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著名的文献学家

著名的文献学家

发布时间:

著名的文献学家

司马迁《史记》,司马光《资治通鉴》,陈寿《三国志》,班固《汉书》,谈迁《国榷》

司马迁(史记)、班固(汉书)、解缙(永乐大典)、纪昀(四库全书)

汉代刘向、刘歆父子校理群书,编制《别录》、《七略》是整理文献郑玄为群经作注,也属整理文献南宋的郑樵《通志·校雠略》现代的话郑鹤声、郑鹤春合著的《中国文献学概要》(1933)书中认为:文献学的基本内容是文献的结集、审订、讲习、翻译、编纂和刻印张舜徽在《中国文献学》(1982)和王欣夫的《文献学讲义》(1986)是研究中国古典文献学的专著

古代哪来的什么历史文献学家。顶多就是金石、考据学。从宋及其以后开始皓首穷经的一批人。包括乾嘉学派、桐城派之一类的。

著名文献学家

目录学余嘉锡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著名的文献学与目录学家,他一生治学的主要方面就是继承乾嘉文献考据学的传统,以目录学为治学之鈅,重视掌握目录以求博通群书。他一生读书涉猎极广,自称:“史、子两部,宋以前书未见者少;元明以后,亦颇涉猎。”(见《四库提要辩证》序录)他的书斋名“读已见书斋”,主要以明清精刻本为主,但他对传世典籍阅读之广,钻研之深,分析之细微,考辨之切当,都是超越前人的。,尤其是一部历时五十余年创作的八十万字的《四库提要辨证》,声振国内外,被誉为“是一部从微观角度研究中国古籍的著作”。余嘉锡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充分肯定并发扬了目录学“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传统,进一步提出了“目录者学术之史”的观点,并明确提出了目录学必须要“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才能实现它存在的意义。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余嘉锡对目录学的意义和功用、目录种类的划分、体例的编制、目录的源流及分类均作了精辟的论述。作为一位历史文献学家,余嘉锡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他的目录学思想深得传统目录学精髓,高度概括了目录学在学术史上的功用,形成了一套自成体系的目录学理论,对后世影响很大。与此同时,他在考据学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他重视利用版本、校勘之学对史料、史事进行考据,其所著《四库提要辨证》,既是目录学巨著,也是考据学的一部力作。余嘉锡还专门写了《古书通例》一书,对古籍体例作了深入研究。开拓了以史治小说的考据之路,并利用小说戏剧能寓教于乐的功能,使民众在娱乐的同时了解了历史。 余嘉锡先生的藏书,由其子余逊的夫人徐孝婉女士捐赠给北大历史系,现藏中古史研究中心图书馆,约有18000余册。这些书中保留了大量余嘉锡先生的批注,极具收藏与研究价值。余嘉锡先生的藏书,虽并不以稀有版本为特色,但其收罗之广,且坚持读书校书的研究方法,在书中保留了大量批注,无疑是学术研究史上的宝贵财富。将余嘉锡先生的藏书整理出版,对于继承其研究传统,了解其学术视野和研究方法,从而更加弘扬中国古文献学和目录学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专 著1、《四库提要辨证》有1937年7月自印本(仅史、子两部提要)。1958年10月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1980年5月中华书局有标点本。2、《目录学发微》1963年3月中华书局出版,1991年5月巴蜀书社重印。3、《古书通例》1985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4、《世说新语笺疏》1983年8月中华书局出版。5、《余嘉锡论学杂著》(上、下)1963年1月中华书局出版。 论文1、《聚乐堂艺文目录考》《图书馆学季刊》2卷第3期。1928年9月。2、《目录要籍解题》《北平图书馆月刊》4卷2期,1930年1月。3、《古籍解题》《师大国学丛刊》1卷1期,1930年11月。4、《北周毁佛主谋者卫元嵩》《辅仁学志》2卷2期,1931年9月。5、《晋辟雍碑考证》《辅仁学志》3卷1期,1932年1月。6、《水浒传宋江平方腊考》《清华周刊》37卷9、10期,1932年5月。7、《书册制度补考》《文献特刊》,1935年10月。8、《牟子理惑论检讨》《燕京学报》20期,1936年12月。9、《小说家出于稗官说》《辅仁学志》6卷1、2期,1937年6月。10、《论校勘学之起源》天津《益世报》人文周刊3期,1937年7月15日。11、《寒食散考》《辅仁学志》7卷1、2期,1938年12月。12、《宋江三十六人考实》《辅仁学志》8卷2期,1939年12月。13、《汉武伐大宛为改良马政考》《辅仁学志》9卷1期,1940年6月。14、《驳萧敬孚记皇甫持正集旧钞本》《图书季刊》新2卷2期,1940年6月。15、《殷芸小说辑证》写于1942年,后收入《余嘉锡论学杂著》。16、《疑年录稽疑》,《辅仁学志》10卷1、2期,1942年12月。17、《杨家将故事考信录》《辅仁学志》13卷1、2期,1945年12月。18、《谢承后汉书传本之有无》《经世日报》读书周刊第5期,1946年9月11日。19、《洪亮吉之地理学》《经世日报》读书周刊第7 期,1946年9月25日。20、《水浒传之俗语》《经世日报》读书周刊第9期,1946年10月9日。21、《楚辞释文考》《大公报》(上海)文史周刊第4期,1946年11月6日。22、《荀子性恶篇“伪”字解》《经世日报》读书周刊第18期,1946年12月11日。23、《张籍之里贯及其病眼之时间》《经世日报》读书周刊第53期,1947年8月20日。24、《太史公书亡篇考》《辅仁学志》15卷1、2期,1947年12月。25、《释伧楚》《史语所集刊》20本下册,1949年12月。 序跋1、《新续古名家杂剧跋》写于1928年12月,后收入《余嘉锡论学杂著》。2、《书仪顾堂题跋后》写于1929年4月,后收入《余嘉锡论学杂著》。3、《王西庄先生窥园图记卷子跋》写于1932年6月,后收入《余嘉锡论学杂著》。4、《跋施愚山试鸿博后家书》写于1933年11月,后收入《余嘉锡论学杂著》。5、《汉池阳令张君残碑跋》《辅仁学志》4卷2期,1934年6月。6、《巴陵方氏藏书志序》《北平图书馆馆刊》8卷6期,1934年12月。7、《跋王石·父子手稿》1935年5月,后收入《余嘉锡论学杂著》。8、《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序》见杨树达《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商务印书馆,1937年。9、《书章实斋遗书后》《图书季刊》新2卷3期,1940年9月。10、《述也园旧藏古今杂剧序》写于1940年12月,后收入《余嘉锡论学杂著》。11、《跋李文公集》《大公报》(上海)文史周刊第4期,1946年11月6日。12、《书晋书桓玄传后》《大公报》(上海)文史周刊第6期,1946年11月20日。13、《黄顾遗书序》《经世日报》读书周刊第22期,1947年1月8日。14、《跋旧抄本中兴馆阁录》《经世日报》读书周刊第26期,1947年2月12日。15、《藏园群书题记序》《经世日报》读书周刊第35期,1947年4月16日。16、《四库提要辨证序》见《四库提要辨证》,科学出版社,1958年。另:余先生《内阁大库碎金跋》及《王觉斯题丁野鹤陆舫斋诗卷子跋》二文的写作时间及最初发表刊物未详。

