤的了解,学生就很可能只读到诗中表层的美丽而很难从诗中解读出他对当时黑暗现实的不满、对自由幸福的追求和对理想世界向往。“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有了有关背景作铺垫,对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诗歌中形象及思想的把握都起着很大的作用。但这只是个开端。现代诗歌教学的重头戏还在于诗文的品读过程。( 文章阅读网: )第二步,以诵读为依托,欣赏诗歌的语言美诗歌是语言艺术的尖端。现代诗歌的语言精炼、形象、富有音乐美。余光中《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啊/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诗歌句式均匀整齐,回旋往复,一唱三叹。指导诵读时,非但要学生读准字音节奏,且要吐字清晰,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把作者用音乐般的语言表达的对祖国和祖先的深深眷恋之情“唱”出来。虽是此,由于每个学生的审美角度与表达方式都不尽相同,诗歌诵读就应允许个人对其节奏与韵律有不同的理解,应鼓励学生用自己最得意的方式来诵读,而不可“框”在一个规定的架子里遭受折腾,造就矫揉造作的“异口同声”和“整齐”,有折人性。贺敬之《回延安》中“杜甫川唱来/柳林铺子笑,红旗飘飘/把手招。白肚子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扑在/亲人怀”其中的激动、喜悦,任由学生读得激昂强烈、一泻千里;《桂林山水歌》中“招手相问/老人山,云罩江山/几万年?——伏波山下/还环洞,宝珠久等/叩门声……”这仿佛道不尽的沧桑历史和漫长历史中的感慨,任由学生读得低沉舒缓,犹如山间潺潺溪流……诵读是赏析诗歌的重要依托,是诗歌意境解读的物质条件。《乡愁》中,那承载着诗人小时候依恋母亲安慰的“小小的邮票”、承载了诗人对爱人相思和依偎的一张“窄窄的船票”、割断了诗人和母亲相见的一抔黄土,和象征着中华古老民族深深伤痕的“浅浅的海湾”,以及“这头”与“那头”沉重的分离,都是在诵读的基础上显现出来的。有了这个基础上,再将学生引向诗歌的赏析。第三步,以情感为主线,体会诗歌深层的意蕴可以这么说:没有感情就没有诗歌。作者的感情体现在诗歌里,诗歌的感情包含在字里行间。还以余光中《乡愁》为例:那“小小的邮票”承载了诗人小时候的依恋,在互通音讯中诗人获得了母亲的安慰;那“窄窄的船票”承载了诗人对爱人的相思和依偎,在往来中,诗人填补了感情的缺口;那一抔黄土割断了诗人和母亲的相见,诗人的心灵将归往何处?……诗人的这些浓烈的情感,无不在诗中的“斜、“窄”、“矮”、“浅”之间得到反衬。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体味作者从字里行间凸现的跌宕的情感波澜,体味诗词深层的意蕴。要指出的是,诗歌既是“言志”、“言情”的载体,其语言内涵必是丰富复杂的,所谓“诗无达诂”,那么在解读其中的“志”与“情”就应允许我们在“体情”上有主观的见地。清代的王夫之就说过:“诗人以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现代诗歌教学的鉴赏品味应建立在学生自我思考的基础上,使“诗人心中之诗”最终成为“我心中之诗”。诗歌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诗歌内涵的与众不同的独特体验,也许创造性的火花就此而迸发。贺敬之《桂林山水歌》开头这样写道:云中的/神啊,雾中的/仙,神姿仙态/桂林的山!情一样/深啊,梦一样/美,如情似梦/漓江的水!诗中“神”、“仙”、“情”、“梦”等字眼神姿仙态,如情似梦,迷离奇妙,妙不可言。神仙谁都没有见过,但云雾中影影绰绰出现的仙女形象,唤起了人们那种捉摸不定的美感,而情和梦也是不确定的,在教学中就需要学生有自己独立的理解和想象,允许学生以自己的审美眼光来理解“神”、“仙”、“情”、“梦”。同样,在《乡愁》赏析中学生对诗人情感还会有怎样的体验,教师都应抓住学生瞬间的灵光,捕捉学生动情的联想与想象以达到教学目的。第四步,放飞思维的翅膀,品位诗歌的意境所谓“有意无境不成诗”。“境”即形象,毛泽东《沁园春?雪》中“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即是壮阔、豪迈之意境。引导学生走入诗歌的“意境”,才能真正意义上品味出作品的诗美,从而切切实实培养起他们的艺术鉴赏力。现代诗歌教学如何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境”呢?最直接的做法是展示诗歌的直观形象和画面,启发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就比如赏析毛泽东《沁园春?