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著名文献学家黄永

著名文献学家黄永

发布时间:

著名文献学家黄永

回顾黄永砯的成长史,“造反”的端倪从大学就开始了,毕业创作他就直接拿着工业喷枪和喷漆而不是画笔来搞创作。他后来回顾大学生涯,说是4年学的东西,用了10年的时间才呕吐干净。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厦门一所中学做老师,在1980年代中期发起了“厦门达达”艺术团体,这是1980年代美术最极端最叛逆的美术运动群体,最著名的行动是在一次展览之后把所有的作品一把火烧掉了,黄永砯在焚烧的现场,用石灰在地上写上口号:“不消灭艺术生活不得安宁”——当然,黄本人不是这话的彻底实践者。这一切似乎事出偶然,对黄来说却难说不是精心筹划。多年之后谈往事,黄永砯提到,当别的艺术家想要在地上画个太极图案的时候,他当时并不赞同,认为这样会改变行动的意义。对艺术体制的反抗曾经让美术馆成为黄永砯直接“攻击”的对象,他和几位其他艺术家曾经被批准在福建省美术馆展出一个作品,但到展览前却突然改变展览计划,他率领参展艺术家把博物馆外的各种材料和废弃物放进展览空间,因此展览刚开始一个半小时即被封闭。因此,当1989年黄永砯去巴黎参加“大地魔术师”的展览,并选择留下的时候,也许令福建的一些美术界人士感到喜悦——一个让人头疼的“捣乱分子”终于离开了。黄永砯认为法国给了他一个新的语境,尽管开始语言不通,到今天语言可能依然是个障碍,但“一切障碍都不影响交流”。法国生活也给他提供了一个新的官方身份,他不再是中学里的“黄老师”,而是作为艺术家和一些西方最重要的当代艺术家在一起工作。他制作作品的空间也陡然增大,在制作一个有关“山火”的装置时,他把整座山都作为作品使用的场地。黄永砯的很多作品继续挑战美术馆,1992年在美国卡内基双年展上,黄永砯选择了把美术馆图书馆的两排书架全部放上用艺术杂志和艺术书籍洗成的纸浆,把洗的纸浆每一格用有机玻璃密封起来,但是不到一个礼拜,它的臭味就出来了,作品只好被撤。同年在意大利,他把400公斤的大米煮成饭放在美术馆大厅里,这些饭煮了一个星期,后面的还在冒热气,前面的已经慢慢霉掉、臭掉,他认为这个东西象征着美术馆作为一个消化系统,是并没有能力去消化艺术的。这个展览被命名为《不可消化之物》。黄永砯一再强调美术馆是坟墓,美术馆展出的所有的东西都是僵尸,不可能在美术馆里学到艺术。美术评论家、策展人费大为曾经问他,“你为什么不把你焚烧作品的照片、录像和文字全烧掉呢?”黄永砯给出了一个不是太有说服力的回答,“如果连照片都没有了,谁会来相信你呢?”费大为认为,黄永砯的这种矛盾也可以用禅宗来进行比较,两者说的就是一个道理——语言是不能被传达的,语言是没有用的。但是禅宗,光是《五灯会元》就有20卷,啰哩啰嗦讲的就是一句话“千万不要相信文字”。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的讲座上,费大为对大家说,理解黄永砯的要点就是:“千万不要相信黄永砯。”黄永砯知道了这话,表现得非常高兴。