有:【梁启超】、【章炳麟】和【王国维】。

古文献学家王绍曾  4月13日在济南去世,享年97岁  王绍曾是江苏江阴人,1910年出生,1930年毕业于无锡国学专修学校。他的毕业论文《目录学分类论》深受钱基博先生的激赏。王绍曾的主要学术成就都是在70岁以后取得的,先后主编有《清史稿艺文志拾遗》、《山东文献书目》等,与人合著《山东文献书目续编》和《山东藏书家史略》,被誉为“山东文献研究第一人”。已故著名学者程千帆先生多次赞其“默默耕耘,老学不倦”。  他承担了3项国家级项目、6项省级项目,还完成了3项自筹项目,出版著作累计达1600余万字;同时发表论文40余篇。  是著名目录版本学家、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教授  历时10年主编《清史稿艺文志拾遗》,增补清人著述5.4万多种;有“山东文献研究第一人”的美誉  有清一代300年,传世文献知多少?《清史稿艺文志》、《清史稿艺文志补编》著录共不足2万种。王绍曾历时10年主编的《清史稿艺文志拾遗》,竟增补清人著述5.4万多种。学界称之“既为目录学上一大盛事,亦有清一代文献括存之大业”。2002年,该书荣获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  目前,重修《清史》的工作已开始启动。专家指出,《拾遗》为纂修新的《清史》提供了可信的文献依据。这位生于江南,大半辈子寄身齐鲁的世纪学人,赢得了“山东文献研究第一人”的美誉。

