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在新文学的重要刊物中以胡适陈西洼为代表的刊物是

在新文学的重要刊物中以胡适陈西洼为代表的刊物是

发布时间:

在新文学的重要刊物中以胡适陈西洼为代表的刊物是

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

民报,新青年

辛亥革命之后开展的新文化运动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

《新青年》、《每周评论》、《新潮》《星期评论》、《建设》、《少年中国》、《曙光》、《新社会》、天津学生联合会报》、《觉悟》、《湘江评论》、成都的《星期日》、《武汉星期评论》、《浙江新潮》最著名的是陈独秀等人主编的《新青年》

在新文学的重要刊物中以胡适陈西滢为代表的刊物是

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新月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影响较大的一个文学社团,它于1923年成立于北京,是五四以来最大的以探索新诗理论与新诗创作为主的文学社团。该社活动在1927年春迁往上海,1933年结束,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20世纪20年代末期一个影响较大的文学社团。它的前身是1923年北京的新月社,先以聚餐会形式出现,后来发展为俱乐部。参加者有梁启超、胡适、徐志摩、余上沅、丁西林、林徽因等人。社名是徐志摩依据泰戈尔诗集《新月集》而起的,意在以“它那纤弱的一弯分明暗示着,怀抱着未来的圆满”(徐志摩《新月的态度》)。以1926年4月徐志摩在《晨报》副刊上开辟的《诗镌》作为他们代表性的刊物,宣称“要把创格的新诗当作一件认真事情做。”[1] 1924年12月,胡适、陈西滢、徐志摩等建立现代评论社;1925年10月到1926年10月,徐志摩接编《晨报副刊》,办《诗镌》、《剧刊》。撰稿人多数为新月社成员,或主要是新月社成员。1926年秋,北伐战争进入高潮,新月社成员有的南下,有的出国,俱乐部的活动遂告终止。1927年春,原新月社的骨干胡适、徐志摩、余上沅等人筹办新月书店。1928年3月创办《新月》月刊,新月社的活动由此而正式开始,参加的成员还有罗隆基、梁实秋、潘光旦、储安平、刘英士、张禹九、闻一多、邵洵美等人。除《新月》月刊外,新月书店还编辑出版了“现代文化丛书”及《诗刊》、《新月诗选》等。1931年11月,新月社的发起人和骨干徐志摩机坠身亡,该社活动日衰。新月社还介绍了莎士比亚、哈代、布朗宁夫人、豪斯曼、曼斯菲尔、易卜生、奥尼尔、波德莱尔、魏尔兰、勃莱克等西方各种流派作家及西方现代诗人。他们的这些艺术活动、介绍及创作实践,对于新文学的艺术发展有一定的历史贡献,但是他们的一些成员艺术思想上所表现的“为艺术而艺术”的倾向和创作中庸俗颓废的气息,也对当时的文艺运动和创作产生了不良的影响。新月诗社是以诗歌创作、学术交流为主旨的互动团体,以新诗交流为主体并兼顾古典诗词及其它形式优美的文体。诗社取名来源于新诗重要流派新月派,除希望继承新诗前辈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孙大雨、刘梦苇等大诗人遗志重振诗歌风采,更引借“新月”的含义,象征着上升、新生、幸福、吉祥、初始光亮、新的时光。