现代生命科学技术的论文基因芯片——“生物信息精灵”——浅谈数学、计算机在现代生命科学研究中的作用二十世纪是物理科学的世纪,而二十一世纪则是生命科学的世纪。生命科学,尤其是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不仅与人类健康,农业发展以及生存环境密切相关,而且还将对其它学科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所谓"今天的科学,明天的技术,后天的生产"。而生命科学的基础性研究是现代生物技术的源泉、科学和技术创新的关键。现代生物技术,是一门领导尖端科技的学科,正因如此,我很想知道它与数学——我得专业课,计算机等理论或技术是怎样有机的联系在一起的。基于此,我利用课余时间查阅了许多网站、书籍,并有了小小的收获。现就“基因芯片”技术,浅谈如下。一、基因芯片简介基因芯片,也叫DNA芯片,是在90年代中期发展出来的高科技产物。基因芯片大小如指甲盖一般,其基质一般是经过处理后的玻璃片。每个芯片的基面上都可划分出数万至数百万个小区。在指定的小区内,可固定大量具有特定功能、长约20个碱基序列的核酸分子(也叫分子探针)。 由于被固定的分子探针在基质上形成不同的探针阵列,利用分子杂交及平行处理原理,基因芯片可对遗传物质进行分子检测,因此可用于进行基因研究、法医鉴定、疾病检测和药物筛选等。基因芯片技术具有无可比拟的高效、快速和多参量特点,是在传统的生物技术如检测、杂交、分型和DNA测序技术等方面的一次重大创新和飞跃。二、基因芯片技术 生物芯片技术是于90年代初期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顺利进行而诞生,它是通过像集成电路制作过程中半导体光刻加工那样的微缩技术,将现在生命科学研究中许多不连续的、离散的分析过程,如样品制备、化学反应和定性、定量检测等手段集成于指甲盖大小的硅芯片或玻璃芯片上,使这些分析过程连续化和微型化。也就是说将现在需要几间实验室、检验室完成的技术,制作成具有不同用途的便携式生化分析仪,使生物学分析过程全自动化,分析速度成千上万倍地提高,所需样品及化学试剂成千上万倍地减少。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用它制作的微缩分析仪将广泛地应用于分子生物学、医学基础研究、临床诊断治疗、新药开发、司法鉴定、食品卫生监督、生物武器战争等领域。 生物芯片技术是目前应用前景最好的DNA分析技术之一,分析对象可以是核酸、蛋白质、细胞、组织等。目前全世界用生物芯片进行疾病诊断还处于研究阶段,国外已将其用于观察癌基因及肌萎缩等一些遗传病基因的表达和突变情况。 生物芯片技术还可以用于治疗,例如已开发出在4平方毫米的芯片上布满400根有药物的针,定时定量为病人进行药物注射。另外,科学家还在考虑制作定时释放胰岛素治疗糖尿病的生物芯片微泵及可以置入心脏的芯片起搏器等。生物芯片技术与组合化学相结合将开辟另一个极有价值的应用方向,即为新药研制提供超高通量筛选平台技术,这必将使新药研究开发和传统中药的成分评估获得重大突破。三、基因芯片的应用技术举例1、基因破译 目前,由多国科学家参与的“人类基因组计划”,正力图在21世纪初绘制出完整的人类染色体排列图。众所周知,染色体是DNA的载体,基因是DNA上有遗传效应的片段,构成DNA的基本单位是四种碱基。由于每个人拥有30亿对碱基,破译所有DNA的碱基排列顺序无疑是一项巨型工程。与传统基因序列测定技术相比,基因芯片破译人类基因组和检测基因突变的速度要快数千倍。 基因芯片的检测速度之所以这么快,主要是因为基因芯片上有成千上万个微凝胶,可进行并行检测;同时,由于微凝胶是三维立体的,它相当于提供了一个三维检测平台,能固定住蛋白质和DNA并进行分析。 美国正在对基因芯片进行研究,已开发出能快速解读基因密码的“基因芯片”,使解读人类基因的速度比目前高1000倍。图1所示为一种内嵌基因芯片的基因检测装置。2、基因诊断 通过使用基因芯片分析人类基因组,可找出致病的遗传基因。癌症、糖尿病等,都是遗传基因缺陷引起的疾病。医学和生物学研究人员将能在数秒钟内鉴定出最终会导致癌症等的突变基因。