秦 淳于越汉 董仲舒 蔡邑唐 萧国丈后来还有个王国维

著名文献学家排名

王国维、金岳霖,还有个学贯中西但主张一夫多妻的,忘了叫什么了

有:【梁启超】、【章炳麟】和【王国维】。

泰华近现代史上真正称得上国学大师的学者,有俞樾、孙诒让、王国维、顾颉刚、辜鸿铭、章太炎、赵元任、胡适、钱穆、金岳霖、梁漱溟、南怀瑾、陈寅恪、牟宗三、陈垣、黄侃、唐君毅、熊十力、刘师培、冯友兰(合称华国近现代二十大国学宗师)。其中,王国维(文艺新理论学)、顾颉刚(新史学)、章太炎(综合国学)、赵元任(华语理论学)、钱穆(哲道文化学史)、金岳霖(新道学)、梁漱溟(文化学)、南怀瑾(新诂学)、熊十力(新儒学)、牟宗三(新儒学)、冯友兰(新理学),是成就最高的十位泰华国学巨人。另外,康有为、梁启超、张君劢、钱钟书、马一浮、吕思勉、郭沫若、王力、钱宝琮(泰华数学史)、范文澜、李申(泰华科学史)、高亨、朱伯昆等人,也有一定的造诣,也可称泰华国学大家。季羡林主要研究印度文化及中印文化交流,不是真正国学大家,而是印度文化学家与中印文化交流学术专家。

司马迁《史记》,司马光《资治通鉴》,陈寿《三国志》,班固《汉书》,谈迁《国榷》

著名文献学家名单

没有孙中国,1942年出生,黑龙江宁安人,武警少将。1965年毕业于齐齐哈尔师范学院中文专业,参加工作后进修社会学专业,研究员职称。

伯驾——医疗宣教的先驱颜福庆――耶鲁大学第一位获得医学博士学位的亚洲人关韬——中国第一位西医生中西合璧——张锡纯伍连德——公共卫生学家,中国检疫、防疫事业的先驱林可胜——医学家、生理学家冯德培——神经生物学家病毒学家----黄祯祥裘法祖——外科学家宋鸿钊——妇产科专家王叔咸——内科学家吴阶平——泌尿外科学家张庆松——耳鼻咽喉科学专家,变态反应学专家孟继懋——杰出骨科先驱诸福棠——儿科学的奠基人张孝骞——内科专家、医学教育家胡传揆——医学教育家和皮肤性病学家吴英恺——胸外科专家汤飞凡——中国第一代医学病毒学家金显宅——肿瘤外科专家荣独山——放射学家张锡泽——口腔颌面外科学的开拓者牛惠霖、牛惠生——中华医学会历任会吴执中——我国职业医学的奠基人黄家驷——我国近

任应秋是文献大家,简介可以看百度百科

秦 淳于越汉 董仲舒 蔡邑唐 萧国丈后来还有个王国维

著名的历史文献学家有

司马迁(史记)、班固(汉书)、解缙(永乐大典)、纪昀(四库全书)

汉代刘向、刘歆父子校理群书,编制《别录》、《七略》是整理文献郑玄为群经作注,也属整理文献南宋的郑樵《通志·校雠略》现代的话郑鹤声、郑鹤春合著的《中国文献学概要》(1933)书中认为:文献学的基本内容是文献的结集、审订、讲习、翻译、编纂和刻印张舜徽在《中国文献学》(1982)和王欣夫的《文献学讲义》(1986)是研究中国古典文献学的专著