陈西滢 陈西滢,江苏无锡人,原名陈源,字通伯,笔名西滢,1912年去英国读中学,后入爱丁堡大学和伦敦大学,1922年获博士学位,回国后任北京大学外文系教授。1924年在胡适支持下,与徐志摩等人创办《现代评论》、《周刊》任文艺部主编,在该刊开辟《闲话》专栏,发表许多杂文,另外还翻译了屠格涅夫等人的小说。1927年与女作家淩叔华结婚,1929年到武汉大学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1943年到伦敦中英文化协会工作,1946年出任国民党政府驻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任常驻代表。1966年退休侨居伦敦,1970年因病去世。 [编辑本段]著作书目: 《西滢闲话》(杂文集)1928,新月 《西滢后话》(杂文集)1931,商务 陈西滢与鲁迅之战 陈西滢评鲁迅作品 20年代中期,新文化运动主将鲁迅与北京大学外文系教授、"闲话"作家陈西滢之间发生过一场论战。这场论战以对学生运动的态度为发端,引出了一系列的笔战,也同时涉及到了对对方作品的评价问题。其中,尤以陈西滢对鲁迅作品的评价令人玩味。1927年,陈西滢发表《新文学运动以来的十部著作》一文,是他向读者推荐的新文学杰作。他对鲁迅小说及杂文的评价颇有意味。 陈西滢所列十部著作包括:胡适的《胡适文存》,吴稚晖的《一个新信仰的宇宙观与人生观》、顾颉刚的《古史辨》、郁达夫的小说《沉沦》、鲁迅的小说集《呐喊》、郭沫若的诗集《女神》,徐志摩的《志摩的诗》、西林的戏剧《一只马蜂》、杨振声的长篇小说《玉君》以及冰心的小说集《超人》。应当说,陈西滢对这些作品的评价总体较为冷静客观,并无拔高之嫌,但态度也不均衡。尤其对鲁迅小说的评价,与后人对鲁迅小说的评价出入较大。 陈西滢认为《孔乙己》、《风波》、《故乡》是鲁迅"描写他回忆中的故乡的人们风物,都是好作品。"但又说,小说里的"乡下人","虽然口吻举止,惟妙惟肖,还是一种外表的观察,皮毛的描写。"即使只肯定了这些小说的描写风土人情的好处,也不忘大打折扣。他同时又认为《阿Q正传》要高出一筹,但也不过认为阿Q是同李逵、鲁智深、刘姥姥等"同样生动,同样有趣的人物,将来大约会同样的不朽的"。只承认在艺术上的生动有趣,并不谈及鲁迅的思想深度,以陈西滢留英博士的训练,这种评价绝不是眼光问题。他同时更不忘表示对鲁迅杂文的不恭。在文后的说明中,陈西滢说了一段别有意味的话:"我不能因为我不尊敬鲁迅先生的人格,就不说他的小说好,我也不能因为佩服他的小说,就称赞他其馀的文章。我觉得他的杂感,除了《热风》中二三篇外,实在没有一读的价值。"而他对鲁迅小说的评价,又何以能用"佩服"二字概括呢?因为他对其他列入"十部著作"的作家作品的评价,比对鲁迅要宽松得多。 陈西滢对鲁迅作品的评价,至少说明,一个批评家要真正做到"好处说好,坏处说坏"谈何容易,作品之外的观点、立场,常常会成为左右批评标准的障碍。

民报,新青年

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代表刊物

以胡适陈西滢为代表的刊物是

帮LZ找了点资料。新月社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影响较大的一个文学社团,它于1923年成立于北京,是五四以来最大的以探索新诗理论与新诗创作为主的文学社团。该社活动在1927年春迁往上海,1933年结束,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前期他们把《晨报副刊》作为阵地,后期创办《新月》月刊(10),《诗刊》周刊(1931年)。新月社是一个涉及政治、思想、学术、文艺各领域的派别,在思想上和组织上都表现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特点。创造社 五四”新文化运动初期成立的文学社团,是中国现代文学团体。1921年7月中旬由留学日本归来的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创造社前期主办的刊物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中华新报》副刊)、《洪水》半月刊;后期的刊物主要有《创造月刊》、《文化批判》、《流沙》半月刊、《思想》月刊、《新思潮》月刊等。除文学外,后期创造社刊物更注意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科学问题的研究和宣传。创造社成立后即编辑和出版创造 创造社社丛书,出版的主要是该社成员的诗歌、小说、戏剧、散文、理论及译作,在近十年的时间里,共出版60余种。前期的创造社反对封建文化、复古思想,崇尚天才,主张自我表现和个性解放,强调文学应该忠实于自己“内心的要求”,是其文艺思想的核心命题,表现出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的倾向。文学研究会新文学运动中成立最早、影响和贡献最大的文学社团之一。它于1921年1月4日在北京中山公园来今雨轩成立,由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郭绍虞、朱希祖、瞿世瑛、蒋百里、孙伏园、耿济之、王统照、叶绍钧、许地山等十二人发起,会员先后有170多人。其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沈雁冰接编的《小说月报》内容经过了全面革新成为其代用机关刊物。后又相继创办了《文学旬刊》(先后改名《文学》周刊、《文学周报》)及《诗》、《戏剧》月刊等刊物。其总部后来迁至上海,并在北京、广州、宁波等地设立分会。“五卅”以后该会活动减少,1932年“一二八”事件发生,《小说月报》停刊,该会无形解散。太阳社现代文学团体。1927年秋成立于上海。主要成员有林伯修(杜国庠)、夏衍、洪灵菲、戴平万、刘一梦、顾仲起、楼适夷、殷夫、冯宪章、任钧、祝秀侠、迅雷、圣悦(李平心)、王艺钟、童长荣等。太阳社的主要成员大都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从实际斗争中转移到上海从事文化活动的中国共产党党员;他们有相似的斗争经历和共同的思想基础,在文学主张与创作上,也有某些共同的倾向:积极提倡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反映工农大众的生活与斗争。太阳社先后编辑与出版了《太阳月刊》 、 《时代文艺》 、 《新流月报》 、《拓荒者》、《海风周报》等刊物,以及“太阳小丛书”(“太阳社丛书”)等,在反对国民党政府的文化“围剿,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以《太阳月刊》(1928年1月创刊,同年7月停刊,共出版7期)影响最大,与创造社的《文化批判》一起,成为提倡革命文学的主要刊物。另外,《拓荒者》,也以其刊载的大量革命文学作品和不少倡导无产阶级文学的论文、译文,及关于文艺大众化讨论的文章而在社会上有较大的影响。但由于受到当时中国共产党内左倾思潮的影响,太阳社在理论和创作上曾带有过激的偏向。