借助一小滴测试液,医生们能预测药物对病人的功效,可诊断出药物在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还能当场鉴别出病人受到了何种细菌、病毒或其他微生物的感染。利用基因芯片分析遗传基因,将使10年后对糖尿病的确诊率达到50%以上。 未来人们在体检时,由搭载基因芯片的诊断机器人对受检者取血,转瞬间体检结果便可以显示在计算机屏幕上。利用基因诊断,医疗将从千篇一律的“大众医疗”的时代,进步到依据个人遗传基因而异的“定制医疗”的时代。3、基因环保 基因芯片在环保方面也大有可为。基因芯片可高效地探测到由微生物或有机物引起的污染,还能帮助研究人员找到并合成具有解毒和消化污染物功能的天然酶基因。这种对环境友好的基因一旦被发现,研究人员将把它们转入普通的细菌中,然后用这种转基因细菌清理被污染的河流或土壤。4、基因计算 DNA分子类似“计算机磁盘”,拥有信息的保存、复制、改写等功能。将螺旋状的DNA的分子拉直,其长度将超过人的身高,但若把它折叠起来,又可以缩小为直径只有几微米的小球。因此,DNA分子被视为超高密度、大容量的分子存储器。 基因芯片经过改进,利用不同生物状态表达不同的数字后还可用于制造生物计算机。基于基因芯片和基因算法,未来的生物信息学领域,将有望出现能与当今的计算机业硬件巨头――英特尔公司、软件巨头――微软公司相匹敌的生物信息企业。四、基因芯片的实际应用 基因芯片在生命科学、医药研究、环境保护和农业等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应用价值。在基因芯片的驱动下,人类正进入一个崭新的生物信息时代。1、在美国科学家第一次将一个他们称之为生物芯片的计算机芯片植入人体的细胞上,从而使人体细胞与计算机连接。这是美国科学家波利斯·鲁宾斯基(Boris Lubinsky)和他的同事黄永(译音)在3月份的美国《生物医学微设备》杂志中著文披露的。 2、人体细胞外面包有一个细胞膜,该细胞膜具有使特定物质单向通过的功能。多年来,科学家们一直寻求找到用电冲击的方法,使所希望的物质进入细胞膜,但直 到目前为止,所用的方法有时成功,有时失败。而使用鲁宾斯基和黄永研究出来的 新方法,细胞膜由计算机得到一个信号,让某些物质进入到细胞中。随具体场合的 不同,这些物质可以是例如用来改变基因的遗传物质,也可以是药物或蛋白质。这样,就可以更好地使这些物质发生效力。 鲁宾斯基等科学家打算研制出能对例如神经细胞和肌肉等人体组织发出指令的生物芯片,这样至少会使人所服用的药物发挥更大的效力。俄亥俄州立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中心主任莫里罗·弗拉里称鲁宾斯基的这项发明是处在发展阶段早期的具有潜在作用的实验室工具。美国科学家们称,他们已经找到了一种能使人体细胞和电路进行交配的生物工程芯片,它能在医学和基因工程学方面发挥关键的作用。 这种比头发还小还细的微型装置使健康人体细胞和电子芯片结合,通过电脑对芯片进行控制,科学家认为他们能够控制细胞的活动。 电脑向细胞芯片发送电脉冲,激发细胞膜孔张开,并激活细胞。科学家希望能够大批量地生产这种细胞芯片,并能够把它们植入人体,取代或修正病变组织。 领导这项研究的加州大学机械工程学教授鲍里斯·鲁宾斯基说:“细胞芯片还使科学家在复杂的基因治疗过程中更准确地进行控制,因为他们能够更准确地开启细胞孔。” 鲁宾斯基还说:“我们在生物学领域里引入了工程学的精髓,我们完全可以在不影响周围其它细胞的情况下输入DNA、提取蛋白质以及注射药物。” 该细胞芯片的出现与长期存在的一种理论有关,即一定量的电压能够穿透细胞膜。 多年来,科学家一直在进行用电力轰击细胞试验的遗传研究,希望藉此引入新的疗法和基因物质。研究人员希望能最终制造出与激活不同的身体组织(从肌肉到骨骼到大脑)所需的准确的电压量相调合的细胞芯片。那样的话,将会有数以千计的细胞芯片用来治疗各种类型的疾病。3、用独创技术自行研制的中国第一片应用型基因芯片于近日在第一军医大学正式诞生。 据第一军医大学有关负责人透露,该军医大研制成功的基因芯片,是中国首次应用一种创新的基因片扩增技术,率先攻克了内地同行在基因芯片研究中首先面临的快速经济地搜集数以万数基因探针难题,并巧妙运用新技术手段明显地降低成本。 