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8

  • 浏览数

    271

习习谷风
首页 > 论文问答 > 阳明心学论文致良知

8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lichao7980

已采纳
意思是通过实践的修行和时间的砥砺,不断地把自己修养成一个心地善良,言行合乎伦理道德,并一定程度富有“敬天爱人,自利利他”的敬畏、怜悯和博爱之心的人。
115 评论

戆戆的囡囡

阳明心学的主要观点:1、心即理也:即“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是万事万物的最高主宰,也是最普遍的伦理道德原则。2、“知行合一”的认识论: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实践密不可分。3、格物致知的修养论:格物致知,从而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致良知怎么理解致良知是王守仁的心学主旨。王守仁认为,“致知”就是致吾心内在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指最高本体。“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也就是自觉之知与推致知行合一的过程。因此“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需要做到格物致知。“致良知”是王守仁心学的本体论与修养论直接统一的表现。王守仁的简介王守仁又叫做王阳明,王阳明是明代思想家、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的主要作品有《王阳明全集》、《传习录》、《大学问》、《王文成公全书》等

188 评论

winnie222626

王阳明的思想有三个主要主张,即“思想就是理性”,“知识与行动相结合”和“良知”。头脑是理性,这意味着良心是有天赋的,人性是善的,内心没有理由,内心没有事物,内心没有事物。但是,如果对这一点的理解仅限于良心的恩赐,如果您认为自己是天生的圣人,那么很容易将感情视为性和傲慢。知识和行动的统一意味着人的道德实践应该是良知和良知的自然体现。任何不符合良心和良知的行为都应源自自私的欲望。人们应该永远消除自私的欲望。

109 评论

五月的史努比

致良知是中国明代王守仁的心学主旨。语出《孟子·尽心上》 :“ 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大学》有“致知在格物”语。王守仁认为,“致知”就是致吾心内在的良知。这里所说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指最高本体。他认为,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致”本身即是兼知兼行的过程,因而也就是自觉之知与推致知行合一的过程,“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良知”是“知是知非”的“知”,“致”是在事上磨炼,见诸客观实际。“致良知”即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知行合一。 “致良知”是王守仁心学的本体论与修养论直接统一的表现。中文名致良知出处《孟子·尽心上》创立者王阳明提出时间明代相关视频8万播放|08:05致良知第一课「人人皆可成圣贤」6万播放|09:35王阳明“致良知”原理,就是人生幸福的密码,真正的高人才会用3万播放|02:26傅佩荣:王阳明讲致良知源自哪里?这两本书念不好,学什么都没用3万播放|11:29王阳明:致良知,去人欲,存天理,才能解开你的心牢疙瘩2万播放|01:18王德峰教授:致良知这三个字概括了王阳明心学的全部学问4万播放|05:15王阳明致良知,从个人到族群终极追求丨历史其实很有趣3万播放|03:41知行合一是要致良知行正道,这样就能够有高质量发展!5万播放|07:31共进塾石家庄致良知学习会4万播放|13:15王阳明:通过“致良知”,每个人都够成圣!2万播放|07:07「责善朋友之道」致良知第三课查看更多快速导航人物介绍致良知解析“良知是虚的,功夫是实的。知行合一,就是要将知识与实践、功夫与本体融为一体。良知前冠一“致”字,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地点出了要害。这个“一了百了”的功夫又正是活一天有一天新问题的需日新日日新的功夫。把握住良知这个根本,然后加以所向无敌的推导,便是他(王阳明)教学生的简易直接的方法。如有人用“知之匪艰,行之惟艰”这句圣训来怀疑知行合一的命题,阳明说,“良知自知,原是容易的。只是不能致那良知,便是‘知之匪艰,行之惟艰’。”还是看你心诚志坚否--人是可以成圣的,就看想不想成了。要真想成就很斗私心一闪念,时时刻刻致良知,用阳明的话说叫“随物而格”。”《王阳明大传》 周月亮著

233 评论

1322183606ww

我理解的思想内涵有三个主要命题,即思想是理性,知识与行为的融合和致良知,而致良知主要讲的是人的思想。

331 评论

咪咪妈咪贝贝哄

良知指的是人性,也就是生命的生成理念,它来自万物生存法则,感恩心,一切善都来自感恩心,守住感恩心就是守住人性,良知至善,(人之初性本善)是人性

82 评论

beyond45678

我来说说吧,虽说学了些皮毛。致良知只是一种学习方法,首先是不会被统治阶级所抵触的。并且首先提出格物穷理可是封建阶级所推崇的道德典范-朱熹。所以楼上所提出的把统治阶级气死的状况是不存在的。个人认为王学之所以被历代统治者所抵触打压的主要在于:他提出的核心观点- 心学。万事问心。在王学的理论中人人皆可为圣贤。只要每个人掌握了修炼道德,才能的方法,任何的问题都能依照自己内心的感觉得到解决。王学在那个年代,把蒙在封建统治者和所谓圣贤脸上神秘的面纱撕得干干净净。人人只要独立思考,就能成为圣贤。王学一出,经过封建统治者维护的圣贤地位不保,这样的学说自然会被打压。圣贤一旦倒台,统治阶级的皇权天授、各种依附在圣贤经典上愚民政策自然说不通。比如,直到今日还拉出来用的孔夫子,如果孔夫子地位和隔壁的种花大叔一个地位的话,那么他的家天下理论还靠的住么? 还能忽悠住人么?不过LZ提的问题是王学的弊端,我觉得可以了解下王学的泰州学派。那帮人放荡形骸,无视礼教,主张人性自由。某些方面可以拿过来作为反面典型。不过我认为真正意义上的弊端在于:要求的门槛过高,每个人内心的观点会依据个人的修养经历有所不同,不是每个人都有阳明先生那样的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不是每个人都有阳明先生的全才武功,也不是每个人都有阳明先生的菩萨心肠,不是而心学强调一定要依据内心的感觉,所有在看问题上会因人而异。2。阳明先生的所说万事问心,很自然的就将一些其他的思想排斥在外,不能很好的做到兼并其他的成熟的思想体系,或许有些不足。

338 评论

lin2000west

用王阳明自己的话就好理解了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本来是没有善恶的,意动了就有了善恶,致良知也就是格物,也就是为善去恶,也就是遂意动

132 评论

相关问答

  • 阳明心学论文致良知

    用王阳明自己的话就好理解了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本来是没有善恶的,意动了就有了善恶,致良知也就是格物,也就是为善去恶,也就是遂

    winnie1103 7人参与回答 2024-06-12
  • 王阳明致良知论文

    “致良知”:通过实践的修行和时间的砥砺,不断地把自己修养成一个心地善良,言行合乎伦理道德,并一定程度富有“敬天爱人,自利利他”的敬畏、怜悯和博爱之心的人。王守仁

    王道之战约定 4人参与回答 2024-06-12
  • 阳明心学核心观点之三:致良知

    专科本科学历提升中,你觉得重要吗,可以做对自己最专业的学历教育,大家可以一起加油

    大飞猪猪 4人参与回答 2024-06-14
  • 阳明心学论文

    台湾省和香港地区在20世纪50年代以来,不断进行研究活动和出版研究专著。台湾早年就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活动和出版了近60本研究专著。香港地区有不少学者发表过论文和出

    applealing 2人参与回答 2024-06-11
  • 阳明心学的论文

    。“心学”作为新儒学(宋明理学)的重要一脉,究其源,正如研究者所普遍认可的,可以追溯到南宋的陆九渊。不过与陆九渊相比,阳明乃至整个阳明后心学显然面对的问题要更多

    会员2764311 2人参与回答 2024-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