还有诗刊

现代评论派:胡适与陈西滢、徐志摩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1924年12月13日创刊,称为现代评论派。其成员多是欧美留学归国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以《现代评论》为主要阵地。1927年7月,《现代评论》迁至上海,遂由原来依附于北洋政府转而投靠国民党政权。

在新文学的重要刊物中,以胡适为代表的刊物是

《新青年》由陈独秀在上海创立,该杂志发起新文化运动,并且宣传倡导民主与科学。1915年 9月15日创刊﹐陈独秀主编﹐上海群益书社印行(月刊)。6期为一卷。第1卷名《青年杂志》。陈独秀所写的发刊词《敬告青年》是该刊的纲领性文章。该文开明宗义指出“人权说”“生物进化论”、“社会主义”这三事是近代文明的特征,要实现这社会改革的三事,关键在于新一代青年的自身觉悟和观念更新。他勉励青年崇尚自由、进步、科学,要有世界眼光,要讲求实行和进取。他总结近代欧洲强盛的原因,认为人权和科学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两个车轮。从而首先在中国高举起科学与民主两面大旗。《新青年》的创刊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敬告青年》一文则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宣言书。《新青年》是中国文化史上一本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杂志,是旧中国时代最早的一份思想启蒙刊物,也是中国最早介绍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的刊物。凝聚了当时中国一大批最优秀的知识分子,如鲁迅、胡适、刘半农、钱玄同、周作人、沈尹默等,堪称是一代大师的群英会。可以说,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从来没有任何一本刊物的影响力可与《新青年》堪比,即使时至今日,当今的许多青年依然从中汲取营养,获得力量。

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代表刊物

《新青年》是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一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原名《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称《新青年》。在五四运动期间起到重要作用。自1915年9月15日创刊号至1926年7月终刊共出9卷54号。由陈独秀在上海创立,群益书社发行。该杂志发起新文化运动,并且宣传倡导科学(“赛先生”,Science)、民主(“德先生”,Democracy)和新文学。

是陈独秀创立的《新青年》是在20世纪二十年代中国一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在五四运动期间起到重要作用。 16开,每月一号,每6号为一卷。自1915年9月15日创刊号至1922年7月终刊共出9卷54号。由陈独秀在上海创立,群益书社发行。由陈独秀、钱玄同、高一涵、胡适、李大钊、沈伊默以及鲁迅轮流编辑。自1918年后,该刊物改为同人刊物,不接受来稿。该杂志发起新文化运动,并且宣传倡导科学(“塞先生”,Science)、民主(“德先生”,Democracy)和新文学。

在新文学的重要刊物中以胡适陕西营为代表的刊物是

文艺生活剑南文学青年文学家北方文学大舞台东京文学安徽文学岁月文学教育电影评介美术界音乐时空北方音乐音乐大观大众文艺艺术与设计理论艺术研究美与时代雕塑旅游纵览

《现代评论》。

指的大概是,革命家文学派的那场改革吧。第二个不是很清楚

高远《渭水》贾平凹《延河》陕西炎黄文化研究会《百姓故事》陕西省子长作家协会《瓦窑堡》宝鸡金台区文学界联合会《金台观》

  • 索引序列
  • 在新文学的重要刊物中以胡适陈西洼为代表的刊物是
  • 在新文学的重要刊物中以胡适陈西滢为代表的刊物是
  • 以胡适陈西滢为代表的刊物是
  • 在新文学的重要刊物中,以胡适为代表的刊物是
  • 在新文学的重要刊物中以胡适陕西营为代表的刊物是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