目前,该芯片已完成实验室工作,即将进入临床验证阶段,如果顺利,用於临床诊断的基因芯片可望不久投入批量生产。但到目前为止,全世界还没有实际用於临床应用诊断的基因芯片生产。 在实验室里,将这几片比大拇指盖稍大的基因芯片,放在检测器上,与之相连的电脑屏幕上立刻出现了纵横交错的红红绿绿荧光点,出现的每个荧光点就是一个基因片断的点阵。只要取病人一滴血放在芯片检测卡上,经过分子杂交后,连上电脑就可以立刻显示出基因变化情况,并通过电脑把基因语言翻译成医生能读得懂的信息,从而对疾病做出准确的诊断。 这种芯片的成功诞生,标志着疾病的诊断由细胞和组织水平推进到基因水平。它们的开发应用将在环境污染控制、动植物检疫、器官移植、产前诊断、药物筛选、药物开发等方面展示出广阔的前景。五、生命科学渐成IT公司关注焦点 人类基因组工作草图绘毕的消息像打开了阿里巴巴宝藏的大门,以基因技术为核心的生命科学市场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淘金者。近来,为这些淘金者生产“铁锨”的资讯科技(IT)公司的积极行动颇为引人注目。1、揭开基因之迷须破译大量数据 人类基因组草图仅仅是读出了“生命之书”,而要真正读懂它,揭示所有基因编码所代表的信息,还必须破译浩如烟海的数据。 在著名的英国桑格中心里,有关人类基因组的数据已经达到22万亿字节,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美国国会图书馆藏书内容的两倍多。据这家中心估计,在未来两至三年内,与人类基因组有关的数据量还将上升到50万亿至100万亿字节。2、生命科学公司10%投资用于开发资讯科技 为了解决处理数据所需的庞大计算能力的问题,世界上最大的12家生命科学公司目前把近10%的科研预算用于资讯科技投资,而且这个比例可能还将增长。 据美国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估计,与生命科学有关的资讯科技市场将在今年达到35亿美元,到2003年达到90亿美元。3、市场潜力巨大 一些著名的IT企业,已将眼光瞄准了这一潜力巨大的市场。例如,IBM已经决定投资1亿美元,用五年时间研制一种名为“蓝基因”的超级电脑。 “蓝基因”的运算能力将是美国现有40台最快的超级电脑运算能力总和的40倍,它主要用于模拟人类蛋白折叠成特殊形状的过程。世界最大的个人电脑制造商美国康柏公司,也垂涎这块“肥肉”。4、康柏趁早下手培养未来客户基础 已经成为生命科学领域电脑服务器主要供应商的康柏公司最近宣布,它将继续投资1亿美元,支持新兴生物技术公司,以培养未来的客户基础。 其实,IT公司还远不止盯着这些近期利益。以基因研究为基础的生物经济可能在新世纪里成为新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此人们已经达成共识。5、行业标准制定者能享有巨大经济利益 根据以往的经验,率先进入市场的公司大多能够成为行业标准的制定者,这些行业标准往往意味着巨大的经济利益。 今年8月,德国狮生命科学公司的股票上市。由于投资者看中这家公司的基因次序检索系统(SRS)可能成为行业新标准,其股票价格在短短时间里迅速上涨了50%。6、政府支持基因研究 IT公司进军生命科学领域,与各国政府对基因研究的支持密不可分。为了在基因组研究的下一个阶段——分析蛋白质结构的国际竞争中领先,不少国家积极采取措施,促进信息业与生物产业的结合。 例如,日本不久前就组织了“官产学”大联合的“生物产业信息化研究共同体”,参加这个共同体除了制药、食品、生物、化学等与基因科学相关的企业外,还有不少电脑公司。 小结:科学界公认,生物芯片技术将给下个世纪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带来一场革命。目前我国科学家正在加速研制这种可能快捷便利提取DNA,查找遗传基因特性的新技术。相信,这一现代生物与高科技联姻的成果将为二十一世纪的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