4 历史学一级教授—— 吕思勉吕思勉(27—9),字诚之,笔名驽牛、程芸、芸等。汉族,江苏常州人。中国近代历史学家、国学大师。与钱穆、陈垣、陈寅恪并称为“现代中国四大史学家”(严耕望语)。毕生致力于历史研究和历史教育工作,先后在常州府中学堂、南通国文专修科、上海私立甲种商业学校、沈阳高等师范学校、苏州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沪江大学、光华大学等校任教,曾担任光华大学历史系主任、代校长。早年还曾在上海中华书局、上海商务印书馆任编辑。1951年入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任教,被评为历史学一级教授。吕思勉史学代表作品有《白话本国史》《吕著中国通史》《秦汉史》《先秦史》《两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吕思勉读史札记》《宋代文学》《先秦学术概论》《中国民族史》《中国制度史》《文字学四种》《吕思勉读史札记》等。3 “国宝”—— 陈垣陈垣(12-21),汉族,广东新会人。字援庵,又字圆庵,出身药商家庭。中国历史学家、宗教史学家、教育家。陈垣先后创建广州光华医学专门学校、北京孤儿工读园、北京平民中学。曾任国立北京大学、北平师范大学、辅仁大学的教授、导师。 1926-1952年,任辅仁大学校长。1952-1971年,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1949年以前,他还担任过京师图书馆馆长、故宫博物院图书馆馆长。1949年后,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二所所长。历任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主要著述有《元西域人华化考》《校勘学释例》《史讳举例》及《通鉴胡注表微》等,另有《陈垣学术论文集》行世。与陈寅恪并称为“史学二陈”,二陈又与吕思勉、钱穆并称为“史学四大家”。他的许多著作成为史学领域的经典,有些被翻译为英、日文,在美国、德国、日本出版,毛泽东主席称他是“国宝”。2 中国学术界“一代宗师”—— 钱穆钱穆(1895年7月30日—1990年8月30日 ,享年95岁),男,字宾四,笔名公沙、梁隐、与忘、孤云,晚号素书老人、七房桥人,斋号素书堂、素书楼 。江苏无锡人,吴越太祖武肃王钱镠之后 。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中央研究院院士,故宫博物院特聘研究员。 中国学术界尊之为“一代宗师”,更有学者谓其为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国学宗师 ,与吕思勉、陈垣、陈寅恪并称为“史学四大家”。1930年因发表《刘向歆父子年谱》成名,被顾颉刚推荐,聘为燕京大学国文讲师,后历任北京大学、北平师范大学、西南联大、齐鲁大学、华西大学、四川大学、云南大学、江南大学教授。 1949年南赴香港,创办新亚书院(香港中文大学前身)。 1967年迁居台北,任中国文化学院(今中国文化大学)史学教授。1990年在台北逝世,1992年归葬苏州太湖之滨。钱穆著述颇丰,专著多达80种以上 。他毕生弘扬中国传统文化,高举现代新儒家的旗帜,在大陆、香港、台湾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代表作有《先秦诸子系年》、《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国史大纲》、《中国文化史导论》、《文化学大义》、《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国历史精神》、《中国思想史》、《宋明理学概述》、《中国学术通义》等。此外还有结集出版论文集多种,如《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中国文化丛谈》等。1 百年博学人才—— 陈寅恪陈寅恪(3—7),字鹤寿,江西修水人。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大学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与吕思勉、陈垣、钱穆并称为“前辈史学四大家” 。先后任职任教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广西大学、燕京大学、中山大学等。陈寅恪之父陈三立是“清末四公子”之一、著名诗人。祖父陈宝箴,曾任湖南巡抚。夫人唐筼,是台湾巡抚唐景崧的孙女。因其身出名门,而又学识过人,在清华任教时被称作“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著有《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金明馆丛稿》《柳如是别传》《寒柳堂记梦》等。

吕思勉(1884-1957),字诚之,中国现代国学大师。吕氏治学注重排比史料,分类札记,长于综合研究和融会贯通,即坚持不懈地涉猎古文献,又广泛阅读新出书籍报刊,借鉴西方引进的新文化、新思想和研究方法 。吕思勉视野宽广,著述宏富,其中《白话本国史》具开创之功,《先秦史》、《秦汉史》、《两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等四大断代史和《吕思勉读史札记》更是久负盛名,现将上述六大吕著史学名著的最新修订版本汇为珍藏套装,奉献给广大读者。著名史学家顾颉刚先生就说:“中国通史的写作,到迄今为止,出版的书虽已不少,但很少能够达到理想的地步,本来以一个人的力量来写通史,是最困难的事业,而中国史上须待考证研究的地方又太多,故所有的通史,多属千篇一律,彼此抄袭。其中较近理想的,有吕思勉《白话本国史》”;史家严耕望于《治史答问》言:“论方面广阔,述作宏富,且能深入为文者,我常推重吕思勉诚之先生、陈垣援庵先生、陈寅恪先生与钱穆宾四先生为前辈史学四大家。”并谓吕思勉为“通贯的断代史家”。

  • 索引序列
  • 著名的文献学家
  • 著名文献学家
  • 著名文献学家排名
  • 著名文献学家名单
  • 著名的历史文献学家有
  • 返回顶部