雪》时,辅之展现北国“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图景,假定词人立于皑皑高原的一个至高点上,放眼四周、所见所想,由此品味出词人在“望”所包含上、下、内、外的空间里,和“惜”所包含秦、汉、唐、宋的时间里,所表现出来的一代伟人的气魄、胸怀和人格魅力。其次,从品味诗词语言入手,引导学生一点点地感悟到诗歌意韵之美,也是教学中能避免架空赏析的一个好方法。如赏析余光中的《乡愁》,引导学生紧扣诗人提取的几个单纯的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将这些意象和“这”、“那”简单的词融合在一起,将彼此隔离的人、物、时间和空间紧紧联系在一起,品味那若有若无的距离和联系,使学生在心中产生对诗人在相思、别离和相聚间奔波的强烈的共鸣,感受作者那难以言表的哀愁和无尽的相思。诗歌品赏过程是需要思维的,而思维是允许开放性的、有个性的。但须注意,开放式的解读不等于随意的解读,而是切近原意的解读,所以应尽量减少曲解原意的误读。比如上文所述应把握其相关背景来解读便是避免曲解的关键依据。解读诗歌不可丧失标准任意而为,而是对于一些具有丰富复杂内涵的诗歌作“可能的”多重解释,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力求找到最符合原意的解读,而不是远离或僵化地就诗论诗。读诗、品文只是在“学”的层面上,而语文教学的根本,在于让学生能用语言表达生活。现代诗歌的教学亦应本着这个根本,由学至用。第五步,以生活为蓝本,展现心中的诗情画意应该说,我们过去的语文教学对现代诗歌的创作练习上是重视不足的,许多中考作文要求就有明显的限制——“文体不限(除诗歌外)”。在考试这指挥棒指引下,教师极少鼓励学生用“诗意”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生活,甚至是扼杀,不让写。初中阶段学生尝试诗歌的写作是可行的。首先,从理论上讲,应该鼓励我们的学生们“诗意”地生活着,对人间、社会、世界、生活的关怀怀有美好的愿望,让学生们懂得:我们的情感生活,是在生活中感触到意趣和美的存在的生活,是远离粗俗、鄙陋、愚昧,走向高雅、精致、聪慧的生活;其二,现代诗歌在文字理解的难度并不大,进入诗歌的状态也不是很困难,学生在大量的朗读,声情并茂的反复朗诵后,是很容易走进创作的氛围与诗意之中的;其三,引导学生尝试用“诗意”的眼光来观察体味生活,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抓住一些富有特征和富有意味的物象,构成美妙的图画,加以滋润灌注激-情,来表达出自己对某一事物某一事情某一对象的理解与情感。现代诗歌课堂教学的外延应和生活的内延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学会用诗歌的语言去感知生活、表现生活,哪怕是悲哀、无奈和叹息。从简单的地方开始,教师要去掉畏难情绪,大胆指导学生去尝试,自己带头去即兴写诗。开始,只要冲破思想的条条框框的限制,把自己想出来的很美的句子写出来,哪怕只有一句,也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再要求依据音律节奏分行排列,最后才提出适当考虑双句或小节末的字的大致押韵的问题。

335 评论

深田和美

苏轼,字子瞻,一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坡仙 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177 评论

相关问答

  • 诗歌评论论文

    苏轼,字子瞻,一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坡仙 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

    明天星期天 3人参与回答 2024-04-26
  • 诗歌评论文怎么写

    先要了解作者的生平,年代,社会背景,他创作这首诗歌的背景,揣测作者当时的心态,以及他创作这首诗歌想要表达的思想,或是政治诉求,或是情感宣泄,或是歌颂美好等,了解

    无敌的小饭桶 2人参与回答 2024-04-26
  • 诗歌评论文章怎么写

    诗歌的特点就是压韵,看准韵脚是否恰当.然后就是中心,一般在中句,或尾句.最好是能够含蓄的表达中心思想.内容可以是突出一个事物,也可以是写散!运用恰当的修辞结合文

    逛街搵食人 3人参与回答 2024-04-28
  • 诗歌评论文章题目怎么写

    首先要分析其意境,要了解作者的背景和写作风格。根据其词句揣摩作者的心理和想表达的意思。

    xiaohoulee 1人参与回答 2024-04-26
  • 文学评论文章经典范文诗歌

    徐志摩的

    无敌幸运星1 6人参与回答 2024-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