著名文献学家

目录学余嘉锡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著名的文献学与目录学家,他一生治学的主要方面就是继承乾嘉文献考据学的传统,以目录学为治学之鈅,重视掌握目录以求博通群书。他一生读书涉猎极广,自称:“史、子两部,宋以前书未见者少;元明以后,亦颇涉猎。”(见《四库提要辩证》序录)他的书斋名“读已见书斋”,主要以明清精刻本为主,但他对传世典籍阅读之广,钻研之深,分析之细微,考辨之切当,都是超越前人的。,尤其是一部历时五十余年创作的八十万字的《四库提要辨证》,声振国内外,被誉为“是一部从微观角度研究中国古籍的著作”。余嘉锡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充分肯定并发扬了目录学“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传统,进一步提出了“目录者学术之史”的观点,并明确提出了目录学必须要“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才能实现它存在的意义。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余嘉锡对目录学的意义和功用、目录种类的划分、体例的编制、目录的源流及分类均作了精辟的论述。作为一位历史文献学家,余嘉锡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他的目录学思想深得传统目录学精髓,高度概括了目录学在学术史上的功用,形成了一套自成体系的目录学理论,对后世影响很大。与此同时,他在考据学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他重视利用版本、校勘之学对史料、史事进行考据,其所著《四库提要辨证》,既是目录学巨著,也是考据学的一部力作。余嘉锡还专门写了《古书通例》一书,对古籍体例作了深入研究。开拓了以史治小说的考据之路,并利用小说戏剧能寓教于乐的功能,使民众在娱乐的同时了解了历史。 余嘉锡先生的藏书,由其子余逊的夫人徐孝婉女士捐赠给北大历史系,现藏中古史研究中心图书馆,约有18000余册。这些书中保留了大量余嘉锡先生的批注,极具收藏与研究价值。余嘉锡先生的藏书,虽并不以稀有版本为特色,但其收罗之广,且坚持读书校书的研究方法,在书中保留了大量批注,无疑是学术研究史上的宝贵财富。将余嘉锡先生的藏书整理出版,对于继承其研究传统,了解其学术视野和研究方法,从而更加弘扬中国古文献学和目录学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专 著1、《四库提要辨证》有1937年7月自印本(仅史、子两部提要)。1958年10月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1980年5月中华书局有标点本。2、《目录学发微》1963年3月中华书局出版,1991年5月巴蜀书社重印。3、《古书通例》1985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4、《世说新语笺疏》1983年8月中华书局出版。5、《余嘉锡论学杂著》(上、下)1963年1月中华书局出版。 论文1、《聚乐堂艺文目录考》《图书馆学季刊》2卷第3期。1928年9月。2、《目录要籍解题》《北平图书馆月刊》4卷2期,1930年1月。3、《古籍解题》《师大国学丛刊》1卷1期,1930年11月。4、《北周毁佛主谋者卫元嵩》《辅仁学志》2卷2期,1931年9月。5、《晋辟雍碑考证》《辅仁学志》3卷1期,1932年1月。6、《水浒传宋江平方腊考》《清华周刊》37卷9、10期,1932年5月。7、《书册制度补考》《文献特刊》,1935年10月。8、《牟子理惑论检讨》《燕京学报》20期,1936年12月。9、《小说家出于稗官说》《辅仁学志》6卷1、2期,1937年6月。10、《论校勘学之起源》天津《益世报》人文周刊3期,1937年7月15日。11、《寒食散考》《辅仁学志》7卷1、2期,1938年12月。12、《宋江三十六人考实》《辅仁学志》8卷2期,1939年12月。13、《汉武伐大宛为改良马政考》《辅仁学志》9卷1期,1940年6月。14、《驳萧敬孚记皇甫持正集旧钞本》《图书季刊》新2卷2期,1940年6月。15、《殷芸小说辑证》写于1942年,后收入《余嘉锡论学杂著》。16、《疑年录稽疑》,《辅仁学志》10卷1、2期,1942年12月。17、《杨家将故事考信录》《辅仁学志》13卷1、2期,1945年12月。18、《谢承后汉书传本之有无》《经世日报》读书周刊第5期,1946年9月11日。19、《洪亮吉之地理学》《经世日报》读书周刊第7 期,1946年9月25日。20、《水浒传之俗语》《经世日报》读书周刊第9期,1946年10月9日。21、《楚辞释文考》《大公报》(上海)文史周刊第4期,1946年11月6日。22、《荀子性恶篇“伪”字解》《经世日报》读书周刊第18期,1946年12月11日。23、《张籍之里贯及其病眼之时间》《经世日报》读书周刊第53期,1947年8月20日。24、《太史公书亡篇考》《辅仁学志》15卷1、2期,1947年12月。25、《释伧楚》《史语所集刊》20本下册,1949年12月。 序跋1、《新续古名家杂剧跋》写于1928年12月,后收入《余嘉锡论学杂著》。2、《书仪顾堂题跋后》写于1929年4月,后收入《余嘉锡论学杂著》。3、《王西庄先生窥园图记卷子跋》写于1932年6月,后收入《余嘉锡论学杂著》。4、《跋施愚山试鸿博后家书》写于1933年11月,后收入《余嘉锡论学杂著》。5、《汉池阳令张君残碑跋》《辅仁学志》4卷2期,1934年6月。6、《巴陵方氏藏书志序》《北平图书馆馆刊》8卷6期,1934年12月。7、《跋王石·父子手稿》1935年5月,后收入《余嘉锡论学杂著》。8、《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序》见杨树达《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商务印书馆,1937年。9、《书章实斋遗书后》《图书季刊》新2卷3期,1940年9月。10、《述也园旧藏古今杂剧序》写于1940年12月,后收入《余嘉锡论学杂著》。11、《跋李文公集》《大公报》(上海)文史周刊第4期,1946年11月6日。12、《书晋书桓玄传后》《大公报》(上海)文史周刊第6期,1946年11月20日。13、《黄顾遗书序》《经世日报》读书周刊第22期,1947年1月8日。14、《跋旧抄本中兴馆阁录》《经世日报》读书周刊第26期,1947年2月12日。15、《藏园群书题记序》《经世日报》读书周刊第35期,1947年4月16日。16、《四库提要辨证序》见《四库提要辨证》,科学出版社,1958年。另:余先生《内阁大库碎金跋》及《王觉斯题丁野鹤陆舫斋诗卷子跋》二文的写作时间及最初发表刊物未详。

有:【梁启超】、【章炳麟】和【王国维】。

古文献学家王绍曾  4月13日在济南去世,享年97岁  王绍曾是江苏江阴人,1910年出生,1930年毕业于无锡国学专修学校。他的毕业论文《目录学分类论》深受钱基博先生的激赏。王绍曾的主要学术成就都是在70岁以后取得的,先后主编有《清史稿艺文志拾遗》、《山东文献书目》等,与人合著《山东文献书目续编》和《山东藏书家史略》,被誉为“山东文献研究第一人”。已故著名学者程千帆先生多次赞其“默默耕耘,老学不倦”。  他承担了3项国家级项目、6项省级项目,还完成了3项自筹项目,出版著作累计达1600余万字;同时发表论文40余篇。  是著名目录版本学家、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教授  历时10年主编《清史稿艺文志拾遗》,增补清人著述5.4万多种;有“山东文献研究第一人”的美誉  有清一代300年,传世文献知多少?《清史稿艺文志》、《清史稿艺文志补编》著录共不足2万种。王绍曾历时10年主编的《清史稿艺文志拾遗》,竟增补清人著述5.4万多种。学界称之“既为目录学上一大盛事,亦有清一代文献括存之大业”。2002年,该书荣获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  目前,重修《清史》的工作已开始启动。专家指出,《拾遗》为纂修新的《清史》提供了可信的文献依据。这位生于江南,大半辈子寄身齐鲁的世纪学人,赢得了“山东文献研究第一人”的美誉。

秦 淳于越汉 董仲舒 蔡邑唐 萧国丈后来还有个王国维

著名文献学家排名

王国维、金岳霖,还有个学贯中西但主张一夫多妻的,忘了叫什么了

有:【梁启超】、【章炳麟】和【王国维】。

泰华近现代史上真正称得上国学大师的学者,有俞樾、孙诒让、王国维、顾颉刚、辜鸿铭、章太炎、赵元任、胡适、钱穆、金岳霖、梁漱溟、南怀瑾、陈寅恪、牟宗三、陈垣、黄侃、唐君毅、熊十力、刘师培、冯友兰(合称华国近现代二十大国学宗师)。其中,王国维(文艺新理论学)、顾颉刚(新史学)、章太炎(综合国学)、赵元任(华语理论学)、钱穆(哲道文化学史)、金岳霖(新道学)、梁漱溟(文化学)、南怀瑾(新诂学)、熊十力(新儒学)、牟宗三(新儒学)、冯友兰(新理学),是成就最高的十位泰华国学巨人。另外,康有为、梁启超、张君劢、钱钟书、马一浮、吕思勉、郭沫若、王力、钱宝琮(泰华数学史)、范文澜、李申(泰华科学史)、高亨、朱伯昆等人,也有一定的造诣,也可称泰华国学大家。季羡林主要研究印度文化及中印文化交流,不是真正国学大家,而是印度文化学家与中印文化交流学术专家。

司马迁《史记》,司马光《资治通鉴》,陈寿《三国志》,班固《汉书》,谈迁《国榷》

著名文献学家名单

没有孙中国,1942年出生,黑龙江宁安人,武警少将。1965年毕业于齐齐哈尔师范学院中文专业,参加工作后进修社会学专业,研究员职称。

伯驾——医疗宣教的先驱颜福庆――耶鲁大学第一位获得医学博士学位的亚洲人关韬——中国第一位西医生中西合璧——张锡纯伍连德——公共卫生学家,中国检疫、防疫事业的先驱林可胜——医学家、生理学家冯德培——神经生物学家病毒学家----黄祯祥裘法祖——外科学家宋鸿钊——妇产科专家王叔咸——内科学家吴阶平——泌尿外科学家张庆松——耳鼻咽喉科学专家,变态反应学专家孟继懋——杰出骨科先驱诸福棠——儿科学的奠基人张孝骞——内科专家、医学教育家胡传揆——医学教育家和皮肤性病学家吴英恺——胸外科专家汤飞凡——中国第一代医学病毒学家金显宅——肿瘤外科专家荣独山——放射学家张锡泽——口腔颌面外科学的开拓者牛惠霖、牛惠生——中华医学会历任会吴执中——我国职业医学的奠基人黄家驷——我国近

任应秋是文献大家,简介可以看百度百科

秦 淳于越汉 董仲舒 蔡邑唐 萧国丈后来还有个王国维

著名的文献学家

司马迁《史记》,司马光《资治通鉴》,陈寿《三国志》,班固《汉书》,谈迁《国榷》

司马迁(史记)、班固(汉书)、解缙(永乐大典)、纪昀(四库全书)

汉代刘向、刘歆父子校理群书,编制《别录》、《七略》是整理文献郑玄为群经作注,也属整理文献南宋的郑樵《通志·校雠略》现代的话郑鹤声、郑鹤春合著的《中国文献学概要》(1933)书中认为:文献学的基本内容是文献的结集、审订、讲习、翻译、编纂和刻印张舜徽在《中国文献学》(1982)和王欣夫的《文献学讲义》(1986)是研究中国古典文献学的专著

古代哪来的什么历史文献学家。顶多就是金石、考据学。从宋及其以后开始皓首穷经的一批人。包括乾嘉学派、桐城派之一类的。

  • 索引序列
  • 著名文献学家黄永
  • 著名文献学家
  • 著名文献学家排名
  • 著名文献学家名单
  • 著名的文献学家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